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備課
1、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師的職責和應遵守的規則。因而,作為一名教師不能不知道如何備課,不能不研究備課藝術。
2、為使教學工作獲得成功,教師必須認真、充分、精心地准備。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即使備課,有時還教得不成功,不備課就更無把握。因此,備課是教學工作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講什麼?怎樣講?事先都要周密考慮,精心設計。
3、備教材。教材,包括教科書、參考資料、等,它是教學大綱的充實和展開,它反映了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把學科的整體和各部分的教學目標反映得更加清晰;有了教材,教師對教學大綱的精神更易領會,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易掌握。
4、了解學生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想法 ,熟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其次,要了解班級情況,如班風等;再次,要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貳』 幼兒園教師如何備課心得
教師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大致包括兩條途徑:一是依據目標從現成的各種教材或生活中(如季節、節日)尋找相關內容,這是很多教師經常會選擇的一條途徑;二是教師圍繞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或孩子可能感興趣的事選擇內容。 其中,一些教師能夠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或內容的新穎性,但這種考慮多是他們自己的主觀感覺。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個內容開展活動時,他們一般會說「我覺得這個內容挺好的,我們班孩子應該挺喜歡的」,或者是「我們班孩子最近對這個一直很感興趣」,而當你再進一步詢問他們「孩子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這個興趣反映出孩子怎樣的需要時」,他們往往就說不清楚了。這反映出教師們在選擇內容時缺少對孩子們與此內容相關的原有經驗和發展需求的關注,同時也缺少對教學內容或教材的獨特價值及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2、目標的設定 無論是通過哪條途徑選擇的內容,教師們更習慣於將教材中的現成目標搬進自己的計劃中,或者按著往年習慣了的做法把過去的目標放到當前的計劃里。從表面來看,這些目標多是《綱要》或《細則》中的原話,似乎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但一經琢磨,不難發現這些目標表述比較空泛,幾乎是整個學期都要培養的目標,看不出與幼兒當前發展水平的聯系和針對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時還會將目標與幼兒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為什麼要讓幼兒做這件事。這反映出教師在設定教育目標時,缺少對所定目標關鍵詞的內涵的理解,缺少對幼兒要達到此目標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經驗和能力或需要經歷怎樣的發展階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對既定教育內容所涉及到的領域關鍵經驗的具體思考。 3、過程的設計 在設定了內容與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們對教學過程的預設一般是先考慮用什麼樣的形式比較新奇,能夠調動孩子們的興趣。然後再把過程設計成幾個步驟,或提出幾個問題試圖引發孩子的思考,但這些問題一般都會直接指向目標,提出問題的目的多是引導幼兒說出老師所預期的答案。有時也會再給孩子們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練習、操作或者與同伴討論。最後是小結,將老師認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再跟幼兒強調一下,以確定孩子們都能說出來或展示幼兒做出來的作品。這個過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暢的,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在老師的掌控下走過場,按著老師預設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進,直至有幼兒能夠說出老師所期望的答案。這反映出教師重形式、重操作、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缺少對幼兒可能存在的不同情況、不同問題以及相應對策的分析,缺少對幼兒學習過程和學習特點的分析,缺少對教學環節與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之間關系的思考。
『叄』 幼兒園教師備課怎麼寫
因幼兒園的教學特點決定,教案的編寫盡量簡單,突出,要有特色,根據兒童心理制定教學流程,選取教具,活動過程中應考慮到安全、健康等影響因素。 教案的基本內容 1、教案的編制主要按課時進行,可以一個教學內容(單元)或一次課(2-3學時)編制一個教案。 2、根據幼兒年齡和接受能力,在設計教案時要考慮到年齡段,來設計內容。 3、教案設計要有自己的風格,幼兒具有極強的探索欲,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利用道具、游戲、引導、手工等步步引入課程。 4、教案編制基本格式 教學章節或主題 授課時間:月日第周星期第節授課班級: 教學目標、要求:(教學目標一般說應包含知識教學、能力發展和思想教育三方面內容,教學要求是指識記、理解、簡單應用、綜合應用等層次)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為了達到確定的教學目的而必須著重講解和分析的內容;教學難點,是就學生的接受情況而言的,學生經過自學還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即可確定為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啟發、演示、辯論、講練結合等)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錄像帶、掛圖、幻燈片等) 教時安排:(本章節或主題授課所需的教時數) 教學過程:(體現教學步驟,包括時間分配和教學內容教學進程)
『肆』 幼兒園老師是怎麼樣備課的
