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飛機教學反思
讓孩子在課外閱讀中真正「悅讀」起來
——《水上飛機》教學反思
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它可以鞏固孩子課內所學的讀寫知識;可以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陶冶情操,促進其健康成長;可以提高孩子的整體語文素質,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①歷次頒布的小語教學大綱也多次提到「課外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在每一學段的「閱讀」部分就對課外閱讀的字數總量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第一學段(1-2年級),是「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是「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是「不少於100萬字」。②也就是說,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的總量應不少於150萬字。
然而,經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僅有30.5%的中小學生喜歡課外閱讀,而且存在著年級越高越不愛讀書的情況。本該是人生一大樂事的「讀書」,為何不受孩子們的歡迎,甚至讓他們談「書」色變了?
一、分析現狀:孩子不「悅讀」的原因。
課外閱讀是孩子們求知、啟智、奠定良好素質的重要平台,但是廣大學生面對課外閱讀不是笑逐顏開,積極歡迎,而是愁眉苦臉,消極應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缺乏對課外閱讀意義的認識。
閱讀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種,但是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和家長對「閱讀」這個概念的理解存在著誤區。他們認為,閱讀就是指讀好語文書,只要鑽透那薄薄的一本語文書,認真上好那短短的一節語文課,做對那無數的練習題,那就算是高枕無憂了。有著這樣錯誤的認識,他們自然對課外閱讀是不屑一顧,認為看課外書是不務正業。
2、缺乏閱讀的時間和精力。
小學生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試猛於虎」的今天,孩子們的時間表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幾乎沒有一絲兒的閑暇空餘: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課堂里上課,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時間則是在題海中苦苦掙扎,雙休日還有名目繁多的各種培訓班在等著他們。孩子不是超人,海綿里的水再擠也是有限的。在這樣情況下,試問他們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輕松地「享受」課外閱讀的樂趣嗎?
3、缺乏讀物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孩子的課外閱讀是關系著孩子文化積累和心靈成長的大問題,但總有一些家長和教師以「影響功課和考試」為借口,認為課外讀物是「閑書」,有意無意的限制著孩子們閱讀的自由。筆者的鄰居有個上二年級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幾乎每天早晚都會聽到他琅琅的讀書聲,,但是翻來覆去總是語文書上的那幾篇。但是再經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餚一樣,若是天天都吃,也會膩味的。薄薄的一冊語文書在家長的眼裡就是「聖經」、「寶典」,聽著那有氣無力的聲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開他們書包,你會發現裡面充斥著各種教輔用書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書。面對考試,面對家長所擔心的未來競爭,孩子們沒有自由選擇的閱讀權,極具功利性的「課內閱讀」正敗壞著孩子們的閱讀胃口,消耗著他們的閱讀熱情。
4、缺乏閱讀的檢測與評價。
「書海無涯,舟楫安在?」對於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而言,什麼東西最應該被重視和保護起來?那就是興趣!而孩子的興趣又主要依賴於家長和教師的評價。但是目前語文教學的評價中,恰恰就是缺乏對孩子課外閱讀情況的評價機制。一學期終結僅有的一張試卷上,基本上都是語文書上的內容,教輔書上的題型,有多少是檢查和評價課外閱讀的情況的了?單一的測評方式就是對學生一學期語文知識和素養的唯一評定標准和評價依據。這種評價機制忽視了學生的動態發展,嚴重挫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二、解決問題:讓孩子真正「悅讀」起來
那麼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課外閱讀中真正的「悅讀」起來了?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結合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和思考,我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
(一)雙管齊下----消除主客障礙,明確課外閱讀的意義。
要想讓孩子明白課外閱讀的意義,從內心裡真正愛上課外閱讀,筆者認為,需要具備內外兩方面的的條件。
所謂內部條件,就是指學生自身在主觀思想上要了解課外閱讀對於自己的語文學習和一生發展的重要性。教師可先利用時間向學生宣傳和介紹古往今來眾多偉人因愛讀書而最終有所成就的軼事,如陳毅吃「墨水」,毛澤東鬧市讀書等故事,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向他們學習的志向;教師還可利用班會課、文體課等時間給學生講各種有趣的故事或者組織好書推介會,讓學生感受到課外知識的奇妙與有趣,從而愛上課外閱讀。
