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11-06 23:53:40

1. 關於《看雲識天氣》

http://www.weather.he.cninfo.net/yuntu/yuntu.htm
看雲識天氣
http://www.kepu.com.cn/gb/earth/weather/water/wtr012.html

2. 初一年級語文上冊17課《看雲識天氣》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系。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是概述,語言很有特點。先總說一句:「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接下來,作者運用比喻和排比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學習這段語言,教師要讓學生熟讀,細細體味語言的美妙,盡情想像藍天白雲的奇妙變化,甚至可以讓學生模仿寫作。

接下來的4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低而厚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教師提示學生思考:此處為什麼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不用行不行?)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這就是文章的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這個思路理清。理清了思路,看文章才不盲目。

具體到一段文字中,也是有思路的。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幾類呢?薄雲有什麼特點呢?薄雲分為「卷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它們分別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共同點。這一段分四層,非常清晰,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寫出來。作者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來表現的。把薄雲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

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寫作思路與上面幾段相同。從第6段開始,文章轉入了另外一層意思,即「雲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應該說,「雲的光彩」是被第1段中「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所涵蓋的,所不同的是3、4、5段是從雲的形態與天氣的關系的角度來說明的,第6段轉為從雲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的角度來說明。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出說明角度的變化,並且總結寫作經驗:善於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事物。按照雲的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為四種:暈、華、虹、霞。作者還把它們之間的差別作了介紹,這是比較說明。作者還引用了諺語,說明這是經過人民群眾實踐檢驗了的,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這一段的層次也很清晰。由此可啟發學生總結出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本文的寫作特點:1.層次清楚,有綱有目;2.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3.語言生動,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4.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問題研究

1.這是一篇科普文,教學重點應放在對天氣知識的學習上呢?還是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呢?還是兩者兼有呢?如果放在對天氣知識的學習上,很容易上成地理課,應該以學習文章的閱讀規律為重點,把握這一類文章的特點。對天氣知識的學習可適當進行,一點不學也是不可能的。但要把對天氣知識的學習滲透在閱讀的訓練中。

2.對於雲的名稱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可結合課本前面的彩色插頁加深理解。比如「卷雲」的圖片中,卷雲呈現出捲起的樣子,有一個小鉤。另外,文中看雲的角度是從地面往上看,不是從飛機上往下看。 答案補充 「讀一讀,寫一寫」看似簡單:無非是將課文中的生、難字羅列出來,要求學生讀、寫。有老師心裡就嘀咕:過去我們不也這樣做嗎?注音、解釋、讀上幾遍不就完了嗎?其實不然,這「讀一讀,寫一寫」中還真大有文章可做。

我們可以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分成三個層次的練習來做。

首先,是基礎性的練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注音、解釋」的工作。這個練習,主要是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的詞彙。因此,作為老師,首先要對小學階段要求掌握的詞彙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在每篇課文中挑選若干個詞語去做這項工作。我們沒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去對「讀一讀,寫一寫」中的每一個詞語都去「注音、解釋」,因為這其中一些詞語是學生已有所接觸的,再說大部分課文後的「讀一讀,寫一寫」所羅列的詞語少則十幾個,多則二十幾個,全都寫,對學生也是個負擔。所以,我們做「注音、解釋」只能有選擇地做。 答案補充 另一個基礎性練習就是對「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進行分類。我們常說學生的作文詞語貧乏,那是因為積累不夠,現在我們做的這個分類工作,主要是建立一個類似於「詞語庫」這樣的東西。在布置學生做這項分類練習之前,先要建立起一個較為合理的分類。經查,七年級(上冊)的「讀一讀,寫一寫」中所列詞語均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所以,我們可將所有詞語分為四大類:寫人的,寫事的,寫物的,寫景的。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不同,亦可在四大類基礎上再細分,如寫人的裡面可分為寫外貌的,寫神態的,寫動作的,寫心理的等等,不一而足。我們認為,能夠正確分類是能正確使用的前提,而要正確分類的基礎則是正確理解。 答案補充 其次,是延伸性訓練,即在「讀一讀,寫一寫」中所列詞語(當然不是全部,因為有的詞語並不符合此項訓練的要求)的基礎上,進行所謂的「找詞」練習,具體做法是,挑選三兩個詞,以其中的某個語素為詞頭或詞尾找三五個類似的詞。如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訓誡」一詞,即要求學生以「訓」為詞頭組詞,即可組成「訓斥」「訓練」「訓誨」等詞,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就能以一個詞為紐帶,牽出一連串的詞語,既可擴大詞彙量,又可感受近義詞之間的差別,一舉兩得。

3. 語文教材全解 7年級 (上)第17課看雲識天氣的問題

語言特點

寓准確於生動中,是這篇說明文的特點。

准確,是說明語言的基本要求。如課文結尾指出:「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雲識天氣自然有一定限度」,與此同時,又指出「要准確地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這兩句話就嚴密地照應到前文多處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時」「一般」「可能」等一類用語,把「看雲識天氣」的事理,作了限制,這也是一種准確的表達。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看雲可以識別天氣。因為雲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雲依次說到低層雲,從象徵晴朗天氣的雲,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雲;又從雲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雲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

