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相局教學
1. 請問疊炮、飛相局、飛炮局怎麼動有何作用
飛炮局和疊炮已經被現代棋手淘汰了,飛炮局就是飛炮過河窺中卒或進炮巡河形成巡河十八打,疊炮就是雙炮都架在中路進攻,偶爾用用可能有出奇制勝的效果,飛相局有的棋手喜歡,有的棋手不喜歡走,名手胡榮華說過飛相十八變,說明應對飛相的套路太多,掌握起來也煩,又因飛相是斗功力的棋,出子緩,所以不受有的棋手喜歡。
2. 飛相局有什麼特點
飛象局的戰略特點在於以執先地位並不輕動干戈,而是把有關攻守極為重要的中線補厚,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這種布置,大有通於道家所謂「退一步」的哲學思想,使得執後方面在決定攻守的方針上有茫然不知所從之感。
3. 怎麼對付對手飛相局(高手進)
飛相局不以開局取勝,而是注重以中殘局變化取勝,老式的有回同方向的中炮,現在多了過宮炮、後手方也飛相等,個人認為只要中殘局能力強對負飛相局是沒問題的。我喜歡用中炮盤頭馬或中炮來應對。
4. 象棋飛相局的優缺點
飛相局的優點就在於防守嚴密,還可能形成纏角馬,然後伺機反攻,弱點最明顯就是攻擊力比較差。
首著相三進五或相七進五,即為「飛相局」,因涉及到走子方向的習慣原因,實戰中大多選擇飛右相(即相三進五),故而又有「飛正相」之稱,另外在實戰中,也有走相三進一或相七進五的,稱為「飛邊相」。
自60年代以來,飛相局在多種比賽實踐的推動下,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步入80年代,在以胡榮華為代表的象棋精英們的努力發掘下,飛相局的研究得以深入發展,從本質上根除了飛相局只是消極防守的錯誤觀念,其寓攻於守的戰略思想頗得名家推崇。時至今日,飛相局已自成體系,並日臻完善,是當前最流行的布局之一。

行棋規定:
1、對局開始前,雙方棋子在棋盤上的擺法見右圖。
2、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走一步。
3、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佔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一著。
4、雙方各走一著,稱為一個回合。
5、走一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佔領那個位置。
6、一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一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一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5. 中國象棋的飛相局
在象棋開局時,首著走相三進五或相七進五,即為「飛相局」,因涉及到走子方向的習慣原因,實戰中大多選擇飛右相(即相三進五),故而又有「飛正相」之稱,另外在實戰中,也有走相三進一或相七進九的,稱為「飛邊相」,不過這種邊相開局意義不大,反而使對方能及時反先,故現在對局時很少使用。早在明清時代的象棋譜中,飛相局已略有記載,但因受時代的局限,作者未能客觀地予以論述,而是一廂情願地將飛相局引入歧途,無情地將它打進冷宮。因此導致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飛相局在臨枰對陣中難覓其蹤,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可喜的是,自60年代以來,飛相局在多種比賽實踐的推動下,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步入80年代,在以胡榮華為代表的象棋精英們的努力發掘下,飛相局的研究得以深入發展,從本質上根除了飛相局只是消極防守的錯誤觀念,其寓攻於守的戰略思想頗得名家推崇。時至今日,飛相局已自成體系,並日臻完善,是當前最流行的布局之一。
