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教學大綱
⑴ 如何學好中醫學
平時我們一旦說到大學里哪個專業最難學,必定有醫學的一席之地,可見,這個令眾多學習聞風喪膽的專業是有多折磨人。
那到底怎麼去學好醫學呢?
一、形象思維
首先醫學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我們把它分為兩大類的話,就是基礎課與臨床課這兩個了。形態學課程包括解剖學(系統、局部、斷層)、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影像學。
每一塊骨頭、每一幅切片,要學會識圖、識物。在學習這一類的課程中,學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學習地理一樣,要把知識放到圖中去記憶。同時要積極使用回憶法,就是合上書,把標本圖放在那裡,自己去寫下各部位名稱,然後再與標准答案比對。

系統性的學習是大家都非常需要的,在醫學中,從解剖、病理、診斷、內科、外科知識串聯起來理解、記憶,這樣的知識會得到整體的強化與提升,對你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一、中醫基礎理論重點,藏象,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病機,治則等。藏象是最重要的,
二、至於哪些東西要掌握到什麼程度,你去看下教學大綱要求就可以了,
三、學中醫,簡單講,就是理論結合實踐。
⑶ 學習中醫學。大綱是什麼,具體的學習教材有哪些
《實驗中醫學》(二)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01.211.0.2
課程名稱:實驗中醫學(二),(又名:中醫學綜合實驗)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TCM
開課(二級)學院:基礎醫學院
課程性質:必修課
學分:5
學時:70
本課程標准學時為70個學時。具體學時分配如下:
內容 學時
1)理論課、分組(課堂) 3
2)學員分組選題、小組整理選題發言稿(圖書館) 3
3)選題課堂介紹、討論、教師分析、表決(課堂) 3
4)課題檢索、設計,個人獨立撰寫開題報告(圖書館) 6
5)開題報告、討論、教師分析、表決(課堂) 3
7)實驗准備、動物模型預初實驗(實驗室) 37
8)造模、繼續實驗准備、熟練各實驗技巧(實驗室)
9)集體處死實驗動物、取材、實驗檢測全面展開(實驗室)
10)數據處理、分析(實驗室) 3
11)學生介紹實驗結果和初步分析,教師輔導(課堂) 3
12)撰寫研究報告(實驗室) 6
13)宣讀研究報告、提問、答辯,教師總結(課堂) 3
70
前期課程:實驗中醫學(一),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生物化學
授課對象: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
考核方式:本課程採用綜合評定方法考核,根據學生文獻綜述撰寫(20%)、實驗技術掌握、實驗操作水平和實驗態度(40%)和實驗報告撰寫(40%)評定成績。
課程簡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開展選題、課題設計、研究准備、實驗實施、實驗數據分析,乃至撰寫實驗報告等系統的實踐,在實踐中去檢驗所學的知識,暴露其知識面的欠缺,主動去吸取有關知識,並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在實踐中完成從學到用的能力的培養和升華。
Following the teachers』 supervision,the students can independently select subjects,design topics,prepare research,practice experiment,analysis experimental data and write some test report. They can test their knowledge and detect their deficiency in the practice.They take relevant knowledge initiatively and make use of it to sublime from learning to using in the practice.
