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
❶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課文內容
時間:1999年8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著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麼辦呢?我就放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得通順呢?
苗苗:得多看點兒課外書。
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準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1)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張鈁,女,原名張苒,筆名張苗,2003年5月改名張鈁。1989年1月12日出生於北京。 張鈁出生於一個文學藝術世家,她的父親是一位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和詩人,母親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張鈁自幼對文學、美術等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幼年時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學大師的關懷下成長。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中記錄了她與巴金、冰心、季羨林、臧克家、丁聰、王蒙、胡絜青等當代著名文學藝術大師們的一次次精彩的對話,發行了好幾萬冊,在海內外引起相當的轟動。全國幾十家電視台和重要媒體,對其做了專題報道。
2003年,受香港《明報》出版社的邀請,她和另外三位內地小作家與文學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會面交談,被港人戲稱為四小俠和查大俠「香江論劍」。 會談後,《明報》出版社出版了繁體版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內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藝術家散論》、《荷塘》等文章,在海內外繼續引起一定的轟動。
訪問對象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人物生平:
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於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余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了《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開始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❷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的「閑書」和「正課」分別指什麼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閑書「是指閑雜的書籍,於正事無關,指對學習無意的書,用來放鬆身心並且以求暫時的休息的書籍,不是課本的書。如苗苗看的《水滸傳》,季老小時候讀的《三國演義》《三俠五義》《彭公案》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
閑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家長的界定。許多家長把讀課外書稱為看閑書,認為讀這些書是無用的,浪費時間。像一些兒童看的卡通、漫畫、故事,還有像《哈利波特》等流行書,都被部分家長視為閑書。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作者苗苗與北大著名學者季羨林就讀書的話題展開的對話。通過對諸位名人的訪談,指出了多讀書的好處。
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匪淺,也使讀者受到啟發。

(2)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小苗和大樹不僅代表苗苗和季羨林,「小苗」還包含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先生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顆根深葉茂的大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作者張鈁,女,原名張苒,筆名張苗,2003年5月改名張鈁。1989年1月12日出生於北京。 張鈁出生於一個文學藝術世家,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張鈁自幼對文學、美術等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中記錄了她與巴金、冰心、季羨林、臧克家、丁聰、王蒙、胡絜青等當代著名文學藝術大師們的一次次精彩的對話,在海內外引起相當的轟動。
❸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的課文
采訪的,禮貌,開頭,過程…
❹ 小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原文!
時間:1999年8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
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著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麼辦呢?我就放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得通順呢?
苗苗:得多看點兒課外書。
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準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4)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季羨林的人物生平:
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於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余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了《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開始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❺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小苗和大樹在一起說了哪幾件事
主要四點
1:應該多讀些閑書。
2:學習上不能片刻。
3:外語最好早學習。
4:多背詩文三貫通。
❻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思維導圖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思維導圖:

全文:
時間:1999年8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
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著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麼辦呢?我就放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
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得通順呢?
苗苗:得多看點兒課外書。
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
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準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
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6)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本文為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小學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
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❼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文記敘了作者苗苗與北大著名學者季羨林就讀書的話題展開的對話。
希望採納,謝謝!
❽ 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小苗和大樹在一起說了哪幾件事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主要有四件事情。
《一》、多讀些閑書
1、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2、季羨林: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麼辦呢?我放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3、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4、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的通順呢?
5、苗苗:得多看點兒課外書。
6、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
7、「閑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閑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教師與家長的界定,這句話是季羨林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對童年時閱讀印象深刻。
《二》、三貫通。
1、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2、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3、「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羨林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國力的競爭取決於人才的競爭,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還要文理兼備,這種綜合型的人才,才能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
《三》外語早學習。
1、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準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2、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
3、這個意思是說越早學習外語,基礎更好。
《一》、多背詩文。
1、季羨林: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2、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3、季羨林: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4「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羨林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並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與《語文課程標准(試用)》提出的古詩文背誦不謀而合,這裡面既有季羨林自身成長的體驗,又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關注,更是對「古今貫通」的一個註解與落實。

(8)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一》(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作者:張鈁,女,原名張苒,筆名張苗。
1989年1月12日出生於北京,張鈁出生於一個文學藝術世家,她的父親是一位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和詩人,母親是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張鈁自幼對文學、美術等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幼年時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學大師的關懷下成長。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中記錄了她與巴金、冰心、季羨林、臧克家、丁聰、王蒙、胡絜青等當代著名文學藝術大師們的一次次精彩的對話,發行了好幾萬冊,在海內外引起相當的轟動。全國幾十家電視台和重要媒體,對其做了專題報道。
2003年,受香港《明報》出版社的邀請,她和另外三位內地小作家與文學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會面交談,被港人戲稱為四小俠和查大俠「香江論劍」, 會談後,《明報》出版社出版了繁體版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書內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藝術家散論》、《荷塘》等文章,在海內外繼續引起一定的轟動。
《二》內容簡介:《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作者訪問名人的對話,包括訪季羨林(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訪史鐵生、訪李國文、訪丁聰、訪黃宗江、訪靳尚誼、訪曹文軒等。
目錄:
小友張苗(代序)
訪胡青,老舍爺爺是個「小孩兒王」。
訪季羨林,在季羨林爺爺家的那片荷塘前。
訪史鐵生,兩個傻子的「好運設計」。
訪李國文,李國文伯伯開講:《三國演義》。
訪丁聰,您為什麼永遠是「小丁」。
訪黃宗江,「賣藝人家」,好老頭兒。
訪靳尚誼,大畫家給我上大課。
《三》文章
時間:1999年8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著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麼辦呢?我就放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得通順呢?
苗苗:得多看點兒課外書。
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準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