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教學大綱
Ⅰ 血管外科護士實習小結
在外科實習的一個月里,大大小小的手術經歷了二十多個,值過三個夜班,一個周末白班。可以說,通過這些手術以及術後的處理,使我學到了很多。不僅有技術上的,還有人文關懷上的.在這短短的30天里,痛苦與快樂並存。而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身體上的勞累——在創傷骨科的手術中,有很多是四肢的骨折,而在四肢骨折中,下肢的骨折尤其多見。骨折按照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按照骨折部位是否有骨折斷端暴露於外界而將骨折分為閉合骨折和開放骨折,其中開放骨折必須進行手術復位,而閉合骨折可根據手法復位的情況及病情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切開復位。當一個下肢骨折確定要進行手術切開復位,那麼在手術之前都要將整個創肢消毒。消毒的過程是這樣的,先用2%的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脫碘。病人平是躺在手術台上的,當我們消過腿的正面及側面之後,你就會發現問題,腿與手術台接觸的部分如何消毒?對,你的想法完全正確——把腿抬高,消毒後面就可以了,但事情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和輕松。很多人以為只需要抬一下腿嘛,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當腿骨斷開之後,斷端會變成一把極其鋒利的刀,如果我們單純的抬高患肢,在重力作用下,骨折錯開的角度越大,周圍血管神經損傷的幾率就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只抬高患肢,還要沿力線的方向牽引患肢.有句話說的好,胳膊擰不過大腿,當你一邊抬高患肢一邊向外牽引它,並且要保證你的身體不碰到手術台的情況下保持5分鍾,你會發現你的胳膊在顫抖,呼吸在加快,看到好多金色的小星星,你會後悔早上沒多吃一點早餐。呵呵,是不是有點痛苦啊?
手術室里的無菌觀念的要求是很嚴格的,而且手術室里的護士又是極其嚴格的,稍有不遵守無菌規范的動作就會立刻招致她們的不滿,很多實習醫生因此挨過不少罵,而我則因為在模擬手術室和見習時受過嚴格的訓練,所以在手術室里極少看過她們的臉色,並且基於我的表現很專業,他們不知不覺中已經不再把我當成一個學生,而是當成一個標準的手術醫生來對待。
我的優秀表現自然也讓我們手術小組的教授看在眼裡,所以他對我也特別放心,有些活也放心讓我去做。最讓我興奮的是一次股骨幹手術,他主刀,一共上台了5個人,他,他手下的住院醫生,進修醫生,還有一個他的研究生,還有我,論資排輩我最小,但就在這台手術上,我完成了自己首次表演。當時的情況是,骨折部位已切開,骨折對位良好,李教授將鋼板架好,當他打完第一個骨釘之後,對我說,小楊,來,你來打。我當時很興奮。在那三個大夫羨慕的目光的注視下,我手持電鑽,穩穩的將鑽頭打進股骨內,隨後用鋼釘固定,手法很好,教授很滿意的點了點頭。這對我是極大的鼓勵.手術後在更衣室里,李正維教授表示,希望我做一名外科醫生。得到這位全國知名骨科專家的期望與鼓勵,我感覺自己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動力更足了。我相信,我不會辜負他的期望的!
