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文化知識
(1)教育思想素養。良好的教育思想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
(2)職業道德素養。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它是教師道德結構中的主體部分,它在調節教師全部道德品質中起重要作用。
(3)知識素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因此,具有比較淵博合理的知識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4)能力素養。一定的能力素養是進行和完成某種工作所需具備的,教師的能力素養是進行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保證。
(5)身心素養。教師勞動是一種充滿高度創造性的繁重的腦力勞動,又是一種兼有一定強度的體力勞動,所以教師必須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做保證。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質是教師職業素養建立的基礎,其在教師的職業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奮的精神和輕松愉快的心境,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教育質量。
(1)教師文化知識擴展閱讀:
教師素質,又稱教師專業素質,是指能順利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是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系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或行為准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為品質。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
『貳』 教師的知識素養包括哪三類
教師的知識素養包括:
政治理論修養
精湛的學科專業知識
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叄』 教師的知識應包括哪些方面
1.文化知識
教師豐富的文化知識不僅能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事實上,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
識。具體說,教師的文化知識包括:基本哲學理論知識,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現代科學和技術的一般常識,包括現代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現代技
術的本質內含;社會科學的理論與觀點,例如法律的知識、民主的思想、經濟學的觀點和社會學的方法等。2.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積累的教學經驗,是指教師在實現教學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教師的教學不同於研究人員的科研活動,教
師的教學具有明顯的情境性。實踐性知識受個體經歷的影響,這種知識的表達包含豐富的細節,並以個體化的語言而存在。如果把教師的教學看作程式化的過程,忽
略教師的實踐知識,不利於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況需要教師機智地對待,這種教育教學的機智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種情況下適宜和必
要的方法,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不恰當。只有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具體情況恰當的工作,才能表現出教師的教育機智。在處理特殊教學情景時教師所採用的知識來自於
個人的教學實踐,具有明顯的經驗性。
教師知識結構的上述三方面是緊密聯系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實體部分,條件性知識對本體性知識的傳授起到理論支撐作用,而實踐性知識對本體性知識的傳遞起到實踐性指導作用。3.條件性知識
條件性知識是指個體在什麼時候、為什麼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才能更好地運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一種知識類型。在教學中,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知道在什
么時候、為什麼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才能更好地運用原有知識、經驗開展教學的一種知識類型。即在教學中,如何將本體性知識(學科知識)以學生易理解的方式表
達、傳授給學生。
條件性知識,也就是具體的教育科學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被稱為教師成功地進行教育教學的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是廣大教師順利進行教學的重要保障。4.本體性知識
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語文知識、數學知識等,這是人們所普遍熟知的一種教師知識。從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這個角度來看,
教師傳授的內容必須是教師所掌握和了解的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一切是以本體性知識的傳授為基礎的,教學的最終績效是用
學生掌握的本體性知識的質量來衡量的,因此,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水平與其教學效果之間並非是線性相
關。本體性知識超出了一定水平之後,它與學生成績之間將不在呈現統計上的相關。即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僅僅是個體成為一個好教師的必要條件。
由於學科不同,本體性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僅僅從一般意義上說,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教師應對學科的基礎知識有廣泛而准確的理解,熟
練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教師要基本了解與所教學科相關的知識點、相關性質以及邏輯關系;教師需要了解該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趨勢,對於社會、人類發展的價值
以及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多種表現形態;教師需要掌握每一門學科所提供的獨特的認識世界的視角、域界、層次及思維的工具與方法等。教師的知識是指教師所具備的各種知識及其掌握程度。從內容上說,一般包括文化科學的基礎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教育科學和心理學知識。從知識形成的類型上說,有
間接知識,也有直接經驗。前者是指從書本學習來的知識,後者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並總結出一套的課堂情境知識和問題解決知識。
從教師知識結構的功能出發,可以將教師的知識結構分為四個方面: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教師的知識結構。