其中引出一些副手布局,拐角馬,兩頭蛇,仙人指路之類的布局。
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對於操作者的要求略高,全局掌控能力要求高,新手不推薦使用飛相局。另外由於先手和棋在比賽中是判負的(掉積分),如果沒有一定的功底,飛相局僅僅能先手和棋,所以絕大多數高手如果選用先手則不會使用飛相局。

6. 象棋飛象局走法
顧名思義,飛象局就是以飛象作為主要特徵,它是與架中跑為特徵的「仙人指路」相對立的布局。如果說,「仙人指路」重在進攻的話,那麼飛象局則偏於防守。在胡榮華以前的年代,飛象局之所以被人所詬病,正在於人們認為此布局屬保守型下法,進攻不犀利。盡管胡榮華的出現讓世人有了些新認識,但又有誰能達到他的高度呢?我寫此文的對象是針對業餘人士的,所以對飛象局傳統的認識還是有市場的。
先說說飛象局的優勢所在,用四個字概括是「防守反擊」。這布局的防守體系完備,中路有象仕保,邊路有馬跑互相照應,整體不易受到攻擊,即使對方的攻勢很猛,也不至於在頃刻間就丟盔棄甲。如果是被動迎戰,在防住對方的進攻後,可乘對方喘息之機,進行有力反擊,一鼓作氣直取對方城池。不能說防守就是保守,能夠守住就意味著對方的優勢喪盡,己方可以憑著哪怕是微弱的優勢,在殘局的拚鬥中取得勝利。當然,對於業余愛好者來說,用此布局想在中盤取勝是比較困難的,往往需要耐心和細致的功夫。從實戰的一般經驗來看,飛象局贏的並不漂亮,沒有「仙人指路」來的酣暢淋漓,即使贏了往往也很難令對手服氣。
任何一種布局,一定有它的優勢,也必定有它的劣勢。飛象局的劣勢其實也很明顯,對進攻不利,在防守的指導思想下,想在開始時就發力攻擊對方,這很難辦到。防守反擊的首要條件是棋要先能守住,矛尖還是盾硬只有看雙方的棋力了,如果對方的進攻很犀利,用飛象局一味防守會很吃力,稍有不慎就可能瞬間崩潰。當然,要是對方的進攻不力,在防守中可抓住對方的失誤尋找一絲勝利的曙光。我認為,主動進攻要比被動防守容易,在聯眾象棋中,可以發現採用飛象局的明顯要比用「仙人指路」的少得多!
飛象局的變化還是挺多的,有「過宮跑」,「屏風馬」,「跑掛仕腳馬保中兵」等。「過宮跑」是雙跑在一側,這種布局是防守不勻稱,或者說是半防守半進攻型的,集結兵力在一側,有時也令對方的進攻有所顧慮,因為這種布局的反擊最迅速最有力。「屏風馬」是兩馬在3、7路形成屏風之勢,這種布局的好處是出馬快,能把己方的防守向前推,甚至把防守轉化為進攻,缺點也同樣有,就是對方會習慣用架中跑馬盤頭,對己方的殺傷力很強。「跑掛仕腳馬保中兵」的開局重在防守,銅牆鐵壁般的嚴密防守體系往往讓對手搖頭興嘆。
我在06年全校象棋比賽中就用「跑掛仕腳馬保中兵」布局,可以說非常成功。本來的出發點是想下得穩健點,第一輪大勝後,本想變些其他布局,但一想既然贏了何必要變呢,古人雲:戰場上最忌諱的是臨場變陣。
7. 為什麼大師用飛相局的時候大多數都是跳一邊馬和一正馬為什麼不跳雙正馬呢
樓主說的情況好像並不完全。如果你看多了的話會發現,其實跳雙正馬的並不比邊馬少。飛相局比較靈活,可以布成單提馬,反宮馬,或是屏風馬,甚至轉角馬。其中只有單提馬是跳邊馬的,反宮馬和屏風馬都是跳雙正馬的。主要還是雙方互動,看對方走了什麼才決定,而不是事先定好的。
如果是你說的一個正馬一個邊馬的情況,就是所謂單提馬。主要道理在於子力連環相保,沒有明顯弱點:邊馬有相保護,正馬有炮保護,子力比較協調。而雙正馬相較於單提馬的缺點就在於,兩個正馬,中間有個相,至少有一個馬是脫離的炮的保護范圍的,容易受到攻擊。布局伊始,首要的攻擊目標就是兵和馬啊。關於正馬和邊馬的優劣,我在另外一個朋友的問題中答復過,您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