不能死備課,孩子們喜歡玩,她們是從玩耍中學習的。 對,幼兒園的老師不用備課的,因為畢竟孩子們都這么小。都還不懂事,主要是陪孩子們一起玩,他們開心就好。然後老師主要是照顧好他們,
『伍』 幼兒園教師如何備課
幼兒園教師如何備課? 備課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也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備課指向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因此,研究教師如何備課具有重要意義。當然,這里所說的「課」並非指向一節集體教學活動,而是涵蓋了幼兒在園進行的各種類型的活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話說,精彩的生成源於精心的預設。由這兩句話可見備課之於教學的意義。雖然,有效的教學並不完全是由備課的精細度決定的,但精心的備課對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實踐中,由於受到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們的很多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少與現在倡導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為(主要指向教師的內在思維)。同時,通過日常下園與教師們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師們在實際的備課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困惑。因此,我嘗試著從教師備課中的普遍問題說起,接著談談備課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幾組關系,最後從教學設計的角度提出處理好這幾組關系需要思考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教師備課中的普遍問題 通過計劃我們能夠了解教師的基本想法,進而了解其想法背後的教學思路和理念。基於對大量教育活動計劃的分析及與教師的交流,我們發現教師們在備課過程中存在著習慣性的思路和他們自己意識不到的一些問題。 (一)教師備課的習慣性思路: 教師們在備課時更習慣於從教育內容出發來設計活動。他們在設計活動時一般是先想內容,即「我想教給孩子什麼」或「我想讓孩子做件什麼事,這件事應該挺好玩的」,然後再考慮「我想教的內容中包含哪些目標」,接下來是「我要怎麼做」。 1、內容的選擇 教師們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大致包括兩條途徑:一是依據目標從現成的各種教材或生活中(如季節、節日)尋找相關內容,這是很多教師經常會選擇的一條途徑;二是教師圍繞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或孩子可能感興趣的事選擇內容。 其中,一些教師能夠考慮到孩子的興趣或內容的新穎性,但這種考慮多是他們自己的主觀感覺。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個內容開展活動時,他們一般會說「我覺得這個內容挺好的,我們班孩子應該挺喜歡的」,或者是「我們班孩子最近對這個一直很感興趣」,而當你再進一步詢問他們「孩子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這個興趣反映出孩子怎樣的需要時」,他們往往就說不清楚了。這反映出教師們在選擇內容時缺少對孩子們與此內容相關的原有經驗和發展需求的關注,同時也缺少對教學內容或教材的獨特價值及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2、目標的設定 無論是通過哪條途徑選擇的內容,教師們更習慣於將教材中的現成目標搬進自己的計劃中,或者按著往年習慣了的做法把過去的目標放到當前的計劃里。從表面來看,這些目標多是《綱要》或《細則》中的原話,似乎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但一經琢磨,不難發現這些目標表述比較空泛,幾乎是整個學期都要培養的目標,看不出與幼兒當前發展水平的聯系和針對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時還會將目標與幼兒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為什麼要讓幼兒做這件事。這反映出教師在設定教育目標時,缺少對所定目標關鍵詞的內涵的理解,缺少對幼兒要達到此目標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經驗和能力或需要經歷怎樣的發展階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對既定教育內容所涉及到的領域關鍵經驗的具體思考。 3、過程的設計 設定了內容與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們對教學過程的預設一般是先考慮用什麼樣的形式比較新奇,能夠調動孩子們的興趣。然後再把過程設計成幾個步驟,或提出幾個問題試圖引發孩子的思考,但這些問題一般都會直接指向目標,提出問題的目的多是引導幼兒說出老師所預期的答案。有時也會再給孩子們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練習、操作或者與同伴討論。最後是小結,將老師認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再跟幼兒強調一下,以確定孩子們都能說出來或展示幼兒做出來的作品。這個過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暢的,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在老師的掌控下走過場,按著老師預設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進,直至有幼兒能夠說出老師所期望的答案。這反映出教師重形式、重操作、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缺少對幼兒可能存在的不同情況、不同問題以及相應對策的分析,缺少對幼兒學習過程和學習特點的分析,缺少對教學環節與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之間關系的思考。 (二)教師習慣性備課思路背後的觀念及主要問題: 上述種種習慣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在這一傾向的影響下,他們在設計活動時的出發點、落腳點以及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現出了過多關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兒想法及其背後需求的觀念方面的問題。 1、以「我想教什麼」為出發點,缺少對為什麼要教這個內容和這個內容與幼兒當前的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的思考,導致教學的盲目性。 