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理念
教育為先的強國理念。
PS:德國向來秉持"教育為先"的強國理念。
⑵ 德國的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德國的教育體制是其以人為本、終生學習。德國教育體制不屬於英美所謂的精英教育,更像是全民通識教育。只要完成12年或者13年中學教育,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就可以選擇進入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Hochschule,簡稱FH)或者大學(Universität,簡稱Uni)繼續學習。
德國作為一個由16個州(邦)組成的聯邦制的國家,每個聯邦州都享有所謂的「文化主權」(Kulturhoheit),負責各自的教育政策。盡管存在差異,但所有的聯邦州的教育體系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結構。
Primarstufe基礎教育
德國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為小學Grundschule,凡是滿6歲的兒童就必須入學,這是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德國多數地區實行四年制,柏林與勃蘭登堡是六年制。
大部分州的德國小學生在四年級以後就要面臨人生的第一個拐點,分流到不同中學,能上哪種中學很大程度要看老師的推薦信,而老師的推薦信則會依據學生的成績。所以可以說,德國的競爭從小學就開始了。
SekundarbereichI中學初級
小學畢業後的教育階段,主要分為四個類別:
職業預校(Hauptschule)這個方向以職業教育為主,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
實科中學(Realschule)此方向以高等的職業需求為主,可選擇繼續升學;
文理中學(Gymnasium)通過高中畢業Abitur,可以直接進入所有高等教育學校類型,不論是職業教育體系、技術學院或是大學。
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在一些州也有綜合中學,將以上三種形式歸集在一起,畢業後通過獲得不同的文憑進行升學。

SekundarbereichII中學進階
這部分主要包括文理中學高年級和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在文理中學高年級中,除了升入高等院校的要求的Abitur文憑,也因應社會工作需求,提供各種相關於職業的重點科目培養。
如:以科技教育為主軸的高中Technischesgymnasium、以經濟領域為主的高中Wirtschaftsgymnasium、還有高級專業學校Berufsoberschule等,由此畢業的高中生領取高中畢業文憑Hochschulreife。
Tertiar bereich高等教育
德國高等教育我們的中國家長就比較熟悉了,即便在國內,也有不少學生在高中就准備到德國留學。這些大學主要分三類:
綜合性大學(Universitet)這類大學以教學和科研為主,強調系統的理論知識。此類院校可授予本科、碩士以及博士學位。
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 schule)這類大學偏重於實踐應用教育,學生通過4至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
藝術院校(Kunsthoch schule)這類大學專門針對藝術類學生,其中包括音樂學院、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等。
德國教育體系嚴謹且多樣化,盡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機會均等也是德國教育的重要理念,德國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嚴格的稅收制度使得受教育的機會遍及德國社會各個階層。無論是一名工廠員工,還是大型企業高管,子女都可以在德國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
另一方面的平等體現在德國教學的均質化,在各類高校排名中,德國高校雖說不在前列,但集中扎堆在前500名。將教育資源進行平均分配,在中小學也是如此,在同類型的學校間沒有巨大的優劣差別。
高質量的學術水平、均質化的教育理念、先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等特點讓德國的教育體系為世界所承認,也是使德國成為目前全球的第三大留學目的地國家的重要原因。
⑶ 指導德國教育思想的是、
書籍介紹:
本書由14篇於德國教哲學思想學術論文組成,論文凸出了德國古典時期到後現代的思家如費希、斯普朗格、哈貝馬斯克拉夫基等人的教育哲學思辨和他們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論文對這些思想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他們的生活、成長過程出發,他們的重要教育論著進行系和結構分與闡釋,展現了德國近代和現代教育學各主要流派的源頭活水和相互之間的理論關聯。本書重點闡釋哈貝馬斯批判理論、平等對話、交往理論及該理論體系對德國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
目錄:
序
哈貝馬斯與批判反思理念
哈貝馬斯對工具理性的批判反思
論哈貝馬斯的《認知與旨向》
論哈貝斯的「語言轉向」
哈貝馬斯理論對批判教育學的意義
論布列欽卡的《教育科學的基礎概念》
論克拉夫基與其《教育理論與教學論研究》
德國解放教育學與批判建構教學論的思想淵源
論「柏林教學論模式」
論斯普朗格的《文化和教育》
試評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概論》
人類遺傳基因工程——人文主義和人文教育的終結?