雲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這里有一個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問題。也就是說,先說什麼,再說什麼,後說什麼,才有助於把「看雲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

最後畫龍點睛,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三、語言的准確性

說明文的語言最基本的特點是准確。這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性質、特點、成因、功能、發展過程以及內部規律和內部聯系的一種實用文體,目的在於向人們介紹知識。因此,說明文必須用准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徵或本質,才能給人以正確的、科學的知識。在《看雲識天氣》一文結尾指出:「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雲識天氣有一定限度」,與此同時,又指出「要准確地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科學的天氣預報。」這兩句話就嚴密地照應到前文多處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時」「一般」「可能」等一類用語,把「看雲識天氣」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確表達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4. 關於 看雲識天氣

天空中的雲就像魔術師,形狀變來變去,它每變一種類型,就代表一種特定的天氣,俗語 說,「看雲識天氣」,意思是只要正確認識不同類型的雲,便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幾天的 天氣情況了。例如:

「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
鉤鉤雲氣象上叫做鉤卷雲,它一般出現在暖鋒面和低壓的前面,鉤卷雲出現,說明鋒面或低壓即將到來,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後或冬季出現的鉤鉤雲,則會連續出現晴天或霜凍,所以又有「鉤鉤雲消散,晴天多乾旱」,「冬鉤雲,曬起塵」的諺語。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瓦塊雲,曬煞人)
鯉魚斑是指透光高積雲,產生這種雲的氣團性質穩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氣流,雲體更迅速消散,次日將是晴好天氣。但是,如果雲體好象細小的魚鱗,則是卷積雲,這種雲多發生在低壓槽前或台風外圍,近期會刮風或下雨的,所以又有「魚鱗天,不雨也風顛」的諺語。

「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
這里所指的雲,是低壓區里的低雲。低壓是自西向東的(實際上往往是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雲往西,說明該地處於低壓前部,本地將因低壓移來而降雨;雲往東,說明低壓已經移過本地,本地處於低壓後部,天氣即將轉晴,轉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陣風。

「雲鉤向那方,風由那方來」
雲鉤指的是鉤卷雲的尾部,出現在高空,有時上端有小鉤,也有排列成行的。上端小鉤所指,是高空風的方向,而高空風往往又與地面相聯,所以根據雲鉤方向大體可測知風的來向。

「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
是說早晨東南方向有黑雲遮日,預示有雨。因為早晨吹暖濕的東南風,溫度較本地空氣為高,形成上冷下熱,水汽易上升成雲,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熱,空氣對流上升,更促使雲層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從而可能使天氣變為不風即雨的情況。

「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黃雲多是暖濕空氣強烈上升所致,出現這種情況多降陣雨與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
山戴帽是說氣壓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頂形成雲層。至於是否會降雨,一般要視情況而定,如雲逐漸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雲逐漸抬升變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雲吃霧下,霧吃雲晴」
見到霧之後來了雲,可能低氣壓要來臨,是要下雨的兆頭。反之,如雲消霧起,表示低氣壓已過,晴朗天氣即將來臨。

「風三風三,一刮三天」
是說在春季如有北方強冷空氣移來時,便要刮大風。大風過去,其後面還有小股冷空氣斷續移來,一般還要刮兩三天。

「回頭風,特別大」
風朝著一定方向前進時,如突然轉變方向,說明有鋒面過境,將有風暴來臨。

「伏里東風不下雨」
伏里的東風或東南風,系來自海上暖濕氣流,但若無冷氣流將它抬升,一般不能成雲致雨。

「久晴西風雨,久雨西風晴」
在天氣久晴的情況下,雖有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如不經冷空氣抬升,也不易降雨;若此時有西北來冷空氣,暖濕空氣受抬升,便容易成雲致雨。如果在久雨的情況下,有西北風吹來,將把本地暖濕空氣趕出去,因之天氣就會很快轉晴。

「風刮一大片,雹打一條線」
風是流動著的大氣,因此它涉及的范圍廣、面積大。雹是水汽凝凍成的冰晶體,經反復升降數次,冰晶體越來越厚,重量越來越大,上升氣流不勝其重量,因而才降到地面。由於雲中擾動強度是不均勻的,而且能形成冰雹的強擾動雲層寬度也不大,一般只有三、五公里,有的甚至更窄,但其移動路徑卻可延伸較遠,使雹區成一帶狀。因此一般有雹打一條線的說法。

5. 看雲識天氣----屬於那類說明文

17 看雲識天氣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系。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是概述,語言很有特點。先總說一句:「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接下來,作者運用比喻和排比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學習這段語言,教師要讓學生熟讀,細細體味語言的美妙,盡情想像藍天白雲的奇妙變化,甚至可以讓學生模仿寫作。

