李沖老師
1. 中學生怎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請老師講解謝謝!
很簡單。
唯物,就是把一切發生的事情看做是歷史的必然,是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而自然發生的,不是某個人神機妙算。
歷史,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設身處地地按照當時的條件來考慮。
例如,祖沖之發現了圓周率。有人就說,有什麼了不起,現在的學生都知道圓周率,祖沖之真笨。
這里看問題就要看,一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祖沖之的發現是很了不起的,現在計算圓周率當然簡單了,可當時的情況卻不是這樣,所以祖沖之不會比初中生差,甚至更偉大。這就是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了。
二是,圓周率的發現,不是因為祖沖之的聰明,而是科學技術經過一代代人的積累,到了祖沖之這個朝代,已經具備發現圓周率的條件。如果不是祖沖之,可能是張沖之、李沖之發現。可以說,那一代的人具備了發現圓周率的必然條件,而祖沖之則是這批人中偶然因素。
2. 哪位老師知道龍眠老人、龍暝老人落款書法的作者是誰呀
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山人,安徽桐城人,(1049-1106年)。李公麟是我國北宋美術史上的一位重要畫家,被後人譽為「宋畫第一」。 李公麟晚年歸隱龍眠山後,仍筆耕不輟。《宣和畫譜》說他:「晚年得痹疾,呻吟之餘,猶仰手畫被,作落筆形勢。」《石林避暑錄》稱:「晚年作華嚴經八十卷變相,李沖元③書其文,備極工妙,不及畢而以末疾廢,重自太息」。李公麟死後,「葬於舒城縣南五里盤石圩。④」墓誌銘為生前好友葵天啟作;黃庭堅為其作傳。
3. 環境夏日裡的新華書店人物淘氣包李沖愛書如命的少年劉洋寫一篇作文
老哥你當真要我搞一篇作文出來也不是問題,但我文風以浮誇詭譎見長,更有玩世不恭輕佻。而且動輒感情上頭,連綿不絕,看的人都會沒耐性,要是兄弟你老師是個中年人,就不建議直接用。能不能直接復制,自己斟酌
《夏幕談書》
北國執筆論政的先生說書是人類進步之梯;幕後演繹情天恨海的詩人說書是缺乏熱情的忠實摯友。倆老頭把書捧得甚高。我作為個眼界狹隘的蚍蜉小子認為這些高明哲士大多胡說,又對書的好處有新的解釋——那書本身不過拓滿墨水的白紙,擦桌子仍膈應著,哪有如此重要或靈性?全賴「讀書的經歷」才是鋪設生命列車軌道的材料。後則續以一事論之:
夏忙六月時節,收割小麥,村裡人頭攢動,氛圍愈發熱情。通常公寓的鄰里是不太相往來的,要直接談論出兩名家族外人的個性,想是不可能。而我們鄰里卻常有聯系,才能對此間兩名小子非常了解。而論道書的好處的故事正從兩小子於街旁的書店開始。
擅起由頭的小子叫做李沖,村送外號「鑽田鼠」。那小傢伙,不光皮色黃,瘦的露出肋骨棒子,性子更野,黃鼠狼似的。早先年的六月天,他乘著正好打赤膊的時節,倒頭就往剛施過「生化肥」的金色麥田裡鑽,然後游曳金海一樣在麥子間畫出起伏的路徑。把自己搞得一身黑臭還傻呵呵的笑著,個性何止淘氣!要這玩意兒上天容易,念書倒難過了撼動泰山。
這好野、好玩的小子照理不會被困束於縱橫的稻田間。然而自小學起我卻不曾多見他走出所在的農舍,蓋因上年他的父親為了積極聯系客戶,好賣出麥子,咬牙買了只三星手機,至此他除了上學多在家玩王者榮耀,別說城中,就連田邊道路也難見他的身影了。
這天正巧是那故事裡另一個小子劉洋路過了,竟發現在村口一公里外的小新華書店,就驀然出現了這小子的身影。靠近一看,右手握拳捏著筆,恨恨地朝著書上跟拿刀似的刻。面孔端的是咬牙切齒,惡向膽生。一問,原來是小子的老師要他訂正作業後家長簽字。老爸看了作業本上滿是紅叉,以及一句「好自為之」的評語,可比他現在更恨了,嘩啦就撕了他的《每課一練》。
沒了作業交的李沖倒沒現在這般生氣,首先擔心的是明天無法向老師交代。他問他老爸怎麼辦,他老爸把他轟出門外讓他滾去村外新華書店買這作業書,卻連錢也不曾給他,這才讓現在的他惱火得不行。
劉洋靜靜聽完這段來歷,溫婉的建議從口中傳出:「念書不能心太急,心急就容易錯。把動作慢下來怎麼樣。」
李沖口裡念叨:「念書?我念你**全**給你做了!總行了吧!」手中筆耕不輟,用幼稚的方式泄憤——把課後答案紛紛填入眼前的作業本里,動作秉承其一貫的狂野,弄折不少書頁。
旁觀的劉洋合眸輕推了眼鏡,這偶然遇此情景的劉洋是個好少年。他眼觀荒誕行為也不會失了風度。村民多說他「愛書如命」,其實他家中之書大多斑黃褶皺,哪有愛書一說?但他心裡明白,自己愛的有譜。而今的網路早已擁有了超越書店的讀書功能,劉洋卻仍喜歡來書店亂翻書本,並不細看,更多為感受彼時學子「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心態,仰觀俯察的姿勢,在他眼中愛讀書是要勝過藏書的,愛文字得勝過讀書,而實踐思想又遠勝過咬文嚼字!
