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剛老師
A. 怎樣研究一個問題的可行性,創造性
一、寫一下開題報告:為什麼選這個探究性問題,背景介紹,可行性分析,研究意義分析、研究進度安排中期匯報:進度匯報、經驗教訓總結、下階段目標結題報告:數據、圖表、結論、分析、社會意義下文轉載供參考:初中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報告(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經濟的全球一體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和膨脹,使人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終結性學習正被終身學習所替代。第三次全教會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精神。」探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化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實驗更是體現探究性學習精髓的一種有效途徑。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關於中學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旨在將學習地看作是獨立獲得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掌握探究思維的方法。這種學習過程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符合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活動規律。(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1)從教育學理論角度看,學生學習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性)和內心體驗(創新性),課堂教學中,在確立教師指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要的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獲取和知識應用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2)從認識理論角度看,每個人的社會化過程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但一個人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和變化。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是學校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3)從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角度看,建構主義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問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性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過程,養成自主探索創新的意識和習慣。(三)研究目標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假設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自主分析討論問題——自主解決問題課內與課外探究性學習的整合:在課外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帶有濃郁色彩的「發展興趣、深入實際、自主探究」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四)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相同課題或相近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查閱、學習和研究。(2)個案研究法。教學研究以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能力各方面作比較、歸納、總結。(3)行動研究法。在提出理論假設和班級課堂教學改革的框架設計後,開展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中檢驗、豐富、發展、推進和完善理論與形成模式,最終把理論假設轉化為符合課堂教學要求的探究型模式。(五)實施過程1.查閱相關資料,作讀書筆記通過訂閱國家級的化學教學刊物,及購閱教學理論書籍,豐富了自己的理論修養,對該課題的研究實施起了很大的作用。2.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問卷調查」問卷以選擇題的形式對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摸底調查,了解他們在學習中需要些什麼,以便更好地進行研究。3.