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接黑班主任

接黑班主任

發布時間: 2021-07-30 07:05:54

『壹』 學生把班主任拉黑,然後被開除合禮嗎

不合理 學校和教師發現學生有錯誤和問題應當引導和糾正而不是徹底否決。

『貳』 中途接班的新老師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怎樣做班主任?
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是學校最基本的要素,正如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的要素。對社會來說,如果一個一個的家庭美滿了,這個社會就比較美滿;對學校來說,如果一個一個的班級有生機了,這個學校就比較有生機。
到目前為止,班主任管理領域至少推出了三個「民間英雄」:一個是魏書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談》;一個是李鎮西,他的代表作是《愛心與教育》;一個是萬瑋,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魏書生的管理經驗的關鍵詞是「自我管理」與「制度管理」,魏書生本人稱之為「民主」和「科學」。李鎮西的關鍵詞是「愛心」。萬瑋的關鍵詞是「計謀」,這個詞聽起來來有點像「搞陰謀詭計」,但萬瑋本人稱之為「與學生鬥智斗勇」。
他們三個人的差異和特色在於他們三個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樣。
萬瑋的管理精神大體是以「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盡管萬瑋老師的做法引起一些非議,但一個年輕的教師,能想那麼多的辦法成為一個讓學生敬畏的班主任,也不容易。
如果說萬瑋的管理精神顯示為「兵家為主」,輔之以「在愛的前提下」,那麼,李鎮西的管理精神則直接顯示為「儒家為主」或者叫做「以愛心為主」,並以「思想」者的魅力輔助之。
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但對那些年輕的、新上任的班主任來說,萬瑋老師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鎮西老師的「儒家」策略比較困難。李鎮西老師的秘密在於,他不只是有「愛心」,更重要的是他這個人是一個「思想」者,他是一個難得的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像他這樣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不會太多。盡管近年來推出了上海的黃玉峰、深圳的嚴凌君、山東的韓軍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語文教師,但這樣的教師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鎮西老師的班主任策略雖然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難模仿。所以我建議:如果要學習班主任的經驗,那麼,解決緊急的問題可以學「萬瑋」,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學「李鎮西」。
當然,除了李鎮西和萬瑋之外,還有另外的經驗,至少有魏書生的經驗。與萬瑋和李鎮西兩人不一樣,魏書生的管理精神大體顯示為以「法家」為主,兼及「道家」。
法家講究的是「制度」,道家講究的是「自治」。魏書生的班主任經驗雖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議,但最具有現代意義的班主任經驗,可能既非萬瑋的《班主任兵法》,也非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而是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從時間上看,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最「原始」,屬於「早期探索」,但歷經周折之後,真正有效的經驗,又折回到魏書生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最關鍵的詞語是兩個: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
第一節 教師的主動精神
「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除了具有基本的專業素養之外,尚有基本的專業人格,比如主動精神、樂觀心態、快樂情緒。教師的主動精神、樂觀心態和快樂情緒與教師的課程智慧、教學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構成「學生最喜歡的教師」的基本要素。
第一節 教師的主動精神
主動,還是被動,它使人和人之間拉開距離。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主動精神何以讓某些教師順利地展開他的職業生涯而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成功教師?而那些一直讓自己陷入被動的教師如何逐漸成為不受學生歡迎的學校中的「失敗者」?
一、解釋:創造性執行、生涯設計與自強不息
