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教育
㈠ 引導式教育的基本原理
Peto教授認為,腦癱兒童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習困難,學習困難使兒童不能發展適應或控制周圍環境的能力。腦損傷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因此認為腦癱兒童是低能兒或存在一系列問題的兒童。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一樣,都是通過同樣的方法去學習,存在著智力、情緒、社交、性格和體能等各方面同步發展的要求。而人的大腦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要克服腦癱兒童的學習困難,要給他適當的指引和指導,不應改變環境來遷就腦癱兒童,而是讓他們去努力適應環境。
引導式教育不是單純的康復技巧或治療方法,而是一個以教與學互動為本,從而達到功能康復的復雜而完整的體系。它主張一個患兒所需要的各種學習訓練和教育應由同一個人、在同一個環境中給予,這個人被稱為引導員(conctor)。在學習訓練時,引導員要全面負責患兒的運動功能、感覺、理解和自助技能等全面的康復訓練,以及行為規范和社會化等的特殊教育。
腦癱兒童的康復需要多方面和復雜的經驗,引導式教育就是根據學習的復雜性原則(the principle of complexity),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將各方面的功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復雜、有序的整體。在引導式教育中,要像處理學習問題那樣去處理腦癱兒童的所有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以有效的功能(ortho-function)替代原有的功能障礙(dysfunction),恢復運動控制達到實用功能康復的目的。
在以往的觀點中,腦癱兒童被認為是能力低下的殘障者,他們存在著運動、語言、智力和神經行為等的異常。這些異常主要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的,也是不可逆的。而Peto認為腦癱的兒童仍是完整的個體,需要一些引導方法來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掌握自己的身體功能,從而能像常人一般地生活。
要克服這種學習困難就需要專業的引導員和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節律性口令和音樂、游戲等在這里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引導式教育以循序漸進的方法把語言與動作貫穿起來,融為一組習作課程,應用豐富多彩的引導式內容和手段,調動兒童的興趣,寄發他們的主動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引導式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導式教育這一概念。所謂引導式教育,就是要通過引導式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礙者的異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復正常,也就是將教育這一概念引入到康復醫學中,應用教育的概念體系進行康復治療。
引導式教育這一詞彙是全新的,它強調了引導主動性學習這一概念。引導(conction)的意思是誘導,引導式教育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誘導出預想和設定的目標,引導出功能障礙者學習各種技能動作的一種互動過程。這種技能動作的學習並不是單純的通過外力的協助使功能障礙者完成某種技能動作,而是要通過功能障礙者的本身的內在因素與外界環境等相互作用,使其主動的、相對獨立的完成技能動作。引導的方式是以適當的目的為媒介,通過復雜的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理互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的神經系統形成組織化和協調性。換言之,引導式教育體系中所說的康復,並不是僅僅促進功能障礙者的功能障礙本身發生變化,而且同時要使人格、個性發生變化,即智能、人際交往等能力得以提高,進而又促進功能障礙的改善。這一目的的達成,必須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入、傳出神經,經過中樞神經的調節來實現。神經系統可以把欲達目的之途徑體系化,當一個人慾達一定目的時,首先將這種要求通過傳入神經傳達到腦,使其在腦中意識化,然後由腦發出指令,再由傳出神經達到執行命令的器官,產生特定的功能效應,達到預想目的。
