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教學反思
如何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幾點看法
吉安縣大沖中學
易軍
自從
2006
年實施農遠工程以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也大幅度提高,
大部分中青年教師都能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教改以及有效教學的深入,
信息技術如何融入課堂,
這對全體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就使得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出
現了捉襟見肘的現象。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提出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幫助各科教師具備適應現代教育的信息技術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
廣大教師要學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要注重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
段,
同時還必須要加強學習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
注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師
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創造高質量、
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要以教師
的知識結構更新和教學的基本素質提高為起點。
教師只有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
具備適應現
代教育的綜合素質。
並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促進學生的信息素
質不斷提高,推廣信息技術,最終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拓展培訓渠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專業化發展打下基礎。
首先,
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讓教師從觀念上內更新,理解整合的內涵:不是簡單地把
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從思想上
達成共識;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針對師資現狀,確定培訓內容:即:計算機意識、知
識、技能與態度;學科教育理論與學科最新發展;
教育技術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最
後,提供展示平台讓教師通過「設計——實踐——反思——再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素質。積
極創設氛圍,將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一)培訓方式上
1
、走出去,請進來。選派骨幹教師參加培訓,請周邊學校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到學校
進行講課。
2
、定時學習,以骨幹帶全體。做好校本培訓
3
、進行考核,嚴格把關。利用暑期對教師進行計算機考核,要求教師能熟練掌握教學
中常用的
30
個軟體操作方法。
4
、通過教師之間相互觀摩、互相介紹經驗、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教師運用計算機輔
助教學的創新能力。
(二)培訓內容上
主要側重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實施「硬考核」
。
培訓內容分為四個階段:
基本技術階段、
開發技術階段、整合技術階段、技術熟練階段。
1
、基本技術階段。主要培訓內容是
Windows
的操作技能和
Office
的使用方法,搜集信
息、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主要解決信息技術「怎麼使用」的問題;
2
、開發技術階段。主要培訓內容是工具軟體,像
Flash
、
Photoshop
等,主要解決信息
技術「能做什麼」的問題;
3
、整合技術階段。主要培訓內容是信息技術與課例研究相結合起來的培訓,主要解決
信息技術「為什麼用」的問題。
4
、技術熟練階段。主要的培訓內容是
Office
中的
Powerpoint
、
Frongpage
和
Flash
的基
本使用方法,主要解決信息技術「怎麼樣用好」的問題。
三、加強整合教學問題反思,為研究型教師發展開拓思考之路。
教學反思是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方法,
掌握新的教育技術,
提高自己的一個重要途經。
教師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更要特別重視掌握「診斷性」研究方法,重視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突出對教學和實際情境與自身教育經驗的分析與反
Ⅱ 曹沖稱象教學反思
化整為零
Ⅲ 小學英語教學反思怎麼寫
英語學習譏構優秀的很多 但不能說每個都會適合你..ABC天卞口語得還是可以的,不版曉得.好.適合你不 課程針對性強權 進步快,有網路就能學英語 不妨做個輕鬆口語測試體驗下吧 若有幫助記得評我最佳哦 ~如果教師純粹地教,學生機械地學,而沒有設計一系列的游戲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將是一堂枯燥乏味的課。正因為教師在詞彙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地創設了情境,安排了「看圖片,學單詞;看動作,猜單詞;看單詞,做動作」 等一系列深受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使得學生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看、聽、說、模仿的過程中,拉近了動物與人類的距離,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熱愛、保護人類的朋友――動物的美好情感。
Ⅳ 《1噸有多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21-22頁。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先安排了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最後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的內容。「1噸有多重」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本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多層次地反復感知1噸有多重。我認為,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學情分析 :
「噸的認識」是一節常見量的概念教學課,同時又是一個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對於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觀念的建立是比較困難的,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1.親歷體驗較缺乏。因為計量單位太大,教師常採用觀看圖片、看書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學生的親身體驗,結果學生往往很難建立起「噸」的觀念。2.教學難點不突出。課中有建立「噸」的概念和進率的化聚兩個教學內容。由於建立「噸」的概念比較困難,很難操作,因此許多教師把剩餘的大部分教學時間放在進率的化聚上,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覺得很枯燥。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2. 能力目標:
掌握"1噸 = 1000千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20千克的沙子1袋,體重磅,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後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生答,師評價)
2、 師:你們見過大象嗎?一頭大象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課件出示大象圖片)
師:因為大象的體重很大,用「克」和「千克」作單位都不合適,所以它的體重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生踴躍回答,師及時評價)
3、 教師課件出示一些以「噸」為單位的物體及其相應質量。
教師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教師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
【設計意圖:從猜老師的體重和學生熟悉的體重大的動物大象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並通過讓學生舉例、教師圖片展示等途徑,初步建立噸的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噸。
(1)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這里有橋,咱們一起過吧。」小熊說:「等等,這里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麼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麼關系?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知道1噸等於多少千克?