格子襯衫,一身書生意氣,劉洋眼中豈能見得同學遭這等罪。眼見李沖心急如火而導致慌不擇招的發泄,劉洋決定出手相助。
一隻一般大小的右手溫柔輕握並停止了李沖捏筆手亂劃的動作。貼身附在李沖的背後,劉洋正聲道:「何必如此。且不問你心急與否,也不問末了買的買不了這本作業。僅此將課後答案抄寫到前面,不經過頭腦又有何益?就如同打王者只打人機,拾麥穗只揀選麥殼。既然難得來書店一趟,何不來一發……咳,何不靜下心來,輕松感受下念書中的趣意……」
李沖沖動又野性的心竟如被馴服的狐狸般,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寧靜了。身後那同學擼起襯衫衣袖的臂膀長著濃密粗大的汗毛,堅實的胸肌壓彎了他皮膚下清晰可見的脊樑。一個高尚、灑脫的靈魂正在具象成巨影浮在眼前,讓他不由得欽服。
心靈在一片和祥的氛圍里形成了共鳴,兩名少年為了追求未來能夠揮斥方遒再不受世事填塞心胸的境遇,同時變得充滿了勇氣與自信——一者是對自己思想方法傳播的自信,一者是鼓起了擁抱寧靜的勇氣。李沖額頭滲出了思考的冷汗,撲滅胸內中燒的怒火,心內也全無雜念,這小賊竟奇跡般地在沒有答案的前提下完成了作業!
至此的日子裡,李沖為了改變且盡可能不曝露自己的心性,摒除了遊玩的雜念,周末的圖書館處越多了他的身影,命運的軌跡也潛移默化地向著更光明的方向改變了……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了一本書之前,它不是名著,也不是哲學指導,卻對兩名少年的生命起到了比世上任何著作都偉大的作用!
倆少年這段新華書店中征服心靈的有趣小役,也證實了我的想法:書哪有貴賤輕重——只在人與書之間的故事,「讀書的經歷」才是鋪設生命列車軌道的材料呢!
4. 我叫李沖,誰能幫我取個英文名
Leo
5. 我們約會吧李沖
lenka <the show>
6. 邯鄲市少林傳統武館由少林寺方丈任名譽館長與導師,由少林寺習武多年的武僧任教,暑假開始招生,現在學生
9歲在山東淄博齊魯武校開始習武、德國、雙節棍,與謝苗同時期的武打小童星,2007年3月徐永清進入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習武至今。
三師兄——謝苗,李連傑的「御用兒子」,少林寺武僧團團長、翻子拳,19歲皈依少林寺方丈賜法名釋延君,特長是武術。
八師弟——李沖,2000年由李連傑恩師吳彬欽點選入「北京武術隊」,現任嵩山少林寺武僧總教頭。
五師兄——曹駿。曾出訪美國、長拳,方丈釋永信得意弟子。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決您的問題、台灣。2010年退役後隨之進入影視圈。至少獲得過武術比賽榮譽十四項,先後獲得全國八卦掌、槍術冠軍、劍術、北京武術隊隊員,北京大學生武術錦標賽劍術第一名、澳大利亞等四十多個國家巡迴演出並教學,2008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級「運動健將」稱號(武英級),影視功夫明星,但是否為專業武術運動員尚且不知。
二師兄——李淵,前中國武術隊。曾任少林寺武僧隊長,是影視明星王寶強少林寺習武時的大師兄,全國武術冠軍、簫,曾赴土耳其演出並擔任武術教練一年有餘、雲南昆明少林寺武僧總教頭,對練第一名大師兄——徐鵬軍(釋延軍)、釋小星和影視童星球球(王鳳鑫)的功夫老師,曾取得全國武術錦標賽醉劍,醉劍亞軍,武打小童星。
四師兄——姚傑元。
六師兄——許明虎、笛。
七師兄——徐永清,謝謝,少林寺三十四代武僧,俄羅斯總統普京肩頭小武僧釋小廣。他6歲習武、加拿大
7. 《北史 李彪傳》翻譯
【我把網上找到的白話北史 李彪傳發給你。希望對你有用。】
