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壹』 簡述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
學生為主體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活動都要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指導作用,主導有二個任務,一是主導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二是幫助學生學習、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貳』 怎樣理解教師主導和和學生主體之間的關系
任何教學過程都是教與學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矛盾統一體。現代教專育理論認屬為: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中兩個基本的要素,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教學相長。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里所謂「主體」,是與 「客體」相對而言的 ,就是說「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客體」,學生才是他們自己學習進步的真正主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因此,教師所展開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這一中心而展開的,為把學生培養成為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發展、高素質的發展中的社會人。
學生的「學」,是他們自己獲得知識能力的內因,是根本性的途徑,教師的教是學生學習的外因,只能起到指導輔助的作用,是根本無法代替學生本身的學習活動的。
『叄』 如何理解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
很多老師都談到,教學工作應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要的是發揮好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甚至是主宰。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觀點比較偏激。 首先,任何一種方式和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具體的方法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言,不能夠一概而論。學生是否是課堂的主體不僅要看課的類型,還要看學生的層次和水平,如果學生的基礎很差,我個人覺得是不能主體的,否則是白白浪費時間。而對於復習課我認為用填鴨式方法比較好。 其次,不管是教師主導也好還是學生主體也好,最終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我認為是學生對老師的認可、尊重。這一點我們要學習日本,應該樹立老師的絕對權威,要讓全社會都尊敬老師, 關心老師。 現代教學論強調教與學二者的辯證關系,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統一,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是教師組織教學中的學習主體,教師其引導作用。1. 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教師教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影響學生的個性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2.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逐步確立的。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表現在:受興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和支配,學生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具有能動性、自覺性;受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意志、思維方式及價值觀的影響;教師主導的結果是讓學生從依賴向獨立發展。3. 建立合作、民主、友愛、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共享的過程。教師善於創設和諧的情境,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善於硬起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善於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別差異出發,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等,有利於師生關系和諧的教學方式。
『肆』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要怎麼理解
正確認識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地位
一、教師的主導地位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三個角色: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激勵者。
1、教師首先是一個指導者
2、 教師應該還是一個組織者
3、教師還是一個激勵者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教師「以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其中,學習主體的主動努力程度往往決定其學習的效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1、自主性,學生的意識是在教育者的影響下形成的,但這種主體意識一經形成,就具有明顯的獨立性,表現為對外界的影響具有分析、判斷和選擇的傾向,凡事都要經過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抉擇。
2、獨特性
學生學習的獨特性,實際上也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它是學生主體的一個重要表現。
3、能動性
學生的能動性主要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覺、積極和主動的特徵。學生作為能動的認知的主體,是要經過自己頭腦的認識加工,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把外在的知識、信息、要求、影響等等,內化為自身的東西,形成為主體的認知、經驗和行為品德。
4、創造性
學生學習的創造性,是學生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它表明學生在學習這一特殊的認知-實踐活動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內在意向,具有無限潛力。
5、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學生主體在認識-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識與行為等方面的特徵,它是學生主體性形成的基礎所在。
『伍』 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是含義及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
這是新課改的中心思想。教師為輔,學生為主,師生關系是互相合作關系。在教學版中,結束了教權師包圓一節課,也就是一節課包著講,而學生只能單純聽的局面,讓學生從單純接受變為主動探究,以小組或個體的形式參與教學,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讓學生學習從只重結論變成了既重過程,也重結論。
『陸』 怎樣理解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關系
1、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無論是知識經驗的獲得,還是智力、能力的發展,教師都既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里,也不能把思想觀點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以學生為主體就要讓學生動起來,由學會到會學。
2、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在備課中。一節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備課。因此,教師在課前要反復認真地鑽研教材,進行嚴密的備課,教師的認識先於學生、高於學生。
精彩的導入取決於教師的匠心獨具。導入是一堂課的關鍵,如果老師能設計出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先聲奪人,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為整節課奠定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主導作用
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整個教育活動的領導組織作用。表現為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方向,規定教育、教學要求和內容,對教材進行加工,選擇運用恰當的教與學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動學習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等。
教師是一定社會教育目的的實現者,系統知識的傳授者,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他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環境和教育對學生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條件主要通過教師產生影響,故這一作用有其客觀必然性。
『柒』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是什麼原則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原則的理論依據
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是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只有弄清「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理論基礎,才能增強在教學實踐中貫徹這一原則的自覺性,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學生為主體,即學生是教學過程中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要得到全面發展,應是學生為主體的必有之義。教師為主導,是指教學的方向、內容、方法和組織主要由教師設計和決定。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而且要「言傳」,也要「身教」,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也要靠教師引導,教師要對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負責。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二者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主導,主體是主導下的主體。這兩者具有內在的聯系,互相促進。教師的主導作用越是充分發揮,就越能保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越是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越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才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論根源,廣大教師要自覺地在教學中加以實踐。首先,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自身的不斷發展。教學過程就是教與學這對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包含著教師的教,也包含著學生的學,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就教的過程說,教師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決定著教學過程
『捌』 正確處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
一、大膽放手,實時引導。
在獨立嘗試、小組合作時,讓個人或小組針對問題進專行自主探究。當學屬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後,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還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共同探究和交流,並形成初步的方案。
二、重視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關鍵環節,教師的主要責任在於組織學生進行有成效的數學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後,讓學生獨立選擇方法。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多樣性和個性的發展。
鼓勵多種方法作題、多種形式提問;要求學生敢於批判,敢於打破定勢思維,樹立開放的、新穎的、不拘常規的理念;鼓勵學生「突發奇想」、「節外生枝」,發表自己的主見。
『玖』 什麼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這是新課改的中心思想。教師為輔,學生為主,師生關系是互相合作關系。在教學中,結束了教師包圓一節課,也就是一節課包著講,而學生只能單純聽的局面,讓學生從單純接受變為主動探究,以小組或個體的形式參與教學,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讓學生學習從只重結論變成了既重過程,也重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