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A. 七律長征讀後感
前幾天,我學習了《七律長征》這首詩,我感受到了紅軍的偉大。
這首詩主要寫了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歷盡了許多艱辛困苦,經過了重重困難,但是他們卻能以苦為樂,還時常保持開朗的心態。
讀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詩,我體會到了紅軍是多麼的勇敢。
有了紅軍的堅強不屈,有了紅軍的流血犧牲,有了紅軍的努力拚搏,才有了我們今天美好的家園,我們才能安安心心的坐在溫暖的教室里幸福的學習。
紅軍經歷了那麼多的困難,仍然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而我呢,卻總是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兒難題,就想放棄了;在生活上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想退縮了。見到困難就害怕,就想往後退,不敢前進了,這是我的缺點。
學過這首詩後,我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像紅軍一樣勇敢,要有堅強不屈的精神,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遇到困難就害怕退縮。
我們不僅要學習紅軍堅強勇敢,樂觀積極的精神。同時我們也要珍惜我們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紅軍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美好安定的生活,我們才能吃飽穿暖,才能無憂無慮地學習進步。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不浪費;我們要愛護環境,不破壞。
紅軍,你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我們要學習,繼承,發揚你們的優良品質。我們要把祖國的未來建設的更加美好!
B. 讀《七律長征》後感,100字左右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正文內容:
「長征」這個詞對於我們是不是已經陌生?因為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它是用血寫成的。這個星期我學習了一篇歌頌中國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舍己為人的詩歌——《七律•長征》。
紅軍開始時是直接攻佔城市,雖然近,但是傷亡慘重,所以之後紅軍就轉變了計劃,從人少的地方走,這樣就可以減少人員的傷亡了。但是遇到阻擊卻會變少,同樣節省時間,除了大渡河這樣別無選擇的地方,他們是不會去冒險的。
長征一共經歷了14件重大事件,從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防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圍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最後到達甘肅會寧。
這次長征史無前例,但他們卻做到了。
二萬五千里長征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壯舉」,還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壯舉。

雪山草地,崇山峻嶺,險灘激流,追兵重重,……時至今日,我們還能聽到紅軍戰士克服艱險後爽朗的笑聲。從這首詩中,我感受到了紅軍戰士無畏精神,還運用了誇張等修飾手法。
作者是偉大的毛主席,是他帶領了這場長征,也只有他才領導得好!
從這首詩中,我覺得自己應該更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
我要對工農紅軍說:「你們才是真正的英雄,我要學習你們無畏困難,樂觀面對一切的心態,因為風雲二萬五千里,漫漫長路有過多少流血犧牲,死於戰斗、飢餓、疾病,但他們堅持下去了。讓我們把「長征」這個詞銘記在心中!」
我還收集了許多關於長征途中感人故事,有《金色的魚鉤》、《豐碑》、《一袋干糧》……
C. 《七律長征》
足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D. 讀七律長征有感500字
讀七律長征有感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歷史上偉大的奇跡。我讀了這首詩,感觸至深。
紅軍戰士們在長征的行程途中,遇到了種種艱難困苦,歷經了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連綿起伏的山嶺;天寒地凍的雪山和茫茫無涯的草地等等各種天險的阻隔。但他們心中充滿奮斗的心情,滿腔的熱血,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英勇地與敵人作斗爭,他們還勤於思考,巧與敵人做周旋,最終取得長征的勝利。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困難。有一次,我在放復讀機,不知怎麼了,突然放不動了,原來帶子卡住了。我又急又氣,使勁拽。但轉念一想,這樣會把帶子拽斷。於是,我靜下心,慢慢的取,經過一番周折,我終於取出來了。我悟出一個道理:遇事不怕困難,要克服它才行。
我還從詩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體會出紅軍戰士們有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不僅在戰場上無不流血犧牲,而且還要面臨環境的惡劣,糧食的不足,但是紅軍戰士卻依然開開心心地過著每一天,我非常敬佩他們。
現在,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的歷史,不能忘記勇敢的紅軍戰士,更不能忘記國家的新中國的創始人。如果沒有他們的指揮作戰,沒有他們的辛勤工作,就不會有改革開放的一天。因此,我們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美好時光,好好學習,不能浪費光陰,虛度年華,用努力來迎接自己人生的「盡開顏」。
長征,譜寫了一首悲壯的交響曲和一曲悲壯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悲壯的畫,我要把長征銘記在心,把長征精神發揚光大。
望採納😀
E. 怎樣做好教學反思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應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倡導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成為反思型實踐者。也就是說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地、經常性地對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教學理念、教學效果等進行反思,以發現其中的當與不當,以明白其中的得失利弊,以探討其中的規律,以闡發自己的心得體會……經常性的、有效的良性反思必能使教師積累經驗,增長智慧,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一、讓反思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很多時候,不少人寫教學反思都是為了應付而寫,為寫而寫,特別是一些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不能說這樣的寫沒有一點好處,只是往往這樣的心態下我們的教學反思更多的是缺少理性的思考,顯得隨意,虛假,缺乏客觀,也很難真正觸及到深層的問題。