李彪,字道固,頓丘衛國人,這是孝文帝賜給的名字。家庭貧寒,從小失去父親,飽受貧困折磨。然而卻胸懷大志,好學不倦。最初,受學於長樂的監伯陽,伯陽十分稱贊他。後來與漁陽的高悅、北平的陽尼等人想一起隱居名山,沒有實行。高悅的兄長高閭學問廣博,才幹突出,家裡藏有很多圖書典籍,李彪便到高悅家借閱,天天手抄口念,廢寢忘餐。不久回到家鄉。平原王陸睿年近二十歲,素懷大志。他娶東徐州刺史博陵人崔鑒的女兒為妻,迎親路經冀州、相州,聽到李彪的名字,專門去拜訪他,兩人舉行了師友的禮節,為州郡的人們所稱道。李彪便被舉薦為孝廉,到京城入學館受業。高閭稱贊他不久即可貴顯,李沖對他禮遇甚厚,李彪與他們關系十分密切。 孝文帝即位之初,任他為中書教學博士。後來又封為散騎常侍、衛國子,出使南齊。又任秘書丞,參與著作等事。自從文成帝以來到孝文帝太和年間,崔浩、高允撰寫國史,編年序錄採用了《春秋》的體例,遺落了許多重大的時事。李彪與秘書令高..上書,請求按司馬遷、班固創立的史書體例,撰寫分為紀、傳、表、志等目。 李彪又寫表陳述有關封賞的事情七條,其一說: 「古代聖哲的先王創立的制度,從天子到公卿,往下再到看門的和打更的,他們住的房子,坐的車子,穿的衣服,都有等級差別。地位低的不得超過地位高的,卑賤的不得超過高貴的。這樣,才上下有序,人心穩定。現在的風氣,人們競相浮華,情志變化無常,大肆興辦耗費財力人力的事情。耗費財力的,如製造大批的綾羅綢緞和珍奇玩好;耗費人力的,如建造宮殿廟宇,並大加粉飾。這些妨害男子耕作女子紡織的事情,真是不勝枚舉啊!漢文帝時,賈誼上疏,說當時朝政可令人長久嘆息的事情有六,這便是其中之一呀。 「上邊所喜好的,下邊一定仿效。所以,越王好勇鬥狠,而將士大多輕生敢死;楚王喜歡瘦子,而國內就有人挨餓減肥。現在,太上皇和皇上帶頭節儉,並下詔命官民都要勤勞。但是,百姓的奢華之風仍未變革,難道是楚國和越國的人就那樣容易改變,我們魏國的人民就這樣難以變化?這是因為朝廷的制度沒有宣傳,人們沒有被感化所造成的。我認為住宅、車輛、服裝,自百官以下到普通百姓,應該規定出等級式樣。使高貴的不至於使用卑賤者的,卑賤者不至於違制使用高貴的,人人都不能任意奢侈,有違典章制度。」 其二說「:《易經》上稱『:掌管國家神器都不如天子的長子。』《左傳》說『:太子繼承王位,莊稼就長得好。』然而,無人祭祀則皇室宗廟就沒有供品,太子被廢除國家的神器就無人可傳。聖賢們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立下誥書作為世代遵奉的法典。過去周代的天子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推崇儒術以教育太子,太子因此養成美德,施行政治對於黎民百姓大有好處,所以世代擁有天下,前後歷經八百年。到了嬴政當了秦國的皇帝,不用做人的正道教育他的兒子,他的兒子於是養成凶惡的品質,對待百姓肆虐橫行,因而國運短暫,立國只有兩代便被滅掉。滅亡與興盛,其原因在於前代對後代如何教育。所以,《禮經》上說:『太子出生後,要舉行大禮,讓人抱著他,有司的官員嚴肅端莊,在南郊拜見。』表明太子身份的重要,要被上天知道。『經過宮闕就下車馬步行,經過家廟就去叩拜』,這是申明孝敬尊長的道理。然而,古時候的太子,把自己看成是普通的子民百姓,所以,教育能穩固地在他身上施行。這是古代給我們留下的一面鏡子呀。高宗文成皇帝,感嘆幼年時老師對他不勤加教誨,曾對群臣們說:『我剛開始讀書時,年紀很小,不能專心。到稱帝後,每天面臨著繁重的政務,又無暇溫習。現在想起來,如果不是我的過失,也是因為老師不勤勉教育。』尚書李訁斤趕快跪下來免冠謝罪。這是近代給我們提供的借鑒。 「太皇太後幫助高宗文成皇帝料理朝政,又將顯祖獻文皇帝培育成材。豐功偉績遠遠地超過前代帝王。陛下您從小就蒙受她的教誨,您對她的尊敬也日益增加,到了太子出生後,您親加撫育教導,日日檢查,月月考課,實在勞心費神。今天,應該按照古制聘請老師,用以教導太子。教導正確太子就行為端正,太子端正就是皇家的福分,皇家有福則天下萬民就享受太平。」 