學生憑生活經驗可以說出:1噸=1000千克。(教師及時評價並肯定學生的猜想)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學生們會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從而得出結論。
師:四個小動物們會怎樣過橋呢?(鼓勵生思考討論交流補充,說出不同的過橋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說出1噸=1000千克,所以要討論過橋的問題,他們很可能會想到把幾個數加起來試一試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啟發學生思考:它們可以一個過去後,另一個再過;也可以一次過兩個,還可以……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充分感受噸。
(1)學生抱每袋重20千克的沙袋感受1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沙子,感受20千克沙子有多重。
學生操作後匯報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沙子重20千克,多少袋沙子重1噸?(50袋)
教師藉助多媒體演示:每次呈現5袋沙子(因為5袋為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當50袋沙子占滿整個屏幕時,學生會感嘆:哇!1噸有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噸。
師: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課前沒條件測量的同學可以用老師准備的體重磅稱一稱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後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這樣體重的同學的質量才是1噸。
3、舉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例子,可以說「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也可以說「九年級某班學生平均體重50千克,那麼這個班20名學生的體重大約重1噸。」還可以說「兩頭牛的體重大約是1噸。」更應該說「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這樣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
4. 感受1噸水的質量。
(1)學生匯報自己家上個月或幾個月用水數量(由學生課前去了解)。
(2)師:1噸水到底有多少呢?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把1噸水裝在一個正方體的水箱里,這個正方體該有多大?
(3)課件出示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在這個正方體里裝滿水,水的質量就是1噸。
(4)師:想一想,如果要把這個正方體水箱注滿,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課件出示流水速度)。
【設計意圖: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些教學環節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始終處於較好的學習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驗,建立起1噸的概念。同時一些環節的設計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又將數學知識的教學蘊涵其中,較好地整合了數學的三維目標。】
5、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師出示例7: 3噸=( )千克 6000千克=( )噸
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不難,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後集體匯報,說出如何將噸轉換成千克,如何將千克轉換成噸。師適時點撥並小結。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的進率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反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綜合應用,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1) 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 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
(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所以本道題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完成,然後組內交流,全班匯報,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學生在教科書中獨立完成練習三中的第1、2題。
第1題,是一組連線題,通過此題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噸的感受。可以採用先獨立連線,再交流的方法進行。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全班匯報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練習三第3題。此題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輛車裝的機器不超過2000千克也就是2噸就可以。由於學生考慮的角度不同,所以裝車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4、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
請一名同學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請大家解決下面的問題:
船上的石頭分 8 次才稱完,請看記錄
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
質量 (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後,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是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應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加油啊!」的思想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們都學習了什麼知識?還有哪些困惑嗎?鼓勵生大膽的說一說,教師適時點撥講解並小結。
五、拓展延伸:(幫小明改日記)
師:上個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動物園。回來後小明寫了一篇數學日記,同學們有興趣看嗎?
