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㈠ 6個溫州數學家及相關事跡
胡毓達 (溫州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浙江溫州,325035;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上海,200030)
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的大半個世紀中,在中國江南水鄉的溫州,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溫籍數學家群體在現代中國的數學研究,數學教育,以及數學活動的組織和傳播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以至作為這些數學家家鄉的溫州,被人們美稱為「數學家之鄉」。2003年10月,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訪問溫州時,就曾為此題寫了「數學家之鄉」5個大字(見右)[1]。下面,就10位溫籍數學家院士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現代中國數學界的影響作一概要介紹。
姜立夫
(1890—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浙江平陽(現溫州蒼南縣)人。他1910年以庚子賠款赴美國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數學,1915年獲學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4年到德國漢堡大學進修,1935—1936年又轉德國哥廷根大學作訪問研究。先後擔任南開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數學教授,曾任「新中國數學會」會長(1940),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1947),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他專長用代數和分析方法來處理幾何問題,特別在「圓素幾何與矩陣理論方面」有精深研究。在數學教育方面,他1920年回國一人創辦了南開大學算學系並任第一任系主任,培養了如劉晉年,陳省身,江澤涵,申又棖,吳大任和廖山濤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數學家[3]。培育高質量數學人才,是姜立夫的突出成就之一。在科研和教學之外,他還兼顧中國數學隊伍的組織工作,如領導「新中國數學會」,籌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積極聯系推薦青年數學學者出國深造等。此外,他還擔任數學名詞審查委員會主席(1923),為中、英、德、日對應的數學名詞的審定,出版《算學名詞彙編》(1938)作出貢獻。關於姜立夫在現代中國數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說:「在許多年的時間里,姜先生是中國數學界最主要的領袖①。蘇步青院士評說:「他對中國現代數學事業功勞重大,影響至深,沒有他,中國數學面貌將會是另一個樣子」。[3]
①陳省身.在姜立夫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南開校友通訊,第一期(1990)。
蘇步青
(1902—2003,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平陽(現溫州平陽縣)人。1920年進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學習,1923年入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深造,1927年直接升入該校當研究生,1931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他先後擔任浙江大學(1931)和復旦大學(1952)數學教授,創辦了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並任所長多年,曾任復旦大學校長(1980)和名譽校長(1983)。並且,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數學雜志《中國數學會學報》的總編輯(1936),創辦了國際性數學雜志《數學年刊》任第一任主編(1980),先後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和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當時稱學部委員,1994年改為院士)[2]。蘇步青在微分幾何和計算幾何領域成就卓著,特別是專長仿射微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和一般空間微分幾何。他創立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在國內外均具廣泛影響。自1927年以來,他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0多部。蘇步青是一位傑出的數學教育家,1931年從日本回國後,擔任了浙江大學數學系主任。除了和陳建功教授一起開設了多門近代數學的基礎課程以外,還在中國首創開設數學討論班,先後培養了張素誠,熊全治,方德植,白正國,楊忠道,谷超豪和胡和生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蘇步青熱心數學學術交流和普及工作,著有《談談如何學習數學》等科普冊子。自1952年以後長期擔任上海市數學會理事長,並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1983年選為名譽理事長,多次組織上海和全國性的數學競賽活動。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和第7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對於蘇步青的成就和影響,1934年德國著名數學家布拉希克(W.Blaschke)就曾評價認為:「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1976年美國數學代表團在訪問中國後總結指出:浙江大學曾建立了「以蘇步青為首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1987年,在慶賀他85歲壽辰和執教60周年的科學報告會上,他的學生谷超豪教授說:「蘇老是國際上公認的幾何學權威,他對仿射微分幾何和射影微分幾何的高水平工作,至今在國際數學界佔有無可爭辯的地位。蘇老對我國數學學科的建設建立了功勛,他在浙大、復旦為創建國內外有影響的學科,嘔心瀝血。他為我國文教事業的改革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3]「他是我國現代數學的奠基人之一」。[4]
柯召
(1910—2003,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溫嶺(1937,1954-1957,1958-1962溫州專區溫嶺縣,現台州溫嶺縣)人。1926年考上廈門大學預科,1928年升入該校數學系,1931年轉學清華大學算學系,1933年畢業,1935年以庚子賠款公費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先後任南開大學數學系助教,四川大學和重慶大學數學教授,重慶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49—1950),四川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53),校長。曾任《四川大學學報》主編和《數學年刊》副主編。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柯召是數論專家,在數論,組合論和代數等領域有傑出成就。1937年以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出版專著3部。1940年擔任四川大學數學系主任後,重視教師科研工作和學生能力的培養,發起創辦有老師和同學共同參加的數學專題研究課。他提倡開展應用數學研究,推動了四川大學的泛函分析與控制論,偏微分方程和計算數學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並且,親自與中青年教師一道參加數學的應用與普及工作。柯召的貢獻和影響不限於四川,他為中國的數學發展作過大量工作,1983年被推舉為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1990年,美國數學家斯托勒(J.A.Stoane)對柯召成果的評價是:「很驚異中國人那麼早就己作出了巨大的成就」,還說「關於二次型的大作,棒極了!」。在四川大學的校史上則記載,柯召發起的專題研究課「造就了一批在數學上銳進不已的人才」[5]
徐賢修
(1912—2002,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浙江永嘉(現溫州永嘉縣)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46年赴美國就讀布朗大學,1948年獲應用數學博士學位,1949年在普林斯頓文學研究院一年,暑期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他先後受聘任美國普渡大學工程科學教授,伊利諾理工學院應用數學講座教授,普渡大學航空系教授,以及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新竹)和交通大學(新竹)兼任教授。徐賢修是一位應用型學者,他1973一1980年主管台灣的「國家科學委員會」,1979—1989年任「工業研究院」董事長,建議設立了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為台灣的現代科技和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同時,他1961年為新竹清華大學創辦數學系,1962年起每年舉辦暑期數學研討會,1970—1975年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他積極推動台灣數學教育,使大學的水平和規模取得迅速發展。鑒於徐賢修1955—1963年以及1968—1978年兩度為普渡大學作出突出貢獻,1980年普渡大學頒授他傑出貢獻獎,1993年又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同時,由於他對台灣的科技和教育所作出的特殊貢獻,1989年台灣當局還頒給他景星獎章。[6]
項黼宸
(1916—1990,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浙江瑞安(現溫州瑞安市)人。194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44—1946年任浙江大學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後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研究,197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1947年起任台灣大學數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任系主任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項黼宸專長分析數學,成果累累,著述豐富。特別是,在富里埃級數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在數學教學方面對學生諄諄善誘,誨人不倦,成績卓著。曾先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日本仙台東北大學,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和荷蘭的荷蘭大學任教數學,還曾兼任台灣的東吳大學和淡江大學數學教授,可謂桃李滿天下。為表彰他的傑出成就,1958—1968年榮獲台灣第一屆中山獎和台灣當局教育部的第一屆著作獎。②
②蔡韻簫 項黼宸教授 台灣大學數學系資料,No.272(2002).