其三說:「《禮記》上說:國家沒有三年的儲蓄,就不能叫做國家。光武帝劉秀因一畝地不實在,就加罪於地方長官。聖人憂慮世事重視糧谷,是那樣殷勤,不舍晝夜;開明的君主體恤百姓的生活,勸農耕桑,是這樣熱切。近年山東飢饉,去年京城歉收,百姓們紛紛出走逃向豐收地區。他們既荒廢了所經營的產業,遭受疲勞飢餓的折磨,又使國體遭到損傷。如果先多積蓄些糧食,按人口發給他們,他們怎麼會扶老攜幼,流浪到千里之外逃荒要飯?拿今天的情況與古代相比,實在可怕呀。 「我認為應從州郡常年的租賦收入中拿出九分之二,京城每年費用開支的剩餘部分,各立專門機構管理。豐年則鼓勵百姓糶糧,積聚在官倉中;遇到荒年則加上二成利潤,糶給百姓。這樣,人們一定專心務農耕田以購買官府的布絹,又注重積存財物以買取官倉的糧食。豐年則積存,荒年則賣出。另外,設立管理農業的官員,從州郡人戶中抽去十分之一作為屯戶。根據水陸交通的便利情況,估計田畝的數量,把從犯人那裡追贓,或出錢贖罪和其他收入中余剩的錢用來購買耕牛,租給屯戶,令他們盡力耕種。一個農夫每年要求他交納六十斛糧食,除了徵收正課之外,再讓他們服一定的雜役。做好這兩件事,數年之內就會積存糧食,人民豐足,雖然遇到災荒也不會受侵害。 「我又聽說前代賢明的帝王都一定關懷遠方的人才,禮賢下士,拔擢沉滯不起的英才。所以,漢高祖經過舊時的趙國,訪求樂毅的後代;晉武帝擁有天下,卻表彰吳、蜀之地的俊才。我認為應在黃河以南七州中選拔人才,讓他們到京城中,按照中原官吏的標准,根據能力加以任用。這樣,一可以表明我朝對新舊佔領區的人才一視同仁,二可以懷柔長江、漢水一帶士民百姓歸順我朝的感情。」 其四說:「漢朝制度,過去斷獄決囚在冬季,至孝章皇帝時改在十月,用以孕育在地下萌動的萬物。後來遇到旱災,議論的人認為十月斷獄,陰氣微弱,陽氣散泄,所以導致旱災發生。朝廷將此事交給公卿討論定奪。尚書陳寵說『:冬至時陰氣才萌發,所以,十一月有射干、芸、荔等草木初動,周代以這一天為春天的到來。十二月陽氣向上涌動,所以,山雞鳴叫,家雞抱雛,殷代認為是春天的開始。十三月陽氣已經降臨,蟄伏在地下的蟲子都已蘇醒,夏代當作春天的到來。三個朝代把動植物的萌動現象,分別演化成人統、地統、天統三歷。在三統一月處決囚犯,是不順應天意的。』孝章帝同意他的意見,定在十月斷獄。 「現在京城和各州郡斷獄決囚,常常放在冬季,不根據《三統歷》推算萬物萌動發育的情況。對囚犯寬大赦免的情況,現在遠超過了從前,按照典章法律的要求,則是很大的缺陷。今天這種做法,難道就是所謂的幫助陽氣發生上升,對萬物奉獻一點仁愛之心嗎?實在應該借鑒周代的典章,採納漢代的規定,將全國斷獄的時間定在初秋開始,初冬結束。不在《三統歷》確定的春天施行斬首、絞死一類的刑罰。這樣,道德就會施及人世和陰間,仁愛能夠流傳於後代。」 其五說「:古代的大臣有因為不廉潔坐罪被處罰的,不說他不廉潔,而說他盛食物的罐子不注意裝了別人家的東西。這是國君對顯貴大臣禮貌,不直接說明他的罪過。大臣犯了罪,則洗凈官帽,帽纓上加劍,請求自殺,這表明大臣知道自己的罪過而不敢逃脫刑罰呀。我朝禮遇大臣,禮儀崇尚前代。自太和年以來,有犯罪當被砍頭的,大多讓他回家自盡。頒發命罪臣自裁的聖旨時,陛下您惻隱沉痛,言語悲切,熱淚雙垂,朝臣們有目共睹,天下士民有耳皆聞,實在能夠感動將死者的心靈,慰勉罪臣親友的感情。然而,只是恩澤發於您的內心,並沒有成為永久的制度,所以我敢陳述自己的淺見。 「漢文帝時,有人告發丞相周勃謀反,朝廷將他關押在長安監獄中,對他的拷打羞辱與僕役一樣。賈誼便上書,極力陳說君臣的大義,不應該這樣對待周勃。對於朝廷重臣,天子應該為他改變自己一向嚴肅的表情,十分禮貌地接待他,下級官吏應該畢恭畢敬地敬重他。他有了罪過,可以免除官職,可以將他賜死,不應將他捆綁起來,送給司法部門鞭打他,讓衙役辱罵他,更不應該讓老百姓看到這種情形呀。行刑時,犯罪的大臣跪向北面,朝著宮庭的方向再次叩拜,然後自裁。天子則說:『你們犯了罪啊,我待你們夠有禮節了。』朝廷不用派人就將刑罰執行了。 