以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每一課時,都將以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求知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作比較、歸納、總結。4.指導學生撰寫探究性學習小論文在一些探究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以論文的形式談學習的收獲和體會。(六)研究成果(1)、理論成果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在於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並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怎樣加工信息,並對提出的假設如何推理論證,形成全新的學習理論。(2)、實踐成果1.創設情景,展示目標課題的展示要從學科本身出發,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與社會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為鋪墊,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題不能偏離、超越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也要注意問題一定要難易適度,並能使學生明了所提出問題的指向性。課題應盡量在課前提出,要讓學生能通過查閱資料,同學間的討論等形式制定一定的學習方案,並能探討學習過程中需要的儀器、葯品,以及一些可能發生的現象,相應的結論,使學生能夠保持學習熱情而處於不斷地探索、研究過程之中。2.分析起疑,方案假設課堂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以後,學生就會針對課題討論。這時候學生會產生很多的疑問。此時,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料、素材,或者提供給學生獲得資料、素材的途徑,達到幫助學生答疑解惑的目的。接著,在學生對課題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盡量在誘發性的問題情景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類推等不斷產生假設並圍繞假設進行推理。引導學生將原有的各種片斷知識、素材,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組,從中發現必然的聯系,逐步形成比較合理的學習方案。教師一方面要允許學生有形形色色的猜測、想像,強調獨立思維、直覺思維和洞察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要指導學生明確因果關系,強調邏輯推理,而不是胡亂猜測。3.動手實驗,驗證探究驗證是學生確立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的關鍵,是獲得正確的概念、理論的基本保證。驗證的方法一般以實驗為主,要以實驗中觀察到的科學事實為依據來判斷假設的科學性。當實驗事實與假設不符時,學生可再進行討論或向教師提出疑問。教師則要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根源所在,增加適當的知識素材,指導學生重新進行假設、驗證。4.討論結果,拓展思維在假設、驗證的基礎上學生必然求得結論,使感性體驗符號化,成為認知結構的內在成分。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經過驗證的假設進行加工,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結論,適時進行恰當的評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歡愉。學生則要積極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應用到新情景中去,用概念、原理體系去解釋新的現象,這種過程既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完善,又是概念、原理的復現,有助於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記憶,增強了應用概念、原理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科版第八章復習課的教學案例課題:實驗習題——確定所給白色粉末的成分。1.展示目標課前兩天,向學生展示實驗習題: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鈉、硝酸鋇、硫酸銅中的一種或幾種,請設計一實驗,確定這白色粉末的組成成分。要求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根據物質的性質,設計實驗鑒定的方案,並擬訂所需的儀器和葯品,同時探討實驗時所可能產生的現象及相應的結論。2.探索方案課堂教學開始,先讓學生復習可能含有的三種物質的性質,並以實驗加以佐證。三中物質的性質:CuSO4溶於水後成為藍色溶液;Na2CO3遇酸後產生氣泡;Ba(NO3)2遇稀H2SO4後產生白色沉澱;三者兩兩混合,CuSO4+Na2CO3——藍色沉澱,Na2CO3+Ba(NO3)2——白色沉澱,CuSO4+Ba(NO3)2——白色沉澱,其中前二種沉澱均會溶於稀HNO3。