總有一些年輕的教師,他們在同一年一起進入一個新的學校。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最初的幾個月里,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麼差別,他們都是學校的「新老師」。可是,一年兩年之後,這些同時進來的「新教師」逐漸顯示出他們的差別拉:某個教師會越來越受學生歡迎,而且成為學校教師心目中的「好同事」;某個教師似乎忽然發現,他已經成為學生最討厭的教師,而且學校的同事和校長因為他的存在而感到不舒服。
一個年輕教師以何種姿態進入一個新的學校,他以何種方式展開他的職業生涯,這實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總有一些年輕的教師,他們在還沒有明白「教師這個職業究竟意味著什麼」的時候就不以為然地走上了講台,等到他們嘗試了失敗的痛苦經歷之後,才發出「悔不當初」的感嘆。更可怕的是,總有一些教師,他們來到一個學校,覺得自己與周圍的同事一起做事,一起生活,沒什麼差別。可是,等到他發現有了差別時,竟不知道「差別」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教師的主動精神究竟意味著什麼?
從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所遇到的那些成功教師和我們在文本、電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師來看,教師的主動精神至少意味著:第一,善於創造性地執行,不讓自己陷入被動和瑣碎;第二,善於人生規劃或生涯設計,為自己爭取發展的機會;第三,像螞蟻一樣自強不息,遇到任何障礙都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第一節 教師的主動精神
三、討論:人與人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人與人是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總是有那麼多的差別。
有些差別是可愛的,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嗜好。有些差別是有意義的,比如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這種「多樣性」,可能會導致「人種」的退化。
但是,承認「差別」的可愛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差別」都是有意義的。總有一些「差別」,它的別名叫「差勁」。有些人「太優秀」,有些人「太差勁」。那種「太差勁」是人格的不健全,它顯示為精神上的「殘疾」。那種「差勁」絕非簡單的「差異」,而是人種學上的進化與退化的「差距」。
人與人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人與人的差距會在很多地方顯示出來,但根本的差距,在於人的「主動性」的強弱程度。凡人都有主動性,人不可能完全沒有「主動性」。凡是生物,都有主動生長的原始力量;但是,有些人的主動性比較「強勁」,有些人的主動性比較「差勁」。強健的「主動性」使某些人總是能夠努力克服障礙與困難;差勁的「主動性」使另一些人長久地受挫與受難,這些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當我們理解了人的「主動性」所蘊涵的力量,我們就會明白:教師的「成長」意味著什麼?「同學的差別」究竟在哪裡?為什麼有人會呼喚「賜予我控制感」?
「主動性」太重要了,它是《周易》的核心精神。後來梁啟超把這個核心精神引入清華大學的校訓。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所謂「自強不息」,實際上就是「主動精神」。我寫過一篇文章:《獅子的性格》。這篇文章實際上就談論這個主題。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節目:《狂野周末》。在那裡面你可以看到獅子、老虎捕獲獵物的場景。獅子、老虎追趕獵物的姿態是很美麗的,但是,還有一種美麗,就是兔子、梅花鹿為了不被獅子、老虎吃掉,它們不斷的奔跑。《狂野周末》裡面曾經有一個鏡頭:獅子選好了獵物追上去,它的獵物是梅花鹿。按說,梅花鹿奔跑的速度不如獅子快,但是,這只梅花鹿逃脫了,獅子無奈的站在那裡。
德國人尼采說過一句話。尼采說:「一口好牙,和一個強健的胃,這就是我對你全部的期待。」這樣看來,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有主動精神、有力量感、有超越感的人呢?第一,要有一口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夠咬碎。第二,要有一個健康的「胃」,把玻璃咬碎之後吞下去,把它消化掉。就是說,你遇到了困難,要用你的「自強不息」把它咬碎,要用你的「厚德載物」把它消化掉。
第二節 教師的樂觀心態
教師的樂觀精神主要包括寬容精神、賞識意識和有激情地生活。寬容精神是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這樣的人不會喋喋不休地抱怨;賞識意識是對他人表達真誠的認可和尊重。激情並非簡單的生理現象,它主要顯示為一個人的精神狀況。
一、解釋:寬容而賞識他人
教師是一種資格。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資格。