Ⅱ 普外科出科小組意見怎麼寫
1.本科室是臨床科室負有醫學院校實習的臨床教學任務,同時也負擔著為下級醫內院及基層醫療機容構人員的培訓進修任務。
2.根據教學大綱教學要求,全科醫護人員須精心做好安排,保持保量地完成臨床教學任務,課前認真准備,寫出講授提綱,授課時精心細致。
3.進修實習醫師(護士)均應著裝整齊,嚴格遵守醫院科室是組織紀律和各項規章制度,尊重師長,團結互助,學習上積極主動,努力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4.帶教老師對所帶的對象應給予理論與實踐指導,以得進修、實習人員不斷進步。
5.定期考核進修、實習人員的學習效果,根據各種考核結果調整教學計劃,並評判其學習成績及業務水平。
Ⅲ 王琛的醫生簡介
自工作以來,勤奮好學,工作精益求精,不斷更新專業理論知識,通過大量的臨床手術實踐,奠定了扎實的外科基礎,特別是1998年從事腹腔鏡外科後,多次參加國內及國際學術會議,經常與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及時掌握國內外腹腔鏡外科領域的最新動態,勇於創新,在肝膽胰及胃腸道疾病方面開展了多種手術,除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總管探查術、肝囊腫開窗引流術、肝包蟲內囊摘除術等以外,還率先在甘肅省開展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結直腸癌根治術、甲狀腺瘤摘除術、肝葉切除術以及腹腔鏡對重症胰腺炎的治療,這些手術填補了甘肅省腹腔鏡外科的空白,多次被省內各大媒體報道。此外,還積極協助醫院其他相關科室開展婦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的腹腔鏡手術,每年診治普通外科疾病患者達700人次,完成手術500多台次,為此獲得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手術台次最多獎。同時,還多次舉辦甘肅省腹腔鏡外科CME學習班,培養了一批腹腔鏡外科醫師,並指導其在當地醫院開展腹腔鏡外科手術,為甘肅省腹腔鏡外科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名教學醫院的醫師,身上肩負著治病救人、教書育人雙重的責任,除完成本職臨床工作外,還積極認真完成醫院、教研室以及科室安排的各項教學任務,對待學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團結同學,愛護同學,對於實習學生,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為他們合理安排病床,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認真負責的管理好病人。每日的查房,除了針對每個患者的病情,講述相應的疾病外,還從體查、換葯到如何治療,給學生們詳盡的介紹,使之從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操作開始,打好良好的基本功,此外,還進行雙語查房,使學生們在英語專業知識方面亦有所提高。其次,不定期的給學生們舉辦小型講座,講授普外科常見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如何書寫普外科住院病歷及病程記錄、如何閱讀普外科影像學診斷結果以及國內外醫學的最新動態,使他們對普外科及腹腔鏡專業的基礎知識有一個比較全面地了解,基本掌握普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程序及治療原則。此外還可以反饋學生們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以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觀摩手術以及參與手術治療,合理安排學生上手術的方式及次數,並在手術中,給學生們講述手術操作的基本方法和關鍵部位如何處理,按照教學大綱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的手術,親自帶領並指導學生完成,使他們對外科手術,特別是腹腔鏡微創外科技術有一個宏觀地認識和了解,為以後搞好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在講授大課時,認真備課,除了書本上應有的知識外,還拓寬到國內外的新動態,本著開拓、創新、求實的教學態度,進一步完善和充實教學內容,授課方式以多媒體教學為主,避免枯燥無味、刻板的、機械地課本復述,使教學內容既生動又豐富,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每位學生和進修醫師不論從專業理論,還是臨床技能都能夠從中受益,掌握所學知識,為病患者服務,為此曾獲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優秀教師獎。

Ⅳ 口腔頜面外科的學科簡介
和其他醫學專科一樣,口腔頜面外科是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的一個醫學分科,正因為有了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形成和參與,才使得中國的牙醫學發展成為口腔醫學。
應當說,口腔頜面外科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為了防治口腔頜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頜面外科與口腔內科學、口腔正畸學、口腔修復學等有關學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於它本身的外科屬性,又與普通外科學、整形外科學以及內、兒科學等有著共同的特點與關聯。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既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關於命名
縱觀牙醫學(dental medicine)的發展史,是與外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的。雖然在公元前開始即已有有關牙醫學內容的醫書記載和實踐,但牙醫學的正式建立和興起,應當說是在17~18世紀的西方國家。法國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過有關牙醫外科的專著,並完善了牙科臨床工作,由於他的貢獻而被稱為現代牙科之父。在當時,牙科是在外科領域內,被稱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醫師也被冠以牙外科醫師的頭銜而稱為dental surgeon,
以至於至今牙科醫師的學位也仍維持著牙外科學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稱謂。據考證,在古老的牙醫學創始人中,在當時也大多具有醫學博士(doctnr of medicine,M.D)學位。
據一些書籍的記載,「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詞由美國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醫師,當時他在一所牙科學校
講授以拔牙術為主的口腔外科學。在以後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詞不但用於醫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教科書和參考書。
20世紀初即已有頜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現,但究竟在什麼時候,什麼國家,由哪一位學者正式提出或命名為「口腔頜面外科」,尚需進一步考證。
在歐洲,原蘇聯的口腔頜面外科是比較發達的,其中特別得益於40年代的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對頜面部戰傷的處理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在40年代後期的原蘇聯即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和承認。中國的口腔醫學是在1952年大學院系調整時才正式被確認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後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頜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稱。1956年,衛生部頒布了口腔醫學教育大綱,並將「口腔外科學」改名為「口腔頜面外科學」,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對「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給以正式肯定。為此,1959年, 由夏良才主編出版的中國第一本正式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名稱。美國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著《口腔外科學》則是在70年代中期以後才分別更名為《口腔領面外科學》的。目前,「口腔頜面外科」的名稱不但廣泛地被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並且其學會或學術組織也沿用這一命名。

Ⅳ 上海哪家肝膽外科醫院比較好
上`海`新`科`醫`院`結`石`科021灬522灬860灬99
.