楊忠道
(1923—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浙江平陽(現溫州蒼南縣)人。194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助理員,1949年進美國杜倫大學學習,1954年獲數學博士學位,同年去伊利諾大學攻讀博士後,1954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作訪問研究。長期擔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教授,曾兼任數學系研究生部主任4年,數學系主任5年,196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楊忠道專長代數拓撲和拓撲變換群。主要成就有建立了拓撲學中的「楊忠道定理」,證明了代松(F.J.Dyson)猜測和最後解決了布拉希克(W.Blaschke)猜測等,還曾與眾多國外著名數學家合作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和出版拓撲學方面的著作多部。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35年,培養了一批數學人才,如擔任馬薩諸塞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的拉利·馬文(larryMawn)即出自他的門下。[7]自1989年以來,他多次回國講學,為中國培養現代數學人才作出貢獻。
㈡ 中國比較有名的醫科大學有哪些
前五名為:首都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
1.首都醫科大學建校於1960年,是北京市重點高等院校,是北京市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共建院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兩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吳階平教授為首任校長和終身名譽校長。學校本部設有10個學院、1個學部、1個研究院、20所臨床醫學院暨附屬醫院,還設有38個臨床專科學院、專科學系、中心。
2.中國醫大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其前身為1931年11月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和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學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全程並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也是中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1940年9月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2000年由原衛生部直屬劃為省部共建。
3.南方醫科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由教育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廣東省「部委省」共建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1]廣東省「211工程」、省屬重點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創建於1951年,1979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被批准為中國8所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
4.天津醫科大學(是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管的一所研究教學型醫科重點大學,是「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首批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建設高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是國家最早批准試辦八年制的醫學院校,也是首批試辦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
5.南京醫科大學,簡稱南醫大,學校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南京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學校是江蘇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江蘇省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333工程」培訓基地。

(2)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擴展閱讀:
醫科大學,是比醫學院整體實力更高的醫學院校的命名,一般當一所醫學院達到或超過醫科大學的條件要求可以向當地教育廳和教育部申請升格為醫科大學。
中國大陸境內的醫科大學全日制在校生基本要求是規模在8 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高於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
在人文學科(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科(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中,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
㈢ 哪個研究所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二級科研機構落地溫州
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是一所直屬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二級科研機構,成立於2019年5月,由溫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三方聯合籌建,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溫州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所。

截至2021年初,國科大溫州研究院有科研團隊35支,科研人員200餘人,10餘項代表性成果進入臨床試驗或融資階段並與溫州市相關企業達成多項合作協議。國科大溫州研究院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擁有生物醫用材料、納米技術、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醫療器械等研究領域的多種先進科研儀器設備,設備總值約8000萬元人民幣。2017年技術中心已通過浙江省臨床功能材料與診療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認證,未來建設目標是建成能提供國家計量認證(CMA)測試服務與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測試服務的大型綜合設備中心。
㈣ 溫州有哪些數學家最好有簡介
蘇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3年起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歷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 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任學術委員會常委,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等專著10部。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蘇步青是國際公認的幾何學權威,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創始人,中國現代數學家,中國數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擔任過中國數學會學報的主編,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又創辦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創辦《數學年刊》雜志並任主編。
蘇步青中學畢業後去日本求學,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隨後進入該校研究院,1931年獲理學博士,同年回國。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微分幾何學。
早期對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建立了獨到的方法,用幾何構圖來表現曲線和曲面的不變數和協變圖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如仿射曲面論中的錐面、射影曲線的一般的協變理論、射影曲面論中的Q1伴隨曲面、主切曲線屬於一個線性叢的曲面、射影極小曲面和閉拉普拉斯序列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評價。
四、五十年代開始研究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特別是一般面積度量的二次變分的計算和 K展空間。
60年代又研究高維空間共軛網理論,獲得系統而深入的成果。
