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兵曹胡馬教學設計
『壹』 《房兵曹胡馬》為什麼詩人略去胡馬的首尾、毛色等不寫
一、教材分析:
《房兵曹胡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這首詩以胡馬為題材。胡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這首詩表面上是贊馬,實際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謂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過對馬的驍騰善馳、可托生死、橫行萬里、所向無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的英勇氣概,並寄託了他對未來前途的堅強信念。
《馬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賀,李賀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字長吉,又稱'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之後,自幼家貧,卻才華橫溢,有'少年心事拿當雲'的壯志,他七歲時,就以詩歌之制名動京華。但由於他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士'的'進'諧音,因此朝廷不許他參加科舉考試,後韓愈上文為他辯解,也未獲成功。李賀一生抑鬱不得志,只做過一個奉禮郎的小官,終年二十七歲。《馬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帶著幽冷、凄婉的色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 知識目標
學會寫字表生字,能夠讀准發音、記住字形,用正確的書寫姿勢進行規范的書寫,把字寫美觀、工整、大方。
2.能力目標:
用多種方法熟讀古詩,體會兩首詩的象同於不同之處。
3.情感目標:
理解詩人借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表達的意思。
難點:結合兩首古詩的創作背景及詩人生平理解兩首詩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備:
電腦,自製課件
五、教學時間: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導入新課:同學們喜歡馬嗎?你最喜歡馬的那些方面?給大家說一說。
2、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描寫了馬。板書課題:古詩二首
二、講授新課:
(一)《房兵曹胡馬》
1、板書:房兵曹胡馬 理解題目
1)'胡馬'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
2)知道'房兵曹'是什麼意思嗎?
3)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2、讀一讀
1)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這首詩。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詩,可以同位讀、好朋友讀,還可以學著古人的樣子來讀。美美地把古詩多讀幾遍。
3、 理解詩句意思
同學之間小組交流,然後在全班的范圍內交流。因本詩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老師的教導顯得分外重要。
要點:
1)篇首直接點題,交代出胡馬產地,令人感到它不同尋常。因為'大宛'一向以出產汗血馬而著稱於世。接下來寫馬的形態:骨相瘦勁,狀如鋒棱。這里表現出了詩人對馬的審美情趣:他總是重視馬的清骨神韻,偏愛瘦馬而厭棄肥馬。這種審美情趣在以胖為美的盛唐時期,不能不說是超然脫俗的。
2)頜聯寫了馬的外部形態。詩人略去胡馬的首尾、毛色等不寫,只取具有特徵性的'雙耳'和'四蹄'來寫,形容'耳峻',象竹筒削成;誇張'蹄輕',能急速生風。這是對也的氣質、品格的刻劃,同時也藉以言志,寄託情懷。
3)頸聯承接上句,品評之意,贊美之情,溢於言表。能有這樣縱橫飛馳、勇往直前的馬,主人真是可以與它同生共死、共患難了。
4)尾聯更是因馬及人,人馬合寫,表達了對馬主人的殷切希望之情。'驍騰有如此'是對上文的總結,'萬里可橫行'希望友人能夠英勇殺敵,保衛祖國橫行於疆場之上,立功於萬里之外。這也是詩人壯闊胸懷的自我寫照。
4、體會詩句中所表達的情感。
1)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同時指出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及生平也是理解詩歌情感的方法之一。
2)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教師做適當補充:這是詩人早期的作品,顯示出了健康積極的思想。這與他後來的藝術風格有所不同。
3) 學生談自己體會到的情感。
5、有感情地讀詩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教師放古詩的錄音
2)指名讀一讀。
3)帶著自己的感情讀出這首詩的韻味。
4)配樂朗誦古詩。
5)一起背誦這首詩。
三、小結
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運用我們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去學習更多的古詩。
四、作業布置
1、背誦古詩。
2、自己嘗試說一說本詩的意思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回憶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引出新課。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關於馬的詩歌。雖然也是唐代的詩人所作,雖然也是關於馬的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盡相同。希望大家將上節課所用到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詩。
三、學習《馬詩》。
1、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哪位同學對李賀有所了解,講給大家聽一聽。教師做適當的補充。
2、學生初讀古詩。
1)學生自己嘗試讀通順。
2)讀給自己的同位聽,注意將字音讀准確,最好能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
3)全班的范圍內讀一讀。
3、理解詩意。
1)學生在小組內根據自己以前學習古詩時運用的方法來讀懂詩意。
2)全班交流這首詩的意思淺顯,教師只對個別難以理解的字加以指導即可。
金絡腦:把黃金籠頭套在馬的腦袋上。絡,戴、套。
何當:什麼時候。
快走:指馬飛奔。
全詩的意思:
大沙漠里,黃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頭,彎彎的月亮像鉤子一樣掛在天空。我什麼時候才能騎上戴著黃金籠頭的駿馬,在秋天的大地上飛奔呢?
