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1. 伯牙絕弦意思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注譯
絕 :斷絕 善 :擅長,長於。
伯牙絕弦(3張)鼓 :彈。 志在高山 :心裡想到高山。 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 :像。 洋洋 :廣大。 念 :心裡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之:他。 謂 :認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譯文小學課文: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怰。終身不復鼓。
鼓:彈。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曰:說。 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洋洋:廣大。 謂:認為。 之:他。
[1] 必: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就。 善:擅長。 念:心裡。 復:再。 絕:斷,斷絕。 若:像
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於欣賞琴藝。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流過我的心中!」不管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說出他的心意。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撥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在我耳邊流淌!」 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說出他心裡想的。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挑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能聽出我的心意,想像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2.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課文。文言文初次被編入小學教材,對於小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一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我有點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鍾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絕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發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范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里熠熠發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像: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麼?通過想像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後,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和友情的標准,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一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採用什麼方法教學呢?我參閱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視頻,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麼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捨,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一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一個課時完成,於是藉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總以為這條線會一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涌現出來.。
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範讀一讀,傳授一些技巧,那麼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並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一個學生說道「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鈴聲響時,我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於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後我利用了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後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許這些亮點就會出來了啊。
總之,這堂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幸運的是我還有機會去磨練這堂課,希望下次的我有所進步。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個字的背後有著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獲,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1、用傳說引入課文,讓學生帶著「是什麼將地位如此懸殊,際遇如此不同的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知音,演繹出一場感動千古的傳奇?」這樣一個疑問開始聆聽教師的范讀。
2、教學中,我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整堂課學生都隨著文章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從最初的欣喜到結尾的潸然淚下,可以說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沙沙細雨聲、潺潺流水聲、啾啾鳥鳴聲,無不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4、在板書設計上我運用繪畫突出主題,為了營造「知音之死」的悲劇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這一環節時一步一步擦去,整個黑板由剛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畫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隨著我的擦拭課堂上每個同學的心都揪了起來,很快由剛剛的喜悅轉成了悲傷。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真正實現人文 「共鳴」。
二、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准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 「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三、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交流自然、流暢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