70年代以來,蘇步青又注意把微分幾何運用於工程中的幾何外型設計,在中國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計算幾何。
蘇步青歷任浙江大學教授、數學系主任;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教務長、數學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長、校長和名譽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該校教務長。他和陳建功教授共同把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的數學系建成一個具有相當高水平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基地,為國家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數學人才。在他的領導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微分幾何研究集體。
蘇步青一共發表論文 168篇,出版了《蘇步青論文選集》、《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論》、《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計算幾何》等專著,有的已在國外翻譯出版。
蘇步青同志因病於2003年3月17日16時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㈤ 請問,2019年,在文化教育領域,大發地產有哪些公益行動
2019年,向中國黃梅戲藝術節捐贈600萬元,支持弘揚名族文化。2019年,向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捐贈3000萬元。大發地產在注重自身規模增長的同時,與善同行、予愛分享,持續踐行著社會責任。多年來在文化教育、社會公益等領域,大發地產通過教育捐贈、建立助學基金、結對幫扶、慈善捐贈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關愛各類社會群體,積極踐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聯手多家慈善基金會建立慈善長效機制,開辟出一條長效持續、體系完備、傳承發揚的責任之路。尤其在教育公益方面,大發地產始終秉持初心,在社會責任端落地「創造,為不凡」的品牌主張,在2017年,向溫州肯恩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1億元;2018年4月,向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友發展基金捐獻100萬元。2019年5月,向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捐贈3000萬元。
㈥ 溫州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4年3月,該校設有111個科研機構、26個實驗室(中心);建有2個省級行業(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平台、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工程實驗室、1個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9個市行業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擁有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 。
浙江省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浙江省皮革行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浙江省溫州低壓電器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溫州人經濟研究中心
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皮革工程重點實驗室、浙江省低壓電器智能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碳材料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軟弱土地基與海塗圍墾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水環境與海洋生物資源保護重點實驗室
溫州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皮革行業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智能電子電器行業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制筆行業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新材料行業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建築節能與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機械製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溫州市亞熱帶海洋湖泊環境與生物資源利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溫州市健康體適能重點實驗室、溫州市物聯網重點實驗室(培育) 依託單位機構名稱級別負責人校直屬浙江省溫州人經濟研究中心省部級陳福生校直屬溫州大學「金融綜合改革協同創新中心」(培育)省部級謝平校直屬溫州市世界溫州人研究中心市級陳艾華、趙敏校直屬溫州市公共政策研究院暨溫州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市級趙敏校直屬溫州市金融研究院暨溫州大學金融研究院市級謝平校直屬溫州大學節能減排研究院校級蔡袁強校直屬溫州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校級趙敏校直屬溫州大學中日文化交流中心校級余向前校直屬溫州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校級黃亨奎校直屬溫州發展研究中心校級蔡袁強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溫州大學網路經濟研究院校級葉修梓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溫州大學智能系統與決策研究所校級高利新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溫州大學計算科學研究所校級洪振傑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溫州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校級王瑋明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溫州大學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研究所校級趙煥光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量子系統與調控研究所校級鄭亦庄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電器研究所校級吳桂初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激光與光電子技術研究所校級張耀舉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軟物質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校級楊光參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復雜系統研究所校級林振權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微納結構與光電器件研究所校級董長昆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物聯網工程技術應用研究所校級李懷忠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電氣傳動與智能控制研究所校級錢祥忠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智能信息系統研究所校級胡眾義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研究所校級黃少銘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皮革研究所校級蘭雲軍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有機化學及農葯創制工程研究所校級吳華悅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綠色化學與化工研究所校級成江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校級張東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超分子材料及應用研究所校級李新華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精細化工新材料與技術研究所校級趙亞娟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海洋化學工程與技術研究所校級唐天地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溫州大學海洋與湖泊生態環境研究所校級趙敏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