這樣的反思註定是沒有實效的,起不到明顯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寫教學反思不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更主要的是為了自身的成長和提高。本人的經驗是堅持每天寫,客觀公正地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開始的時候顯得很難,往往是有了一點感受和想法,可拿起筆又不知該如何下筆,或三言兩語。不過寫習慣了就自然了,話也多了。什麼事情堅持久了就成了一種習慣。當然一定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多讀多看,用豐富的理論作保障,讓反思更有深度更有實效。二、讓反思的內容更豐富 通常,我們多數教師都認為反思就是對一堂課教學中顯性問題作技術層面的思考。比如說教學目標是否達到,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教學進程有何差距,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等等。其實教學反思的內容還可以再廣泛些。如教育觀、價值觀的反思。教學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否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是否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充分給予學生自由表達、自我詮釋的機會,是否做到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等等問題。也就是說,反思的內容不僅要包括教學技術層面的,更要包括教育觀、價值觀等隱性層面的反思。 我們讀了很多的理論文章,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實施教學,指導教學。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種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不是萬能的,它必然會在實際操作中與教學實踐產生沖突。理論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並被我們重新認識和掌握。教學反思就變成了聯系理論與實踐兩者的橋梁。我們可以從經常的反思中更深刻地認識理論,補充理論,使書本的理論更有實際的可操作性。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還應不斷地對個人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每一位教師由於自身理論修養、學識水平、主動構建的不同,必然會形成其不同於他人的教學風格,這種風格就是教師的個人經驗,是一個教師最寶貴的個人財富。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讓自己的這種經驗變成一種永恆不變,妄想能受用終生的固定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對自己的這種個人經驗進行反思。以發現不足,找出改進點,不斷優化,使個人的經驗更富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也使自己的教育智慧越來越多。可以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關鍵因素。三、讓反思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 究竟在什麼時候進行反思?通常的理解是,一節課教完了進行反思,其實不然。教學前就可以進行反思,教學中也可以進行反思。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課備好了,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先對自己的教案進行反思。教學設計的可行性,教學流程的流暢度,問題設置的合理性,文本拓展的廣度,資料補充的多少等等。這個時候的反思其實就是一種預設。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的進行。課前的反思、預設很多時候與實際課堂出現的狀況不可能完全吻合,需要及時地進行反思。這時候的反思就表現為一種調控。預設的過程難以實施了,問題設計得深了,課堂氛圍欠佳了,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了……這就需要我們及時反思,並做出調整。如本人在教學《七律·長征》一文時,本來安排上課初始先讓學生讀幾段《長征組歌》,可當讀時,學生明顯不在狀態,熱情不高,馬上意識到,長征畢竟過去半個多世紀了,學生對此是很陌生的。於是立即調整,放棄原來的思路,講了幾個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很快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致,又為後繼對課文的理解作了鋪墊。所以,教學反思應該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成為新課程所倡導的研究型、創新型的教師。 在新課程的倡導下,教學反思已成為教師必須的教學行為。
F.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細浪:小浪花
烏蒙:山名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金沙:金沙江,位於長江上游,穿行於深山峽谷之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
暖:溫暖的感受(巧渡金沙江後愉悅的心情)
大渡:大渡河
寒:寒意(暗示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G. 五年級水平的七律長征的讀後感
今天,學習了毛澤東《七律.長征》這首詩,我感觸頗深。
長征,這震驚中外舉世皆無的兩萬五千里的軍事長征,是中國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中國工農紅軍長驅二萬五千餘里,縱橫十一省。長征途中,天上有敵人飛機轟炸,地下有敵人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還有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瀘定橋、五嶺、烏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險的阻隔,紅軍要戰勝克服這些艱難險阻,不僅身體要遭受超出人類種種極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還要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長征本身是一曲悲壯的交響樂,一首悲壯的詩,一幅悲壯的畫。
但是毛澤東寫的長征的詩詞,卻沒有刻意描寫長征經歷的苦難和犧牲,而是洋溢著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連那從浩浩太古以來就獨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霽日出,陽光映著白雪、紅旗,為紅軍的勝利而笑逐顏開了。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啊!