孝文帝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見,以後大臣犯罪,都讓他自殺而不再受刑。到了孝武帝時,又恢復了下獄的做法。這是由於孝文帝只在自己在位時這樣執行。並沒有作為制度確定下來的緣故。」 其六說「:《孝經》稱遵循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這表明父子同體同氣,可以永聚而不可以分離。犯了罪而不株連,是帝王的仁恩厚德。而有些沒有感情的人,父兄被關押在監獄,子弟們卻沒有痛苦悲傷的表情;子弟受刑罰,父兄沒有慚愧的容色。依然宴歡享樂,悠遊自在。車馬和過去一樣豪華,衣冠和從前一樣鮮艷。這難道是父子兄弟同體共氣,安危與共,福禍同擔的道理嗎?我認為如果父兄犯了罪,應該讓子弟穿著素淡的衣服,袒露著脊背,到宮門請罪;子弟如果犯罪,應該讓父兄引咎自責,乞請將自己解押到司法部門問罪。如果職務重要,不適宜允許他到有司接受處罰的,可寬慰勉勵,將他挽留。這樣,足可以嚴厲地警醒淺薄的世風,使人們知道什麼叫恥辱。」 其七說:「《周禮》上說:臣子家遇到大的喪事,君主三年內不派人到他家裡呼喚他做事。這是聖人們根據人的感情制定的禮節,讓孝子盡完自己對父母的哀悼之情。周代末年國家混亂,喪禮漸漸消亡,所以,只在腰裡紮上喪帶就算穿孝,戴上白帽子就算哀悼。到了暴虐的秦國,喪禮幾乎全部泯滅了。漢代初年,屢次興兵打仗,沒有能夠遵循古制。到宣帝時,人們如果是軍屯戶,遭到祖父祖母和父母的喪事,守孝不滿三個月,都要服徭役。朝臣們的喪禮制度,沒有具體規定。到後漢元初年間,大臣遇到父母去世這類重大的喪事,才能夠離開官職度完喪期。到三國魏武和孫、劉時,每天戰爭不斷,前代的禮制,又廢而不行。晉朝時,鴻臚寺官員鄭默失去親人,堅決請求離任服完喪事,晉武帝被他的孝誠感動,便下令作為定製。 「我朝立國之初,撥亂反正,還沒來得及建立守喪的制度。現在四方平靜,百姓安居樂業,實在是孝慈之道被推廣、禮教制度興行的時候。然而,我所思慮的還沒有完。朝臣們服完父母們的喪期,回朝任職,穿著華麗的衣服,坐著寬敞的車子,到郊廟祭祀;身上的玉器相撞,聲音清脆;帽帶飄逸,瀟灑風流,就如同參加節日的慶典。這樣作實在傷害了為人子的道德,虧損了天地的根本。我認為大臣們如有遭遇父母喪事的,都要服滿喪期。如果有空缺的官職卻因為這個人去守孝,無人能替補,則可以用特殊的詔書對他慰勉,讓他回來繼續任職。但只能在自己的官衙內活動,和進行一般性的交往,國家的吉慶大典,一概不讓他參預。軍事上出現緊急情況,穿著孝服從征,雖然與禮儀有礙,按道理應該這樣啊!」 孝文帝看了他的奏章連連贊許,不久都被施行。 李彪漸被朝廷重視,孝文帝便下詔說「:李彪雖然不是出身於有名望的門第,上代也沒有人在朝廷中做顯官名宦可成為他的資本。然而,他性情嚴謹聰明,學識廣博,遍讀古代典籍,有剛強舌辯之才,很能被朝廷任用。做官行為優良,受到朝野的贊美,如果不獎賞他的功績,怎麼能激勵勤奮而又有才於的人?特提升他為秘書令。」根據他參與制定律令的功勞,賜給帛五百匹、馬一匹、牛兩頭。 這一年,他被封為員外散騎常侍的職務,朝廷派他出使南齊。南齊派主客郎劉繪接待,並擺設酒宴,備有音樂。李彪辭去了音樂。坐下後,李彪說:「剛才辭去音樂,請您體諒。我國皇帝孝性來自上天所賜,追慕過去馮太後的恩澤,所以最近進行有關喪禮的討論。去年三月的最後一天,朝臣們才脫掉身上的孝服,但還都穿著素淡的衣服上朝。裴、謝二人在魏,也應該這樣。現在辭去音樂,想您不會責怪。」劉繪問「:請問魏朝的喪禮究竟根據什麼定的?」李彪答道「:高宗文成帝去世時,孝文帝才出生一個月。現在,聖上追憶馮太後對他養育的深恩,感激她教育訓誡的厚德,為了深深報答,可以說十分懂得禮儀的變化。」劉繪又問:「如果想遵循古制,為什麼不守完三年的孝期?」李彪回答說「:朝廷大事不能長時間無人處理,所以割捨對太皇太後的深情,屈從於群臣的建議。服喪的感情不異於三年,而不拘於時間的長短,難道算得上失禮?」