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教育論文
1. 幫我找關於教育的議論文
論中國素質教育
二十一世紀是素質教育的時代,可中國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雖然國務院,教育部領導時時刻刻說中國再不進行從應試教育轉化為素質教育的話,中國的崛起還要再過20年。可中國的教育思想本質上還是應試教育。只要中、高考沒有取消,中國的教育就難以步於素質教育時代。因為在中國,在廣大同學、家長心中分數就是一切。擁有了高分就擁有了前途。這類思想是大錯特錯的。
前幾天,我去一位高三同學家玩,一進門,便看到一副「殺進清華」的座右銘。我問他:「當今社會主要進行素質教育,清華畢業生在某些方面還沒有一個農業大學畢業的學生強,清華畢業等於零。」他說:「誰說是素質教育啊!高考照樣要考,出來還不是靠一個文憑找工作,在中國這個應試教育多年考生、家長心中以有了一個數——考上清華就有了一切。」
對啊!中國從隋建立科舉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就有了成績好了前途就一片光明,所以古人有句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可美國沒有高考,照樣獨佔世界,照樣有很多人才。中國學生在生活、素質上大大輸給了美國。美國不僅贏在當代,更贏在下一代。
中國應試教育是一代難以跨越的屏障,要在中國實行素質教育,首先要改變人們心中的分數就是一切的錯誤觀念。讓廣大學生、家長真正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分數只代表學習、文化上的符號。素質才是真正走入社會必須的一個條件,沒有素質,文化、文憑再高也等於零。
我們是祖國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要讓祖國騰飛,必須改變中國人分數就是一切的觀念,讓中國全面實行素質教育,才能讓中國這條巨龍崛起在世界的東方。
2. 以賞識教育為題的議論文有哪些
這個可以去專門的作文網上尋找。
3. 以賞識教育為題的論文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他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人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基本素質,建議他改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這個故事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如果我們打破另類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維定勢,像那位化學老師好樣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個性的場所,必能收到「鐵樹也開花」的顯著成效。可見,在德育工作過程中,賞識教育的魅力是神奇的、無窮的。
一、走進學生的心靈——發現閃光點
教育家陶知行這樣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從老師那兒得到尊重、寬容和教誨。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的熱情,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促進他們的品德養成。
生命之花在賞識中開放,在抱怨中枯萎。教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健康特長都要給予肯定,幫助其發展,而不要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要用辯證的觀點全方位、多角度欣賞自己的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要熱忱地去發現每個學生身上被缺點湮沒了的閃光點,看到優點就表揚,有了進步就鼓勵,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話語、一道期待的目光、一個會意微笑,都會讓他們感到無限的溫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平淡質朴、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有了心理依靠,產生學習的熱情,進而願意向教師敞開心扉,樂於讓教師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同他們一起感受快樂與憂愁。並以此作為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秘密武器,通過心理暗示,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反之,如果教師認為自己的學生一無是處,便會使他們自暴自棄,失去上進的動力。正如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所言,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這,就是新課程「教即導」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二、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潛能力
我國賞識教育家周弘曾說:「天賦差異有限,生命潛能無限。」心理學研究表明,受到鼓勵和贊美是人的高級需要,一個經常受到肯定和鼓勵的人,其自尊心會增強,其潛能會被充分發揮,就會積極、愉快、高效地學習和工作,不斷取得成功。因而,在德育工作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作為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學生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求十全十美,不允許學生犯錯誤,那麼你會痛心疾首地發現留給學生全是負面影響。因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陶知行語)。」這些科學家小時候在大家的眼裡學習成績都非常差,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某方面的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正是教師尊重了他們的個性差異,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認識,揚其長,避其短,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後來他們才會成為出色的科學家。由此可見,賞識教育既能控制浮躁的情緒,又能呵護脆弱的心靈;既能激發內在的潛質,又能創造意外的奇跡,從而實現師生互動共進的雙贏局面。
這,就是新課程「多元評價」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三、肯定學生的進步——樹立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學生某種良好行為出現後,如能及時得到肯定的強化,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並使同類行為繼續向更高層次需要做出積極的努力。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張充滿個性色彩的生命畫卷,這張畫卷並非缺少值得欣賞的東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賞的目光,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但願我們的教師面對一張張生命的畫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責備,而是更多地去發現、去鼓勵、去贊美,「贊美最細小的進步,而且是贊美每一次的進步(戴爾·卡耐基語)」; 以欣賞的心態體會學生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不僅有積極進取的決心,而且有不斷進取的動力,進一步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同時,在學生自尊心、進取心和自信心的養成過程中,還能夠感召、影響和帶動他人,形成團隊精神,樹立合作意識,營造出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氛圍。
這,就是新課程「人人可成才」的思想理念所需要的賞識。
總而言之,賞識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就是發展教育,就是成功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心理,運用心理策略,用賞識教育這把金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智慧之門和希望之門。
4. 桑曉玲 淺談賞識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J].陝西教育(理論版),2006,(Z2)
J是雜志,Z2指2006年第二期
5. 關於尊重或賞識教育的作文 700-800字 5種修辭格以上
我認為尊重是自上而下的,仰視的時候,尊重油然而生,但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是平視甚至是鄙視,這時候我們是否還能感到被尊重?