引導式教育認為腦癱兒童康復訓練成績的好壞與他的情緒密切相關,特別是他有沒有主動學習的意願更為重要。因為主觀意願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幫助它們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去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了培養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式教育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環境,採用引導、誘發和節律性意向等引導式方法,調動兒童的興趣,激發它們的主動學習熱情,讓它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學習的內容貫穿於24小時的日常生活與活動中。節律性意向口令、音樂和游戲等在這里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腦癱兒童的智能和性格的發展會幫助其戰勝自己的行動障礙,人際關系、情緒、決心、意志、意識、經驗和期望等會影響其整個人生和全部行為,保留在體能方面的表現。引導式教育的目的是使腦癱患兒在體能、語言、智力及社會交往各個方面得到同步發展。
由於腦癱兒童行為受到限制,其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流的機會減少,容易形成性格、行為的異常,出現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為問題。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引導式教育強調按不同的年齡,將不同的功能障礙的兒童分成小組,強調與其他兒童合作,互相比賽,激發興趣,以改善它們的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為問題,有利於學習和康復。
為了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易於學習訓練,引導式教育八一些復雜的、難以完成基本動作模式,拆解成一系列細小的步驟,這一過程稱為習作分析(Task-analysis)。然後藉助節律性口令語言,將一系列習作程序組合起來,融入24小時日常生活的活動之中,這一連串的習作程序組合稱為引導日課。引導式教育是一種以教與學為本,比較完整而全面的系統。它有別於其他康復方法的根本原理是應用豐富多彩的引導式內容和手段,如節律性意向、音樂和游戲等調動兒童的興趣,激發它們的主動學習熱情,以適當的目的為媒介,提供意識指令性誘導,通過復雜的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體互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的神經系統形成組織化和協調性,達到功能康復,功能康復的同時反過來促進腦組織的生物學發展。同時強調良好的心智、性格、人及關系、情緒、決心、意志、意識、經驗和期望等會幫助它們戰勝自己的行為障礙和促進全面的功能康復。

㈡ 什麼是引導式教育
我向來認為,孩子將來所要面對的一切和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一切會很不一樣。哪怕只有幾十年的時光,我們都會驚嘆事物變化之快。所以,明智的家長最好不要越俎代庖,信口開河,濫用父母權力,隨便決定孩子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要做,更不要用命令式語氣去教育孩子。只要沒有危險,孩子愛干什麼就干什麼。大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保護孩子的安全。
即使明知對孩子不利、甚至有危險的事情,也不要用壓制或命令的方式去限制孩子,而是想方設法去引導孩子。所謂限制,就是盡用命令式的語氣說話,以為做了父母就有這種權利。其實,這么做,等孩子長大後不是變成一個見人就怕、缺乏主見的乖孩子或老實人,就是一個有逆反心理、根本不買父母的帳、和父母關系惡劣的人。一旦父母限制不了孩子,孩子將會變得我行我素,該犯的錯誤還是照犯不誤,害人害己。(遺憾的是,由於這種親子關系的普遍性,很多家長竟然還是稀里糊塗,仍然不從自身找原因,以為這是規律,誰也沒辦法。)
孩子剛剛會到處爬走的時候,我就擔心他會出於好奇去觸摸插座。每次孩子靠近插座,妻子就會緊張地擋住孩子,或粗魯地運用擒拿格鬥招式把孩子小手格開,或乾脆把孩子抱到遠離插座的地方,但收效甚微。於是,我先用點燃的煙頭靠近他的小手指,直到他覺得疼而用力把小手縮回去為止。然後又找來一支測電筆,插入插座中,讓孩子看到測電筆閃著紅光。這時候再拉著孩子的小手去摸電筆,孩子會很害怕,本能地把小手縮回去。接著拿開測電筆,再拉孩子的小手靠近插孔,看看孩子會不會用力把小手縮回去,就這么一次,孩子就知道害怕了。(如果你也想試試,結果發現孩子竟然還很大膽沒有要把小手縮回去的意思,你可以在快到插孔的時候,很快把孩子的小手拉回來,同時發出一些表示吃驚的怪聲音,強行讓孩子感受到害怕,直到形成條件反射。)
