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
A. 哪兒有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13課《古詩兩首》說課稿
這一課可能要分成兩課時吧,沒有合在一起的說課稿哦。。。
《小池》說課稿
《小池》系新課標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下面我就一年級學生學古詩的特徵,古詩教學所應遵循的規律,來講述自己對這首古詩處理、研究、設計的過程及體會。
一、說教材
古詩《小池》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小池的美麗、和諧、充滿「愛」的景象。它以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為意象,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勾勒了一幅充滿活力與和諧的畫卷,表現了初夏的情趣,表達詩人喜愛小池,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除了「晴柔」這個詞以外,本文淺顯易懂,短小精悍,特別是「愛、惜、立」十分有趣,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也是培養學生吟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好材料,更是能在學生幼小的心田裡播下民族文化的憑借。這首詩應該讓他們學什麼呢?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生學會誦讀古詩,正確吟誦古詩,有學習古詩的興趣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 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情景,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趣。2. 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朗讀並背誦古詩。3. 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的大意。教學難點:讀詩聯想畫面,感受詩歌清新自然的寫作特點。二、說教法、學法
對於一首古詩,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繁冗枯燥的解說,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言語,捎帶情理的空洞說教的教學,讓學生對詩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終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詩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這樣學:
1、強調吟誦傳情法。前面已經講述,詩歌學習缺少吟誦,就等於是魚離開水一樣。詩歌應有的意境就會喪失全無。所以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以正確讀—熟練讀—感情讀為途徑,體會情趣讀,從而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養趣法。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本詩也不例外,抓住古詩中「惜、愛、立」,品味玩索,深挖細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驗小池的情與愛,才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詩味詩情,感受作者對小池的喜愛。
3、想像展情法。想像是審美的翅膀,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裡發現為實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美的。因此,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想像還有哪些動物立上頭。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淀了語言,更重要能使學生獲得小池不僅景色美,而且和諧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
相信學生在我的引領下,肯定會做到低聲慢吟,欣賞入境,感悟美感,體會詩情,表達自己對詩韻的理解。教室里也肯定會書聲朗朗,詩聲揚揚,情聲激盪。
三、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池上》誰還記得,指名背出,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蓮花的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和小池塘有關的古詩,題目叫《小池》,板書題目。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楊萬里寫的。二、指導看圖,初讀課文1、同學們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麼你們想像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會有什麼美麗的景象呢?學生自由想像並用語言描繪。2、我們一起看看課本插圖,看看課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麼?說一說圖上畫了什麼景物。試著誇一誇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那麼詩人是怎麼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3、學生自由讀詩,學習生字。4、檢查自讀情況。(1)出示生字:「昔」認讀那麼老師給它加個豎心旁「惜」你還認識它嗎?你還能給「昔」加什麼偏旁?(2)同樣方法學習「廷」和「蜓」。(3)指名讀全詩,教師正音。5.全班齊讀。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1、請一個同學朗讀全詩,其他同學邊聽邊看圖,想想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 2、寫泉眼詩人是怎樣寫的?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麼意思?誰捨不得誰?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1)指導讀出捨不得的語氣。(2)學生自由練讀。(3)指名讀。3、作者又是怎樣寫樹陰的呢?讀第二行,「樹陰照水」怎樣理解?晴柔剛才同學們學生字已經理解了,「愛晴柔」又怎樣理解?誰喜歡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呢?這行詩是什麼意思?(1)指導讀出喜歡的語氣。(2)學生練讀,男女比賽讀。4、小結:這兩行詩寫了小池周圍的景物--泉眼和樹陰。作者把泉眼和樹陰寫得像人一樣懂得感情,其實是融進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喜愛)請同學們把兩行詩連起來讀一讀,讀出捨不得和喜愛的語氣。指名讀,賽讀。5、寫"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樣寫的呢?讀三、四行。這兩行詩寫的是小池裡的景物。「小荷」指什麼?「才」在這兒是什麼意思?嫩和荷葉剛露出什麼?蜻蜓就怎樣?哪為同學知道這是描寫什麼季節的池塘?為什麼?(初夏,因為只有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剛剛露出尖尖的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 「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准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起來這兩行詩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把這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怎樣讀才能表達出生動、有趣的情景呢?指導朗讀。6、把四行詩的意思連貫起來說一說,注意詩句中內容之間的聯系。(自己說,互相說,當眾說)7、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夠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8、指名反復朗讀,指導讀出語氣9、全班朗讀。10、有感情的朗讀小詩。四、總結: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現,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萬物,保護環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五、小結:你學會了什麼?
