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的困惑
不知道該如何去吧一個孩子較好,該用哪種方式
2. 幼兒園教師工作中的困惑有哪些
那就是 小孩子太野,管不住 其實做幼師挺辛苦的
3. 幼兒園教師個人總結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
是課程」。我的理解是,幼兒在園里的每時每刻,每個活動,都是教育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滲透到一個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去。
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師比較重視一天的課程環節,上午兩個活動,下午一個活動。上
午最好能一靜一動,保證幼兒園的戶外活動。然而卻忽視了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那麼怎麼
樣才能讓幼兒「有所得」的過好這一個環節呢?這是我的困惑,相信也是所有老師們的困惑
。
困惑一:過渡環節需要安排活動嗎?
我的理解是過渡環節是兩個活動之間存在的小段時間,比如幼兒中飯前的時間,飯後的時間
等。有些老師往往會覺得這些時間段孩子們表現的特別瘋,教師特別吵。如果老師能組織一
點活動孩子們可能會「定」一點,然而我也覺得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不僅僅可以是老師組織
的活動,也可以是孩子們自發組織的活動呀?而且結合我們班級的情況,我們班的孩子已經
升入的大班,孩子們完全有能力自己來組織自己喜愛的活動,孩子們互相間的交談游戲對他
們人際交往,社會性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老師能不能放下架子,和孩子
一起加入到孩子們組織的游戲中去呢?
困惑二:如果是教師組織活動,應該怎麼組織?
也許有的老師也會認為這種「自由活動」,太吵,太亂,那教師該如何有效的在過渡環節組
織活動呢?我也是我的困惑。希望老師們可以在教研活動中組織相關活動,相互討論,解答
這個問題,幫助我提高教學能力。
4. 幼兒園教師的10個困惑是什麼
01、總是在教室亂跑亂跳
3--6歲,正是孩子自製力差的年紀,相信每個老師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一些寶貝總是在教室里吵吵鬧鬧,難以安靜下來,甚至在上課時,也無視紀律,在教室里跑來跑去。雖然老師會提醒寶貝,但是這能讓他安靜一陣子,而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解決方法:
可能是老師的上課方式沒有引起孩子的興趣,可以讓他嘗試上其他的課。
也許孩子只是渴望引起老師的關注,老師可以給孩子多一些的關注,引導和教育孩子。
制定獎懲,樹立榜樣。當他表現見好時,一定要適時表揚;也可以給他一個小小的職位,讓他做老師的好幫手。
02、總是喜歡吃零食,不好好吃飯
雖然大部分的園所都會提醒家長,不要帶零食到幼兒園。但是還是會有一些家長送孩子時,為了安撫孩子而給孩子一些小零食,習慣了吃零食的小朋友,往往不能好好的吃飯,而且如果老師試圖讓孩子放棄零食,只會換來孩子的哭聲和抗議。
解決方法:
與家長溝通,逐漸減少孩子的零食供應。同時告訴孩子,我們幼兒園為他早就准備好可口的飯菜啦。
通過播放動畫片或者講繪本故事,來讓孩子們知道零食吃多了會對身體不好。
安排這類孩子與表現好的寶寶在一起,合理的用比賽的方式來讓他吃飯。
03、午睡總要有人陪
孩子在園內的午睡問題,往往讓老師傷透了腦筋,有的不睡覺,有的大聲說話,有的哭著找媽媽,還有的必須陪著才能睡,可老師只有一個,孩子們卻有很多,老師往往會因此感到吃不消和難以應付。
解決方法:
午餐不要讓孩子吃得太飽,吃太多孩子短時間難以消化,會影響寶貝們的睡眠質量。
營造良好的睡眠氣氛,比如適宜的睡覺溫度、關好門窗、拉下窗簾。
為了讓孩子們更快進入狀態,我們可以講一些睡前故事,或放一些舒緩的輕音樂。但值得注意的是,睡前故事一定要選擇節奏、內容緩慢的故事,且講述的語氣應拉長,聲音不宜洪亮。
04、孩子總愛亂脫鞋
有些孩子平時養成的習慣不好,或者是對於一些起碼的要求認識不夠,也有的是出於對新事物的好奇,因此他們往往會作出一些行為,例如亂脫鞋子啦,亂脫衣服啦等等…
解決方法:
通過說教,讓孩子知道什麼環境該做什麼事,讓孩子有公共環境的概念。
引導孩子,比如說可以問他,鞋子是穿在哪裡的呀,然後引導孩子自覺把鞋穿上。
跟孩子說不穿鞋的壞處,會扎到腳流血的,會傷害到寶寶的。
05、家長只信孩子的話
有些家長不太相信老師的話,只信孩子的話,家長們通常認為孩子是不會說謊的,所以如果園內遇到什麼問題,有的家長就會對老師產生一些誤解。
解決方法:
要經常跟家長溝通,讓家長對老師有堅固的信任感。
與家長交流時要先表揚孩子,然後再委婉的說出孩子存在的問題。
06、孩子叛逆愛打人
有的孩子非常叛逆,老師的管教基本是沒用,脾氣來了誰都打,說急了也不聽,甚至嚇得其他小朋友也都躲的遠遠的。
解決方法:
嚴肅說教,告訴孩子打人是絕對不行的!