所謂外部條件,就是學生所處的客觀環境。只有外部客觀環境對學生起著良性的促進作用,學生的課外閱讀才會得持續的發展。這里的外部條件又分成兩種:一種教師自身要提高對於課外閱讀的意義和作用的認識,第二種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進行課外閱讀。父母要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持鼓勵、支持的態度。目前絕大多數家長限制甚至於反對孩子進行課外閱讀,他們的理由是:影響功課和考試。他們認為孩子的年齡還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學和就業壓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為家長有責任監督他們在最重要的階段做最重要的事。對於家長們的擔心以及對課外閱讀的誤解,教師可採取多種手段與之溝通和引導:
1、如以「告家長書」的形式或者是召開家長會的方式與其進交流,介紹課外閱讀的好處,列舉世界上的一些偉人、名人,無不是從童年大量的閱讀引起閱讀的興趣,遷移為強烈的學習興趣、求知慾而走向成功的,讓他們明白課外閱讀對孩子終身發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長將「閱讀」和「考試」相互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充分認識到考試只是孩子一個階段性的人生體驗,而課外閱讀則會伴隨他們一生的發展;
2、如開展「親子閱讀」等家庭閱讀活動,創造濃郁的閱讀氛圍。事實證明,家長愛讀書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愛好讀書。號召家長們在家多讀書,給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讀同一本書,讀後共同交流讀後的感受和體會。這種方式不僅會讓家長們也感受到書的魅力,而且能增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保障閱讀時間,養成良好習慣。
閱讀時間是閱讀質量的保證。目前很多小學生普遍反應:我們沒有時間讀書。看看現實,也難怪他們。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在活潑好動的童年時期,一天中,聽完課,做完老師和家長們布置的作業後,他們最渴望的就是盡情的玩樂。對他們來說,比起白紙黑字的書本來,與小夥伴們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戲,或是看電視等娛樂活動更顯得要輕松,不費腦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幫助孩子們合理的安排閱讀時間,保障他們的閱讀精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固定閱讀時間。
有這樣一則案例,讓我很受感動:美國馬薩諸塞州亨廷頓蓋特威區中學,早在1978年全校就確定了持續閱讀時間: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長度為25分鍾。一到這個時間,整個學校,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當然還有學生,都必須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什麼來讀一讀。而現在,每到周一和周五的上午10點半鍾,在整個校區里只會聽到一種聲音:就是書頁翻動的聲音----是非常渴望的翻書聲,而不是原來不情願的翻書聲。受此啟發,我也在班級內部進行了嘗試:將每天中午原定的提優補差的30分鍾時間,改為「師生共讀」時間。一到時間,大家都必須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愛的課外書籍,靜心閱讀。剛開始時我是採取強制手段,每天要檢查人數,檢查是否帶了書籍,檢查閱讀態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驚喜地發現,這些檢查漸漸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學生紛紛提前來到學校進行課外閱讀,他們說:讀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壓縮課內閱讀時間。
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就曾經介紹說過:自己一般只花一學期的二分之一的時間就教完教材,其餘的時間都用來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啊,其實,課內我們所教學的閱讀方法和技能,就是為了運用於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啊。學習魏老師的方法,我仔細地鑽研教材,鎖定教學的難點和精點,這樣不僅課堂的效率提高了,而且節約出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在此基礎上,我將每周五的語文課開辟出來,改為「閱讀指導、交流課」,專門用於對孩子們進行閱讀的指導,讓他們就自己所閱讀的書籍進行讀後的討論。事實證明,這樣不但沒有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且讓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倍增。
3、倡導利用「三餘」時間。漢代學者董遇曾經說過,他常利用三餘時間讀書:冬天地一年中的閑時,沒多少農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閑時,不便下地幹活;雨天是四季的閑時,不好出門幹活。讓學生學習古人這種節約點滴時間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尋找點點滴滴的時間,積少成多,養成「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時間概念。
如今,我班的孩子們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普遍提高,由原先提到讀書就唉聲嘆氣,到現在看到書籍就眉飛色舞,他們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由此可見,只要給予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將他們從課內閱讀的重壓下解放出來,他們都會從內心愛上閱讀的。
(三)放飛自由----營造寬松氛圍,追求開放的閱讀方式。
1、閱讀材料,自由選擇為主,經典推薦為輔。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本,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從這個新課程理念來看,讀什麼樣的書,應該尊重孩子,以學生「自主選擇」為主。
