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制度
如下:
1、適應時代的要求。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設計和構建與各方面改革相適應的規則體系。因此,現代學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關注點。
2、學生發展為核心。
在現代學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規則體系都是圍繞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來構建的,從而更加凸顯了教育的獨立性和學校的自主性。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
在現實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與學校的正確關系;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確立政府與市場在發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與地方管理教育的許可權和關系,促進教育的地方化。
改善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以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造性;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❷ 「現代教育學教育制度的類型有哪些
高等教育制度
特殊教育制度
獎懲作息制度
學校教育制度
博師匯智,在線教育。人人學,輕松教。
每個人都可以當老師,還能賺學費。
是時候你也該試一試了。
❸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點
(一)學校教育逐步普及
19世紀中葉以後,先進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了有關普及義務教育的法律,這些具有強制性質的法律的實施,使得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普及了初等教育.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後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
(二)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隨著大工業生產的發展,隨著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對教育權的爭取,隨著現代社會管理方式的變化,教育的階級性越來越不合時宜,越來越受到來自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兩方面的批判.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漸成為社會的公共事業,成為社會的公共話題,也成為政治家們優先考慮的社會問題.
(三)教育的生產性不斷增強
現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逐步結合,促使現代教育成為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現代教育具有明顯的生產性。
(四)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現代教育興起以後,特別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後,隨著學校大量增加,需要確定一定的規范作為衡量學校工作的尺度。於是,學校制度、課程設置、考試制度等措施應運而生,促使現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3)現代教育制度擴展閱讀
教育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東西,是一定時代的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它的制定雖然反映著人們的一些主觀願望和特殊的價值需求,但人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制定或廢止教育制度,某種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廢止,有它的客觀基礎和規律性。
這個客觀基礎和規律性主要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的發展水平所決定。教育機構的設置,層次類型的分化,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制度化,都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受教育者發展水平的制約。
❹ 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有何趨勢
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是:
(1) 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許多國家都將學前教育納入了國家教育系統,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 強化普及義務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19世紀末,歐美一些國家開始實行初等義務教育並逐漸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現在世界上2/3以上的國家實行9年或9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制度。
(3)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為目的,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二戰後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4) 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步發生變化。在形式上、內容上、入學目的和考評方法上也多種多樣。
(5) 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隨著一次性教育相終身教育的轉變,以獲得文憑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漸降低,通過教育補充知識、豐富人生的目的越來越強,社會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正在縮小,國際文化交流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現實,這就要求各國的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間的交流,增加學制、學位、學分等的互通性。
❺ 新課程標准下的現代教育制度是什麼
有人說對教育問題的認識,既是對已存教育進行的基本評判,也引導著進一步的教育研究活動與實踐。我想這句話說得很好。現代教育制度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的產物,由原來的學校教育制度發展為以學校制度為主體的包括其他教育機構在內的更為完整的形態。當然中國現代教育制度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弊端,我們如果能更好的了解這些制度中的缺陷,通過中外現代教育制度的對比,能盡量克服制度中的漏洞,並盡一份自己的力,相信我們的現代化教育制度能早日為人們謀福利。