歐洲人文主義與人文主義價值觀
論費希特的「國民教育」思想
參考書目
⑷ 德國教育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
最近應朋友邀請,剛剛給一本即將出版的新書《沒有邊界的教室》寫了書評推薦。
這本書主要圍繞「一個台灣家庭,一位台灣媽媽,因為丈夫的學習和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帶著3歲多的兒子來到英國,之後又轉入德國定居;一家三口在這近6年不斷搬遷又不斷為孩子的教育而努力的同時,這位媽媽也對德國的幼兒園,小學教育,了解了許多,思考了許多。」
這本書還未出版,我先把給這本書寫的推薦與大家分享吧:
生活即教育,教育沒有邊界,只要是對孩子有所啟蒙,教育將會無限延伸!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 「森林裡的畢業典禮」、「小學一年級的成績單上竟然沒有分數」,「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可以不必念大學,但不能沒有專長」等章節,向讀者傳遞了這樣的教育理念:「德國的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重視孩子的特質,培養孩子的專長,增強孩子的適應力,是教育的重點。」
其實,現在國內的一些早教機構,幼兒園,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在幼兒園階段,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玩好,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知識性的東西。
比如,早教機構和幼兒園也會開設一些烹飪課,手工課,繪畫課,音樂課,也會帶孩子們去大自然中觀察四季,看花鳥蟲魚,也會重視培養孩子自信、堅強、樂觀、分享等優秀品質,也會雙語教學,培養孩子國際化視野。
但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受國內教育體制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或者說執行力不夠,功利性心比較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越早學到越多的知識越好,為了將來升學做准備。
和德國的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專業,重視孩子的特質,承認孩子的不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和定位相比,我們更多的還是按照社會上所謂的「成功」「成才」標准去培養孩子,什麼專業吃香掙錢多,就讓孩子學什麼,什麼特長可能會對升學有加分有幫助,就逼著孩子去學,這種現象比較普遍。
所以,我的最大感受是,國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心態上比較焦慮,不如德國父母那樣從容。
當父母焦慮時,孩子就不能以自己的節奏和規律去成長,也就不能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看似暫時多學了些知識,可能失去的會更多。
教育家杜威所說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和德國教育相比,我們需要把 「生活即教育」真正的落實!
讓閱讀打開孩子的世界,教會孩子生活
在這本書當中,專門有一章節寫德國人是怎樣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那就是學校,社會、家庭都要不遺餘力的去培養,用鼓勵卻不強迫、引導卻不硬性規定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閱讀。
除了父母親的用心陪伴和正確引導之外,最首要的任務便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養閱讀興趣。
因為我主要是給小朋友講故事,所以有機會接觸大量好的繪本故事,童書。我的兩歲半的孩子也總是我的第一聽眾,每每拿到好書,總是先講給她聽。
到目前為止,孩子已經讀了不下300本書,孩子的變化真是驚人。
孩子四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講那種布書,讓她看一些鮮艷的圖形,認識一些生活用品啥的,當時孩子就能堅持2、3分鍾,非常專注的聽。
後面慢慢的,孩子從被動的聽故事,到後來的咿咿呀呀學語,再到現在的自己看書,自己講書,並把書中的詞彙自如地運用到生活中,這種變化都是每天堅持閱讀帶來的。
比如,孩子穿好鞋後會說「拔腿就跑」,看到外面下雨會說「媽媽,我給你遮風擋雨」,閱讀不僅豐富了孩子的詞彙,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閱讀讓孩子從書中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激活了內心的情感世界。
比如,孩子會學著書中小動物的樣,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摔倒了自己站起來,並自豪地說「我長大了」;她還會知道插座里有電不能碰,小球球等異物不能放嘴裡以免卡住,過馬路時要看紅綠燈,拉著媽媽的手不能亂跑,還知道著火了要打119,能說出來自己的家庭地址,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從書本中學到的。
當故事中涉及到生病,離別、開心歡喜、生氣發怒等環節時,孩子也會跟著哭跟著笑,現在她也會用很多詞彙表達內心情感,比如她會說「媽媽,我好孤單啊,你陪陪我吧」「媽媽,我簡直太開心啦」。
閱讀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美妙的享受,是我們全家人在一起最快樂的時光,她總是輪流坐在我的懷里,爸爸的懷里,姥姥的懷里聽故事。
現在孩子每天早上一睜眼就要看書,晚上睡前不聽夠故事,就哭著鬧著不睡覺,睡覺的時候就把書放在她的小枕頭邊摟著睡,半夜突然醒了就哭著要「講講,講講」,我就黑著燈,摟著她,迷迷糊糊地講,不知不覺孩子就又安靜下來睡著了。
我有時候在想,孩子從書中,從閱讀中感受到的、學到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到的,想要給予他們的要多的多吧。
別給孩子設限,別把孩子拴在有型的教室里,別在用成績束縛孩子,從生活中,從書中,孩子自然會學到如何「生活」,自然會形成良好的品格,自然會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⑸ 德國的教育有什麼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嗎