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憑借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相結合的長征精神,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開始了揚眉吐氣的日子。在長征詩中,我領略了中國共產黨人豪情萬丈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感受到中國革命的波瀾壯闊和艱辛曲折,體會到我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長征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要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去征服學習、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讀書,決不能浪費光陰,虛度年華。迎來自己人生的「盡開顏」。
H. 七律長征的讀後感。600字
今天,我讀了《七律.長征》,頗有所感。
《七律.長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紅軍在戰略性大轉移時的戰
爭,而戰爭是殘酷的,紅軍把經歷千山萬水的困難都看作是平平常
常的事,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去戰勝困難。但戰爭本身就是一
首凄涼的旋律,一條艱難的道路,一幅悲壯的畫面!
但是毛澤東寫的詩詞並沒有刻意的去寫所經歷的艱難的歷程,
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流露出了紅軍無畏的革命
精神主義氣概。
通過讀這章詩詞,使我懂得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能在
溫暖的教室里學習和生活,是用生命和血的代價換來的。還體會到
了戰爭是殘酷的,現實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要學會感恩,懂得回報
。更感慨到了長征中的波瀾曲折,知道了紅軍們勇於為祖國、為人
民,犧牲一切的精神,明白了遇到困難要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去面對
,不能退縮,不能氣餒,不能害怕!要勇敢地去面對那些艱難的困
難!而對於作為一名中學生的我而言,懂得了要以「紅軍不怕遠征
難」的精神去翻過一座座「大山」,渡過一條條「大河」,去征服
學習中的困難。還知道我要珍惜時間,珍惜生活,不虛度時光,不
浪費每一分每一秒!因為我深深地知道紅軍為人民付出了鮮血,付
出了青春,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總之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紅軍們用寶
貴的生命換來的,所以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決不辜
負紅軍們為我們犧牲的一切!我堅信成功的大門一定會為我敞開的
,把握今天,挑戰明天!我相信,只有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努力
,永攀高峰,就一定無愧於那些紅軍戰士們!
第二篇:
讀了《七律·長征》這篇作文後,時我無比敬佩紅軍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英雄氣概。
紅軍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的正確引導下,取得了四次勝利。以後,由於在王明路線的錯誤引導下,第五次"圍剿"以失敗告終。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進行長征。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長征全程二萬五千里,這期間,紅軍翻越了連綿起伏的五嶺山、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穿過荒無人煙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經過了11個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條大河,最後,穿越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在長征勝利結束以後,毛澤東同志以及其輕快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滿懷豪情的《七律·長征》。這首是濃縮了長征途中的艱險、曲折和悲壯,震撼了我的心靈。
毛主席多次為紅軍的英勇而慨嘆,多次賦詩言聲。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軍排以上幹部大會上朗誦了這首詩。
《七律·長征》這首詩,是我領略了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和高昂的氣質,更讓我敬佩紅軍戰勝艱難險阻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英雄氣概
I. 七律長征教案
25 七律·徵文(3篇)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三
北大附小 潘東輝
學習目標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意思,能聯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課前准備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准備有關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巧渡瀘定橋的錄像。
3.准備「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
第一課時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誦讀品悟,領略詩境
1.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
↘初步滲透與本詩歌相關的知識
指導朗讀: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 / 不怕 / 遠征難,
萬水 / 千山 / 只 / 等閑。
五嶺 / 逶迤 / 騰 / 細浪,
烏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雲崖 / 暖,
大渡 / 橋橫 / 鐵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
三軍 / 過後 / 盡 / 開顏。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討論
在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 培養樂觀向上的情感態度。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二
北大附小 郭瓊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①出示毛澤東主席的相關圖片。
導語:你認識畫面上的這個人嗎?你都知道哪些有關他的事跡?
