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設計
Ⅰ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的背景資料
19世紀50年代,是美國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面對來自歐洲白人的入侵,堅決抵抗入侵者。在一連串沖突之後,美國政府決定以15萬美元買下印第安人的200萬英畝土地。西雅圖酋長深知自己的部落敵不過白人的槍炮,為了使自己的部落不受傷害,他同意了白人的要求。後來在給白人的回信中,發表了震驚世界的演講。
中心思想: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作者是西雅圖。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

(1)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文章的出處:西雅圖酋長《西雅圖酋長的宣言》。
創作背景: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群亞洲游牧的獵人,跨過結冰的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發現廣大的草原,豐美的湖泊,茂密的森林,數不清的野獸,於是停下腳步留了下來,他們有湛密的黑發,漆黑的眼晴和紅皮膚~就是今天的印地安人。他們好幾千年來過著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日子,只取所需而不貪心的掠取大自然的一切。
男人駕著獨木舟,穿梭河流上捕魚,到山上去打獵,多餘的肉用鹽腌漬或用火煙熏吊起來做成肉乾,以備過冬的食物,並去林中砍樹削成木材蓋房子和獨木舟。女人忙著用草編織美麗的籃子。就這樣紅人散布在各個角落,建立五百個部落。
故事發生於1792年,索瓜米希族的西雅圖酋長六歲那一年(如果西雅圖酋長還活著大概212歲),白人溫哥華船長(英國航海家)駕著「發現號」第一次與紅人接觸,到白人再度回來時,西雅圖酋長已是長大成為六個部落領袖。
此後白人開始開墾定居於此,向西雅圖酋長他們購買漁產和林材,紅人也向白人買鐵器,不久白人成立一個殖民地,接受西雅圖酋長的建議,為了方便傳送郵件及商旅休息成立驛站,為了感謝西雅圖酋長的幫助,於是將地名取為西雅圖(西雅圖是人名也是地名)。
白人與紅人友好相處多年後(五、六十年)隨著白人的擴張,開墾,紅人與白人沖突增加。
種種的沖突使得紅人又飢餓又憤恕,終於發生戰爭,白人在1854年提出以15萬美元,向各部落購買土地,並將部落遷入保留區的計劃。
紅人少,白人多,紅人如受傷卧倒在地的母鹿無奈的聽到獵人漸漸接近的足音,白人的長官催促紅人回答簽署土地買賣契約,此時西雅圖酋長緩緩的站起來,用手指著天發,發表了一段令人感動的演說,他誠懇的呼求人與人,人與土地應該要和諧共存,其中流露出他對和平的期望和對土地的戀戀不舍。
經過多年,有人將演講記錄發表出來,正如西雅圖酋長說的「我的話有如星辰,永不墜落。」這篇驚醒全世界人的心靈的演說,後來許多的詩人、作家…..將此篇演講改編成各種版本,流傳於世界。
Ⅱ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的背景資料誰有快快快!!!
寫作背景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紀念碑。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他們認為大山是有生命的,並把這些山稱作「父親」。印第安人相對比較封閉,他們不願陌生人打擾他們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許多村落還沒有電、自來水和電話、電視等現代生活設施。
目前美國有印第安人253萬,分屬560多個部落,居住在200多塊印第安保留區內。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總人數的絕大多數。
Ⅲ 15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1.學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回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4.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關系,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准備:投影儀,收集關於美國印第安人和首領西雅圖的知識,了解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發表演講的時代背景。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引入新課
1.完成填空練習:( )的土地
學生口頭填空,教師板書詞語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將來到這樣一片土地上——《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解題。理解「神聖」的意思(原指極其崇高而庄嚴,不可褻瀆)。
過渡:「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為什麼用「神聖」來形容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評:通過填空,突出「神聖」這一題眼,中心十分明確。]
二、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 自由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順句子。想想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2、 交流主要內容,了解「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補充介紹文章背景。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紀念碑。
[評: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有助學生理解課文。]
3、 圍繞「神聖」,理清文章脈絡。
指名分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神聖」講了哪些內容?