六、布置作業:
1、默寫古詩。2、找一找楊萬里的詩背一背。四、說課後反思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運用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能夠達到激勵、導向、調控作用。在這節以詩歌誦讀的古詩教學課堂,我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當學生朗誦出現誤差時我給予糾正安慰,當學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時我給予尊重引導,當學生理解感悟呈現連珠妙語我給予表揚放大。這樣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予以鼓勵、評價,以建構民主、互動、和諧的課堂,讓課堂詩情飛揚!
古詩《所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發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秘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准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裡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復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淀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復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里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置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美麗的春天悄悄告別了我們,夏天來到了我們中間,涼爽的風吹來了,我們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哪幾個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樹林搬到教室來。)
2、多名學生經過自行討論,在黑板上畫「初夏的小樹林」圖。
●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准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范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圖畫想想還應該畫上一些什麼。
2、學生之間交流,並要求說出為什麼要畫上這些。
●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讓學生為詩配畫,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請學生當「小畫家」,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討論該畫些什麼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意,做法新穎,不落俗套。
3、教師范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里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著畫同帶著想像朗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用自己的表演把詩意表現出來。
4、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里涌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著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打開「學習包」
這里有三首詩,你一定能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B.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C. 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重視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很早就被提出,實施起來效果的確不錯,尤其是新課導入這一環節。以《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課一開始是做小游戲,活躍活躍課堂氣氛,然後自然地引入情境中—「請小朋友們趴下仔細聽!」隨著優美舒緩的音樂一段「下雪啦!」的動畫課件放出來,接著讓學生抬頭看著畫面中飄飄揚揚的雪花落在粉妝玉砌的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大喊到:「下雪啦!下雪啦!」教師順勢利導:「下雪啦!大地披上了雪白的大棉襖,瞧,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課題。現在有了多媒體的幫助,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難題,關鍵是看教師創設的時機對不對,能不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那麼該如何做呢?下面再分三小點來說明。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教學《烏鴉喝水》時,對於「渴、喝」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讓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別「告訴」學生,他們知道得更多!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 二、生活的課堂,讓教學聯系實際。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1.訪一訪,觀察生活。2、演一演,再現生活。如:《快樂的節日》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世界。 3.學一學,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4、創意設計,想像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課堂。要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就是生活」,要將課文學習的立足點和歸宿更多地向生活靠攏。同時,又要讓課堂隨時粘連著生活,將學習內容與活動直接面向學生的現實生活。 三、開放的課堂,啟發式教學 1、啟發引導。 葉聖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需要,而尤其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步處求得之。」所以,要堅決廢除「滿堂灌」提倡啟發式。但啟發式並非簡單的提問式,要設疑,激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產生認識的沖突,經過緊張的思維活動,沖破層層難關,真有所得,並獲得成功的喜悅。如《所見》,「牧童不知捉到蟬沒有?你們說呢?」很多小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我覺得應該捉到了,你看牧童他一下子『閉口立』了,這么小心,一定能捉到的」。「我想可能抓不到,因為我捉過蟬,它總是在很高的樹上,很難捉」。「……」這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讓學生感受生活的樂趣又鞏固了課本知識。 2、課文的仿寫。 在《春雨的色彩》一文中,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要求學生說一說,寫一寫「春雨到底還有哪些色彩呢?」於是,我就說:「春雨是大自然中最美麗的顏色,你們每天清晨背著書包,迎著朝陽,面頰上的微笑,陽光在你們的臉上能綻放出更絢爛的笑容,那應該是金色的吧!」緊接著學生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春雨的顏色是雪白的,它落在梨樹上、杏樹上,梨花、杏花都白了」「……」學生再次仿寫、訪說就會了,這樣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而不是鑽進素質教育的誤區,教育的死胡同.