接下來的4段具體介紹雲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低而厚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教師提示學生思考:此處為什麼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不用行不行?)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這就是文章的思路。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這個思路理清。理清了思路,看文章才不盲目。

具體到一段文字中,也是有思路的。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幾類呢?薄雲有什麼特點呢?薄雲分為「卷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它們分別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共同點。這一段分四層,非常清晰,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寫出來。作者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來表現的。把薄雲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

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寫作思路與上面幾段相同。從第6段開始,文章轉入了另外一層意思,即「雲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應該說,「雲的光彩」是被第1段中「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所涵蓋的,所不同的是3、4、5段是從雲的形態與天氣的關系的角度來說明的,第6段轉為從雲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的角度來說明。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出說明角度的變化,並且總結寫作經驗:善於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事物。按照雲的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為四種:暈、華、虹、霞。作者還把它們之間的差別作了介紹,這是比較說明。作者還引用了諺語,說明這是經過人民群眾實踐檢驗了的,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這一段的層次也很清晰。由此可啟發學生總結出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本文的寫作特點:1.層次清楚,有綱有目;2.能抓住雲的特點來進行說明;3.語言生動,運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4.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問題研究

1.這是一篇科普文,教學重點應放在對天氣知識的學習上呢?還是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呢?還是兩者兼有呢?如果放在對天氣知識的學習上,很容易上成地理課,應該以學習文章的閱讀規律為重點,把握這一類文章的特點。對天氣知識的學習可適當進行,一點不學也是不可能的。但要把對天氣知識的學習滲透在閱讀的訓練中。

2.對於雲的名稱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可結合課本前面的彩色插頁加深理解。比如「卷雲」的圖片中,卷雲呈現出捲起的樣子,有一個小鉤。另外,文中看雲的角度是從地面往上看,不是從飛機上往下看。

練習說明

一 默讀課文,完成下面兩題。

1.看雲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設計一種表格,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1.這道題檢查學生把握中心句的能力。中心句是「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解題思路是:本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先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雲的千姿萬態,最後一句話總結,點明中心,後面的文字是對它的具體說明。

2.雲的種類繁多,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設計表格,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雲的種類,從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課文。解答這道題的思路是,先把雲分成兩大類:按照雲的形態可分為晴天的雲和雨雪天氣的雲;再按照雲的光彩分為四種。列表如下:

晴天雲簡表

雲名 雲的形態變化 高度 厚度 天氣徵兆
卷雲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徵晴朗
卷積雲 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雲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積雲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雲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2 000米左右 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雲層變化簡表

雲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徵兆

卷層雲
卷雲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雲
卷雲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雲
高層雲變得更厚 暗灰色雲塊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雲
積雲迅速形成高大雲山 烏雲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雲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徵兆


產生在卷層雲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產生在高積雲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雲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雲彩 雲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 有些事物很難描摹,打個比方,就容易講清楚,而且顯得生動活潑,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比喻句的掌握(在形式上還應該是排比句)。

參考答案: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卧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綵綢,像長虹,……

解答此題主要靠想像和聯想。從形狀入手,既考慮靜態,又考慮動態。

三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開展活動。

1.從現在開始的幾十天內,每天抽個時間,練習看雲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發布天氣預報,看誰預報得准確。

2.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請在課外搜集一些(可以查閱資料或向有經驗的長輩請教),分類積累。

此題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答案從略。

教學建議

一、復習鞏固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積累課文中的比喻句。

二、建議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觀看雲的圖片,加強感性認識。

三、教師不要講得太多,主要通過學生的讀書、討論和教師的答疑來完成。

四、結合「有關資料」教給學生一些關於天氣的諺語,並運用於生活中。

有關資料

一、看雲識天氣的一些諺語

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移速、厚薄、顏色等的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我們在這里將這些有關「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匯總在一起,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觀察對照。

「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鉤鉤雲氣象上叫做鉤卷雲,它一般出現在暖鋒面和低壓的前面,鉤卷雲出現,說明鋒面或低壓即將到來,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後或冬季出現的鉤鉤雲,則會連續出現晴天或霜凍,所以又有「鉤鉤雲消散,晴天多乾旱」,「冬鉤雲,曬起塵」的諺語。

「炮台雲,雨淋淋」:炮台雲指堡狀高積雲或堡狀層積雲,多出現在低壓槽前,表示空氣不穩定,一般隔8~10小時左右有雷雨降臨。

「雲交雲,雨淋淋」:雲交雲指上下雲層移動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說雲所處高度的風向不一致,常發生在鋒面或低壓附近,所以預示有雨,有時雲與地面風向相反,則有「逆風行雲,天要變」的說法。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江豬指雨層雲下的碎雨雲,出現這種雲,表明雨層雲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將來臨。有時碎雨雲被大風吹到晴天無雲的地方,夜間便看到有像江豬的雲飄過「銀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雲,雨快臨」:棉花雲指絮狀高積雲,出現這種雲表明中層大氣層很不穩定,如果空氣中水汽充足並有上升運動,就會形成積雨雲,將有雷雨降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灰布雲指雨層雲,大多由高層雲降低加厚蛻變而成,范圍很大、很厚,雲中水汽充足,常產生連續性降水。