溫州大學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研究所校級閻秀峰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溫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所校級張永普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溫州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校級宋國利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溫州大學生物加工工程研究所校級楊海龍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溫州大學應用生態研究所校級柳勁松機電工程學院溫州大學製造系統與自動化工程研究中心校級薛偉機電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校級馬光機電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汽車工程研究所校級姚喜貴機電工程學院溫州大學微納製造與特種加工技術研究所校級張大偉建築工程學院溫州大學防災減災工程研究所校級蔡袁強建築工程學院溫州大學建築節能減排與綠色工程材料研究所校級孫林柱建築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校級石海均建築工程學院溫州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校級陳聯盟建築工程學院溫州大學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研究所校級王雪然體育學院溫州大學體育教育訓練研究所校級張秀華體育學院溫州大學體育文化研究所校級袁建國體育學院溫州大學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所校級張文健創業人才培養學院溫州大學創業發展研究所校級黃兆信法政學院溫州大學溫州歷史文化研究所校級蔡克驕法政學院溫州大學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研究所校級吳玉宗法政學院溫州大學區域發展與環境法治研究所校級鈄曉東法政學院溫州大學民商經濟法研究所校級邱本法政學院溫州大學社會法學研究所校級李炳安法政學院溫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校級李業傑國際合作學院溫州大學華文教育研究所校級嚴曉鵬繼續教育學院溫州大學繼續教育研究所校級楊彬教師教育學院溫州大學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校級胡來林教師教育學院溫州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校級鄭信軍教師教育學院溫州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校級彭小明教師教育學院溫州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所校級潘玉進美術與設計學院溫州大學創意設計研究所校級李運河美術與設計學院溫州大學服飾造型研究所校級魏靜美術與設計學院溫州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校級鄧國祥人文學院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校級楊祥銀人文學院溫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校級蔡貽象人文學院溫州大學孫詒讓研究所校級王興文人文學院溫州大學歷史語言學研究所校級金理新人文學院溫州大學歐美歷史文化研究所校級鄭春生人文學院溫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校級饒道慶人文學院溫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校級孫良好人文學院溫州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校級馬大康人文學院溫州大學社會學民俗學研究所校級邱國珍人文學院溫州大學印刷文化研究所校級蘇勇強人文學院溫州大學中國及周邊俗文學研究中心校級王小盾人文學院溫州大學南戲研究所校級俞為民人文學院溫州大學東亞俗文學研究中心校級王小盾商學院溫州大學國民經濟研究所校級胡振華商學院溫州大學行業協會商會研究所校級江華商學院溫州大學企業文化研究所校級李建華商學院溫州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校級李元華商學院溫州大學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所校級林俐商學院溫州大學市場營銷研究所校級肖文旺商學院溫州大學家族企業和企業家研究所校級張一力商學院溫州大學財務與會計研究所校級潘彬馬克思主義學院溫州大學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校級陳安金馬克思主義學院溫州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校級戴海東馬克思主義學院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校級任映紅圖書館溫州大學國學研究所校級張靖龍外國語學院溫州大學美國文化研究所校級黃衛峰外國語學院溫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校級李新德外國語學院溫州大學語言與認知科學研究所校級毛繼光外國語學院溫州大學外語教學論研究所校級夏侯富生外國語學院溫州大學翻譯研究所校級葉苗外國語學院溫州大學商務英語研究所校級朱曉申音樂學院溫州大學傳統音樂文化研究所校級陳克秀音樂學院溫州大學音樂藝術教育研究所校級陳其射音樂學院溫州大學鋼琴藝術研究所校級李傑鵬音樂學院溫州大學聲樂藝術研究所校級李曉燕音樂學院溫州大學曲藝研究所校級喬志亮音樂學院溫州大學音樂表演藝術研究所校級吳曉勇甌江學院溫州大學人才資源開發研究所校級賴學軍甌江學院溫州大學信息安全研究所校級胡智文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溫州方言與東甌文化研究所校級盛愛萍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圖像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校級孫躍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校級謝健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計算機網路技術研究所校級施曉秋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市場調查研究中心校級郭顯光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校級周湘浙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民辦高等教育研究所校級王忠溫州大學城市學院溫州大學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校級周錦成機電工程學院溫州大學-浙江宏秀電氣技術研發中心校級葉忻泉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溫州市市政園林研究所校級潘林有人文學院中國經濟時報-溫州大學傳媒與經濟研究中心校級張信國、江華 館藏資源 截止2012年12月,圖書館紙質圖書總量為2413116冊,現刊1798種。除傳統館藏外,電子資源的質量和數量有了長足的發展,已擁有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ACS、Elsevier等綜合性、各種形式的電子期刊和資料資料庫53個,電子圖書資料庫11個,自建資源資料庫及視頻資源庫6個。
開通使用ZADL特色庫——「民俗學文獻與溫州地域特色文化資料庫」;完成孫詒讓研究特藏資料室以及海洋文化特藏資料室的組建並正式對外開放;配合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溫州人經濟研究中心」與「省教師教育基地」建設,分別建立了溫州地方文獻資料庫、中小學教材及教學參考書資料庫。
其中海洋研究資料特藏中心是一個以海洋為專題而建設起來的特藏中心,該中心致力於將分散的海洋文化信息集中進行收集與入藏,旨在為教學、科研、生產等提供海洋文化信息服務。該中心現已收藏紙質海洋文化書籍8000餘冊,海洋期刊52種,海洋報紙5種,電子書6000餘冊,海洋文化信息書目36000餘條,其入藏范圍涵蓋海洋科學、海洋人文等范疇 。 學術刊物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溫州大學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於1988年,雙月刊,單月25日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欄目有: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藝學與美學前沿問題研究、法學前沿問題研究、溫州歷史文化研究、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歷史學研究、政治學研究、社會學研究、人類學研究、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法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文化學研究、藝術學研究等。是「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和「中文電子期刊服務」的全文收錄期刊,被評為「全國地方高校優秀學報」 。