.
.
.
.
.
.
.
.
.
.
感體驗和正確價值觀;教師在使用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去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准確;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等。從這些意義上講,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國家課程標准正悄然挺進我們的視野。所以,我們應認真系統地學習它,盡快轉變思想觀念;准確及時地貫徹它,努力按新要求、新教材設計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義務教育階段的主渠道在學校,主陣地在課堂,語文教學的主要時間花在閱讀教學上。閱讀教學的成敗關系著整個語文教學的成敗。我們主張,閱讀教學要「唱好主角,提高效益」,盡快落實課程標准。
一、系統學習,准確領會,創造性地實施實施
《語文課程標准》,系統的學習是必要前提。只有系統學習,才能准確領會它的精神實質,完整掌握它的全部內涵。否則,就會偏執一隅,走向誤區或極端。這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時有表現。另外,不論新大綱,還是課程標准,教育部領導和許多專家都不止一次地強調,要「創造性」地運用。這是因為:①各地、各校、各人的情況不盡相同,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需要「創造性」。②從《大綱》到《標准》,是發展和完善,但不是完美,還需要發展和完善,需要發揮全體教育工作者的集體智慧,給他們留出更大的自主創新的空間。
「創造性」地實施就是靈活運用。符合實際的,切實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不管文件寫不寫說不說,都可以付諸教育教學實踐。這需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除語文專業的扎實功底外,當前還要認真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它是課程的三大基礎理論之一。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和了解學生的方法等,單靠語文專業的知識,顯得力不從心;具體的語文教學方法,如識字寫字、背誦指導等,也急需心理學的支持。杜威在《兒童與課程》一書中形象地描述說:「心理的考慮或許會遭到忽視或推在一邊,但它們不可能被排除出去。把它們從門里趕出去,它們又從窗子里爬進來。」課程現代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是「重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課程標准》也要求「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只有掌握心理學,才能了解人、懂得人、更好地「教育人」,才會使教學真正成為科學、成為藝術。所以,系統完整地閱讀幾本教育心理學的書,尤其是國外當代教育心理學家,如加涅、布魯姆、贊可夫等的著作勢在必行。
二、注入情感,培養興趣,關注「學習的另一半」
一定程度上講,個人的成功取決於非智力心理因素。因此,《課程標准》首次提出,評價教學效果要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等,單從學生的智力因素著手是很不夠的,還應把眼光放在尚未充分開發,卻蘊藏著極大潛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領域。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注入學習情感,利用學習意志,這將是我們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從這個角度出發,教師要努力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學校課堂和校外生活中不必太拘泥、太嚴肅,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面孔,要注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努力使講堂變成學堂和天堂。
三、全面辯證,求真務實,處理好具體問題
1.以讀為本。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次數多、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感悟和積累,有利於廢止繁瑣分析,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但當前有一種錯誤傾向──教師不敢講,也不願講,一味要求學生自讀自悟。學生能自讀自悟所有教學內容嗎?閱讀課除朗讀默讀外還有沒有別的教學任務──—速讀、瀏覽、識字寫字、習作等,怎麼完成?課內完成不了,課外學生哪有時間獨立閱讀、綜合實踐、自主發展、全面發展!