4、 結合詩人李賀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來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馬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帶著幽冷、凄婉的色彩。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詩並背誦。
四、兩首古詩進行比較。
兩位唐代詩人杜甫、李賀均寫了與馬有關的詩歌,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不同?
五、作業布置:
1、寫本課的生字。特別指導'驍'。
2、背誦《馬詩》。
3、嘗試說一說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七、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房兵曹胡馬 馬詩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賀
八、課後反思:
本課的兩首詩可以說是寫馬詩的壓卷之作,雖然都是寫馬,但又各具氣象,特色鮮明。杜甫以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把駿馬之神之靈之駿寫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抒發著當時二十九歲的杜甫躊躇滿志充滿遠大抱負的情懷。李賀的《馬詩》通過馬表現賢才的雄心壯志及其懷才不遇的憤慨。在教學前,我讓學生試著自己理解詩意,並寫在預習本上。可我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孩子們對於古詩不會預習,看到詞語按照現代漢語來翻譯,結果是啼笑皆非。我指導孩子古詩的語言很凝練,可能意思和現代漢語不同,需要聯繫上下文,參照注釋,藉助一些工具書來理解,而不能望文生義。並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在學習第二首詩時,讓學生放手自學。學生能很好的運用學到的方法理解詩意。此外,我認為學習古詩要使學生在一個古雅沉靜的文化氛圍中,所以我製作的課件背景非常古典,而且配樂也選用古典樂曲,這樣讓學生直接受到感染,既激發了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貳』 [急求] 馬的「十萬個為什麼」(共5問)
一馬不跨雙鞍。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人是衣裳馬是鞍。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飢。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賓士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驢唇不對馬嘴)
心急馬行遲。
馬鞍套在驢背上——對不上號。 馬背上打電話——奇聞。
馬背上釘掌——離題太遠。 馬槽里伸出個驢頭——多一張嘴。
馬兒護虎兒——沒那回事。 馬兒伸腿——出題。
馬過竹橋——難拐彎。 馬韁繩栓羊頭——路子不對。
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來。 馬駒子拉車——上了套。
馬籠頭給牛戴——生搬硬套。 馬屁股上的蒼蠅——瞎嗡嗡。
馬散寵頭——自由自在。 馬上耍雜技——藝高。
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來。 馬尾巴綳琵琶——不值不談。
馬戲團的猴子——隨人耍。 馬戲團的小丑——走過場。
馬長犄角騾下駒——怪事一樁。
車馬炮臨門——硬將軍。 好馬遭鞭打——忍辱負重。
駿馬馱銀鞍——兩相配。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
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 偷馬賊掛佛珠——假正經。
轅馬拉套——不受重用。 千里馬拉犁耙——大材小用。
船上跑馬——走投無路。 火燒紙馬店——遲早要歸天。
捨得買馬捨不得置鞍——大處不算小處算。 矮子騎大馬——上下為難。
冰凌上跑馬——站不住腳。 木排上跑馬——蹩腳。
瘸腳驢跟馬跑——趕不上。 小娃騎木馬——願上不願下。
半天雲中跑馬——露了馬腳。 到了懸崖不勒馬——死路一條。
扛著口袋牽牽著馬——有福不會享。
『叄』 《馬詩》的意思是什麼
《房兵曹胡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這首詩以胡馬為題材。胡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這首詩表面上是贊馬,實際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謂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過對馬的驍騰善馳、可托生死、橫行萬里、所向無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的英勇氣概,並寄託了他對未來前途的堅強信念。
《馬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賀,李賀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字長吉,又稱"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之後,自幼家貧,卻才華橫溢,有"少年心事拿當雲"的壯志,他七歲時,就以詩歌之制名動京華。但由於他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士"的"進"諧音,因此朝廷不許他參加科舉考試,後韓愈上文為他辯解,也未獲成功。李賀一生抑鬱不得志,只做過一個奉禮郎的小官,終年二十七歲。《馬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帶著幽冷、凄婉的色彩。金絡腦:把黃金籠頭套在馬的腦袋上。絡,戴、套。
何當:什麼時候。
快走:指馬飛奔。
全詩的意思:
大沙漠里,黃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頭,彎彎的月亮像鉤子一樣掛在天空。我什麼時候才能騎上戴著黃金籠頭的駿馬,在秋天的大地上飛奔呢?