孩子還是容易引導的,就看做父母的有沒有這樣的耐性和靈活性。在這個例子中,孩子媽媽的做法屬於被動的保護式,會掩蓋事情的真相,孩子永遠得不到體驗,其對插座的好奇心會繼續保留在心裡,這樣危險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我的做法就叫做引導式,會有效地打消孩子對插座的好奇心。
第二個例子是怕孩子去觸摸滾燙的水、湯或牛奶之類。一般的做法是把這些危險品放置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或不容易碰翻的地方。但總覺得這種做法流於被動,和第一個例子中妻子的做法大同小異,危險因素依然存在。那個時候正好是冬天,熱的液體基本會冒熱汽。我用一個小鋁盆,裝入約50度左右的熱水。小傢伙看到熱氣騰騰的蒸汽顯然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好!這時我抓住他的小手,垂直緩緩按入水中。孩子小手指的第一個關節才進入熱水中,就知道要往回縮。這時候再讓孩子試試,孩子已表現出畏懼。再讓孩子的手掌去觸摸小鋁盆的外周,孩子仍會覺得燙手,也照樣縮回來。後來,餐桌上有了熱湯,我拉著孩子的小手逐漸接近湯盆,結果已經令我滿意了。
不過,當天晚上准備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新問題也來了:孩子看到熱水都有些緊張。不過由於洗澡對孩子來說早已是駕輕就熟的體驗了,孩子只是略微有些緊張,但到了小浴盆裡面,看到漂浮在水面的各色小玩具,孩子還是笑了。
第二天,接著訓練:換一個小塑料盆,還是裝入50度左右的熱水,水面飄幾個充氣小玩具,讓孩子去取,結果孩子又發現自己上當了,哇哇大哭。這時把小玩具撤去,繼續抓著孩子的小手去試熱水,孩子已開始反抗。接著讓孩子面對擺放地板上的充氣玩具,孩子並不敢立即去碰它們。但還是被我強行拉著去摸。孩子在緊張之餘,發現這時候玩具很安全,遂笑容大展。
第三個例子。那是孩子已經5歲左右,會到處跑跑跳跳的時候了。有一天晚上,一家大小到湖邊散步,孩子就喜歡跑。該人工湖的管理部門出於安全考慮,在湖邊的草地外圍用塑料繩與人行道隔離開來,但個別地方繩子因拉伸已經成了絆馬索。如果違反管理規定,硬從人行道進入草地,不小心會被絆倒的。妻子每到這時候總是緊張地大喊孩子,別跑,小心絆倒!但孩子還是照跑不誤。這一天,我看著孩子還是喜歡從人行道跑到湖邊草地里去,就在一處有絆馬索的地方等著。孩子嘻嘻哈哈地一路跑過來了,而我希望看到的情景也出現了:只見孩子被繩子一絆,直直地往前方摔了出去,可是剛剛摔在我兩只胳膊上,只是虛驚了一場,毫發無損。我讓孩子站好,看著他問:看不清路的地方,還敢跑嗎?,孩子閃爍著驚愕的眼睛,搖了搖頭。此後,孩子只敢沿著人行道跑,不敢越雷池一步了。
其實,即使孩子已懂得大人的語言和表情,能用體驗式的地方,還是要盡量用體驗式。體驗式教育就是模擬現實,給孩子創造沒有危險的體驗,結果會給孩子帶來有益一生的體驗和深刻記憶,從而有利於塑造孩子的行為。
㈢ 5I引導式教學包括哪些
這位朋友,您好!
引導式教育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由匈牙利學者András Peto不斷探索後所創建。該法的理論基礎是指通過他人的引導、誘發和教育,採用綜合的康復手段,調動患者的自主運動等各方面的潛力,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來激發患者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以此來促進功能障礙者的改善。
該法目前廣泛應用於小兒腦性癱瘓的臨床及家庭康復治療,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發達國家,通過將其融合在幼兒園、中小學文化課教育和康復訓練當中,取得了不菲的療效,深受家長及社會歡迎。此法在歐美、日本及香港等地非常盛行,近來來,在我國也取得長足發展。
引導式教育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誘導出預想和設定的目標,引導出功能障礙者學習各種技能動作的一種互動過程。
這種技能動作的學習並不是單純的通過外力的協助使功能障礙者完成某種技能動作,而是要通過功能障礙者的本身的內在因素與外界環境等相互作用,使其主動的、相對獨立的完成技能動作。
引導的方式是以適當的目的為媒介,通過復雜的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理互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的神經系統形成組織化和協調性。
換言之,引導式教育體系中所說的康復,並不是僅僅促進功能障礙者的功能障礙本身發生變化,而且同時要使人格、個性發生變化,即智能、人際交往等能力得以提高,進而又促進功能障礙的改善。這一目的的達成,必須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入、傳出神經,經過中樞神經的調節來實現。
神經系統可以把欲達目的之途徑體系化,當一個人慾達一定目的時,首先將這種要求通過傳入神經傳達到腦,使其在腦中意識化,然後由腦發出指令,再由傳出神經達到執行命令的器官,產生特定的功能效應,達到預想目的。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助到您,祝好~!