我們主張:①閱讀教學不能沒有教師的指導示範;②除感悟和背誦外,應滲透其他教學內容,如識字寫字、口語交際、習作和綜合性學習等,還要盡可能地當堂完成課文練習。
2.思維培育。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要廢止繁瑣分析,但不能忽略思維訓練。這是現代課程的一大特點──—「重視智力開發、學習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86版大綱對此有明確要求,修訂版大綱比較模糊,《課程標准》又加以明確。「課程總目標4」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加強思維訓練是因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思維又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實驗發現,閱讀過程中,用於眼睛移動的時間僅佔5%,其餘95%的時間全部用於思維。「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烏申斯基)「如果兒童在非常重要的早期歲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們的學習能量就會受到嚴重的妨礙。」(布魯姆)
進行思維培育,①應該適時引導學生分析典型段落和篇章的層次,說出思路、概括段意和中心;②凡讀書必須提出明確的思考目標,在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後,再組織討論和回答;③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④外國作品和古代作品的主題思想很難把握,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但要通過讀書思考和討論,從具體的時代背景出發,從字里行間挖掘作品的主題思想,有理有據,不能隨心所欲。
3.遷移練習。除言語信息外,大部分學習內容,如認知策略、智慧技能、動作技能等,都屬於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第一階段是以陳述性形式習得的,然後經過變式練習轉化為辦事的技能。中小學的語文和外語,是以策略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它是程序性知識的特例,也應以概念和規則的教學為主,不同的是要側重「技能在新的情境中的應用」。其課堂教學步驟可分為三段,即知識的習得、鞏固與轉化、提取與運用。語文課不應教成以陳述性知識為主的課,只記憶了名詞術語、語法概念和寫作規則,卻不會講簡明流利的話,不會寫文句通順的文章。我們要努力廢止繁瑣分析,精心選擇和設計變式練習,擠出足夠的時間,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及時遷移,充分練習。4.教學設計。課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柳斌同志指出:「要有好的教材。有了好的教材以後,還要精心地鑽研教材,採用先進的比較好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要通過更新教育教學的思想,建立教育教學的新的理念,使得我們的教育質量盡快地提高。」走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導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策略也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有鑒於此,我們主張,對於古今中外的各種教育思想和流派、教學模式和方法等,要進行辯證和務實的分析借鑒,取長補短,消化吸收。教學設計中,要多考慮如下問題──①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准確;②學生學習的內外部條件是否滿足;③教學方式是否體現自主、合作、探究;④多種教學方法和媒體是否綜合高效地運用;%不同類型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和反饋檢測方法是否合理;⑤形成性或終結性評價怎樣進行,是否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
市自治區的實驗單位對實驗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查。語文課程標准組收到25個省市自治區實驗區的《關於〈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搞)〉修訂的意見和建議》共66份。根據對目前收集到的反饋意見的匯總,現作如下匯報。
一、總體評價
新課標公布以來,經過兩年的實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各實驗區普遍認為,新課標總結了建國以來語文教學的發展歷程,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較好的體現了《綱要》提出的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和具體要求,內涵極其豐富,洋溢著時代氣息。同時,課標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語文教育價值觀,反映了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反映了國家對未來人才的要求,具有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一)關於前言部分
各實驗區的報告普遍認為,新課標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九年一貫統籌的視野來設置課程標准,具有較好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加強了小學與中學的銜接;科學的構建了語文學科的主題框架──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或習作(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實情。
