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的老師
『壹』 海頓背後的故事
軼事典故
海頓爸爸
從未有人對海頓的音樂天才表示懷疑,但卻發生過面對著藝術家本人而懷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頓的怪事。由於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愛海頓音樂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見到他時竟失聲問道:「你是真正的海頓嗎?......」 盡管我們的大師其貌不揚,卻十分善良、純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與崇拜者們都親切而風趣地稱他為「海頓爸爸」。
珍貴禮物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見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誠地請求道:「尊敬的大師,我最親愛的小女兒即將舉行婚禮,對我來說,這是重大事件。我滿懷感激之情,請您為我寫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請求,除了向您提出,還能去找誰呢?」
善良誠懇的海頓立即慨然允諾。到了約定之日,他果真寫成一首典雅的《C大調小步舞曲》屠夫千恩萬謝地取走了這份珍貴的禮物。幾天之後,正當作曲家伏在書桌前全神貫注地埋頭寫作之際,窗外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混雜聲響,著實把海頓嚇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應過來:這是有人在奏樂,是什麼曲子呢?
大師懷著一顆好奇的心仔細聽了半天才終於恍然大悟:天哪!這不正是自己前幾天作的那支《C大調小步舞曲》嗎?他趕緊跑到窗口向外張望,只見台階上立著一頭強健的公牛,牛角上還掛有金色的綵帶,喜笑顏開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後是滿面春風的女兒女婿,一支由流浪藝人組成的樂隊正在起勁地吹吹打打!
屠夫莊重地走上前來,懇切地說:「尊敬的大師,對一個屠夫來說,用健壯的公牛來對優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謝忱是最好不過的了。」
為亨德爾哭泣
海頓在宮廷供職的30年裡,埃斯特哈齊王宮兩易其主(召海頓進宮的保羅·安東王子於1762年去世,繼位的胞弟尼古拉王子於1790年病故),1790年繼位的新主人只聘請他作掛名的音樂指導,海頓從此得到自由,於是他移居到維也納。
1791年,應英國之邀,海頓前往倫敦訪問。在此期間,他出席了紀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爾的音樂會。當大廳里回響起亨德爾的名作《哈里路亞》時,年近60歲的海頓激動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爾是我們一切人的先師!」
接著,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來,全場聽眾無不肅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頓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7歲。遺體被葬於聖麥斯公墓。
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
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廷樂師。
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
(1)海頓的老師擴展閱讀
音樂特點
海頓音樂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把細微簡單的音樂主題擴展成宏大的結構。他的音樂通常濃烈飽滿,在一個樂章中的關鍵情節經常迅速展開。
他的很多作品的結構原理遵循奏鳴曲式,它的主要組成部分 - 在海頓的作品裡 - 如下:
呈示:音樂內容開始部分的呈現,緊接著向屬音的轉調(音樂的緊張程度開始升級),然後是屬音的終止。海頓風格的呈現部分與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常常不需要一個對比的「第二主題」來達到屬音,而是重復已展開的主題(或其變奏)。
