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老師
『壹』 德陽有禪修的老師嗎
在你尚未有緣遇到俱德的禪師前,請你認真閱讀以下文字,希望能幫助到你的問題: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您每天都是如何使用您那難得易失的寶貴人身呢?是用它來爭名奪利造惡業嗎?還是閑聊渙散虛度日子呢?或者是善用它來布施持戒作好事?您是每天只想著用它來吃喝玩樂,以使自己的私慾獲得短暫的麻醉?還是醒悟人生無常,轉而利用它來好好地解決生死大事?
想想我們人生在世,辛辛苦苦地忙了一輩子,掙到最後,不管您擁有再大的財富與權勢,死後不僅一樣都帶不走,反而這輩子在跟人家爭得頭破血流的同時,所造下的一大堆惡業,死後卻硬生生地把我們拖到惡道里頭去受苦,唉!何苦來哉,想想真是不值得啊!
也許您如今已經覺悟到,人世間虛假美景的背後,就是熾烈的貪、嗔、痴等猛火在燃燒,而死後呢?這些惡業將使您感召到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受苦。
於是您勇猛精進,一心一意想要超脫生死輪回。然而,您學佛、修佛也一段時日了,反省一下自己,不要說生死能自在,就拿一般普通的煩惱痛苦來說,您是不是因為學佛而減輕許多了呢?還是一點也不呢?您學佛到底是在表面功夫上呢?還是真正努力地在修持佛法的真實義!好好反省一下,您今天在佛法上的修持,業障到底凈除了多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是要邊修邊印證的!您對自己生命的真實狀況到底又了解了多少?千萬別建個空中樓閣,自我陶醉啊!
就拿禪修來說,你是不是也每天都在打坐,但坐了那麼久了,是不是一顆心整天在昏沉的大病散亂中打轉呢?您是不是佛經、公案、禪宗典籍等也看了一堆,而且能言善道、出口成章,說起禪話來更是滔滔滔不絕呢?有時候您甚至還深深被自己無礙的辯才所折服。但是請回頭看一下,看看您自己內在的業障、習性到底有沒有凈化,如果沒有凈化,卻反而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禪法研究根深,因而自滿自誇、我慢貢高等心中的毒素一一出來,那您的水準也只能到這里,說句老實話,對生死是無用的啦。
如果您的禪修就只是埋首在這些禪典、公案當中,作了一大堆學術研究方面的論文,甚至取得了不少學位、頭銜等等,這樣就能表示您在禪修上得到真正的成就了嗎?別傻了,這是不可能的!想想生命是那麼的無常,當您一旦一口氣吸不上來時,無量劫的業障又現前時,您真的能作得了主嗎?想想看,我們自以為懂了這么多的禪理與知識,在面對業障反撲時的真實境界時,您所修持的佛法(自以為是的佛法)能用得上嗎?
不要說我們凡夫眾生,就是古代的禪宗祖師們,也曾經遭遇過這種窘狀。自古以來,真正的禪修要達到明心見性、生死自在,都是要經過一番老實用功修持才能證到的,不是像我們現代許多「禪學高手」,懂得了一點皮毛,就到處耍嘴皮子,終究自誤誤人。
您看到了嗎?自古以來,這些禪宗的祖師們「走」得多自在啊!原來禪宗的修法是這么的殊勝,難怪人稱「天下第一宗」。或許您看到這里,心裡也產生了極強大的歡喜踴躍感,心想:「要是能跟他們一樣生死自在,那該多好啊!」於是您便一心學人家,又是打坐,又是參禪,那麼這時候,您得小心了,您可能犯了禪修中的大病,就是太「急求果報」了。
因為您只看到禪師們開悟的結果,但您卻沒用心地去看這些明心見性的禪宗大師們在開悟前所歷盡種種的磨煉,那段辛酸,那段和水吞的日子,是那麼漫長!那種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地用功修行,不是我們可想而知的。你們要記得啊!因地要下得對,所結的果也才會真實啊!也許您會進一步地問:「怎麼樣的禪修,怎麼樣的用功得法,才能見性成怫。」這說來可就話長了,簡單一點的說,「發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成佛的根本,若缺乏菩提心,不管您悟性有多深,即使是徹悟了,也不過是個羅漢,最後還是得回小向大,廣修六度萬行,等成佛資糧圓滿具足了,且業障、習性也消磨殆盡了,此時一切功行圓滿,才能妙覺一轉而成就佛果。
在禪修這一路上,從如何積聚資糧、凈除罪障,乃至於什麼是真正的大菩提心等等,都必須依上一位具有證量的善知識,由他善巧地方便指明並加以引導,才有可能步步無錯地一路直超如來聖地。否則以禪修這么殊勝、「超速」的成佛大法,如果您一味地求快、求果報,則走偏墮落的速度也會跟著加快,正所謂「上得快,下得也快」啊!您在修持禪宗時,可千萬不能自己一個人盲修瞎練啊!