D.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論文
一、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適時有度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後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在學生理解詞義後,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再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母親掙錢扶養作者兄妹的艱難,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感悟出作者對母親那份崇敬和愛戴,那份孝心,那種愧疚——「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進而升華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學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樣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接受祖國語言文字熏陶時,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因課而異。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環境保護、贊美大自然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在讀書中享受自然美,也應讓他們明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如《特殊的葬禮》一文講的是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為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瀑布主持葬禮,號召參加葬禮的生態學、環境學的專家教授及大批熱愛大自然的人,保護自然生態,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劇不再重演。
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充分發揮語文課堂上,確保語文學科法制教育資源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具有高質、高效。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資源。四年級語文義務教育課標版第二單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車的失而復得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父親幸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賓士牌汽車時,對「我」來說是多麼高興。然而,卻看不出中彩給父親帶來的喜悅,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最後父親毅然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懂得比物質財富更珍貴。非法所得、非法佔有也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讓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腦中升華。
利用教材內容教育孩子做一個品質優秀的好少年。例如:《畫家和牧童》、《我為你驕傲》、《三個兒子》等課文,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哲理,努力啟發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人與事。讓他們懂得謙虛,勇於承認錯誤,孝敬父母及關愛他人這些優秀品質,並以故事中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努力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少年。
例如《萬年牢》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父親自己經營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究製作工藝,手藝高超,保證質量,合法經營。再將父親受雇於老闆後因不滿老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欺騙顧客的行為而辭掉工作。及時教育學生感受真誠地為人和做事的道德風范,像這樣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這些內容定位在學生生活之中,緊密聯系在法律法規上,《工商管理條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做個知榮辱恥的人,同時也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如口語交際 「學會鼓勵」中有這么一段話:張為民買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開包裝盒,發現有幾個零件損壞,他想去退換卻沒有勇氣。在教學時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買了東西,我們就是消費者,與商家就有了合同關系,就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商家對於售出的商品應該保證質量,這種偽劣商品完全應該找他退換,這是你的權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換,你可以通過「3.15」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訴他。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提高了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三在作文教學中引進法制事件,規范法制行為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現實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紀守法。新聞上連續報道建築大橋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遺憾的並且都是國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築公司。