4、 結合詩人李賀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來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馬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帶著幽冷、凄婉的色彩。
『肆』 房兵曹胡馬詩什麼意思
《房兵曹胡馬詩》表達的意思: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注家一般認為作於開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詩人漫遊齊趙,飛鷹走狗,裘馬清狂的一段時期。詩的風格超邁遒勁,凜凜有生氣,反映了青年杜甫銳於進取的精神。
房兵曹胡馬詩
【作者】杜甫【朝代】唐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白話翻譯:
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
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好像蹄不踐地一樣。
這馬賓士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托生死。
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4)房兵曹胡馬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房兵曹胡馬詩》的賞析:
詩分前後兩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寫馬,是實寫。詩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傳神之筆為我們描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它來自大宛(漢代西域的國名,素以產「汗血馬」著稱),自然非凡馬可比。接著,對馬作了形象的刻畫。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提出「六法」,第一為「氣韻生動」,第二即是「骨法用筆」,這是作為氣韻生動的首要條件提出來的。
所謂「骨法」,就是要寫出對象的風度、氣格。杜甫寫馬的骨相:嶙峋聳峙,狀如鋒棱,勾勒出神峻的輪廓。接著寫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銳利勁挺,這也是良馬的一個特徵。至此,駿馬的昂藏不凡已躍然紙上了,我們似見其咴咴噴氣、躍躍欲試的情狀,下面順勢寫其四蹄騰空、凌厲賓士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兩個動詞極其傳神。前者寫雙耳直豎,有一種挺拔的力度;後者不寫四蹄生風,而寫風入四蹄,別具神韻。從騎者的感受說,當其風馳電掣之時,好象馬是不動的,兩旁的景物飛速後閃,風也向蹄間呼嘯而入。詩人刻畫細致,維妙逼真。
頷聯兩句以「二二一」的節奏,突出每句的最後一字:「峻」寫馬的氣概,「輕」寫它的疾馳,都顯示出詩人的匠心。這一部分寫馬的風骨,用的是大筆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細節一概略去,只寫其骨相、雙耳和賓士之態,因為這三者最能體現馬的特色。正如張彥遠評畫所雲:「筆才一二,象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歷代名畫記》)這就是所謂「寫意傳神」。
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後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頸聯承上奔馬而來,寫它縱橫馳騁,歷塊過都,有著無窮廣闊的活動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險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賴。這里看似寫馬,實是寫人,這難道不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勇敢的將士、俠義的豪傑的形象嗎?尾聯先用「驍騰有如此」總挽上文,對馬作概括,最後宕開一句:「萬里可橫行」,包含著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
這一聯收得攏,也放得開,它既是寫馬馳騁萬里,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志向的寫照。盛唐時代國力的強盛,疆土的開拓,激發了民眾的豪情,書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業,封侯萬里。這種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駿馬來表現確是最合適不過了。這和後期杜甫通過對病馬的悲憫來表現憂國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語。
『伍』 房兵曹胡馬和馬詩的意思
一、教材分析:
《房兵曹胡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這首詩以胡馬為題材。胡馬的主人房兵曹,是一位姓房的武官,其生平身世皆不可考。這首詩表面上是贊馬,實際上是喻人,用的是所謂的"借物言志"或"托物寓意"。通過對馬的驍騰善馳、可托生死、橫行萬里、所向無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的英勇氣概,並寄託了他對未來前途的堅強信念。
《馬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賀,李賀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字長吉,又稱"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之後,自幼家貧,卻才華橫溢,有"少年心事拿當雲"的壯志,他七歲時,就以詩歌之制名動京華。但由於他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士"的"進"諧音,因此朝廷不許他參加科舉考試,後韓愈上文為他辯解,也未獲成功。李賀一生抑鬱不得志,只做過一個奉禮郎的小官,終年二十七歲。《馬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帶著幽冷、凄婉的色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 知識目標
學會寫字表生字,能夠讀准發音、記住字形,用正確的書寫姿勢進行規范的書寫,把字寫美觀、工整、大方。
2.能力目標:
用多種方法熟讀古詩,體會兩首詩的象同於不同之處。
3.情感目標:
理解詩人借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表達的意思。
難點:結合兩首古詩的創作背景及詩人生平理解兩首詩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備:
電腦,自製課件
五、教學時間: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導入新課:同學們喜歡馬嗎?你最喜歡馬的那些方面?給大家說一說。
2、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描寫了馬。板書課題:古詩二首
二、講授新課:
(一)《房兵曹胡馬》
1、板書:房兵曹胡馬 理解題目
1)"胡馬"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
2)知道"房兵曹"是什麼意思嗎?