與家長交流,告訴家長孩子的行為以及今後的危害,讓家長在家庭環境方面要做到以身作則。
叛逆的孩子其實內心都渴望被愛,老師應該給予孩子溫暖和關懷,讓孩子感受到這份關心。
07、孩子愛告狀
有的孩子非常愛告狀,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告訴老師,有時候也非常喜歡虛張聲勢,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缺乏自己解決事情的能力,也容易變得大驚小怪。
解決方法:
孩子的積極性我們要肯定,但我們要學會引導,讓孩子想想其他的更好的解決辦法。
先讓孩子們商討解決,然後再把解決辦法告訴老師,鍛煉了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08、孩子吃飯非常慢
雖然細嚼慢咽是科學的吃飯方式,但是有些孩子往往喜歡邊吃邊玩,而且吃的也非常拖拉,這對於今後的習慣養成也沒什麼好處,我們也要重視起來。
解決方法:
吃飯過程中要求孩子專心致志,不要被其他事物所吸引。
適當的提醒,加快吃飯的速度。
可以樹立榜樣,誇張經常跟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吃飯快。
09、不把老師放在眼裡
可能一些家長學歷高學識廣,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自有一套見解,因此對於老師的一些教學方式不以為然,甚至不讓孩子接受老師的教育,在與之溝通的時候,也非常艱難。
解決方法:
用專業的幼教知識,讓家長認識到老師對孩子園內成長發展的重要性。
要經常跟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到孩子目前存在的問題,並給出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案。
要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對老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態度,從而會對孩子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是不利的。
10、孩子總是遲到
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作息要求不嚴格,覺得只是幼兒園階段,所以就不用像小學一樣必須准時,或者是經常說孩子起不來,但是這些問題如果現在不解決,以後解決起來會更難。
解決方法:
與家長溝通,讓家長認識到准時到校的重要性。
在園內要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可以從吃飯、午睡等事情上來督促孩子。
可以設置獎勵,每周都沒有遲到的孩子,可以取得相應的小獎勵。
5. 幼兒教師的困惑
同感!!!!!!!!!!!!!!!!!!!!!!!!!!! 找一個好老公,有錢有勢有權又有......... 最好自己摸住體彩特獎!!!!!!!!!!!!!!!!!!!!!!!!
6. 幼兒園小班老師的困惑
游戲進行到一定的時間,在同一游戲中出現了不同的角色,而各角色應有自己不同的職責。觀察中,幼兒之間因為「你該做什麼?我該做什麼?」發生爭吵,這說明幼兒的游戲在進步。在之前的游戲中,幼兒的游戲的角色少、不穩定,沒有明確的角色分工。隨著游戲的逐步開展,游戲角色增加了、游戲的情節豐富了,幼兒常常受游戲材料和參與游戲人數等因素的影響而離開自己當前的角色,參與到其他游戲,甚至強占他人的角色。這些現象的出現告訴教師,幼兒的游戲需要規則,需要明確的角色分工,幼兒在游戲中必須明確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角色職責。
7. 幼兒園教師教育孩子時的十大困惑
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創造高質量幼兒教育的關鍵。那麼,如何結合教育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呢?最新的理論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且「教師的學習也和兒童的學習道理一樣,不是靠外部的灌輸,而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究、研究、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信息,從而建構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據此,我們依託國家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改善在職幼兒教師培訓過程與方式的研究」,嘗試進行了結合課題研究,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背景開展研討的探索,並初步建構了一套讓教師在研討中獲得教育策略的活動方式。 一、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的研討旨在引導教師從教育的細微環節入手,嘗試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策略。以往各班的三位教師基本是各自完成份內的教學工作,很少進行以教學實踐活動為背景的交流與溝通。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求課題班的教師作為一個研討的小集體,應及時就本班的教育活動目標及活動進行情況進行溝通和小結。面對教師一開始出現的畏難情緒,我們建議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學會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開始,嘗試從分析問題做起。以下是小班課題班教師的研討記錄: 開學兩周了,我們發現情緒已穩定下來的幼兒又出現了波動。為什麼會出現反彈的現象呢?為盡快讓幼兒的情緒穩定下來,我們三位教師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受委託的教師頻繁進入班級;孩子的家長趴窗看孩子;提前接孩子的家長進入班內;教師情緒浮躁,工作條理不清。問題的症結找到後,我們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2.藉助幼兒活動中的反應來分析、判斷自身所確定的教育目標、選擇的教育內容、採取的組織方式、投放的活動材料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指導策略是否適宜,並在反思中尋求更為適宜的教育策略。以下是實驗班教師的教學筆記: 開學快四周了,孩子們逐漸喜歡上了區域游戲。可我們發現,有的孩子在游戲中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看得很緊,想得到的東西伸手就搶。經我們三位教師研討,確立了本周活動主題「我的玩具大家玩」,以幫助孩子學會從別人那裡借東西的技能。比如,在一次活動中,對一位捨不得帶玩具、但又總是搶別人玩具的幼兒,我們採取了以下引導策略:制止搶的行為,並告訴他這樣做是得不到玩具的;幫他支「招」,讓他試著和對方協商;示範救,即我們有意當著他的面向別人借東西,教他學習借東西的技能。在我們的鼓勵下,他終於從夥伴那裡借到了自己想玩的玩具。第二天,這位小朋友還主動帶玩具開始與別人交換著玩。我想,這些做法得益於我們相互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能促使教師更關注幼兒的行為,並能針對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幼兒的繪畫作業為何千篇一律?