1~3自然段: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
4~8自然段: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9~11自然段: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系,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於大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三、研讀課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聖」
1.正像同學們剛開始上課時所說的,我們常用廣闊、肥沃(列舉學生填空時用的詞語)等詞語來形容土地,而作者卻選擇了「神聖」這個詞語。那麼1.2.3自然段中,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邊讀邊想邊勾畫,並批註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現「神聖」的詞句。
重點理解以下語句,並相機指導朗讀:
(1)「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聖的。」
「我們這個民族」——印第安人,演講的原文中自稱為紅人。
(2)「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了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系,也預示著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
(3)「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3.師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就在這每一部分都那麼神聖的土地上,呈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自由閱讀1—3自然段,想像,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小結:我們尊重這片土地上的任何東西,它們是那樣聖潔。
4.引讀2.3自然段。
[學生理解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對課文的理解深淺不一。預設理解的要點便於把握教學的「度」,使教學盡可能地面向全體。]
四、小結:這就是我們的家園,這就是我們神聖的土地。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這份神聖呢?同學們課後自主閱讀課文,找找答案。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感知「神聖」
1、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紹西雅圖這個城市。
資料:西雅圖被稱為常青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卻有古老的冰川,活躍的火山和終年積雪的山峰。西雅圖又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它擁有青山、湖泊,擁有港灣河道,擁有溫潤的氣候,如春的四季。無論是在美國本土,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城市能像西雅圖那樣,山巒、平地都被密密的、幾近原始的森林所覆蓋。市區內外皆襯飾著幽靜的港灣、河流、綠樹,掩映著色彩豐富的街市。而在環繞著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錯落地隱藏著幾十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樹木蔥郁,草地青蔥,甚至飄來飄去的雨,輕輕掠過的風,都帶著青綠的顏色。
過渡: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珍貴和不可侵犯,那麼怎樣才能保存這份神聖, 留住這片聖潔呢?
[評:資料的補充讓學生對「西雅圖」這個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加理解印第安人對這片神聖的土地的眷戀之情。]
二、研讀課文,理解」神聖」
1.學生自由讀四至八自然段,從文章中找出體現「神聖」的相關語句,並做好旁批,寫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出示「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了解「你們」是誰?(白人)
2.抓住關鍵語句進行交流,並指導朗讀:
「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
(1)學生交流感受。(河水對我們很重要。)
(2)為什麼作者說要像善待兄弟一樣善待河水?請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讀4.5自然段。
「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景過草地後的甜美味道。」
(4)「它」是誰?為什麼要照管好它?
重點理解「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嘆息。」
(5)有感情地朗讀6.7自然段。
「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
(6)引導學生舉例理解」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
⑵自由讀第八自然段,說說我們怎樣熱愛、照管這片神聖的土地的?
3.默讀9.10自然段,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熱愛、照管這片神聖的土地。
重點理解:「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小結;人類屬於大地,因為大地擁有著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只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確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
[評:緊抓題眼「神聖」組織教學,化繁為簡,長文短教,中心更加明確。]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聖」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後,出示「我們一定要 「,引導學生補充課文以外的自然物。
2.獨立思考,補充,並交流。
[評:拓展訓練將課堂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把課外搜集的資料用到課堂上來。這一訓練需要學生模仿課文對語言進行再加工,將語言詩化,因此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發展。]
四、課後練習,積累語言
練習:前3題為必做,第4題為選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語段背下來。
2、勾畫好詞佳句並摘抄。
3、閱讀西雅圖酋長演講原文。
4、小練筆:聯系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是否得到了保護,寫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評:練習有層次,設計選做題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板書設計:
15.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善待河水
神聖的土地 善待空氣
善待動物
……
。
Ⅳ 15、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全文
一、原文
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聖的。
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樹汁流經樹干,就像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個倒影,反映了我們的經歷和記憶;那潺潺的流水聲,回盪著我們祖輩的親切呼喚。河水為我們解除乾渴,滋潤我們的心田,養育我們的子子孫孫。
河水運載我們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滿載著我們的希望。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河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
印第安人喜愛雨後清風的氣息,喜愛它拂過水面的聲音,喜愛風中飄來的松脂的幽香。空氣對我們來說也是寶貴的,因為一切生命都需要它。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嘆息。同樣,空氣也會給我們的子孫和所有的生物以生命。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經過草地後的甜美味道。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沒有了動物,人類會怎樣?如果所有的動物都死去了,人類也會滅亡。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
告訴你們的孩子,他們腳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遺灰,土地存留著我們親人的生命。像我們教導自己的孩子那樣,告訴你們的孩子,大地是我們的母親。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你們要像我們一樣熱愛它,照管它。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我們深知: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二、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印第安人的酋長認為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酋長要把西雅圖這片土地轉讓給美國白人,並對美國白人要求,要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是屬於大地的,而大地不屬於人類,要愛護大地和大地上生長的萬物。
本文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形象地描寫了人類與河水,空氣,動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的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無比的留戀真摯的感情。
三、中心思想
本文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緊密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無比眷戀與熱愛的真摯情感。
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是課文的最大特點。課文一方面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
也增強了文章的感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對這片土地無比的眷戀與熱愛的真摯情感!

