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教育信息網
2007年春天,本報陸續推出了《思想·2007》主題報道,解讀了我國部分校長別具魅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廣大關心教育、熱愛教育的讀者送上了一份韻味綿長的思想盛宴。而從本期開始,本報推出的《行動·2007》系列報道將為大家展示一批教育行政管理決策者的先驅行動。納入本次報道視野的主角是教育局長,作為地方教育最高行政長官,他們的意志與行動往往更能左右一個地方教育的興盛和衰落。當黨中央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寫進國策時,令人欣慰的是,這些最直接面對教育政策的管理者和執行者沒有止於紙上,而是以睿智、以魄力、以堅韌、以赤誠、以所能調動的一切力量,切切實實地將發展大計濃墨重彩地寫在了一方熱土上,寫進了千千萬萬教育受惠者的心中!
行動·2007,一路走來,有破冰的裂響,有花開的回聲……
當陽·著力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當陽市是湖北省農村縣市中高標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縣市之一,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8%,實現了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如今,當陽致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提升整體教育水平。
投入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三年來,當陽市義務教育中小學基本建設投入3000多萬元,80%投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今年,投入260萬元,徹底改造蘇區學校腳東中學。同一標准配備學校教育技術裝備。2003年以來,為全市小學新生統一配備鋼木可升降式課桌椅,今年將為初中新生統一配備。2005年,為全市中小學統一安裝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設施,實現了「校校通」,今年,投資119萬元為全市初中遠程教育設施統一升級。為解決實施新課程改革後實驗儀器不配套的問題,2007年,投資168萬元,按照一類和二類標准,為全市義務教育中小學統一配備物理、化學、生物和科學課實驗器材。2003年,當陽市政府統一接管義務教育中小學債務,市財政每年列支500萬元償還,至2007年底,中小學債務將基本償還完畢,讓全市中小學在同一起跑線上發展。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五年來撤銷了56所辦學條件差的農村小學,小學校均規模達到500人。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全市義務教育中小學實行定編到校基礎上的全員聘用,實行三輪競聘,後兩輪競聘打破學校、鄉鎮界限,使城鄉教師實現了數量和學科結構上的有序流動和均衡配置。建立農村教師和城鎮教師交流任教制度,目前,該市有28名城鄉教師交流任教。選派城區優秀副校長到農村學校掛職,以提升農村學校教育管理水平。教師培訓向農村學校傾斜。選派100名農村教師到省城參加培訓學習,組織以農村教師為主的小學英語、中小學音樂等5個短缺學科教師培訓。規范辦學行為。按照中考綜合質量評估結果,將重點高中計劃內招生指標全部分解到初中學校,加大合格率、鞏固率在指標分配中調控的力度,有力地推動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遏止了初中擇校,變升學競爭為辦學水平的競爭,變只重視個別尖子學生為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秭歸·為留守學生撐起愛的藍天 位於三峽庫區的秭歸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經濟基礎薄弱,自然資源匱乏,大多數農村家庭只能靠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目前全縣有留守學生3227人,佔全縣學生總數的12%以上。為此,秭歸縣教育局把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擺上議事日程。
各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以政教人員、各班主任為成員的留守學生管理小組,鄉鎮中心學校、縣教育局成立留守學生領導小組。學校管理小組建立了留守學生檔案和基本信息卡,列印成冊後分發到全體教師手中。教育局每年定期召開留守學生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表彰先進,樹立典型,並把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作為全縣教育教學工作檢查的必備內容。學校設立救助留守學生「愛心基金」,各校領導和黨團員帶頭為「愛心基金」捐款。僅2005年秋季,留守學生最多的梅家河鄉,採取多種渠道共籌集愛心基金18260元,救助留守學生138人次,確保了不讓一個留守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失學。