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嚴厲
1、不得不說我們的老師是一個「雙面人」,真實的,她有一副和藹的面孔,臉上雖然刻寫著光陰的痕跡,卻絲毫無法掩蓋她的真實。當你發現她在微笑中綻露一個表情,那是甜美的。
2、陳老師面容慈祥,中等身材,理了一頭烏黑發亮的短發。他又長又細的眉毛下,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的眼睛,挺拔的鼻樑上架著一副黑框的眼鏡,顯示出學者的風度。
3、我的鋼琴老師個子不高,卻挺著一個「將軍肚」,一雙黑色的皮鞋總是擦得老亮老亮的,一身筆挺的西服,看上去像一位紳士。雖然他的外表十分嚴肅,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為人隨和的。
4、俗話說的好嚴師出高徒嘛,張老師很嚴厲的,早晨一進教室總能看見她在一絲不苟的觀察所有讀書的同學,不讀和讀不好的同學就會被留在放學的時候在讀!
5、老師雖然脾氣好,但有時也很嚴肅。上課有哪位同學說話時,他就會毫不留情地拿起他的戒尺,打得啪啪亂響,那些不聽話的同學個個嗷嗷直叫。不過,這多半都是裝腔作勢,同學們是在配合老師的「表演」。
6、老師的眼睛像一面鏡子,能夠照出我們一絲一毫的過錯。老師的眼睛又像媽媽的眼睛一樣,充滿了對我們的關心和慈愛。
7、我的新班主任姓劉,一副高挑的個子顯得是那麼精神,臉上的威嚴總是讓我們肅然起敬。
8、魏老師總是一臉嚴肅走進教室,很少有高興地時候,因此每每上她的課,都奠定了一種嚴肅愁悶的感情基調。
『貳』 老師對我特別嚴厲和嚴格是怎麼回事
我也是老師,關於你說的數學這個事,我覺得是因為你老師覺得你挺聰明的,是個好苗子,數學用點心應該沒問題,所以才嚴格要求你,希望你能學好。看電影你說不公平,並沒有啊,因為你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沒有你挑動,哪有這么多事,當然是重罰你。不管是什麼事情,我想說的是,一般來說老師真的不會針對某一個人,做什麼都有原則,你不能違反。另外一點,對你要求嚴格是為你好,不然真的沒必要和給自己添負擔。
說了這么多,給個滿意唄
『叄』 老師嚴厲好嗎
很多人都憎恨老師的嚴厲 學生和老師在上學期間就是對立的角色
老師想不被學生憎恨 就得過回且過
老師為學答生好才會嚴厲 雖然現在可能會自己的學生在心裡咒罵的一毛不值 但只有這樣 事後學生才知道自己的用心良苦 至少這老師不壞
『肆』 形容老師嚴厲的詞語有哪些
形容老師嚴厲的詞語有:
一、疾言厲色 [ jí yán lì sè ]
1.【解釋】:疾:急速。說話急躁,臉色嚴厲。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
2.【出自】:《後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3.【示例】:對於這種學生,我易於~,似乎予人以難堪,事後往往後悔。 ◎鄒韜奮《經歷·一種有趣的工作》
二、疾言遽色 [ jí yán jù sè ]
1.【解釋】:疾:快,急速;遽:倉猝,急。言語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
2.【出自】:《後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3.【示例】:襄公把個盟主捏在掌中,臨時變卦,如何不惱。包著一肚子氣,不免~。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三回
三、聲色俱厲 [ shēng sè jù lì ]
1.【解釋】:聲色:說話時的聲音和臉色;厲:嚴厲。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
2.【出自】:《晉書·明帝紀》:「(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日:『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
3.【示例】:達夫更決絕地說了一句,「不停辦我是不寄稿的!」說得有點~的程度。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
四、正言厲色 [ zhèng yán lì sè ]
1.【解釋】:正:嚴正;厲:嚴厲,嚴肅;色:臉色。形容板著臉,神情非常嚴厲。
2.【出自】:《漢書·王莽傳》:「盱衡厲色,振揚武怒。」《後漢書·翟酺傳》:「目見正容,耳聞正言。」
3.【示例】:黛玉見他說的鄭重,又且~,只當是真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
五、疾言怒色 [ jí yán nù sè ]
1.【解釋】: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同「疾言厲色」。
2.【出自】:清·戴名世《張驗封傳》:「為人寬厚和平,平生未嘗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與校。」
『伍』 老師嚴點好有什麼好處 急 老師嚴格能導致什麼
你多大呢,說實話,也許你現在不喜歡嚴格的老師,但是你長大後一定會感謝嚴格的老師。我就很慶幸自己從小有嚴師。嚴格的老師能監督你,在你懶惰的時候提醒你,經常的提醒會讓你產生自覺性,養成自覺的好習慣,受用一生。
『陸』 老師嚴厲的壞處
我想你一定是個老師吧?其實對學生嚴厲並不是不好。如果是的話,我覺得你該回嚴厲的時候嚴厲,該親答切的時候就要很親切,這樣學生就會很喜歡你。
可能的壞處:
1.會拉大自己與學生的距離,難以與學生交流;但如果能平易近人一點的話,學生會很喜歡親近你,你能在與學生的聊天中,了解班級里一些不為人知的情況,以更好的管理班級。
2.你管理的班級氣氛會比較消極,學生喜歡在你背後說你壞話。
3.你上的課,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效率不高。
4.對學生過於嚴厲的話,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影響自己心情,這樣工作很不愉快的,何必呢?