《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63年,是溫州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類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理、工、農、林、等學科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是「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和「中文電子期刊服務」的全文收錄期刊 。

㈦ 五年級上冊科學記錄本怎樣畫好看
日前,溫州市首屆小學生優秀科學記錄本評比活動圓滿結束,100多本獲獎學生的科學記錄本,先後在市實驗小學及鹿城區、甌海區、文成縣的幾所學校巡迴展示。從科學記錄本里,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學生學習科學的信息,每一本科學記錄本都是一個孩子的世界,都是孩子成長的足跡。 「想法屋」、「實驗室」、「寬頻網」……學生們的科學記錄真豐富。瞧,有他們在課堂中觀察到的現象、數據,也有學生根據課內知識設計的課外小實驗。比如上了「擺的研究」課,學生課後設置了「擺繩的材料會影響擺的速度嗎」「改變擺錘的材料會影響擺的速度嗎」等小實驗。這些實驗記錄中,有文字、有圖表、有照片,有的塗塗畫畫,還有的剪剪貼貼,圖文並茂,像足一本科學小雜志。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小學科學教研員施老師介紹說:「學生的實驗記錄方式不要求統一,每個學生都可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記錄科學學習的過程,伴隨科學探究的過程,孩子的記錄水平不斷得以提高,這也是一種成長。」學生的記錄本的表達方式很多樣。永嘉甌北鎮第二小學方周艷的記錄本被色彩絢麗的水筆圖畫填充著;而實驗小學張凱祥的科學記錄本像足一本漫畫書,他將自己的繪畫特長融入到實驗記錄中,每項實驗都用漫畫加少量的文字來記錄;實驗小學朱佩佩同學的科學記錄本則非常厚實,或文本,或圖畫,或標本,保留著她從三年級到五年級兩年多來的學習記錄。
一本本記錄孩子們探索科學過程的精美冊子,記錄著學生們的科學探究足跡。在此擷取幾本優秀記錄本,以饗讀者。
成長小檔案
作者:鹿城區雙嶼中心小學五(3)班姚飄飄
特色:沒有五顏六色,沒有多姿的圖案,朴實的文字亦可以成就優秀的記錄本。作者將自己的照片放上去並摘錄名家名言,鼓勵自己隨時記錄所見所聞。作者設置了課內和課外兩大主題。課內通過「提出問題」、「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結論」等欄目梳理實驗所得;課後通過「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查找資料」等板塊記錄後續的探究活動。
小貼士>>>
購買記錄本時,盡量選擇紙張較大、頁數較多的本子。大,可以記錄更多的內容,課堂上老師分發下的科學小文件夾黏貼在本子里也很方便;厚,可以記錄下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更多的科學實驗,便於日後復習及回顧,在翻閱中感受自己的成長與進步。低年級學生盡量選擇有細底紋的紙張,以免在記錄時出現文字歪歪扭扭不整齊的現象。要學會記錄的方法,每項研究活動的記錄不要忽略主題和日期,整本記錄本應該整理出目錄和頁碼以便查閱。最後,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最重要。
科學筆記本
作者:溫州市城南小學六(5)班邱舒揚
特色:「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放大鏡下的新發現」、「放大鏡的特點」、「知識鏈接」、「回顧總結」……作者的欄目設置別具一格,很像一本課堂筆記,裡面除了實驗觀察外,還有很多的科學知識拓展。記錄以文字為主,剪貼畫、圖畫為輔,不失為一本很好的科學復慣用書。
科學心情志
作者:廣場路小學三(8)班朱彥霖
特色:15篇《蠶寶寶的觀察日記》更像是作者的日記,作者在每篇文章里詳細地記錄養蠶的經過、觀察和感想。她還給蠶寶寶們拍照片、畫漫畫,黏貼在記錄本上,豐富觀察內容。此外,每篇文章後,都配有一段「媽媽語」,記錄的是媽媽和女兒的實驗對話、觀察、花絮和感受,母女齊上陣,著實為記錄本增趣不少。
科學小雜志
作者:瓦市小學六(6)班葉子槐
特色:在每項實驗中,都記錄六個欄目的內容:「想法屋」——記錄作者對事物的已有認知;「知識窗」——對課堂科學知識進行梳理;「實驗室」——通過圖表、數據等記錄實驗的過程及發現;「寬頻網」是作者課後通過互聯網搜集到的相關主題的知識;「創意坊」則是學生根據課堂所學知識自行設計的一些小實驗,比如學習放大鏡後,利用各種材料自製放大鏡;「留言板」則是學生、老師、家長的一些互動評價。
科學繪畫本
作者:永嘉甌北鎮第二小學五年級方周艷
特色:紅的、黃的、綠的;花朵、樹葉、蝴蝶結;青蛙、小豬、鴨子……色彩絢麗、圖案豐富,這是記錄本給我們的第一印象。作者用自己喜歡的五顏六色和圖案圖標記錄著科學實驗,讀來俏皮可愛。
㈧ 溫州商學院怎麼樣
溫州商學院是一所很好的二本類高等院校,在學校環境、師資力量等方面表現的都很出色,具體如下:
1、師資力量方面。學校專任教師中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佔30%;研究生學歷佔64%。構建三百引智工程,柔性引進100名著名學者、100名企業家和100名業界專家擔任學校特聘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為學生提供最專業的學科知識技能和最前沿的學科信息動態。
2、學校學科方面。溫州商學院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院校,已獲批列入浙江省新增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現正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溫州商學院以商科為主,構建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工學、文學、藝術學等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
3、基礎設施方面。學校有經濟管理、信息工程、藝術設計、英語及基礎5個實驗教學中心共49個專業實驗室、11個基礎實驗室。其中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被列為溫州市高校實踐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信息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為省級合格實驗教學中心。

溫州商學院的發展情況。
溫州商學院緊緊圍繞國家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推進應用技術型高校建設的戰略部署實施建設,設有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溫州研究基地、溫州鄉學院、溫州「兩個健康」研究院、「一帶一路」溫商研究中心、浙江省汽摩配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溫州新金融研究院等15個科研機構,以區域經濟、民間金融、中小企業發展、創業教育為主要研究方向。
學校將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和浙商孵化園創業實踐平台融於一體,設立創業學院,全方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各學院創業工作室-學校浙商孵化園-社會創業平台三級孵化機制,助推學生創新創業。
以上內容參考溫州商學院——學校簡介
㈨ 京劇大師梅蘭芳這一節該怎麼講啊
《京劇大師梅蘭芳》 的教案
榮獲浙江省教學設計一等獎
【總體設計思路及理論依據】
京劇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梅蘭芳不只是京劇流派藝術的傑出代表,而更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偉大象徵一樣,將梅大師搬上音樂課堂,也是中國人應然的藝術使命。作為中國京劇史上接觸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梅蘭芳一生的坎坷經歷和藝術實踐早已突破了個人生活的瑣屑性而進入公共話語層面。但京劇離我們的學生不近,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充斥市場的今天,我們的學生幾乎不會去接觸。本教學設計遵循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凸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為依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實施中的主體性。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結合梅蘭芳經典作品,以梅蘭芳大師「一個藝術家的抗戰」的心史歷程和動魄抗爭為貫穿,勾勒出梅先生一代人傑的高風亮節。本教學設計著眼於「開放」、「創新」,合理安排課的內容,每個環節用梅派劇目的名稱來命名,將梅蘭芳的真實人物與他創造的藝術形象有機的統一在同一空間,將真實的現實情境與梅蘭芳的心理空間巧妙地結合,使學生熟悉音樂作品、了解了大師,進一步走近京劇藝術。
【教材分析】
本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第四單元《國之瑰寶》第一節。本課選用《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與《海島冰輪初轉騰》兩個作品,通過作品的賞析,感受京劇中南梆子和四平調的唱腔特徵。京劇離學生不近,京劇的唱腔更甚。課中要求感受、體驗南梆子和四平調的特點,沒有好的引導學生可能無從下手,從而給京劇音樂的賞析帶來困難。
課中還設置模唱唱段、念鑼鼓經的聯系,如能很好地解決這點,定能使學生很好地直接感受、體驗、表現京劇音樂。課中還提供了京劇的視頻,通過觀看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解梅蘭芳藝術生涯及梅派唱腔的風格特點。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對京劇的行當,伴奏樂器等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逐步了解了京劇.
