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1-11-30 16:19:15

㈠ 急求~~!!!!

1.4、怎樣設計教案,確定一堂課的基本教學環節?

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這種規劃,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現,但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儲於教師心中的架構。前者是「有形教案」;後者是「無形教案」;前者是「顯性備課」、後者是「隱性備課」;前者是「備課於書」、後者是「備課於心」。

一、走出寫教案的誤區

誤區之一:寫教案=備課;

誤區之二:教案越詳細越好;

誤區之三:教案可有可無。

我們在一次調研中,發現兩個最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每位教師都有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寫得密密麻麻(前有課標學習摘要、教學計劃、進度安排;每單元前是單元組備課、中是課時備課、後是單元考查講評;每課時有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有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質疑問難、鞏固練習、作業布置、板書設計……);二是在課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們心裡納悶:老師花了這么多功夫,這么完整的教案,為什麼不好好去用?於是,我們每到一校,都組織教師座談(下面是根據座談情況綜合的)。

筆者:老師們教案寫得那麼詳細,為什麼在課堂上不用?

師:教案是應付檢查的,上課我們另有一套。

師:那個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課上,用自己的,在書上或在腦子里。

筆者:我們發現大家的教案「完整、詳細、超周」,真好!

師: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等等,《教師教學用書》上都寫得很明白,為什麼不可以記在腦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費!

師:「超周」有什麼意義?課前不都要再認認真真准備。

師:課堂教學是動態的,是不斷生成的。課前老師怎麼能預見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課堂教學的全部內容又怎麼能夠都記錄在教案中?如果能夠預見、能夠記錄,那麼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劇本,老師就是導演,學生就是演員,課堂就是一出早已編好的戲啦?

師:老師的教案越詳細、越工整、頁數越多,我越感到悲哀!

師:老師的勞動最不值錢,辛辛苦苦寫得教案,兩三年後,「三毛錢一斤」賣給收破爛的。

筆者:那就不要教案啦?

師:要,要不拘一格,要簡單實用。

師:老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備課上,不要把太多的時間花在抄寫教案上。我們現在剛好顛倒了。

筆者:備課與寫教案不是一回事嗎?

師: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學校檢查備課「三算」——算本數、算頁數、算字數。寫教案怎麼能等同備課呢?備課的內容怎麼能都寫入教案?

師:這是你們研究人員要去研究的。

是啊,寫教案怎麼能等同於備課呢;備課的內容、備課的質量怎麼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呢;教案那麼詳細,長篇大論,在課堂上怎麼用呢。

二、正確認識備課與教案。

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為「有形教案」和「無形教案」,則「備課」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師將備課的部分內容,付諸文字,寫於教案本上。有形教案應該「簡而實」。「簡」即簡單、簡約。因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寫出來的,有些內容完全可以記在腦子里,比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師教學用書》中都寫好了,你為什麼要抄到教案本上呢?為什麼不能記在頭腦里呢?如果你要補充、調整,為什麼不能記錄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呢?我們認為,你只要把教學大致步驟、所提精當問題、所設計恰當練習、需要特別強調(指導)的內容,寫下來,就行。節省下來的時間做什麼?備「無形教案」。

「實」即實在、實用。教案是教學的方案,是指導教學用的,如果你課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課堂上用(當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那你還寫教案做什麼?簡單、簡約才實在,實在才實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又提出寫「教學反思」(或稱「案例反思」、「教後反思」)。「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在記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往往會得到升華,負面的東西會一下變成正確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說,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獲!」(於永正 《小學語文教師》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網的老師,把反思寫在《中國課堂教學網》(http://ktjx.cersp.com)的「博客」上,馬上就有同伴來閱讀,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勵、或幫助,「喜悅,因分享而永恆」,多麼美妙啊。

「教學反思」當然屬於「有形教案」之列,當然有助於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失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有效措施,課課都要反思,但不是課課都要寫反思,更不硬性規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師的勞動,個體創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個體創造」。

「無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說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師的文化底蘊、專業素養、道德水準、工作作風、基本功等的綜合體現。如果落實到某一課的備課上,就是老師為上好這一課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備,特別是閱讀和思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無形教案要「豐而深」,即豐富、豐厚、廣博、深刻,包括①讀書——就語文而言,要把課文讀懂、讀透、讀化、讀出自己的東西,要廣泛閱讀、博覽群書;②查閱資料——把與課文相關的信息,盡可能地收集、閱讀;③思考追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篇課文、有沒有比這篇課文更好的文章、怎樣學習這篇課文、怎樣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如何指導解決、要為學生提供什麼幫助,等等。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諸筆端,更多的是存於胸、儲於腦。只有這樣,課堂才有可能「動態生成」,才有可能「充滿生命活力」。

相對而言,「無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葉茂,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備課要用心,寫教案同樣要用心,用心為課堂教學寫教案、為學生發展寫教案、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寫教案。

三、教案的構成。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是課堂實施預案,主要是思考實施過程中的大方向、大環節和關鍵性內容,把握課堂內容的整體思路與目標方向,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經歷與活動的框架,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這樣,教師的教案,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學案,即以學生活動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在備課本上呈現出的內容主體是教與學的主要環節,特別是學習環節,而不是知識性內容的詳細解說。

1、教學目標的闡述。

教學目標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巴班斯基認為:「任何活動,關鍵都在善於設計它的目的和任務。馬克思早就指出,自覺的目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人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

教學目標必須做到明確、恰當。「明確」,是指師生對一堂課應達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認識;「恰當」,主要指要符合「三維目標」精神、符合年段的特點、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目標一般在《教師教學用書》中都有提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研究教材的情況進行取捨、補充、細化,一般情況下照用。

如果沒有《教師教學用書》怎麼辦?