之後,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就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以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討論結束後,每一小組派代表發表組內確定的實驗方案(投影)。而後,大家評議各組實驗方案的優劣。實驗方案並不是唯一,因此,大家對各組方案只是評議,而並不歸結於一個方案,孰優孰劣,由實驗鑒別時論證。3.實驗鑒別師生首先共同討論實驗注意事項??。實驗每2人一組,安靜耐心,作好現象記錄。各組組成成分不同,因此實驗過程中不受鄰組同學實驗的干擾。取樣白色粉末時,應以少量為宜,以防白色粉末受到溫度影響不溶解而誤認為沉澱。溶解白色粉末時,應用蒸餾水,面不用自來水,以防止Cl-在實驗中的干擾。膠頭滴管取燒杯內溶液時,應靠住燒杯內壁,接觸液面即可。學生根據討論,進行實驗。實驗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方案作一些調整。在實驗時,要注意觀察現象,並作好記錄。實驗結束,根據現象,作出結論。4.結果討論教師對學生實驗時的錯誤操作作評點: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結論作剖析,分析其中操作及選用試劑等可能的錯誤。此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第一步除加水溶解,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學生接過教師拋過來的問題後,立即可以投入到討論??、實驗探索之中,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在探究性學習中運轉??。[第一步還可以這樣做:取樣,把白色粉末置於表面皿上,然後滴加稀HCl或稀HNO3,看是否產生藍色的現象(判斷有無CuSO4),看是否產生氣泡(判斷有無Na2CO3)]。5.小結鞏固學生對本節實驗課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自由發言)6.課外研究針對本節課從實驗習題的布置,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鑒定的過程等方面,要求學生寫一篇科技小論文,談自己學習的感受??、體會及對這類課的創新想法,還可自己設計課題帶到課外進行研究。(七)結論實驗證明,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學習獲得了新知,激發了積極的思維,初步培養了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系統訓練。感受和體驗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精神,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於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同學,他們感到探究性實驗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開闊了解題視野,因此,實驗班中培養了一披化學尖子生,他們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對於成績中下的同學,他們認為化學探究性實驗大大提高了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平時考試中遇到實驗題不再懼怕,能夠獨立冷靜的思考、分析,因此,在這一年中,他們的化學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八)討論與分析我校經過一年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課題成果,主要成果:1、學生探究性學習案例集,2、老師教學論文集,3、老師教學案例集。但是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不斷總結和反思:首先,我校對獨立形態的探究型課程雖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還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學生課題的生成途徑不夠廣泛,只局限在教科研組和探究性課程的范圍內;又如:成果評價表不能反映文理科的差異,這使在評價的標准上不能合理、公正地評價學生課題的價值。如同上述,我們建議:今後的學生課題應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學生課題的產生以學科教學為主,兼顧各類活動課課程和探究性學習包。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專題性的課題,這些課題可以從學生喜歡的話題產生,使其更適合初中學生的心理。需要說明的是:學生課題的成果評價要考慮到文理科的差異,但也不能過分的強調學科化,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在於對學生參與探究的態度、方法和過程的評價。其次,在深入細致地研究了我校教師的教學課堂資料後,愈發感受到學科滲透探究性教學研究的重要性,還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比如:探究性教學已初步形成的幾種教學模式如何相互融合,靈活運用?