由於有關建設部門投機取巧,偷工減料,造成質量上的嚴重不合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利益帶來嚴重的損失,責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僥幸的心理免於災難。偷稅漏稅,結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學生一定清正廉潔,廉潔奉公,對國家和人民負責,避免悲劇重演,一定要務實求真,真抓實干,從而保證國家建設的質量性和技術性。通過學生對時事事件的討論和發言,學生初步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對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在今後語文教學中,繼續結合法制教育,聯系學生思想動態,不斷地增強少年兒童的法制觀念,道德觀念,將法制教育作為永恆的主題進行到底,為培養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
E. 喬十光的漆畫之路
「是漆畫成就了喬十光,也是喬十光成就了中國的漆畫」,是否因為壁畫,促使喬十光選擇了漆畫,選擇了漆,我想,過去是不容許假設的。藝術的共存性、依賴性為喬十光作出了最好的選擇,並且明確了這種選擇是智慧的,他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客觀。
1962年早春,喬十光在雷圭元先生的帶領下到福州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漆藝學習。從對漆性能的認識,工具的運用,髹塗、研磨的基礎技法,再到漆藝髹飾、彩繪、描金,再到赤寶砂(變塗技法的一種)、「刨花」(金屬鑲嵌的嵌錫)、「窯變」(變塗中仿陶瓷窯變的一種),再到蛋殼鑲嵌……面對百塊漆藝技法樣板,其千變萬化的技法,詭秘神奇的效果,使喬十光彷彿進入了迷宮,再一次堅定了他投身漆畫藝術的決心。
這年夏天,在第二次赴福州學習漆藝的途中,因火車受阻而滯留於杭州,當看到江南的茅舍、竹叢、水田、牧童、魚塘、帆影,使這個北國的農家子弟感到即親切又新鮮,一時興致突起,畫下了生平第一幅漆畫《魚米鄉》。這是喬十光在學習了一定漆藝技法之後,經過反復醞釀試制的「精品」。
現在看來,他當時的創作心態仍是毫無保留地彰顯在大家面前,那種渴望美好的純潔心靈,那種執著,向上年輕的追求,無一不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魚塘中自由地游魚,田埂上歡快的牧童,寧靜且愜意的茅舍……組成了一曲情趣盎然的農家小景。盡管,以其繪畫本身而言,繪畫技巧尚不嫻熟,細節處理也略顯粗糙。更多地是缺乏自己個性的東西。但是他所蘊含的精神要素,所透出的藝術語言,所追求的形式儀表和駕馭材料工具的手法,事實上已經掩蓋了畫面本身的缺憾,人們反而從中強烈感受到透露出來的真誠和蔥郁的藝術才氣,這也不難為他以後中國漆畫之父的地位作了較好的詮釋。
漆畫雖然和工藝有關,和手工藝有關,和民間藝術有關,但它卻歸屬於繪畫,它有著和一切繪畫形式相同的特徵。當大多數畫家傾其一生精力,把視線轉向繪畫本身的時候,而於漆畫,於喬十光,還要關心漆藝技術所帶給他的可能性和整體協和性,光懂漆藝,不懂繪畫,成不了漆畫家,光懂繪畫,不懂漆藝,也做不了漆畫家。漆畫的兩棲特性,從一開始就歸結了從業者藝術之路的不平、崎嶇。
由於探索漆畫多種可能性的願望,也由於教學的需要,喬十光又相繼到揚州去學習刻漆,平磨螺鈿,到成都學習雕填,到平遙學習「擦色」,又在北京與師傅合作嘗試戧金、雕漆,在山西新絳與師傅合作嘗試「雲雕」(雕漆的一種)……這些都在他的漆畫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腳印。自此,心與手的結合,靈魂與思想的碰撞,將他的技藝推向成熟,也為他日後藝術的圓臻起到了過渡和鋪墊。
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期間,畫家余溫的心靈,伴隨著蘇派寫實之風一時倒戈的流潮,開始沖撞他靈感的煥然,他頗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面對西方文藝思潮的沖擊,中國的繪畫界在反思。龐薰琹和雷圭元作為那個時代前衛傾向最有代表的開拓者畫家之一,他們對喬十光的影響是深遠與積極的。民間藝術的素養構成了喬十光漆畫的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規定了他的漆畫風貌,但繪畫的形式法則和藝術語言是沒有國界的,受人主觀審美情趣的左右,當時的中國在文化上提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吸納方式,把一切好的東西,加以糅通,再融進自國的民族。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把人家扔棄的垃圾捧為至寶的錯誤行為。喬十光正是在這樣一個左右不定的時代格局下,在努力尊重中國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兼容並收,更強調漆畫的裝飾性,力求均衡、呼應、對稱、調和,注重畫面的空間美、平面化和程式化。以其身體力行,作了更深意義上的一次蛻變。他堅持外化為師,不依靠課堂教學的訓練來維系一個畫家原來的本質,這也同時是真正的藝術大師所必備的藝術姿態和風格。
時過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里氣氛緊張,老師們提心吊膽,人人自危,生怕被扣上「資產階級形式主義」「形式主義」的帽子,但結果,龐薰琹還是因30年代組織的決瀾社而被說成是形式主義的吹鼓手,張仃則被批為「畢加索 城隍廟」。……目睹著一幕幕鬧劇的上演,喬十光開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特別是在經歷了「靈感爆炸」的煉獄之後,畫家的自我得失與成敗,以顯得不那麼重要,促使他極大勇氣地拿起筆畫下了《韶山》《延安》《北京》《井岡山時期的毛澤東肖像》等一系列漆畫作品。當時的某些評論人士認為:「喬十光這一時期的作品完全是在泛政治化形式下的一場迎合與做秀」……持此觀點者,我不敢苟同,任何一門藝術的審美存在,必然有其特殊的時代性,在特殊的環境背景下,人很難不受時空的束約,而獨善其身,相反,能夠把藝術的視角,融入社會生活,與時代並行,有且只有這樣的作品才具備藝術的張力,才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和淘汰的。藝術本身不應該有「迎合與做秀」的對錯之分,更重要的還是人為的因素與挑釁。畫家當時的心理矛盾與存在已然無法去復原了,如此,他在更高的審美層次上,將單純的鄉土民族題材契入社會現實形態,這就不是簡單的外在言論嫉妒,而是對其藝術底蘊的內在體察;無論從題材的廣度和深度,亦是橫向和縱向上來講,我覺得都是一種進步。
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觀點。相比迎合嫌疑更大的文學形式,單純的繪畫題材傾向,最多不過是起到一個現象符號的映射。喬十光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而這種沉重,又似乎並沒有被他認識到,就是在做北京飯店擴建工程的室內裝飾工作,因「四人幫」批「黑畫」流產之時,他的媚骨依然顯得堅貞不屈。是的,這就是喬十光!這就是不可改變的畫家喬十光!