課後的思考題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的互助中、通過自己的讀書、思考,與同學交流、討論等,完成了課後思考練習、掌握了生字新詞,這節課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教學目標。

案例:《匆匆》的教學目標:

①掌握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赤裸裸」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嘗試運用。

④通過搜集資料、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2、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的設計。

(1)用好課前三分鍾,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調整狀態,激發興趣,進入學習狀態。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這個游戲或活動與所學內容有一定聯系,則是上乘的;如果單純為「游戲」而游戲,則次之;如果課前三分鍾,連整頓一下秩序,要求學生做好上課准備也不做的話,則是一種資源浪費。

案例:《田忌賽馬》

師:我們來做一個智力游戲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樹,大梨樹上長梨200個,中梨樹長梨150個,小梨樹長梨100個。請兩位同學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誰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樹摘?為什麼?

生:我先上最大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

生:我先上最小的樹,因為那棵樹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這棵我再摘第二棵,兩棵樹加起來是250顆,所以我就更多了。

師:從兩位同學選擇不同的樹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們想到什麼道理?

生:看問題不能只看錶面,做事要多思考,這樣才能出好成績。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智慧的故事——田忌賽馬

(丁芳 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2)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或者就預習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把學生的疑難納入教學過程,為學生所需而教。此時,教師要注意傾聽,及時梳理和有效指導,如能馬上解決的表層問題立即解決;與課文無關的「打叉」問題擱置一邊;把有質量的、必須讀書思考才能解決的、觸及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納入到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提問中學會提問。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案例:《灰雀》教學片斷(學習10—12段)

師(出示課件):瞧,那隻胸脯深紅色的灰雀回來了,三隻灰雀又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起了歌,樹下多了一位真心愛它的好朋友,是誰呢?(男孩)請大家自由讀10—12段,想想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別人的?

生1:男孩為什麼低著頭?

生2:列寧為什麼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寧為什麼微笑?

生4: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

(丁芳 摘自《「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專題論文·案例集(下)》)

這些問題,第四個「列寧為什麼要問不會說話的灰雀?」最有思維含量,值得揣摩。

(3)展示資料。閱讀是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過程。在預習課文的時候,學生通過讀書、上網等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作者的生平事跡、原著等,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對理解課文有著直接的幫助。如教學《草船借箭》讀《三國演義》;教學《景陽岡》讀《水滸傳》;教學《猴王出世》讀《西遊記》;教學《獄中聯歡》讀《紅岩》;教學《爭吵》讀《愛的教育》;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安徒生童話》,等等。

案例:《匆匆》

1、交流搜集到有關朱自清的資料及作品。

2、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詩詞。

3、交流搜集到有關珍惜時間的名言。

資料的處理方式:同桌之間先交流;然後請代表在全班交流。由於時間關系,不能在課上都交流,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辦一份主題手抄報或者電腦報。

(4)初讀感知。語文教學的一般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整體著眼,部分著手。初讀,整體感知課文,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後面的細讀、品讀打基礎。

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

通讀課文,把握整體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體會,課文中的「我」是怎樣看荷花的。教師隨機巡視傾聽學生的朗讀。

2、交流體會:「我」是怎樣看荷花的?你是從哪兒體會到「我」是這樣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

3、練讀相關的課文段落。

①仔仔細細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二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發散性練讀這段課文。

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從第三自然段中體會到。組織學生競賽性練讀這段課文。

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從第四自然段中體會到。老師范讀、學生跟讀,讀出「如痴如醉」的感覺。

俗話說「綱舉目張」。感悟作者怎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綱」,從哪兒體會到這樣看荷花是初讀之「目」。通過舉綱,張開全文主要段落之目,藉以組織學生練讀並讀通課文。誰說初讀沒戲可唱?

(巫惠群 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

初讀「要強化,要求要到位,訓練要嚴格,不放過任何一處錯誤,特別是學困生,更要好好讀書。課文沒讀正確、流暢,別的事先不做。」

(5)品讀感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落,進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讀;表演、探究等,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是教案設計的重頭戲。

案例:《〈荷花〉閱讀教學設計》

品讀重點,感悟神韻

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體會課文的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

2、四人小組合作品讀「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①分組學習:美美地讀一讀這幾句話,用心體會荷花三種形狀的美。

②組織交流:你們小組體會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全展開的荷花美在哪兒?沒展開的荷花又美在哪兒?