3)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2、讀一讀
1)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這首詩。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詩,可以同位讀、好朋友讀,還可以學著古人的樣子來讀。美美地把古詩多讀幾遍。
3、 理解詩句意思
同學之間小組交流,然後在全班的范圍內交流。因本詩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老師的教導顯得分外重要。
要點:
1)篇首直接點題,交代出胡馬產地,令人感到它不同尋常。因為"大宛"一向以出產汗血馬而著稱於世。接下來寫馬的形態:骨相瘦勁,狀如鋒棱。這里表現出了詩人對馬的審美情趣:他總是重視馬的清骨神韻,偏愛瘦馬而厭棄肥馬。這種審美情趣在以胖為美的盛唐時期,不能不說是超然脫俗的。
2)頜聯寫了馬的外部形態。詩人略去胡馬的首尾、毛色等不寫,只取具有特徵性的"雙耳"和"四蹄"來寫,形容"耳峻",象竹筒削成;誇張"蹄輕",能急速生風。這是對也的氣質、品格的刻劃,同時也藉以言志,寄託情懷。
3)頸聯承接上句,品評之意,贊美之情,溢於言表。能有這樣縱橫飛馳、勇往直前的馬,主人真是可以與它同生共死、共患難了。
4)尾聯更是因馬及人,人馬合寫,表達了對馬主人的殷切希望之情。"驍騰有如此"是對上文的總結,"萬里可橫行"希望友人能夠英勇殺敵,保衛祖國橫行於疆場之上,立功於萬里之外。這也是詩人壯闊胸懷的自我寫照。
4、體會詩句中所表達的情感。
1)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同時指出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及生平也是理解詩歌情感的方法之一。
2)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教師做適當補充:這是詩人早期的作品,顯示出了健康積極的思想。這與他後來的藝術風格有所不同。
3) 學生談自己體會到的情感。
5、有感情地讀詩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教師放古詩的錄音
2)指名讀一讀。
3)帶著自己的感情讀出這首詩的韻味。
4)配樂朗誦古詩。
5)一起背誦這首詩。
三、小結
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運用我們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去學習更多的古詩。
四、作業布置
1、背誦古詩。
2、自己嘗試說一說本詩的意思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回憶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引出新課。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關於馬的詩歌。雖然也是唐代的詩人所作,雖然也是關於馬的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盡相同。希望大家將上節課所用到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詩。
三、學習《馬詩》。
1、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哪位同學對李賀有所了解,講給大家聽一聽。教師做適當的補充。
2、學生初讀古詩。
1)學生自己嘗試讀通順。
2)讀給自己的同位聽,注意將字音讀准確,最好能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
3)全班的范圍內讀一讀。
3、理解詩意。
1)學生在小組內根據自己以前學習古詩時運用的方法來讀懂詩意。
2)全班交流這首詩的意思淺顯,教師只對個別難以理解的字加以指導即可。
金絡腦:把黃金籠頭套在馬的腦袋上。絡,戴、套。
何當:什麼時候。
快走:指馬飛奔。
全詩的意思:
大沙漠里,黃沙像厚厚的白雪;燕山山頭,彎彎的月亮像鉤子一樣掛在天空。我什麼時候才能騎上戴著黃金籠頭的駿馬,在秋天的大地上飛奔呢?
4、 結合詩人李賀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來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馬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帶著幽冷、凄婉的色彩。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詩並背誦。
四、兩首古詩進行比較。
兩位唐代詩人杜甫、李賀均寫了與馬有關的詩歌,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不同?