關於課程性質和地位的表述准確、精闢,充分強調了語文課程的雙重作用,關注到語文作為一種基礎工具所具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敦促教師走進新課程、實踐新標準的過程中,注意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課程的基本理念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和前瞻性,給語文教師留下了較為廣闊的空間,有利於教師視野的拓寬、觀念的轉變以及教育教學行為的改變。同時,課程的基本理念也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強調了課程的整合開放與實踐創新,注意到語文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特質及跨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必要性;強調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倡導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進行語文學習和實踐,有利於形成學生的語文能力。課程標准豐富了語文教育的內涵,拓展了語文素養與語文能力的外延,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審美情趣和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等實踐能力,並突出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關於課程目標
1.總目標
在課程總目標方面,大多數教師認為三維目標和五個方面的階段目標描述得好,條塊分明,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可操作性強,章節清晰;分階段的目標表述顯得層次井然,實現途徑富有彈性,體現出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特別是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相互交融、有機貫穿於具體的階段目標中,改變了原有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有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有利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並學會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
2.階段目標
階段目標及其內容注意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重視學生體驗與創新,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較強的指導性。在小學低年段,恰當地定位了漢語拼音的地位──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是識字、學習普通話的工具。在識字中提出多認少寫的原則,倡導在生活中、在運用中逐步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不死記硬背詞義。強調閱讀教學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前提,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少做題,多讀書;降低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將小學階段的作文活動稱為習作,並要求少布置命題作文。重視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倡在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中培養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打破課堂內外、學科內外、學校內外的界限,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
(三)關於實施建議
各實驗區普遍認為,教材編寫建議表述到位,具有新、實、活、寬的特點,能有力地促進語文教材的建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部分能夠較好地促進教材開發,鼓勵和引導廣大教師大膽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對轉變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學建議的內容有利於教師拓寬視野,轉變觀念,改變教學行為,結合學校及學生實際選擇可利用的資源,選擇最適宜的教學行為,特別能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課標致力於師生關系的轉化,強調要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促使教師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開發者和創造者,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氣氛,讓學生在現代的語文課堂中,樹立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個性的發展,實現全面教育。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取代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方式的革新。
評價建議的內容使評價的局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進,基本上改變了以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做法,較好地引導教師真正關注學習與教學的過程,有助於教師全面、公正地判斷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課程設計,改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修改的意見和建議
在對新課標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各實驗區也根據各自的情況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總的來說,主要是要求在注重理論和理念的同時,多關注操作層面,使新課標更有可操作性。希望總目標要分層次,即分學段制定,同時兼顧地域差異。目標和要求最好用表格表示。希望增加教學案例和評價案例。另外,不少實驗區提出,課標中增加了許多新名詞,應該予以適當解釋;課標應該寫得通俗易懂,不應再用解讀。評價部分應具有可操作性。
由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各實驗區的具體情況不同,提出的修改意見和建議又各不相同。分類匯總如下:
(一)關於前言部分
