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都江堰教學設計

都江堰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12-25 10:09:07

❶ 有關都江堰的故事

1、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2、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3、李二郎降惡龍傳說

傳說,古時的岷江中惡龍為害,李冰的兒子二郎帶領海山七聖去降龍。一場斗惡下來,七聖和獵狗哮天犬全部戰死,惡龍也身負重傷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見了惡龍的蹤影,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遇到一位老婆婆。

老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兒子,為了促住惡龍來到此地,就對他熱情接待,燒好了面條請他吃飽肚子。不久,化作人形的惡龍也來到老婆婆的家,向老婆婆乞求食物充飢。

老婆婆一眼就看出這是一條惡龍,也煮了一鍋面條讓它吃,誰知,面條到了惡龍的肚子里,都變成了帶鐵鉤的鏈條,將惡龍從肚子里鎖起來,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至今,青城山下還有李二郎坐過的」屁股印「,和惡龍打滾的「滾龍槽」這兩處遺跡。

4、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5、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1)都江堰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都江堰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區約50公里,距離青城山風景區20公里。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1℃左右。

❷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專業情況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是在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形勢下,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於2001年4月由四川省林業學校並入四川農業大學後成立的。總佔地面積1600餘畝,校園佔地280餘畝,教學生活設施齊全配套,學科門類較為齊全,辦學成效顯著,先後獲得四川省「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和「園林式單位」等榮譽稱號。

都江堰校區設有城鄉建設學院、旅遊學院和商學院3個教學單位, 17個黨群行政後勤管理部門和1個後勤服務總公司,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林業勘察設計研究所、3S工程技術研究所、園林研究所、四川喬治亞國際語言中心、四川自然資源保護與發展培訓中心等6個科研培訓機構。

在職教職工340人,專兼職教師196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74人,講師129人,碩導11人。博士10人,碩士53人。師資隊伍中有國家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高級專家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3人,全省優秀教師2人、師德標兵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人。 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專科和職教本科學生,目前在校學生5606人,研究生41人。設有園林、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環境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地理信息系統、旅遊管理、土木工程、教育技術學和城市規劃9個普通本科專業;12個職教師範本科專業,7個普通專科專業。目前已形成了農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網路教育等多層次共同發展的格局。

❸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3)都江堰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都江堰的景點

1、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里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2、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

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3、卧鐵

卧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准,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志。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准,後來演變為卧鐵。

現有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卧鐵的復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

❹ 都江堰的建造者最早記錄在什麼典籍上還有什麼書籍上有記載呢

都江堰(Dujiang Dam)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坐落於成都附近,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建築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價值的單體或連接的建築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名字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到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為什麼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條江呢?《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過程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歷史事件
李冰創建都江堰
秦昭王後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間(約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在成都平原頂點的岷江上游幹流出山口處作為工程地點,團結和組織西蜀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斗,終於在公元前256年前後建成都江堰。實踐證明,歷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優越、合理,工程布置適合自然規律,分水堤、溢洪道、寶瓶口三項工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聯合發揮引水、分洪、排石輸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效益。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貌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
修建成灌馬路
成都到灌縣公路於1913年動工,從灌縣一端建成2公里"示範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為總辦,改官辦為官商合辦,1925年全線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車。是四川省第一條公路。
創辦合資企業
1919~1920年,灌縣人姚寶姍在小金縣長卸任後,集會省中經營界人士,與法國基督教士謝安道合資,興辦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縣為基地,在理番(今阿壩州理縣)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經小溝入岷江漂運至灌縣紫坪鋪收漂,再紮成大筏,水運成都銷售,獲利甚巨。是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疊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縣境疊溪發生7.5級地震,山岩崩塌,橫斷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斷流45天後,幹流小海子潰決,積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時許,洪水進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約每秒1.02萬立方米,沖毀都江堰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瀾索橋。內、外江水匯成一片,汪洋無際。16個鄉鎮受災,毀農田1000公頃,死亡5000餘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萬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噸煤炭及葯材漂沒無遺,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橋梁、碾磨沖毀無數,流離失所的災民在萬人以上。�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為教學實習准備條件。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並親為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提倡"手腦並用"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培養。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於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方接辦。�
林森主持都江堰開水典禮
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開堰前先在伏龍觀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頂禮膜拜。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乘轎直赴二王廟祭祀李二郎。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又轉赴都江堰魚嘴,在鞭炮和萬眾歡呼聲中,親視開堰放水。馮玉祥捐資建亭
1941、1942、194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數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1945年8月11日晨,當他聽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時,當即捐資在真武宮側建亭,取名"聞勝",並撰書刻碑一通立於亭中。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入川後賀龍司令員指出,要先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並決定從軍費中撥出專款,確定由王希甫負責,由駐灌縣解放軍協助搶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歲修工程臨時督修處。成都軍事管制委員會撥款3萬銀元作搶修經費。駐灌縣解放軍184師1500餘人在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揮下參加搶修工程。整個歲修工程於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傳統習慣,舉行了開水典禮。�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慶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國家水利部主辦,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辦的"中國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慶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舉行。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69個使團到會祝賀並參加慶典活動,與會人士緬懷李冰父子的豐功偉績,盛贊都江堰灌區由50年代的灌溉19萬多公頃發展到67萬多公頃,成為全國最大的灌區、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紀念活動期間,與會人士觀看了富於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儀式及砍榪槎放水活動。