❻ 教資考試現代教育制度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趨勢是這樣的:
首先要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打好學生的基礎,才能為後期學生的優秀發展提供可能;要強制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普及義務教育就是讓更多的適齡兒童能接受學校的教育,並且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接受教育;要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互相滲透的方向發展,學生選擇的方向更加多樣化了,既可以接受普通教育的學習,還可以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習;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高等教育不再局限與大學教育,還有成人教育等,為更多的人們提供了學習的條件;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終身教育是由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提出的;倡導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以上就是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了,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制度會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❼ 現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徵
現代教育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徵
一、現代教育的起源
(一)現代教育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它是和現代生產力的孕育期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孕育期相伴隨而產生的。它的發展和成熟則是和以使用機器為標志的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相伴隨的。
西歐中世紀的後期,在封建社會內部就孕育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這個過程從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下半紀以至l9世紀。
在這個過程中,由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城市的興起和商業的發展,改變著對新一代人—新一代資產者和勞動者的要求,於是新的教育萌芽了,新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整個教育在發展著和變革著,新的學校產生和發展著。現代教育在西歐的孕育期間,還只有教會辦的少量初等學校,少數城市學校,少數文科中學與實科中學以及為數不多的大學。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是現代教育孕育期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新教育實踐的傑出代表,是現代教育學的鼻祖。他關於學生年齡分期、教學內容和普及教育的思想,關於班級教學制度和學校制度的思想,關於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思想及其教育實踐,為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二)現代教育是現代商品經濟推動下的產物
現代教育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適應商品經濟的要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一再說明,古代學校教育是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它基本上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適應古代自然經濟和古代政治的要求而產生並主要是為政治服務的。古代學校教育和古代生產缺乏直接的聯系,而古代社會的商品經濟又很不發達。因此,古代學校教育就只有階級性、政治性,而沒有生產性、商品性。
現代學校則不同。它是適應商品經濟的要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歐洲中世紀最早的中小學——基爾特學校和行會學校,就是工商界人士為培養經濟人才而舉辦的。後來,小學的普及和中學的發展和普及,實科中學的出現,職業學校的出現和發展,都是由這種狀況決定的。因為商品經濟要進一步發展,必然要求有為之服務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及初、中級管理人才不斷涌現。
二、現代教育的特徵
1.現代教育的一般特徵
現代教育與商品經濟有密切聯系。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古代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徵。因為現代教育是商品經濟發展和成熟過程中的產物,並且是為商品經濟服務的。現代教育的最後產品——現代勞動力具有商品性,因而現代教育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就具有鮮明的商品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義教育和商品經濟也有密切聯系,它的最後產品——現代勞動力也具有商品性,因而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要服從市場規律。現代教育的這一特徵是影響現代教育全局的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的開放性和國際性是和現代教育的這一特徵密切相關的。
商品性不是現代教育的唯一特徵,更不意味著教育要商品化,這是因為現代教育有多種特性和多種功能,它和社會各個方面有多種聯系,就是說它有多種特性。同時現代教育的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與商品經濟的聯系也不完全一樣:基礎教育和商品經濟的聯系就大大弱於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對學校德育也有影響也只是部分的,由它確立的行為規范構成了現代德育的核心內容。
現代教育具有生產性。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古代學校教育的又一特徵。因為現代學校教育是培養現代勞動力的機構,而古代學校教育則沒有這個職能。為什麼現代學校變成了培養現代勞動力的機構?這是因為現代生產的基礎是現代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必須通過現代勞動者之手,而現代勞動者掌握科學技術又必須通過現代學校教育。現代教育的生產性是和現代教育的科學性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2.現代教育的特徵