2、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過了」,孩子就「學會了」,於是以教的過程替代學的過程,缺少對幼兒如何學習的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學會的關注和把握,導致學習的被動性。 3、以完成教師預設的教學計劃為落腳點,缺少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即時反應的關注和對學習效果的反思,導致教學的低效性。 綜合上述分析,教師的備課過程不可或缺地包含著幾個關鍵的要素:幼兒的原有經驗與需求、教學內容、教育目標、幼兒學習反應、教師應答策略等。 二、教師在備課中需要關注的幾組關系 上述五個關鍵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構成了以下幾組關系。而這幾組關系經常是教師們在習慣性的備課思路中被忽略掉的。 1、教學內容與幼兒已有經驗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明確誰是活動的主體。《綱要》明確指出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只有當教師想教的內容與幼兒的已有經驗發生 關系時(可能是幼兒喜歡的,也可能是幼兒感到困難的),他們才有可能產生想學的願望和需要,也才有可能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進而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後續的學習過程才會對其產生意義,而有意義的學習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所以,在教學內容與幼兒的已有經驗之間建立關系,由幼兒感興趣的或感到困難的問題切入,從幼兒需要的角度引出與之相關的學習內容,是老師們值得借鑒的思路。 2、教學內容與教育目標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教師依據幼兒與此內容相關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階段來確定多數幼兒在本次活動中需要重點學習的具體經驗是什麼。教學難點是教師依據對幼兒原有認知經驗和能力水平的把握,來確定本次活動中幼兒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或自身難以突破的坎兒是什麼。確定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後,教育目標就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向性,再加上落實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途徑或方法,目標就容易具有操作性和可達成性了。 3、教學過程與教育目標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幼兒落實重點目標進而突破難點目標。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與教育目標之間緊密聯系,想清楚每一個環節的具體目的及其對於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目標所起到的作用。同時,教師也要深入思考通過什麼方式才能幫助幼兒意識到問題的關鍵,進而嘗試著去突破難點,迎接挑戰,體驗到自我努力之上的學習的愉悅感。 4、幼兒學習反應和教師應答策略之間的關系 這組關系涉及到的問題是在設計教育過程時如何使教師教的節奏適應幼兒學的節奏。這需要教師關注自身的指導策略對於幼兒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不同幼兒對於教師的指
『陸』 幼兒園教師的教案
有趣的七巧板 教學目標 : 1. 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平面幾何圖形的特徵。 2. 培養學生觀察力、記憶力、空間想像能力和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4.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具學具: 1. 教師准備:七巧板一套,民族音樂磁帶一盒。 2. 學生准備:一人一套七巧板。 教學過程 : 師引入:小朋友們,這是什麼?(七巧板) 你們玩過七巧板嗎? 師:七巧板游戲是我們老祖先的一項卓越的創造。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正方形,6人拼成六邊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七巧板在世界上有「東方魔板」之稱,風靡全世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玩玩「有趣的七巧板」。 活動一:賞一賞 1. 師:下面請小朋友觀賞幾幅由七巧板拼成的圖形。 (1)出示一艘帆船並介紹:這是一艘由七巧板拼成的乘風破浪的帆船,它是1994年由香港承辦的第34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會標。 (2)出示一棵老樹、一隻烏鴉、一座橋、一間房屋。問:看到這幾幅圖,你能聯想到什麼? (一首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2. 師:這些都是用七巧板拼出來的,請小朋友任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圖形拼一拼。 3.全班交流。選派幾人到黑板上來展示自己的拼法。 活動二:試一試 1.請小朋友用自己手中的七巧板拼出正方形。 要求:先自己拼,再在小組中交流。 學生拼擺,師巡視,有困難的加以指導。 2.全班交流。選派一人到黑板上來展示自己組的拼法。 3. 小結:我們在拼擺過程中要注意這些幾何圖形互相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拼擺得又對又快。 活動三:猜一猜 1.師:老師這里有幾幅圖形的陰影,誰能猜出來它們分別是什麼? (出示: ①帽子 ②小貓) 2.請每個小組選擇好一個陰影,共同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各組選派代表到黑板上來展示自己的拼法。 活動四:想一想(異想天開) 1. 師:剛才,小朋友擺得真不錯,接下來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異想天開說一說。 老師也拼擺了各種圖案,請小朋友觀察他們像什麼,在干什麼? 2.小組討論再交流。 活動五:賽一賽 1.師:下面,我們來開展一次智力拚圖比賽,比一比誰拼的圖最有創意,最與眾不同。 要求:拼出一幅自己喜歡的圖形,拼得快的同學可以去參觀別人的作品,取長補短,或者給別人的創作提一點意見,供人參考。 2. 全班交流。(作品展示) 全課總結:通過今天的活動,你覺得七巧板怎麼樣?你有什麼收獲? 感興趣的小朋友下課後可以把你拼出的圖案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