尊重是一種情緒,動物也具備,但動物的尊重僅限於自下而上,帶有卑微的含義。看一看東非草原的獅群,西伯利亞的狼群,便知日常生存中尊重無處不在,動物的尊重是為了集群生存,明顯是在強權之下,雖不情願但也要遵守。
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的社會具有等級差別,並且無時無刻不在。只是我們所描繪的無等級社會還沒到來。客觀地說,尊重已成了當今社會的潮流,不順應潮流的人就會被潮流所淘汰。盡管淘汰出來的東西是閃亮的金子。
為了順應潮流溶入社會,所以我們不得不尊重上級,尊重上級的意思就是下級一定要服從上級,見到上級一定恭敬有禮,對上級的指示一定要絕對執行。並且不得有絲毫抱怨,這樣的人必定前途無量。
但我始終認為,無論是同級,還是上下級之間,彼此尊重才是最重要!因為彼此尊重才有凝聚力和戰鬥力!
教學論文,指的是教師用來表述研究成果和闡述學術觀點的論說性文章,這些文章是教研成果的記錄,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總結,也是教師辛勤筆耕的結晶和能力的體現,有教育理論性論文、教育時評、教育管理、教育案例、讀後感、教育調查報告、班主任工作論文、家庭教育論文、教育現象評析、課題研究報告等。從教21年,寫過一些教學方面的論文,也有一些論文獲得省市級獎勵,並在部分期刊發表。參加這次國培研修,大家也討論了許多這方面的話題,藉此機會,將個人在論文撰寫上的一些心得體會交流如下。
一、端正態度,明確為什麼要寫論文。
態度決定行動,有什麼樣的寫作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寫作行為。一個人寫文章,不外乎是將自己的工作軌跡留下來,通過研修促進工作提升,對自己的學術水平、專業水平的肯定。教育教學論文有很多種類,在明確為什麼寫論文後,從哪方面著手寫,也是需要明確的。我認為,教學論文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否定某一教學領域中的一些陳舊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新見解。二是收集、整理一些教學過程中積累的材料,使之系統化,用新觀點、新方法加以論證,得出新結論。三是在某一教學領域中,經過自己悉心研究、觀察和實踐,有所發現和創造,陳述新見解。
目前,有相當多的教師的論文是臨時去寫,拼湊而成。平時沒有研究,平時沒有收集資料,沒有關注、思考這個問題,也沒有去實證研討,等到學校說要交論文了,才臨時到網上去東拼西湊一點資料,倉促而成,質量可想而知。作為一名默默耕耘的教師,我們要明確的是,發表文章目的是為了參與問題研究、學術討論,促進學術交流,並通過文章的發表受到激勵,使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雙提高。
二、選題恰當,明確自己要寫什麼。
如果「寫什麼」不明確,「怎麼寫」就無從談起。因此選題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論文的命運。我認為,在選題上,一是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二是選擇自己有濃厚興趣的題目;三是選擇能夠發揮自己業務特長的題目;四是選擇自己佔有資料較為充分的題目。寫作確題時,有些問題別人已經研究過,並有了公認的結論,這個選題就不要再去寫了,除非你想推翻已有的結論。同時,選題不宜過大過寬。題目過大了,勢必精力分散,道理講不清說不透,最好是取某個小問題、某個問題的側面來寫,把道理說清楚,使人們看後得到啟發,受到教益。論文的題目一般都採用肯定式,有時為了吸引讀者,也可以用提問式的題目。為了引伸主題,或者對某一事實必須在標題中加以說明,還可以在題目的後面再添一個副標題。
1.抓住難點。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習慣不好,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這些問題雖然有不少人進行了研究,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另外,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困惑,比如,近年來盛行「賞識教育」,它適合所有學生嗎?難道教育就不能有批評和適當的「懲罰」嗎?該如何把握度,有的教師根據這樣的疑問提出了「適度懲罰對形成兒童良好行為的效果研究」選題。
2.挖掘亮點。教師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般都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如有的教師善於做學習困難學生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有的善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的在課堂組織教學和管理方面很拿手,課堂秩序很好;有的在班級管理方面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帶出了文明班級,這些都可以形成研究的選題。
3.尋找盲點。盲點就是別人還沒有發現的選題。別人已經研究的東西,我們再去研究,往往費力不討好。在課題研究中如果獨辟蹊徑,可以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學段與學段之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邊沿地帶」尋找未解決的問題,確立研究的課題。如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各個學科,不同年級的老師,很多人在研究,我們再去研究,很難有所突破。