(師課件出示日記並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一個大約重50千克的熟雞蛋。我看見超市裡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學生興趣高漲,很快幫小明改好了日記,師及時評價:剛才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在選擇質量單位時,有的同學用學過的3個質量單位一個一個去試,有的同學用日常的生活經驗去衡量,有的同學用了課外知識,那麼在我們的學習中可以將這幾種方法綜合使用,也希望你們在選擇質量單位時不要鬧出笑話。
師:學完了這節課後,老師留一個作業,同學們回家以後,就象小明一樣認真觀察生活,把你發現的含有質量單位噸的事物寫下來,那就是一篇數學日記,你一定會比小明寫得更棒。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明白合理使用單位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學生學習小明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的良好習慣,但不能太粗心,又像小明一樣鬧出笑話。】
板書設計:
1噸有多重
1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噸用字母「t」來表示。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嘗試活動,使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發現,在嘗試中成功。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注意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噸的認識」這節課的目的在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使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同時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與關鍵是讓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猜體重」激發好勝心,復習舊知,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與能力,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圍繞「能否同時過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迫切想知道1噸有多重。利用學生熟悉的體重,通過背一背、算一算讓學生體驗、感悟1噸的重量,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並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力求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由於「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學生對於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親身經歷體驗較缺乏,所以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Ⅳ 一噸有多重教學反思教學過程中的缺點
《 1 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是 「 數與代數 」 中 「 常見的量 」 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校三年二班進行本課的教學活動後,我有很多收獲,下面做以反思:
反思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第一個探究環節是認識噸,掌握1 噸 =1000 千克這個公式。我認為這個環節雖然是重點,但難度很小,所以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課堂效果符合我的預想,學生用大約 3 分鍾的時間掌握了這兩個知識點。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識本身難度很小,二是以前學的米和千米是千進制,上節課學的千克和克也是千進制,形成了良性知識遷移。
第二個探究環節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 1 噸有多重。教材用了四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並感知,我沒有用課件加以呈現,使學生不能直觀、形象的認識,因為學生沒有親眼看見自己身邊 1 噸重的物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原來設想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討論一下什麼物體重大約 1 噸。後來想不行,沒法驗證, 1 噸重的物體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稱。經過冥思苦想我終於想到可以創新性地採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個學生的大約體重是40千克,來算一算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 1 噸,把這群人展示出來讓學生看一看 1 噸到底有多重。實際教學中效果非常好,學生對次非常感興趣,並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環節中的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是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應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存在問題
1 、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
2 、運用教學語言不夠熟練。
改進措施
1 、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 、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體重表找出體重大約 1 噸的同學們的環節,應多找幾組同學,使學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多聽、多學、多練。
Ⅵ 小學老師教學反思
小學英語教學反思: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嘗試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與學的途徑、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引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並進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主動參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為的,價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進入一種自主的學習境界,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融自己的主見於主動發展中。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才能跟上新教材所蘊涵的新理念。為了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⑴、創設情境,引人入勝。