一、前言
本課程是培養學生獨立、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方法研究中醫課題能力的一門課程,是中醫基礎學科的重要課程之一。
幾十年的中醫現代實驗研究表明,如何把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高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合理地運用後者來研究、發掘和發展前者,是中醫現代化過程中突出存在的問題,其中關鍵是人才。中醫現代化的實驗研究需要大量復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既要求對傳統中醫理論方法的了解,又要求對現代科學技術有關原理、方法、技術、理論的掌握,並能夠把兩者合理有機地組合起來。在以往開展中醫研究、研究生培養中,明顯暴露出缺乏這樣的人才,大學本科教育階段缺乏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措施。因此,缺少這樣的教學形式和環節,已經成為限制中醫葯迅速發展的一條重要因素。
本課程即針對這樣的現狀和需求而開設,課程在《實驗中醫學(一)》培訓的基礎上,要求並指導學生綜合所學中、西醫學知識、現代研究技術,獨立自主地開展包括選題、課題設計、研究准備、實驗實施、實驗數據分析,乃至撰寫實驗報告等系統的實踐,使學員在實踐中去進一步檢驗所學的知識,暴露其知識面的欠缺,主動去吸取有關知識,並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在實踐中完成從學到用的能力培養和升華。
二、教學要求和內容
[目的要求]
1.目的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員獨立地、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方法開展中醫實驗研究的能力。 課程設計以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熱情,培養獨立研究的基本能力,及其綜合能力,並在教學形式上給予保證。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綜合所學中、西醫學知識、現代研究技術,獨立自主地開展包括選題、課題設計、研究准備、實驗實施、實驗數據分析,至撰寫實驗報告等系統的實踐,使學員在實踐中去檢驗所學的知識,暴露其知識面的欠缺,主動去吸取有關知識,並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在實踐中完成從學到用的能力的培養和升華。
2.要求
1)明確學習目的。首先是培養學生中醫葯學創新、創造、開拓的精神和能力,尤其注重能力的培養,學用結合;其次是培養學生科研素質,激勵學生發現知識的局限、主動自學,不斷補充完善其知識結構;再次是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包括對研究的興趣、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他人的學術見解和研究成果、協作精神、主動精神。這些素質、精神、能力對畢業後從事中醫醫療、科研、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是二十一世紀中醫葯人才的基本要求。
2)要求熱情、積極投入。最大程度地激發出潛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習、研究、創造的積極性。投入愈多,收獲愈多。鼓勵勤思考、勤觀察、勤提問、勤動手。鼓勵加強交流,切磋利弊,獲得大量的書本上學不到、體會不深切的知識。
3)在教學形式上保證學員成為主角,輔以啟發教育,注意培養獨立科學研究的能力。充分調動和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求親自動手,獨立、主動、認真地參與實驗研究的每一個過程,主動參與研究的所有環節,在研究中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參考文獻,綜合分析,得出合理的研究結論。並在研究、討論中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和取捨決策的能力、創新能力。課堂討論鼓勵大膽發表己見,虛心吸收同學、老師的觀點和意見,擴展分析思路,培養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並從中有效地培養獨立開展實驗中醫學研究的能力、競爭和拼搏的精神、開拓創造的能力。增強科研的信心和勇氣,培養科學實驗思維能力。
4)要求在學習研究中發揚團隊協作精神。
5)要求培養和加強自學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6)要求培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能力。課程開展過程中要求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由於受到教學經費的限制、課時的限制、學生實驗研究技術的水準、教學實施所在科室實驗條件的限制、帶教教師學術水平的限制等等,所開展的實驗往往會與部分,甚至多數學生所期望、理想的有一定的差距。在最終確定並開展的綜合實驗所採用的技術、方法、內容往往不可能是最先進的、最激動、最系統、最周全的。為此,既要求學員培養准確地了解環境、適應環境,調整研究的思路、設想、方法的能力;同時要求學員從今後研究工作需要出發,高標准、嚴要求,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最大的鍛煉和效益。使學員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能力得到培訓,增加今後研究的適應力、應變能力。同時,培養學員堅毅的心理素質、毅力、自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
7)要求培養科學的實事求是學風,客觀地進行實驗設計、分析報道實驗結果。
8)要求重視培養信息的收集、利用與交流的能力。
[教學內容]
1.首先介紹本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課後立即自學《中醫學綜合實驗》教材,內容包括: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選題
第三章 課題設計
第四章 研究准備
第五章 實驗實施
第六章 實驗數據分析
第七章 撰寫實驗報告
第八章 綜合實驗實例
附錄
2.學員自願分組選題,4人一組。小組集體撰寫選題報告。
3.選題課堂交流、提問、答疑,每組由第1人介紹。無記名投票確定選題。
4.學員分組課題設計,獨立撰寫開題報告,並上交,作為成績。
5.課題設計課堂交流、提問、答疑,每組由第2人介紹,第3人綜合小組其他3人補充。無記名投票確定入選設計,初步明確研究內容和分工。
6.學員預初實驗、實驗准備和實驗。
7.課堂實驗結果交流和數據處理討論。每組由第4、5人介紹。
8.學員數據處理、分析。
9.撰寫研究報告,並上交,作為成績。課堂每組推薦1人論文答辯。
[教學方法]
1.教學原則
本課程以學員自學和自己動手選題、設計、實驗准備、實驗及撰寫研究報告為主,教師指導、分析為輔。
2.教學安排
1)首先介紹本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課後自學《中醫學綜合實驗》教材。
2)學員自願分組,4-5人一組,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計算機檢索等方法檢索文獻,進行課題設計。