「雲往東,車馬通; 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根據雲的移動方向來預測陰晴,雲向東、向北移動,預示著天氣晴好;雲向西、向南移動,預示著會有雨來臨。雲的移動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風向。這一諺語說明的是雲在低壓內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它適用於密布全天、低而移動較快的雲。

「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陽落山時,西方地平線下升起一朵城牆似的烏雲接住太陽,說明烏雲東移,西邊陰雨天氣正在移來,將要下雨。一般來說,如接中雲,則當夜有雨;如接高雲,則第二天有雨。但如西邊的烏雲呈條塊狀或斷開,或本地原來就多雲,那就不是未來有雨的徵兆了。

「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指陰雨天時,西北方向雲層裂開,露出一塊藍天,稱「天開鎖」。這說明本地已處在陰雨天氣系統後部,隨著陰雨系統東移,本地將雨止雲消,天氣轉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指春、夏時節,雨天的中午,雲層裂開,太陽露一露臉,但雲層又很快聚合變厚,這表明本地正處在准靜止鋒影響下,准靜止鋒附近氣流升降強烈、多變。上升氣流增強時,雲層變厚,降雨增大;上升氣流減弱時,雲層變薄,降雨減小或停止;中午前後,太陽照射強烈,雲層上部受熱蒸發,或雲層下面上升氣流減弱,天頂處的雲層就會裂開。隨著太陽照射減弱,或雲層下部上升氣流加強,裂開的雲層又重新聚攏變厚。因此,「太陽現一現」常預示繼續陰雨。這句諺語和「太陽笑,淋破廟」「亮一亮,下一丈」等諺語類同。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瓦塊雲,曬煞人):鯉魚斑是指透光高積雲,產生這種雲的氣團性質穩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氣流,雲體便迅速消散,次日將是晴好天氣。但是,如果雲體好像細小的魚鱗,則是卷積雲,這種雲多發生在低壓槽前或台風外圍,近期會刮風或下雨,所以又有「魚鱗天,不雨也風顛」的諺語。

「雲往東,刮陣風;雲往西,披蓑衣」:這里所指的雲,是低壓區里的低雲。低壓是自西向東的(實際上往往是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雲往西,說明該地處於低壓前部,本地將因低壓移來而降雨;雲往東,說明低壓已經移過本地,本地處於低壓後部,天氣即將轉晴,轉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陣風。

「雲鉤向哪方,風由哪方來」:雲鉤指的是鉤卷雲的尾部,出現在高空,有時上端有小鉤,也有排列成行的。上端小鉤所指,是高空風的方向,而高空風往往又與地面相聯,所以根據雲鉤方向大體可測知風的來向。

「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是說早晨東南方向有黑雲遮日,預示有雨。因為早晨吹暖濕的東南風,溫度較本地空氣為高,形成上冷下熱,水汽易上升成雲,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熱,空氣對流上升,更促使雲層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從而可能使天氣變為不風即雨的情況。

「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黃雲多是暖濕空氣強烈上升所致,出現這種情況多降陣雨與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說氣壓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頂形成雲層。至於是否會降雨,一般要視情況而定,如雲逐漸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雲逐漸抬升變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雲吃霧下,霧吃雲晴」:見到霧之後來了雲,可能低氣壓要來臨,是要下雨的兆頭。反之,如雲消霧起,表示低氣壓已過,晴朗天氣即將來臨。

「日落射腳,三天內雨落」:指太陽從雲層的空隙中照射下來,稱「日射腳」,傍晚出現日射腳,說明對流作用強烈,預示有雨。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早晨東方無雲,西方有雲,陽光照到雲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陰雨系統移來,加上白天空氣一般不大穩定,天氣將會轉陰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邊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對流減弱,形成彩霞的東方雲層,將更向東方移動或趨於消散,預示著天晴。

「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指的是久晴之後出現霧,說明有暖濕空氣移來,空氣潮濕,是天陰下雨的徵兆;久陰之後出現霧,表明天空中雲層變薄裂開消散,地面溫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結成輻射霧,待到日出後霧將消去,就會出現晴天。

在暖季的早晨,如天邊出現了堡狀雲,表示這個高度上的潮濕氣層已經很不穩定,到了午間,低層對流一旦發展,上下不穩定的層次結合起來,就會產生強烈的對流運動,形成積雨雲而發生雷雨。所以有「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的諺語。

