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的老師
❶ 到底韓非子的老師是苟子還是荀子
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卿。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古籍中,荀字有作孫字者,故亦稱孫卿,但荀之作孫,或謂系避漢宣帝之諱,而為後人所改者,或謂古代荀孫二字同音,本可通用,故世人孫荀並稱。荀卿生當戰國末期,其生卒年代甚難確定,今人有關荀卿的生平傳述所根據的文獻資料,不外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漢書藝文志孫卿子的傳述。此外,多是根據王先謙荀子集解中所錄的諸家記載,因此,要判定荀子的生卒年代,應該很難。漢朝劉向所撰孫卿書庫,曾述荀卿曾與孫檳議兵,胡適先生認為孫矉破魏應在公元前三四一年,到春申君死時,荀卿至少是一百三四十歲了。故認為劉向所載有失實之處。 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卿,趙國人,五十歲時,才來游學於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為祭酒,齊人說荀卿壞話,荀卿就去楚國當官,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廢,因家蘭陵。李斯是他的弟子,已經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譏祥,鄙儒小拘,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此葬於蘭陵。 按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對荀子生平之考證,認為荀子五十歲游齊,乃在公元前二六零年,入秦見秦昭王及應侯,約在公元前二五五年,游趙見孝成王約在公元前二五零年,游楚為蘭凌令約在公元前二三八年,約於公元前二三零年死於蘭陵。考察荀子之生,距離孔子之死,約一百多年,家語所紀載仲弓少孔子二十九歲,荀子曾師事仲弓,按照清人考據,認為是不可能,不過荀子推崇仲弓,自必服膺之而深受其影響而已,雖然沒有直接師事孔子,但也可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荀子為人剛正不苟,生於亂世,有感於倫道之凌浸,雖有匡正之志,終就未能借著仕途,以達成志向,卒以在野之身,發憤為言,其對後世人心的改正,其實是不亞於孔孟。按照後世有荀子文章說其人格:「桃李蒨粲於一時,時至而後殺,至於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荀子天論) 荀卿立論雖稍異於孟子,然卻不失同本孔門之宗風,孟子較偏於內聖之道,而荀子卻重於外王之功,但亦不失大儒的功效,其見識和人格均極卓越高超;苟子必有得於孔門易傳之學,故能觀察精微,預知事物的微妙,而不追求富貴,這是有得於孔門安貧樂道的說法,雖然荀子說重外王,但自己也亦不失內聖之功。按照苟卿別傳的說法,荀子卒於始皇三十四年之後,距離孔子已經一百多年,世道益非,他提倡人性惡,自有鑒於當時的情景而說,自歷代以來,自漢到宋明諸子,對荀子難免有微詞,自未得其平,今讀他的書,看到他的博大氣象,和大儒風范,還是可讓現在的人鑒賞法效,而且苟卿所述之論點有恰為當今之時弊者,是不可不緊慎研讀喔!
❷ 韓非 李斯的老師是誰
他們兩個呢
都是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的學生
荀子網路
http://ke..com/view/2776.htm
李斯網路
http://ke..com/view/25990.htm
韓非網路
http://ke..com/view/25728.htm
❸ 韓非子的老師
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卿。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古籍中,荀字有作孫字者,故亦稱孫卿,但荀之作孫,或謂系避漢宣帝之諱,而為後人所改者,或謂古代荀孫二字同音,本可通用,故世人孫荀並稱。荀卿生當戰國末期,其生卒年代甚難確定,今人有關荀卿的生平傳述所根據的文獻資料,不外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漢書藝文志孫卿子的傳述。此外,多是根據王先謙荀子集解中所錄的諸家記載,因此,要判定荀子的生卒年代,應該很難。漢朝劉向所撰孫卿書庫,曾述荀卿曾與孫檳議兵,胡適先生認為孫矉破魏應在公元前三四一年,到春申君死時,荀卿至少是一百三四十歲了。故認為劉向所載有失實之處。
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卿,趙國人,五十歲時,才來游學於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為祭酒,齊人說荀卿壞話,荀卿就去楚國當官,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廢,因家蘭陵。李斯是他的弟子,已經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譏祥,鄙儒小拘,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此葬於蘭陵。
按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對荀子生平之考證,認為荀子五十歲游齊,乃在公元前二六零年,入秦見秦昭王及應侯,約在公元前二五五年,游趙見孝成王約在公元前二五零年,游楚為蘭凌令約在公元前二三八年,約於公元前二三零年死於蘭陵。考察荀子之生,距離孔子之死,約一百多年,家語所紀載仲弓少孔子二十九歲,荀子曾師事仲弓,按照清人考據,認為是不可能,不過荀子推崇仲弓,自必服膺之而深受其影響而已,雖然沒有直接師事孔子,但也可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荀子為人剛正不苟,生於亂世,有感於倫道之凌浸,雖有匡正之志,終就未能借著仕途,以達成志向,卒以在野之身,發憤為言,其對後世人心的改正,其實是不亞於孔孟。按照後世有荀子文章說其人格:「桃李蒨粲於一時,時至而後殺,至於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荀子天論)
