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社會
『壹』 教師主要成就和社會影響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古往今來,有不少思想家、科學家都從事過教師職業。他們一方面從事文化研究和傳播,一方面培養人才,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古往今來,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對教師工作給予了很高評價,主張給教師以崇高社會地位,倡導社會應尊重教師。中外歷史上處於上升或進步階段的統治階級或有作為的政治家,一般都很尊重教師。
中國古代儒家把教師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師與君王相提並論。《尚書?泰誓》中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將君師視為一體或將君師並列於同等地位。荀況進一步把師納入「天、地、君、親」的序列。他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自漢唐至明清,歷代都有大儒。這些人飽學多識,學生也多能根據禮教事師。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教師與其他勞動者一起成為國家的主人,其政治地位隨之大有提高。特別是到了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人們愈來愈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進而更注重從各方面充分發揮教師對培養人才、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國家不僅多次強調要「提高人民教師的政治地位和杜會地位」,而且專門制定《教師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教師應享有的權利和待遇,確立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要全社會尊重教師。同時,各級政府還選舉教師當人大代表,參政議政,公開表彰、獎勵優秀教師,以及從教師中選拔人才進人各級政府的領導班子等等。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教師的社會影響和政治地位,使廣大教師看到了希望,受到極大鼓舞。
但由於「左」的思潮影響,社會上「官本位」的思想仍較嚴重,因而教師的政治地位還未提高到應有的地位,以致影響到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及教師隊伍的穩定。
『貳』 在新師德規范裡面,有幾方面的要求,分別把教師與社會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師德:中華民族是最重視師德的民族。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叄』 作為教師,如何看待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系
從長遠來看,我們教授的知識不能只停留在一節課上,語文課學習的美德、名人品質、勵志精神肯定要結合實際播種在學生心裡,能真正生根發芽使之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素養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數學課學習到的知識也不是只停留在練習冊上,在生活中也要能應用。
所以,教師在備課授課時應注意把握知識和社會實際的「度」
『肆』 教師對社會和生活的作用
教室對社會的作用:
1、傳遞和傳播人類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起著橋梁作用。
2、培養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教室對生活的作用:
1、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青少年一代的成長起關鍵作用。
2、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4)教師與社會擴展閱讀:
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規范:
1、愛國守法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師
『伍』 教師與社會矛盾
義務教育九年制 免書本費 就從興趣班,訂閱雜志等手段謀取學生的。錢財。
『陸』 教師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教師的社會地位是由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多因素構成的總體性內范疇。
①經濟地容位決定了教師的職業聲望、職業吸引力以及教師從事該項職業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②政治地位體現了社會對教師的評價以及教師在政治上應享有的各種待遇;
③文化地位體現了教師在社會文化、觀念、道德等構成的綜合形態中的地位。
2、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全社會都應當尊重教師。國家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採取措施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物質待遇,對優秀教師給予獎勵」。我國的《教師法》專門就教師的權益、待遇作了具體規定。這為提高教師社會地位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3、教師地位的提高既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受生產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約。由於我國生產力水平還較為落後,加之教師隊伍的龐大等因素,我國教師的經濟地位和物質待遇等方面還有不盡人意之處。與國民經濟的其他行業相比,工資收入還有待提高,教師工資被拖欠的現象也較為嚴重。要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經濟地位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柒』 社會對教師的看法和評價
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教育目標、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採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這種角色是一種性質復雜的職業角色。
一個人成長為這種角色需要經過復雜的、長期的學習過程。教師角色的性質就在於幫助學生成長;或者說,教師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人。
教師角色是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其他角色——主要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揮著自己的角色功能。
教育活動主要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此教師的角色地位主要通過師生關系來確定。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是孰為主體孰為客體的關系。對此,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處在絕對的受支配地位。這種觀點是「教師中心論」。
第二,學生為主體,教師完全受制於學生的要求。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被支配的位置。這種觀點是「學生中心論」。
第三,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承擔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務,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雖然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但是學生作為有一定認知與實踐能力的人,也是作為主體在活動著。
針對教師作為主體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學生也在這種活動中主動地認識著、實踐著。
學生也把教師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教育資源作為認識與實踐的對象。鑒於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現代教育思想中,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
『捌』 有人說:「老師與教師」在當今社會里不是一個概念。這是真的嗎
首先他們都是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而老和教是強調他們的不同之處.