③抽四人小組合作美讀這三句話。

3、引導品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①「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呢?(長、鑽、探、伸、露、沖)

②讀讀這段課文,體會荷花怎麼樣冒出來。(使勁、拚命、用力、急切、筆直、一個勁兒、高高、痛痛快快、爭先恐後、生機勃勃、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在「冒」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

③由「冒出來的白荷花彷彿想做些什麼?」引導學生寫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

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誦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巫惠群 節選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6年第3期)

(6)遷移練習,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或練筆,把所學習的知識所形成的能力進行遷移、運用;或補充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認識;或拋出與課文觀點相左的內容,引導學生辯駁,升華學生的情感、認識,等等。

案例:《匆匆》

學習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日子是怎樣匆匆而過的內容。

1、練習,讀寫結合、背誦,嘗試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

師:同學們,轉眼就六年級了,就要告別小學了,日子在我們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仿照這樣的寫法,再寫上幾句吧。如果不想寫,你就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吧。

同學們寫,然後朗讀,最後把自己寫的放回課文中讀。

師:了不起,同學們都快成大作家了。試著把這段話背誦下來吧。同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檢查。

2、自由提問,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麼問題,請提出來吧。

備課中預設:從字詞方面提出問題(如「凝然」什麼意思?);從句子方面提出問題(如「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這個問句與前面的問句一樣嗎?);從作者的內心世界提問題(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

老師相機表揚、指導,把難題帶回去,如「作者為什麼會『茫茫然』、『掩著面嘆息』?」查閱一些關於朱自清先生的資料,對我們的思考會有幫助。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是良好的學習方法,更是高強的學習能力,同學們要繼續努力。

3、家庭作業:同學們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來讀,下一次,我們開一個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誦會吧。

㈡ 初三語文

【教學依據】

本文情詞懇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敘事,表達流暢而自然,言辭中肯而聲情並茂。開頭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中間回顧往事,追憶諸葛亮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抒發忠於蜀國、忠於劉備父子的感情;結尾時理清君臣職分,表達竭誠圖報的心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本文文質兼美,情理交融,實在不可多得。教學應該學生讀、背、悟、思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得到提到。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下語文學習的一大特色,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該是有機滲透於閱讀教學過程之中的。在學習本課時,還應該結合文章涉及的信息豐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點,組織相關綜合性學習,合理地將語文學習發散到課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在學習中了解「表」這種文言文體的一般知識;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多層面解讀文章,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遷移性閱讀的能力;品讀語言情感的深切,體會行文構思的明晰的特點;掌握閱讀「表」這一文言文體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反復誦讀,在讀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內容要點,在讀中品味語言情感的深切,在讀中質疑探究、遷移發現;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強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實現師生的互動;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會怎樣對他人「聲情並茂」的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怎樣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恩惠;怎樣看待自己的責任等問題。在討論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情感培養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應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自己從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學生對諸葛亮人品、氣節的思考解讀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培養過程、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式〗

1.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品味。

2.由單向思維轉向多向思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走向完善。

4.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重視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成功的喜悅。

5.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切忌為了完成目標而強行設計教學環節。

6.要藉助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和興趣所在,以知識鏈接的形式,將學生對文本本身的學習拓展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課時可根據課堂推進狀態自我調節。

一、詩句導入,激發興趣。

以組合詩句的方式,通過「出師一表」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通過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教師范讀為引子,通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復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其他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現,自談感受,合作探討。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學生選背精彩片斷,展開競背,師生共評。

【教學實錄】

一、對聯導入,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三組被打亂的詩句,想請同學們把他們重新組合完整。(出示打亂了的對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師一表通今古,遠比管樂蓋有餘。

出師一表千載無,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生: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生:(小聲嘀咕)怎麼都有「出師一表」?

師:(笑著問)可不是嗎?都有「出師一表」,而且都是在贊誦「出師一表」。這「出師一表」是什麼呢?我們的歷史小博士能不能幫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啊?

〖點評〗以古代詩句對作品的評價引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添學生人文素養。

生:可能是說的諸葛亮的《出師表》吧。

師:諸葛亮的情況,你能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嗎?

生: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先生,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青年時隱居鄉間耕種,後來,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六齣祁山,一生辛勞,萬古留芳,成為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真不愧為我們的歷史小博士。難得你用這樣整齊的句式向我們概括了諸葛亮輝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謝謝,請坐下。智慧的確是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誠報人的品格也令後人所稱道。這三句詩中提到的《出師表》就是力證。

〖點評〗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過渡到學生不太熟悉的「忠誠」,為全文的理解和閱讀打好基礎,做好鋪墊。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和句子的斷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請做好記號,一會兒我們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學生自讀課文並提出疑難之處)

生:「開張」是什麼意思?

生:「痛恨」是什麼意思?

生:「感激」是什麼意思?

生:「謹慎」是什麼意思?

師:看來大家還真遇到了不少難題,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幫大家解決一下呢?(生緊皺眉頭,若有所思)

生:老師,我知道,可當我將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後,就講不通了。(其他同學表贊同的點點頭)

師:這是因為大家提出的這些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演變發生了變化。「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同時,這篇課文中還有許多單音詞也是古今異義。如:先、崩、弊、誠、愚等,大家在學習時應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這句話該怎樣斷句呢?

