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學方式
中國與美國分別代表著人類社會截然不同的兩種文明,兩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孰優孰劣自由心證了,極具爭議,此處不論。教育是根植在社會意識形態的土壤里作物,並反映為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有怎樣的文明,就有怎樣的教育;反之,有怎樣的教育,就反映了怎樣的文明。

即使這種論據成立,也不能否定整個教育體系,我們既要認識到自己的教育不足之處,但也不要全盤否定,既要看到美國教育好的地方,但也不要全都仿效,比如在教育中也適當增加些啟發教育,也可以適當減輕點學生負擔,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實踐,但總的還要以中國式的教育為本。
2. 美國和中國的教育在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我認為最大的不同是在於理念及其相關方法,國外教育在教育的基礎上,確實都是以人為本,注意尊重孩子個性的教育,注意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注意培養孩子的社會與自然融合意識等。
而在我們國內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則是以實用為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小就給孩子綁上了巨大的壓力。從幼兒園開始,有的家庭好的,都會給孩子報個補習班。

3. 美國的教育模式是怎樣的
美國的教育模式
美國的教育,可謂世界之一大怪。如果你只看一流大學,看學術界的表現、拿諾貝爾獎的數量,美國的教育無疑是世界第一。但若看基礎教育,看那些不會讀不會寫、只知道打籃球的高中生,你又覺得美國的教育至少在發達國家中是最糟的。但即使在哈佛、耶魯這類名校,大部分學生和教授還是美國人,說明其基礎教育還是在大量培養人才,其高等教育並非僅靠金錢和外國的精英來維持。
美國的民主教育體制
在美國,選民是上帝,政治家把老百姓奉為衣食父母。每次總統競選,挑戰現任總統的人不管來自哪個黨,說的話都是一個模式:我們是美國人,所以應生活得比現在更好;現在的種種問題,全是因為這個現任總統把事情搞壞了。美國的政治話語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有問題不怪你們(老百姓)自己,而是別人(政府)的原因。主權在民,責任卻不在民。
此一民主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不承認上面的權威。老百姓聽慣了奉承,聽不得批評,更不用說教訓了。
美國高中的經費是老百姓納稅提供的,誰敢說納稅人一句不是?
在對付學生時,也要十分小心。一位華裔女老師在耶魯當助教給學生的期中考試判分,近一半的學生都拿了90分以上,可有一位實在不像話,怎麼高抬貴手,也只能給他62分。在他卷子後面的批語中,老師這樣寫道:「你似乎並不理解你所討論的問題,你需要稍微用功一些。」
不想教授看後立即把老師叫到辦公室,說老師的批語完全無法讓人接受。他告誡這位華裔女老師:「這是美國,這種批語是在侮辱學生。你可以說他哪裡錯了,你的打分也無可非議。但你不能說人家不懂、不用功。」 (對事不對人)
美國高素質人才從何來?
不過,無法維持基本水準的美國教育,卻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道理很簡單,好學生不用督促也會用功,而且美國給他們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學習條件。
更重要的是,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給優異之士提供了最充分的發展空間,使他們能夠掌握卓越的技能來應付異常復雜的社會。美國大學錄取學生,注意學生在種族、文化、經濟等背景上的多元搭配,並不僅僅盯著分數。這一政策,也不僅僅是照顧黑人、窮人的問題,而確實有助於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要培養有自主意識的公民,而非「順民」
美國的大學生一般在頭兩年不用決定自己的專業,甚至高年級時的專業也與自己未來的事業無直接關系。我當年的一個同班同學本科讀的是歷史,畢業後卻上了醫學院。這樣的例子,在校園里司空見慣,沒有人會感到一點驚異。一次,妻子去看病。醫生見面先自我介紹,聊聊家常,當知道她是一個中國人在這里學日本文學時,馬上和她討論起南京大屠殺的問題,讓你感到雙方有許多共同語言,病人與醫生之間,一下子就有了信賴感。
再看看東亞又如何呢?中國的大夫不用說了。即使在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你去醫院從來別指望醫生會主動和你握手,更不用說聊家常了。日本的醫生,常常讓人想起電影里的憲兵隊長,你不過是他權威之下的一個有問題的東西,而不是人。我兩歲的女兒,在美國一路過醫院就喊著要進去看看她的醫生;可是在日本,她一見醫生就哭,乃至有了些心理問題。以美國的標准看,你若是連這么小的一個孩子的信賴都無法贏得,還當什麼大夫!