班主任做留守學生的知心人,定期與本班留守學生進行談話,隨時給以幫助和關心。班級設立「知心信箱」,成立留守學生關愛協會,開展同學間「一幫一」、「手拉手」等互助交流活動,建立同學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友愛親密關系。每年暑期開展節假日團聚活動,組織留守學生,乘坐專車到上海、浙江等地與家長團聚,化解長期分離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進行實實在在的「補愛」。精選學校保育員,細心照看「留守學生」的生活起居。全縣各學校開設了親情教育課堂,建立了電話聯系制度和「親情電話簿」,設置了「愛心電話室」,開通了「親情熱線」、「書信熱線」。留守學生每月都給父母寫信,並通過電子郵件、QQ視頻等方式與父母在網上對話、交流,傳遞親情。聘請「五老」人員擔任「留守學生」校外義務教育輔導員,加大對網吧和學校周邊環境整治力度。舉辦親情徵文、自我畫像、情滿中秋、演講等活動,讓留守學生找到學校生活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定期召開「留守學生」監護人會議,給監護人傳授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疏通學校與監護人的聯系渠道,讓「留守學生」健康成長。
長陽·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近三年來,長陽有一大批深居大山的中小學教師從學校的講台走上宜昌市教師論壇,走上中央教科所舉辦的教師年會論壇……
長陽教育的決策人深知,一所學校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在教師;一個縣教育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教師隊伍素質。教師素質從何抓起?如何定位?重點向什麼方向發展?長陽發動了以校為本抓研修的引擎。教育局下發了《校本研修活動實施意見》,成立由局長任組長的全縣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研訓員聯系鄉鎮(校)制度,制定《縣級校本研修示範學校考核標准》,將各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與單位評先、幹部考核、教師的專業職務評聘、評先表模等有機結合,構建行政部門推動、業務部門帶動、學校和教師行動的整體聯動機制。與此同時,長陽以《教師專業發展報告冊》為載體,對校本研修的活動、聽評課、案例分析、教學反思、專題研討、成果展示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縣研訓中心制定了各學科《校本研修工作指導意見》,組織實施了「校本研修校校行」活動,因地因校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式研修活動,做到教學、研究、培訓同步走。如新課程實施策略、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教育技術應用、教育名著研讀、德育實效性研究、師生評價等均是校本研修的內容,許多學校還建立校本研修問題庫。為確保選題與教學的實效性,突出課堂教學研修的重心,在「自修、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模式下,成功探索出了「專題式」、「內需式」、「案例式」、「診斷式」、「參與式」、「互動式」、「實踐式」、「論壇式」等研修形式。長陽各中小學校在實踐中總結出如校際聯片研修、讀書沙龍、教學後記、教育敘事,行動研究等一系列校本研修的好做法。長陽教育定期舉辦優秀論文、案例、課堂教學、說課評比、教學後記、讀書筆記、教育敘事展評、教師才藝展示、教師論壇等活動,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在校本研修中,長陽教育步入了內涵發展的快車道。
五峰·保育寄宿製成果顯著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支脈,素有「老少邊山窮」之稱。按照「高中穩定發展、初中形成規模、小學相對集中、聯村辦村小」的布局調整思路,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大膽嘗試組建九年一貫制學校,創建了農村中小學保育制新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經過幾年努力,全縣中小學布局趨於合理,教育資源得到整合優化,辦學條件快速改善。政府和教育部門統籌「二期義務教育工程」、中小學校危改工程、中小學寄宿制工程、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捐資援建工程等專項資金,總投資3000多萬元,大力改善了全縣教育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至2006年,全縣52所有寄宿生的初中、小學中,建成縣級保育寄宿制示範學校31所,其中20所榮獲宜昌市保育寄宿制示範學校稱號。立足「保育——寄宿」特點,探索了系統的管理辦法和制度,總結出了「五保一育」經驗,即保生活,保娛樂,保健康,保安全,保學習,育新人。真正實現了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吃得飽,學得好的目標,徹底改變了大山區兒童「讀完小學六年級,行程二萬五千里」的辛酸上學史。