生:應是「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師: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樣斷句嗎?

生:根據課文注釋,這句話是講:如果有違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應交給主管的官來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用這來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讓宮內和朝廷行賞之法不同。

師:講得不錯,看來,大家通過三年的學習積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語感。我為大家感到高興和自豪。下面,這樣,大家還可以從文章中找找這樣的長句,讀讀看。

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點評〗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互質疑難,合作解答,體現自主和合作的學習精神。在合作學習中把握本文長句較多的特點給予重點引導,體現教師在關鍵處參與的重要性。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師:大家都讀得不錯。對句子的朗讀節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給大家朗讀一遍,請大家在對照我和大家朗讀異同的時候,請重點關註:本文先後寫了哪些內容?試著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來。(教師范讀)

師:你了解到文章寫了哪些內容

生:寫向劉禪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師:哦,「一系列」建議。哪些建議呢?在課文哪些段落寫的呢?

生:在課文1-5段寫了這些建議。一共三條:一是開張聖聽;二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三是親賢臣,遠小人。

師:你對這三條建議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開張聖聽」,就是要廣開言路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聽到真話,從而更好的治理國家;「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樣人們遵規守法,國家才不至於一片混亂;至於「親賢臣,遠小人」,就是保證國家向良好的方向發展,不被奸臣所害。

師:恩,解答得真不錯,還使用了我們現在的慣用語。看來,對文章的一部分內容已經深有體會了啊。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得出的結論。因為,在「三國鼎立」的時候,只有蜀國是最弱小的,如果不發展,必遭滅亡。而要發展壯大,就需要帝王是賢君、明君,而要想成為賢君、明君,就應按諸葛亮提的三條建議去做。所以,諸葛亮提出了這些建議。

生:諸葛亮重點提出的建議是第三條:親賢臣遠小人。而且這一條建議十分具體,把自己舉薦的人具體特點和優勢都一一講明了。

師:大家讀到了嗎?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樣的特點?

生:文官有郭攸之、費羿、董允等人,他們的特點是「良實」「忠純」;武將是向寵,他的特點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師:舉賢薦能,可謂用心良苦;坦誠進言,可謂竭盡忠誠。除此提出建議外,文章還寫了什麼呢?

生:諸葛亮還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和歷史。在課文的第6-7段。

師:我們一起朗讀這兩段,一邊讀,一邊和諸葛亮一起回顧他過去的歲月,看看他在這里回顧了哪些事情?(生齊讀6-7兩段)

生:老師,第7段並不都是在回顧過去。

師:哦。很有發現的眼光。不是在回顧過去,那是在寫什麼呢?這個問題我們一會來探討。現在,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回顧了過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對這些事情大致上都應該了解的,我們一起結合原文來明確一下。

生:有隱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生:有三顧茅廬的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生:有襄陽兵敗的事——「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生:有白帝城託孤的事——「臨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獲的事——「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師:人們回顧前塵往事,有人感嘆時光匆匆、歲月易老,有人感嘆平生多事、磨難萬端,……21年來的風風雨雨在諸葛亮心頭翻湧,勾起了他怎樣的情懷呢?我們能否從這些往事的字里行間覺察到諸葛亮心頭的情感波瀾?

生:他內心充滿著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與報答之情。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是出於「感激」,也就是被劉備不因為他身份低微,禮賢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求教而感動才出山相助;後來劉備又在臨終之時把國家大事再次託付給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動,當然想要報答這種知遇之恩。

師:諸葛亮對劉備的情感真的有這么深厚嗎?有一句古語描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這類問題的人格特點,它是最好的註解。大家知道這句話是怎麼說的嗎?

生:(很多同學齊聲回答)「士為知己者死!」

師:是啊。因為劉備就是諸葛亮畢生才乾的欣賞者,諸葛亮甘願受他「驅馳」,唯恐自己不力,不能報答恩遇。這種竭心盡力的忠誠在劉備離開人世後就轉移到他的後代身上。現在我們來看剛才那位同學提出的問題:第7段究竟還寫了些什麼呢?(師朗讀「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這是寫諸葛亮出師伐魏的有利條件和迫切願望。

師:諸葛亮伐魏興漢的願望有多迫切?你能結合第7段的原文來體會嗎?

生:「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一連串的語句寫出了諸葛亮規劃伐魏計劃的興奮心情。可見願望之強烈。

生:「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把伐魏興漢視為自己不容推卸的職責所在。

生:後面的文章中還有。「臣不勝受恩感激。」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劉禪委託他以討賊興復大任的原因。

師:我們共同來讀一讀,最後兩段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師發起,全班齊讀)

生:這里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討賊興復願望和決心的同時,也明確了治國職責,同時對劉禪委婉地提出了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的諫言,為自己離朝遠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這兩段文章同時還表達了報答劉備,盡忠劉禪的情感。

師:你從哪些體會到的?