3)課題設計課堂交流、提問、答疑,獨立撰寫文獻綜述,並上交。作為考試內容之一。
4)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確定研究內容,完成各小組承擔實驗指標、研究內容的分工。
5)在老師的指導下實驗准備、經費預算、預初實驗和實驗研究工作。
6)課堂實驗結果交流和數據處理討論。由每組的第4、5人介紹。
7)學員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數據處理、分析。
8)獨立撰寫研究報告並上交。作為考試內容之一。各組推薦1名代表課堂宣讀研究報告,學生教師提問,答辯者記錄,全組一道參與答辯。
3.考核辦法
全體任課教師討論商量,依據開題報告(20%)、研究報告(40%)、研究態度(30%)和研究貢獻度(10%)評分。
三、大綱使用說明
1.本大綱供七年制中醫基礎專業、七年制中醫臨床專業使用,亦適用於其它專業,包括研究生選修或輔修本課程的學生。
2.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安排進行適當調整,但不能影響課程的基本體系。
四、主要參考書目
1. 方肇勤主編.實驗中醫學.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2. 方肇勤主編.中醫學綜合實驗.第一版.上海:上海中醫葯大學出版社, 2004,第二次印刷
3. 方肇勤主編.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醫葯研究中的應用.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4. 賁長恩主編.中醫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5. 汪謙主編.現代醫學實驗方法.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6. 侯燦主編.醫學科學研究入門.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7. 倪宗瓚主編.醫學統計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
8. 方喜業主編.醫學實驗動物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9. 李儀奎主編.中葯葯理實驗方法學.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10.史繼學,等主編.實用醫學論文寫作與技巧.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 1997
⑷ 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十一五」國家級、新世紀中醫葯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為藍本,以《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為依據,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命題及閱卷經驗編寫而成。
本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編寫思路。
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大綱》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幾版教材所優點的同時,適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和研究和成果,以反映中醫學現代化的要求。
本教材的編寫以保持中醫學的傳統特色為宗旨,注重中醫基礎理論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在對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充分闡釋的同時,適度指出它們的臨床指導意義,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全書共有模擬試卷十套,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內容。適合於中醫、中葯、中西醫結合、針灸、推拿、骨傷專業的本、專科學生使用,也可以作為執業中醫師、中葯師、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考試、專升本以及研究生升學考試參考,也可供教師考試命題參考。
本試卷集的特點是內容廣泛,基本覆蓋各版教材的全部知識點,對必須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識和重點內容以變換題型的方法予以強化;題型豐富,符合目前該課程的命題原則;難易度適中,可以測試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可以考核學生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臨床實踐操作能力;針對性較強,主要適用於高等中醫葯院校各專業本科及專科學生使用,也可以作為專升本、成人教育學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人員、研究生升學考試之參考。本試卷集由上海中醫葯大學、山東中醫葯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江西中醫葯學院、廣州中醫葯大學、天津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葯大學、湖北中醫學院等全國知名中醫葯高等院校近百位教授、博導親自執筆撰寫並審定。

⑸ 學習,中醫
中醫是一門非常博大精深的學問,學習中醫沒有捷徑,只能靠個人的悟性+好的老師指導+長時間的知識與實踐的積累+不斷的提高個人修養,才能真正成就一個能夠治病救人的中醫。
所以,如果只想學點皮毛,用於自我保健,那麼靠上網多了解相關知識、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自學、向好的中醫師咨詢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想成為中醫師為別人看病,以此為業,則奉勸您千萬不要有速成的想法!——害人害己!
想要成為職業中醫師,不走學校系統學習的途徑,只有拜師,跟師是最現實的方法。
選好值得信賴的名老中醫師,最好是在正規醫院或中醫學術機構供職的、在群眾中有一定口碑的中醫師,一方面採用傳統的跟師的方法學藝,一方面在老師的指導下,在一定的學習過程後考取醫師執業執照(沒有執業資格就給人看病師是非法行醫)。
指導老師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老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較高的理論水平,又有歸納總結、授業解惑的能力。請慎重選擇。
一方面,中醫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要想成為好中醫,建議要打好中文功底,提高古文修養,不斷學習傳統哲學。
成為中醫的路是漫長的,絕對沒有捷徑的,但是中醫是一門非常值得鑽研的學問,真正學進去了,您會體會到無窮的樂趣,和獲益終生的學識修養!
最後,祝願您學有所成!