另外,有天氣預兆的雲在演變過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季節性和地方性。當天空中的雲按照卷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這樣的次序從遠處連續移來,而且逐漸由少變多,由高變低,由薄變厚時,就預示著很快會有陰雨天氣到來;相反,如果雲由低變高、由厚變薄、由成層而崩裂為零散狀的雲時,就不會有陰雨天氣。在暖季早晨,天空如出現底平、頂凸、孤立的雲塊(淡積雲),或移動較快的白色碎雲(碎積雲),表明中低空氣層比較穩定,天氣晴好。

此外,雲的顏色也可預兆一定的天氣,如冰雹雲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後雲中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色亂絞的雲絲,雲邊呈土黃色。黑色是陽光透不過雲體所造成的;白色是雲體對陽光無選擇散射或反射的結果;紅黃色是雲中某些雲滴(直徑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毫米之間)對陽光進行選擇散射的現象。有時雨雲也呈現淡黃色,但雲色均勻,不亂翻騰。還有不少諺語是從雲色和雲形來預兆要下冰雹的。例如,內蒙古有「不怕雲里黑,就怕雲里黑夾紅,最怕黃雲下面長白蟲」等諺語,山西有「黃雲翻,冰雹天;亂攪雲,雹成群;雲打架,雹要下」「黑雲黃雲土紅雲,翻來覆去亂攪雲,多有雹子災嚴重」等諺語。還有「午後黑雲滾成團,風雨冰雹一齊來」「天黃悶熱烏雲翻,天河水吼防冰蛋」等說法,這些都說明當空氣對流強盛,雲塊發展迅猛,像濃煙一股股地直往上沖,雲層上下前後翻滾時,就容易下冰雹。

二、看雲識天好出遊

天氣狀況對戶外活動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遭遇惡劣天氣多半起因於天氣驟然變化。為了享受快樂的戶外生活,旅遊者在收聽天氣預報的同時,需要掌握一定的氣候知識,學會看雲識天氣,使自己能夠從容應對天氣的異常變化。

這里介紹10種雲層形式,有「積」字表示雲的形狀是塊狀(無關大小),有「層」字表示天空布滿陰沉的雲。每種類型都給出了分布的大約海拔高度,雲層越高,天氣越好。在極地地區,同種類型的雲層會在更低海拔的天空出現。

卷積雲:小圓塊積雲,看上去如同波紋狀,常被稱為「魚鱗天」,通常海拔高度5 000~8 000米,一般預兆晴朗天氣。

高積雲:類似於卷積雲,預兆天氣良好,但它的覆蓋范圍更廣,雲層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現於暴雨之後,懸浮在5 000~6 000米的高空。

積雨雲:為低層雷雲,雲色烏暗。塔形雲層高可達6 000米,頂部平雲層被稱作砧頂。積雨雲常帶來強風暴雨、雷鳴和閃電。上層類似假卷雲,頂層類似假雨雲。

積雲:很易於識別,蓬鬆狀白雲,如同團團棉絮,飄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開意味著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發展得越來越大,前端越來越多,很可能會帶來一場突然降臨的暴雨。位於海上碧空中的積雲,通常表明離陸地已經不遠,高度一般不超過2 500米。

卷雲:由冰晶形成的高層縷狀雲,這也是它看上去純白色的原因,經常稱作馬尾雲。它們也通常意味著天氣晴朗,高5 000~9 000米。

卷層雲:由冰顆粒形成,看上去像白雲的紋路,這些是惟一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光暈的雲層。如果卷層雲擴展,意味著天氣晴朗;如果卷層雲縮小,意味著將要下雨;如果天空籠罩著卷雲,卷雲上部的天空變暗,逐漸形成卷積雲,這預示著雨雪的來臨。

高層雲:在陽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濕空氣靠近,雲盤消失,雲層變厚、變暗,直至下雨,高可達2 500~6 000米。

雨層雲:為低層烏雲,籠罩在空中,意味著4小時之內會有降雨,通常會持續幾小時。

層積雲:低層覆瓦狀雲層,通常覆蓋整個天空。雲層較薄,陽光可以透射下來。它們可能會帶來雷陣雨,但一般會在午後消失,留下一片晴朗明亮的藍天。高度低於2 500米。

層雲:雲層最低,猶如濃霧籠罩在空中,剛開始出現時經常會被誤認為是高山濃霧。它們並非很自然的雨水雲,但也可以形成蒙蒙細雨。如果在夜間它越來越厚,覆蓋在清晨空中,通常這會是晴朗的一天,高度不超過2 500米。

6. 求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教案

21 風箏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二、問題研究

(一)第一層面的問題

1.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2.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怎樣理解?

3.「我」懂得游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麼?

4.「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為什麼「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精神虐殺的這一幕」說明什麼呢?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正當的行為也應該捍衛自己正當的權利。只有科學思想,才能照亮中國人的思想行為。

(二)第二層面的問題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於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3.寫風箏事件的兩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復雜,該怎樣體會?