4.關注熱點。作為中小學教師,要發現有意義的問題,其前提之一是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並保持經常的關注。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對頭腦一片空白的人來說,問題往往與他擦肩而過。要成為研究型教師,就要經常閱讀教育面的報紙、雜志、經常瀏覽權威學科教育網站,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多到名校去參觀學習。
三、積累素材,做好寫什麼的准備。
教師的職責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而撰寫或發表文章則是更高層次的追求,它必須以搞好教學和教研工作為前提。教師要想寫出教育教學文章需要有充足的原材料和創造性的思維加工過程。只有勤於積累,精於思考、才會有東西可寫,並能寫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來。
首先,要善於學習,養成積累資料的習慣。積累資料的方法通常是記筆記或製做卡片,寫教後感。相對而言,製作卡片靈便使用,卡片積累多了,就有可能成為很有價值的寫作素材。
積累資料的途徑很多,主要有:
1.從工作中搜集。有心於教育教學研究的教師,每堂課後或每一單元教學後都要認真思考總結,將其寫成教學後記或教學反思。
2.從聽課中搜集。有些教師為完成學校要求的聽課任務去聽課,有的教師聽課僅僅是抄上板書或課件的文字內容了事,這樣的聽課是無法為課題研究服務的。確定研究課題後,更要帶著問題去聽課,選擇哪些最有價值的環節、細節或教學方法,及時記錄下來。
3.從觀察中搜集。處處留心皆學問。作為教育教學研究的有心人,中小學教師既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對種種教育現象進行觀察,並隨時記錄,用心思索,見微知著。
4.從調查中搜集。調查研究是公論的認識事物、掌握規律的一種有效方法。進行調查的方式,一般有典型調查,抽樣調查。方法上,可舉行座談會,進行個別談訪,開展問卷調查,等等。
5.從實驗中搜集。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記錄,整理獲得實驗數據,包括成功的、失敗的、需要改進的各種信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實驗過程中得到的數據對教育研究來講,都是最寶貴和最有價值的。
6.從閱讀中搜集。開展教育課題研究,一定要學會讀書,學會向他人學習。一是寫讀書筆記。將閱讀中獲得的材料以及感受較完整地記錄。下來。二是做好摘錄。將文中有用的部分記錄下來並做好分類,以便日後查找。三是做好剪輯。將報紙雜志上對自己研究有用的文字材料剪下來分類保存。
7.利用學術會議搜集。參加專業學術會議是搜集教育科研資料的重要渠道。學術會議上學者們可以面對面地交流教育研究新成果、新進展或新課題,因此,能使人們獲得報刊文件中得不到的信息資料。
8.通過互聯網搜索。計算機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上網查詢、搜集教育信息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得教育科研資料的快捷、有效的重要渠道。
其次,在積累資料的過程中,要精於思考,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要做整理和綜述工作。思考的過程,就是對思維材料進行加工的過程,在思考中發現新課題,產生素材靈感,使表面的東西得以深化,零散的東西變為整體,孤獨的東西變得聯系起來。
四、多思多寫是教學論文的寫作途徑。
在明確了為什麼寫、寫什麼並完成了資料積累後,對於有一定寫作水平的人來說,起草論文初稿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把構思內容轉化為文字形式就可以了。一旦動筆,就必須趁熱打鐵、全神貫注、連續不斷,把想到的都寫出來。盡管有時反過頭來看,有些想法很簡單、很朦朧,甚至很不成熟,但絕不可輕易放棄。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深入思考,思路已經打開,如果中斷,將是十分遺憾的。所以一定要克服一切外界干擾,一鼓作氣地寫出初稿。初稿寫出之後,首先,要作嚴格的自我審閱,自我修改。對此,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時間,頭腦冷一冷後,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離,較客觀地進行閱讀,這樣可能更容易發現問題。在寫作時,要能鑽進去;在修改時,要能跳出來。在寫作時,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時,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論敵的位置上,從雞蛋里挑骨頭,越「苛刻」越好。
總之,一篇教學論文是逼出來、多寫多練出來的,只有多讀、多寫、多思、多積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就一定會寫出高水平的論文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