但是,毋庸諱言,喬十光此間的一切創作,只是在為未來更高層次的探索打開通道。他善於收集,素材,練功寫生,不限於只畫漆畫,也同時畫油畫、國畫、素描、速寫,因為他懂得寫生的要義不僅僅是為了練功和收集創作素材,同時也可以直接創作作品。不同於一般寫生目的,喬十光的寫生更注重藝術感受,重視個性表現。尤其試圖引進中國傳統文學、音樂、書法技巧來豐富自己的繪畫。這對任何一位善於掌控全局的藝術家來說,都是促使他邁上更高層次的重要一步,甚至可以說是重要的捷徑。
《潑水節》(1978)、《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1977)、《梳妝的傣女》(1978)等代表畫作中,藝術的多元已體現得十分明顯。以《潑水節》為例,畫家選取了幾個婦女的背影作前景,把沸騰的人群及龍舟競渡的激烈場面作為背景,畫中人在觀景,畫外人在觀畫中人。近岸、對岸、龍舟都被處理成了水平的,幾個婦女的身影則是直立的,並注意了她們之間的聚散變化,相互對應以及高低錯落。這種水平與垂直、經與緯交織的結構,看似自然,實則是刻意安排的。在工藝上,綜合運用蛋殼鑲嵌表現傣女的白衣,螺鈿鑲嵌表現筒裙上的圖案,銀箔罩漆再研磨的方法表現綺麗的衣裙,水面則以泥銀彩繪,整體效果明麗華貴,似有唐風。而在繪畫之外,畫家巧借卞之琳《斷章》中「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之詩歌意境,將繪畫的藝術語言推到另外一個高層次上。
1979年,《潑水節》參加建國30周年美展(第五屆全國畫展)獲二等獎(一等獎未評出),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是喬十光追尋藝術的結果,重視生活的結果。

F. 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要快!!!
http://www.isud.com.cn/soft/sort045/sort0417/sort0675/index_1.html
[頂]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
[頂]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頂]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
[頂]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
[頂]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教學反思
第五單元
[頂]
人教版語文二上第六單元教學反思
[頂]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
[頂]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第八單元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瀑布》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小兔與樹的對話》
《魔語瓶》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狐假虎威》教學反思
《我的房間》教學反思
《水中撈月》教學反思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
《問銀河》教學反思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畫家和牧童》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
關於《識字6》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第一單元)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G.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馮恩紅教授曾說過: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的是真正能適應社會、造福社會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學校教育已不再滿足於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能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風雲變幻的世界要求他們具備社會生存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面有著獨天德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傳授知識技能,也可滲透法制教育內容,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從而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祖國接班人。
一、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適時有度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後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在學生理解詞義後,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再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母親掙錢扶養作者兄妹的艱難,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感悟出作者對母親那份崇敬和愛戴,那份孝心,那種愧疚——「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進而升華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學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樣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接受祖國語言文字熏陶時,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因課而異。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環境保護、贊美大自然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在讀書中享受自然美,也應讓他們明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如《特殊的葬禮》一文講的是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為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瀑布主持葬禮,號召參加葬禮的生態學、環境學的專家教授及大批熱愛大自然的人,保護自然生態,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劇不再重演。
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充分發揮語文課堂上,確保語文學科法制教育資源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具有高質、高效。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資源。四年級語文義務教育課標版第二單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車的失而復得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父親幸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賓士牌汽車時,對「我」來說是多麼高興。然而,卻看不出中彩給父親帶來的喜悅,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最後父親毅然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懂得比物質財富更珍貴。非法所得、非法佔有也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讓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腦中升華。
利用教材內容教育孩子做一個品質優秀的好少年。例如:《畫家和牧童》、《我為你驕傲》、《三個兒子》等課文,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哲理,努力啟發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人與事。讓他們懂得謙虛,勇於承認錯誤,孝敬父母及關愛他人這些優秀品質,並以故事中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努力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少年。