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將知識、方法和過程優化組合?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後的研究中逐一解決。所謂「教無定法」,我們由衷地希望我們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有所創新,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第三,如何將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加以綜合和整合,並結合本校實際,有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加以推廣。(九)參考文獻主要參考文獻:1劉知新,王祖浩.化學教學系統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梁慧姝,鄭長龍.化學實驗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劉大春.科學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5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5《中學化學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編著.6倪志剛:《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創新設計》東北師大出版社7《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陝西師范大學雜志社2003,20048中國教育網:
B. 2008年鎮江增華閣的獲獎名單
金 獎
姓 名 學 校 指導老師
鄭立穎 大港中學高二(1)班 徐 斌
張 璐 鎮江實驗學校八(1)班 張 堅
劉天池 韋崗小學六(2)班 翟燕子
徐君琴 揚州市三元橋小學四(5)班
朱逸凡 句容實驗小學四(3)班夏冬芳
鍾書琪 市桃花塢小學三(4)班 鮑淑華
揚州賽區
一等獎
初中組
(揚教院附中)
曹亞東 指導老師 李 霞
胡 悅 指導老師 侯燕新
徐 凱 指導老師 侯燕新
朱 敏 指導老師 陳 銘
董 昕 指導老師 蔣 璟
小學高年級組
(揚州東關小學)
徐家瑞 指導老師 李洪怡
韓潤苗 指導老師 袁 玲
(揚州沙口小學)
邵 成 指導老師 李曉媛
鞠詩航 指導老師 朱紅娟
小學四年級組
(揚州三元橋小學)
張點點 林坤德 吳 炎 潘文健
李 婭
二等獎
初中組
謝子珺 朱 敏 曹 越 張 剛
徐 穎 張玲玲 邵美琴 羅 曼
吳 娟 夏海磊 尤廣艷 劉英琪
吳婭婷 曹安臣 楊 雨 陳靜山
劉 健 胥婷婷
小學高年級組
(東關小學)
陳 威 王聞多 陳劍秋 劉 歆
(沙口小學)
李 晨 張 迪 高裴潔 周琪緣
小學四年級組
(三元橋小學)
任 玥 張 然 王心怡 蔣玲玲
陸玉鋒 曹 蕾 鄧 雅 陳侯錦
(揚州沙口小學)
秦芊芊
三等獎
初中組
(揚州教院附中)
劉 雨 丁蒙蒙 姚志宇 顧凌峰
許雪冬 王 靜 曹 凡 侯文娟
朱宏偉 尹 慧 鄧曉磊 殷 婷
戴長俊 朱 桐 周子馨 宋 敏
湯嘉越 李 縱 尹瑋彤 施文婧
卜小龍 樊 奇 雷 夢 謝華君
徐 輝 蔡雲迪 陳心逸 禹婷婷
王 媛 嚴憶婕 王 禹 王 璐
潘 浩 胡金龍 吳冰青 馬小倩
陳 涵 周悄君 張豪傑 呂洪偉
侯超宇 康嘉琪 王之韻 徐歆緣
奚晨雯 朱 蕾 夏英媛 陸 斐
睢 萌
小學高年級組
(揚州東關小學)
李婷婷 潘 研 夏天揚 嚴 昊
王宇廷 唐建琳 王 晨 董媛媛
趙 陽
(揚州沙口小學)
趙晨露 田建陽 徐 飛 嚴曉旭
張 鵬 陳 揚 潘 穎 李根堅
顧崇書 陳亞潔 張志勤 楊 宇
小學四年級組
(揚州三元橋小學)
呂 悅 徐龍祥 杜昊傑 張 文
孫新明 徐雋泉 陶 慧 謝經國
周心琦 王文昊 楊科佼
高中組一等獎
號 碼 姓 名 學 校 指導老師
K10017 遲 銘 省大港中學 倪競生
K10227 王 妍 省大港中學 龐敬娟
K10249 楊 武 省大港中學 徐 凱
K10293 吳君姣 省大港中學 衛志平
K10396 徐 銀 省大港中學 曹德祥
K10422 凌 沛 省大港中學 周玉林
K10429 陳 婷 省大港中學 周玉林
S10080 楊 傑 上黨高級中學 蔡 瑜
H10008 周 雨 高資職業中學 趙秀霞
Bh10155 吳繼清 句容後白中學 胡 斌
Bh10159 夏正雲 句容後白中學 胡 斌
M10006 劉 婷 句容三中 王武香
M10011 趙勝男 句容三中 王 瑞
M10185 賀成越 句容三中 王春秋
M10279 成 宇 省句容中學 裔勝東
M10298 萬 笑 省句容中學 潘 青
M10331 李 ■ 省句容中學 方賢順
M10371 吳昊馨 省句容中學 李永軍
M10414 文 月 省句容中學 裔勝東
M10479 韓 振 省句容中學 馬文祥
M10665 尹 艷 省句容中學 裔勝東
Y10030 祝 敏 揚中八橋中學 張文妍
Y10067 楊 柳 揚中八橋中學 楊 軍
Y10104 何 靜 揚中八橋中學 陳曉香
初中組一等獎
號 碼 姓 名 學 校 指導老師
A20011 葛陳蓉 江濱中學 阮笑嫣
A20053 耿嘉蔚 江濱中學 王彬彬
A20077 余倩芸 江南學校 徐 娟
A20194 胡曉非 江南學校 嚴 鷹
A20264 申菲菲 江南學校 朱春梅
A20456 魏硯池 江南學校 王懷忠
A20572 謝文君 江南學校 陳 羿
A20589 程博遠 江南學校 陳 羿
A20640 王昕萌 江南學校 韋 林