怎樣引導孩子支搜集信息?怎樣引導小班孩子學習觀察?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支搜集信息?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正面人?等都成了課題班教師研討的主題,並在研討中逐步獲得了教育教學的策略。 二、課題組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組教師的研討旨在站在教改的前沿,解決課題研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過去研究課題的教師往往「埋頭」研究,缺乏相互間的溝通與交流。「十五」課題研究期間,我們要求課題組的教師加強研討,並在研討中充分體現實踐性與互動性。實踐性表現在研討的問題來源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並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互動性則表現在研討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具體的研討主要包括: 1.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反饋到課題組,在集體研討中尋求教育教學策略。 在圍繞課題進行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預想方案在實施中常常會遇到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大多是課題研究中的突出問題。比如,在進行「互動牆飾」研究時,大班課題組首先就「主題如何確定」進行了研討。大多數教師認為,大班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主題遠離現實生活,建議換一個新的主題,並預想了「多彩的夏季」、「科學探索」、「環保」等主題。有位教師帶著課題組的建議准備給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重新布置,結果孩子們的反應出乎教師的意料:他們不僅喜歡恐龍牆飾,而且對恐龍的關注程度及有關恐龍的相關知識遠遠超出教師的預測。該教師將了解的信息反饋到課題組後,課題組教師在研討中形成了新的認識,即主題的確定應尊重孩子們的意見;關注孩子生活中的真實反應,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新主題。類似的研討活動,使課題組教師能站在理論的高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彼此質疑和交流的過程中拓展思路,在探入的思考和分析中,最終獲得教育教學的策略,並有效地解決問題。 2.就共性問題組織課題組教師討論,讓教師在集體反思中改變教育教學策略。 在課題研究中,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應及時捕捉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引發教師的思考。比如,在課題進行的初期,由於組織者對教師強調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因此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忙於記錄孩子在活動中的信息,卻忽略對孩子學習的有效引導。為盡快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孩子學習時老師記流水帳嗎?」的研討活動。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了教師的反響。通過研討、反思,大家一致認為: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因此,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必要的,記錄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但關鍵是要考慮記錄哪些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同時,在研討中大家還相互交流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有關方法和技巧。 為了更好地發揮課題研究的效益,我們還要求非課題班或課題組的教師結合課題研究的成果,學會分析自身的教育行為,內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策略。比如,結合研究,我們為每個班的教師都設計並提供了「自然角評價參照標准」「集體教育活動評價參照標准」「氣象角評價參照標准」「互動牆飾評價參照標准」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行為進行自評。教師的自評不僅使他們看到了成績,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將教師從一個狹小的世界帶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發現自己的不足,為教師的主動發展注入活力。 結合課題進行的研討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每位教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突出了在研討中教師的主體性,教師間的合作性、互動性及研討活動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教師的成長因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8. 幼兒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出現哪些困惑
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創造高質量幼兒教育的關鍵。那麼,如何結合教育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呢?最新的理論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且「教師的學習也和兒童的學習道理一樣,不是靠外部的灌輸,而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究、研究、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信息,從而建構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據此,我們依託國家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改善在職幼兒教師培訓過程與方式的研究」,嘗試進行了結合課題研究,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背景開展研討的探索,並初步建構了一套讓教師在研討中獲得教育策略的活動方式。 一、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的研討旨在引導教師從教育的細微環節入手,嘗試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策略。以往各班的三位教師基本是各自完成份內的教學工作,很少進行以教學實踐活動為背景的交流與溝通。