『肆』 教育教學文化基礎知識具體指什麼
教師職業應具備的教育專業基礎知識:
一般方法論知識教師知識結構的最上位層面是一般方法論知識。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科學、邏輯學知識等。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科學的分析方法以及科學的表達方法,才能在正確的方法論指導下從事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活動。
一般科學文化知識教師知識結構中間層面的是一般科學文化知識。包括基礎知識、較為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良好的文化素養、文化科學發展史知識和文化科學的新發展和新成果三個方面。
教育學科知識要成為一位好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結構,還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規律,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基本教育理論和知識。教育學科知識是關於教師「如何教」的知識。一名優秀的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理論包括;教育概論、教學論、德育論、教師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與教育測評、青少年心理學及學科教學論、課程論、當代世界教育思潮。既要包括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知識,又應包括學科教育學和教材教法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教師所從事的是具有的特定專業的實踐工作,只有具備一定學科專業知識水準,教師才有可能進行有效教學。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教師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專業的最新成就和發展趨勢,並且涉獵一些相鄰學科的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滿足學生廣泛的求知慾。
實踐知識教師的經驗作為實踐性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教師知識結構中包含著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的因素,教師的實踐知識是一種多義的、活生生的、充滿柔性的知識;是憑經驗主動地解釋、矯正、深化現成的知識而形成的綜合性知識。教師實踐知識是來自教學實踐的智慧,是一種「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教師的實踐知識作為一種緘默知識也是一種個人化的知識。「教師的個人實踐知識主要關涉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如何處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識,是一種體現教師個人特徵和教學智慧的知識。
『伍』 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知識
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
讓學生喜歡上你的數學課,
就應該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
一、過硬的專業知識
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把課教好教活。比如,作為數學教師,你就應該是解題的能手,並且要能夠具有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的能力,
否則,你就很難在學生中建立威信,
也很難在課堂上應付自如。專業知識一般指數學教師特有的數學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能力
主要體現在對算理的透徹理解,對運算性質、運算定律的靈活應用以及對數據、運算順序、算式特點的巧妙處理和高度敏感,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地算出結果。
2、邏輯思維能力
主要體現在教師應能用分析、綜合等方法整理教材知識結構、探索和表述解題思路,從而增強解題能力。在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和鞏固、數學規律的探索和猜想的建立中能熟練地應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歸納、類比等方法進行教學。
3、空間想像力
要求能從空間圖形及某些意志條件分析中圖形中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能畫出實物、模型的直觀圖,能根據一段文字的描述想像出幾何形體,並能准確地畫出某些幾何形體的直觀圖。
4、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不但要具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要通過各種教學實踐活動或解答與生產日常生活中的題目,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間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善於從生產或日常生活中發現編制應用題的題材,同時也要掌握各種數學思想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但是,僅僅精通本專業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廣博,才有精深。所以,要求教師在掌握數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博覽群書,即要有淵博的知識。所以作為數學教師不但要多看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
還要多看一些提升素養的書籍,
來豐富自身的人格魅力,
是很有必要的。
二、鑽研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
鑽研教材、處理教材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精心選編練習。如果你認為教材中配備的練習不合適,就要自己選編練習。一定要克服在布置作業上的隨意性,因為那樣等於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就應該具有根據教材靈活編寫練習題的能力,
哪些知識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
可以突出重點難點的多練習練習,
才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鞏固掌握。
『陸』 問:怎樣提高教師的文化知識,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正提高教師的文化來知識、業務水平自和教學能力是學校管理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大力普及農村小學教育的新形勢下,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文化業務水平更顯得緊迫。學校行政領導必須從實際出發,立足本校,認真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目前,小學教師有參加函授學習的,也有參加電視大學和業余學校學習的,同時還有一部分教師根據教學工作的急需作了進修規劃自學,但有不少教師學習缺少計劃性、系統性,學了多少算多少。不論通過什麼渠道進修,都要加強對他們的在職進修的組織領導工作。