1.關於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山東、天津、湖南、四川、貴州五省提出,課標前言中關於課程性質的表述太籠統,稍嫌繁難,建議闡述得更具體明確。浙江、安徽、福建、河北四省則建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如何統一上描述得更具體一些,操作性更強一些。湖南、重慶兩省市認為標准在強調個性與創新,強調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對語文的工具性體現不夠。北京則建議加強對科學素養的強調,因為它顯得弱了一些。吉林認為語文課程的定位缺乏語文個性。遼寧則建議將語文課程性質表述為「言語性」。廣西認為用「工具性」來強調語文的「交際性」是不恰當的,建議用「交際性」代替「工具性」。天津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只能說是語言文字的特點,而不是語文課程的特點。
2.關於課程的基本理念
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四川、內蒙古七省認為,「語文素養」的提法過泛,應該作出科學、合理和具體的解釋;並建議重點修改「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部分。內蒙古還提議應把學習方法的強調和習慣的養成納入「語文素養」之中。青海認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漏掉了「語文規范意識」,同時還建議增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法。
青海、福建、天津、遼寧、廣東、廣西六省市認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一部分,條理不清楚,要求不具體;建議全面闡釋,否則實現難度較大。安徽建議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部分增加關於培養學生人文內涵的內容。河北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的提法有問題。他們質疑:「那麼,語文要不要知識體系,什麼樣才算『不刻意』?」青海認為,作為「理念」,不應只有「不宜」怎樣,還應有「宜」怎樣。四川建議修改「語文課程還應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一句,以便能簡略地闡明其主要特點,揭示出影響關系,以利於教師把握。遼寧建議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一部分附相關案例。
湖南、四川、貴州、雲南、遼寧、吉林六省建議在修訂基本理念(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兩段時,對「自主」「合作」「探究」和「綜合性學習」加以界定;而且應該先表述其概念,再具體闡述。特別應該對其中的「綜合性學習」有個合理定位。他們認為,課程標准把「綜合性學習」與識字、閱讀、寫作、交際並在一塊似乎欠妥,應該突出它的特徵,強調它對於學生發展的作用,使之更便於教師的實際操作。遼寧、吉林兩省還提出,在修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兩段時,應增添「使之與接受學習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提法。雲南、遼寧同時建議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寫入課程標准,進行具體的描述或附相關案例。
雲南認為基本理念之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描述大而空,顯得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建議作通俗、具體的表述。
此外,廣東提出:課標中通篇沒有「訓練」一詞,「訓練」仍應得到強調。山東認為對「語文」和「語言」的區分不夠明確。
3.關於課程的設計思路
青海、河南、山東三省認為,課程目標對語文教師缺乏明確的要求。河南、山東兩省建議應增加有關「教師專業自主權」方面的內容,增強教師的主體自主意識。
河南建議在課標中設立獨立章節說明語文課標與其他課標之間的關系。湖南也認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溝通不夠,課標不僅要有學科內部綜合,還應該有跨學科的整合;不一定要用單獨章節來說明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可在綜合性學習與命題指導中加以體現,還可在教材編寫建議中闡述說明。青海、廣東、廣西、貴州、山東認為對於學科間的
Ⅵ 臨床學碩外科學主要做些什麼,在校會怎樣培養了
摘要 臨床能力培養外科臨床實習基地病種齊全,能充分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安排學生到急診、門診及麻醉科實習和輪回實習,每位同學分管床位6-8張。指派主治醫師擔任病房教學負責人,有帶教老師指導病歷書寫,手術操作和手術記錄書寫等,並由學生自行記錄操作數和手術種類,能保證實習同學有一次以上獨立進行常見小手術的機會。
Ⅶ 簡述臨床教學的具體內容
(3)見習帶教老師必須參加相關理論課的聽課,並填寫聽課記錄,以保證見習教學與理論課講授內容的一致性、互補性。
(4)帶教老師應事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見習病種、床位,並對病人做好支持培養未來醫學人才的思想工作。病區教學幹事及床位醫生應予以配合,必要時請病區主任協調,以保證見習的順利完成。
(5)見習帶教老師應事先填寫見習教案,明確本次見習的病例、見習目的、教學內容、步驟、時間分配,需強調的重點。
(6)每次見習的具體時間、地點應事先明確,通知學生。
2、過程要求
(1)帶教老師檢查並記錄學生出課情況,帶教開始時簡短說明本次見習的目的、內容和時間安排。
(2)見習帶教可實施以問題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模式(P.C.M.C)教學,教學內容應包括臨床病史詢問、檢體示範、相關醫學資料展示,病史綜合分析討論。教師組織病例討論時應在作一簡要的全面分析基礎上,結合理論課內容,分析該病種的臨床特點,診斷與鑒別要點,特別是重要體征的意義及檢查方法。
(3)見習結束前應預見習下次授課內容的病種,並復合考勤,註明遲到、缺課的學生。
(4)在帶教中教師應注意以身作則,體現對病人的關愛,並自然地結合醫德醫風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5)見習教學過程中,應組織階段理論或實踐考核,其成績可占該門課程考試成績的30%。
3、課後小結
(l)見習結束後,教師根據實際帶教情況填寫見習目標完成情況及存在問題改進建議等見習小結,包括需要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加以注意的問題,以便改進課堂教學效果。
(2)凡承擔課間見習帶教的教師,要負責本課程的期末考試試題及成績分析。
(二)集中培訓