5.與學生搞好關系能使你在年底的優秀教師評比中獲得很多投票,對你自身發展與晉升也是很好的。
PS:
如果你是家長或學生,那我覺得你要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這樣在學習上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希望你能加油哦~~~~
『柒』 老師太過嚴厲了怎麼辦
老師太過嚴厲了怎麼辦?
有人問鷹:「你為什麼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鷹回答說:「如果我貼著地面去教育他們,那它們長大了,哪有勇氣去接近太陽呢?」
老師或許就跟鷹一樣,會有點凶,會很嚴厲,會嚴格要求孩子,甚至讓孩子有點害怕。
可老師的嚴厲,正是對孩子的期待。
如果老師不嚴厲,完全不管孩子的學習,也不在意孩子上課不聽課,回家不寫作業,那麼孩子只會越學越差。
教育本就是一項嚴肅的事業,身為老師必須對孩子嚴格,這是我們的責任。
正因為相信孩子能做到,老師才會嚴格要求,不斷提高標准,為的就是讓孩子做得更好。
老師的嚴厲,本質上是愛孩子的表達。
『捌』 嚴厲老師的好處
1、利於學生學習
老師上課要求嚴格點,效果會起到輔助作用,有利於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刺激他們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在課堂上,老師嚴格一點,不但能確保上課正常的秩序,還能提高老師的威嚴性,學生們是不能越過底線,有觸犯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為上課課堂創造良好的環境,利於學生們讀書學習。
2、讓學生自律
讓學生們早點明白,做人起碼的底線要自律、自強。自律就要他們意識到什麼是紀律、什麼樣的事情不該做。就像國家法律法規一樣的神聖,不可侵犯,更不能以身試法,一旦侵犯,自己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後果不堪設想。
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苛刻,讓學生們早點懂得時間就是生命的重要性,能更好地提高時間的觀念。老師適度的嚴格算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值得提倡和推廣。
3、讓學生更懂事
懂事的學生,很多都是和老師嚴格的教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和關系,除了父母在家庭教育好外,老師的嚴格要求,是利大於弊。是教會了學生們懂事的開端。
總之,老師在學校對學生教育嚴格一點,是對學生們最大的負責,是培養學生走向成才的必經之路,是人民的好教師,是值得大家的尊重和喜愛。
(8)老師嚴厲擴展閱讀:
老師對孩子嚴厲管教,為的就是攜手家長把孩子教育得更好,將來孩子能有個美好的前程,用自己的學識與能力獲得成功與幸福。
在孩子的周圍能有一位嚴厲的老師,在孩子即將犯錯之際,能讓孩子懸崖勒馬,及時回到正確道路上,無疑是一件幸事。
這樣嚴厲的老師或許不是完美的,但是能讓孩子懂得努力奮斗的意義,為孩子著想,一步步將孩子塑造成更好的人,這份付出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意義的。老師的嚴厲,實質上是對孩子愛的表達。
『玖』 為什麼有的老師特別嚴厲
嚴師出高徒嘛,老師也是為了學生好,更多的時候我們要理解老師。一個是本身教師的責任所在,第二個就是老師也想自己的每個學生都能成才,對學生嚴格孩子,為了學生好。
嚴,真是老師愛學生的表現,沒有哪位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長的,老師要在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是培養人才的需要。不嚴,何以能治學?不嚴何以能育才?我們應該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誠懇地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嚴格要求,從而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拾』 老師對學生嚴厲些好不好
據報道,從本學期開始,北京大學將對學生實行「末位淘汰」制,每年將有約2%的學生被淘汰出校。具體做法是:原則上每次考試優秀率(85分以上)不超過20%,不及格率(60分以下)要有1%至10%。北大堅決杜絕考試100%的通過率,如果出現這種現象,將追究教師的責任。北大本科生每門課一般為2學分或3學分,以往,四年累計15學分課程不及格的學生可以重修。而從新學期開始,累計15學分課程不及格的學生將被勒令退學。有人認為,這種做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以往有些學生「60分萬歲」的心理。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操作起來太生硬,可能使高等教育歸於無序,使學生陷入恐慌。這種做法到底好不好?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就像工廠剔除不合格產品一樣
胡江平:深圳市東湖中學教師
北京大學每年將淘汰2%的學生的消息傳出後,社會(特別是高校)反應強烈。從各網站的評論情況來看,反對之聲佔多數。但是作為「風波」的始作俑者———北大校方,面對公眾的褒貶卻泰然自若。顯然,這項措施的出台,是他們深思熟慮的結果。