有些人有這個資格,比如,他自己快樂,也允許他的學生快樂。有些人沒有這個資格,比如,他自己一直過得很苦悶,他也希望他的學生和他一樣過得很苦悶。如果哪個學生過得特別開心,他就立刻警覺起來,認定那個學生很可能是個「問題兒童」。你看,這樣的人就不適合當老師。有一種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張臉,就知道什麼叫做「悲劇」,你說,這樣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師,是不是很危險?如果你不幸正好有這么一副比較危險的長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議你趕緊改行。
我的意思是說,選擇了做教師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無可救葯的樂觀主義生活方式。
樂觀的第一個指標是「寬容」。有寬容精神的人是某種「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不會對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會因他人不關注自己而喋喋不休地抱怨。樂觀其實很簡單:停止抱怨。這世上大概有種怪人:有人活了一生,從來不抱怨,這樣的人叫「弱智」。還有一種人,他活了一輩子,沒別的愛好,就喜歡抱怨,喋喋不休地抱怨。這樣的人叫什麼?叫「怨婦」。但這種人也可能叫「怨男」。「怨男」有時比「怨婦」怨得更厲害。
樂觀的第二個指標是「賞識」。不僅寬容,而且賞識,這是一個進步。渴望賞識是人性中最可愛的弱點。
樂觀的第三個指標是內心「寧靜」而有「激情」而快樂地生活。人總是喜歡和那些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人在一起。
快樂是一種能力。能夠把笑聲帶給別人的人,他就有一種能力,叫感染。喜歡把痛苦帶給別人的人,他也有一種能力,叫傳染。
第二節 教師的樂觀心態
三、討論:如何成為樂觀的教師?
在這三份案例中,第一個案例討論的主題是「寬容」;第二份案例和第三份案例討論的主題是教師賞識或訓斥對學生終身的影響。
寬容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有時甚至需要自己的敵人。但對教師來說,寬容顯得尤其重要。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正在生長的孩子。孩子需要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犯錯是學生成長的權利。如果教師不能容忍學生的錯誤,幾乎就剝奪了學生成長的權利。
不僅寬容,而且賞識,這才是真實的樂觀。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困難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學生就會畏懼和退縮,畏懼和退縮的結果直接導致學生自卑。這樣看來,學生的自卑,除了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知識學習出現了大量的無法克服障礙,這是一種「文化自卑」。
王蒙寫過一表篇文章:《我的21條人際准則》,作為補充閱讀材料:
1.不相信那些動輒匯報誰誰誰在罵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見了你就誇獎歌頌個沒完沒了的人。
3.不討厭那些曾經公開地與你爭論、批評你的人。
4.絕對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後說了你一些什麼。
5.絕對不在公開場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權力影響范圍內,即利用自己的權力或者影響召集一些人大談旁人說了你什麼。
6.不回答任何對於你個人的人身攻擊,只討論對於你和你的對手以及更多的人們,對於社會和國家,對於某種學理的建設和藝術的創造確有意義的問題。
7.一般不做自我辯護,但可以澄清一些觀點、一些選擇、一些是非。
8.一時弄不清或背了黑鍋沒關系。你還是你,他還是他。一個黑鍋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隨便拒絕人,也不隨便答應人。不許願,不弔人家胃口,不在無謂的事情上炫耀實力。
10.不急於表現自己,也不急於糾正旁人,再聽一聽,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後議論張長李短。
12.人際關系是雙向的。學人者人恆學之,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同時,說人者人恆說之,整人者人恆整之,害人者人恆害之,耍人者人恆耍之,虛偽應付人者人恆虛偽應付之。
13.絕對不接受煽動,不接受挑撥、絕對不因A的煽動而與B為敵,也不因B的煽動而向著A沖去。
14.在人際關系中永遠不考慮從中撈取什麼。
15.永遠不要以為任何你接觸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對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時,先從好處想想,可能他做這件事是為了幫助你,至少客觀上對你無損,而千萬不要立即以敵意設想旁人。
17.永遠不與任何人包括對你最不友好的人糾纏。你搞你的人際糾紛,我忙我的業務工作。你搞糾紛的結果未必能怎樣怎樣,我搞業務工作的結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績。我的一切成績都是對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對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尋找結合點、契合點,而不是只盯著矛盾分歧。永遠安然坦然,心平氣和,視分歧為平常,視不同意見的人為現實的諍友或候補諍友,而不是小氣鬼般地見到意見不一的人就如坐針氈,臉紅一陣白一陣。