生:「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就是報答劉備;立下這樣的「軍令狀」來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盡忠於劉禪。

師:全文從提出建議到回顧歷史再到表達伐魏興漢的決心,應該說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這樣的情感。所以,後人說《出師表》中有6個字是文脈所在。大家看,是哪6個字呢?

生:「親賢臣,遠小人」。

生:不對,應該是「報先帝,忠陛下」。

師:為什麼?

生:「親賢臣,遠小人」是諸葛亮向劉禪建議的關鍵所在;而文章中所說的一切,諸葛亮在實際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效忠劉氏王朝。

〖點評〗閱讀和理解緊密結合,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使文言解讀輕松自然。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師:閱讀了《出師表》,你對文章有怎樣的感受,你對諸葛亮做何評價?下面請大家利用自己課外收集的資料,圍繞這兩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學習本文過程中的其他問題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發表自己的見解。

〖點評〗圍繞作品開放課堂,為學生的自由思索和學習創設空間與平台。

生:我談談對《出師表》的一些看法。《出師表》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傳久遠是因為它文中的報國的至誠,情意的真切,對後世影響的深遠。歷史上有不少文人對其作出了高度評價。如:陸游在《書憤》中寫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到「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等。

生:我提一個問題請大家幫我解答:本文是諸葛亮向帝王劉禪的上書,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這是為何?

生:我覺得這是為了讓劉禪牢記父親的遺志。

生:我認為這是為了讓劉禪學習父親的用人之術。

生:我覺得這是諸葛亮為了表明自己對蜀國的忠心。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很有道理。從此,我們能進一步了解這篇「表」文「聲情並茂」的特點。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課文,仔細品一品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蘊涵了作者豐富的情感。

生:我根據本文對劉備的死的稱「崩」,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古代對「死」的一些表達。一般帝王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之死稱「死」。

生:學習本文中我學會了向別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條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們覺得還應注意加進自己的情感,就是人們常說的,做到「言之有裾,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更有說服力。

生:我談談對諸葛亮的看法。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政治上賞罰嚴明,恩威並重。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歷史價值。同時,他的散文獨具特色:語言懇切,感情誠摯,論事透闢,推理嚴密,文風平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他的文章「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師:這位同學結合自己課外了解到的歷史資料來評價人物,值得肯定。有沒有同學能夠談談閱讀《出師表》後對諸葛亮的感受?

生: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我覺得太壓抑。以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輔佐劉禪實在是虧了。(眾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這個阿斗就是劉禪。他後來聽信宦官,朝政荒廢,無所作為,蜀國終於被人家滅亡。實在是讓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東流了。堅持對這樣無用的人盡忠,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

生:可見諸葛亮有先見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陳「親賢臣遠小人」嗎?

師:這位同學的感受很值得探討,很多史學家也在這樣的問題上爭論不休。有人搖頭感嘆諸葛亮的盡忠是「愚忠」,有人又對他的忠誠品格推崇備至。我想,准確評價一個人不能離開他具體所處的時代,而用現代的觀點來思考又能使我們得到很好的經驗和教訓。對這個問題同學,請課下查閱相關資料,把自己的觀點整理成文章,我們再做專題交流,好嗎?(生贊同)

〖點評〗表面上雖然對課堂上產生的觀點不置褒貶,但卻從多個角度引導思考方向,並激發學生將學習由課堂發展到課外,推動學習成為「不終止於課堂」的自主歷程。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師:大家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會有更精彩的表現。前面提到的三副對聯對本文給予了高度評價,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種幸福,若能誦記下來,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了。下面,請同學們選擇文章中自己最欣賞的一段,讀熟並背誦下來,看誰選得好,背得快。(學生讀背,學生競背,師生共評。)

〖點評〗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好古典文化積累,幫助學生吸取優秀文化的營養。

【教學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二、在綜合學習的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倡多角度、有個性的閱讀。讓學生在多種見解中產生思想的碰撞,迸發智慧的火花。這樣在解讀中就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場面。師生都能從此環節中收獲意外的驚喜。

三、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

㈢ 請問小學語文課教案該怎麼寫 有點急,十分感受大夥了

一般包括以下七個大環節,(具體情況根據你們學校要求而定)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准備(教具學具等)

四、教法學法

五、教學過程(這是課堂教學的預設。環節步驟應盡可能詳盡實用)
1、引言導入
2、初讀感知或檢查預習
3、交流識字,隨文識字學詞
4、品讀賞析,討論交流
5、讀中悟情悟理升華主題
6、拓展積累
7、總結(滲透思想教育或者總結寫作特點學習寫法等)
8、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有的學校不要求可以不寫)

