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行教育
❶ 創新教育的三個層次
創新教育的三個層次:
教師觀念的轉變、提高實踐能力、觸發創新靈感
1、教師觀念的轉變
這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3、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並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
拓展資料: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所謂創新教育就是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徵,並以此為教育基礎,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所謂創新人才,應該包括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兩個相關層面。其中,創新精神主要由創新意識、創新品質構成。
創新能力則包括人的創新感知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想像能力。從兩者的關系看,創新精神是影響創新能力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和主觀條件,而創新能力提高則是豐富創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從培養創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而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在於後天的培養和教育。創新教育的過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極被動的被塑造的過程。
而是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使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過程,亦即培養受教育者獨立學習、大膽探索、勇於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
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❷ 創新教育的作用
淺談創新教育的方法及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即將到來,我們古老的應試教育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實施素質教育,而創新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要進行創新教育,根本的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要改革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激發學習成長的主動性,實現全面發展。
要進行創新教育,首先就要從課堂教學抓起。現在,我們一節課的時間一般都是45分鍾,要搞好素質教育,要向45分鍾要質量,就必須創新。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搶答式學習就成為我教學的其中一種方式。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事先准備好四道到五道的題目,然後在上課時,就一邊讓學生閱讀新課,一邊思考問題,採取分組競賽的形式,讓每一組的學生以接力賽的方式分別做完題目,然後結合速度和正確程度打分。這樣,就讓學生抱著要為自己小組爭光的心理學習,不但促使了他們做課堂的練習,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多思考,並能體現出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所以,同學們都非常喜歡這種搶答式的學習方式,而我也認為這種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質量,鞏固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同志曾經指出,要進行教育創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所以,我們教師要進行教育創新,要提高教學質量,也要藉助現代科學工具。例如,我在上詩歌教學的課堂上,為了提高學生欣賞詩歌,背誦詩歌的興趣,我使用多媒體教學平台進行教學,把詩歌體現的環境展示出來,使同學們能在優美的環境中迅速熟記詩歌內容,並感受詩人寫作的詩歌的意境和思想,從而也就提高了教學質量。
在我們目前的教學中,灌輸式教學還是佔主導地位。但灌輸式教育只能死板板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也只能死記硬背,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如此,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和思維發展都是不好的。陝西師范大學張熊飛教授在他的《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的研究和實驗》中提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創造性地開發、利用一切課程資源,針對不同的探究內容,選擇生動形象的、富有個性的體驗形式,與學生一起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獨立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在情趣中進行學習。所以要進行創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步驟就是要由灌輸式教育轉向啟發式教育,在課堂上形成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就是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能通過教師的啟發而一步一步的解決問題,進而達到師生共同探究學習的目的,想出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創新的基礎上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往後學生遇到同類的問題也能自己解決了。我在講破折號的作用時,轉折和插說是很相似的,同學們比較容易混淆。所以,我就採取情景舉例法,請兩位學生出來做動作,我就在旁邊旁說,把他們的動作和語言都用使用破折號的用法講出來,強調了轉折和插說的不同,逐步引導他們認識這兩種作用的區別。因此,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方法,很快就區別了轉折和插說兩種用法不同的作用。