②學生結合「資料袋」和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簡單匯報已有知識。
過渡:他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就讓我們通過對這組課文
學習,來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吧!
↘放手閱讀,整體感知
①自學生字詞。
a.請學生各自輕聲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b.請同桌互相讀讀、聽聽,糾正讀錯的字音。試著解答一下對方不懂的問題。
c.全班匯報交流,讀准詞語,理解不懂的詞語。
讀准下列詞語: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學生可能質疑的詞語: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②了解相關背景。
過渡:你都知道哪些有關長征的事?
學生介紹有關長征的歷史事實。
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
③感知詩歌內容。
過渡: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實力,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五嶺,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里,紅軍戰士靠著自己的雙腳,走過了十一個省,行程2500餘里,完成了舉世無雙、驚天動地的萬里長征。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細讀鑒賞,領略詩境
①教師范讀,學生思考: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幾幅圖?為什麼?
②小組研讀。
出示研讀提示:
在學習小組內給「征難圖」起名字,讀讀說說自己欣賞的「圖畫」;還可以結合自己收集的課外資料講一
講自己欣賞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談自己欣賞的圖圖。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
a.「騰越南五嶺」 b.「疾跨烏蒙山」
學法: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長征的艱辛和紅軍戰士藐視困難的精神。
出示:「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這五嶺、這烏蒙是什麼樣的山呢?(老師邊講邊畫。)紅軍在翻越這些山的時候會遇到什麼困難呢?那該怎麼讀呢?
(體會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師:那「細浪」、「泥丸」是什麼樣的呢?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為什麼像「起伏的微波細浪」、「滾動的小小泥丸」呢?那該怎麼讀呢?
(體會詩句反襯紅軍的英雄氣概,突出紅軍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
師:紅軍就靠著自己的雙腳,行走在這跨越四省、峰巒起伏的五嶺上,越過了這巍峨高大、山勢陡峭的烏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嶺。多少的艱難險阻,在我們紅軍的眼中,都算不得什麼!再帶著感受讀一讀。
c.「巧渡金沙江」 d.「飛奪瀘定橋」
學法:通過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影像資料感受長征的艱辛和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你能根據學過的課文說說自己的理解嗎?能把它讀出來嗎?
(回憶《飛奪瀘定橋》等課文,感受長征途中的險惡。)
師: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驚險悲壯,驚心動魄的戰斗吧!觀看相關的錄像。
(感受自然環境的險惡和與敵人戰斗的激烈,體會紅軍的無畏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師:從這九死一生、背水一戰、急流險灘、槍林彈雨、嘹亮號角、奮不顧身的畫面中,你感受到了什麼?能把它讀出來嗎?
e.「喜踏岷山雪」
學法: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嚮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師:如果說翻過五嶺,走過烏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悅,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就是戰勝敵人的豪情。
那麼翻越大雪山,帶給紅軍的又是什麼呢?讀一讀。
師:當時越過大雪山的只有「紅軍第一方面軍」,毛主席為什麼卻說「三軍過後」呢?
(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並相信他們定能戰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師:克服了重重困難,勝利就在眼前,這一切怎麼不令紅軍欣喜若狂、興奮不已呢?讓我們把紅軍的這種勝利之喜、這種萬丈豪情通過聲音讀出來吧!