為什麼要這么說呢?因為禪修中常常會出現許多相似的定境或智慧,如果沒有一位明眼人(也就是過來人)在我們身邊教導的話,那我們實在分不清楚,便很可能得少為足,認為這些相似的境界就是真正入定或開智慧,多少人因禪修而誤入歧途,就是因為對這些禪修的心法次第不明了而造成誤判,誤以為自己已經成就了,其實還早得很呢。
例如,在我們得到根本定(初禪)之前,常常會修到眼前景物如煙如幻,最後整個消失掉了,或者感覺自己的身心不見了。很多人修到這里,還以為自己已經入「定」了,甚至更有人誤認為這就是「空」的境界,自以為已經證得空「慧」了,殊不知,這根本連初禪都沾不上邊呢!
甚至還有人在打坐坐到這個階段時,「證」到了原來一切萬物都是空無所有的,便因此錯以為既然一切都是空,那不管我們作什麼都無所謂了,反正也沒什麼因果,一切皆空嘛!這就是自古以來,很多人因不明了禪修之次第所產生的「斷滅空」及「撥無因果」等誤解,這些人若不覺悟,最後都會變成斷見外道的,如果以此邪見再去迷惑眾生,自誤誤人,則死後必墮入無間地獄,受盡種種無量無邊的痛苦。
佛陀曾在《楞嚴經》里,提到過「無聞比丘」的實際例子。佛陀說,當初無聞比丘因不求多聞,不明了整個禪修的次第,得少為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僅僅修得了無想定,以此定力投生色界第四禪天的無想天中,卻誤以為自己已經證入寂靜涅槃境界了,因此便妄稱自己已經證得了小乘聖者阿羅漢果的境界。等到無聞比丘天福享盡了,「想心」一起(入無想定時,只是以定力壓伏想心,令想心暫時不起而已),於是天人臨終時的衰相便現前。這時候的無聞比丘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未曾證得聖果,突然見到自己怎麼又要投生六道,於是心裡便動了個念頭,毀謗阿羅漢也是死後要再受生死輪回的,更誤認為佛陀所說的「阿羅漢不受後有」是騙人的大妄語。由於這謗佛謗法之罪,無聞比丘便從無想天直接墮入無間地獄中受苦去了。
因此,像這些禪修中可能遭遇到的「誤境」(不是悟境),是您我在禪修之前,就應先明了而深自警惕的。這些,相信對您的禪修會有很大幫助的。
。--以上僅供參考,再次提醒一定請教正規寺院的出家師父!!!文章來源:蟬友圈-佛旅網 自在 蟬友圈 隆康 請網路
四川省佛教寺廟地址及電話
『貳』 南懷瑾教如何打坐禪修
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靜坐,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靜坐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靜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學靜,而不是學座,靜是所有生命恢復本有自然規律狀態。人要增強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且活的健康長壽,那麼建議您來學習靜坐。
「靜」和「靜坐」是世界上各學派各宗教的共法,從靜坐得到定靜的境界,不屬於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樣,那是無上智慧成就的大學問。
不過靜坐不一定就是學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靜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達到決對的寧靜。
靜為什麼重要呢?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這個宇宙究竟是「恆動」還是「恆靜」呢?這是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暫時不在這里討論。
中國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養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進入某種程度的靜的專有名稱。宋代理學家主張,在靜中養其端倪,認為在靜中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
西方宗教要禮拜、禱告,並且講究慧思,也要很寧靜的時候才能產生高超的智慧,這些都足以說明靜的重要。
靜坐的種類
您現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術里的單腳站立,由南懷瑾先生示範,這種姿勢和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候的卧姿以及許多各式各樣的坐姿都是靜坐的姿勢,統計起來大約有96種之多。
在這么多姿勢當中,以坐姿勢最容易讓身心進入靜的境界,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盧遮那佛是法界體性佛,又稱為「中央佛」,佛家認為宇宙萬物總歸一體,一切眾生本性都屬於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這種靜坐的方式,包含有七個要點。
這種靜坐方式採取雙盤足,端容正坐的姿態,好像大家在中國廟宇里看到的端正庄嚴的菩薩像一樣,這種坐法能讓我們的身心達到靜態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質與精神,超越生理與心理,得到最大的寧靜享受。
靜坐前注意事項
在介紹這種坐法以前,先要說明靜坐之前必須先注意的幾個重點。
第一,靜坐的地方該如何選擇呢?很多宗派講在靜坐的時候要面對東方,因為按照五行來看,東方屬木,是生氣方,氣都從這里生發上來;西方屬金,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凍的方位,南方又太熱了,所以有些人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向東方。
另外有些宗教的人,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主張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當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屬於生旺面。
還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認為需面對北方,北方屬於不空成就佛,面對北方修法才會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對方位執著的觀念。也有些國家學了中國禪宗的末流,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對著外面,這些都是誤解,執著的觀念,雖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圓滿、不究竟。
真正學靜坐,是學「靜」,而不是學「坐」,所以到處都可以靜坐,無往而不靜,無處而不靜,如果被空間、方位限制,而不能靜,坐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坐的目的是「靜」,靜到最後得「定」,至於得了定以後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們學靜坐,必須自己得定,找一個最適宜的地點,在家裡、在房間裡面,甚至在床鋪上面,都可以,最好准備一個大的坐墊和一個小的坐墊,坐墊要柔軟而平穩,並不一定要棉花墊,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幾層地毯堆起來,但是不能像沙發一樣柔軟而有彈性。