美國社會是由公民所組成,而非「順民」所組成,而非由社會工程的「零件」、「螺絲釘」所構築。教育要先塑造人,懂得什麼是人權的人,懂得什麼是人人平等,人人機會均等的人,然後再談專業,再談知識,否則你不知道如何把專業技能用到人身上。所以,學生從一開始就要培養如何對自己的生活作出選擇,而不是在一種高度專業化的權威主義教育體制和哲學下,掌握別人需要他們掌握的技能。
教育與訓練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教育不僅傳授著知識,更孕育著一種源源不絕的人文資源。布希2002年在清華大學講演時說「大學不僅是培養技術人員,更要培養公民」,這話表達了美國教育的基本理念,同時對受著前蘇聯「順民」式的高度專業化訓練的清華學生乃至中國學生講,應該是有教益的。
4. 如何適應美國大學的教學方式
由於中美教育系統與教學方法上的不同,再加上語言上的隔閡,在留學生活初期,來自課業上有形無形的壓力多少令人感到吃不消.為了使留學生能減少留學初期的盲目摸索,以下將有系統地提供各種課業上的適應方法及注意事項,希望能讓留學生在調適課業壓力之餘,放鬆心情,使留學生活更加得心應手.
5. 美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1.強調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突出了教學的適應性
2.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相配合,突出了教學的整體性
3.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突出了教學的發展性
4.強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突出教學的情意性
最大特點重視教學方法的實研究,將理論研究與教學實驗相結合,以此作為實現教學方法科學化的重要徑。
6. 美國教學方式是怎麼樣的
美國Santa Fe大學教育系的ManonP·Charbonneau教授和Barara E·Reider教授在一書中,針對當前美國學生走出校園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情況,根據教學實踐提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整合方法(the integrated approach).這種方法應用發展原理和合作學習模式,教師角色由知識的配劑師轉化為催化劑、教導者和向導,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方法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所有的兒童都有能力,而且都會學到社會對他們所期望的東西.在這樣的課堂上沒有失敗,只會基於不同的發展水平,達到不同的成功度.
7. 對於美國的教育方式,你的看法是什麼
基礎教育參考不多,日本也是應試教育。但是歐美大部分國家備貨,海外精英教育比中國嚴格很多倍。他們的基礎教育大部分在於國家的大量投資,他們的家庭比中國富裕得多。所以,如果不是出生在精英家庭,一般是無法送孩子進行精英教育的,這是普通家庭無法企及的。優質教育需要錢,很多錢。音樂、舞蹈、各種補習班,中國普通家庭都上不起,所以很多人說要素質教育。

在小學和中學,課程資金、教學和其他政策由當地選舉產生的學區委員會決定。根據官員和預算,學區通常與其他地方事務分開。教育標准和標准測試通常由州政府制定。中國人和美國人有不同的性格。產生兩種不同的教育。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培養人才。美國人自力更生,務實,注重個人能力,敢於冒險,開拓創新等。這使得美國教育呈現出現在的樣子。
8. 美國和國內的教育在方式上你覺得有哪些不一樣
說到美國和中國在教育方式上的區別,就我而言,我覺得它們一共有三個不一樣的地方。現在,讓我們來詳細說一下這三個不一樣的地方吧。
一:美國的教學內容與國內的教學內容不一樣
首先,我認為美國和中國在教育方式上的第一個區別是教學內容。

對於美國的學生來說,他們一年上課的時間只有1000個小時,每天上課的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7個小時,學生們有著非常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而對於中國的學生來說,他們一年上課的時間一共有8個月,每天上課的時間一般都在8個小時以上,學生們幾乎都沒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所以,我覺得美國和中國在上課時間上的差別真的挺大的。
9. 美國的教學方式,哪種方式能更好地發揮
不填鴨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