主要景觀
魚嘴分水堤:「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伏龍觀:伏龍觀位於都江堰市離堆公園由,其下臨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龍伏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是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二王廟古名「崇德廟」,建於公元494-498年,建築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佔地約5萬余平方米,主建築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築,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上下重疊交錯。宏偉秀麗,環境幽美。
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現在的橋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相關問題
都江堰為何舉世聞名
碩果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規模宏大、布局科學、費省效宏,代有興建,歷經2260而不衰,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設計施工最完美、最先進、最科學獨一無二的無壩式引水樞紐,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可資借鑒的治水哲學思想和管理經驗。都江堰源遠流長,惠澤後代,其奧秘除了巧奪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指導思想、「歲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難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則,以及「砌魚嘴立湃缺,深淘灘、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經驗和治堰准則。而「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指導思想,其實質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水哲學,它強調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勢和其它自然條件,加之利用和正確引導,利用有利條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時要隨時間、地點和具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採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這一治水哲學思想不僅對過去,而且對我們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產生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學、水文物、水神學等,諸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台」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水文學等,在中國歷史文化上佔有一席之地。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李冰父子 功高仰止
都江堰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2000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間的祭典活動和祭祀活動。形成了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

都江堰市概況
都江堰市是四川著名的旅遊勝地。都江堰市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都江堰市是山水園林城市,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條河穿城而過,靈岩山城區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市域林木覆蓋率達70%,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年平均氣溫15.2℃,空氣質量和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水平。

❺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佔地面積大不大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都江堰市,佔地面積1600餘畝,教學面積300餘畝。
學校在都江堰校區設有4個學院和2個省級研究中心,即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旅遊學院、商學院,村鎮建設防災減災工程研究中心、與藝體學院共建的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農業特色品牌開發與傳播研究中心。現有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碩士、工程碩士(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旅遊管理碩士、企業管理碩士、農業信息管理碩士、農業企業管理碩士等碩士學位點。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6500餘人。現有教職工近700人。

❻ 陳涉世家 教案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清「陳涉大澤鄉起義」 的原因、經過。
2.反復誦讀,揣摩語言、動作描寫,體會人物個性化的特點以及作者對待陳勝這一歷史人物的態度。
3.熟讀成頌,積累文言語匯,培養文言語感。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揣摩語言、動作描寫,體會人物個性化的特點。
2.熟讀成頌,積累文言語匯,培養文言語感。

教學難點
熟讀成頌,積累文言語匯,培養文言語感。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手段
投影儀

教學設計
2課時

教學板書
陳涉世家
少有大志、洞察力深刻、足智多謀、有膽有識、敢於反抗強權的起義領導者

教學過程
一.課前准備
1.結合有關資料(課文182-187頁),了解一些歷史名詞的含義。
官名:閭左 閭右 屯長 將尉 都尉 長吏 守丞
地名:大澤鄉 蘄 銍 酇 苦 柘 譙
俗語:社稷 三老 豪傑 笞刑
2.查閱有關歷史資料,介紹一下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經過。
3.假如現在讓你給歷史上的一位名人寫歷史傳記,你會寫些什麼,不寫什麼?為什麼?
二.導入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紀元。秦的統一為以後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它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後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後世影響深遠,在其統治期間開創了諸多個「第一」。如:第一個推行標准化的帝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車同軌;第一個修築高速公路(馳道寬50丈)的帝國;第一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帝國,如「靈渠」「都江堰」;第一個以法治國的國家等 ;但同時在其統治期間,也爆發了封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對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你了解多少呢?請給我們介紹一下。(生暢所欲言,參考資料見附錄)
結合同學所說以及手邊的史實資料(《史記》),老師將起義首領陳勝「揭竿」的經歷歸納如下,這或許會增進我們對這場起義發生的社會背景以及過程的了解。
(投影)