在沙發上打坐,坐起來軀干是傾斜的,會妨礙生理的氣血運行,還有要有蓋腿的毛巾或毯子等,兩個膝蓋頭和後頸這三點,對靜坐特別重要,一定要准備穿的衣服,遇到氣候或個人感覺氣體變化的時候,就要遮蓋兩個膝蓋頭以及兩個頸肩背部。
靜坐的地方第一個要注意的是空氣,假使開門窗,不能對著身體正面,更不能對著身體背面,空氣需要對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氣左右對流,決不能夠使身體正前方和正後方的空氣對流,這是錯的。
因為靜坐的時候體溫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風,這樣會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准備披掛的東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蓋被子一樣,等到將來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脫光了裸體,在雪地里靜坐,雪都會融化,那是以後的事,不能混為一談。
第二,練習靜坐還要保持光線,與其他事項。初學靜坐的人,光線太強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亂,因為光線會刺激眼部神經,不得安詳,腦神經也不能安靜。
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狀態,而且有些膽子小的還會引起恐懼感,所以光線要恰到好處。什麼叫恰到好處呢?因性別、體能和年齡而有不同,要自己內醒而注意體悟的。像您現在看到的這個畫面,光線就很適合初學靜坐的人練習。
七支坐法的要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七支坐法的標准姿勢,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1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
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
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
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只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
(南懷瑾老師設計的打坐墊)
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
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
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
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里,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里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系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
「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里,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凈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
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
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2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里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
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註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
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
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系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里,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里,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
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里,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
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系,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里,一定受傷。
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里,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系的。
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里,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凈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3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
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
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只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松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4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里,也就是恥骨這里,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
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