展開:音樂內容通過迥然不同調式的轉變被重組,轉換以及分解。通常會在短音階平行調達到一個高潮。再現:呈示部的內容被重新呈現,但主要在主音調上。通常這種重復包含著一個「二次展開」,以此達到變調到屬音的效果。這個二次展開通常在下屬音發展。與莫扎特和貝多芬不同,海頓經常在再現部將主題的順序打亂。
海頓的作曲實踐也影響了莫扎特和貝多芬。貝多芬的初期作品經常是以冗長鬆散的奏鳴式展開,但緊接著在他所謂的「中期」運用了海頓的方法,這就是在十分簡單的基調上逐漸發展出高度有機的音樂結構。
也許海頓不同於其他作曲家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第94號交響曲《mit dem Paukenschlag》突然響起的和音。還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 33 Nr. 2 和 Op. 50 Nr. 3 的假結束以及他在Op. 50 Nr. 1 platzierte故意放進的那些古怪的周期性的幻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貳』 海頓簡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德語:Franzz Jo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是繼巴赫之後又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
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和匈牙利邊境的一個小村莊羅勞,出身於一個貧窮的車匠家庭,27歲時受聘擔任匈牙利埃施特哈齊親王的樂長,任職達30年之久,他一生寫作了104首交響曲,兩部神劇《創世記》和《四季》,同時也寫作了大量的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以及一些歌劇、輕歌劇、12部彌撒曲和聲樂作品。
海頓的音樂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後期他訪問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頭銜,受到了韓德爾的影響,也受莫扎特的影響,產生旋律優美的抒情色彩,出現類似巴洛克的風格。
(2)海頓的老師擴展閱讀
人物成就:
海頓被公認為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之父,並且是鋼琴協奏曲和鋼琴三重奏的開創者。盡管一些早期古典派如卡爾·菲利普·蒂安·巴赫的兒子)和雷歐波得·莫札特(莫扎特的父親)之於交響曲,都有重要的貢獻,但海頓的地位是無人可及的。
另外海頓將奏鳴曲式從原來的簡單的「兩步式」改進成為一種精巧靈活的風格。海頓還發明了奏鳴迴旋曲式,一種帶有兩個主題的曲式。他還是第一個將賦格和對位法引進古典音樂的傑出作曲家。海頓是奧匈帝國國歌《帝皇頌》、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國歌《永久的祝福》和聯邦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的作曲者。
海頓音樂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把細微簡單的音樂主題擴展成宏大的結構。他的音樂通常濃烈飽滿,在一個樂章中的關鍵情節經常迅速展開。
海頓的作曲實踐也影響了莫扎特和貝多芬。貝多芬的初期作品經常是以冗長鬆散的奏鳴式展開,但緊接著在他所謂的「中期」運用了海頓的方法,這就是在十分簡單的基調上逐漸發展出高度有機的音樂結構。
『叄』 音樂家海頓的老師是誰
自學成才的
海頓於1732年出生在奧地利南部的一個小村子裡。他父親是位修造馬車的工匠,母親是位廚娘。海頓小時候沒有機會上學。但是,由於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八歲那年就被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聖司蒂芬大教堂唱詩班選中了。在唱詩班,海頓除了唱歌外,還學會了彈管風琴和拉小提琴。可是,當海頓到了十七歲的時侯,因為他嗓子變啞,不能繼續在唱詩班唱歌了,於是被教堂驅趕出來,開始了流浪生活。他流落街頭,靠拉小提琴賣藝混飯。後來,他教了些學生,得些微薄的收入糊口。他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日子過得很苦。有一次,他替一個叫柯爾茲的演員作了一首樂曲,因此得到了一個職位,替歌唱家波爾波拉彈伴奏。這位歌唱家趾高氣揚,很看不起窮困的海頓。海頓除了在音樂會上給他伴奏外,還要幫他擦皮鞋、煮咖啡、送信、跑腿兒、當傭工。