堅持規模辦學,徹底改變了農村小學,特別是大山區農村小學長期存在的多級復式教學的落後局面,加上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辦學優勢,為大山區鞏固「普九」,推行素質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生均校舍面積達到國家標准,學生宿舍、食堂、廁所配套率分別達到70%、80%、90%以上;圖書、儀器及各類教學器材達省標比例上升到90%;所有規劃保留的中小學校都建起了現代遠程教育KU波段網路;課程改革、「校本教研」生機勃勃。保育寄宿制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少年兒童一個不少,7~12周歲兒童入學率100%,13~15周歲少年入學率98.6%;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達到99.9%,17周歲人口義務教育完成率94.1%。
夷陵·從戰略高度創建教師無憂後方 近幾年來,宜昌市夷陵區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把教師隊伍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夷陵區委、區政府將教師隊伍建設納入「一把手」工程來抓。正式出台了《中共夷陵區委、夷陵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全區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逐年加大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僅2006年,在原有的經費列支基礎上,區財政和區教育局劃撥專項經費近800萬元用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07年增加到1000萬元以上。
高度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制定出台並實施了《夷陵區城鎮中小學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制度》,實施3年,全區共選派了36名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建立農村學校教師補充新機制,從2006年起,實行有計劃的吸納專科及以上畢業生補充農村教師隊伍,以解決邊遠山區教師補充難的問題。努力改善農村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對長年工作在農村邊遠山區學校任教的教師每月由區財政發給生活、交通及特殊工作補貼。積極探索解決農村教師住房問題的新辦法,擬定2007年在夷陵區鄧村鄉、樟村坪鎮進行試點,實行政府解決土地,教育行政部門投入前期啟動資金,教師個人集資的辦法修建教師住房。大力加強農村教師培訓力度。把新課程改革教師培訓的重點放在農村,每年兩次把農村教師集中到城區進行免費培訓。建立健全教師隊伍建設的經費保障機制。由區財政專項列支每2年一次全體教師全面體檢。同時,在國家規定的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為教師增加6%的補充醫療保險。全區所有教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實行個人交納7%,財政交納20%保險金,從今年3月開始,教師個人交納部分由單位給予補貼。
建立「名師」學習資料補貼制度。全區擁有校級名師1000名,鎮級名師800名,區級名師500名,市級及以上名師100名的名師團隊。對任期內的市級以上名師和區級名師分別每月發給300元和100元的學習資料費。
興山·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興山縣是三峽庫區的移民縣。面臨移民就業、開發的壓力,興山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全縣對職業學校進行了整體布局調整,由原成人中專、電大、教師進修學校、職業中專、職業高中等五所學校聯合組建成新的職教中心。開設了采礦、化工、水電、農學等18個專業,有常規教學班30個,在校學生1768人。與湖北大學、長江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大專院校聯合開辦了經濟管理、法律等20個專業專、本科函授班。每年舉辦各類技能培訓50期,培訓學員5000多人。實行工學交替校企聯合辦學。職教中心與興發集團聯合辦學,建立職工培養、培訓基地,採取「工學交替」的方式,培養人才,即職前培養培訓——上崗工作——職後再培訓——再上崗工作,為興發集團輸送對口中專畢業生3000多人,輪訓職工15期2000多人,校企之間形成了「產教並舉、產教結合、以產養教、以教促產」的良性循環。實行訂單培養拓寬發展空間。先後與深圳兢華電子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崑山工業園、北京國家審計署、上海比亞迪公司等企業單位達成協議,並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實行「訂單」培養。近幾年來,累計與上述企業簽訂「訂單」協議20多個,開辦電工電子、計算機、旅遊與飯店管理等專業,培養、培訓人員1000多人,並全部推薦就業。