㈣ 在閱讀草船借箭是我用了什麼方法更好的理解了故事內容

高揚質量大旗,深抓教學教研。近年來,武穴市第二實驗小學扎實推進「語文主題學習」、「數學三環五步」、「英語情境教學」、「科學高效課堂」等課題研究,讓學校的教學教研呈現出「但覺眼前生意滿,春風吹水綠參差」的風景。校本課題研究,讓孩子的課堂學習發生著靜悄悄的改變,讓師生的教學行走更自由歡暢,更真實有效。其中,該校語文主題學習圍繞「單元結構化」研究,鼓勵教師「說講評思」,多名語文教師的教案、論文、課例在全國小語協會、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中發表刊登。本期,我們選登的是張廣東老師的教學設計。
以「中國名著之旅」為主題,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相關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
學習目標
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內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激發學生閱讀中國名著的興趣。
2、感受人物形象,學會客觀、辯證地評價人物。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
學習重點
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內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激發學生閱讀中國名著的興趣。
2、感受人物形象,學會客觀地、辯證地評價人物。
學習難點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請用一、兩句話介紹《三國演義》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人物。
2、介紹魏、蜀、吳三國及主要人物和「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
二、初讀,了解故事
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課題擴充法)
三、再讀,理清因果
1、默讀課文,填空:草船借箭的表面原因是 ,實際原因是 ;表面結果是 ,實際結果是 。
2、請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講一講《草船借箭》的故事。
四、品讀,感受形象
(一)周瑜:妒賢忌能
過渡:請用「 」畫出描寫周瑜言行的語句,並想一想:周瑜為什麼這樣說?這樣做?從這些語句的描寫中,你認為周瑜是怎樣的一個人?
1、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明知故問——明裡共商軍事,暗裡設計害人。)
2、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的任務。)
(二)諸葛亮:神機妙算
1、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亮早在立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
2、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亮早在立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三天後有大霧。)
3、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亮早在立下軍令狀之前就想好了草船借箭的具體方法。)
4、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亮早在立下軍令狀之前就算準了曹操一定不敢出兵。)
五、深讀,評價人物
過渡:請同學們拿出資料一(「孔明三氣周瑜」的故事)讀一讀。
(學生讀完後)現在,你如何評價周瑜和諸葛亮?
六、拓展,培養思維
過渡:像《草船借箭》這樣廣為流傳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一書中還有很多。請同學們拿出資料二(《孔明智退司馬懿》)邊讀邊想:在《草船借箭》和《孔明智退司馬懿》這兩個故事中,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哪裡?(出奇制勝,打破思維常規:造箭—→借箭;大軍殺來—→大開城門。)
從這兩個故事中,你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學生暢談感悟。)
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的故事,一般學生都耳熟能詳。教學時,我們是注重人物形象的條分縷析,還是引導學生客觀、辯證地評價人物;是注重內容的講解,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為此,我的整個教學圍繞以下三個目標展開:
1、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內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激發學生閱讀中國名著的興趣。
2、感受人物形象,學會客觀、辯證地評價人物。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
所選內容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和「孔明三氣周瑜」的故事(《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節選、《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節選、《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節選)、《孔明智退司馬懿》等。
之所以選取這些文本作為課內外資源的對接,一是因為這些文本都是選自《三國演義》,能讓學生體驗到閱讀《三國演義》的樂趣,激發學生閱讀中國名著的興趣;二是因為「孔明三氣周瑜」的故事能加深學生對人物的了解,從而幫助學生客觀地、辯證地評價人物,《孔明智退司馬懿》的故事能讓學生認識到諸葛亮的「神」,是因為他不循規蹈矩,敢於打破思維常規,出奇制勝。
所以,課堂上在學生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的前因後果後,著重品讀課文,在感受人物的形象基礎上,對接課外閱讀資源——「孔明三氣周瑜」的故事,讓學生用心深入地閱讀,從而客觀地、辯證地評價周瑜與諸葛亮。
最後拓展閱讀《孔明智退司馬懿》的故事,幫助學生跳出「神機妙算」這一文本框框,使學生認識到諸葛亮之所以能令周瑜自嘆不如,主要是因為諸葛亮敢於打破思維常規——不是「造」箭,而是「借」箭。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節課,通過課內外閱讀資源的有效整合,很好地實現了課外閱讀課內化,激發了學生閱讀中國名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達成了教學目標。