從十七歲到二十七歲,這十年是海頓一生中最貧困的時期。但是,海頓的性格開朗、樂觀,生活的折磨、人生的艱辛絲毫沒有使他屈服。他抓緊一切時間頑強、刻苦地自學音樂,練習作曲。
海頓二十九歲那年,有一位匈牙利公爵聘請他去擔任他的家庭管弦樂隊副樂長的職務。那時在歐洲,尤其是在奧地利盛行著這樣一種風氣:貴族、財主們為了顯示自已富有、有教養,經常不惜任何代價設立家庭管弦樂隊。聘請海頓的這位匈牙利公爵名叫埃斯台哈齊,他把海頓帶到了他在奧地利的領地愛森史塔特,他的管弦樂隊就設在那裏。雖然,海頓在這位匈牙利公爵家中仍然處於奴僕的地位,但是,生活安定了,他可以專心致志地從事他喜愛的作曲工作了。他埋頭作曲,利用公爵的私人樂隊來試奏自己的作品,檢驗自己作品的音樂效果,不斷地修改,不斷地提高。
『肆』 關於貝多芬從師海頓的故事是什麼
1792年,貝多芬再次來到維也納,這次他決定投入海頓門下,接受嚴格的訓練。但當時的海頓正忙於自己的創作,他命令貝多芬練習各種對位法,但在批改他的作業時,卻遺漏了許多錯誤沒有糾正。貝多芬發現這樣的學習對自己沒有多大幫助,於是他便偷偷到別處聽課,最後乾脆換了老師。後來,貝多芬出版第1號作品的時候,也沒有加上「獻給海頓」的獻詞。海頓對這件事表面上還是維持紳士風度,但私下覺得很不是滋味。
『伍』 莫扎特是貝多芬的老師嗎
莫扎特是貝多芬的老師。貝多芬的啟蒙老師是尼佛,跟從莫扎特學習音樂理論。也師從海頓、申克等人。
貝多芬的求學經歷: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
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
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
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
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
1793年,貝多芬改向莫扎特摯友,作曲家與教師J·B·申克學習對位法及音樂理論。1794年,開始師從聖斯蒂芬大教堂阿爾布萊茲貝格學習對位法,向宮廷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列里免費學習作曲。
由於海頓忙於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創作準備,師生兩人性格不同又有音樂思想上的分歧,貝多芬向海頓的學習終於1794年中止。
莫扎特和貝多芬都是古典時期的音樂巨匠,也是樂迷最為耳熟能詳的古典音樂家之二,其中貝多芬還被後人尊為「樂聖」和「交響曲之王」。但是對於普通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來說,兩位作曲家的風格還是有著十分鮮明的區別。
(5)海頓的老師擴展閱讀
羅曼羅蘭對莫扎特和貝多芬的評價:
莫扎特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
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銳,他對世界的感受,他那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對他的獨特構造方法,他的理想,還有他身體中的特有物質,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歐洲那一特定時代的代表。
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各自在音樂上的成就是值得人們去探討比較一番的,莫扎特的音樂溫婉、細膩而且華貴,貝多芬更是一位音樂史上的巨人,他的音樂作品的影響一直是深遠的。而兩人的創作中交響樂更是值得討論的話題,莫扎特一生創作了四十多部交響樂作品。
可以說受到巴赫的影響非常深,更加註重感染力,同時也不失戲劇性,而貝多芬一生雖然僅僅只有九部交響樂作品,可以卻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雄偉而渾厚,一直到現在也是人們喜歡的作品。
『陸』 海頓 莫扎特 貝多芬有啥關系~~
交響樂之父海頓 音樂神童莫扎特 樂聖貝多芬,他們都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其中貝多芬上承古典主義時期,下啟浪漫主義時期!
『柒』 貝多芬為何又換掉了海頓老師