A20724 董學東 江南學校 王莉莉
A20880 金 蕾 江南學校 湯建華
A29015 湯 侃 江南學校 王靜波
A21235 姚 捷 江南學校 李仁濟
A21504 錢 存 金山中學 徐君榮
A22210 王夢瑩 市六中 楊 莉
A22292 馬 玲 市六中 曹 靜
A22333 卞倩穎 市六中 王春艷
A22336 邢 超 市六中 王春艷
A22427 李 莉 市六中 黃明秋
A22989 石 天 市外國語學校 王 萌
A22992 吳涵天 市外國語學校 王 萌
A22993 蔣 威 市外國語學校 王 萌
A23145 華 夏 市外國語學校 宗 鳴
A23165 花君鈺 市外國語學校 宗 鳴
A23493 趙雨薇 市外國語學校 王余萬
A23580 周於琦 市外國語學校 朱 燕
A23668 繆 瑋 市外國語學校 毛丹楓
A23777 王舒衍 市外國語學校 何 艷
A24007 湯冰焱 市外國語學校 田 鈞
A24033 游 樂 市外國語學校 田 鈞
A24062 季嘉鵬 市外國語學校 田 鈞
A24100 蔣天翔 市外國語學校 劉洪聲
A24123 常 飛 市外國語學校 呂月華
A24159 陸 倩 市外國語學校 秦甄平
A24174 華佩毅 市外國語學校 秦甄平
A24323 朱韻婷 市外國語學校 李 娟
A24330 盧弈洋 市外國語學校 李 娟
A24514 朱 雯 市外國語學校 李 娟
A24791 田文韜 市外國語學校 吳 靜
A25313 戴思昀 鎮江實驗初級中學 印 松
A25355 尹 艷 鎮江實驗初級中學 周春梅
A25480 朱 鵬 鎮江實驗學校 孔祥鍇
A25600 朱嬌嬌 鎮江實驗學校 張 堅
A25622 石 婧 鎮江實驗學校 謝雪嶺
A25795 胡金森 鎮江實驗學校 蔣建國
A25887 黃 岑 鎮江實驗學校 鄔小馬
A25903 陸苗苗 鎮江實驗學校 鄔小馬
A25914 錢 菲 鎮江實驗學校 劉 蓮
Ab20355 程 輝 市九中 謝群花
K20034 韋 鵬 省大港中學 陳建紅
K20116 冷夢婕 省大港中學 巫國震
K20198 魏 寒 省大港中學 賀雪梅
K20303 張文彧 省大港中學 黨九運
J20110 庄 瑩 諫壁中學 趙宏華
J20251 孫宇恆 諫壁中學 顏以林
Jb20047 王 倩 江心實驗學校 駱春芳
Jb20064 徐 凱 江心實驗學校 許艷燕
N20076 王 煜 辛豐中學 陳羅平
N20111 萬 凡 辛豐中學 江秋霞
Z20086 張婷茹 冷遹中學 張蘇琴
S20113 步 菲 三山中學 沈新娟
Q20003 高 蕾 寶堰中學 潘遠成
Q20051 景秀輝 寶堰中學 張 明
Qb20011 高其鳳 榮炳中學 吳臘平
Qb20129 洪 艷 榮炳中學 陳 浩
F20048 王 嘉 姚橋中學 王 磊
F20102 左嘉薈 姚橋中學 王 磊
F20132 徐國紅 石橋中學 盧 萍
G20115 吳瑩瑩 高橋中學 湯國莉
G20136 周 陽 高橋中學 鞠敬海
H20056 王 雨 高資中學 張金美
H20254 祝如願 高資中學 魏 健
H20272 魏國勛 高資中學 魏 健
E20022 許有琴 世業中學 陳 嬌
L20057 魏志成 石馬中學 陳小雲
C20189 郭葉香 丹陽訪仙中學 邱亞雲
C20194 毛恆洋 丹陽訪仙中學 邱亞雲
Ta20252 丁文晶 丹陽行宮中學 馬肖馨
BH20151 周 蓉 句容後白中學 湯銀雲
M20047 王 旭 句容三中 談衛力
M20110 糜 倩 句容三中 談衛力
M20113 梅 斌 句容三中 談衛力
M20150 蘇 婷 句容三中 王任平
M20277 陳蘊苗 句容三中 庄小蘭
M20303 孫清清 句容三中 譚慧敏
M20370 尹晨曦 句容二中 羅家壽
M20456 楊唐惠子 句容二中 田明蘭
M20777 趙 進 句容二中 徐宏利
M20827 張 正 句容二中 甘起美
M20842 張 翼 句容二中 甘起美
M20967 王君儀 句容二中 鄭曉煒
M20979 陳夢溪 句容二中 鄭小偉
M21017 劉佳傑 句容二中 孔 琴
M21022 周浩然 句容二中 孔 琴
M21026 王 燦 句容二中 孔 琴
M21027 張韻竹 句容二中 孔 琴
D20066 孫晨昊 揚中外國語學校 於菊芳
D20069 解 露 揚中外國語學校 於菊芳
D20189 徐 越 揚中外國語學校 於菊芳
D20258 朱 莉 揚中外國語學校 薛玉初
D20300 田鈺瑩 揚中外國語學校 郭鳳彩
D20334 肖 雅 揚中外國語學校 錢巧英
D20436 朱文傑 揚中外國語學校 朱菊華
D20461 曹聖武 揚中外國語學校 徐彩雲
D20683 姚程凱 揚中一中 戴光順
D20856 姚夢圓 揚中一中 郭紀群
D21055 惲弘銘 揚中一中 狄紅梅
D21192 杭 雨 揚中一中 季衛紅
D21197 解珍瑾 揚中一中 季衛紅
D21251 趙 敏 揚中一中 劉良美
D21276 賀 穎 揚中一中 吳錦華
D21343 姚茜芝 揚中外國語學校 倪志剛
Y20414 張玉佩 揚中八橋中學 黃偉良
Y20500 解貞健 揚中八橋中學 陳 濤
Y20688 於 磊 揚中八橋中學永勝校區 戴美蓉
Y20762 張 華 揚中八橋中學永勝校區 王桂華
Y20911 朱 偉 揚中西來橋學校 黃習蘭
小高組一等獎
號 碼 姓 名 學 校 指導老師
A50036 米天逸 解放路小學 朱麗敏
A50335 陳玉婷 五條街小學 唐 敏
A50676 顧令儀 中山路小學 張 怡
A50748 王嘉成 中山路小學 沈紅霞
A50751 郭奕■ 中山路小學 沈紅霞
A50763 張可■ 中山路小學 沈紅霞
A50824 王星宇 中山路小學 高 靜
A50921 王 鈺 七里小學 陳明輝
A50926 周 丹 包家灣小學 樊 霞
A50989 胡丹寧 紅旗小學 田 清
A51024 魯誠昱 紅旗小學 郭敏嘉
A51029 丁曉進 紅旗小學 陳 暉
A51030 詹 婧 紅旗小學 董蘇蘇