(4)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19世紀50年代,是美國的原住民印第安人面對來自歐洲白人的入侵,堅決抵抗入侵者。在一連串沖突之後,美國政府決定以15萬美元買下印第安人的200萬英畝土地。
西雅圖酋長深知自己的部落敵不過白人的槍炮,為了使自己的部落不受傷害,他同意了白人的要求。後來在給白人的回信中,發表了震驚世界的演講。這就是著名的《西雅圖宣言》。
二、作者簡介
印第安酋長西雅圖,(Chief Seattle,1786年至1866年6月7日)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是美國華盛頓州境內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領袖,信奉天主教,樂於與白人移民共處並同西雅圖的創立者之一戴維·斯溫森·梅納德建立了私人友誼。
Ⅳ 有沒有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文資料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的作者西雅圖
西雅圖酋長是瀕臨太平洋的西北地區六個印第安部落的酋長。1854年12月,他對包括准州州長,白人移民和大約一千名印第安人在內的集會發表演說。
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1786年 - 1866年6月7日)是美國華盛頓州境內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領袖,信奉天主教,樂於與白人移民共處並同西雅圖的創立者之一戴維·斯溫森·梅納德建立了私人友誼。根據梅納德的建議,西雅圖即得名於西雅圖酋長。
在西雅圖的土地上,回盪著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著名演說。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從結構上說,這篇文章屬於總分總的結構。第1~3自然段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第4~8自然段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部分又分別從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三個層面來寫;第9~11自然段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系,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於大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點。一方面,課文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Ⅵ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的全部資料有哪些
1.學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回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4.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關系,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准備:投影儀,收集關於美國印第安人和首領西雅圖的知識,了解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發表演講的時代背景。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引入新課
1.完成填空練習:( )的土地
學生口頭填空,教師板書詞語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將來到這樣一片土地上——《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解題。理解「神聖」的意思(原指極其崇高而庄嚴,不可褻瀆)。
過渡:「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為什麼用「神聖」來形容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評:通過填空,突出「神聖」這一題眼,中心十分明確。]
二、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 自由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順句子。想想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2、 交流主要內容,了解「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補充介紹文章背景。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紀念碑。
[評: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有助學生理解課文。]
3、 圍繞「神聖」,理清文章脈絡。
指名分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神聖」講了哪些內容?
1~3自然段: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
4~8自然段: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9~11自然段: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系,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於大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三、研讀課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聖」
1.正像同學們剛開始上課時所說的,我們常用廣闊、肥沃(列舉學生填空時用的詞語)等詞語來形容土地,而作者卻選擇了「神聖」這個詞語。那麼1.2.3自然段中,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邊讀邊想邊勾畫,並批註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現「神聖」的詞句。
重點理解以下語句,並相機指導朗讀:
(1)「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聖的。」
「我們這個民族」——印第安人,演講的原文中自稱為紅人。
(2)「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了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系,也預示著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
(3)「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3.師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就在這每一部分都那麼神聖的土地上,呈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自由閱讀1—3自然段,想像,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小結:我們尊重這片土地上的任何東西,它們是那樣聖潔。
4.引讀2.3自然段。
[學生理解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對課文的理解深淺不一。預設理解的要點便於把握教學的「度」,使教學盡可能地面向全體。]
四、小結:這就是我們的家園,這就是我們神聖的土地。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這份神聖呢?同學們課後自主閱讀課文,找找答案。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感知「神聖」
1、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紹西雅圖這個城市。
資料:西雅圖被稱為常青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卻有古老的冰川,活躍的火山和終年積雪的山峰。西雅圖又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它擁有青山、湖泊,擁有港灣河道,擁有溫潤的氣候,如春的四季。無論是在美國本土,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城市能像西雅圖那樣,山巒、平地都被密密的、幾近原始的森林所覆蓋。市區內外皆襯飾著幽靜的港灣、河流、綠樹,掩映著色彩豐富的街市。而在環繞著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錯落地隱藏著幾十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樹木蔥郁,草地青蔥,甚至飄來飄去的雨,輕輕掠過的風,都帶著青綠的顏色。
過渡: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珍貴和不可侵犯,那麼怎樣才能保存這份神聖, 留住這片聖潔呢?