1792年,貝多芬再次來到維也納,這次他決定投入海頓門下,接受嚴格的訓練。但當時的海頓正忙於自己的創作,他命令貝多芬練習各種對位法,但在批改他的作業時,卻遺漏了許多錯誤沒有糾正。貝多芬發現這樣的學習對自己沒有多大幫助,於是他便偷偷到別處聽課,最後乾脆換了老師。
『捌』 貝多芬的老師是誰
貝多芬的啟蒙老師是倪菲,當時的宮廷樂長,指點他要多多研究巴哈的《平均律古鋼琴曲集》。專本來貝多芬第一次去屬維也納時是要拜莫扎特為師的,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建立師生關系,母親病危,回到德國,後來再返回維也納時莫扎特已經去世了,所以他拜了海頓為師。一個德高望重一個血氣方剛,不可能事事志同道合,也由於海頓當年不曾向別人學過作曲,因此認為這種難事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在一次貝多芬發現海頓老師並沒有改正自己作業中所犯下的大錯誤時,便無意跟海頓學習了。在海頓赴英時結識了其他優秀的老師,例如歌劇作曲家申克,音樂理論大師耳布列希貝卡以及擅長聲樂作曲法的義大利人薩里耶里。在貝多芬隨上列音樂家學習期間故意保密,主要是因為他不願意讓他的其他老師知道他同時還跟別的老師學。貝多芬跟薩里耶里前後學了十年,原因是他認為聲樂作曲要比器樂難得多了。這是我的老師告訴我的。真假還沒來得及考證。
『玖』 貝多芬與海頓的關系 師徒
貝多芬年輕時,曾跟隨著名音樂家海頓學習音樂創作。然而,師生二人對於音樂創作的傾向卻並不一致,海頓的樂曲風格比較沉靜,而貝多芬的樂曲風格則熱情奔放,彼此很不協調,因此師生之間經常出現分歧。 海頓古老的、墨守成規的創作風格,常常引起激烈如火、勇於個新的青年天才貝多芬的不滿。師徒之間經常爭論不休。 有一次,海頓給貝多芬布置了一道作業題,就是把自己譜寫的小步舞曲讓貝多芬譜寫成一首諧謔曲。而貝多芬卻是在向一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做大膽的嘗試,是用海頓「舊的語言」寫貝多芬自己的「新的格言」。海頓看完作業後,極為氣惱,並勸貝多芬沿用古老的音樂形式,不要輕舉妄動,「跳到深水中去」。但貝多芬還是「跳下去」了。 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樂風不再守舊,與海頓的勸告相去甚遠,這幾乎把海頓氣的昏過去。他便責問貝多芬:「為什麼不寫上『海頓的弟子貝多芬作』?」海頓怒氣沖天,立即辭掉了這個「不忠實」的弟子。 貝多芬在革新道路上越走越快,膽量也越來越大。他不僅改革了當時盛行的「無標題音樂」,並把「標題音樂」的新形式實踐在自己的 交響音樂中,他還將囿於宮廷中為王公貴族服務的「室內樂」解除束縛,介紹給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貝多芬又招來了新的譴責。輿論界的批評家們嘲笑這位創造力豐富的新人:「那副農民一樣的粗短身材的鄉巴佬兒,相對純音樂進行改革,真是荒謬!」貝多芬對批評家們的咆哮置之度外,又繼續嘗試下去。他堅定地說:「一批奔騰的駿馬絕不會讓蚊子叮了幾口就裹足不前。」 大道理:創新是通向成功的捷徑。然而,開辟這條捷徑,會遭到諸多的困難和阻力。要想解決這些難題,就必須具有打破傳統束縛的勇氣和決心。
『拾』 莫扎特給他的老師出了一個什麼樣的難題
大作曲家莫扎特還是海頓的學生時,曾和老師打過一次賭。
莫扎特說,他能寫出一段曲子,老師准彈不了。
世界上竟會有這種怪事?在音樂殿堂奮鬥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的海頓豈能輕易相信。見老師疑惑不解的樣子,莫扎特竟真的伏案疾書起來,很快便將一段曲譜交給了老師。海頓未及細看便滿不在乎地坐在鋼琴前彈奏起來。僅一會兒的工夫,海頓就彈不下去了,於是他驚呼起來:「這是什麼呀?我兩手分別彈響鋼琴兩端時,怎麼會有一個音符出現在鍵盤中間位置呢?」
接下來海頓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試彈了幾次,還是不成,最後無可奈何地說:「真是活見鬼了,看樣子任何人也彈奏不了這樣的曲子。」
顯然,海頓這里講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莫扎特。莫非莫扎特也鑽進了自己設計的「套子」中?且慢,讓我們沉住氣,仔細看看莫扎特是如何「解套」的吧——
只見莫扎特接過樂譜,微笑著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彈奏起來。海頓也屏住呼吸,留神觀看他的學生究竟會怎樣去彈奏那個需要「第三隻手」才能彈出來的音符。
令老師大為驚喜的是,當遇到那個特別的音符時,莫扎特不慌不忙地向前彎下身子,用鼻子點彈而就。
海頓禁不住對自己的高徒贊嘆不已。
網上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