德國,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教養兒童寫進憲法的國家。不是我們崇洋媚外,而是德國的教育確實值得推崇。

結語
贏在起跑線,真的就是勝利嗎?看起來並不是,多少早早被沉重課業壓垮了笑臉的孩子最後厭倦了學習?為什麼不嘗試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呢?讓孩子在無憂無慮中自己探索學習,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⑹ 德國職教理念是什麼
人盡其用,讓每個人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職業教育是德國教育的精髓,每回個人只專注一個方向答去深挖,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350多個細分專業,和中國人說的360行,行行出狀元不謀而合。現在中國人也可以申請去德國讀職業教育了,這對中國職業教育也是很好的促進。
⑺ 德國學前教育的特點
(1)以游戲為主的課程設置
德國以高度自治而聞名,學前教育的課程也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課程設置不僅沒有全國統一的標准,甚至州一級也沒有統一標准,而是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由幼兒園舉辦者自行決定。德國的幼兒園課程內容多以游戲為主,多自由活動少集體活動。
幼兒園階段沒有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育。幼兒園的課程有八大方面分別是:體驗教育、生活教育、動作教育、語言教育、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圖像與勞作性教育、事實與環境教育、韻律與音樂教育。德國強調生活體驗,讓幼兒自主活動和學習,注重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2)混齡編班
不按照年齡而強調異質分組,強調尊重不同年齡兒童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混齡編班具備按齡分班所不具備的優勢,一方面在兒童互動交往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年齡大的兒童的領導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既鍛煉思維,也可以增強自信心。
另一方面,年齡較小兒童一般都喜歡跟年齡大的兒童玩耍,混齡編班不僅可以滿足對玩伴的需要,同時可以向年長兒童學習更多的東西,而且如何與年長兒童交流、怎麼融入都是年幼兒童需要克服的問題。混齡教育體現了自由發展和自我教育的特點,有助於引起3—6歲兒童對未來小學生活的憧憬,幼小銜接自然發生。
(3)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主要是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的教育。旨在普通班中進行特殊教育,使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生活和學習,讓特殊兒童享有和正常兒童同樣的權利,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特點,也是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每個兒童都有發展的潛力。
我們應該激發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能力,讓殘障兒童也像正常兒童一樣,得到社會的關注與關愛,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將他們隔離開來,這就是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可以使殘障兒童接觸到不同的人,使他們學慣用不同的方式與人交往,提高交際能力,充分體驗世界的多樣性。

(7)德國教育理念擴展閱讀
德國的學前教育機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機構名目繁多,形式各異,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六種。
(1)傳統幼兒園:它們有的叫兒童活動場所,有的叫兒童之家。這類幼兒園相對獨立,也最為普及,是為3—6歲幼兒提供保育和教育的主要機構。幼兒園又分為三種:公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私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但其教育理念及師資聘任不接受政府監控;獨立幼兒園,不接受政府補助,主要依靠家長繳費。
(2)幼兒俱樂部或游戲所、兒童店:幼兒俱樂部主要由教會和福利機構開辦,而兒童店則是20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的產物,重視從小培養兒童的集體和社會觀念。這類幼兒教育機構的開辦者主要是大學生中做父母的人。
(3)學校附設的幼兒園和學前班:主要招收那些已經達到6周歲或將達到6周歲但未達到入學標準的兒童,為順利進入小學做好准備。學校也有附設的學前班,大多都與小學連在一起。
(4)特殊幼兒園:招收對象主要為各種有殘障的幼兒,根據幼兒不同的情況分類,接受與之適應的教育,使幼兒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
(5)托兒所:這是對雙職工子女開辦的全日制保教機構,主要是對3—6歲的幼兒實行保育。幼兒教師或保育員須經過培訓。
(6)白天的母親:主要是一些年輕婦女在照顧自己小孩的同時也幫忙照顧臨近的其他小孩,為那些工作忙而無暇照顧孩子的父母提供便利,不過政府提供的經費佔比較少。
⑻ 德國的父母用了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才能讓寶寶領跑在先
一提到德國,我的腦海里想到的便是“德國製造”,上至汽車下至重工業,這些正是因為德國民眾藉助著自身不拘一格的工匠精神,將“德國製造”這四個字火遍了世界
最初的我只知道德國製造業世間皆知,目前耳熟
學齡前時期的“家庭教育”
德國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極高,德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將父母養育孩子的義務明文寫到憲法中的國家,在德國幼兒園你見不到孩子學習1+1=2,他們幼兒園更加註重生活技能的傳輸,這些往往要比學會加減乘除要重要的多。

能詳的巴赫、貝多芬、高斯等都是從德國火起來的,並且世界上半數的諾貝爾獎項都被德國囊括!
⑼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