㈤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教學

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學校生存的必需條件,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工作。要抓好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於抓好課堂的有效教學。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教學,我認為必須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備課要投入。
我以前有個同事,他任教的班在我班隔離,有一段時間,我發現他在上課時老是走出教室去找另一個同事,覺得很奇怪。後來一了解,原來這位老師課講到一半,就不知怎麼講下去了,只好出去請教,弄明白了才回來上課。這說明了什麼?我想大家都很明白。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老師有相當一部分備課是不夠深入的,有些甚至根本就沒有備課。姑且不說誤人子弟,就是自己上課也不好上吧。
課堂教學是具有生命意義的,但要充分體現這種生命的意義。我想備課時還必須從生命的高度去精心准備。假如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沒有大量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沒有對學生的熱愛,沒有對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大限度的預測,課堂教學就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備課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教學的設計,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師生共同活動的方式與過程,都得全面策劃。要想把這些方面都做好,就得投入地備課。如何才能備好課呢?我想:著名的特級教師靳家彥先生的備課「五字決」會給我們一些啟發。這「五字決」就是:一鑽,即鑽研教材。備課如同打井,只有深鑽,才能得水。備課時,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也就是爛熟於心。二參,就是參考大量的相關資料,整合教學資源,而不是單憑一本《教學參考書》就能備好課的。三聯。就是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聯系前後的內容,聯系學生的發展。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備課時就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狀況,對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上處於何種狀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根據這些不同,制定教學計劃,設計個性化的教案。四選,就是選擇教與學的方式方法。該學生鑽研的、思索的,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該合作探究的,一定要保證質量,不走形;該教師講的,不要有顧慮。五寫,就是寫教案。「課到生時是熟時」,這里的「生」是產生的意思。到寫教案時,課就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成竹在胸了。著名的特級教師還要如此備課,何況我們?
每備一課都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我們要想讓自己的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成為師生生命的組成部分,就必須有非常大的付出。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吧。
二、創設充滿情感的課堂教學。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於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交流的一種最直接的對話,而課堂能否激發情感,是一堂課成敗與否的關鍵。
《難忘的一課》講的是「我」在五十年前,親眼目睹台灣地區一所普通鄉村小學里師生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景。這是一篇教師們普遍認為很難上的課文,全文沒有更多的故事情節,沒有值得學生背誦的精段美句,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去體會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竇桂梅老師在上課伊始,播放了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伴隨著樂曲,竇桂梅老師就以中美撞機事件巧妙地導入新課,學生們的情感在她的一步一步調動下一點點地激發出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課文中出現了三次。這是整篇課文的要旨,竇桂梅老師緊緊地抓住這一要點,調動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逐次仔細領悟文字的內涵。在體悟課文情感的時候,她讓學生齊讀、默讀、自讀、領讀、配以音韻讀……一節課里,「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就在聯繫上下文這不同層次的感悟中讓學生讀了十幾遍。學生的情感一次次得到了升華,他們不僅領悟到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自己在情感的世界裡走了一趟!從開頭竇桂梅老師和學生在黑板上、本子上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書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幾個字,到最後,她又和學生用顫抖的筆再一次書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那幾個鮮紅的大字已經映出學生的情感,這種情感已經鐫刻在學生的心靈;在悠悠的《思鄉曲》中,她適時地引入了餘光中的《鄉愁》,並飽含深情地,用優美而哽咽的聲音表達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台灣人民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意。當竇桂梅老師與孩子們含著淚水再次高聲朗誦「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時,她感動了學生,感動了聽課的老師,也感動了自己……
他們課堂里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為那就情感!沒有情感的課堂是蒼白的。但情感也不是可以做出來的,演出來的,它是內心充盈時的自然外溢。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如果你的情感是平和寧靜的,那就像春日裡的陽光,溫暖無香,但適宜禾苗的催發;如果你的情感是奔騰豪放的,那就像夏日裡的雨,沁人心脾,適宜禾苗的茁壯成長。不管怎樣,你的課都是充滿感情。不然,任你教師用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師用再華麗的語言,再動聽的腔調上課,也不會打動學生的心靈,震撼學生的靈魂。至今我還記得我聽過的一節課。教者為我們上的是《草船借箭》一課。這是選自《三國演義》的一篇課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去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上課時,教者先讓學生讀一次課文,讀完後就讓學生思考分段和寫段意;然後檢查學習情況;接著教者讓學生默讀課文,再讓學生說出周瑜、魯肅、諸葛亮、曹操等人的性格特點。在檢查學生學習這一環節情況時,學生由於沒有感悟答不上來,於是,教師就把結果說了出來。整節課學生沒有一絲的熱情,更別說激情了。課堂上,教者沒有抓住重點來讓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感。這樣的課堂,學生何來的感悟?何來的體驗?我想教者也不會有一絲的感悟吧!在課改已經走過十年的今天,我們的教師依然這樣上課。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像這一課,只要我們整合一些相關的資料,聯繫上下文,抓住人物的對話,調動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讀中去感,在思中去悟,就能很好地理解課文,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們要靜下心來,要鑽進去,潛下去,積蓄內力,然後才有可能領引孩子們親近課文。教師自己的情感准備不足,自己沒有被美文陶醉,課堂就不可能有激情。所以,我們要創設有激情的語文課堂。課堂,因為熱愛,課始,就會走向了精神生命的狀態;課中,教師們要時時將自己置於課堂的原野,用真情去催發課堂的生命,為課堂中的平凡而歡欣鼓動,讓生命中的習以為常感動自己,用自己的坦誠熱情感染學生,打動學生。那時,充滿激情如吹皺一池春水,流動起來,活潑起來,以執著激發執著,點燃心靈聖火,撥動課堂的琴弦。只有充滿激情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寫好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的基礎。」有些教師或許認為,那有這么多的時間寫呀!當然,如果每天都記錄,可能需要驚人的毅力,但是如果圍繞每學期的公開課作一個實錄,寫好一則教學故事與一篇教學反思,應該是不難的。通過寫教學反思,我們就能清晰明辨自己課堂的行走過程,從而更好地回到具體一節課中去「革」缺點的「命」,而後的課堂,你就會在「小心翼翼」推敲課堂的過程中,走向理性與精彩。每一次記錄,你都在挖掘自己的心靈,並把它彰顯出來,就像透明的水,使你的心靈愈加澄澈。正如一潭積水中有了一滴水落入,就會有無盡的波紋擴展開來一樣,泛起激情的漣漪----如此,你會感慨:閱讀自己的課堂「錄像」的文字,就是傾聽自己花開的過程。花的綻放,就是用文字描畫「美麗的容顏」。這樣,你的教學生活就會從瑣碎與無奈中剝離出值得的東西,從而超越了課堂「重復」的枯燥與乏味。
一旦你的記錄成了習慣,我相信你們就沉澱了面對課堂憂患與艱辛後的澄明;咀嚼了承受課堂壓力與困厄後的自信;擁有了遭遇課堂失敗和痛苦後的踏實,就能把困惑變成了收獲,把收獲變成反思,就能在課堂反思中穩步前行。
那麼,「什麼是教學反思呢?反思時應抓住什麼內容來寫呢?」
所謂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教學結果進行認真的思考、審視、分析和總結的過程。
教學反思的內容是反思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並研究教學實踐,從而使自己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