據我調查,孩子們感興趣的書有兩種:(1)符合孩子年齡特徵,能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書。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齡特點,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尋求冒險刺激,渴望神秘的經歷;(2)能緊跟時代發展,適應時尚潮流的書。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如今的孩子對於科學,對於宇宙、未來的了解和渴望,對於流行、時尚的跟隨,都是我們小時候所不能夠比擬的。了解了這兩點,我們也就不會奇怪《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等為什麼能夠成為兒童文學的經典,受到幾代人的鍾愛,也不會驚訝「皮皮魯」和「魯西西」會成為中國孩子童話夢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風靡全球,那個戴著黑框眼鏡的小男孩讓眾多的孩子時刻幻想著進入奇異的魔法世界。
當然,對於閱讀材料的選擇,讓孩子們自主選擇並不等於教師就放任自流。對於一些粗製濫造、質量低劣的圖書,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傳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書籍,教師應絕對加以制止,而對於一些經典名著則應進行積極的倡導、宣傳。余秋雨先生就認為:「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名著來奠基,可以激發他們一生的嚮往。」③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話》、《綠野仙蹤》等經典童話,都會純凈孩子的精神,溫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淺。
2、閱讀過程,減輕閱讀負擔,享受其中樂趣。
課外閱讀本是一件隨性而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課外閱讀卻被人為地套上了「枷鎖」,很多教師急於看到課外閱讀的成效,便做出了許多硬性的規定,如摘抄優美經典的句段甚至背誦,繁瑣分析好字好詞的意義和作用等。這種「揠苗助長」的方法,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們課外閱讀的負擔,讓他們對這種「辛苦的閱讀」厭惡習起來。其實,課外閱讀很大程度是一種隨性閱讀,而閱讀的成果處於一種「無心柳柳成陰」的狀態,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給孩子們的閱讀創造出一種寬松、自在的閱讀環境。
(1)雖然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生階段的閱讀量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允許孩子的閱讀有增有減;根據每個班級的實際情況,每個學段的閱讀總量也可作前後的調整;另外閱讀量的計算,也應該包括對於同一本書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復閱讀次數,要提倡特別好的作品反復閱讀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會。
(2)結合課外閱讀,作相應的摘抄,寫讀後感,這是一般教師檢測孩子課外閱讀成果最簡單的外在手段,當然也是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他們幾乎都沒有去想一想,還沒有開始閱讀,就已經背上了這樣沉重的負擔,孩子們又怎麼能對閱讀產生強烈的興趣了?我認為,在進行課外閱讀的初始階段,不要給孩子任何硬性的閱讀規定,提倡一種「無為閱讀」,「放養閱讀」,待養成一定的閱讀習慣後,再逐漸倡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做法。摘抄、讀後感不能強求,我們寧願孩子在一身輕松的狀態下,主動積極地閱讀,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願他們因為種種重壓而使課外閱讀陷入乾涸的沙漠。
3、閱讀交流,允許各抒已見,珍視獨特體驗。
我們怎樣面對孩子的課外閱讀體驗了?這是一個很嚴峻的話題,因為閱讀總會產生種種不同的體驗和感受,而因為體驗的不公正遭遇是會嚴重影響孩子閱讀的動機和興趣的,我們一定得謹慎。
(1)允許存在閱讀體驗的差異性。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受個性、閱歷、知識、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孩子們對讀物的解讀也必然是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讀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讀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讀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讀到的是正義……這種閱讀的差異性正說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去了,包含了他們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為教師,要慎重將成人的體驗強加給我們的孩子,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是鮮活的,才能真正植根於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許存在閱讀後表現的差異。孩子通過課外閱讀會產生心理和行為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在對閱讀內容的體驗和感悟中獲得的。例如,再讀了同一本書之後,有的孩子喜歡低頭沉思,有的孩子喜歡聚在一起熱烈討論,有的孩子喜歡模仿書中人物比比劃劃……各種不同的表現正是孩子閱讀之後的興奮溢於言表,一種真情的流露,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寬容對待,不應一味加以指責,打擊孩子的閱讀熱情。
(四)多元評價----豐富評價手段,促進持續閱讀熱情。