19.永遠不從個人利害的角度談論與思考問題,永遠不「我、我、我」與人爭論,寧可把一切爭執學理化而不是搞狗屎化個人化。
20.把人際關系的處理當做一個特殊的課程,從中分析和進一步掌握我們的國情,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社會結構,我們的哲學傳統與時尚思潮,我們的邏輯學、科學、文明教養、心理健康等等,這也就是上一條所說的學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氣力去學習、去工作、去寫作、去裝修房屋,乃至去旅遊去賽球去玩兒,但是用在人際關繫上,用在回應摩擦上,用在對付攻擊上,最多隻發三分力,最多發力30秒鍾,然後立即回到專心致志地求學與做事狀態,再多花一點時間和氣力,都是絕對地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第三節 怎樣成為快樂的教師
快樂和幸福是人的終極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讓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因此而更加快樂和幸福地生活。教師的快樂與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師不快樂,他的學生往往就不會有好日子過。如果教師萬一不能擁有完整的快樂與幸福,但他至少要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有希望。如果教師的生活沒有了希望和夢想,教育就會發生危機。
一、解釋:情趣、愛與作品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擁有創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謂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種種束縛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為他人做嫁衣裳而沒有自己作品的人。
對於教師來說,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經改變了某個學生,可能是他上了一節好課,可能是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也可能是他參與建設了一個新班級或一所新學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著某種「改變」。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自己的作品,是因為他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他的日常生活陷入機械的重復。為什麼你無法發表一篇文章?因為你沒有改變你的生活。既沒有新的「閱讀」,沒有新的「觀察」,也沒有新的「做法」,你當然無話可說。
創造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這種的人生活在自己的夢想中。
夢想是重要的。夢想是自己將來要走的道路,在自己將來要抵達的地方。人過得好與不好,全靠人有沒有自己的夢或理想。
有些人則自以為成熟,竟至於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沒有夢想的生活是可怕的,還有一些人有那麼一點點夢想,可是都是一些噩夢,更可怕。
這原本是簡單的道理,卻容易被那些自以為成熟的成年人忘記。以至於「有理想」、「拒絕成熟」一度成為各種演講的口號和教育的目標。
史懷澤因《敬畏生命》而享有盛名。史懷澤建議人在走路時也要愛惜路上的生命:「被你踩著的螞蟻在那裡掙扎,甲蟲在艱難地爬行,而蠕蟲則蜷縮起來。」這令很多讀者感動。可是,史懷澤的魅力並不在於他是一個多愁善感的男人,不在於他建議人要保護所有動物的生命。他的真正魅力在於,他熱烈地建議每個人必須讓自己的生命過得充滿激情、有理想、有活力。在史懷澤那裡,「敬畏生命」意味著「拒絕成熟」。史懷澤說:成熟的說法,「對我來說始終有些令人害怕」。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整個生命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偉大的奧秘在於,作為充滿活力的人度過一生。」真正有力量的人,「什麼也奪走不了他的理想」。我們成年人傳授給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識,不應該是「現實將排除掉你們的理想」,而應該是「堅持你們的理想,生活不能夠奪去你們的理想」[1]
生命力及其蘊涵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長相。人的長相在進入學校之前由母親負責;人的長相在進入學校之後,由自己負責。教師的使命,是激勵學生對自己的長相負責任。學生的使命,是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起不可推卸的責任。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猥瑣之氣,培育人身上已經蘊藏其中的精神種籽,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成為一個有活力的人,這就是教育對教師和學生的全部期待。