⑹ 闡述中醫理論並有入門教學的書有哪些
中醫基礎理論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中醫基礎理論 英文名稱: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定義:研究和闡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基本原則的學科。 所屬學科:中醫葯學(一級學科);中醫葯學總論(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本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編寫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大綱》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幾版教材所優點的同時,適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和研究和成果,以反映中醫學現代化的要求。本教材的編寫以保持中醫學的傳統特色為宗旨,注重中醫基礎理論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在對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充分闡釋的同時,適度指出它們的臨床指導意義,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目錄
簡介
適用
現代中醫史
陰陽現代發展簡史表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概況
氣概念的革命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
藏象分形五系統
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
中醫分形集
現代經絡發展簡史
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
古代(經典)中醫史
形成和發展
特點(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主要內容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關於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
中醫學關於疾病的理論知識
中醫養生和治病原則
建構方法取象比類
司外揣內
揆度奇恆
試探和反證
演繹
簡介
適用
現代中醫史
陰陽現代發展簡史表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概況
氣概念的革命
經絡觀念的革命:1996年
陰陽概念的現代化 1998年藏象分形五系統中醫哲學觀的新發現中醫分形集現代經絡發展簡史藏象近代革命簡史表古代(經典)中醫史形成和發展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主要內容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關於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 中醫學關於疾病的理論知識 中醫養生和治病原則建構方法
取象比類 司外揣內 揆度奇恆 試探和反證 演繹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科學》是祖國偉大的醫葯學寶庫,又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中醫基礎理論高等中醫葯院校現用教材介紹: 圖書信息
書 名: 中醫基礎理論 作 者:張安玲,徐胤聰 出版社: 同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7-1 開本: 16開 定價: 13.80元
編輯本段適用
本教材適用於中醫學(包括中西醫結合、中醫文獻、養生康復、骨傷、全科醫學等方向)、針灸學、推拿學等專業五年制本科學生,也可作為中醫學等專業七年制學生學習時參考。
編輯本段現代中醫史
教材目錄 緒論 一、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二、中醫澇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四、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 第一節 精氣學說 第二節 陰陽學說 第三節 五行學說 第四節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藏象學說概論 第二節 五臟 第三節 六腑 第四節 奇恆之腑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第二節 氣 第三節 血 第四節 津液 第五節 神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學說概述 第二節 十二經脈 第三節 奇經八脈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學說概述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第二節 癘氣 第三節 七情內傷 第四節 飲食失宜 第五節 勞逸失度 第六節 病理產物 第七節 其他病因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第二節 發病類型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第二節 疾病傳變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第二節 治則 在。
⑺ 我是一名學中醫的學生,快開學了希望弄一個學習計劃表
可以噠,有計劃性的學習,不 錯,支持一下,加油。
⑻ 學中醫應從那方面開始學
一是根據現代醫學院的教學大綱來學醫 順序是 中醫基礎——中醫診斷——中葯學——方劑學——經絡腧穴——中醫內科——中醫婦科、兒科、外科,學習中醫內科時就可以看《傷寒論》《金貴要略》《溫病學》
二是根據老一輩中醫的學習方式 一般順序是 葯性賦——湯頭歌訣——傷寒論——金貴要略——溫病學名著 這些學習背誦後,就可以邊臨床積累邊看各個中醫大家的臨床經驗集,已經《內經》《難經》等等中醫古籍,這是原汁原味的中醫學習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諸如《傷寒論》和《金貴要略》 《內經》,都是值得一輩子去研究和推敲的。在學習基礎的時候,都是需要背誦的,學習中醫開始的時候需要大量背誦,只有背誦,到了臨床才會發揮自如,只有背誦大量的基礎知識才會體會到中醫真正的樂趣。
⑼ 初學中醫
初學中醫,當然要從他的理論開始,中醫專業的學生也是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的。當你掌握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後,對中醫的術語就了解了,可以看一些經典書籍。
現在中醫的教學爭議比較大,正規的院校教育已經實現了正規的教材教學,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堅持讀經典、師帶徒的教育方式。我認為,正規的教學方式確實過於機械化,但是知識系統化,學起來容易,適合規范化教學方式。傳統的方法入門難,理論不系統。
總的來說,無論哪種方式,要想成為名醫,讀經典是必須的。所以建議你先看看基礎的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葯學》,然後看《黃帝內經》《傷寒論》等。
要有耐心
⑽ 中醫基礎理論
這個就是五臟經絡和那一條經相表裡,五臟開竅於那個器官。在身體上那個部位可以看出歸屬為那個臟腑,以及經脈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