陳勝的經歷
出生貧寒,少有大志。
謫戍漁陽,會天大雨,謀而舉計。行卜問神,裝神弄鬼。魚腹藏書,篝火狐鳴。
巧施苦肉,殺尉起義。自立將軍,攻下大澤。令人徇蘄,攻克諸郡。(銍、酇、苦、柘、譙)
至陳一役,苦戰守丞。號令三老,計事豪傑。眾人推舉,自立為王,國號張楚。諸縣百姓,紛紛響應。
老師的總結,源自司馬遷的史書《史記·陳涉世家》,下面就讓我們在學習《史記·陳涉世家》的過程中加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
三.結合工具,明確字音
1.生結合注釋、字典,掃清生字障礙。
2.師出示投影,明確重點字音。
(投影)
鴻鵠 閭左 扶蘇數諫敵 陳勝王 罾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
忿恚尉 笞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度已失期 車六七百乘 騎千餘
通假字:
發閭左適(謫)戍漁陽 為天下唱(倡) 將軍身被(披)堅執銳
故以(已)怪之矣
3.齊讀課文,讀准字音。
4.師糾正誤音。
四.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逐層推進,師生討論解決疑難字詞。
2.逐層推進,掃清疑難語句,把握文意。
(投影)

(第一節)幼時陳勝表現如何
嘗與人佣耕 輟耕之壟上 無相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第二節)因何揭桿?做了哪些准備?
「二世元年七月」至「皆指目陳勝」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會天大雨 度已失期 今亡亦死 等死
天下苦秦久矣 今或聞無罪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置人所罾魚腹中 故以(已)怪之矣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
旦日,卒中往往語

(第三節)怎樣揭竿而起?「吳廣素愛人」至「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吳廣素愛人 士卒多為用者 忿恚尉 以激怒其眾 戍死者固十六七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祭以尉首

(第三節)如何稱王?「行收兵」至「殺之以應陳涉」
比至陳 將軍身被(�┘嶂慈?
3. 生自結合文本,逐段翻譯。
4. 二人一組,互譯全文。
五. 通譯全文,整體把握
結合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修改老師對陳勝經歷的總結,可以增減或改動,合理即可。
(參考)

逐層的內容:

第一層,交代了陳勝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不甘受人奴役,想改變 受壓迫、奴役的地位。

第二層,二世元年,發閭左適(謫)戍漁陽,適逢大雨,道路不通,延誤期限,面臨死亡。作為屯長的陳勝看出這是他實現抱負的大好時機,於是,和吳廣商量決定起義。交談中,陳勝分析了當時的秦國的社會現狀,並提出「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的建議,得到了吳廣的響應。交談中,陳勝充分展示了其洞察時局的能力。接下來,為了給起義做好輿論准備,為了鞏固陳勝在士卒心目中的地位。足智多謀的陳勝又做了魚腹藏書的小動作,並讓吳廣夜晚叢祠中篝火狐鳴,士卒驚恐,私下裡對陳勝另眼相看。

第三層,吳廣利用好人緣,使苦肉計,惹惱押送的軍官,被將尉責罰,眾人被擊怒。吳廣、陳勝趁機殺了將尉。群龍無首之際,陳勝站起來,先揭秦之苛政,又談面臨的形勢,曉之以厲害,指出參加起義是士卒唯一的出路,然後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鼓勵眾人。眾人響應,設壇盟誓,起義開始。攻下大澤,收下蘄、銍、酇、苦、柘、譙。