例如《萬年牢》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父親自己經營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究製作工藝,手藝高超,保證質量,合法經營。再將父親受雇於老闆後因不滿老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欺騙顧客的行為而辭掉工作。及時教育學生感受真誠地為人和做事的道德風范,像這樣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這些內容定位在學生生活之中,緊密聯系在法律法規上,《工商管理條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做個知榮辱恥的人,同時也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如口語交際 「學會鼓勵」中有這么一段話:張為民買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開包裝盒,發現有幾個零件損壞,他想去退換卻沒有勇氣。在教學時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買了東西,我們就是消費者,與商家就有了合同關系,就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商家對於售出的商品應該保證質量,這種偽劣商品完全應該找他退換,這是你的權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換,你可以通過「3.15」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訴他。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提高了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三在作文教學中引進法制事件,規范法制行為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現實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紀守法。新聞上連續報道建築大橋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遺憾的並且都是國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築公司。由於有關建設部門投機取巧,偷工減料,造成質量上的嚴重不合格,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利益帶來嚴重的損失,責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僥幸的心理免於災難。偷稅漏稅,結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通過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學生一定清正廉潔,廉潔奉公,對國家和人民負責,避免悲劇重演,一定要務實求真,真抓實干,從而保證國家建設的質量性和技術性。通過學生對時事事件的討論和發言,學生初步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對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在今後語文教學中,繼續結合法制教育,聯系學生思想動態,不斷地增強少年兒童的法制觀念,道德觀念,將法制教育作為永恆的主題進行到底,為培養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
H. 《春》,《背影》,《趵突泉》哪個不是朱自清寫的
《趵突泉》是老舍寫的
I. 找一首詩,翻譯過來是 心中有拼音為什麼要撫琴呢 好像是這樣 在《讀者
這一課可能要分成兩課時吧,沒有合在一起的說課稿哦。。。《小池》說課稿《小池》系新課標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下面我就一年級學生學古詩的特徵,古詩教學所應遵循的規律,來講述自己對這首古詩處理、研究、設計的過程及體會。一、說教材古詩《小池》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小池的美麗、和諧、充滿「愛」的景象。它以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為意象,一動一靜,動靜結合,勾勒了一幅充滿活力與和諧的畫卷,表現了初夏的情趣,表達詩人喜愛小池,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除了「晴柔」這個詞以外,本文淺顯易懂,短小精悍,特別是「愛、惜、立」十分有趣,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也是培養學生吟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好材料,更是能在學生幼小的心田裡播下民族文化的憑借。這首詩應該讓他們學什麼呢?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生學會誦讀古詩,正確吟誦古詩,有學習古詩的興趣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情景,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趣。2.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朗讀並背誦古詩。3.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的大意。教學難點:讀詩聯想畫面,感受詩歌清新自然的寫作特點。二、說教法、學法對於一首古詩,在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對學生進行繁冗枯燥的解說,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言語,捎帶情理的空洞說教的教學,讓學生對詩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終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詩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這樣學:1、強調吟誦傳情法。前面已經講述,詩歌學習缺少吟誦,就等於是魚離開水一樣。詩歌應有的意境就會喪失全無。所以教學中的朗讀指導,以正確讀—熟練讀—感情讀為途徑,體會情趣讀,從而使學生在吟誦中受到美的感染。2、玩索養趣法。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本詩也不例外,抓住古詩中「惜、愛、立」,品味玩索,深挖細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驗小池的情與愛,才能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詩味詩情,感受作者對小池的喜愛。3、想像展情法。想像是審美的翅膀,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裡發現為實的東西,並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過眼睛去發現美的。因此,古詩教學中,我讓學生想像還有哪些動物立上頭。不僅可以使學生積淀了語言,更重要能使學生獲得小池不僅景色美,而且和諧美,也可以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相信學生在我的引領下,肯定會做到低聲慢吟,欣賞入境,感悟美感,體會詩情,表達自己對詩韻的理解。教室里也肯定會書聲朗朗,詩聲揚揚,情聲激盪。三、說教學過程:一、激趣引入。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池上》誰還記得,指名背出,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蓮花的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和小池塘有關的古詩,題目叫《小池》,板書題目。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楊萬里寫的。二、指導看圖,初讀課文1、同學們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麼你們想像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會有什麼美麗的景象呢?學生自由想像並用語言描繪。2、我們一起看看課本插圖,看看課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麼?說一說圖上畫了什麼景物。試著誇一誇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那麼詩人是怎麼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3、學生自由讀詩,學習生字。4、檢查自讀情況。(1)出示生字:「昔」認讀那麼老師給它加個豎心旁「惜」你還認識它嗎?你還能給「昔」加什麼偏旁?(2)同樣方法學習「廷」和「蜓」。(3)指名讀全詩,教師正音。5.全班齊讀。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1、請一個同學朗讀全詩,其他同學邊聽邊看圖,想想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2、寫泉眼詩人是怎樣寫的?