老師,主要強調的是年長者的教誨,在古代,凡是年長者都要做道德的模範,都要給後輩以身作則地起示範作用,古代對老的理解和今天有差異,今天人的老只是年齡上的老,並不完全包括道德品質. 所以,老師主要強調年齡上的差異.教師也可以是老師,老師也可以是教師,但教師不一定就非得要是老師,他年齡雖然小,一樣可以為人師表.老師不一定都能做教師,老師主要是強調道德,但做教師不但要有道德,還同時要有學問.所以教師是強調學問.
『玖』 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對教師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
答:一、端正的工作態度,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前提取決於教師對工作的態度,取決於教師是否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取決於教師對工作的激情。1、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教師的教育行為至少要面臨三項責任:一是崗位責任。就是要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這是教師的職業特徵。二是社會責任。人民群眾把子女送到學校,有責任讓家長放心、滿意,有責任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三是國家責任。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和現代化宏偉目標,這也是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肩負的責任和義務。2、 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師的工作是繁雜的,不只是限於工作上的八小時,教師的工作又是精細的,它需要教師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它還需要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的愛心,既要了解學生的愛好、才能、個性特點和他們的精神世界,又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所有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創造慾望。二、正確的教育觀念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即: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為學生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不只是「教書匠」,更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引領者;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是教育規律的研究者。三、良好的師德修養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與其它的職業比較,教師的職業更具有其示範性、公眾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應該具備更高、更嚴格的職業道德修養。因此,應該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教育、愛學生。你愛教育事業,你才會取得事業成功的樂趣;你愛學生,你才會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不斷的探索,才能使學生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四、廣博的學識教師既要有廣博的的知識,又要通曉基本的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教師的博學多才是至關重要的。五、較強的教育教學和研究能力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具有學科特點的教研能力。駕馭教育教學的能力、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較高的創新能力、 較強的組織能力、組織教學能力、課外活動組織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術研究能力、較強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等。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入,教師一方面,要具有高效獲取、批判性吸收、存儲、創造性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知識成倍增長和當前素質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有其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的能力,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教學信息反饋方式的變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誠然,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還要做到很多很多,如:胸襟寬闊、為人真誠、樂於助人、具有合作精神、敢於挑戰自我等等。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認真地完善自我,用我們一腔愛生、敬業的熱血,去做好教育工作,就會成為家長歡迎、學生滿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師。
『拾』 論述教師的社會地位
中國古代儒家把教師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師與君王相提並論。
《尚書?泰誓》中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將君師視為一體或將君師並列於同等地位。荀況進一步把師納入「天、地、君、親」的序列。他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自漢唐至明清,歷代都有大儒。這些人飽學多識,學生也多能根據禮教事師。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教師與其他勞動者一起成為國家的主人,其政治地位隨之大有提高。
特別是到了80年代後,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人們愈來愈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進而更注重從各方面充分發揮教師對培養人才、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
國家不僅多次強調要「提高人民教師的政治地位和杜會地位」,而且專門制定《教師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教師應享有的權利和待遇,確立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要全社會尊重教師。
同時,各級政府還選舉教師當人大代表,參政議政,公開表彰、獎勵優秀教師,以及從教師中選拔人才進人各級政府的領導班子等等。
(10)教師與社會擴展閱讀: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這個教師節沒有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承認,但在中國各地產生了一定影響。
1983年3月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方明和民進18位政協委員聯名再次提出「為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造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建議恢復教師節案」。9月,中宣部辦公廳致函教育部辦公廳,經研究政協一次會議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復教師節。12月,由教育部何東昌部長和方明共同簽發的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關於恢復『教師節』的請示」送中央宣傳部。
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這一議案,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1985年9月10日,國家主席李先念發出《致全國教師的信》,中國各地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並在教師節期間20個省市共表彰11871個省級優秀教師集體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