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老師的古文

老師的古文

發布時間: 2021-07-24 12:30:47

① 有沒有關於老師的古文

唐代韓愈的《師說》

原文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如下: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 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能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② 有關於老師的古文

1、[宋]李覯《廣潛書》

原文選段: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釋義:

一個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版的教育如何,他權受的教育如何又應看他的老師的水平如何。

2、[唐]韓愈《師說》

原文選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釋義: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3、[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原文選段: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釋義:

令公的學生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4、[唐]柳宗元《師友箴》

原文選段:

舉世不師,故道益離。

釋義:

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不當老師,不尊重老師,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更加的背離道統。

5、[戰國]荀子《荀子修身》

原文選段:

君子隆師而親友

釋義:

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

③ 關於尊重老師的古文

《呂氏春秋·尊師》節選: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聖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譯文:

神農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以范蠡、大夫文種為師。聖人賢者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如今,(人們)地位的尊貴沒有達到帝王,才智沒有達到聖人,卻想不尊奉老師,(那)通過什麼能達到(帝王聖人的境界)呢?這就是五帝廢絕、三代滅絕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習,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人眼睛能看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使人的嘴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人嘴能說話還不如口裡有病說不出話;

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人心能認知還不如狂亂(無知)。因此凡是學習,不是能增加(什麼),而是(使人)通達天性。能夠保全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叫作善於學習。

(3)老師的古文擴展閱讀

名人尊師

1、毛澤東向教師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來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的教師毛宇居一起用飯,席間熱情為老師敬酒。毛宇居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2、周恩來不忘師恩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突患腦血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輓聯上寫著:「張伯苓老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苓病故後,周恩來一直惦記著張家的生活,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把自己的購物證給張伯苓夫人,還派人給張夫人送去500元,並囑咐交際處對張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關照。

3、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④ 關於老師的古詩文

《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譯文賞析:

綠野堂開著占盡了萬物的精華,路人說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學生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此詩運用借代的修辭,以桃李代學生,綠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這首詩通過寫裴度房子不用種花就占盡了萬物的精華(房子顯眼氣派)。表現了對一個老師桃李滿天下芳名遠播的贊美。

(4)老師的古文擴展閱讀:

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

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⑤ 贊美「老師」的文言文哪些

1、身教重於言傳。——出自清代學者王夫之

譯:為師者,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如何做人。

2、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出自唐•陸贄《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

譯:言語去打動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動去打動人的,其效應一定很快。

3、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元.關漢卿

哪怕只當了你一天的老師,也要終身作為父親那樣敬重。

4、君子隆師而親友。——出自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修身》

譯: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

5、事師之猶事父也。——出自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呂不韋《呂氏春秋勸學》

譯: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表明對老師的尊重.

6、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出自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大略》

譯:國家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論語》

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出自〔宋〕李覯《廣潛書》

譯:一個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他受的教育如何又應看他的老師的水平如何。

9、、片言之賜,皆事師也。——出自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自序》

譯:即使是一句話的賜教,都要把(他)當成老師

10、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出自唐.韓愈《師說》

譯:老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主動學習得可貴品質。

⑥ 求贊美老師的古文

1、《無題》唐代:李商隱

原文: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雲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

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2、《詠懷古跡五首·其二》唐代:杜甫

原文: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譯文: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身世同樣凄涼可惜生不同時。江山依舊故宅猶在空留文藻,雲雨荒台難道真是荒唐夢思。最可嘆楚王宮殿早盪然無存,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3、《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唐代:白居易

原文: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譯文:綠野堂開著占盡了萬物的精華,路人說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學生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4、《聽穎師彈琴》唐代:韓愈

原文: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譯文:聽了你這琴聲忽柔忽剛,振人起強人坐令人低昂。倉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擋,淚潮呀早已經洶涌盈眶。

5、《己亥雜詩(其五)》清代:龔自珍

原文: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浩浩盪盪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⑦ 關於教師的古文

<<師說>>

作者 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 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背景

《師說》是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⑧ 贊美老師的文言詩句有哪些

1、《己亥雜詩·其五》清代:龔自珍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翻譯: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唐代:白居易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翻譯: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裡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後種花呢?

3、《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唐代:李商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翻譯: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4、《新竹》清代: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翻譯:新長的竹子要比舊竹子高,它們的生長全憑老的枝幹扶持。

5、《蜂》唐代:羅隱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翻譯: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⑨ 關於「老師」的古文有哪些

1、[唐]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原文選段: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白話釋義: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2、[戰國]荀子《荀子修身》

原文選段:

君子隆師而親友

白話釋義:

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

3、[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原文選段: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白話釋義:

您的學子遍布了天下,何必需要親自在房前再種花呢。

4、[唐]柳宗元《師友箴》

原文選段:

舉世不師,故道益離。

白話釋義:

假如整個社會的人都不當老師,不尊重老師,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更加的背離道統。

5、[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原文選段: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白話釋義: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熱點內容
師生失身情 發布:2025-09-10 23:13:58 瀏覽:215
班主任教育部 發布:2025-09-10 23:08:18 瀏覽:165
118全年歷史 發布:2025-09-10 21:15:03 瀏覽:512
30米快速跑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10 21:14:19 瀏覽:974
幼兒師德演講稿一等獎 發布:2025-09-10 16:35:17 瀏覽:890
積家地理學家大師 發布:2025-09-10 15:50:53 瀏覽:825
調教學校 發布:2025-09-10 12:47:42 瀏覽:185
2013年山東高考語文答案 發布:2025-09-10 10:31:55 瀏覽:502
南寧市哪裡的 發布:2025-09-10 09:51:13 瀏覽:821
對日漢語教學 發布:2025-09-10 09:21:35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