1、開辟各種陣地,提供展示平台。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④那麼在學生閱讀之後,教師就要提供機會,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孩子在今後的閱讀之火越燒越旺。在實踐中,我就開辟了各種陣地,讓學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如定期召開班級讀書會,讓學生介紹自己最近讀的好書;進行專題性讀書辯論會,讓學生對於同一本書讀後產生的不同觀點進行交流辯駁,在爭論中得到進步;開展課本劇的排演活動,讓他們將書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詮釋自己獨特的理解等。豐富的展示平台,教師和學生積極的參與投入,會讓孩子們感受到讀書給他們帶給他們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多種獎勵手段,肯定閱讀成績。德國教育家第多惠斯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地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⑤在指導兒童進行課外閱讀評價的時候,教師要善於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強化學生成功的歡樂,對他們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1)設立各種榮譽稱號,如「閱讀之星」、「小高爾基」、「讀書大王」等等;(2)給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國旗下講話,做班級的圖書管理員,額外增加借書的次數和數量等;(3)獎給一些物質性的小東西,如一本有趣的書,一支鋼筆,一本漂亮的本子等。這些方法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的評價手段,它們代表了教師對這些愛好讀書的孩子們的肯定和贊揚,會在學生群體中起到一種良性的榜樣作用,激勵他們向這些榜樣學習。
3、多方合作,激發閱讀熱情。在對學生閱讀實施評價時,既要重視教師的評價的作用,也要關注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既要重視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更要關注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增加評價的交互性,使其成為在教師組織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評價活動。只有這樣的評價,才能更加全面、科學、客觀,才能更有利於促進學生今後的持續閱讀激情。
課外閱讀作為閱讀的一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課內閱讀更為重要。在倡導素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今天,作為教師,我們更有著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愛上讀書,為他們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礎,做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人
② 教學反思
1、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內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容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2、按教學的進程,教師的教學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
教學前的反思:是指憑藉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新的教學活動進行批判性的分析,並作為調整性的預測,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學中的反思:是指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發現、自動反思、迅速調控。這種反思表現為教學中的一種機智,具有敏感性。
教學後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如上完一節課,或上完一個單元的課等等)後,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去發現和研究過程中的問題,或者對有效的經驗進行理性的總結和提升。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
教師的教學反思在內容上包括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效果三個方面。
3、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批判思維
補充問題:在課堂教學中
③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反思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反思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是整個單元教學的一個基礎。本課在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探究,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學生理解對比實驗的意義上,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對於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除了特殊的懸浮狀態),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大致能夠清楚判斷。但是,根據生活經驗所得,他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重的物體下沉而輕的物體上浮。而這一表述過於簡單化,生活中不難找出與這類說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從這一矛盾點出發,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這是本單元面臨的問題,也是本節課開始探索的任務。從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開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讓學生逐步明白現象背後的原因,認識到事物的規律。