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要求課題班的教師作為一個研討的小集體,應及時就本班的教育活動目標及活動進行情況進行溝通和小結。面對教師一開始出現的畏難情緒,我們建議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學會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開始,嘗試從分析問題做起。以下是小班課題班教師的研討記錄: 開學兩周了,我們發現情緒已穩定下來的幼兒又出現了波動。為什麼會出現反彈的現象呢?為盡快讓幼兒的情緒穩定下來,我們三位教師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受委託的教師頻繁進入班級;孩子的家長趴窗看孩子;提前接孩子的家長進入班內;教師情緒浮躁,工作條理不清。問題的症結找到後,我們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2.藉助幼兒活動中的反應來分析、判斷自身所確定的教育目標、選擇的教育內容、採取的組織方式、投放的活動材料以及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指導策略是否適宜,並在反思中尋求更為適宜的教育策略。以下是實驗班教師的教學筆記: 開學快四周了,孩子們逐漸喜歡上了區域游戲。可我們發現,有的孩子在游戲中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看得很緊,想得到的東西伸手就搶。經我們三位教師研討,確立了本周活動主題「我的玩具大家玩」,以幫助孩子學會從別人那裡借東西的技能。比如,在一次活動中,對一位捨不得帶玩具、但又總是搶別人玩具的幼兒,我們採取了以下引導策略:制止搶的行為,並告訴他這樣做是得不到玩具的;幫他支「招」,讓他試著和對方協商;示範救,即我們有意當著他的面向別人借東西,教他學習借東西的技能。在我們的鼓勵下,他終於從夥伴那裡借到了自己想玩的玩具。第二天,這位小朋友還主動帶玩具開始與別人交換著玩。我想,這些做法得益於我們相互間的研討。 課題班教師間的研討,能促使教師更關注幼兒的行為,並能針對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幼兒的繪畫作業為何千篇一律?怎樣引導孩子支搜集信息?怎樣引導小班孩子學習觀察?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支搜集信息?怎樣教中班幼兒學畫正面人?等都成了課題班教師研討的主題,並在研討中逐步獲得了教育教學的策略。 二、課題組教師間的研討 課題組教師的研討旨在站在教改的前沿,解決課題研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問題。過去研究課題的教師往往「埋頭」研究,缺乏相互間的溝通與交流。「十五」課題研究期間,我們要求課題組的教師加強研討,並在研討中充分體現實踐性與互動性。實踐性表現在研討的問題來源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並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互動性則表現在研討主體間的相互作用。具體的研討主要包括: 1.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反饋到課題組,在集體研討中尋求教育教學策略。 在圍繞課題進行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預想方案在實施中常常會遇到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大多是課題研究中的突出問題。比如,在進行「互動牆飾」研究時,大班課題組首先就「主題如何確定」進行了研討。大多數教師認為,大班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主題遠離現實生活,建議換一個新的主題,並預想了「多彩的夏季」、「科學探索」、「環保」等主題。有位教師帶著課題組的建議准備給原來關於恐龍的牆飾重新布置,結果孩子們的反應出乎教師的意料:他們不僅喜歡恐龍牆飾,而且對恐龍的關注程度及有關恐龍的相關知識遠遠超出教師的預測。該教師將了解的信息反饋到課題組後,課題組教師在研討中形成了新的認識,即主題的確定應尊重孩子們的意見;關注孩子生活中的真實反應,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新主題。類似的研討活動,使課題組教師能站在理論的高度,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彼此質疑和交流的過程中拓展思路,在探入的思考和分析中,最終獲得教育教學的策略,並有效地解決問題。 2.就共性問題組織課題組教師討論,讓教師在集體反思中改變教育教學策略。 在課題研究中,作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應及時捕捉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引發教師的思考。比如,在課題進行的初期,由於組織者對教師強調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因此有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忙於記錄孩子在活動中的信息,卻忽略對孩子學習的有效引導。為盡快解決這一問題,課題組組織了一次主題為「孩子學習時老師記流水帳嗎?」的研討活動。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了教師的反響。通過研討、反思,大家一致認為: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因此,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必要的,記錄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但關鍵是要考慮記錄哪些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同時,在研討中大家還相互交流了記錄和收集信息的有關方法和技巧。 為了更好地發揮課題研究的效益,我們還要求非課題班或課題組的教師結合課題研究的成果,學會分析自身的教育行為,內化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策略。比如,結合研究,我們為每個班的教師都設計並提供了「自然角評價參照標准」「集體教育活動評價參照標准」「氣象角評價參照標准」「互動牆飾評價參照標准」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行為進行自評。教師的自評不僅使他們看到了成績,增強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將教師從一個狹小的世界帶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發現自己的不足,為教師的主動發展注入活力。 結合課題進行的研討活動,有效地調動了每位教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突出了在研討中教師的主體性,教師間的合作性、互動性及研討活動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教師的成長因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將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