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集體學習
8天。
㈡ 幼兒園集體學習活動中教師常用的指導方法有哪些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安全。。
㈢ 縣教育局要求教師寒暑假期間集中學習符合法律規定嗎
這東西,受人家管,沒辦法
為進一步提高集體教學活動的質量,讓更多的教師關注集體教學的有效性,讓孩子成為教學的主人,真正實現「以教導學」、「以教促學」,推動教師和幼兒的共同成長。近日長河街道幼兒園以「如何提高集體教學活動有效性」為主題的教研活動周,採用教學三研、連環跟進的教研方式。
「一研」是進行專題培訓,請來我們的教學顧問馮志英,馮老師圍繞 「如何把握教材」、「怎樣為孩子的學習搭建支架,轉變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行為」等內容進行互動式的交流、問題式的碰撞來提升教師的理念,進一步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
「二研」是5月4日—5月6日舉行圍繞以「浙江省編課程」為核心內容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觀摩展示活動。從教研組長開始到班主任到配班教師,全體教師參與,突出教師與幼兒的互動,體現讓幼兒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主動的參與、親身的實踐、操作來學到知識,發展能力。努力提升教師課堂綜合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研」是專家協同參與,我們請來區教研員章小芬老師,章老師結合現場課例,重點提出「支架與支持性策略」的關系,還圍繞教師所開展的活動反思、剖析「有效性體現在哪裡?效果怎樣?存在哪些問題?怎樣調整?」從內容是否合適、材料是否有用、方法是否得當、指導是否正確、效果是否呈現、評價是否科學、幼兒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等方面進行專業梳理提升。
「教學三研,連環跟進」的教研過程,真正提高了幼兒園教研活動的質量,使教研活動「研」的氛圍日趨濃厚。更重要的是,教師們通過「學習」、「實踐」與「反思」的一層深入一層的研究,不斷解讀自己與他人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許多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學三研」 的研究方式,為教師之間的互動,夥伴式的合作,切磋教學技能等構建了環境,為教師展示自己的教學能力搭建了平台,為園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沃土,夯實了基礎。
願我們長幼的老師們個個都是實踐者、演繹者、創造者,用自己的教學智慧,讓活動精彩,讓教學閃光。
㈤ 如何提高教師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回應
隨著幼兒教育的不斷改革,我們教研活動的不斷研究、實踐,認為在大班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回應對幼兒有很重要的目的和作用:一是給予肯定,鼓勵幼兒再次激發幼兒回答問題的興趣;二是啟發引導,提供幼兒一個思考的方向;三是反問、追問、遞進問,引導幼兒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四是理答,
幫助幼兒及時進行梳理,突出重點,提升幼兒經驗,與目標掛鉤。
我覺得在集體活動中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提問。教師的提問是一種高深的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教師提的問題既要有一定挑戰性,用俗話說,就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孩子要努力一下才能回答出;又要有針對性,事先要想好哪個問題是針對哪個孩子,在預設一個問題時要有一系列的輔助問題。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呢?:
第一,問題要有開放性。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盡可能多地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 第二,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在活動過程中,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時,要馬上提出輔助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在活動過程中還要把握預設和生成的關系。針對一個集體活動,最主要的是教師預設的內容。針對孩子生成的東西,對本活動有價值的要及時回應,把幼兒的個別經驗轉化為集體經驗。
通過教研活動我有很多認識和收獲,首先讓我知道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應答要巧妙提升,應答的內容要散,還要學會把問題拋給孩子。這樣才能很好的發展幼兒探索的慾望,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成為問題的主人。教師起到了扭轉、引深、激勵的作用。科學活動的回應,從敢想、敢說、敢做為重點的回應,還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差異、個性特徵進行不同層面的應答。對能力強、容易滿足的孩子,應用微笑、點頭,讓他們自己感受到老師對他回答問題的肯定,還要繼續努力;對一般的孩子,教師的應答可以翹翹大拇指、微笑,並輔助語言激勵,使孩子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鼓勵與肯定;對能力弱的孩子,可用擁抱等大動作來誇大他的優點,鼓勵他大膽表現。要站在讓孩子敢想、敢說、敢做的層面上去應答,講究應答的技巧和智慧。