現在,我們的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這樣就給我們的創新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要創新,就必須開拓學生的視野,擴闊學生的知識面。因此,我們可在課外舉行一些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我就曾經成功地舉辦了「語文興趣小組」,更進一步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了更豐富的課外知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這些課外活動中不斷地進行學習的創新。
所以,我們要進行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就必須放開傳統的束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出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❸ 創新教育的內涵包括
創新教育的內涵,指的是需要一個新時代的創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
❹ 創新教育的教育定位
創新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共同要求。對於基礎教育來說,應著眼於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育,為人的創新素質的持續發展打下初步的基礎。
創新教育的認識定位
創新教育的定位可以是多維度的,其中認識定位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創新教育的認識上,教育實踐界存在許多誤區,澄清這些模糊認識對學校創新教育實踐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創新只是少數天才學生的事。許多教師以為創新是人的高級智慧,非一般學生所能擁有。其實,創新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與傾向;創新是人生存的需要,只要人存活一天就片刻也離不開創新。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後天的教育是否尊重、保護並培育了這種潛能,激發、促進並滿足了這種需要。《學會生存》曾指出:「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人的創新精神與能力不完全是由先天因素決定的,後天的教育因素也是重要的決定力量。所以,創新教育應具有全體性,應面向每一個學生。
——創新只是自然科學的事。許多人以為創新就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只有科學教育才能培養人的創新精神與能力。實際上,不僅自然科學需要創新,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同樣需要創新,特別是在科學技術的負效應日益顯現的今天,科技創新與人文創新更應平衡發展,使未來社會既是高智力的,又是高情感的。不僅如此,即使自然科學創新也離不開社會和人文思維方式的支持。譬如,長沙九中譚迪敖老師的「哲理詩訓練」,既是一種人文創新訓練,同時又支撐了科學創新精神。所以,創新教育應具有全域性,面向每一門學科。
——創新只是課外活動的事。也有許多教師以為,課堂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發展知識是課外活動的事。實際上,這種區分是人為地割裂了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內在聯系。創新是整個教育模式、教育制度和教育觀念的全局性改變,並不是局部的修改和增減,它應貫穿於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日常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成為全部現代教育的精神特質,局部性的教育創新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其中,課堂教學是創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學校教育改革的著重點。所以,6lJ新教育還具有全面性,是教育系統的整體性改造。
——創新只是智力活動的事。還有一些人認為,創新是一個人的智力表現,高智力必然會有高創新。這也是一種錯誤認識。創新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重要的還是一種人格特徵或個性特徵,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凝結性表現,是一個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是一個人潛能和價值的充分實現。在人的智力水平相當或恆定的情況下,非智力因素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許多有創新精神的人並非智力超群,而是非智力的人格特徵出眾。單純的智力活動只能培養匠人,而不可能培養大師。所以,創新教育還具有綜合性,是個體生命質量的全面提升。
——創新只有正面的效果。幾乎所有的入都認為,創新是「正面的」、「好的」事情,人們可以盡情地去追求。孰不知,創新是一種雙刃劍,它既可以成為天使,也可以成為魔鬼;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以使人類致禍。現代社會的高級犯罪有哪一宗不是創新的結果呢?創新只是工具,並不是方向本身,創新還不能單獨成為目的,創新教育也不能代替現代教育的全部,它必須與道德教育整合,培養人的同情心和責任感,把人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引向為人類造福的方向上來。所以,創新教育具有雙重性,現代教育必須致力於相互整合,興利去弊。
創新教育的目標定位
基礎教育是為個體升入上一級學校、自身素質持續發展以及今後走向社會做准備的教育,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教育也要為學生未來的持續性創新打基礎。那麼,具有深厚基礎性和廣泛遷移性的創新品質究競包括哪些?這也是創新教育定位應予以優先回答的問題。概括地說,為持續的創新打基礎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打創新精神基礎,二是打創新能力的基礎。
創新精神是創新人格特徵,是主體創新的內部態度與心向,它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和創新意志三大方面。
——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個體追求新知的內部心理傾向,這種傾向一旦穩定化,就成為個體的精神與文化。經驗性的研究表明,具有創新意識的人常常是不滿足於現實,有強烈的批判態度;不滿足於自己,有持續的超越精神;不滿足於以往,有積極的反思能力;不滿足於成績,有旺盛的開拓進取精神;不怕困難,有冒險獻身的精神;不怕變化,有探索求真的精神;不怕挑戰,有競爭合作的精神;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豐富的想像力和廣泛的興趣等。這些品質都是基礎教育應重點予以關注的。
——創新情感。創新情感是個體追求新知的內部心理體驗,這種體驗的不斷強化,就會轉化為個體的動機與理想。經驗性研究也表明,有創新情感的人常常是情感細膩豐富,外界微小的變化都能引起強烈的內心體驗;人生態度樂觀、豁達、寬容,能比較長時間地保持平和、鬆弛的心態;學習和工作態度認真、嚴肅,一絲不苟,有強烈的成就感,工作的條理性強;對世間的所有生命都有同情心和責任感,願意為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態而盡心盡力等,這些也是基礎教育應予以優先關注的。