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只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
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
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
介紹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
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
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5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
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
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准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
盡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准,就看頭。
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
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舍,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6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咽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咽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
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里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
(舌抵上齶)
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
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痴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里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
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里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
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7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
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
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斗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
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綳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松開,前後腦神經跟著松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只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復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叄』 禪修打坐為什麼要盡量有老師指導才安全
打坐其實是蠻安全的,主要是要找到好的入門的參考資料。是可以在家自學的。
坊間傳說會有安全的顧慮,大部分是基於打坐使用「有為法」,例如守竅、導氣等內功、氣功的功法,這些是比較快速成就,但也必須有好老師教導的。只要採取「無為法」打坐,基本上不用太擔心的。參考資料可以讀南懷瑾的 定慧初修。
『肆』 如何找到優秀的禪修導師可以很好地指導修習
好的禪修老師一定是直指人心,為你答疑解惑。言談舉止從心而發,為人真誠善良,不喜歡繞圈子
『伍』 真正的禪修是什麼
諸多種種,皆是禪修所能帶來的利益,但都還不是禪修的真正目的。
最殊勝的禪修,是對禪修的終極意義有透徹的明了。
我可以告訴諸位剛剛踏入禪修之路,甚至已經走了很長的路,甚至已經是開悟的人們,禪修的目的只是:智慧。
禪修不是為了開悟,就連開悟都只是附產品,是禪修過程中很大的利益。
在禪修的過程中開悟明了本心,獲得殊勝見地,依然只是路途中的風景,很美,但不必留戀。
真正的大修行者,連悟都嫌多餘。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只是禪修而已。他隨時都會悟,悟無止境。
真正懂得禪修真諦的人,回過頭看,就連參話頭,參公案之類的活動,都不是直指禪修根本目的的辦法,當然不失為非常好的方便法。
真正懂得禪修真諦的人,其實連開悟都不需要。
說出來太簡單了,簡單到難以置信,所以絕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修行人,能相信的,也幾乎沒有幾個。
禪修的終極目的是成為佛!我這里說的成佛,不是概念,而是指一種證得無漏的狀態。
因此真正的禪修,只是開發無所遺漏的觀察能力而已!
修專注修靜定都只是為了開發無上的觀察能力而已。
所有的智慧,盡皆因觀察而生;所有真正有價值的思考,來源於深入的觀察。沒有觀察的思考,都只是妄想而已。沒有觀察的推理,往往會蒙蔽自己。
所謂開悟者,其實無非只是對觀察深信不疑,並且對「觀察」也有徹底的「觀察」而已。
實際上如果當下深信應當觀察一切,明了一切,並願意終身致力於日日提升自己由里到外觀察一切的能力,利用一切對境來訓練自己的觀察力,那麼你便獲得了佛法最深刻的洞見。雖然如此平淡無奇,卻是最深的法,少有人能徹信無疑的法。
就連一些所謂被印證的開悟者,你都不應該盲信,如果他不是指導你通往深刻的觀察的話,只是讓你明了了很多道理。你應當贊嘆他,但不要以為如此就真正走上了正確的修行。
哪怕你了解了很多深刻的佛法道理,如果你不能深信,根本的道路,只是去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觀察,只是培養如是不思而知的洞見的能力的話,你的見地依然是偏的。
最直接的路,其實只是致力於向內向外無所遺漏的觀察的路上的奮勇前行。
如果深信如此,你就會自行漸次看穿我執,法執。不會再為各種花里胡哨的禪修方式所迷惑。
一個小孩子,如果能靜靜地看著半個小時螞蟻搬家,發現螞蟻搬家諸多不為人知的奧秘,他就已經是在最深刻的禪修中了!
若是能明了如是的真諦,其實你就獲得了最根本的佛法洞見!你相信嗎?我知道的確難以置信!真徹信無疑的時候,你的心就歇了!