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電影、電視、廣播、雜志、互聯網等積累起來的京劇知識也為本課作好了必要的知識准備。
對於兩百多年歷史的國粹,學生只知其名而不原聞其聲,彷彿離學生的距離太遙遠,由於節奏緩慢等特點不能很快被學生所接受,部分學生對京劇依舊存在著偏見,,必須正確引導並結合生活培養對京劇的愛好,實進一步健全學生的審美觀。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京劇產生、發展的簡單歷史,知道京劇藝術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認識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 聆聽《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及《海島冰輪初轉騰》,感受、體驗兩個唱段的音樂特點及情感內涵。(過程與方法目標)
3、 初步認識和辨別細膩歡躍的南梆子和委婉纏綿的四平調的唱腔特點。(知識技能目標)
【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體驗兩個唱段的音樂特點及情感內涵;了解梅蘭芳大師。
難點:念、奏鑼鼓經
【教學策略與手段】
1、本教學設計以人文主題為明線,知識技能為暗線,採用發現探究、開放生成式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互動探究、開放生成」。
2、本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實施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多渠道的參與體驗。
3、著眼於「開放」、「創新」,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歸納等方法獲取新知識。
【課前准備】
學生准備:分四組上網查詢並收集組織梅蘭芳有關資料,課上交流。
收集資料包括:梅蘭芳生平(1組)
梅蘭芳代表曲目「(2組)
抗戰時期的梅蘭芳(1組)
教師准備:對照新課標,明確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設計合適的教學形式,
上網查詢各類有關網站,為學生提供網址
上網查詢並篩選京劇有關視頻
精心製作課件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最好以四組半圓形擺放桌椅,方便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鋼琴,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課間播放影片《漢劉邦》片段,感受垓下大戰,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的電影場面。
1、用通俗歌曲表達霸王項羽的感受,演唱(跟唱)屠洪剛《霸王別姬》片段
2、師表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
(1)何種表演形式?——京劇
(2)對比歌曲《霸王別姬》思考京劇唱段表現虞姬怎樣情緒?——愁苦、憂悶
3、閱讀課本P59了解四大徽班等有關京劇知識
京劇發展史上有一人物舉足輕重,他就是梅蘭芳(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跟唱通俗歌曲感受項羽「力撥山兮氣蓋世」的悲壯,京劇唱段的出現順理成章,加上教師的表演,大大拉近了京劇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欣然接受,更易體會「虞姬虞姬奈若何」時離恨的悲苦,為第二部分《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的體驗做情感鋪墊。
二、互動探究——作品賞析
(一) 散花
情景:出示梅蘭芳《天女散花》劇照,學生回答(簡要匯報成果)——梅蘭芳:名讕,字畹華,浣華,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梅蘭芳是「行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堂堂須眉,1894年出生於北京的京劇世家。
1、《天女散花》中梅蘭芳飾演的是哪一行當(旦角)?
2、模仿《天女散花》手勢
學生討論回答,並模仿
3、梅蘭芳有唱旦角的祖父、父親和一個戲曲音樂才子伯父,所以當他呱呱墜地時,命運就已經為他鋪就了一條艱辛卻光輝的藝術之路,梅蘭芳被喻為四大名旦之首,其他還有哪三位?
生答師補充: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設計意圖:從《天女散花》作為了解梅蘭芳的第一步,嘗試簡單模仿表演,使學生對大師的京劇表演有初步印象。
(二) 別姬
情景:學生代表簡要匯報梅蘭芳京劇代表作品,教師配合出示劇照,重點強調《霸王別姬》。
設計意圖:了解梅蘭芳創造的藝術形象:赤膽忠心的巾幗英雄、反抗壓迫的漁家姑娘、被封建禮教所不容的弱女子……初步理解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的贊譽:梅蘭芳是「偉大的演員、美的化身」。
賞析:
1、結合曲譜思考唱段從哪些方面表現虞姬的憂悶愁苦情緒?
學生欣賞討論:唱腔旋律慢速
2、用念白的形式念唱詞一二兩句,「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唱詞有何特點?
唱詞均為十字句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和實踐,引出南梆子特點:結構為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志、抑揚格,只用於旦角與小生,擅長於表現細膩、歡悅耳的情緒。
3、跟唱片段,感受愁苦、憂悶的情緒。
4、嘗試展開想像配上手勢、眼神等表演,情緒
5、播放視頻(李勝素),思考唱段如何結合表演表達情感的。記憶並模仿唱段中表演。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通過欣賞、實踐,感受南梆子唱腔的特點。培養對京劇藝術的愛好,能積極參與藝術時間的表演,張揚個性,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並在體驗中感受京劇的藝術表現力。
6、拓展
欣賞結合《看大王在長中和衣睡穩》唱段改編的舞蹈《江山美人》。
設計意圖:經典唱腔與舞蹈相結合,極富感染力,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得以升華。且通過音樂作品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聯系。
(三)祭江
師:從梅蘭芳自身而言,文化素養的提高早已使他的眼光放得更遠而不再只局限於「走紅」、「成名角兒」,他的理想也從做一個好演員、開拓京劇劇目、豐富京劇舞台而擴展為做一個文化使者、提升中國戲曲演員的地位、讓中國京劇成為世界戲劇之一種,也將世界戲劇精華注入中國京劇。
1、出示梅蘭芳與世界各名人交流圖片
2、播放大型京劇交響詩劇《梅蘭芳》《祭江》樂章視頻片段
討論:對於劇中的梅蘭芳你有何看法?
學生結合作品回答:梅先生扮演的天女,在身著艷麗和服的日本女人的贊嘆聲包圍中出現,而當舞台刻畫梅蘭芳驚聞南京大屠殺,我幾十萬同胞慘遭不幸,悲憤交加獨自來到長江邊祭奠冤魂。…表現出梅蘭芳的愛國主義情懷。……
師補充:日寇揮起的屠刀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蹂躪,更是對人類良知的荼毒,而梅蘭芳的「祭江」,抒發出梅大師「一個藝術家的抗戰」的動魄情懷。
設計意圖:結合大型京劇交響劇詩《梅蘭芳》,把交響樂的氣勢磅礴與京劇樂隊的細膩婉轉結合起來,最終通過舞台呈現達到一種詩的意境。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梅蘭芳大師崇高的民族氣節。
3、練習鑼鼓經(課後第3題)分組練習,學生代表合奏
設計意圖: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通過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蓄須
1、猜猜梅蘭芳的學歷——成為美國洛杉磯市波摩拿學院文學博士
設計意圖:從「猜學歷」感受梅蘭芳先生對藝術不懈的追求,使之產生敬佩之情,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2、觀看梅蘭芳蓄須照片,梅蘭芳飾演的是旦角,但是這時的他為什麼會蓄須?