A51065 譚舒儀 紅旗小學 華 寧
A51127 魏蓮子 南門小學 周 婷
A51773 楊 航 江大附小 盧玉華
A59023 朱江江 市實小 郭 菲
A51860 毛羽飛 市實小 李 力
A51959 劉筱敏 市實小 朱月琴
A52109 劉奇偉 江濱實小 劉 明
A52255 錢翌燦 江濱實小 鄒金衛
A52515 張子陽 京口實小 徐文建
A52525 仇靜宜 京口實小 郭澎濤
A52533 彭 羽 京口實小 趙 胤
A53088 陳泓宇 寶塔路小學 謝朝芳
A53089 蔡賡輝 寶塔路小學 謝朝芳
A53112 李嘉欣 寶塔路小學 謝朝芳
A53437 江 浩 中華路小學 謝青青
A53558 高凌彥 寶蓋路中心小學 楊桃花
A54502 藍天雨 桃園中心小學 李旭紅
A54537 滕 靜 桃園中心小學 李旭紅
A55441 黃天陽 七里甸中心小學 徐祥華
A55443 孫 ■ 七里甸中心小學 徐祥華
A55497 張 薇 七里甸中心小學 劉金萍
Aa50134 吳 夢 丹徒中心小學 王 雲
X51066 扈雨珊 大港中心小學 王 放
X51068 胡 鵬 大港中心小學 王 放
N50001 黃 瑤 辛豐中心小學 羅方青
N50154 孔 毅 辛豐中心小學 王艷紅
N50293 趙 ■ 辛豐中心小學 吳艷麗
N50302 朱 丹 辛豐中心小學 吳艷麗
N50235 姜星星 辛豐三星小學 蔣偉榮
S50023 夏 雨 上會三聯小學 夏紅亮
S50136 張 涵 上黨中心校 付玉鳳
Qb50197 張 雯 榮炳中心小學 凌建明
Qb50199 張文君 榮炳中心小學 凌建明
F50148 賈晨■ 姚橋中心校 仲國賓
F50254 黃宸曦 石橋中心校 馬衛東
F50260 蔣浩宇 石橋中心校 朱佩清
F50261 蔣 璐 石橋中心校 朱佩清
F50284 孫 琪 丁崗中心小學 錢本安
F50297 孫晨瑩 丁崗中心小學 賈志梅
F50347 張 靜 紀庄小學 韋成元
G50020 葛 能 高橋中心小學 孔祥娣
G50169 王 珏 高橋中心小學 李葉琴
G50302 劉 玲 高橋中心小學 吳妹
H50080 王雨奇 高資中心小學 陳鎮
E50087 王 雪 世業中心校 景桂萍
L50454 劉夢蝶 石馬中心小學 韋瑋
L50482 胡世昱 石馬中心小學 李立勇
R50223 錢拾雨 丹陽實小 張學偉
R50364 荊 悅 丹陽實小 張益琴
W50167 張 天 丹師附小 蔡秀琴
W50304 張 勇 丹陽西門小學 王燕
W50371 張 露 丹陽西門小學 貢文彬
Wa50050 陸嘉楠 丹陽正則實小 殷愛華
Wa50099 徐 聞 丹陽正則實小 歐陽文青
Wa50113 張 益 丹陽正則實小 周琴芬
Wa50130 張 ■ 丹陽正則實小 單文娟
V50042 張 穎 丹陽雲陽一小 姜 慧
V50110 李冰鈺 丹陽雲陽一小 冷愛萍
V50129 虞翌歡 丹陽雲陽一小 陳春亞
V50327 張仲浩 丹陽雲陽一小 胡雲萍
V50329 戎安琪 丹陽雲陽一小 胡雲萍
V50438 王夢瑩 丹陽雲陽一小 黃玉紅
U50071 王明麗 丹陽新橋中心校 陳 霞
C50022 張文娜 丹陽訪仙中心校 李學源
C50071 孫丹慧 丹陽訪仙中心校 劉中元
T50005 楊 琪 丹陽珥陵中心校 謝雨花
T50079 毛燕萍 丹陽珥陵中心校 胡棟良
T50083 武 皎 丹陽珥陵中心校 蔡志龍
T50087 劉 婕 丹陽珥陵中心校 蔡志龍
T50104 李炳炳 丹陽珥陵中心校 潘海霞
Ta50033 景雯婷 丹陽行宮中心校 張小明
Ta50036 王秋萍 丹陽行宮中心校 張洪生
Ta50048 馬雨桑 丹陽行宮中心校 羅鎖花
Ta50060 譚江旭 丹陽行宮中心校 羅鎖花
Ta50100 酈培娟 丹陽行宮中心校 范小林
B50083 陳靖嫻 句容實小 王 健
B50191 陳星慧 句容實小 梅 蓉
B50244 張 帆 句容實小 俞正霞
B50262 凌 芝 句容實小 楊廣銀
B50268 朱錦文 句容實小 楊廣銀
B50373 李 敏 句容實小 王明珠
B50455 羅 欣 句容實小 費雲芬
B50697 王毓昆 句容實小 劉玉明
B50766 宋安然 句容實小 史建紅
Bb50253 郭素涵 句容華陽中心校 段麗君
Bb50255 張超越 句容華陽中心校 段麗君
Bb50256 馬觀祉 句容華陽中心校 段麗君
Bb50275 趙 瑋 句容華陽中心校 笪貝青
Bb50366 呂夢婷 句容華陽一小 周明龍
Bb50382 許幸雨 句容華陽一小 高柏珍
Bb50440 時 悅 句容開發區中心校 徐 靜
Bb50611 解 玲 華陽四小 王 瑛
Bf50003 葛新宇 句容雙語學校 高月娥
Bf50045 蔣 靜 句容雙語學校 曹當妹
Bf50130 朱曉■ 句容雙語學校 戴賽金
Bh50140 蔣長安 句容葛村中心校 楊玉輝
Bh50147 張台明 句容葛村中心校 胡基山
Bh50148 王 晨 句容葛村中心校 胡基山
BS50020 宋 佳 下蜀中心小學 吳克雲
Bw50133 李星雨 句容天王中心校 孫太恩
Bw50154 李 帆 句容天王二小 徐濟福
Bx50022 朱智文 句容行香中心校 李健榮
D50153 李蘇豫 揚中實小 李 浩
D50217 張 穎 揚中實小 蘇雙娟
D50502 蔣夢其 揚中實小 嚴 海
D50523 錢 佳 揚中實小 錢學菁
Dd50156 楊蝶飛 揚中豐裕中心小學 印 潔
Dd50185 倪 俊 揚中同心小學 袁星昀
Dd50354 李冬冬 揚中二實小 奚松裕
Dd50356 周 蓉 揚中二實小 奚松裕
Dd50552 錢 程 揚中外國語學校 方 翔
Y30054 劉璐璐 揚中八橋中心校 李 玲
C. 1993年4月初2倪志剛改名
倪俊暉
倪海真
D. 戶口遷移到老家湘鄉
你現在的戶口還在邵陽,也就是你的學校所在地,不過你要想辦戶口遷移證,還得學校出面給你辦,不過,我想你的學校很有可能就以此要求你把學費給和建校費補上了哦!