眾所周知,盡管北大每年招生囊括了全國各省大部分的高考「狀元」和「奧賽」金牌獲得者,但是一些北大畢業生的質量不盡如人意也是不爭的事實。據筆者一位正在北大就讀的學生說:北大每年學業不及格的學生人數在10%左右,校方將淘汰率定在2%,實在是一個謹慎而無奈的決策。
近幾年來,高校連續擴大招生,「嚴進」也必須「嚴出」,北大為維護自己中國百年老校和一流大學的聲譽,淘汰少部分學業落後的學生,就像工廠剔除不合格的產品(再好的工廠都可能出現次品)一樣正常。正如北大發言人所說的:嚴格考試制度只是手段,北大要保持較高的教學質量,培養一流的大學畢業生,就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嚴格考試制度、建立淘汰機制,這不失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採取這樣的「非常措施」,可以給那些躺在象牙塔里不思進取的學生一個當頭棒喝,促使其奮起直追,從而形成一種人人積極向上的學風,這對北大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事實上,北大此舉是有較深刻的社會背景的。目前,我國高校面對新世紀對人才的新要求,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教學體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提高教學質量。很多學者認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世界高等教育進入了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目標的時代。從全球范圍來看,提高教學質量已是新世紀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旋律。北大要想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提高教學質量是惟一的選擇。可以這樣說:北大實行「末位淘汰」的制度,是向不良學風主動出擊、維護其百年名校聲譽的宣言書。
我贊同北大的淘汰機制,不過有一點應注意,在具體實施時一定要確保公平。
不能拿考試來逼人學習
劉偉:高級教師
我不贊成北大這種靠考試逼人學習的辦法。大學生與中小學生不同,中小學生心智還很不成熟,自製力和學習自覺性比較差,用考試的方法施加一定的壓力還有些作用(但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大學生比中小學生要成熟得多,對學習的認識也更全面、更深刻,學習自覺性也應當強得多。如果一個人到了大學階段還沒有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還要靠考試來「逼」著他學習,這既是他個人的失敗,也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失敗。
在知識經濟時代,自學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學的精神是無法用考試逼出來的。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老師的最大本事是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樂之者」———對學習充滿興趣,樂此不疲。一位教育家說:「教是為了不教。」即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知識和智慧的興趣,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出學生的自學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某門課不感興趣,拿考試來逼他,他也學不好。
北大出此下策,恐怕也是出於無奈。從殘酷的高考中拼殺出來的學生,大多已疲憊不堪,很多人都學怕了。這時,大學老師應當採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對知識和智慧的興趣,而不是用這種「末位淘汰」的辦法來強迫學生。
另一方面,大學也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閑暇時間,不要把功課安排得滿滿的。愛因斯坦說過,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閑暇出智慧、閑暇出思想、閑暇出想像力。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往往是在閑暇時間中主動選擇和自我反省中獲得的,負擔過重更導致興趣喪失。
英國牛津大學只考兩次試,入學一次,畢業一次。學生在學習期間有大量的閑暇時間,校方給學生提供了許多選修課,開設了大量的講座。美國哈佛大學前三年不分專業,讓學生在兩千多門選修課中自由選擇,到第四年才根據學生的興趣確定專業。這些方法都是很高明的。我們的大學應當往這種高明的管理方面多下下工夫,而不應當只靠考試來使學生就範,考試不是萬能的。
和北大精神不符
陳偉華: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生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話在中小學一直很風行,現在很可能也要在大學里流行起來了。北大校方希望提高教學質量的願望是好的,但這種做法我並不贊成。
