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部長
1. 中國教育部長是誰
現在的是周濟吧。怎麼會是李陽?
2. 中國教育部部長信箱
前段時間,有一篇《混在縣城》的文章刷了屏,文中對身居縣城人士的衣食住行、文化風俗、民生民情等深刻而真實的刻畫入木三分,堪稱一份深度調查報告。
縣城,是連接大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它少了大城市的冰冷,也少了大城市的包容。它多了鄉村的人情味,也多了鄉村的繁雜牽絆。
而所有生活在縣城中的,有這樣一個群體,更能體現城鄉結合部的荒謬和無奈,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尷尬和滿足,那就是——縣城教師。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采訪了十幾個不同職務不同年齡的縣城老師,再加上我的親身經歷和觀察思考,才有了下面這些文字,也許有偏頗,但絕對真誠,和大家共同探討交流。
定位的模糊
縣城教師至今不知道該把自己歸為城市教師還是鄉村教師。
說是城市教師吧,各項福利、各種晉級或評先指標與城市相差甚遠;說是鄉村教師吧,又沒有鄉村教師的補貼。
因為名字中有一個「城」字,縣城教師就一直處在這種不尷不尬的地位。
大城市遙不可及,小鄉村不屑為伍。
在大城市教師面前,不由自主地自卑和艷羨,在鄉村教師面前,又有一種不可言說的優越感。
其實工資比大城市教師低,比鄉村教師更低。
還總被嘲笑,想要補助你可以來鄉村啊。
我也是在幾年前被評為省骨幹教師的時候,看到證書上那幾個「農村中小學」的定語,才知道,哦,原來我還是農村教師。
班額的龐大
大城市的辦學更規范,所以基本上不會出現大班額,班級學生基本控制在五十人以下。
縣城學校班級人數動輒七八十,甚至上百人。學生從講台開始排座,一直貼到教室後牆,中間留一條縫隙,只可側身通過。
我曾經寫過一首打油詩,調侃這種狀況:
兩間教室沒幾平,整坐八十二學生。
若要移到後牆去,探頸縮胸側身行。
伸展雙臂舉頭頂,彷彿螃蟹沙灘橫。
誰家有賣彈簧手,伸縮自如指西東。
這么多學生從哪兒來的?答曰:鄉村。
雖然這些年國家加大了對鄉村教育的投資,建校舍,增設備,管午餐,但還是有很多人把孩子轉到縣城去讀書。
有的是因為父母在縣城做生意或打工,不得不把孩子帶在身邊;有的是自己掙了錢,就想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這些農村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在縣城上學,托關系,找門路,生盡千方百計。
即使那些在鄉村教書的老師,也很少讓孩子在自己的學校上學。
所以,縣城的學生一直人滿為患。每年學校領導也為縮小班額絞盡腦汁,但還是見效甚微。
那些說情的,不是你的親戚,就是你的上級,哪個也得罪不起,沒辦法,只好往班級里塞。反正老師們教十個是教,教一百個也是教,工資又不用漲。
3. 中國教育部部長,
民國時期的大學,並沒有中考高考,但是卻大師雲集,現在的大學有了高考,但是沒有幾個大師。
民國時期的大學,追求民主自由。而現在的大學生追求各種證書。
民國時期的大學,大學畢業的人想的是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現在大學的畢業生是為了就業而讀書,國家關我屁事。
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授沒有論文的限制,但是篇篇都是名著,現在的大學教授有論文的限制,但是篇篇都是垃圾。
民國時期的大學,有的教授沒有錢養家糊口,但是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現在的大學教授拿著國家的錢,乾的卻不是教授的事。
民國時期的大學,沒有高考狀元,但是每個學生日後都是中國的頂樑柱,現在的大學,高考狀元千千萬,卻沒有幾個留在中國。
民國時期的大學,也招收偏才怪才,這些怪才終成大事,現在的大學每天喊自主招生,卻沒有一個是偏才怪才。
民國時期的大學,只有破爛的校舍,但學術環境一流,現在的大學,雄偉的建築,但學術腐敗漫行。
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民國的大學追求人性的解放,現在的大學限制人性的發展
4. 中國教育部長是干什麼的
去年旅遊時碰抄到一位教育局的同志當我向他問起中國教育現狀的時候他很無奈的對我說:現在的孩子真是太聰明了,如果不弄點他們不愛學的和亂七八糟不沾邊的東西讓他們去學,那十年的學業他們用不了三年就能學完,那剩下的這幾年老師們教什麼,誰給老師們生活錢,這錢國家是不會給的,如果沒錢在這金錢至上的時代又會有誰來干教師這種行業呢。沒辦法只有想自己的謀生之道啊。(當時我覺得確實是一語道破天機)。
5. 大陸現任教育部長是誰
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袁貴仁
袁貴仁 男,漢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鎮人,1975年2月入黨,1969年5月參加工作,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現任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1969——1978年 安徽省固鎮縣王莊中學、五七大學教師 1978——1984年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 1984——1989年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師、系副主任 1989——1995年 北京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副教務長、教科辦副主任 1995——1996年 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 1996——1998年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1998——1999年 北京市市長助理兼市教委主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1999——2001年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2001——2005年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 2005——2009年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 2009年—— 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2009年10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免去周濟的教育部部長職務,任命袁貴仁為教育部部長)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紀委委員。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介紹
一、基本情況: 袁貴仁,男,漢族,1950 年 11 月生,安徽省固鎮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哲學組成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北京師范大學副教務長、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北京市市長助理兼教委主任等職。曾兼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1968 年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1969 年擔任中學民辦教師。1971 年到固鎮縣中等師范專科學校讀書,1972 年畢業後繼續擔任中學教師。1978 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政教系哲學專業讀本科,1982 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 年提前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1993 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 曾獲安徽省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碩士學位獲得者等稱號;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第一、第二層次人選、北京市「百人工程」首批人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導師。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 200 余篇,出版學術著作近 20 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等 10 余項,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 8 次。目前是國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項目的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主持人。 