劉繪說「:在這個亂世規矩太多了吧,何必專拿禮節來應酬人!」李彪說「:聖明的國家自然要定立曠古未有的制度,怎麼能說是應酬人?」劉繪說:「朝廷百官都聽宰相的,朝廷大事交給宰相就行了,何必憂慮無人管理?」李彪說:「五帝時臣子不如國君的能力強,所以國君親自管理國家大事。三王時,君臣能力相等,所以共同管理國事。我們聖上親自管理國事,他的能力可與軒轅和唐堯相比。」 李彪即將回北魏,齊主親自對他說:「你前次出使齊國,回去時寫詩說『:但願能長久得到閑暇,明年再來南朝游覽。』果然這次你又來了。你這次回去,還會再來嗎?」李彪答道:「請允許我重新賦詩『:宴樂在這天宮般的都城,但此去就永遠不能重來。』」齊主聽了頗覺茫然,問「:說齊都如天宮一般可以,一去不再來是為了什麼?看你這句詩,好像要成永別。這樣,我應當用特殊的禮節為你送行。」齊主便親自送他到琅笽城,登臨山水,命群臣們寫詩為他送別。南齊君臣對他如此看重。李彪前後六次奉命出使南齊,南人都很佩服他的誠懇和淵博。 後來,他任御史中尉,兼著作郎。李彪既然被孝文帝所信任,性格又剛直不阿,便對朝臣中違法行為多有彈劾,遠遠近近的臣僚都畏懼他,豪強們屏聲斂氣。孝文帝常親昵地稱他為「李生」,曾高興地對群臣們說:「我有李生,就像漢武帝有汲黯。」他又任散騎常侍,兼御史中尉,解除了著作郎的職務。孝文帝在流化池宴請群臣,對僕射李沖說:「崔光的淵博,李彪的正直,是我朝得到的兩個賢才。」 孝文帝親自率軍南征,李彪兼任度支尚書,與僕射李沖、任城王元澄等留在京城,參與料理朝廷大事。李彪生性剛直豪爽,與李沖等人意見往往不同,便露於形色,沒有一點屈從的想法。李沖收集李彪過去的罪過,便禁止他在尚書省出入,又上表請求孝文帝免去李彪的所有職務,交給有司處理。 李沖又上表說:「我與李彪相識以來,已近二十年。李彪開始出使南齊時,我見他面色嚴肅,善於辭辯。我見識愚昧,認為他是出類拔萃的人才。等到他官位升遷,參與朝廷的重大活動,聽說他評論今古,討論人物,發言雖在群臣之後,但贊揚忠貞,崇尚正直,言辭懇切,出語坦誠,從不閃爍其辭。我雖然愚鈍,也常常欽佩他的正直無私。等到他任職言官,志向堅定,行為果斷,被他彈劾的人都應聲而倒。赫赫雄威,震動四方;嚴肅剛直的稱譽,傳遍京城,天下人對他刮目相看,貪婪殘暴都因此收斂。然而,也不斷有人私下裡對我說他過於威嚴暴烈,我認為忠貞耿直的言官,常為人忌恨;風行誹謗的時候,容易產生謠言。所以,對這些議論沒有相信。 「過去因為河陽發生的事件,曾經與李彪在領軍府同太尉、司空以及領軍等人一起翻閱廷尉所訊問的囚犯的口供,發現不斷有人訴說冤枉。太尉、司空和我想少許探聽一下,話還沒說完,李彪便大發脾氣,坐在東面挽起衣袖揮動胳臂,口裡喊著賊奴,怒斥左右的人,高聲大叫著說『:去御史台取我的刑具來,打斷你們這些囚犯的肋骨!』雖然口中說這些話,終究沒有派人去取。他隨即又說:『御史台所審問的犯人,惟恐寬縱得活,始終沒有冤枉死的。』當時,大家認為被他所冤枉的情況太嚴重,有證據的很多,又想不要難為李彪,便都沉默不語。根據這件事,我便懷疑他審問案犯有不實之處,知道他的威風過甚,還想著案子中正確的多,枉濫的少,所以沒有向朝廷奏報,實在有失做臣的應該知無不言的大義。 「自從去年大駕南征以來,李彪兼任尚書,我與他朝夕共事,才知道他言行暴戾,自以為是,好責人非,獨斷專行,橫行無忌,惟我獨尊,輕視別人。我與任城王在他面前委曲求全,他想辦的事無不屈從。根據事實推斷,前面講的都得到驗證。如果我所列舉的得到證實,應該迅速將李彪送到北方嚴寒荒涼的地方去,以清除偽裝的奸臣,防止他禍亂朝政;如果我列舉的事情沒有證據,可以把我流放在四周邊境的任何一個地方,以止息像嗡嗡的青蠅那樣的進饞小人顛倒黑白。」 孝文帝在懸瓠,看完表章驚嘆道:「沒想到他留在京城就這樣啊!」有司判決李彪大辟罪,孝文帝饒恕了他,只是罷去了官職。 李彪不久回到故鄉。孝文帝北巡至鄴地,李彪穿著村野農夫的衣服,自稱是草茅一樣的賤臣,到鄴城南面跪迎。