1、這是學生進人畢業實習之前安排的2周現場集中見習實踐,亦稱准實習,以使學生在正式進人畢業輪回實習前能更熟練、更准確地掌握臨床基本技能操作的規程。
2、學生在集中培訓時,抽調臨床經驗豐富、技能操作規范的教師帶教。
3、集中培訓內容:物理診斷學和外科總論學,通過先理論後實踐的方法,鞏固學生以前所學知識。
4、結束時帶教老師根據學生的集中培訓中表現及最後的小測驗給予鑒定評分。
四、實習小講課要求
小講課是結合臨床,特別是學科的專業實際開展理論教學為主的一項重要教學活動,不是理論大課的重復而應著重於指導醫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也是培養年青醫師授課教學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實習小講課以實習病區為單位組織,每周1次,每次1小時左右。
(二)講課教師以高年資住院醫師以上教師擔任為宜,備課應有教案或較詳細的書面提綱。新擔任此項工作的教師,教研室應以集體備課形式給予指導,並安排有關教師聽課。課後對講課情況作出評價,需改進之處應及時向講課老師反饋。
(三)教研室應根據教學大綱和實習手冊要求確定講課內容,並將其列入實習教學計劃,記錄實施情況。在保證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可安排一部分進展性內容。
(四)實習小講課不應簡單重復理論課內容,應從臨床實際工作的角度對理論知識進行綜合歸納,以求融會貫通,特別要突出知識的橫向聯系。可以症狀或癥候群為題目,把相關疾病的知識串連起來,開闊學生思維,以利於培養學生臨床分析能力。也可以本病區特有的業務內容作為講課題目,以補充教材與理論課的不足。
(五)在小講課中,教師應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提問,培養主動探索精神,改善教學效果。
五、教學查房要求
教學查房是實習中培養學生如何觀察診療病人,學習處理醫患關系,當一名合格醫生的一項重要教學活動,是培養醫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由主治醫師主持。通過教學查房,應使醫學生逐步掌握臨床工作基本規則,如:病史採集與歸納分析、體格檢查與病人的溝通技巧、病情演變與實驗室結果的分析、合理的醫囑、正確的病程記錄等。
(一)病區的教學查房一般每周至少一次,落實具體的時間和內容,保持相對穩定。
(二)教學查房主要由主治醫師主持,也可根據病區情況由教學經驗豐富的高年資住院或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主持。
(三)主持教學的教師應根據教研室安排,事先作好准備,撰寫"教學查房備課方案"。教學主任應事先聽取主持教師准備情況的簡短匯報,給予指導和認可。對於新擔任此項工作的年青教師,教研室或病區可組織集體備課聽取匯報,並給予指導。
(四)教學查房時間應與醫療查房時間錯開,以盡量減少對日常醫療工作的影響。病區在工作安排中應保證學生和主持教師能按時實施此項工作,避免隨意更換時間和內容。
(五)教師應事先精心選擇有一定典型性,或便於對某一癥候群進行鑒別分析的病例。一般不選診斷不明確的疑難雜症。
(六)保證教學查房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前提是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應事先告知學生所查的病例,並要求熟悉病史,復習有關理論知識。
(七)教學查房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匯報病史、重要輔助檢查結果和病情演變。
一般應在床邊進行,如病情內容對病人可能有不良心理影響,也可在辦公室內進行。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匯報病史的要領。
2、檢查病人:
由學生作體檢操作,特別是專科檢查,主要是與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關的檢查。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特別要引導學生注意所查病例重要的陽性體征及其在病程演進中的變化。
3、分析討論:
內容包括:病史特點、診斷依據與鑒別診斷,重要輔助檢查的意義、治療方案的選擇、醫囑的格式、內容和依據等。在討論中注意結合進展性內容,開闊學生眼界。
4、歸納總結:
教師應總結歸納該病例中應掌握的內容,對學生在查體、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評。在教學查房中,主持教師應言傳身教,體恤病人,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
六、臨床操作示範指導教學要求
操作示範指導是臨床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大綱規定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基本診療技術輔導的一種教學形式,是學生通過臨床觀察和實踐獲得操作經驗的最原本、最直接的途徑。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該項診療技術的應用指征、操作要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熟練和提高。
(一)准備工作。
1、教研室應根據教學大綱及實習大綱要求,將實習期間必須掌握的診療操作列入實習教學計劃,指定教師負責實施。內容、時間應事先公布,以便學生預習。
2、教師在做操作指導前,應結合臨床經驗,參照教材及有關資料,寫好備課方案,准備好所需的器材。
3、操作示範指導應結合臨床工作,在為病人做診療的同時進行,但應事先向病員解釋清楚,以免引起誤會。在臨床不許可的情況下,也可以模擬方式進行。
(二)教學過程:
1、開始時,教師應首先闡明教學目的和方式,然後簡要說明該項操作的指征和反指征,基本步驟,出示所需器材,介紹其性能和使用方法。
2、演示操作中,要結合各個步驟,輔以適當的講解,提出本項操作的注意事項,可能的並發症及處理原則,有條件時可結合錄像等形式教學。
3、根據不同操作的特點,可由學生互相練習或熟悉器材、練習手法,鼓勵學生動手,教師進行糾正。
4、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身作則,以自身的醫德醫風影響學生,盡力減少病員痛苦,體現愛傷觀念。
5、結束時教師應填寫"操作示範指導教學記錄"。
七、教學病例討論要求
教學病例討論是實習階段培養學生臨床診斷、治療、預後估計等決策思維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其目的在於培養醫學生通過學習理解醫學前輩、上級醫師和同學間的知識經驗構建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培養自學和口頭表達能力。主持教師一般應為主治醫師以上,並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的教師承擔。
(一)病區的教學病例討論一般每輪轉至少安排一次。