曾指導碩士研究生 8 人,指導博士研究生 30 人,已畢業 20 餘人 。 二、學術成就: 袁貴仁是我國價值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84 年,完成了碩士論文《價值與認識》。1990 年出版的《價值學引論》是價值理論研究的代表作。該書從人學和文化學的視角,對人的價值活動作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在價值問題研究方面取得相當成熟的成果,是我國價值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貢獻在於:第一,突破了僅僅在認識論范圍內研究價值問題的局限,建構了相對完整的價值論體系;第二,對價值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第三,對價值活動作了精細的探析和創造性的研究。在價值觀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該書從價值觀的層面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學理性闡發。 是我國最早開展人學研究的學者之一。自 1988 年以來,先後出版了《人的哲學》、《對人的哲學理解》、《人的素質論》、《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等專著,成為我國人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馬克思的人學思想》認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包括人性論、人的本質論、主體性論、人的需要論、人的價值論、人權論、人的自由論、民主、平等和公正論和人的發展論等。這種對馬克思人學理論體系及其內容結構獨具特色的揭示,提供了一種理解馬克思人學理論的解釋框架,對進一步研究人的理論及建立當代人學體系具有重要價值;《對人的哲學理解》一書按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的理解、西方古典哲學對人的理解、現代西方哲學對人的理解,從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發展不同方面對中西人學思想發展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評析。《人的素質論》,從哲學與人學的角度論述了人的素質的內涵,揭示了人的素質的系統結構,說明了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提高人的素質的現實途徑。 還從唯物辯證法、價值觀和方法論角度對鄧小平理論作了深層次的研究,分別撰寫了《當代中國的唯物辯證法——鄧小平著作中的哲學思想》、《鄧小平價值觀研究》、《鄧小平方法論研究》等著作,並編寫了《鄧小平理論》教材。其中《當代中國的唯物辯證法——鄧小平著作中的哲學思想》,把鄧小平著作中散見的哲學觀點集中起來,使之更有條理;把鄧小平著作中新穎的哲學思想凸現出來,使之更加鮮明;把鄧小平著作中蘊涵的哲學方法揭示出來,使之更加突出。該書榮獲中宣部第五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鄧小平價值觀研究》提出鄧小平的價值觀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理論的靈魂,也是我們全黨、全民族、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鄧小平的價值觀是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為我們進一步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該書獲北京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主體性問題、管理哲學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主持編寫多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其中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公共課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獲教育部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周兆軍張蔚然)63歲的周濟今天結束了為期6年的中國教育部部長任期,接替他的是此前擔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袁貴仁。 當天下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免去周濟的教育部部長職務,任命袁貴仁為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現年59歲,他的職業生涯從未離開過教育領域。從19歲起,他就在家鄉安徽省固鎮縣擔任中學教師。1978年,袁貴仁考取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六年後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他留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此後歷任該校社科處處長、副教務長、副校長、黨委書記、校長。2001年,袁貴仁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 自稱「一輩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的周濟,是中國「文革」前的最後一批大學生,畢業於清華大學,1980年赴美留學,獲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84年學成回國後,周濟進入華中理工大學任教,13年後出任該校校長,隨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至2002年,他先後擔任湖北省委常委、省科技廳廳長、武漢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市長等職。2002年,周濟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翌年接替陳至立出任教育部部長。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教育在不少方面取得突破,免費義務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高等教育也完成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不過,教育領域仍有許多累積多年的頑症亟待「醫治」,擺在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面前的任務並不輕松。當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制訂,袁貴仁上任後,中國教育改革的走向將備受關注。 袁貴仁升任部長後,中國教育部目前共有五位副部長,分別是陳希、魯昕、陳小婭、李衛紅、郝平。 研究領域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學說、價值與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價值論、人學、鄧小平理論 【已發表論文】: 〔1〕袁貴仁.深入治理教育亂收費 確保完成今年治理工作 〔2〕袁貴仁.弘揚老一輩教育家風采 永遠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3〕袁貴仁.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重在以人為本 〔4〕袁貴仁.師德為首 育人為本〔 〔5〕袁貴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6〕袁貴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方法論問題 〔7〕袁貴仁.建設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8〕袁貴仁.我國師范院校改革發展當前面臨的問題 〔9〕袁貴仁.關於價值與文化問題 〔10〕袁貴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深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 〔11〕袁貴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12〕袁貴仁.認清形勢 把握全局 創新師范院校發展思路 〔13〕袁貴仁.抓好師資培訓是新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14〕袁貴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15〕袁貴仁.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努力造就讓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在2005年度教師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6〕袁貴仁.用抗日戰爭的生動歷史推進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17〕袁貴仁.扎實推進高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健康開展 〔18〕袁貴仁.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已發表專著】: 《人的哲學》 《價值學引論》 《人的素質論》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 《對人的哲學理解》