荀卿立論雖稍異於孟子,然卻不失同本孔門之宗風,孟子較偏於內聖之道,而荀子卻重於外王之功,但亦不失大儒的功效,其見識和人格均極卓越高超;苟子必有得於孔門易傳之學,故能觀察精微,預知事物的微妙,而不追求富貴,這是有得於孔門安貧樂道的說法,雖然荀子說重外王,但自己也亦不失內聖之功。按照苟卿別傳的說法,荀子卒於始皇三十四年之後,距離孔子已經一百多年,世道益非,他提倡人性惡,自有鑒於當時的情景而說,自歷代以來,自漢到宋明諸子,對荀子難免有微詞,自未得其平,今讀他的書,看到他的博大氣象,和大儒風范,還是可讓現在的人鑒賞法效,而且苟卿所述之論點有恰為當今之時弊者,是不可不緊慎研讀喔!
❹ 請問李斯、韓非子的老師是誰另外介紹一個他們兩個的事跡…
李斯,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子,韓非子比李斯遲入學3年,說來李斯還是韓非子的學長呢。流血的仕途里介紹的很詳細。。
❺ 韓非明明是師從儒家,為何最後反而變成法家的代表
韓非師從儒家荀子,而荀子的性惡論是法家邏輯的起點。其實那時候儒家的觀點到了荀子那裡,就產生了一些改變。荀子認為的「人性本惡」以及世間所有亂象都是由性惡導致的性惡論,恰恰就是法家思想邏輯的起點。這當然也是韓非從儒到法轉變的一個起始點了。因此韓非成為法家代表,是有徵兆的。
所以說其實是有因必有果的,韓非成為法家代表是有跡可循的。韓非雖然師從儒家代表,但是他的老師恰恰是荀子,而荀子自己摸索著思想境界,也法家的思想是有交集的。而隨著時間和思想的沖擊,韓非也不能夠倖免的沿著法家的思想起點一直探尋其中的奧秘,也因此,韓非成了著名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❻ 韓非子的簡介
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韓非子有兩個解釋,一指人物戰國末期韓國的哲學家、法家學家韓非;二指一本書,是韓非死後後人搜集其遺著,並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的。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新鄭]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有人說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韓非子生活於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後期韓國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
韓非子生活的時代,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於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並沒有採納。於是,他根據歷史上治國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社會狀況,寫出了《五蠹》、《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政治論文,輯為《韓非子》一書。他的這些論文在韓國不受重視,卻傳到當時的強國秦國,很受秦始皇的喜歡。秦始皇舉兵攻韓國,韓國國王派遣韓非出使秦國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備重用,當時任秦國丞相的李斯是韓非子的同學,深知韓非子的才能高過於他,出於嫉妒,於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秦始皇聽信讒言,將韓非子投入監獄並毒死了他。
韓非子的主要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子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復加。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❼ 荀子真的是韓非和李斯的老師嗎
荀子是韓非和李斯的老師,荀子雖然是儒家學派,但是在倡導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出生,是戰國末期的趙國人,名況,字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
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7)韓非子的老師擴展閱讀:
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范。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
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子思想雖然與孔子、孟子思想都屬於儒家思想范疇,但有其獨特見解,自成一說。荀子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
孔子、孟子在修身與治國方面提出的實踐規范和原則,雖然都是很具體的,但同時又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
孔子竭力強調克己、修身、為仁由己等,而孟子則以性善為根據,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❽ 一個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老師為什麼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荀子的思想其實算是熔鑄百家的,他有儒家的方面,但他的思想與孔孟之道還不完全一致,他重儒學,同時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張禮法並施。他是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所以他的學生是法家的,並不奇怪。
❾ 韓非的老師是誰
韓非和李斯的老師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韓非是集法家的大成者,後來的李斯開始傾向儒家學派。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