現代大生產正是通過對人的上述要求,推動了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從而使現代教育具有大生產性及與之相適應的下列特徵。
現代教育的第一個特徵是教育的科學性及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如前所述,現代生產是科學的物化,或者說,科學是現代生產存在的基礎。但是,科學和生產並不能自動聯系起來,是現代教育把科學直接物化在生產工作者身上並通過生產工作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再把科學間接物化在勞動對象上。這就是說,現代教育好像是一個載體,正是它負荷著科學並使科學進入了生產過程。這樣,科學就成了現代教育的中心,現代教育和現代生產勞動也就以科學為基點並在科學的基礎上密切地結合起來。現代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本質涵義就是教育要同現代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因此,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就是教育要為生產現代化和科學現代化服務。
為達此目的,教育本身也必須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其實質就是科學化。不但教育內容要科學化,而且教育方法、組織形式、學制和管理也要科學化。教育只有科學化,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才能適應現代生產和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現代教育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群眾性和普及性。現代生產和現代社會要求每一個直接和間接參加生產的生產工作者和社會成員,都要具有相應的文化科學知識,因此,現代學校教育把培養現代生產工作者當作了自己的首要目標,全體兒童和全體青少年甚至全體居民都成了現代學校教育的教育對象。同時,隨著現代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日益提高,要求生產工作者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也日益提高。這就決定了現代教育的水平、規模和結構具有被現代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直接決定並隨著它們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性質。這就是說,現代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決定了全體生產工作者相應地要有由低級到高級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決定了現代教育的群眾性及現代教育由低級到高級逐步普及的特點。
現代教育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它具有高速發展和迅速變革的性質。
最後,現代教育的第四個特徵,即它的總特徵,就在於它的革命性。這是因為作為現代教育發展的第一位的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現代大生產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革命的。
三、現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區別
(一)教育內容上
現代學校教育內容的中心是被現代生產、現代科學和現代社會生活所決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歷史知識及相應的社會意識。這些內容被規定在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參考書和其他教育文件中。古代教育則不同:古代學校教育內容的中心是寓剝削統治術於其中的社會歷史知識,聖人之言和祖先遺教之類的剝削階級意識及相應的文化知識,在我國為四書五經,在西歐則是宗教神學和古典科目,其中科學的內容和與生產有聯系的內容很少。古代勞動者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生產經驗、勞動技藝及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和勞動人民的某些思想意識。
(二)教育方法上
現代教育有一整套比較科學和完整的教育、教學方法體系。為了使新一代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社會歷史知識並培養他們具有相應的能力和思想品質,現代教育充分考慮了教育、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性,創造和運用了一系列的教育和教學方法,如講授、談話、觀察、實驗、練習、實習、生產實踐、社會活動、獨立研究、考試考查、獎懲等等。古代教育則不同:為了培養忠君和虔信的剝削者和統治者,古代學校採取的是填鴨式灌輸、呆讀死記、道德說教、自我修養、體罰等方法;古代勞動者教育所用的教育和教學方法,主要是在父母、師傅和長者的指導監督下,在勞動過程中通過自身經驗的積累去掌握生產的知識和勞動的技藝,其特點是,在做中學,勞動就是學習。
(三)組織形式上
現代教育是在勞動過程之外的教育過程中進行的,有專門的教育機關。到目前為止,現代教育和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和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相適應的以集體教學為基本特徵的班級教育制度,與此相適應,還有一整套科學的學校管理制度。盡管這些組織形式會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的變化而發生某些變化,例如多樣化、分散化甚至個別化,但實質上組織得可能更為嚴密,而不大可能重新回到個別教學中去。古代教育則不同:古代學校教育雖然也是在勞動過程之外的教育過程中進行的,也有專門的教育機關,但其組織是不夠嚴密和不夠系統的。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是個別教學和自學,類似手工勞動中師傅帶徒弟的方式。當然這是和當時手工勞動的組織形式相一致的。例如我國古代的私塾,西歐的教會學校就都是這樣。古代勞動者的教育是在家庭或作坊中的勞動過程中進行的,教育和生產勞動還沒有分離,也沒有存在於勞動過程之外的教育過程及其專門的教育機關和專門的教學組織形式。傳授勞動經驗和勞動技藝是在勞動過程中個別地進行的。
(四)教育目的上
現代教育的目的是使社會各階級或階層成員的子女成為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生產工作者和現代社會生活的成員,成為腦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或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勞動者,資產階級還要把他們的部分子女或其他階級的個別子女培養成為新的剝削者和統治者。這就是說,現代教育在主要培養現代生產工作者(具有一定思想品質)的同時,也培養階級的統治人才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可見,現代教育在主要為社會經濟文化服務的同時,也為政治服務(盡管主要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古代教育則不同:古代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剝削階級的子弟成為新一代的剝削者和統治者,它僅僅為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服務,它不培養生產工作者,它不是為生產和為經濟服務的;古代勞動者教育的目的則是使勞動者的子女成為新一代體力勞動者和被剝削者。
