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壹』 人教版 初三語文 第一課 《沁園春 雪》
這是初三的?我上初四才學的!
答案:
略 稍 都是程度副詞,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子中分別修飾「略」和「稍」,表示程度上較淺,並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礎上委婉的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強的分寸感!
這是 導與學 的答案哦!
『貳』 教案 學古詩沁園春雪大班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版況。權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叄』 《沁園春 雪》 的板書怎麼樣設計好
可以網路排版的!
『肆』 沁園春雪教案~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各寫什麼?
這首詞的上闋寫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寫,中七句是具體寫,後三句是想像雪過天晴之景。
詞的下闋是評論古代帝王,抒發壯志豪情。其中前兩句起承上啟下作用。中七句是評論古代帝王,後三句是抒發壯志豪情。
上闋 寫北方雪景
(1)概括寫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體寫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像雪過天晴之景(後三句)
下闋 評論古代帝王,抒發壯志豪情。
(1)承上啟下 (前二句)
(2)評論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發壯志豪情(後三句)
作者以「望」統領下文,都望到了什麼?
(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
這些景觀大勢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
你認為以動寫靜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承上啟下)
作者用一個惜字統領全文、評價歷史人物,包含著什麼樣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評不足)
怎樣理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抒發了作者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
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的?
(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有寓情於景,句句洋溢著熱 愛祖國山河的豪情;下片議論,有上片之景而產生感情有祖國的壯麗山河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並對歷代英雄人物加以評說而寓情於議,蘊涵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最後一句由評論落到贊揚,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
這首詞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這首詞語言凝練、貼切、極富表現力
(望、看、惜——貫穿全文;飄、舞、馳——動詞生動;運用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方法)
本詞圍繞一個「雪」字寫景抒情,上闋寫的是我國北方的壯麗雪景,抓住「望、欲、看」三個動作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融情於景。下闋重在抒情、議論,以一個「引」字過渡到對古今人物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
這首詞氣魄雄偉,內蘊深厚。上闋用大手筆寫北方雪景,下闋縱橫議論,評古今帝王。上下一氣,構成了一個博大空闊的時空境界,構建了一個頗具匠心的完美形象,也表現出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超凡脫俗的精神寄託。作者寫這首詞的真正立意所在,應該說是贊頌無產階級人民大眾。「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說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總結歷史經驗,毛澤東同志強調中國的命運必須掌握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手中,中國革命必須依靠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才能取得勝利。
主旨在贊頌無產階級人民大眾,那為什麼還要大書雪景,評點帝王呢?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作者大筆揮灑,極書北中國的嚴冬雪景,然而,他的眼光並非一味地停留在雪景上,而是通過眼前雪中山川的壯美,充分發揮自己的豐富獨特的想像,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畫面上,呈現出陽光照耀大地的嬌美:「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正因為「江山如此多嬌」,這就很自然地引出無數英雄為她競相折腰。
「無數英雄」,作者列舉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帝王,用一個「惜」對他們加以評說,「略輸」、「稍遜」、「只識」,以委婉含蓄的筆調,詼諧風趣的語氣,客觀地評價了他們的短長。這幾位歷史人物在他們各自的時代都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功績卓著,英雄一世,不愧為歷史的巨子。只可惜他們武功有餘,文才不足,也就是說缺乏文治方面的成就,歷史的洪流已將他們席捲而去,只有今天的無產階級人民大眾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才是祖國大好河山當之無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國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作者寫景是後面抒情議論的基礎,評說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為了更好地襯托出當代無產階級英雄。
《沁園春•雪》內涵豐富,談談你的感受?