[評:資料的補充讓學生對「西雅圖」這個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加理解印第安人對這片神聖的土地的眷戀之情。]
二、研讀課文,理解」神聖」
1.學生自由讀四至八自然段,從文章中找出體現「神聖」的相關語句,並做好旁批,寫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出示「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了解「你們」是誰?(白人)
2.抓住關鍵語句進行交流,並指導朗讀:
「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
(1)學生交流感受。(河水對我們很重要。)
(2)為什麼作者說要像善待兄弟一樣善待河水?請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讀4.5自然段。
「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景過草地後的甜美味道。」
(4)「它」是誰?為什麼要照管好它?
重點理解「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嘆息。」
(5)有感情地朗讀6.7自然段。
「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
(6)引導學生舉例理解」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
⑵自由讀第八自然段,說說我們怎樣熱愛、照管這片神聖的土地的?
3.默讀9.10自然段,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熱愛、照管這片神聖的土地。
重點理解:「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小結;人類屬於大地,因為大地擁有著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只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確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
[評:緊抓題眼「神聖」組織教學,化繁為簡,長文短教,中心更加明確。]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聖」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後,出示「我們一定要 「,引導學生補充課文以外的自然物。
2.獨立思考,補充,並交流。
[評:拓展訓練將課堂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把課外搜集的資料用到課堂上來。這一訓練需要學生模仿課文對語言進行再加工,將語言詩化,因此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發展。]
四、課後練習,積累語言
練習:前3題為必做,第4題為選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語段背下來。
2、勾畫好詞佳句並摘抄。
3、閱讀西雅圖酋長演講原文。
4、小練筆:聯系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是否得到了保護,寫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評:練習有層次,設計選做題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板書設計:
15.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善待河水
神聖的土地 善待空氣
善待動物
……
[總評:本文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讀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設計者指導關鍵語句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神聖」,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又引導學生體會了語言文字的美與震撼力。本文的背景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課外資料的收集與運用對文章本身是有利的充實,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更激發了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情感。]
Ⅶ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訪寫
1.學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回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4.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關系,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准備:投影儀,收集關於美國印第安人和首領西雅圖的知識,了解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發表演講的時代背景。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疑,引入新課
1.完成填空練習:( )的土地
學生口頭填空,教師板書詞語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將來到這樣一片土地上——《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解題。理解「神聖」的意思(原指極其崇高而庄嚴,不可褻瀆)。
過渡:「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為什麼用「神聖」來形容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評:通過填空,突出「神聖」這一題眼,中心十分明確。]
二、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 自由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順句子。想想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2、 交流主要內容,了解「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補充介紹文章背景。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紀念碑。
[評: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有助學生理解課文。]
3、 圍繞「神聖」,理清文章脈絡。
指名分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神聖」講了哪些內容?
1~3自然段: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
4~8自然段: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9~11自然段: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系,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於大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三、研讀課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聖」
1.正像同學們剛開始上課時所說的,我們常用廣闊、肥沃(列舉學生填空時用的詞語)等詞語來形容土地,而作者卻選擇了「神聖」這個詞語。那麼1.2.3自然段中,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邊讀邊想邊勾畫,並批註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現「神聖」的詞句。
重點理解以下語句,並相機指導朗讀:
(1)「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聖的。」
「我們這個民族」——印第安人,演講的原文中自稱為紅人。
(2)「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了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系,也預示著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
(3)「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3.師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就在這每一部分都那麼神聖的土地上,呈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自由閱讀1—3自然段,想像,交流自己「看到」的畫面。
小結:我們尊重這片土地上的任何東西,它們是那樣聖潔。
4.引讀2.3自然段。
[學生理解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對課文的理解深淺不一。預設理解的要點便於把握教學的「度」,使教學盡可能地面向全體。]
四、小結:這就是我們的家園,這就是我們神聖的土地。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這份神聖呢?同學們課後自主閱讀課文,找找答案。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感知「神聖」
1、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紹西雅圖這個城市。
資料:西雅圖被稱為常青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卻有古老的冰川,活躍的火山和終年積雪的山峰。西雅圖又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它擁有青山、湖泊,擁有港灣河道,擁有溫潤的氣候,如春的四季。無論是在美國本土,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城市能像西雅圖那樣,山巒、平地都被密密的、幾近原始的森林所覆蓋。市區內外皆襯飾著幽靜的港灣、河流、綠樹,掩映著色彩豐富的街市。而在環繞著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錯落地隱藏著幾十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樹木蔥郁,草地青蔥,甚至飄來飄去的雨,輕輕掠過的風,都帶著青綠的顏色。
過渡: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珍貴和不可侵犯,那麼怎樣才能保存這份神聖, 留住這片聖潔呢?