圍繞「科教興農」戰略,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智力支持。在縣農業局、勞動局、團縣委等相關部門的指導配合下,承擔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任務,先後組織了旅遊服務與飯店管理、電工電子等短訓班,培訓農民2000多人,並分別轉移到北京、深圳、江蘇、武漢、上海等地工作。
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先後組織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民15000多人次,編寫農村各種實用技術小冊子15000多冊,無償發給各地農民,讓農民掌握致富的科學技術。興山先後被評為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市「農民科技培訓先進單位」、市「陽光工程先進單位」等。
遠安·大力實施「人才強教」工程 遠安縣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堅持把「人才強教」作為實施「科教興縣」、「人才強縣」的戰略工程來抓。落實教師待遇。教師工資實現了全縣統籌,由縣財政按月足額直達教師個人賬戶。全縣教職工全部納入社會醫療保險,縣財政按教師工資的4%為全縣教職工增加醫療補助。縣財政為全縣所有教職工每月增加100元的生活補貼,同時為所有在崗教職工落實年終一次性獎勵工資。全縣教師工資待遇保持不低於當地公務員水平。
優化隊伍結構。遠安縣堅持從改革入手,在縣委縣政府的強力推進下,工齡滿三十年或女教師50歲、男教師55歲的,在個人提出申請的條件下可以退養。全縣民辦教師一次性解決到位,代課教師一次性清退到位。撤銷鄉鎮教育辦公室,工作人員全部充實到教學第一線。全縣35歲以下教師佔51%,50歲以上教師只佔0.2%,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趨於合理。全面推行教師聘用及資格證制度,所有教職工、中小學校長全部持證上崗,選拔任用全部實行公開競聘、擇優聘用。重視師德建設。各學校普遍建立了師德承諾、師德研究、學生評師、師德投訴、師德考核、師德督導制度,全縣連續五年實現師德師風「零投訴」。
加大培訓力度。制定了《全縣中小學教師五年培訓規劃》,開展了崗位培訓、專業培訓、新教材培訓和校本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縣財政落實了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年人均達到600元以上。專任教師新課程培訓面達到100%,所有專任教師完成了到高一級學校的跟崗培訓,同時與高校聯姻,開展以學歷為主的繼續教育。
建立教師隊伍補充機制。近五年來,通過公開招考,全縣共引進144名大學本科畢業生充實到教學第一線。實施「名師工程」。全縣建立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評選、培訓和考核機制,按每人每月50元至300元標准落實了名師津貼,為各級各類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成長創造了良好條件。2004年以來,全縣教師共有268人獲國家級、390人獲省級、670人獲市級「四優」成果獎。2006年,遠安縣獲得湖北省首批「人民滿意的教育縣」稱號。
枝江·科研興教推進課程改革 在枝江教育如春天燦爛的大觀園中,教學科研更像一朵奇葩,芬芳艷麗,綻放奪目。近5年來,枝江市申請並立項結題的國家級課題8個,省級課題33個,宜昌市級課題65個。15所學校獲得「省多學科改革先進單位」、「省教改實驗先進學校」等稱號。
各校按照《枝江市課程改革實驗課題指南》確立一批服務課改的研究課題。在確定的研究課題上,規范對全市課題的申報、立項、過程管理、鑒定的管理,提高課題研究水平,將教學問題課題化,以課題研究推動、促進課改。《小學兩分法評價實驗》在省級立項並進入第二階段實驗。《初中數學讀寫與創新》、《中學生綜合藝術課程教材研究》、《初中生物發展性評價》等17所學校研究課題通過宜昌市級驗收。《初中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研究》等6所學校研究課題通過省級驗收結題。白洋小學以「愉快教育」課題為實驗田,將專題研究抓落實,實出重點保深化,從而推進學校整體課題研究,走出一條農村學校課題研究特色的新路子。董市一中引導教師加強論著和教育科研轉換能力訓練,以語數外教學綜合改革實驗、語文三段六步多課型能級遞進式單元教學、數學目標評價實驗等課題研究為突破口,獲得「湖北省省教改實驗先進學校」殊榮。
枝江市實驗小學開展的校外體驗教育科研活動,活動場所選擇在市郊,學校每周選派3個班級超過200名學生到基地參加實踐鍛煉,接受封閉式教育。實踐基地課程形成了團結協作和社會實踐能力等6大活動體系,共20個類別,增強學生集體觀念和勞動觀念,磨煉學生意識,使得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在此對撞。枝江市實驗中學,引進先進管理思想,開展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讀書、教師互動作課等4項科研,使教師的學習意識、教研意識、優化課堂的意識大大增強。枝江教研促教改,大力推動了學校素質教育的進程。
㈡ 長陽一中202101是什麼班
㈢ 想了解下北京房山的教育信息.