——創新意志。創新意志是個體追求新知的自覺能動狀態,這種狀態的持久保持,就會成為個體的習慣與性格。經驗性的研究表明,有創新意志的人常常是能排除外界的各種干擾,長時間地專注於自己的活動;工作勤奮,行為果斷,對自我要求較高,對工作要求較嚴;善於溝通與協調,組織能力強,有較強的靈活性,為達到目的願意變換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製力,在沒有充分的證據和理由之前,不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能容忍別人的觀點甚至錯誤等,這些品質在基礎教育階段也應形成。
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智慧特徵,是主體創新的活動水平與技巧,它包括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兩大方面。
——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個體在觀念層面新穎、獨特、靈活的問題解決方式,創新思維是創新實踐的前提與基礎,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經驗性的研究表明,具有創新思維的人常常感受敏銳,思維靈活,能發現常人視而不見的問題並能多角度地考慮解決辦法;理解深刻,認識新穎,能洞察事物本質並能進行開創性地思考;思維辯證,實事求是,能合理運用發散與輻合、邏輯與直覺、正向與逆向等思維方式,不走極端,能把握事物的中間狀態等。這些品質是基礎教育階段思維訓練的重點。
——創新活動。創新活動是個體在實踐層面新穎、獨特、靈活的問題解決方式,創新活動是創新思維的發展與歸宿,如果經不起實踐檢驗的思維是無價值的。經驗性的研究也表明,具有創新活動能力的人常常實踐活動經歷豐富或人生經歷坎坷,經受過大量實踐問題的考驗;樂於動手設計與製作,有把想法或理論變成現實的強烈願望;不受現成的框框束縛,不斷嘗試錯誤、不斷反思、不斷糾正;願意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樂於求新、求奇,樂於創造新鮮事物等。這些也是基礎教育應給予考慮的創新素質目標。

❺ 創新教育學什麼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主要內容大致包括思維教育、發現教育、發明教育、學習教育、滲透教育、藝術教育、參與教育、未來教育、個性教育、和諧教育等內容
❻ 創新教育有哪些
創新教育的內容大致分為:思維教育、發現教育、發明教育、信息教育、學習回教育、滲透教育、答藝術教育、參與教育、未來教育、個性教育、和諧教育等。著重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6)創行教育擴展閱讀:
創新教育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主要包括:
創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興趣、求知慾,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一個人創新的靈魂與動力。
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想像能力,創造性的計劃、組織與實施某種活動的能力,這是創新的本質力量之所在。
創新人格,主要包括創新責任感、使命感、事業心、執著的愛、頑強的意志、毅力,能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以及堅韌頑強的性格,這是堅持創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❼ 什麼是創客教育
答:
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本義是指出於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創客教育也就是STEAM教育,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基於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字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

(7)創行教育擴展閱讀
1.創客之於中國——「從0到1」,國家的發展呼籲「創客文化」的落地
美國矽谷著名投資人彼得﹒蒂爾在《從0到1》總結道,「從0到1」是創新,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是質變,是創新。「從1到100」解決的是從有到多的問題,是量變,是復制和模仿。回顧我們的國家近幾十年的發展,「從1到100」,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從0到1」則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當前,中國已進入到世界大國的行列,引領世界的發展重任對我們提出了創新的迫切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並將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的「創客」應運而生。由此可見,中國的未來呼籲「創客文化」,只有它的真正落地,才能不斷滋養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根,為人類締造新的文明奇跡。
2.創客之於教育——中國的人才培養需要「創客精神」
當國家的發展歷程清晰的映射到教育中,我們發現,由於創新培養的缺失,目前的教育已逐漸滿足不了當今世界對人才的需要。中國的教育,高分低能、死記硬背等現象仍普遍存在,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則普遍較弱。傳統的知識傳授固然重要,但過程性教育、體驗式教育、創新性教育卻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行為,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將起到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互聯網的思維浪潮,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生機和挑戰的時代,一個人人創客的時代。如何培養青少年的核心素養,尤其是勇於探究和創新的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人才培養的目標。忠於理想,勇於創新,敢於實踐,樂於分享,「創客」是趨勢更是信仰,中國的人才培養需要「創客精神」。
3.創客之於學校——學校創客空間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場所
通過學校創客空間建設,可對學校原有的實驗室、數字探究室、實訓室、科技館、社團組織、興趣小組等零星的、碎片化的創新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而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教育。對學生實施系統的創新教育,可以有效拓寬創新人才培養之路,是對當前傳統教育模式的有益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