的確挺復雜。魯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觀照當年的情景,但是寫的又是當年自以為是的行為,所以褒貶的色彩挺復雜。試看他寫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風箏,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得呆看人家的風箏。他有時驚呼,有時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這本是極正常的,而「在我看來卻是笑柄,可鄙的」,一臉嚴冬般的肅殺,連看看風箏,連驚呼跳躍都加以鄙棄。魯迅把這樣的壓制寫得多麼嚴酷,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寫小兄弟偷做風箏,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上文寫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兄弟做的卻是蝴蝶風箏,可見他聰明肯動腦筋,很會設計。這樣有益身心的正當行為而要偷偷來做,實屬可憐之至。褒揚與同情是可以體會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寫得猶如凶神惡煞,以破獲秘密為滿足,以摧毀小兄弟的心血為勝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態神氣活現,魯迅是在自責當年扮演了精神虐殺者的角色。最後「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看見」。小兄弟的痛苦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則是冷酷無情,這里含著同情、後悔與自我譴責之意。

4.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5.末段的語句怎樣理解?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練習說明

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本題除練習朗讀之外,要求抓住三個關鍵,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深入理解思想感情。第1小題要聯繫上下文,分別思考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第2小題主要練習概括。第3小題較難,要化成幾個小問題來思考:為什麼「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為什麼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風箏事件上,有沒有更加深廣的含義?

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過,就放風箏,所以「驚異」。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心頭不禁悲哀。

2.這一幕,是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 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本題練習口語表達,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製作的,也可以是買的,主要說說是怎樣一個玩具,怎樣玩法,怎樣好玩,怎樣開心。

三 下面幾段文字,也是回憶兒時放風箏的。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麼不同。(《滿天的風箏》略)

魯迅的《風箏》與《滿天的風箏》,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風箏》籠罩著深沉的悲哀,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後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求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無可補過,因而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是小時候跟二哥一起放風箏的快樂,寫自己糊的風箏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教學建議

一、從質疑開始

這篇課文難點較多,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也不要問一題研究一題。先把問題統統提出來,再整理一下,有步驟地研究。讀難懂的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引導學生聯系語境探究疑難

有些句子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跟常情不合,但是聯系語境便能解讀。例如,見風箏,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就難懂了,但是從上下文看,就知道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了。

三、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

總,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個個片段,或一詞一句。只有在整體感知本文的基礎上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才容易准確解題。在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的基礎上,又可以進一步理解全文。所以宜於總-分-總。

四、研讀要以難為樂,要求又不宜過高

本文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徹,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是收獲,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將來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講深講透,也不要求面面俱到,兩堂課下來還有些地方不大懂是正常的。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默讀:要求整體感知。

2.整體感知。

(1)籠統提問

——這篇散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你讀了有哪些感受?

(2)啟發提問

——為什麼小時候會把放風箏看成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為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魯迅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3.再默讀:要求細致理解。

(1)遇生字生詞,看注釋,查詞典。

注音:蜈蚣( ) 瑟( )縮

解釋:伶仃憔悴肅殺訣別嫌惡苦心孤詣

(2)遇疑難問題,思考鑽研,解決不了的打上問號。

4.朗讀。

5.質疑。

將問題分為四組,1—2段的疑問為一組,3—4段的為一組,5—8段的為一組,9—12段的為一組。

6.內容研討。

學習方式:四人一組,合作研討,教師「蹲點」。抽兩組代表向全班報告,有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加以評述。

第一組問題。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引導法:比較北京與故鄉放風箏的時令,理解「驚異」之情。看下文所回憶的「精神的虐殺的一幕」,注意末段所說的「悲哀」,理解「悲哀」之情。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引導法:提示一下,作者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徵。

第二組問題。

(1)第3段、第4段,一面寫「我」,一面寫小兄弟,對小兄弟的描寫流露出什麼感情?

引導法:專讀有關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2)對「我」的描寫,流露了什麼感情?

引導法:專讀有關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7.朗讀前四段。

8.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①②。

第二課時

1.繼續研討。

第三組問題。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為什麼說「不幸」?

引導法:把「我」分為明理之前的「我」與明理之後的「我」,可以理解為什麼說「不幸」。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引導法:朗讀體會;調動直接與間接的生活經驗。

第四組問題。

(1)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引導法:從正面思考,在魯迅先生看來,被虐殺的一方應該怎麼樣才是對的?

(2)為什麼說「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除形容天氣之外,有沒有別的含義?

引導法:從正面思考,魯迅先生正面的主張是什麼?