本詞寫於1936年2月,公開發表於1957年1月號《詩刊》,在此之前毛澤東同志1945年10月在重慶書贈此詞予柳亞子,因而被重慶《新民報晚刊》傳抄發表。這首詞是毛澤東准備由陝北東征時,見大雪而創作的。其內涵我們通過作者自注便顯而易見:「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罵?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這首詞的上闋重在寫景,而寫景又有實有虛,試作分析。
上闋前十句是實寫眼前的雪景,最後三句是通過想像虛寫雪後一派新的景象。晴日當空,一片暖色,令人振奮,令人喜愛。雪中景象在蒼茫中顯出雄偉,雪後的景象則在清朗中顯出多姿多彩,嬌艷動人,充滿青春的活力,令人頓生愛意。
如何認識作者對歷代帝王的批判態度?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造就了無數封建帝王,他們曾經都有過自己的輝煌時刻,然而,能為後人所稱頌的卻為數不多。真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毛澤東同志在詞中評說的這幾位應該算得上是歷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歷史上的英雄,他們都具有雄才大略,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的影響。但他們疏於「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甚少,個人的才能也頻有欠缺,作者用形象的文學語言對這些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判。從而肯定了今天的無產階級、今天的人民大眾,他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同時,這種批評也是自己開創未來的一種自信、一種自勵、一種抱負。
怎樣理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請簡要說明。
這最後三句是本詞的詞眼,是本詞的主題之所在。「俱往矣」三字,把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和歷代帝王的英雄過去一筆帶過。「數」、「看」兩句,說明過去的歷史人物畢竟有他們的局限性,只有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才是祖國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
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
長城、黃河是靜景,山脈、高原是動景。
「須晴日」中的「須」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須」是等到的意思。這里是在寫想像中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對革命光榮前途的預見,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博大胸懷和樂觀主義精神。
上闕寫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含義,以及在詞中的作用?
這是一個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描繪雪景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英雄人物的歌頌。
上闕用「望」來統領下文,那麼下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字?
惜(可惜、惋惜)
詩人在「惜」什麼人?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詩人對這幾個人的態度是一樣的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不一樣。一個「惜」字委婉准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准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後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於前者。
詩人評說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對比、襯托後面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人民大眾。
集體朗讀最後三句,然後討論這三句在全詞中的作用。
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是當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無數的人民群眾。揭示中心思想。
「望」字可否換成「看」字?為什麼?(不可。因為是登高遠眺,只能用「望」。)
「頓」字可否刪去?為什麼?( 「頓」不可刪去,因為它寫出了變化之速,寒威之烈。)
下闋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惜」中含有多種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英雄,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貢獻。(2)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批評他們短於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欠缺。(3)自信自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和革命英雄,必將勝過前人。
惜:(1)肯定他們是傑出帝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貢獻。(2)批評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文學才華欠缺。(3)自信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必將勝過前人。
主題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詞表達什麼思想感情?它的寫景和議論抒情有什麼特點?
這首詞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達了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這首詞寫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議論,上下幾千年,氣雄千古,風流豪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白居易《賣炭翁》),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伍』 十萬火急!!我要上中學語文《沁園春.雪》,麻煩各位高手幫我設計一個新穎的新課導入
《沁園春·雪》導語二則
作者:佚名 教案來源:網路轉載 點擊數:720 更新時間:2006-9-1
(其一)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大雪。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高駢的"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舉不勝舉。那麼在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的筆下,是如何描繪雪的呢?
(其二)
湖南楊志剛老師這樣導入:
首先用幻燈片打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莽莽北國雪景圖,讓學生從視覺、知覺、感覺等多角度進入情景,感受雪景帶給人的遼遠的意境。撤去畫片,讓學生閉目,靜坐,凝思。然後播放《沁園春·雪》上闕的磁帶錄音,學生通過文字構築圖畫,使原來留在腦際的圖像進一步得到充實和深化。接下來讓學生說自己感知到的雪景內容、特點,略微談點感想,學生間相互補充。然後教師導入:
1936年冬天,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在延安時看到這幅雪景,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沁園春·雪》(板書),我們一起來看看毛主席是如何描寫雪景,怎樣抒發情懷,評古論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