孝文帝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李彪對答說「:孔子還活著,顏回怎敢死去?」孝文帝很高興,因而對他說:「我期望你常以堅貞的青松激勵自己的氣節,在寒冷的冬天磨礪自己的意志,你應盡心盡力,報效國家。近日見到彈劾你的奏章,與我期望的相差甚遠。你遭受這種處分,是因為我加予你的呢?還是因為宰相加給你的呢?還是因為你罪由自取?」李彪回答道「:我的罪過已經降臨,完全是自己招致,實在不是陛下您加給我的罪名,也不是宰相無端給我捏造的罪狀。我既然犯下這些罪惡,應該俯伏在東方的沼澤邊上苟且生活,了此一生,不應再來到您的車駕前面。但是,承您不嫌棄,我敢冒慘死的危險來拜見您,不是為了謝罪而來的。」孝文帝說:「我想任用你,恐怕僕射李沖不同意。」孝文帝不久採納宋弁的建議,准備重新起用李彪。適逢京城留台的表章到來,說李彪與御史賈尚審問被廢太子元恂一案,頗有誣枉,請求將他關進監牢。李彪申辯自己冤枉,孝文帝也認為李彪沒有這條罪狀,派人去寬慰勉勵他,並派牛車將他送到洛陽。遇到大赦,他得以免除刑罰。 宣武帝元恪稱帝,李彪向王肅請托,又與朝臣郭祚、崔光、劉芳、甄琛、邢巒等書信往來,並寫詩酬唱應和,互相推崇。因而,李彪請求朝廷給他恢復舊職,參與修史,王肅等人答應替他呼籲。李彪便上表說: 「我魏朝據有中華,已有一百多年,歷經將近十位皇帝,史官們的敘寫記錄,沒有表現出我朝的強盛。加上東觀傾毀,冊籍多有損失,前代的美德隨著太陽一天天落下而消失,善政伴著月圓月缺漸漸淡薄。所以,有諺語說:一天不記錄,所有的事情都會盪然無存。至於太和十一年(487),先帝和先太後召請著名的學士和知識淵博、見識高遠的人,以充作功臣廟麒麟閣的人選。其時,忘去我的短處,利用我的一片心志,讓我出入各功臣府第采訪他們的言行,又授給我秘書丞的職務,我擔任這個職務,也無所辭讓。高祖皇帝下詔對我說:平和你高雅的志向,端正你手中的筆管,寫史而沒有章法,後代人怎麼去讀它?我奉詔盡力而為,不敢忘掉高祖的教誨。 「孝文帝承受天地的重託,繼承祖宗開創的基業,大功還未完全告成,就大駕崩殂。天下萬民,有如失天墜地。幸賴陛下您體察先帝聖明睿智的真心,繼承他養育萬民的胸懷,行為正大光明,可以普照萬物;處事寧靜平和,可以通好各邦。上天因而氣清,大地賴以平靜,真可謂聖明無比,是萬民之首啊。《禮記》上說『:善於行路的,想讓別人跟著他走;會唱歌的,希望別人跟著他唱。』所以《左傳》說:『文王奠定了周朝基業,周公完成了建周的大業。』然而,孝文帝卓越的才能,偉大的功勛,陛下您美好的道德,聖明的智慧,與古代相比,毫不遜色啊!時間卻一年年過去,難道不應昭彰於世嗎? 「我認為史官中傑出的人才,大的可與日月齊光,小的可與四時並茂,所以,他的聲音能夠流傳無窮,他的思想能照耀後代。因而,金石有可能消失,而文章卻不會泯滅的原因,就憑借書籍記載啊!諺語說『:相門還會出相才,將門還會有將才。』不是因為性情的遺傳,而是行為習慣的影響。我認為負責天文、歷史的官員,如有合適的人才,應該讓他們世守其業。 「我朝的史官,職位高貴,俸祿優厚,卻成日優哉游哉,無所事事,是福祿使他們沒有作為啊!歷史之所以不能被弘揚,原因就在於此。已故的著作官員有漁陽的傅毗、北平的陽尼、河間的邢產、廣平的宋弁、昌黎的韓顯宗,都以才華優秀被舉薦,在解釋典章,記錄事實上作出同等的貢獻,因為任職時間不長,都沒有做出傑出的成績。前著作郎程靈箈與他們同時被舉薦,共同負責記史寫史的任務,現在也調任別的職務,官職卻不是他應該從事的。只剩下著作郎崔光一人,雖然沒有調任,然身兼兩職,所以沒有著作。 「我聽說史書的繁興,是由於國家的昌盛;《雅》、《頌》詩歌的出現,是由於統治者道德的完美。過去漢代的史官司馬談告誡他的兒子司馬遷說『:當世有美好的東西而不記載,是你做史官的過錯呀。』所以,人們能長久地看到美好的東西。孔明在蜀國,不重視史官的作用,所以長時間受到輿論的譏刺。《書經》稱『不要使史官空缺』,《詩經》上說『擔任史官一職要憂患國家和人民。』