6. 教育部部長是誰
陳寶生成來為教育部部長自
新華社北京2016年7月2日電「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
2日17時許,人民大會堂二樓東大廳高懸的國徽、鮮艷的五星紅旗把現場氣氛裝扮得庄嚴隆重。剛剛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的陳寶生左手輕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上,右手向上握拳,向憲法宣誓。
2日下午,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按下表決器,決定任命陳寶生為教育部部長,接任已滿65歲的袁貴仁。

陳寶生的官方履歷顯示,他1956年5月生,甘肅蘭州人,1978年在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2002年在中央黨校政治學專業讀在職研究生。1984年陳寶生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5月參加工作。
陳寶生的基層工作經驗比較豐富,1982年大學畢業後,他從甘肅省商業廳幹事做起,之後擔任過甘肅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政研室主任、酒泉市地委書記、蘭州市委書記等職務。
2008年6月,陳寶生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秘書長,2013年3月任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7. 現任中國教育部部長
第一任:馬敘倫,任期:1949—1954
個人簡介:馬敘倫(1885.4—1970.5),現代學者、書法家。字彝初,更字夷初,號石翁、寒香,晚號石屋老人。男,漢族,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他從1949年至195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長,從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二任:楊秀峰,任期:1954—1965
個人簡介:楊秀峰(1897.2.27—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95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定,任命楊秀峰為高等教育部部長。1958年2月11日,一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調整國務院所屬組織機構的決定》,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並成為教育部,楊秀峰任部長。
第三任:蔣南翔,任期:1965.1—1966.7
個人簡介:蔣南翔(1913—1988)中國青年運動領袖、教育家。江蘇宜興人。1965年1月至1966年7月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第四任:劉西堯,任期:1977—1982
個人簡介:劉西堯,1916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在國防科技戰線工作,1963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曾出任光明日報總編輯。1977年出任教育部部長,參與了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
第五任:何東昌,任期:1982—1998
個人簡介:何東昌(1923.4-)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1951年2月至1953年9月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1982年後調離清華大學,任教育部部長、黨組副書記。
第六任:陳至立,任期:1998—2003
個人簡介:陳至立,女,漢族,1942年11月生,福建仙遊人,196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電介質物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1998—2003年任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第七任:周濟,任期:2003.3—2009.10.31
個人簡介:周濟 (1946年8月26日-),男,漢族,上海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共黨員,1970年3月參加工作,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
第八任:袁貴仁,任期:2009.10.31—
個人簡介:袁貴仁,男,漢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鎮人,中共黨員,1969年5月參加工作,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9年10月31日,袁貴仁接替周濟出任中國教育部部長。
中國教育部部分職責:
統籌管理各類高等學歷教育的招生考試工作;制定各類高等學校招生計劃;負責各類高等學歷教育的學籍管理工作;歸口管理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擬定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分配工作。
規劃並指導高等學校的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宏觀指導高等學校的高新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科研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等工作;協調並指導高等學校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國防科技攻關項目的實施工作;指導高等學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的發展建設。
參考資料:教育部之根-中國教育部歷任部長
8. 中國第一任教育部長是誰
馬敘倫
【馬敘倫】(1884-1970)字夷初。浙江餘杭人。早年參加南社。1911年赴日本,加入同盟會。曾任浙江都督府印鑄局局長,旋在上海辦《大共和日報》,任總編。1915年起任北大等校教授,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次長、代總長等。抗日戰爭前夕,參與組織並擔任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華北民兵救國聯合會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困居上海,專事著述。1939年,曾掩護過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痛斥汪精衛集團的賣國投敵。1946年參與籌備上海人民反內戰運動大會,被推為和平請願代表,在南京下關被國民黨特務毆傷。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府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至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三至五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第一至三屆中央副主席等職。著有《石屋余瀋》、《石屋續瀋》、《說文解字六書疏證》等。 1970年5月 4日在北京病逝。
9. 怎麼知道中國教育部部長有沒有給我答復啊,我在部長信箱里留了言
別抱太大希望,一般這些高官們對群眾來信不會直接閱讀,首先交給秘書打理。秘書看你是個小百姓就把那信丟一邊了。
10. 怎麼才能當上中國 教育部部長
教育部,還有個名字,叫做洗腦騙錢部。你需要先成為中xuan部老大的親信,才能擔任此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