學生回答(匯報成果)——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身居淪陷區,嚴辭拒絕了褚民誼的威逼利誘和日本軍閥的高壓脅迫,並以自我打預防針發起高燒做至死抗爭,依然蓄須明志,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設計意圖:蓄須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和繼續學習的強烈慾望,學生的成果匯報使之對梅先生的民族氣節有深切的體會。
(五)醉酒
師:1945年8月8日,抗戰勝利的消息一傳出,梅蘭芳高興地當天就剃掉了胡須。沒出兩個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重登舞台了,那時,他已經52歲了。
《海島冰輪初轉騰》賞析
1、出示劇照,了解劇情(學生匯報)
2、對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欣賞
唱段的情緒如何?楊玉環自怨自哀的惆悵心情
師:簡介四平調有關知識。
3、播放四段京劇片段,辨別屬於南梆子還是四平調?
設計意圖:比較欣賞法,引導學生利用其直接審美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聆聽比較音樂的不同風格,引導他們探究音樂作品中的不同音樂風格主要通過音樂的基本要素(如音色、調式、旋律、節奏)表現出來,也是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和鞏固。
三、開放生成——梅花雖落 芳猶在
出示日本漫畫《武神戲曲》。
師:日本漫畫作家上田宏《武神戲曲》中,梅蘭芳成為書中的靈魂人物。日本作家用讀圖時代最流行的方式,詮釋了地道中國韻味的文化——國粹京劇,你有何感想?
思考討論:以開火車形式每人用一句話概括。
設計意圖:音樂教學內容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增加與現代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聯系,極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且一反總歸納式的課堂常規,代之以采訪式的交流心得體會,突顯了學生主題,強調了自主學習,順應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在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中,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被內化了,教學效果被拓展了,情感態度被延伸了,教學的潛效應被體現了。從學生的發言中,教學自然獲得了教學反饋 。
結語:這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梅蘭芳,是因為這世界上有這樣一個戲曲劇種——京劇。京劇成就了梅蘭芳,梅蘭芳光大了京劇。他這個人屬於中國,而「梅蘭芳」這個名字卻屬於全世界。
【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教學設計
【作業設計】
你認為梅蘭芳對京劇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
(1)創新性 (2)繼承性 (3)研究性 (4)其他
附上梅蘭芳有關資料網址,同學們下課去找找,並以《我們與大師的距離有多遠》寫一篇心得體會。寫一篇心得體會
【問題研討】
1、 音樂鑒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而本課課題《京劇大師梅蘭芳》,僅讓學生欣賞課本中兩個作品,很難感受到「大師」兩字的真正含義,故人文知識和欣賞的比例控制感到很困惑。
2、 從引入主題,到各個環節進行,由於學生的水平不一,課前准備也不同,常常無法在四十五分鍾內完成以上全過程的教學任務,教學不夠完整,影響教學目標達成。
【參考資料】
1、 普通高中音樂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 教材處理與教學設計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溫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課前培訓資料 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㈩ 吳邵萍老師事跡
愛注幼兒 情灑事業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吳邵萍事跡
吳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蘇省南京市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園長,中學高級教師,1983年7月畢業分配到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開始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先後擔任音樂、語言、科學、美術、體育等各學科教師、年級組長、業務園長、園長。27年來,她刻苦鑽研,勤學苦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所有的愛全部傾注在幼兒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灑在幼教事業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取得了顯著成績。她曾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師稱號」、「首屆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第二屆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千名崗位教師稱號」、「南京市名教師」、「玄武區首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區第二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區第三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稱號。她主編了兩本書,參與編寫了9本書;在省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72篇,其中在國家級刊物發表6篇;參加省以上研討會獲獎論文10篇,其中獲全國獎6篇。
一、「愛」,是她勇於攀登的不竭動力
1、愛孩子賽媽媽。吳邵萍同志就是因為喜歡孩子才選擇了教師職業。她27年來始終立足於幼教第一線,遵循教育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對孩子一視同仁,無私奉獻,促進每位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展。她常說,孩子的心靈最純潔,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師應該熱愛每個孩子,愛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師要將愛心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僅是這樣說,而且也是這樣做。1983年,她剛踏上工作崗位時,班上有一位叫小凱(化名)的小朋友,因年齡小,每天哭著不肯上幼兒園,睡午覺就做惡夢驚醒,她就象慈母一樣,每天早上從家長手中熱情地抱過孩子轉移其注意力,並和他共同游戲增進感情。午睡時撫摸陪伴直至睡著,小凱夢醒時常常大哭,她就長時間地抱著他在園內轉悠,為了不讓哭聲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長時間抱著孩子。盡管胳臂很酸,但她從不厭煩,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這樣整整過了一個月,小凱終於能愉快地入園了。那時,她班上還有個叫小雯的孩子,說話不清,各項能力明顯低於其它兒童,連園領導都認為此幼兒「無可救葯」了,而她不灰心,總是充滿希望並耐心細致地輔導她,和家長密切聯系,採取一致的教育計劃,三年後,小雯也達到同齡幼兒的水平。
2、愛園勝愛家。27年來,她從未因家庭原因而影響工作。1997年,正值幼兒園創建南京市市級示範園時,她的父親因車禍住院。白天,她在園兢兢業業的工作。夜晚,她還在醫院一邊陪伴昏迷不醒的父親,一邊翻閱整理幼教資料,准備第二天的工作。她父親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從未請過一次假。在工作中,她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叫苦叫累。平日總是起早貪黑,早到遲走。在她的眼裡,幼兒園勝似自已的家,園里建設比家還重要。
3、愛同事似姐妹。由於園里年輕人較多,作為青年人的領頭人,吳邵萍時時處處事事愛護她們、關心她們。在創建江蘇省省級示範性幼兒園時,青年教師每天加班到深夜,為了她們的安全,吳邵萍每天「打的」挨個將她們安全送回家。然後,自己才回家。這段時間,吳邵萍總是在深夜1、2點鍾最後一個回到家。
二、「學」,是她刻苦鑽研的永恆追求
好學、勤學是吳邵萍的摯愛追求。她始終認為學習使人前進,學習是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27年來,她從未間斷過學習,從一個中師畢業生一直學到大專、本科、研究生課程班,自理了近萬元的學費。為了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她總是利用假期參加各種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訓,從未完整地休息過一個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瘡剛開完刀兩天,當她得知有一個全國音樂心理學學習時,立即前往學習,一連7天下來,影響了傷口的恢復,又到醫院進行二次開刀,在家休息10天後,又去參加全國音樂教育研究培訓,這次為了不影響傷口的恢復,每天聽完報告後,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堅持到學習結束。平時,抓緊點滴時間,博覽群書。自加壓力,自定讀書計劃,每月讀10本雜志、每季讀完1-2本理論書籍。收集整理了30本資料冊,做了多本學習筆記。目前,她讀完了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家長工作、課程理論、親子教育等各類理論書籍近百本,廣泛的學習促使她飛速的成長,成為本領域的領先者,智慧型園長。
三、「研」,是她開拓創新的重要法寶