『陸』 開禪修班要注意什麼
《定慧之路》禪修法門簡介
具有可靠法脈傳承,依佛陀時期方法,次第修定、修觀,直至證果,經眾多實修者驗證,極為殊勝易成之禪修法門。
1、定慧之路禪修法門簡述
定慧之路禪修法門,是尋滅尊者根據流傳在斯里蘭卡的古佛教經典中逐漸整理出來的一系列有效的禪修方法。此法門受益弟子,根據致光法師(即:廣超法師)禪修班開示記錄,整理成為《定慧之路》一書,經法師修編、補充完善後,成為本法門及傳承的根本法本。
定慧之路法門由淺入深,其修行指導次第為:
修止次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先修禪定,獲得穩定的定力、定心,以四禪為最清凈的定力;
修觀次第:觀名色、觀因果、觀五遍行、觀五蘊、觀心生滅、觀十八界。次修觀行。以觀因果破我見,觀心生滅破煩惱思惑。觀十八界證空性。
定慧之路次第明晰,止觀雙運,其證量可勘可驗,為佛學實修愛好者、探索者提供一條經前人驗證的高效實修路線。
2、定慧之路法門傳承
尋滅尊者介紹:
尋滅尊者(右)與致光法師(左)照片
致光法師以此傳承,在1996年-2007年間,在中國國內廣開弘揚,各地開設禪修班,有大量出家在家弟子於此法門受益。後致光法師歸於新加坡潛心註疏解經,目前國內定慧之路法門由法師授權弟子在國內宏傳。
『柒』 求助禪修高手
1、禪定不是最終目標,智慧才是最終目標,戒和定都是手段和前提。沒學認為南傳禪修還是在止中觀。
2、光修禪定很容易出問題,身邊沒高手還是要慎重。
3、這個時代得禪定的人如鳳毛麟角。
4、祝願福慧增長,一切順利。
『捌』 禪修是否必須要有老師的現場指導
不一定要「現場」指導,但有一個明白人指點是需要的。至少要知道正確的禪修是怎樣的。
『玖』 禪修是什麼意思
禪修是一種工具,好比說學天文,需要高倍的望遠鏡。學習宇宙與人生的終極智慧,就需要一個靈敏的心靈。
我們平時的心太浮躁、散亂、遲鈍,對很多真相茫然無知。例如,我們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緒的升起、發動,不能觀察到身體細微的能量波動,不可能感觸到別人的思想,當然更不可能知曉前世因緣、宇宙來往的知識。
我們只能憑著自己的感官體驗決定喜樂、好惡。比方說,大多數人喜歡淡藍淡綠的顏色,愛聽悅耳的曲目,愛看帥哥美女等等。我們覺得這是本性,以佛法來說,這是比較可悲的,人類陷在感官觸覺里還不知道出離。
好比一條狗,愛吃屎,人類會覺得極其惡心,但是對狗兒來說,這是無可非議的事情,無他,就因為狗的器官告訴他們,大便是香的。就像有的人愛吃臭豆腐臭冬瓜,有的人一看見這些東西就掩鼻而逃。
所以,這樣一顆遲鈍、被感官纏戀的心,是沒法學習佛教智慧,哪怕佛法就在眼前都看不到。因此,學佛第一步,不是到外面找很多書看,而是要修煉這顆心的純凈、靈敏。佛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心靈迷住了才看不到。擦拭你的心靈,佛法就自然會現前。
當然,不僅佛法,大多數宗教,包括比佛教古老的印度教都有自己的禪修,當然名字各異,比如叫冥想、靜慮、氣功、煉氣、心齋等等。有的宗教沒有關於禪修的系統的論著,但是實踐中卻應用著,比如基督徒至誠的祈禱、念誦,都包含著巨大的心的能量。當然基督徒說這是上帝的威靈,姑且不說這是否是上帝的聖靈,任何人,只要心擺脫物慾的牽纏,都會爆發巨大的能量,這一點,凡夫、天神、佛菩薩都是一致的。
禪修要和正當的宗教的學習結合起來,因為禪修的時候身體的機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聽到、看到鬼神、未來過去等等。如果沒有正當的宗教思想的引導,會搞的走火入魔。這並不是嚇唬人。