④加深理解,回歸全文。
a.過渡:紅軍長征僅僅遇到了這五個困難嗎?那毛主席為什麼只寫了五幅「征難圖」?
明確: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可以體會到,在這25000里的長征路上,英勇的紅軍戰士要走過萬水千山,要紅歷過千難萬險。我們不能單獨地看這五幅圖,應該把它們連起來看,它是由幾幅畫構成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歷史畫卷,包含了紅軍長征途中所有的艱難困苦,只是這些太多,說不完、道不盡,詩只選幾個典型的畫面作藝術概括。
b.帶著感受朗讀全詩。
過渡: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播放歌曲,烘托氣氛,提升情感。
師:讓我們帶著對紅軍英勇無畏、不怕艱險、樂觀向上的贊嘆之情,再來朗讀全詩吧!
↘朗讀背誦,布置作業
①熟讀成誦。
②書寫生字。
③課後收集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感受其詩詞的風格。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一
歇檯子小學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學會2個生字;解釋「只等閑、盡開顏、萬水千山」的意思;並且體會詞語在詩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聯繫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弄懂詩句中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2.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請大家回憶我們曾經學習過哪些描寫紅軍長征的文章?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
2.在我國的革命歷程中,有一次偉大的壯舉,有一座不朽的豐碑,那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3.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長征。
二、解題,補充課外資料
1.讀了課題,你查找了哪些與長征有關的資料?
(1)介紹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1934年,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在長征的途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錯誤路線的統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介紹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線。
教師投影出示紅軍長征的地形圖。
紅軍第一方面軍在1934年10月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在整個長征的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了千辛萬苦,擊敗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紅軍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首詩就是毛澤東同志在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的時候寫的。
(3)有關作者毛澤東的資料。
(4)介紹這首詩的體裁。
這是一首七言詩。所謂的七言詩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個字,一共有八句話。就是七律。七律詩中間四句兩兩相對應,而且朗讀的時候還有和諧的韻律與鮮明的節奏。
2.教師小結:非常感謝同學們給大家帶來的這些資料。通過同學的介紹,我們知道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那麼,現在我們自由讀讀這首詩,體會舒適的韻律與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
4.教師小結:這首詩一共有八句話,每兩句子為一聯,分別被稱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三、再讀詩句,質疑解疑
1.讀讀全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標畫在書上,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2.學生質疑。(字詞)
3.根據大家的提問,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的方法,進行自學。
4.學生匯報交流,集體解疑。
遠征:指兩萬五千里長征。
只等閑:等閑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閑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精神。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在課文里是指無數的山、無數的水。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騰:向上跳躍,起伏跳躍。
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磅礴:氣勢雄偉。
開顏:臉上露出笑容,內心充滿喜悅。
5.交流解疑後的感受。
四、指導朗讀,教學生演唱《長征》
五、布置作業
1.思考每句詩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標畫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讀全詩,領會詩句的意思
1.自由朗讀全詩,想想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作者在怎樣的背景下創作的這首詩?
二、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
1.學習首聯。
(1)請同學們讀讀首聯,有哪些語句不理解?
(2)學生質疑。
(3)師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閑」
表面的意思:等:等於、等同;閑:空閑、閑置;等閑:如同空閑、等於閑置。
引申的意思:把這個詞帶入詩句中,聯繫上文說說「等閑」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麼,無足重輕。)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讀首聯,讀出語氣。
(5)同學之間評讀。
(6)紅軍戰士把什麼看作平常的事?
(7)長征時,戰士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從這句詩中的哪些詞可以體會出來?(理解「千、萬」的含義。)
(8)紅軍戰士面對困難,有怎樣的態度呢?從哪些詞與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難?
(9)用自己的話說說首聯的含義。
(10)再次朗讀首聯,想想表現了紅軍戰士什麼樣的精神?(不畏艱險的大無畏精神)
2.學習頷聯。
(1)讀讀這一聯,找出哪些是難以理解的詞語?(五嶺逶迤、烏蒙磅礴)
(2)哪些詞是說明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
(3)你是怎樣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的?