(二)教學病例討論應以學生為主體,選擇典型或雖不典型但有助於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病例。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事先分工准備,查閱教材和參考書,在討論中積極主動地發表意見。
(三)病例討論應事先作好備課,在討論中按教學意圖,引導和組織學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必要的輔助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及其依據、治療方案的選擇等展開充分討論,並作適當的歸納和總結及書面記錄。
(四)教研室應將教學病例討論的時間、內容列入實習教學計劃、記錄實施情況。對於新擔任此項工作的教師,教研室應給予指導,並安排有關教師進行示範性觀摩教學。
八、住院醫師帶教醫學生實習要求
畢業實習是指學生在學習了相對系統的專業知識之後,到醫療衛生單位的病房、門診或社區現場進行的集中的綜合的具有崗前培訓性質的專業實踐。其目的在於對學生進行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或社區實際相結合的綜合訓練。第一線的專業帶教老師是保證學生實習質量的主導力量,因此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必須重視教學能力的提高,這也是臨床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住院醫師必須帶教管轄相同床位的實習學生,在一個輪轉中盡可能保持帶教的穩定性,以便對其帶教質量進行評價考核。
(二)住院醫師作為一名臨床教師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樹立優良的醫德醫風,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三)住院醫師具體負責指導實習醫生掌握日常醫療常規和各項診治操作。根據高等醫學院校本科教學優秀評估要求,各相應科室帶教要完成實習大綱規定操作項目95%以上的教學任務。非手術科室要重視指導學生骨、腰、腹穿等診斷治療性操作或配合當助手。手術科室要重視指導學生導尿術、換葯、無菌操作、手術室無菌技術(洗手、穿手術衣、消毒皮膚、鋪巾、創口包紮)、手術基本操作(切開、止血、結扎、縫合)及各種傷口的處理方法、胃腸減壓法。
(四)住院醫師對實習大綱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操作、學生實際動手參與情況要經常關心詢問,做好記錄。對尚未完成操作項目規定要求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補缺,以完成實習大綱要求和各項教學內容。
(五)住院醫師要指導學生病史採集方法,督促學
Ⅷ 吳階平的主要成就
主編有《泌尿外科學》、《外科學》、《泌尿外科進展》等,發表有影響的醫學著作150篇,出版醫學書籍21部,其中13部為主編,2000年1月,《吳階平文集》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吳階平,腎結核中對側腎積水問題,中華外科雜志,1954(1):7~13。
2:Wu JP,Contralateral Hydronephrosis in Renal Tuberculosis,Chinese MedJ,1954(72):285~295.
3:吳階平,泌尿生殖系統結核病的臨床研究,中華外科雜志,1959(7):973。
4:吳階平,輸精管結扎並用精囊灌注術,中級醫刊,1958,4:41。
5:Wu JP,Investigations on Tuberculosis of the Genito-urinaryTract,Chinese MedJ,1959,79:428.
6:施錫恩、吳階平主編,泌尿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一版,1963;第二版,1978。
7:吳階平,腎上腺髓質增生問題,中華醫學雜志,1977(57):331~333。
8:Wu J:P,Adrenal Mellary Hyperplasia,Chinese MedJ,1978,4:17~22.
9:黃家駟、吳階平主編,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10:吳階平主編,醫學網路全書·泌尿外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11:Wu JP,Effects of Phenoxybenzamine and Prostigamine onRelative Voiding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Chinese MedJ,1983,96:1~5.
12:Wu JP,Adrenal Mellary Byperplasis,Long-termFollow-up of 15 Cases,Chinese MedJ1984(97):653~656.
13吳階平,腎代償性生長的實驗研究1,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985(2):1~4。
14:吳階平,腎上腺髓質增生長期隨診,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85,6:1~3。
15:吳階平、襲法祖主編,黃家駟外科學(兩卷),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16:吳階平,腎代償性生長的實驗研究Ⅱ、Ⅳ、Ⅴ,北醫泌尿外科研究所年報,1987,48~57。
17:王叔咸、吳階平主編,腎臟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8:Wu JP,Vas Sterilization in China,Second InternationalSymposium Indonesian Society of Andrology,1988.
19:Wu JP,Age Factor in Post-nephrectomy CompensatoryRenal Growth,Urological Research,1989,17:135~139. 1946年作為一名講師在北醫開始參加教學工作,對實習醫生、住院醫生進行培養。這種教學工作並無困難主要是在臨床實踐中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和一些基本診治技能,後來承擔外科學和泌尿外科的課堂教學,多次參加衛生部組織的教育改革討論,制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交流教學經驗等活。 吳階平領導的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全國聞名的,幾十年來培育了大批來進修深造的各地醫生和研究人員,先後有120人成了各自單位的骨幹,學生有:顧方六、姜信真、郭應祿院士、梅驊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