去你原學校跑一趟吧!找找原來的老師,挺麻煩的!
希望你能順利辦好吧!!
像你這樣的情況,就只能多跑,多問了!!
E. 怎樣寫學習報告
一、寫一下開題報告:為什麼選這個探究性問題,背景介紹,可行性分析,研究意義分析、研究進度安排
中期匯報:進度匯報、經驗教訓總結、下階段目標
結題報告:數據、圖表、結論、分析、社會意義 下文轉載供參考:初中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經濟的全球一體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和膨脹,使人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終結性學習正被終身學習所替代。第三次全教會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精神。」探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化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實驗更是體現探究性學習精髓的一種有效途徑。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關於中學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旨在將學習更多地看作是獨立獲得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掌握探究思維的方法。這種學習過程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符合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活動規律。(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1)從教育學理論角度看,學生學習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性)和內心體驗(創新性),課堂教學中,在確立教師指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要的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獲取和知識應用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2)從認識理論角度看,每個人的社會化過程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但一個人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和變化。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是學校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3)從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角度看,建構主義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問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性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過程,養成自主探索創新的意識和習慣。(三)研究目標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假設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自主分析討論問題——自主解決問題課內與課外探究性學習的整合:在課外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帶有濃郁色彩的「發展興趣、深入實際、自主探究」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四)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相同課題或相近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查閱、學習和研究。(2)個案研究法。教學研究以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能力各方面作比較、歸納、總結。(3)行動研究法。在提出理論假設和班級課堂教學改革的框架設計後,開展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中檢驗、豐富、發展、推進和完善理論與形成模式,最終把理論假設轉化為符合課堂教學要求的探究型模式。(五)實施過程1.查閱相關資料,作讀書筆記通過訂閱國家級的化學教學刊物,及購閱教學理論書籍,豐富了自己的理論修養,對該課題的研究實施起了很大的作用。2.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問卷調查」問卷以選擇題的形式對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摸底調查,了解他們在學習中需要些什麼,以便更好地進行研究。3.以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每一課時,都將以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求知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作比較、歸納、總結。4.指導學生撰寫探究性學習小論文在一些探究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以論文的形式談學習的收獲和體會。(六)研究成果(1)、理論成果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在於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並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怎樣加工信息,並對提出的假設如何推理論證,形成全新的學習理論。(2)、實踐成果1.創設情景,展示目標課題的展示要從學科本身出發,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與社會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為鋪墊,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題不能偏離、超越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也要注意問題一定要難易適度,並能使學生明了所提出問題的指向性。課題應盡量在課前提出,要讓學生能通過查閱資料,同學間的討論等形式制定一定的學習方案,並能探討學習過程中需要的儀器、葯品,以及一些可能發生的現象,相應的結論,使學生能夠保持學習熱情而處於不斷地探索、研究過程之中。2.分析起疑,方案假設課堂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以後,學生就會針對課題展開討論。這時候學生會產生很多的疑問。此時,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料、素材,或者提供給學生獲得資料、素材的途徑,達到幫助學生答疑解惑的目的。接著,在學生對課題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盡量在誘發性的問題情景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類推等不斷產生假設並圍繞假設進行推理。引導學生將原有的各種片斷知識、素材,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組,從中發現必然的聯系,逐步形成比較合理的學習方案。教師一方面要允許學生有形形色色的猜測、想像,強調獨立思維、直覺思維和洞察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要指導學生明確因果關系,強調邏輯推理,而不是胡亂猜測。3.動手實驗,驗證探究驗證是學生確立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的關鍵,是獲得正確的概念、理論的基本保證。驗證的方法一般以實驗為主,要以實驗中觀察到的科學事實為依據來判斷假設的科學性。當實驗事實與假設不符時,學生可再進行討論或向教師提出疑問。教師則要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根源所在,增加適當的知識素材,指導學生重新進行假設、驗證。4.討論結果,拓展思維在假設、驗證的基礎上學生必然求得結論,使感性體驗符號化,成為認知結構的內在成分。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經過驗證的假設進行加工,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結論,適時進行恰當的評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歡愉。