五、作業布置:
1、寫本課的生字。特別指導"驍"。
2、背誦《馬詩》。
3、嘗試說一說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七、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房兵曹胡馬 馬詩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賀
八、課後反思:
本課的兩首詩可以說是寫馬詩的壓卷之作,雖然都是寫馬,但又各具氣象,特色鮮明。杜甫以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把駿馬之神之靈之駿寫的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抒發著當時二十九歲的杜甫躊躇滿志充滿遠大抱負的情懷。李賀的《馬詩》通過馬表現賢才的雄心壯志及其懷才不遇的憤慨。在教學前,我讓學生試著自己理解詩意,並寫在預習本上。可我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孩子們對於古詩不會預習,看到詞語按照現代漢語來翻譯,結果是啼笑皆非。我指導孩子古詩的語言很凝練,可能意思和現代漢語不同,需要聯繫上下文,參照注釋,藉助一些工具書來理解,而不能望文生義。並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在學習第二首詩時,讓學生放手自學。學生能很好的運用學到的方法理解詩意。此外,我認為學習古詩要使學生在一個古雅沉靜的文化氛圍中,所以我製作的課件背景非常古典,而且配樂也選用古典樂曲,這樣讓學生直接受到感染,既激發了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以前的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數學學科層面上,往往比較注重將教科書上的知識教給學生。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麼,為什麼這樣教和怎樣教,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為什麼學和怎樣學。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柒』 唐代李賀的《馬詩》意思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而此詩在比興手法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乍看是運用賦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象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其六)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與「玉弓」均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斗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興義。
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馬詩》其一雲:「龍背鐵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襜,誰為鑄金鞭?」「無人織錦襜」二句的慨嘆與「何當金絡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錦襜」、「金鞭」統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徵馬受重用。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此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但《南園》是直抒胸臆,此詩則屬寓言體或比體。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而用比體,則覺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鉤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是「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所以字句的鍛煉,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捌』 課外閱讀指導課的幾種基本模式
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出「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我校教師加強了對課外閱讀的指導,在課外閱讀指導實踐中,逐步形成幾種常用的課外閱讀指導模式,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就幾種基本的指導模式進行介紹。 一、按教學結構分 1、單元組合式。就是模仿教材的單元編排方法,把同一類的幾篇文章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單元,進行分析比較,領略同類文章的共同特點,品味同類文章的不同寫作風格,迅速掌握不同類文章的閱讀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可按主題組合為「熱愛祖國」「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等單元,也可按體裁組合為「童話世界」「寓言故事」「神話傳說」等單元,還可按內容組合為「壯麗河山」「人物寫真」「自然奧秘」等單元。其基本模式為「談話導入、簡介作者——瀏覽不同文章、找尋共同特點——精讀各個片段、對比不同風格——整理歸納知識、鞏固閱讀方法」建議運用此模式時要依託語文單元教學,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同步指導,把語文單元教學作為基礎,介紹相關的一組課外文章,讓學生充分運用課堂所學閱讀方法,降低閱讀難度,減輕閱讀負擔,強化課外閱讀的實效性,在有序擴大閱讀量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2、單一指導式。這是平時閱讀指導常用的一種模式,就是在一節課里只指導閱讀一篇文章,通過分析理解文章,總結閱讀方法,運用於課外閱讀。其基本模式為「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整體把握、理解內容——互動交流、總結學法——推薦書刊、學以致用」此模式適宜閱讀方法的指導,但由於內容單一,比較枯燥單調,最好結合其他模式進行。 二、按分析研究對象分 1、作者生平串講式。把作者作為分析研究對象,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生平事跡,理解作品所滲透的時代烙印,收集分析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抱負。