㈥ 草船借箭教學綜合評價

草船借箭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教學反思。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

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著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著力贊美的人物,他神機妙算,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過望,以為陰謀得逞,諸葛亮對借箭妙計進行了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但絕不會直問原因,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回去好向周瑜講述取箭經過,給周瑜一個迎頭悶擊,讓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陰謀的慘敗。周瑜,智謀過人,但他自負,妒賢忌能,他以作戰急需為名,設造箭之計,事出為公,諸葛亮不好推辭。讓諸葛亮自入圈套,還立下軍令狀,人證、物證俱全,諸葛亮有口難言。此計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還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這是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㈦ 請問小學語文課教案該怎麼寫我都迷茫了,我在此先謝謝大夥0Z

一般包括以下七個大環節,(具體情況根據你們學校要求而定)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准備(教具學具等)

四、教法學法

五、教學過程(這是課堂教學的預設。環節步驟應盡可能詳盡實用)
1、引言導入
2、初讀感知或檢查預習
3、交流識字,隨文識字學詞
4、品讀賞析,討論交流
5、讀中悟情悟理升華主題
6、拓展積累
7、總結(滲透思想教育或者總結寫作特點學習寫法等)
8、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有的學校不要求可以不寫) 1-22 09:06 如果只需要一份教案,可以上網直接搜,如果原創,那就搜到一份改一改。自編要分步驟,您也可以查一查分那幾步。 1-22 09:01 創造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領悟到學習一篇按事情發順序寫的記敘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後果。
2、提高抓重點詞句、前後聯系讀懂課文的能力,體會諸葛亮的傑出才幹。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創造出發點:草船借箭的經過。
創造訓練點:認識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膽識,有計劃的培養學生思維獨特性。
創造訓練策略:引導法、自學法,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
教 具 准 備:《草船借箭》錄像 幻燈片
教 學 時 間:三課時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第三課時(略)
第二課時
內 容:二、三、四段。
重難點:草船借箭的經過,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過 程:

教學環節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造教育滲 透 點
復習前文導入新課
1、 周瑜怎樣為難諸葛亮?
2、 諸葛亮又是怎樣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萬支箭。2、立下軍令狀。

復習導入,保持思維的性。
講「借箭准備」緊扣妒忌與才幹
1、 周瑜為什麼這樣做?
2、 諸葛亮是怎樣做的?
3、 哪些詞句可以看諸葛亮挺有才幹?(自有妙用)
1、自由讀課文思考,找出周瑜為難諸葛亮的詞句,在書上做記號。(故意延遲,不給齊練)2、體會心情,自讀自練。3、讀諸葛亮說的話,體會心情。
通過讀講引導學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實質原因,培養學生思維獨特性。
三、學習「借箭經過」突出「神機妙算」 20`
1、指名讀機關句子,諸葛亮是怎樣做靠近水寨。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2、魯肅怎樣說的?說明什麼?諸葛亮又是怎樣說的。3、曹操怎樣說,怎樣做的。此時諸葛亮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兩者相比較說明了什麼?4、諸葛亮借到箭後又是怎
樣做的。5、小結
1、自由讀課文,用「—」劃出諸葛亮做的、說的。用「~」劃出曹操做的、說的。2、看錄像(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3、看幻燈片,比較「一定不敢」與「不一定敢」體會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錄像,體會他們說話時的神態,心情,模仿神態分角色朗讀。5、體會「謝謝」的含義齊讀這一句話。6、體會理解「自有妙用」體會周的心情,朗讀長嘆一聲說……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提高自學能力。錄像、幻燈片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分析,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四、講「借箭結果」突出周瑜的「長嘆」 5` 1、指名讀課文,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樣說的?說明了什麼?2、小結
五、總結全文分清前因後果 5` 師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實質原因表面結果實質結果,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後果。
六、作業 3` 幻燈片,填空(略)
板書設計 創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趕造十萬支箭———→借———→十萬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遲延 不給齊全 長嘆一聲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諸葛亮:才幹 只要三天(大霧漫天)靠近水寨 立軍令狀
一字擺開 擂鼓吶喊 神機妙算(放箭如雨)掉轉船頭

例子在這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