禪修的方法有很多種,南傳整理的四十一種, 適合不同的根性。傳統上,佛教的入門禪修是「二甘露門」,也就是出入息觀(安那般那禪)和白骨觀。北傳的加上三種,合稱「五停心觀」:出入息觀、白骨觀、界分別觀、因緣觀、慈心觀。後代又發展起念佛禪。
南傳的則以出入息觀為核心,以白骨觀、慈心觀、佛隨念、死隨念,稱為四護衛禪。
這些都是禪修的方法,具體的,拙作推薦的禪修書中都有介紹。當然最好能有個合格的老師指導。佛陀曾說,能做禪修老師,除了德行、知見具足之外,如果能有兩種神通,將會對弟子禪修有非常好的作用:宿命通和他心通。能觀察到弟子的修行根基和狀態。
我們現代人,沒有這樣的條件,那麼如何禪修呢。一種簡單的,就請一尊你相信的大功德者,比如佛、菩薩、聖人,當然,您如果信任上帝也無妨。但是盡量不要找缺乏認證的神只,諸如有些人喜歡請碟仙、請出馬、保家仙、狐蛇之類的,往往被鬼上身,後果可能很嚴重。
然後,常常清凈的和這些大功德主祈禱、禮拜,如同親友一樣的訴說、戀慕。人心心地純正,那麼感應是很強的。所以,我們如果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走近身邊都有一種非常喜樂的感覺,很多人由於常常祈禱,聲音優美,語言感人,這都是真誠的祈禱的效果。
當然,如果你不信佛不信神,那麼可以每天做些簡單的平靜思想的禪修,每天只要幾分鍾時間:
每天從緊張的工作間隙中鬆弛一下,我們可以在電腦前、走廊上、在床上……可以盤腿、可以正坐、可以站著,當然,最好不要躺著,安詳的開始禪修。
禪修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念頭抓得太緊,輕松寂靜的入座,帶著一種安詳平靜,有一點怡然自得的微笑,放鬆四肢百骸,微微閉上眼。輕輕把念頭移到呼吸上,體會那種動盪的念頭,逐漸變輕,內心的體會那種心神安放在體內,不再外馳帶來的平靜美好的感覺,甚至感覺隨著呼吸的細長均勻,內息逐漸散開,心神的平靜如同一汪秋水,逐漸擴大穩定。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彷彿在外流浪了一天的心,回到了自己身上的家一樣,隨著身體肌肉的放鬆,身上暖融融的大地回春的感覺也開始出現。
如此持續,身體得到放鬆平靜的同時,心神也會寧靜,乃至深入禪定,為以後的修觀打好穩定的基礎。
注意,第一條是放鬆,第二條還是放鬆,一定要先放鬆,才能去觀呼吸或者念佛號哦。
輕松坐了分鍾,工作的疲勞會緩解許多。希望大家對禪修不要有一種神秘或者高深莫測的心理,禪修是我們心靈的夥伴,引導我們走向安詳、清明的自在解脫之路。
『拾』 淺說什麼是禪修,怎麼樣禪修
禪修是一種工具,好比說學天文,需要高倍的望遠鏡。學習宇宙與人生的終極智慧,就需要一個靈敏的心靈。我們平時的心太浮躁、散亂、遲鈍,對很多真相茫然無知。例如,我們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緒的升起、發動,不能觀察到身體細微的能量波動,不可能感觸到別人的思想,當然更不可能知曉前世因緣、宇宙來往的知識。 我們只能憑著自己的感官體驗決定喜樂、好惡。比方說,大多數人喜歡淡藍淡綠的顏色,愛聽悅耳的曲目,愛看帥哥美女等等。我們覺得這是本性,以佛法來說,這是比較可悲的,人類陷在感官觸覺里還不知道出離。 好比一條小狗,愛吃屎,人類會覺得極其惡心,但是對狗兒來說,這是無可非議的事情,無他,就因為狗的器官告訴他們,大便是香的。