追問也是教師回應的一個很好的策略。但我認為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回應能力,還要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靈活運用回應策略;注重實踐,加強反思,提高有效回應能力。在活動過程中最難把握好的是當孩子生成問題時如何在現場給予回應?我以為現場回應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經驗的積累和自己在每次活動後進行反思,也需要教師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只有給予適當的、適度的回應,才能隨機調控好整個活動,使生動的活動錦上添花。 一直以來我最怕的就是在活動中孩子生成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是該順應他,繼續追問,還是一筆帶過,需要我在腦子里迅速思考這個問題的價值,我在實踐中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
1、有時沒有抓住有價值的問題,就事論事的重復孩子的話,沒有深入下去。
2、有的問題沒有深入下去的必要,卻引發了無謂的討論。
所以在幾次活動後我反思:這樣我能提高嗎?於是我經過認真思考後,制訂了一個小目標:
1、耐心地傾聽,捕捉孩子的生成熱點
2、有價值的問題要進行追問
3、自己的提問設計要有開放性,多提些帶有爭議性的問題
4、在每次活動的過程中學會篩選孩子生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因為這是至關重要的
5、在聽課過程中多看教師對幼兒的提問如何回應
只有在實踐中注重每一次活動,在活動中注意傾聽,留意自己地應答,才會使自己有逐步的提高,當教師的回應能力提高了,做到對整個活動進行提升也就不難了。只有給予適當的、適度的回應,才能隨機調控好整個活動,使生動的活動錦上添花,使自己有逐步的提高。
在傾聽,欣賞中回應幼兒 。幼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影響的個體,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積極參與的主體,他們通過自主的探索與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教師要主動積極地去傾聽幼兒的訴說,以賞識的目光發現每一位幼兒身上的長處,做一個「熱情而積極的鼓勵者,支持者,」給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間,使他們在探索中建構自己的發現,真正做到「在孩子探究的過程中,放手讓他們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
在支持,幫助中回應幼兒 。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幼兒,細心觀察每一位幼兒的需要,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主動發出回應信號,並給予適時的指導,滿足幼兒對援助的需要。在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幼兒發出的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求助信號,並立即作出積極的回應,促進其產生進一步探究的動機和願望,進行深入的探索。
在交流,分享中回應幼兒 。在積極的情感氛圍中,幼兒更容易產生被支持感,互動的效果就更佳,容易激發表現,創作的慾望。教師要滿足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支持幼兒,尊重幼兒,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長,營造一種平等交流,互相合作的氛圍,同時及時把握幼兒活動中的狀態,體驗著他們的情感,動機,需要與成功,使活動在師幼的積極互動中順利進行。
隨著幼教改革,教師的教育觀念也不斷變化。在這種改革下,教師問題提出後,往往片面地要求幼兒答案越多越好,回答問題的幼兒也越多越好,孩子是很少按照我們的教材和課程來學習的,他是按照自己的大綱在發展,自由的探索,生成問題再尋找答案,因此事先是無法預料到的,也是不在我們的教學計劃之中的。這時候,就需要老師有機智的反應能力和靈活的應對能力,是迴避轉移不予理會,還是適時的給予支持加以引導,還是放手觀察,共同探索,這對老師的回應能力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而教育的機智和智慧也就在這里表現出來。教師回應的策略有許多,包括傾聽、鼓勵、把問題轉移給孩子、環境創設、材料提供、技術支持等等。教師的回應策略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慾望,面對孩子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熱情,教師要依據不同的活動形式、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策略,遵循兩個優先的教育原則,支持和推動孩子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整體發展,滿足孩子的不同發展需求。讓所有的幼兒都參與提問和對提問作出「回應」。 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在傾聽。教師要在常識和追問中,捕捉「生長點」將幼兒的「回應」轉化成為教學的資源。回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回應時必須要體現主體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教師在了解幼兒、關注幼兒、追隨幼兒的過程中靈活地運用各種回應策略,才能真正體現集體教育的價值所在,促使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㈥ 教師寒假集中學習發言提綱
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學生的需求,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 然後分幾個方面細致地闡述怎樣做一名學習型教師。
㈦ 幼兒園集體學習活動中教師常用的指導方法有哪些
讓集體學習的活動中,老師指的是甲方的行動,如果老師活動呢,按照孩子們的興趣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