做一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一直是吳邵萍追求的目標。因此,吳邵萍受聘擔任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專項課題《早期兒童音樂教學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負責人,擔任《中國早期兒童音樂舞蹈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實驗基地負責人,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幼兒教育特約研究員、南京市第五屆幼教專業委員會理事、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學科教學視導員、玄武區教育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玄武區小學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她鑽研、善研,始終致力於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和科學探索,醉心於課題研究。八五期間,她參加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卓婭領導的國家級研究課題《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間,她不僅參與了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卓婭領導的「九五」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早期兒童教學的心理學研究》和江蘇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建構中國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及實踐體系的研究》兩個課題的實踐研究,她個人還獨立承擔了江蘇省教育學會科研課題、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幼兒園創造性韻律活動設計與指導》的研究。她在幼兒音樂教育改革上進行大膽實踐與研究,《幼兒創造性韻律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研究》、《幼兒園舞蹈欣賞教學初探》《舞蹈欣賞教學》、《開放的幼兒音樂教育》、《以素質教育為指導,開展大班合唱教學的實驗研究》等多篇論文發在表國家級刊物《學前教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幼兒教育》或在國家級、省級論文一、二等獎,形成了具有個人獨特見解的幼兒音樂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間,她獨立申報、負責並完成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立項課題《幼兒園開放性課程的建構》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緯度來探索幼兒園是否需要、是否能夠及如何建構自己的園本課程展開全方位的研究,重視從理論的高度上提煉、升華自己的豐富實踐經驗。同時,她還參加了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博導負責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活化游戲化的幼兒園課程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張俊教授的《後現代主義的幼兒科學教育研究》的課題研究,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基礎教育課程開發與推進的比較研究》子課題《區域性多元游戲課程開發與推進的研究》。
十一五期間,她獨立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實現良性多維互動,促共同體和諧發展》的研究。她結合教育教學實踐,進行鑽研,展開系統研究,有效解決了一些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前沿問題。經過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兒園開放性課程的建構》課題得到了江蘇省課題規劃專家組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該課題選擇開放性主題課程活動在幼兒園園本實踐的角度展開研究,將課程研究與幼兒園的特色教育活動,與促進兒童更加主動全面的發展,與家庭、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密切結合,進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點准確,反映了課題負責人敏感的研究視野、認真的研究態度和扎實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課題幼兒園良好的實踐基礎。課題以兒童的主動發展為基礎,充分體現遵循兒童為本,教師為本,促進富有個性發展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在研究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對研究觀點的反復論證與實踐反思。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師的研究水平與綜合素養,特別是對教育實踐活動的反思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該課題具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專著《開放性課程在行動》為近階段園本課程實踐研究中不可多見的專業著作。」在進行課程建構過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開放性課程在行動》專著,主編了《托班課程》上、下冊。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為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幼兒的觀察、分析、評價提供了直接的參照和支持,為教師設計可展開課程設計和教學提供了範本。
研究過程中將園長的管理與教師的成長、與幼兒園的發展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中都進行了很好的總結,「理論學習必須藉助教育情境」、「鼓勵教師成為家長合作夥伴」、「不做理論的奴隸」、「為老師的發展提供服務」、「管理應變他控為自控」、「要使教師的發展可持續」、「不要輕易否定教師的想法」、「問題是園長管理的契機」等系列文章均發表在江蘇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兒教育》上。而「開放性課程」各階段研究論文也連續發表在江蘇省《早期教育》上。這些成果均對一線的園長和教師如何展開課程研究、課題研究、如何進行管理和教師的成長具有指導作用,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她重視從理論的高度上提煉、升華自己的豐富實踐經驗。根據幼兒園園長開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雜志連續發表了具有很強的應用和開發價值的《再談常規管理》系列指導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四、「傳」,是她盡心履職的真情流露
長期以來,吳邵萍主動做好傳、幫、帶。無論是園內還是園外,她認為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是我們事業發展的力量,培養他們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因此,她總是不厭其煩,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幫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擔了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實習指導工作,她對待這些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實習工作耐心細致地指導,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厭其煩地接受每位學生的訪談、問卷等課題研究工作。
對園內的青年教師,她更注重言傳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下班聽取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後還與她們逐一反饋和互動,同時還定期上示範課給全園教師觀摩。她指導青年教師嚴格細致。既有理論上整體框架的指導,又有操作過程中具體環節的指導。從不放過每個細小的教學環節。如教具演示,收放順序都一一指導到位。在她的指導下,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她的帶動下,每個教師個個有特長,人人都是骨幹,園里教師個個被邀請在全國各地上示範課,在全國各類研討會上上觀摩研究課。這些做法和經驗,經常吸引全國各地的同行到該園跟班學習。該園的辦園水平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當做學習的榜樣。
她重視發揮特級教師的示範作用,每學年對區園長、市青優開放示範課,她每學期都上多節示範課和舉辦講座。還承擔了市區的帶徒任務,她總是竭盡所能地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目前,她已培養了1名特級教師、1名南京市名教師特級教師候選人、2名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和多名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更為可貴的是,南京市內無論哪個區、哪所幼兒園,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時前往指導,並毫無保留地傳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國內,經常到深圳、溫州、澳門、大連、杭州、河南、廣州、南寧等地,為全國性、全省性及各市開設的培訓班講課。同時,她還在《全國音樂研討會》上向全國各幼教同行開講座,並上示範課。每場講座,聽眾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講課近100多場,為幼兒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