就像有的人愛吃臭豆腐臭冬瓜,有的人一看見這些東西就掩鼻而逃。 所以,這樣一顆遲鈍、被感官纏戀的心,是沒法學習佛教智慧,哪怕佛法就在眼前都看不到。因此,學佛第一步,不是到外面找很多書看,而是要修煉這顆心的純凈、靈敏。佛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心靈迷住了才看不到。擦拭你的心靈,佛法就自然會現前。 當然,不僅佛法,大多數宗教,包括比佛教古老的印度教都有自己的禪修,當然名字各異,比如叫冥想、靜慮、氣功、煉氣、心齋等等。有的宗教沒有關於禪修的系統的論著,但是實踐中卻應用著,比如基督徒至誠的祈禱、念誦,都包含著巨大的心的能量。當然基督徒說這是上帝的威靈,姑且不說這是否是上帝的聖靈,任何人,只要心擺脫物慾的牽纏,都會爆發巨大的能量,這一點,凡夫、天神、佛菩薩都是一致的。 禪修要和正當的宗教的學習結合起來,因為禪修的時候身體的機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比如聽到、看到鬼神、未來過去等等。如果沒有正當的宗教思想的引導,會搞的走火入魔。這並不是嚇唬人。 禪修的方法有很多種,南傳整理的四十一種, 適合不同的根性。傳統上,佛教的入門禪修是「二甘露門」,也就是出入息觀(安那般那禪)和白骨觀。北傳的加上三種,合稱「五停心觀」:出入息觀、白骨觀、界分別觀、因緣觀、慈心觀。後代又發展起念佛禪。 南傳的則以出入息觀為核心,以白骨觀、慈心觀、佛隨念、死隨念,稱為四護衛禪。 這些都是禪修的方法,具體的,拙作推薦的禪修書中都有介紹。當然最好能有個合格的老師指導。佛陀曾說,能做禪修老師,除了德行、知見具足之外,如果能有兩種神通,將會對弟子禪修有非常好的作用:宿命通和他心通。能觀察到弟子的修行根基和狀態。 然後,常常清凈的和這些大功德主祈禱、禮拜,如同親友一樣的訴說、戀慕。人心心地純正,那麼感應是很強的。所以,我們如果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走近身邊都有一種非常喜樂的感覺,很多人由於常常祈禱,聲音優美,語言感人,這都是真誠的祈禱的效果。 當然,如果你不信佛不信神,那麼可以每天做些簡單的平靜思想的禪修,每天只要幾分鍾時間: 每天從緊張的工作間隙中鬆弛一下,我們可以在電腦前、走廊上、在床上……可以盤腿、可以正坐、可以站著,當然,最好不要躺著,安詳的開始禪修。 禪修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念頭抓得太緊,輕松寂靜的入座,帶著一種安詳平靜,有一點怡然自得的微笑,放鬆四肢百骸,微微閉上眼。輕輕把念頭移到呼吸上,體會那種動盪的念頭,逐漸變輕,內心的體會那種心神安放在體內,不再外馳帶來的平靜美好的感覺,甚至感覺隨著呼吸的細長均勻,內息逐漸散開,心神的平靜如同一汪秋水,逐漸擴大穩定。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彷彿在外流浪了一天的心,回到了自己身上的家一樣,隨著身體肌肉的放鬆,身上暖融融的大地回春的感覺也開始出現。 如此持續,身體得到放鬆平靜的同時,心神也會寧靜,乃至深入禪定,為以後的修觀打好穩定的基礎。 注意,第一條是放鬆,第二條還是放鬆,一定要先放鬆,才能去觀呼吸或者念佛號哦。 輕松坐了分鍾,工作的疲勞會緩解許多。希望大家對禪修不要有一種神秘或者高深莫測的心理,禪修是我們心靈的夥伴,引導我們走向安詳、清明的自在解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