於是,活動一開始,我從簡單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塊小石塊與一片樹葉,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沉浮現象。隨後,出示教科書中所舉例的七件物品,讓學生紛紛預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對於個別物品,如蘿卜、回形針、蠟燭,學生之間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慾望升級。接下來,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手頭准備的材料,大家分工協作,一一將七種物品放入水中,判斷其真實的沉浮狀態。真對這個活動,探究同學們都會產生一個疑問,這些物體的沉浮狀態不同,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大小、輕重、是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測一一從學生的頭腦冒出。為了順利進入今天探究的主題,我簡單引導主要研究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它的沉浮狀態真的和體積、質量有關嗎?很多同學都脫口而出告訴我是的。接著,按照教科書中提供的切割以及連接的方式,用實驗去檢驗真理,沖擊學生頭腦里原有的錯誤認識。得出由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體積(質量),它的沉浮狀態不發生改變的結論。
在課堂教學時,由於實驗材料選擇的不同及考慮的欠缺,導致產生了一些小的分歧。例如,在探究回形針的沉浮時,有一個小組產生了回形針浮著的現象。這是由於回形針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張力將之託起。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產生,讓學生觀察它們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明確判斷物體沉浮的標准,同時也規定了操作的方法應該是:把物體輕輕從水面放人水裡,而不是把物體扔進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另外一個較大的分歧,則是胡蘿卜沉浮的判斷。由於事先,我是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准備實驗素材。因此,學生帶來了白蘿卜還有胡蘿卜,且每個蘿卜的新鮮程度也是不一的。因此,學生在實驗的時候出現了浮、沉,甚至懸浮的現象。學生們都很困惑,為什麼同樣是蘿卜在水中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狀態形式存在。這時,教師就要隨機簡單提及一下懸浮這個狀態,並告訴學生這與我們所准備蘿卜的新鮮度,內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關系。從而解除學生頭腦中的困惑。
總之,課堂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地方,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同的班級,會有各種不同的情況,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處理形式。但是,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④ 94《比較水的多少》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教師顯然沒有預見到學生的這個生成,所以一旦學生提出來之後,沒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預設,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這是不行的。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在課堂實踐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這樣的出預設的現象也會合理的去處理了,所以,要給學生騰出空間,為學生生成提供條件,鼓勵學生生成。我在上《比較水的多少》時,用什麼方法來證明水的多少時,有一個學生用眼睛來觀察的方法來證明,而且說得有板有眼。
⑤ 玩水真快樂課後反思
大家都知道幼兒對水的喜愛似乎是一種天性,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總愛在水裡玩耍、嘻鬧,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約,無法盡興地去玩水。因此,我們經常發
現在洗手時幼兒們經常把衣服袖子弄濕,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長的時間。有時還少不了老師的批評,為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的興趣,使他們
對水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們幼兒園開設了戶外活動——玩水。
在一個氣溫很高日子裡,孩子們穿著短褲、短袖在涼快的水裡走,那感覺別提有多棒
啦!我們找來了許多玩水的工具,孩子們紛紛把玩水工具往水池裡搬,只要是老師拿出來的工具,他們一樣都不錯過。孩子們三五成群的,玩得可歡啦!瞧!有一群
女孩子正在玩過家家的游戲,學習媽媽的樣子在框子里有模有樣的「洗衣服」;還有的小朋友把水搬了家,讓地面也感受下水的冰涼,和水做起了「躲貓貓」的游
戲。玩得盡興時,我們連臉上的是汗還是水都分不清了,真是太開心了!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對氣味和形態都能夠很直接的感覺出來。「水是涼涼的」「水是什麼顏
色呢?」「白色的……」哈哈,孩子們對於這種沒有顏色的東西都會說成白色,經過老師的引導,孩子們終於說出了准確的詞語「無色」。
通過這次玩水活動,不但滿足了孩子們玩水的慾望,還學到了許多知識,玩水的樂趣可真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