小學一覽表
◆ 直屬小學
房山小學 房山第二小學 房山第三小學 良鄉小學
良鄉第二小學 良鄉第三小學 北潞園學校 良鄉行宮園學校
昊天學校 琉璃河水泥廠學校 北京煤礦機械職工子弟校
◆鄉屬小學
長育中心小學 良鄉中心小學 官道中心小學 蒲窪中心小學
周口店中心小學 琉璃河中心小學 南召中心小學 窯上中心小學
炒米店中心小學 竇店中心小學 交道中心小學 石樓中心小學
長陽中心小學 葫蘆垡中心小學 河北中心小學 史家營中心小學
長溝中心小學 南尚樂中心小學 張坊中心小學 十渡中心小學
坨里中心小學 青龍湖鎮中心小學 韓村河中心小學 五侯中心小學
霞雲嶺中心小學 南窖中心小學 佛子庄鄉中心小學 大安山中心小學
北正小學 吉羊完全小學 河北鎮磁家務小學
◆ 廠礦校
北京電力設備總廠電業中學附屬小學 首都師范大學良鄉附屬學校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職工子弟小學
◆ 民辦校
北京房山少林寺文武學校
普通中學一覽表
◆ 直屬中學
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 實驗中學 房山中學 房山第二中學
北京市房山第四中學 良鄉中學 良鄉第二中學 周口店中學
琉璃河中學 交道中學 坨里中學 南尚樂中學
長溝中學 河南中學 良鄉第五中學 房山第五中學
北潞園學校 良鄉行宮園學校 昊天學校 琉璃河水泥廠學校
北京煤礦機械廠職工子弟學校
◆ 鄉屬中學
房山第三中學 良鄉第三中學 良鄉第四中學 官道中學
北洛中學 南召中學 南梨園中學 晨曦中學
豆店中學 石樓中學 夏村中學 葫蘆垡中學
長陽中學 石窩中學 張坊中學 青龍湖中學
青龍湖上萬中學 韓村河中學 岳各庄中學 中院中學
南召中學
◆ 廠礦校
北京電力設備總廠電業中學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良鄉實驗學校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職工子弟中學
◆ 民辦校
北京市博文學校 北京房山少林寺文武學校 北京中南紅星足球學校 北京市雨田實驗中學
職業高中一覽表
◆職業高中
北京房山區第二職業高中 房山職業學校 社區服務與管理職業學校
㈣ 北京一加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一加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11-2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長陽萬興路86號-A1517。
北京一加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11MA018X2R5B,企業法人賈月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一加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技術開發;教育信息咨詢(中介除外);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演出除外);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策劃;技術咨詢(中介除外);基礎軟體服務;應用軟體服務;數據處理(不含銀行卡中心及PUE值在1.5以上的雲計算數據中心);網頁設計;經濟信息咨詢;酒店管理;文藝創作;餐飲管理;家居裝飾及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版權服務;翻譯服務;攝影服務;會議服務;園林綠化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以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一加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㈤ 長陽磨市教育信息網2015期未考試成績
我想查四年級一班胡蝶兒的期末考試成績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