(騰:翻;細浪:細小的浪花。騰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走:滾動;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動。)
(4)投影練習:
把()比作翻著的細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讀這一聯。
A.用「不僅……而且」回答。(不僅寫出了長征的艱難,而且表現了紅軍藐視困難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讀頷聯。
3.學習頸聯。
(1)如果說頷聯是千山的寫照,那麼頸聯就是萬水的說明。
(2)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鐵索:大渡河上的13根鐵索。暖:暖的感覺;寒:寒氣逼人的感覺。)
(3)說說這兩句的大意。
(4)質疑:為什麼說暖、寒?
(5)討論歸納:
暖——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勢險要,敵人控製得很嚴。但是紅軍在渡口俘虜了過江偵查的兩只敵船,活捉了守衛在對岸的敵兵。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對岸的陣地,使大部隊巧渡成功。
寒——瀘定橋高懸在大渡河上,當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敵人抽掉,渡河的勇士們手攀鐵索,冒著對岸敵人密集的槍林彈雨前進。不怕流血犧牲,終於奪下了瀘定橋。「寒」表現了紅軍戰士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6)再讀這一段。體會思想感情。
4.頷聯、頸聯的小結
從這兩聯的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是怎樣看出來的?
(1)討論後回答。
(2)這里所說的困難僅僅指千山萬水嗎?
(3)除去這些自然界中的困難,還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學生甲:萬水千山不僅僅指自然界的困難,還泛指所有的困難。
學生乙: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艱難險阻。比如:在長征中,天上每日幾十架敵機偵查轟炸,地上有幾十萬的大軍圍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
(4)再讀這兩聯,體會思想感情。
(5)這兩聯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呢?
(6)學生討論自學。
學生甲:這兩聯,兩兩相對,就被稱為對仗。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學生乙:我發現這首詩押an的韻。
(7)自由朗讀。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1.回憶前三聯的內容。
2.想一想前三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尾聯
1.讀尾聯。
2.岷山——紅軍長征翻過的最後一座山。此時,紅軍戰士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3.讀出這種心情。
4.理解:
(1)更喜:對勝利充滿信心。
(2)盡開顏:
投影出示:
什麼人「喜笑顏開?」
(紅一、四方面軍以及所有的革命軍民)
5.品讀。
三、總結全詩
1.談談你學完全詩後的感受。
2.那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3.紅軍戰士的哪些品質值得你學習?
四、吟誦詩句,背誦詩文
1.反復朗讀課文,運用停頓、節奏、重音等讀音技巧,再現詩中意境。入情朗讀。(可以採用配樂朗讀。)
2.檢查背誦。
五、作業
1.朗讀並背誦。
2.預習下一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J. 七律長征的讀後感
提起紅軍,我們都能想到七律: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艱苦奮斗,頑強不屈,視死如歸,勇往直前……這些詞語我們耳熟能詳。最能將這些詞語發揮極致的只有英勇奮戰的紅軍戰士。在那風雪如晦的歲月,30萬紅軍經過長征,只剩下了3萬,爬雪上過草地的艱苦程度超乎了人類的想像。
今天我們再次想起紅軍長征的故事。戰士們那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自我的大無畏精神讓人感動落淚。當年紅三十四師師長趁樹湘率領部隊為紅軍墊後,在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了。等到他們撤退時,湘江已被國民黨封鎖,他們又餓著肚子退回山西打游擊。撤退途中,陳師長腹中中了敵人的子彈。但他依然堅持到底,命令其他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最終被敵人抓住,壯烈犧牲,年僅29歲。多麼可敬的人啊!多麼可愛的戰士啊!如果沒有了陳樹湘這樣的戰士,這場戰役如何能取勝?如果沒有了千千萬萬個陳樹湘,長征能勝利嗎?正因長征中還有許許多多大無畏精神的紅軍戰士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犧牲了自己,我們的長徵才能勝利。要是一支軍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擁有這種精神,那就無堅不摧了。紅軍精神是一個寶庫,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能讓我們收益匪淺。
在人們心裡,紅軍是可愛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讓我們永遠傳承紅軍的精神,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