第四層,攻下陳地,眾人推舉,陳勝為王,國號張楚。
六.作業
翻譯全文並完成書後「研討與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通過梳理《史記·陳涉世家》的文意,我們對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農民起義」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就請同學結合文本內容,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次起義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以及經過。
(生暢所欲言)
二.質疑討論,把握形象
1.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陳涉其人如何?
討論明確:
文中可以看出陳涉是一個從小有大志向,長大後,對社會有著深刻的洞察力、足智多謀、有膽有識的人。
2.陳涉與吳廣的合作中,可以看出陳涉擁有怎樣的能力?
討論明確:
在陳涉與吳廣准備、組織起義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陳涉具有領導者的才幹。
3.在陳涉起義過程的敘述中,文中還出現了幾個小人物,如:行卜者、
獨守陳地的守成,他們在文中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討論明確:
占卜者不能盡言陳勝、吳廣起義的休祲,而轉而讓他們卜鬼的推辭,在陳涉看來,居然成了起義輿論的准備的先兆,足見此人的足智多謀。
攻打陳地時,陳地的守、令皆不在,只有守丞與陳勝吳廣大軍作戰,居然還不能及時攻克,足以看出陳勝的這只隊伍的實力。後守丞被人所殺,陳勝得以進城,這其實正暗示當時的社會現狀,秦暴政不得人心,更襯出陳涉在秦王朝暴政中的關鍵作用。
4.作為史官,司馬遷在寫陳涉此人傳記時,並未把愛憎直接流露在文
字間,但他對陳涉自有自己的看法。怎樣的看法,你看出來了嗎?
討論明確:
標題暗示了作者在高度評價陳涉的義舉。把一個出生卑微,後又被當權者殺戮的農民,編入了世家,足見司馬遷很肯定陳涉在強秦統治下首先發難的義舉。更看出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先進的歷史觀。
三.課外延伸,認清形象
課文僅僅選了《史記·陳涉世家》前半部分,陳涉其人在歷史上究竟如何?請同學結合書後「研討與練習三」,全面了解陳涉。
四.作業:
結合學習的內容並查閱有關資料,談談你眼中的「陳涉其人」,寫
於作文本。

❼ 都江堰有哪些大學

都江堰共有5所大學,名單分別為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成都東軟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序號 學校名稱 主管部門 所在地

1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 四川省 都江堰市

2 成都東軟學院 四川省 都江堰市

3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大學 四川省 都江堰市

4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省 都江堰市

5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省 都江堰市

二、都江堰部分大學簡介

1、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分校)簡介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是四川農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雅安學校本部同屬一個法人,屬一校兩地辦學。

校區位於享有世界文化遺產稱號的國家優秀旅遊城市—都江堰,被譽為「花園式學校」。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的前身是具有48年辦學歷史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四川林業學校。在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形勢下,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整體並入四川農業大學。

2、四川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是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建設類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試點高校、四川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學校始建於1956年;2003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四川省水利電力學校升格為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11月20日,學院入選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院校。

3、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Sichuan Technology Business College)是一所公辦專科層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入選四川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培育)。

學院前身是始建於1959年的四川省輕工業學校;1993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確認學校為省部級重點中專校;2001年,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❽ 都江堰的故事(不要何公何母的)

都江堰的故事:

1、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2、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

3、馬可·波羅游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游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4、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5、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為教學實習准備條件。

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並親為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

❾ 成都都江堰那裡有結構設計培訓班

靠,幹嘛要找個像老莊面授班一樣的。直接去老莊結構廣州面授學習2個月左右就可以了,反正都是全日制的,再近又不能回家,除非是在家門口,有宿舍住,幹嘛非要在都江堰,
據說老莊結構是全國唯一一家有教學質量保證的培訓機構,如果真想學還是直接去那吧,

❿ 請問四川農大都江堰校區屬於本科嗎

四川農大都江堰校區屬於本科,而且也是211院校。

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都江堰市,佔地面積1500餘畝,教學面積300餘畝。

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四川省林業學校,2001年4月整體並入四川農業大學設立都江堰分校,2009年11月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2012年2月原小麥研究所地塊整體置入都江堰校區)。

學校在都江堰校區設有3個學院、1個基礎教學部和2個省級研究中心,即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商旅學院,都江堰校區基礎教學部,村鎮建設防災減災工程研究中心、與藝體學院共建的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農業特色品牌開發與傳播研究中心。

現有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碩士、工程碩士(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旅遊管理碩士、企業管理碩士、農業信息管理碩士、農業企業管理碩士等碩士學位點。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7000人,教職工700餘人。

以上參考: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官網——校區簡介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