於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有教養的民族」,顯示為人的「活力」:神采奕奕、生機盎然;熱情、沖動、才情、抒情、機靈、智慧、敏感、勇氣、冒險、探索、拓展、開闊;爭執、掙扎、執著、反抗、超越、拯救、解放;堅韌、旺盛、消化;豐盈、充實、歡樂、喜悅;全力以赴、聚精會神;……
具體而言,人的幸福感來自三個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愛人與被被人愛;三是生活在在自己
第三節 怎樣成為快樂的教師
三、討論:如何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有希望?
羅素在他的自傳中如此概括他的三種單純而極度強烈的「激情」,實在不像是隨意說說,倒更像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對「人性」所做的一次完整的邏輯分類。這三種「激情」相當於人類的三種「興趣」。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興趣」,但所謂不同的興趣,也仍然只是這三種興趣的不同組合和不同程度。
1.情趣。就快樂的元素而言,有情趣比有智慧更重要。有人曾經在街道上采訪路人,問他們喜歡《西遊記》中的哪個角色:孫悟空、豬八戒、唐僧還是沙和尚?比較一致的回答是:
少年兒童往往喜歡孫悟空。少年兒童喜歡孫悟空的原因很簡單:孫悟空是他們心中的英雄偶像。孩子們都喜歡搞破壞,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成人禁止他們搞破壞。孫悟空卻可以大鬧天宮,簡直就是孩子們的代言人。
婦女往往喜歡豬八戒。婦女們喜歡豬八戒的原因也很簡單:豬八戒是她們心中的情人。豬八戒與孫悟空不同。孫悟空只有智慧,幾乎沒什麼情趣,整天打打殺殺的,只要見到美女就認為那一定是妖怪。豬八戒恰恰相反,他不喜歡打架,他就喜歡美女。只要見到美女就喜歡,哪怕是妖怪,他也喜歡。豬八戒生平有兩大愛好:一是「好吃」,那麼大一個肚子,就是為「好吃」做准備的;但這個基本上也沒有吃到什麼,一直處於等待和期望狀態;二是「好色」,他的眼睛不漂亮,可是一旦進入色迷迷的狀態,也還是滿客觀的;「好色」堪稱豬八戒的一大優點,因為他一直處於犯罪未遂狀態,基本沒有傷害過良家婦女。這樣看來,豬八戒受廣大婦女喜歡,是情理之中的事。
2.愛與被被人愛。愛與被被人愛,這是人的本能慾望。你若能夠對某些特殊的對象充滿愛心,並能夠成功地獲得對方的愛與尊重,你就開心。你如果既對他人缺乏欣賞的熱情和興趣,又不能獲得他人的愛慕或依戀,你就很可能郁悶、壓抑而痛苦不堪。
愛與被他人愛,這是所有動物體驗「快樂」的基本前提。一個人若在情愛上受挫或者嚴重缺失,這人必終身不幸。其他本能活動雖然可以轉移和緩解情愛缺失的痛苦,但愛情的缺失終究會使人在某個時候忽然跌入空虛或痛苦的深淵。
3.作品感。作品感實際上源自人的興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所有天性中最珍貴的品格。好奇心的消極意義可能顯示為探頭探腦、疑神疑鬼,總喜歡打聽、打探、閑聊、扯淡、饒舌、閑言碎語、道聽途說,「夜幕低垂之後,一些鄉村鄙夫喜歡透過窗簾向鄰舍窺視」[1],等等。這類好奇心雖然消極,但也並不見得完全沒有意義。
好奇心的積極意義則顯示為想像、幻想、活力、游戲、競賽、建構故事、欣賞作品、追求智慧、解決問題、工藝製作、釀造美酒、文藝創作等等美好的智慧活動。這種好奇心使人對在場的或不在場的人或物發生興趣。
你可以問自己:「我對什麼最感興趣?」或「我最喜歡做什麼?」
你可以不喜歡某些事情,但你不能不喜歡任何事情。你總得喜歡某件事情,你不得不喜歡某件事。
所謂開心,其實可以簡單地歸結為一句話:「我喜歡……」
你若擁有自己喜歡的人,你跟他結婚;你若擁有自己喜歡的書和作者,你使它成為你的專業;你若擁有自己喜歡的職業,使他成為你的工作,你就是一個開心的人。
找到自己喜歡的人,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找到自己喜歡的業餘生活,這是你的責任和宿命。
現在還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的喜歡中?別的職業我不了解,我比較熟悉學校生活。在學校生活中,有多少本科生、研究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敢說「我喜歡」?有多少幼兒園、中小學、大學老師在講課時敢說「我喜歡」?
人從出生就開始追求自己的「喜歡」。可是因為生活的緊迫,人長大之後不得不丟棄自己的喜歡,只剩下努力、堅持、毅力。
大人有時會訓斥自己的小孩:「盡做些沒用的事情,搞什麼搞?胡鬧!」可是小孩會說:「我喜歡!」
這就是成人和小孩之間的差別。成人往往追求「有用」,小孩幾乎只追求「喜歡」。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遺忘、丟失了自己的「喜歡」,所有的生活的悲劇幾乎皆與此相關。而這種悲劇有時是「教育」的結果:
經濟學家蘭斯博格(S.Landsburg)曾經以經濟學教授的身份,給逐漸長大的女兒寫過十多條生活忠告,比如怎樣侃價等等,而其中一條格外重要:「千萬不要在你沒興趣的領域追求成功,因為你得跟那些真有興趣的人競爭。沒有興趣,你怎麼斗得過人家?」而我們則相反。
中國人的教育原則是:「千萬要在自己沒有興趣的領域頂住,因為你很可能是在跟同樣沒興趣的人競爭,所以堅持就是勝利。」