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於色彩鮮明,動感性強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課堂上應充分發揮媒體課件的作用,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如:《荷葉圓圓》一課,課的開始,媒體呈現「碧綠的荷塘」的背景圖,同時伴隨著優美的旋律,一下子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大自然的情境中,不一會兒荷塘里跑來一群小夥伴,伴隨著青蛙的呱呱叫聲,學生的情趣更被這生動活潑的畫面所吸引。人人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把自己的感想告訴大家。有的說,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多美啊;有的說,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多可愛啊;有的說,小蜻蜓展開翅膀的樣子多像一架小飛機。學生情緒十分高漲,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⑵、巧設疑問,激發求知。古人雲,學起於思,源於疑。巧妙的疑問,扣人心弦的懸念設置,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問題是思維的向導,只有把問題設計得巧妙,學生才會積極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在問題的設計上花點心思。如講《稱象》一課,我這樣設疑:大象又高又大,能稱嗎?課文里介紹稱象有幾種辦法?哪種辦法好呢?我話音剛落,學生就迫切地尋找答案。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要求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告訴別人。學生們很認真地研讀課文後,答案也就隨著誕生了:課文里介紹了三種稱象的辦法,只有曹沖稱象的辦法行得通,而且很有創造性。學生在把答案告訴別人的同時,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整個過程,學生的學習勁頭足,興趣濃。 ⑶體現民主,語言激勵。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民產、平等、和諧的關系,才能提高學生學習主人翁的意識。因此,教師應創設情境,重視語言激勵,給每一個學生朝代到台上來「試一試」「做做小老師」的機會,採取只要「試一試」就會得到一顆智慧星的激勵手段。如:「語文園地大」里的「我會讀」這一欄目,要求學生認讀「團結、街道、勇敢、尊重」等12個詞語,目的是積累詞語、鞏固生字。教學一開始,教師用充滿神秘感的語氣說:「同學們,今天老師讓你們也來當當小老師,到台上來把你認識的詞語帶著大家讀一讀;同時,我們還要比一比,看看哪個小老師當得最好、認識的詞語最多,就給他一顆智慧星。」教師的話剛說完,同學們個個像戰士一樣,進入備戰狀態。有的藉助課後生字表,學習不懂的字;有的悄悄地問老師;有的同桌互相幫忙,目的都是想當一名最出色的小老師。整個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習效益大大提高。
二、小組合作學習,發揮集體力量。當今的時代是科技競爭的時代,而競爭的成敗往往取決於人們的合作。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今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時下,小組合作學習正是進行素質教育,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體現。這種學習方式為每個學生創設了表現自我的寬松氛圍,使學生的思維顯示出積極的狀態,能較大程度地發揮集體互助力量。一位學生的發言往往會引發其他幾位同學的思維火花,促使小組各成員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從而達到對問題的較全面、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語言課堂上應積極為學生創設探討、研究的空間。根據一年級的年段學習目標特點:重點是識字、寫字。而大修訂後的一年級語言教材,全冊要求認識550個常用字,識字量大大增加。要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識字效果,課堂上我鼓勵學生用已經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來學習生字,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識字,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加強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如:《兩只小獅子》一課,要求認識的字有咬、洋、呑、獅、苦、靠、撲等。學生通過分小組合作學習,探索識記生字的方法,有的人換偏旁認記「咬、洋」;有的從編兒歌法認記「呑」(「一口呑下天」或「口上有個天」)有的用組合法認記「獅、苦、靠、撲」等等。同學之間通過互助互補,既發揮了個人潛能,又培養集體、團體的合作精神,而且在合作實踐中,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機會。課堂氣氛活躍、輕松、民主、愉悅。可見,合理地、適時地、適當地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更能讓學生在相互啟發中共同探究、理解知識、提高能力。
三、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的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舊模式教學中,學生自身存在的種種消極心理,如膽怯、從眾、自卑等,會影響學生的創新活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激發探索精神,首先,幫助學生克服從眾心理,讓標新求異的作法取代人雲亦雲的從眾心理。另外,教師要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氛圍。實踐表明,和諧、民主的氛圍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使學生思維活躍,從而敢想、敢說、敢做、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勇於大膽創新,這樣有利於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願望和性格。語文教學實踐性很強,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口語交際,都離不開學生主體的感受,因而,要努力營造一個可以讓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事物。為此,我經常讓學生就一個問題從多方面、多角度談出自己的看法,標新求異,克服從眾。在課本78面口語交際——「續講故事」教學中,教師事先將課本插圖製成動畫課件,並將之呈現在學生眼前,並配樂解說:哇!今天天氣真好。小兔高高興興去散步,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小松鼠急急忙忙向他走來……為學生營造了積極思維的空間。教師不失時機啟發,假如你是小兔和小松鼠,接下來你會幹些什麼呢?聰明的A同學第一個站起來說:我是一隻小松鼠,我急急忙忙地向它跑去,是要告訴它一個好消息……A學生剛把故事編完,B學生說:我是一隻小松鼠,我急急忙忙跑去找白兔要告訴他一個壞消息……C學生說:小松鼠急急忙忙向白兔走來,是要請白兔幫一個忙…… 課堂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的翅膀自然而然地展開,不為一種答案而滿足。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入情入境地進行口語交際,潛能也得到充分展示,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創新意識。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各種競爭日益激烈,只有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在小學語言學習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建立探索性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