[評:資料的補充讓學生對「西雅圖」這個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加理解印第安人對這片神聖的土地的眷戀之情。]
二、研讀課文,理解」神聖」
1.學生自由讀四至八自然段,從文章中找出體現「神聖」的相關語句,並做好旁批,寫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出示「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了解「你們」是誰?(白人)
2.抓住關鍵語句進行交流,並指導朗讀:
「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
(1)學生交流感受。(河水對我們很重要。)
(2)為什麼作者說要像善待兄弟一樣善待河水?請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讀4.5自然段。
「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景過草地後的甜美味道。」
(4)「它」是誰?為什麼要照管好它?
重點理解「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嘆息。」
(5)有感情地朗讀6.7自然段。
「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
(6)引導學生舉例理解」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
⑵自由讀第八自然段,說說我們怎樣熱愛、照管這片神聖的土地的?
3.默讀9.10自然段,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熱愛、照管這片神聖的土地。
重點理解:「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小結;人類屬於大地,因為大地擁有著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只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確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
[評:緊抓題眼「神聖」組織教學,化繁為簡,長文短教,中心更加明確。]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聖」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後,出示「我們一定要 「,引導學生補充課文以外的自然物。
2.獨立思考,補充,並交流。
[評:拓展訓練將課堂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把課外搜集的資料用到課堂上來。這一訓練需要學生模仿課文對語言進行再加工,將語言詩化,因此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發展。]
四、課後練習,積累語言
練習:前3題為必做,第4題為選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語段背下來。
2、勾畫好詞佳句並摘抄。
3、閱讀西雅圖酋長演講原文。
4、小練筆:聯系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是否得到了保護,寫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評:練習有層次,設計選做題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板書設計:
15.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善待河水
神聖的土地 善待空氣
善待動物
……
Ⅷ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全部資料
作者介紹: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1786年 - 1866年6月7日)是美國華盛頓州境內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領袖,信奉天主教,樂於與白人移民共處並同西雅圖的創立者之一戴維·斯溫森·梅納德建立了私人友誼。根據梅納德的建議,西雅圖即得名於西雅圖酋長。大約一百年前,他是美國西北部一個印地安部落的酋長,當時他的族人必須離開他們的土地,搬到保留區去住,情況很凄慘,我想你們都曉得這個故事。那時,白人從東岸橫跨美洲大陸往西進,其中發生了很多令人遺憾的事件,當時西雅圖酋長說了一席不尋常的話,永遠留在我心中。他說:「好吧!我們會離開。」因為印地安人試過一切辦法,他們奮戰過,他們躲避過,最後只剩下兩條路:不是去死,就是搬到保留區去。所以西雅圖酋長才說:「好吧!我們會離開。但是...」
可是,他又說:「要我離開,我對華盛頓的大首領只有一個要求。」
現在請你想一想,他會要求什麼呢?假如是你,你會要求什麼呢?設身處地想一想,我可能會為了遙遠的路途,而多要幾匹馬或是毯子和食物。
西雅圖酋長要的不是這些,他的要求與眾不同,他說:「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唯一要求的,就是白人能像我們一樣的對待這塊土地上的動物,待它們如同親兄弟一般,把它們當作一家人。」西雅圖酋長為什麼會提出這種要求呢?我想我知道答案,他看出我們白人有很深的排外感;我們對生命的疏離和冷漠;他看到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戰爭,對抗大自然、互相攻擊、反對他的族人,乃至我們自己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而他想幫助我們。
對西雅圖酋長和他的族人而言,生命本身是神聖且需相互尊重的。鳥啼婉轉枝頭,不啻於詩歌合唱,森林就是大殿堂,微風就像活躍的祈禱者。我們彼此息息相關,我們如何對待環境和其中的生命,最後都將變成人類自己的命運。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他們認為大山是有生命的,並把這些山稱作「父親」。印第安人相對比較封閉,他們不願陌生人打擾他們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許多村落還沒有電、自來水和電話、電視等現代生活設施。
目前美國有印第安人253萬,分屬560多個部落,居住在200多塊印第安保留區內。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總人數的絕大多數。 寫作背景:寫作背景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