『柒』 教師需要具備哪些知識
現代教師應該具備的知識結構
教師的知識是指教師所具備的各種知識及其掌握程度。從內容上說,一般包括文化科學的基礎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教育科學和心理學知識。從知識形成的類型上說,有
間接知識,也有直接經驗。前者是指從書本學習來的知識,後者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並總結出一套的課堂情境知識和問題解決知識。
從教師知識結構的功能出發,可以將教師的知識結構分為四個方面: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教師的知識結構。
(1)本體性知識
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語文知識、數學知識等,這是人們所普遍熟知的一種教師知識。從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這個角度來看,
教師傳授的內容必須是教師所掌握和了解的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一切是以本體性知識的傳授為基礎的,教學的最終績效是用
學生掌握的本體性知識的質量來衡量的,因此,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水平與其教學效果之間並非是線性相
關。本體性知識超出了一定水平之後,它與學生成績之間將不在呈現統計上的相關。即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僅僅是個體成為一個好教師的必要條件。
由於學科不同,本體性知識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僅僅從一般意義上說,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教師應對學科的基礎知識有廣泛而准確的理解,熟
練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教師要基本了解與所教學科相關的知識點、相關性質以及邏輯關系;教師需要了解該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趨勢,對於社會、人類發展的價值
以及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多種表現形態;教師需要掌握每一門學科所提供的獨特的認識世界的視角、域界、層次及思維的工具與方法等。
(2)條件性知識
條件性知識是指個體在什麼時候、為什麼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才能更好地運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一種知識類型。在教學中,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知道在什
么時候、為什麼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才能更好地運用原有知識、經驗開展教學的一種知識類型。即在教學中,如何將本體性知識(學科知識)以學生易理解的方式表
達、傳授給學生。
條件性知識,也就是具體的教育科學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被稱為教師成功地進行教育教學的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是廣大教師順利進行教學的重要保障。
(3)實踐性知識
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積累的教學經驗,是指教師在實現教學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教師的教學不同於研究人員的科研活動,教
師的教學具有明顯的情境性。實踐性知識受個體經歷的影響,這種知識的表達包含豐富的細節,並以個體化的語言而存在。如果把教師的教學看作程式化的過程,忽
略教師的實踐知識,不利於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情況需要教師機智地對待,這種教育教學的機智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種情況下適宜和必
要的方法,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不恰當。只有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具體情況恰當的工作,才能表現出教師的教育機智。在處理特殊教學情景時教師所採用的知識來自於
個人的教學實踐,具有明顯的經驗性。
教師知識結構的上述三方面是緊密聯系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實體部分,條件性知識對本體性知識的傳授起到理論支撐作用,而實踐性知識對本體性知識的傳遞起到實踐性指導作用。
(4)文化知識
教師豐富的文化知識不僅能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事實上,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
識。具體說,教師的文化知識包括:基本哲學理論知識,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現代科學和技術的一般常識,包括現代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現代技
術的本質內含;社會科學的理論與觀點,例如法律的知識、民主的思想、經濟學的觀點和社會學的方法等。
『捌』 教師怎麼豐富自己的背景文化知識
一、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在教學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識,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視野,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從以往的字、詞、句的狹義層次中跳出來,從文章宏觀的角度整體地去把握分析語篇,從而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頭戲,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一位英語老師首先考慮的問題。可是長期以來,學生閱讀的目標僅僅局限在字、詞、句以及語法這些語言知識方面,而忽略了文章里的語言信息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可以引導學生從以語言知識為目標逐漸過渡到以語篇信息為目標上來,進而對語篇進行整體的把握,提高閱讀能力。此外,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高中英語教材涵蓋了中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多方面的知識。例如,牛津英語教材中《The meaning of color》這一單元,單元中Reading的內容以National Flags,Colours And Cultures為標題,以法國、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國旗為例,說明這三個國家國旗色彩及其意義的不同,從深層次上揭示了不同色彩的國旗代表了不同國家的特色。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入這幾個國家的解放斗爭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因而提高學生對文章含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