學生則要積極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應用到新情景中去,用概念、原理體系去解釋新的現象,這種過程既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完善,又是概念、原理的復現,有助於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記憶,增強了應用概念、原理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科版第八章復習課的教學案例課題:實驗習題——確定所給白色粉末的成分。1.展示目標課前兩天,向學生展示實驗習題: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鈉、硝酸鋇、硫酸銅中的一種或幾種,請設計一實驗,確定這白色粉末的組成成分。要求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根據物質的性質,設計實驗鑒定的方案,並擬訂所需的儀器和葯品,同時探討實驗時所可能產生的現象及相應的結論。2.探索方案課堂教學開始,先讓學生復習可能含有的三種物質的性質,並以實驗加以佐證。三中物質的性質:CuSO4溶於水後成為藍色溶液;Na2CO3遇酸後產生氣泡;Ba(NO3) 2遇稀H2SO4後產生白色沉澱;三者兩兩混合,CuSO4+Na2CO3——藍色沉澱,Na2CO3+Ba(NO3)2——白色沉澱,CuSO4+Ba(NO3) 2——白色沉澱,其中前二種沉澱均會溶於稀HNO3。之後,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就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以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討論結束後,每一小組派代表發表組內確定的實驗方案(投影)。而後,大家評議各組實驗方案的優劣。實驗方案並不是唯一,因此,大家對各組方案只是評議,而並不歸結於一個方案,孰優孰劣,由實驗鑒別時論證。3.實驗鑒別師生首先共同討論實驗注意事項�6�8。實驗每2人一組,安靜耐心,作好現象記錄。各組組成成分不同,因此實驗過程中不受鄰組同學實驗的干擾。取樣白色粉末時,應以少量為宜,以防白色粉末受到溫度影響不溶解而誤認為沉澱。溶解白色粉末時,應用蒸餾水,面不用自來水,以防止Cl-在實驗中的干擾。膠頭滴管取燒杯內溶液時,應靠住燒杯內壁,接觸液面即可。學生根據討論,進行實驗。實驗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方案作一些調整。在實驗時,要注意觀察現象,並作好記錄。實驗結束,根據現象,作出結論。4.結果討論教師對學生實驗時的錯誤操作作評點: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結論作剖析,分析其中操作及選用試劑等可能的錯誤。此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第一步除加水溶解,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學生接過教師拋過來的問題後,立即可以投入到討論�6�8、實驗探索之中,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在探究性學習中運轉�6�8。[第一步還可以這樣做:取樣,把白色粉末置於表面皿上,然後滴加稀HCl或稀HNO3,看是否產生藍色的現象(判斷有無CuSO4),看是否產生氣泡(判斷有無Na2CO3)]。5.小結鞏固學生對本節實驗課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自由發言)6.課外研究針對本節課從實驗習題的布置,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鑒定的過程等方面,要求學生寫一篇科技小論文,談自己學習的感受�6�8、體會及對這類課的創新想法,還可自己設計課題帶到課外進行研究。(七)結論實驗證明,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學習獲得了新知,激發了積極的思維,初步培養了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系統訓練。感受和體驗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精神,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於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同學,他們感到探究性實驗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開闊了解題視野,因此,實驗班中培養了一披化學尖子生,他們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對於成績中下的同學,他們認為化學探究性實驗大大提高了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平時考試中遇到實驗題不再懼怕,能夠獨立冷靜的思考、分析,因此,在這一年中,他們的化學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八)討論與分析我校經過一年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課題成果,主要成果:1、學生探究性學習案例集,2、老師教學論文集,3、老師教學案例集。但是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不斷總結和反思:首先,我校對獨立形態的探究型課程雖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還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學生課題的生成途徑不夠廣泛,只局限在教科研組和探究性課程的范圍內;又如:成果評價表不能反映文理科的差異,這使在評價的標准上不能合理、公正地評價學生課題的價值。如同上述,我們建議:今後的學生課題應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學生課題的產生以學科教學為主,兼顧各類活動課課程和探究性學習包。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專題性的課題,這些課題可以從學生喜歡的話題產生,使其更適合初中學生的心理。需要說明的是:學生課題的成果評價要考慮到文理科的差異,但也不能過分的強調學科化,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在於對學生參與探究的態度、方法和過程的評價。其次,在深入細致地研究了我校教師的教學課堂資料後,愈發感受到學科滲透探究性教學研究的重要性,還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比如:探究性教學已初步形成的幾種教學模式如何相互融合,靈活運用?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將知識、方法和過程優化組合?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後的研究中逐一解決。所謂「教無定法」,我們由衷地希望我們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有所創新,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第三,如何將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加以綜合和整合,並結合本校實際,有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加以推廣。(九)參考文獻主要參考文獻:1 劉知新,王祖浩.化學教學系統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梁慧姝,鄭長龍.化學實驗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劉知新.化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劉大春.科學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 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學化學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編著.
6 倪志剛: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創新設計》 東北師大出版社7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陝西師范大學雜志社2003,2004
8 中國教育網: http://www.chinae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