2.朗讀全文。

3.語言運用。

(1)_______________憔悴可憐模樣。

(2)_______________吐蕾。

(3)__________________嚴冬的肅殺。

(4)呆看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神。

(5)______________,他驚呼;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高興得跳躍。

(6)________________恍然大悟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在塵封的什物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很驚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獲秘密。

(10)這樣苦心孤詣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論______________,論_____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

4.作業

「研討與練習」之三。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7年起發表《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猛烈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20年代陸續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篇》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至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辭去中山大學職務。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其他革命文藝工作者一起同國民黨官方文人及其文學進行了不懈的斗爭,粉碎了反動當局的文化「圍剿」。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擁護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並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口號。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雜文集。這時期的雜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對中國革命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文學團體;主編《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有多種版本的《魯迅全集》行世。(選自《辭海》)

二、《野草》

散文詩集。1927年北京北新書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後》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選自《辭海》)

三、《風箏》所受到的歡迎(陳根生)

《風箏》寫於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恰逢舊歷年正月初一;刊於同年2月2日出版的《語絲》周刊第12期,後來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風箏》發表以後,它的抨擊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鋒芒灼然畢露,受到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當時有的文學青年說:「我所喜歡的是《野草》的《語絲》,是同傳統思想,同黑暗勢力,同虛偽紳士奮斗的《語絲》。」據方誌敏的愛人繆敏說,方誌敏青年時代熱愛文學,對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歡的」。由於包括《風箏》在內的魯迅的散文詩雜文、隨筆,思想新進,技巧高超,獲得了廣大的讀者群,於是「《語絲》的銷路,一期比一期好起來,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後是五千八千,她的影響是很大的。」這話是不錯的,30年代前期我國城鄉不少中學校使用過趙景琛編的一套《初級中學混合國語教科書》,其第一冊就選了這篇《風箏》,作為中學生學習寫作白話文的楷范。

……

還要介紹的是,《風箏》也曾作為魯迅的代表作品推薦給世界的讀者。1936年9月,亦即魯迅逝世前的一個月,紐約出版的《亞洲》雜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國進步記者斯諾與中國作家姚莘農翻譯的《風箏》,正巧趕上魯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諾編譯的一本《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在倫敦喬治·哈拉普書局出版,裡面收有魯迅的《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風箏》《離婚》,作者生前未及親睹,則成為永遠的遺憾了。

1950年莫斯科真理報出版社出了一本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俄文),都是選自《吶喊》《彷徨》,不知怎麼一來把《風箏》也收進去了。1955年莫斯科兒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學生讀物叢書,其中有一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風箏》也選在裡面。看得出,這里把《風箏》跟魯迅其他小說放在一起,是沿襲了斯諾的做法;這樣分類是否正確,姑且勿論,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由此可以想見,《風箏》作為魯迅的一篇傑作,受到中國讀者、尤其是其他膚色的少年兒童的歡迎,是我們感到欣慰的。

(選自《魯迅名篇問世以後》,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四、從《我的兄弟》到《風箏》 (陳根生)

《風箏》發表五十多年後,作為魯迅研究的一項重大收獲,北京大學中文系孫玉石老師等發現了1919年8月20日至9月9日在《國民公報》副刊「新文藝」欄內魯迅以「神飛」的筆名發表的一組七篇短小散文詩:《序》《火的冰》《古城》《螃蟹》《波兒》《我的父親》《我的兄弟》,其中《我的兄弟》與《風箏》題材一樣,人物相同,全文如下:

我的兄弟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後,家裡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麼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後,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裡,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裡麵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後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

我後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唐弢同志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鮮艷的油畫先畫一個簡朴的素描草稿」,他認為《我的兄弟》便是《風箏》成功前的一幅「素描草稿」,一個「雛形」。的確,《風箏》較《我的兄弟》充實、豐滿,人物形象更生動,敘事、抒情技巧更成熟,主題也更深刻。

從主題看,《我的兄弟》只敘寫了拆毀兒童玩具風箏的錯誤,但不免單薄;至於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在文章中表現得不夠充分,缺乏必要的深度。而《風箏》則將「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全都圍繞一個中心了:以封建陳腐思想扼殺兒童自由、活潑的精神是極端錯誤的,悔恨交加,悲憂齊集,深情地揭示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主題明確,思想深刻,情詞真切,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選自陳根生《魯迅名篇問世之後》,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五、《風箏》思想內容面面觀

1.從兒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陳根生)

正因為《風箏》發表後影響頗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殺」的封建兒童教育的兄長,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寫的是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呢?這個問題一直為人們很感興趣。這樣,魯迅的親屬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孜孜請教的對象。魯迅的三弟周建人解放前就寫道:

魯迅有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例如他所寫的關於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但並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

幾十年來,周建人同志數次回答此類詢問,直到80年代他還給訪問者明確作答:

我不記得有這回事。

但是,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同志卻持不同的說法。她在談話中是把《風箏》中的「我」與魯迅、小兄弟與周建人當作同一個人來向人們介紹的。1956年的金色的秋天,北京市北海少年之家舉行魯迅紀念會,許廣平同志應邀在會上向少年兒童們作報告說:

魯迅長大後曾檢討自己對待兄弟有些太凶了。他還說過一件事:有一次,放學回家後他不知道弟弟(周建人)到哪裡去了,後來看見他在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裡糊風箏,他覺得這是件沒出息的事,就把弟弟的風箏撕毀了,當他長大後覺得這樣對弟弟是很不對的。曾對弟弟提起這件事,他弟弟說有這件事嗎?我都記不得了。後來魯迅伯伯就說,他不記得這件事使我更不好受。還說:自己做過的錯事應該牢牢記住,並不是人家不記得就可以過去了。

許廣平同志的講話獲得廣泛的贊賞,不少魯迅研究家寫作魯迅傳記時都是認真使用《風箏》中所提供的材料的。

那麼,周建人同志的話全錯了嗎?問題當然也不會這么簡單。因為《風箏》里明
放不下了。你消息我吧!!

7. 怎樣上好語文公開課

◆ 李文洋 河北省邢台第八中學 054000 語文公開課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展示語文教學過程的細化的一種教學示範課,它比之平時的語文課課堂教學要求得更嚴謹、更細膩、更充分,因此,其課堂內容的廣度及深度應是提前預測和設計時要注意的。目前的語文公開課,大多有課件華麗、活動繁多、形式新穎、課堂容量大等多方面的閃光點,讓師生獲益匪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公開課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筆者通過對大量公開課的研究及總結自身上公開課的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公開課的質量: 一、注重平時積累,著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很多教師在公開課上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根本上就來源於他們比較高的綜合素質。首先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師要學會設計教案,注意三維目標的編寫,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反思,不斷提升教學基本功。其次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教師對人類的各個層面都要有所涉獵,形成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再次還要有積極的心態。有很多教師日常教學水平很高,但一遇公開課就手忙腳亂,這就是心理問題。教師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把公開課定位在「課」而非「公開」上,要在「課」上做文章。最後要有良好的溝通藝術,這直接決定著這節課的成敗。教與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個溝通中的互相作用,課前的溝通(包括大家的互相認識——不在自己班)、開課中的溝通(最重要)、課後的溝通等都需要教師注意。此外,溝通中教師要講究藝術,「溝通從心開始」,要注意言簡意賅、貼近學生。教師的語言也依個人風格,可以侃侃而談,可以幽默風趣,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設計簡潔美觀的板書,注重要點的識記與書寫的示範 在公開課上。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採用多媒體授課,所有的內容都通過電腦展示,這對於提高課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也確實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課件里的內容,最終會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而從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給學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體演示多麼漂亮、直觀,它似乎缺少了板書的靈氣與便捷。因此,我們在教學時,還是要注重教師自身的示範作用,該板書時要板書,切不可完全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取代板書。好的板書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畫出本節課內容的結構體系和知識要點,使新知識的教學成為學生上課時的注意中心。 三、設置簡潔精練的思考題,重視層級思維的訓練 《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公開課上,如果教師設計的問答題、討論題太多,文字不簡練,不僅會給學生造成視覺疲勞,而且還會給學生帶來過大的學習壓力。有的公開課上,教師把問題一個緊接著一個地拋給學生,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有的甚至提問後沒有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就乾脆直接地拋答案給學生,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層級思維的訓練。須知,中學語文教材處理的三個層級的第一個層級,就是思維訓練的智力層級。這個層級要求學生必須成為閱讀的主體,教師只能引導和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讀懂教材,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讀懂教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什麼都講到了,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而是被動地接收,就等於什麼也沒講,因為學生的思維是空白的。要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在思維訓練的層級上狠下工夫。教師應把思維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設計的思考題要有思維的梯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題目的文字宜簡潔,題目不宜太多,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生養成閱讀的悟性,形成思考鑽研的良好習慣。 四、採用有文採的言語,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 在公開課上,學生能說會道,語言富有文采、哲理,往往折射出原班教師的語言功底和平常對學生說話訓練的積累鋪墊及時、到位;相反,如果學生在回答一些主觀感悟題的時候,語句成分殘缺不全,或語言蒼白、缺少文采,至少也說明教師給學生的語言積累鋪墊少且滯後。因此,平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好詞、好句、好段的積累時,可以結合即將要上的課文內容或即將要寫的作文進行,也可以增加課外文質兼美的文章給學生閱讀。 例如,上課內容如果涉及要熱心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的(例如八年級的《老王》、七年級的《貓》等)、要奉獻愛心的,就可以提前一周或幾天,引導學生摘抄這方面的名言(包括古詩詞)、歌詞等;或者在開課導入時直接用相關的名言(包括古詩詞)、歌曲導入,都可以為學生「說得漂亮」、「寫得生動(或深刻)」做好語言的累積鋪墊。還可以在上這些課前引入同樣話題的課外文章《一個嬰兒的擁抱》、《真正的慷慨》(選自《青年文摘》)等,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擇其善者而從之」,從思想修養方面得到熏陶,從選材、布局、文采等寫作方面得到借鑒。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