此模式適合那些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年代、思想性強、寓意深刻的學生不易理解的作品,如一些唐詩宋詞、詩歌散文。 以指導《走近杜甫》為例,可以這樣設計: (1)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及風格特點。 時代背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時期。 詩歌風格:沉鬱頓挫,表現了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分析青年時期的作者及代表作。 作品思想:胸懷遠大的抱負,一心想建功立業。 代表作:《房兵曹胡馬》通過對大宛馬的寫照,寄託自己欲投明主、馳騁萬里的胸襟和抱負,《畫鷹》則借鷹永志,表現自己乘風奮發的豪情和嫉惡如仇的性格。 (3)分析中年時期的作者及代表作。 作品思想:充滿憂國憂民的思想。 代表作:《春望》反映安史之亂時期,美好的春光在國破家亡的詩人眼裡卻是滿目創傷,詩人見花濺淚、聞鳥驚心。 「三吏」「三別」組詩反映了杜甫既憂國又憂民的矛盾思想,他一方面同情人民的痛苦,譴責統治者大肆徵兵的罪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站在整個祖國命運的立場上去鼓勵人民參軍保家衛國。 (4)分析晚年時期的作者及代表作。 作品思想:借景抒發英雄遲暮、壯志未酬的惆悵辛酸。 代表作:《登高》把登高之眼前景同悲秋之心中情緊密融合起來,概括顛沛流離的一生,抒發滿腹的愁苦悲愴。 所以此模式的運用實施要在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積淀基礎上。 2、作品人物分析式。許多作品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把作品人物作為分析對象,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徵、性格特點、命運結局,追溯造成這種人物性格和結局的社會制度、社會根源。 如《水滸傳》塑造了一大批農民起義軍的英雄人物,有關人物性格、心理特徵、言語、表情的描寫,是這部書的精華所在。裡面一百零八將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有朝廷命官,有平民百姓;有捕魚為生的、有開店為生的;有循規蹈矩的,有偷雞摸狗的。一百零八將有一百零八個鮮明的個性,忍辱負重又武藝高強的林沖,生性粗魯又行俠仗義的魯達,仗義疏財又封建忠孝的宋江,魯莽英勇又純朴可愛的李逵,不畏權勢且嫉惡如仇的武松,豪爽豁達且廣交賢士的晁蓋。雖然一百零八將的出身、教養、性格、能力不同,但一百零八將最終卻是殊途同歸——官逼民反,逼上樑山;接受招安,沒落凋零。由於人物眾多,可把人物按社會地位、家庭出身或按本領貢獻、性格特點進行分類分析,這樣就能比較清晰、比較容易把握人物形象。 其基本模式為「通讀作品,鎖定對象——品讀細節,體味性格——揣摩思想根源,把握人物形象」。 3、故事情節演變式。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故事情節的發展,選擇精彩的故事情節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先睹為快,享受讀書樂趣,製造緊張的故事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期待,讓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其基本模式為「引入故事——精彩再現——製造懸念——推薦書籍」。 三、按教學形式分 1、推介式。主要是推薦介紹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在推薦過程中對閱讀內容和閱讀方法進行適當的梳理和指導,引發想像,為學生走進閱讀材料進行鋪墊。有書刊、篇目的推薦和內容的介紹;也有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相結合、統一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這種模式以擴大學生閱讀量,拓展學生閱讀面,引導閱讀有益書籍為目的,是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模式,經常與其它模式相結合。 其基本模式為「情境導入——教師推介——小組推介——代表推介」,其中二、三、四環節可交換順序,注意指導講出推薦理由,如人物有趣、想像豐富、情節曲折、受到啟迪等。 2、交流式。組織學生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體會或者對所讀作品的內容進行評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運用此模式應注意兩點:一要提前布置學生看一定量、一定范圍的書刊,防止交流時海闊天空;二要引導學生由表及裡、由作品內容到作品思想進行評論,防止交流時淺嘗輒止。其基本模式為「談話導入營造氛圍——交流內容 復述故事——表達感受 提出見解」 3、賞析式。以教師活動為主,通過語言,藉助錄音、音樂、幻燈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的某些片段、章節或語言的表達等,讓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陶冶和熏陶,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如竇桂梅老師的繪本賞析課《我的爸爸叫焦尼》,講述狄姆是一位父母離異的孩子,他的爸爸焦尼從遠方來看望他,狄姆是多麼興奮激動,一天相聚的時刻是多麼短暫,最後狄姆與爸爸依依不捨地告別,體現父子情深。 (1)賞析語言。文中講得最多的一句話「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這是狄姆對各種各樣不認識、認識、擦肩而過的人介紹爸爸時講的話,竇老師引導學生看圖中狄姆的表情、動作,從簡單的語言挖掘出狄姆說話的不同心情:興奮、激動;神氣、自豪;難過、不舍。 (2)賞析動作。竇老師引導學生看圖找出描寫爸爸動作的詞「奔、舉、摟、抱、牽」,爸爸的愛在肩上、手中、懷里,爸爸的愛還在眼神「盯著、目不轉睛、凝視、片刻不離開」。 (3)賞析色彩、形狀、道具。竇老師引導學生賞析圖畫,領會作家用意:披薩店、賓館的色彩是溫馨的黃色,喻示跟爸爸在一起很快樂;車廂的背景是有點冷的藍色,喻示爸爸要離開,有些悲傷;最後一幅圖的形狀是圓的,喻示合家團圓、破鏡重圓;狄姆的圍巾顏色是爸媽圍巾顏色的組合,喻示狄姆是爸媽愛情的結晶。 4、展示式。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匯報展示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收獲、成果,教師從中檢測學生一階段來的課外閱讀情況。匯報展示有這幾種形式:講故事、演講、朗誦、讀書知識比賽、讀書筆記展示、課本劇表演、讀物插圖設計等。由於趣味性強、成就感強,這種模式很受學生的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