(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上
現代學校教育的教育者是受過專門職業訓練並掌握比較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教師,其中大部分是無產階級的或勞動的知識分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還包括一部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受教育者逐步擴大到社會各階級和各階層成員的子女。古代教育則不同:古代學校教育的教育者除包括一部分勞動知識分子外,還有不少是古代剝削階級社會的統治者(如官吏和僧侶)和古代剝削階級的知識分子,古代學校教育的受教育者一般是古代剝削階級的子弟;古代勞動者教育的教育者是父母、師傅和長者,受教育者是勞動人民的子女。
四、現代教育和商品經濟的本質聯系
教育和商品經濟關系的問題是教育理論界探討的熱點、難點問題之一,對於從計劃經濟(產品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軌過程中的我國來說,更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
當前,有兩種頗具代表性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教育要和現代商品經濟相適應,教育要商品化;另一種觀點把當前學校創收和有的師生經商的經濟行為看作是教育主動適應商品經濟的一種改革。我個人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是不能完全商品化的,正如教育不能完全政治化一樣。教育有多種功能和多種特性,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教育有商品性,但不能完全商品化;把學校創收和某些師生經商看作是教育適應商品經濟的表現是一種直觀的、表面的和簡單化的看法。學校創收只不過是補充教育經費短缺的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暫時行為。教育和商品經濟的關系要比這些廣泛得多。
六、現代教育發展的階段
第一階段:包括從18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中期約一百年左右的時間。
這個階段是和第一次工業一技術革命相適應的。這期間,西歐和北美各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完成了以使用蒸汽機為標志的工業一技術革命。這樣的生產狀況和商業的發展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化過程要求教育與之相適應。不但要求有具備初步讀寫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然和社會常識並能操縱機器的勞動者,而且也要求有一定數量的中級和高級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政治統治人才,這就為這個階段教育的發展和變革規定了方向。
在這個期間及稍後的期間內,各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通過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法令:普魯士在1763年,奧地利在1774年,法國在1793年,美國各州在19世紀中葉,英國在1870年,日本在1872年。普、奧、法三國的法令當時雖未能完全執行,但卻推動了後來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普及教育的年限各國規定不同。到19世紀中葉,各國初等教育雖還未完全普及,但普及率卻大大提高了。
第二階段:包括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葉近一百年的時間。
這個階段是和第二次工業一技術革命相適應的。以電機在工業上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工業技術革命,促進了工業電氣化和農業機械化,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這就要求所有勞動者不但要有讀寫算的能力,而且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就是說,電氣化生產要求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生產工作者,同時還要求有大量的中、高級科技人才。這就為這一階段教育的發展和變革規定了方向。
在這期間,各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延長了普及教育的年限。例如,德國在1872年規定把義務教育延長為八年,法國在1886、1887年決定在六年制的初等小學之上再增加兩年制(後來改為三年)的高等小學,英國的普及義務教育年限經過多次變更,到1918年延長到九年(5—14歲),日本在1907年把普及義務教育的年限從四年延長到六年,美國的多數州在20世紀前半期把普及義務教育的年限延長至九年到九年以上。各國在普及教育所延長的時間內,除了加強讀寫算的教學外,都大力加強了各門自然學科的教學和職業技術訓練。
第三階段:包括從20世紀中期到現在的這段時間。
這個階段是和第三次工業一技術革命相適應的。這次革命是以相對論、量子力學、數學、現代有機化學、電子學、控制論、分子生物學和物質結構理論等基礎理論科學的成就為基礎,以信息機器——電子計算機在現代生產中的應用為標志的。這些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引起了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革命性變化,同時也要求人們成為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現代生產的參加者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者。這就為這個階段的教育發展和變革規定了方向。
在20世紀中葉,各發達國家先後通過了教育改革法案,以求教育的發展和現代生產相適應。例如,英國在1944年通過了《巴特勒法案》,把義務教育進一步延長到15歲,1959年、1960年發表了克魯塞報告,規定從1969年起把義務教育延長到16歲,實行11年普及義務教育,並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青年提供補習教育到18歲。法國在1947年向議會提出了《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決定把義務教育延長到16歲,實行10年普及義務教育。日本在1947年提出實行9年制初中普及義務教育並很快就得到了普及,到l976年,高中的入學率已達92.6%。1958年美國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到1976年,高中學生的入學率已達96.5%。蘇聯於50年代和60年代也進行了教育改革,1973年通過了新的教育立法。在這期間,蘇聯已普及了l0年制完全中等教育,到1975年,8年制中學畢業生的升學率已達到96%。到目前為止,各個發達國家或已普及了高中教育(如蘇、美、日),或正在走向普及(1976年法國的入學率為69.9%,聯邦德國的入學率為52.8%)。
❽ 中國現代教育制度是什麼
應試教育
❾ 談談現代教育制度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制度太忽視能力的培養了,應該學習西方人的自立,能自立當然要求個人的能力要達到一定水平.
再者就是我們現在子的教育成了部分人賺錢的工具,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