我現在雖然沒有擔任這個職務,然而,過去曾任過著作郎,所以,不因自己目前處境低賤而自卑,敢於講出以上這些話。人們常說:『最堪憂慮的是在其位的人卻不知道干什麼,能乾的人又不在其位。』我難道不了解這句話的含義,勉強非要再任史官的職務嗎?我常常思念孝文帝給我賜名『彪』的原因,遠的把我比作寫《漢書》的班彪,近的比成修撰《晉史》的紹統,根據名字探求實義,真使我欲罷不能。現在,我請求在京城中給我一處靜謐的住所,整理國家的典籍,以實現我的宿願。政府給我一定的人力物力,以滿足我寫史的需要。我雖然不能光大史書的著述,也不至於飽食終日。短則月內可以寫就,長則三年就會有成效。史書的正本藏在麒麟閣,副本放在有名的藏書的地方。」 當時,司空北海王元詳、尚書令王肅同意了他的要求。王肅因為他沒有俸祿,經常賑濟他,把他安排在秘書省,依照王隱的舊例,以平民的身份參與修史。 宣武帝親自管理朝政,崔光上表說:「我過去被李彪舉薦,與他共事多年。他的心志堅強,精力充沛,考證著述,不知疲倦。近來離開著述一事,多有荒廢。最近又被起用,重新從事這一工作。他雖然年老,卻更加奮發,寫史的才識越來越新。如果恢復他的舊職,專門治史,毫不懈怠,一定能發揚《春秋》的治史精神,寫成我朝的歷史。既然先帝將重任委託給他,他又歷任很高的官位,犯了微小的過失,一定能洗心革面。我認為應當任他為侍中,讓他重新從事著述。」宣武帝沒有同意,下詔命李彪為通直散騎常侍,負責汾州的管理事務。這不是李彪的生平所好,所以,他堅決請求,沒有到任。後來,死在洛陽。 起初,李彪任御史中尉,被稱為嚴厲殘酷。他因為犯罪人的口供不好取得,就做了一種叫木手的刑具,擊打犯人的肋部,因而,常常有許多人被打得多次昏死過去。朝廷曾派他去安撫汾州胡人的叛亂,抓住叛首後,他下令用鞭子抽他們的臉,以至活活打死。李彪有病,身上常常像長瘡那樣潰爛,疼痛異常。 李彪雖然與宋弁結下管仲、鮑叔牙那樣深厚的友誼,宋弁任大中正,曾與孝文帝私議,仍將李彪流放到北部寒冷的地方,以處治他,一點也不想照顧他。李彪也知道這件事,但並不惱恨他。宋弁去世,李彪悲痛難忍,給他寫悼文,極盡辛酸。郭祚在吏部任職,李彪想為兒子李志請求官職,郭祚只按舊家大族出身的子弟對待。李彪認為自己職位已至侍中,又兼任尚書,對郭祚說應該按無官職的王公貴族選拔李志,由於十分忿恨,所以怒形於色。人們都認為郭祚做的不對,郭祚常對別人說:「我與李彪是親密的朋友,怎能不向著他,他又怎麼能怨恨我呢?」任城王元澄原先與李彪關系不融洽。元澄到雍州任職,李彪找到他,請求讓李志在他的王府中任幕僚。元澄很爽快地答應了,任李志為列曹,行參軍的職務。當時,人們都稱頌元澄。
8. 泌陽二高有沒有一個叫李沖的女老師
本校無此人
9. 李金斗的師傅是誰
李金斗的師傅是趙振鐸。
1960年,李金斗開始坐科學習相聲,得到前輩王長友、譚伯如等相聲藝術家的真傳。出科後,又拜相聲名家趙振鐸為師。
1986年春,李金斗和陳湧泉以相聲《武松打虎》參加了曲藝調演,並分別獲得了「全國首屆電視相聲邀請賽」逗哏一等獎和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新曲目大獎賽」一等獎。
李金斗的人物評價:
李金斗一出場,觀眾能立刻感到輕松、明快,他台風瀟灑,表演生動細膩,魅力無窮,是一個具有全面才能的相聲表演藝術家。
李金斗博採廣收各相聲名家的表演藝術特長,集北京的清雅,天津的火爆,東北的粗獷於一身,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的藝術風格。他把說、學、逗、唱巧妙的結合起來,同時又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相聲的技巧並運用到現實相聲表演之中,從而達到了帥、賣、脆、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