其實,現在大學的考試制度已經相當嚴格了,但不及格現象始終不能杜絕。有的老師甚至嘆息:想要有些人及格簡直是難於上青天。有的學生寧願重修或者通過請客送禮來「混」學分,也不願意多花時間背書。究其原因,我覺得根源並非是有些人所說的校園里的不正之風,也不是學生缺乏求知慾,而是現在很多課程不能吸引學生。一是課程內容缺乏吸引力;二是某些老師的教學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同一門課由不同的老師來講,受歡迎的程度就截然不同。
從理論上說,各院系都在為培養本專業的人才而努力,學生們也大多在自己的專業里遨遊。可是倘若做個調查,你會發現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中文系的學生並不全都喜歡中文,生物系的學生說不定是個編程高手。高校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真正興趣並不在本專業,很多學生都利用課余時間去發展自己的個人興趣。而校方一旦嚴格規定不及格率,學生肯定要人人自危,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興趣,多花時間去應付考試。而讓人難受的是,現在很多教科書無論是廣度和深度上都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或者已經「過時」。讓學生每天去死啃這些課本,這不是一種浪費嗎?
而且,老師們恐怕也要為這硬性的「不及格率」頭疼了。萬一碰到一個班的學生個個都勤奮好學,該怎麼完成這不及格的「指標」呢?是自己挨校方的批評,還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去逮一個倒霉蛋?
北大多年來享有盛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優良傳統。據說當年北大學子「懶散」成風,而外來旁聽者眾多。有一次老師上完課後點名,請本班注冊的學生舉手,結果舉手者竟無一人。可在那種境況下,北大照樣人才輩出、笑傲學壇。而當前這種刻板的考試制度,似乎與北大精神不相符合。
我個人認為,高校首先要為學生提供高素質的老師、資源豐富的圖書館、優美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至於學生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校方還是應該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不要什麼都規定得那麼死。對大學生來說,真正有興趣去讀書的,並不需要此類的制度來約束。而對無心向學者,即使考試能考得滿分,也未必有什麼實效。
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杜如樟:教育局退休幹部、教育部
西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兼職教授
北京大學從本學期開始實行「末位淘汰」制,以後每年將有2%的學生因考得不好而被淘汰「出局」。聽到這個信息,我不禁為此制度的設立而叫好。
北大從整頓考風、學風開始,從嚴治校,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是一項針對性極強的現實之舉,也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之舉。說它是現實之舉,是因為它針對性很強。當前確實有些大學生以為考上了大學就萬事大吉,前途光明,錢途也光明。船到碼頭車到站,該好好歇一歇、玩一玩了,再也不勤奮學習。更有甚者,有的學生經不住各種誘惑,進歌廳、泡酒吧,通宵達旦搓麻將,花前月下談戀愛,把讀書置之腦後,導致學業荒廢,學校對此也無可奈何。現在,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給大學生們一個警示,讓他們時刻綳緊學習這根「弦」,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說它是戰略之舉,是因為此舉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產生一種無形的巨大感召力。實行「末位淘汰」,嚴厲打擊作弊抄襲、請客說情等現象,可以打消學生的僥幸心理,引導學生勤奮學習、誠實做人,使校園真正成為一片凈土,讓青年學生在這片凈土上健康成長。而且,由於北大的影響力,這種做法還可能對其他院校產生良好的帶動作用。
雖然說「末位淘汰」制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壓力,考試成績也未必能說明一切。從實踐來看,在校期間成績中等甚至很差的學生,日後大有作為的也並不罕見。但按照北大的規定,本科生每門課一般為2學分或3學分,累計15學分不及格的才給予退學。也就是說,在4年中共有5至7門課不合格的學生才會被退學,這還是比較合理的。只有嚴進嚴出,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從總體講,北大此舉可以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是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