『叄』 接到班主任電話的心情

可以用,驚慌失措,形容,兒子是不是又惹禍了?

『肆』 班主任昨天晚上打電話給我我沒有接今天她為什麼拉黑了我

班主任昨天晚上打電話給你你沒有接,今天她拉黑了你,可能是覺得你可能是沒有事情找事做,才會沒有接你的電話費的,建議你到她家去找

『伍』 聲為班主任這樣做能行嗎把學生家長把微信和電話拉黑名單里

這樣做作為老師他並沒有什麼錯,因為下班後老師也是一個正常人。。。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時間。。只要在上班期間處理好了相關事務的話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家長也應該要理解老師的工作。。別選在那種放假休息時間去麻煩老師,,這樣睡都受不了,要知道,老師面對的可是全班幾十個同學的家長。。

『陸』 叫我的班主任是黑社會

你想叫你班主任什麼就叫什麼,只要不被你班主任知道

『柒』 拉黑班主任的話會怎樣呢

最好不要拉黑自己班主任,
被班主任發現的話很不好,
如果不想讓ta看你狀態,
發狀態的時候可以屏蔽ta。

『捌』 怎麼委婉的高端黑自己的班主任,就是說自己的班主任太管閑事的那種,開個家長會就給家長洗腦的那種

別那樣友友,現在的老師對你們多好呀,又不打罵,我那時上學有錯就是打罵,知足吧

『玖』 如何做好中途接手班級的班主任工作

摘要:班級管理是教育的基層管理,是對學生直接教育的重要環節專,直接影響學生的個性屬心理發展。班主任的管理風格、個性行為對學生有潛移默化作用,學生自然而然地在潛意識中把班主任作為學習的楷模,尤其為人處世方面。因而,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核心,萬不得已不要隨便變換班主任。在必須變換班主任的情況下,班主任的交接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許多優秀班主任就栽在中途接手班級管理工作上。(剩餘0字)

『拾』 我們班主任太黑,我們這個學校太黑暗。作為這種學校學生的我到底該怎麼辦。。。

你想收拾她嗎?如果你想的話就打電話給教育局。教育局的人不會護著他,因為教育局的人很無聊,巴不得有人告狀。第一,教育局的人接到告狀後就能消遣消遣。第二,教育局接到告狀後就有黑錢進了。
你放心,就是教育局不收拾她也會讓她破個大財。我就這樣把我們班主任整的跟傻B一樣。我把證據拍下,比如黑板報,然後郵件給教育局的相關人員(先打電話,然後教育局叫我給他們點證據)

熱點內容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