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麼意思?誰捨不得誰?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1)指導讀出捨不得的語氣。(2)學生自由練讀。(3)指名讀。3、作者又是怎樣寫樹陰的呢?讀第二行,「樹陰照水」怎樣理解?晴柔剛才同學們學生字已經理解了,「愛晴柔」又怎樣理解?誰喜歡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呢?這行詩是什麼意思?(1)指導讀出喜歡的語氣。(2)學生練讀,男女比賽讀。4、小結:這兩行詩寫了小池周圍的景物--泉眼和樹陰。作者把泉眼和樹陰寫得像人一樣懂得感情,其實是融進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喜愛)請同學們把兩行詩連起來讀一讀,讀出捨不得和喜愛的語氣。指名讀,賽讀。5、寫"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樣寫的呢?讀三、四行。這兩行詩寫的是小池裡的景物。「小荷」指什麼?「才」在這兒是什麼意思?嫩和荷葉剛露出什麼?蜻蜓就怎樣?哪為同學知道這是描寫什麼季節的池塘?為什麼?(初夏,因為只有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剛剛露出尖尖的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准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起來這兩行詩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把這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怎樣讀才能表達出生動、有趣的情景呢?指導朗讀。6、把四行詩的意思連貫起來說一說,注意詩句中內容之間的聯系。(自己說,互相說,當眾說)7、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夠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8、指名反復朗讀,指導讀出語氣9、全班朗讀。10、有感情的朗讀小詩。四、總結: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現,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萬物,保護環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五、小結:你學會了什麼?六、布置作業:1、默寫古詩。2、找一找楊萬里的詩背一背。四、說課後反思《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運用各種有效的評價手段,能夠達到激勵、導向、調控作用。在這節以詩歌誦讀的古詩教學課堂,我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慾望,當學生朗誦出現誤差時我給予糾正安慰,當學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時我給予尊重引導,當學生理解感悟呈現連珠妙語我給予表揚放大。這樣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時予以鼓勵、評價,以建構民主、互動、和諧的課堂,讓課堂詩情飛揚!古詩《所見》說課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說明:《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發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2、教學目標: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②過程和方法:通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秘密的願望。3、教學重、難點: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4、教學准備:音樂、圖片、課件等二、學情分析: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為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裡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為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三、教法、學法1、反復誦讀法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淀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過反復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通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里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情境教學法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3、合作學習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四、設計理念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另兩項內容作為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通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置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五、教學過程預設(一)、一讀感知:1、揭示課題。(美麗的春天悄悄告別了我們,夏天來到了我們中間,涼爽的風吹來了,我們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哪幾個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樹林搬到教室來。)2、多名學生經過自行討論,在黑板上畫「初夏的小樹林」圖。●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准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范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這一環節通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為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通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二)、二讀感悟1、自由讀詩,結合圖畫想想還應該畫上一些什麼。2、學生之間交流,並要求說出為什麼要畫上這些。●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讓學生為詩配畫,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請學生當「小畫家」,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討論該畫些什麼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意,做法新穎,不落俗套。3、教師范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4、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在這個階段,通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里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三)、三讀想像1、看著畫同帶著想像朗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3、用自己的表演把詩意表現出來。4、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讀)●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里涌動。(四)、四讀成誦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著音樂)。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五)、寫字指導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2、學生練習六、打開「學習包」這里有三首詩,你一定能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唐·杜甫——《絕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歌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