㈣ 引導式教育的介紹
引導式教育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由匈牙利學者András Peto不斷探索後所創建。該法的理論基礎是指通過他人的引導、誘發和教育,採用綜合的康復手段,調動患者的自主運動等各方面的潛力,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來激發患者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以此來促進功能障礙者的改善。該法目前廣泛應用於小兒腦性癱瘓的臨床及家庭康復治療,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發達國家,通過將其融合在幼兒園、中小學文化課教育和康復訓練當中,取得了不菲的療效,深受家長及社會歡迎。此法在歐美、日本及香港等地非常盛行,近來來,在我國也取得長足發展。

㈤ 引導式教育的專業比較
20世紀中期,各種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法相繼興起,其中以Bobath法、Vojta法和引導式教育方法最為有名。引導式教育法與同時代的其他方法不同,它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教育措施,集康復治療與教育於一體。Bobath法是從神經發育的角度出發,是一種神經發育治療法,主要採用抑制異常姿勢、促進正常姿勢的方法治療腦癱。Vojta法是運動法語治療法,它是對身體特定部位給予壓迫刺激,誘發出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兩個移動運動促進首發的總稱。三者的具體比較,詳見下表: Bobath法 Vojta法 Peto法 治療形式 一對一的治療方法 一對一的治療方法 集體、個體或者家庭療育 理論基礎 以法語神經學理論為基礎 以運動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等醫學理論為基礎 根據運動生理、神經生理教育學、心理學、音樂、哲學等理論為基礎 治療的實施者 由理學、作業、語言治療時等分別進行 由理學、作業、語言治療時等分別進行 由引導員全面負責訓練和特殊教育 每日療程 每日50分鍾的治療 每日訓練4次,每次一個部位3~5分鍾 進行每日24小時的嚴密療育 優點 對痙攣型腦癱有效,一定強度的運動並非加重痙攣 早起診斷、早起治療腦癱。治療的范圍廣泛,經濟適用 兒童可以自主地、創造性地、積極地塑造自己,發展人格 適用的年齡 對1歲以內的嬰兒治療效果好 6個月以內的嬰兒治療有效 適用於各年齡的兒童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康復的需求越來越高。為適應這一客觀要求,從20實際80年代開始,我國以獨特的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與世界現代康復醫學的潮流相匯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有不少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進入康復領域。
康復醫學是一門以功能障礙康復為主導,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醫學學科。它包括康復預防、康復評定和康復治療。康復對象為損傷、急忙行疾病、老齡所致的功能障礙者,先天發育障礙的殘疾者。如腦血管意外、脊髓損傷(截癱)、顱腦損傷、腦癱、骨折、運動器官創傷、截肢和手外傷後功能障礙、腰腿痛、頸椎病、燒傷後疤痕、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和精神發育遲滯的康復等。
引導式教育以教育為主要方法,達到康復的目的,符合目前大康復的潮流,在我國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㈥ 引導與教育的區別
引導與教育概念的區別:
引導:是指通過行為幫人走出困境,或是帶著人向某個目內標集體行動,通過容行為的幫人走出困境。
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引導式教育:
引導式教育是一種教育與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集體訓練、個體訓練和家庭訓練相結合。國際Peto法協會成立,極大地推進了引導式教育療法的發展。引導式教育療法已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用,在歐洲、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引導式教育療法成為治療兒童運動殘疾的主流。
㈦ 出院記錄上的引導式教育訓練是什麼
您好,引導式教育訓練,是鍛煉腦癱等疾病的一項措施,與傳統的腦癱康復各有利弊的,需要康復醫院引導員訓練。
㈧ 引導式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引導式教育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誘導出預想和設定的目標,引導出功能障礙者學習各種技能動作的一種互動過程。這種技能動作的學習並不是單純的通過外力的協助使功能障礙者完成某種技能動作,而是要通過功能障礙者的本身的內在因素與外界環境等相互作用,使其主動的、相對獨立的完成技能動作。引導的方式是以適當的目的為媒介,通過復雜的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理互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的神經系統形成組織化和協調性。換言之,引導式教育體系中所說的康復,並不是僅僅促進功能障礙者的功能障礙本身發生變化,而且同時要使人格、個性發生變化,即智能、人際交往等能力得以提高,進而又促進功能障礙的改善。這一目的的達成,必須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入、傳出神經,經過中樞神經的調節來實現。神經系統可以把欲達目的之途徑體系化,當一個人慾達一定目的時,首先將這種要求通過傳入神經傳達到腦,使其在腦中意識化,然後由腦發出指令,再由傳出神經達到執行命令的器官,產生特定的功能效應,達到預想目的。
㈨ 引導式教育的有啥缺點
說服教育的幾種通病(1)教師重在「說」不重在「服」。在說服教育中,往往是內教師嘮嘮叨叨地說容,只允許學生洗耳恭聽,不允許學生辯解。這種說服不僅難以被學生接受,往往反而會招致學生的厭煩,這樣就使得說服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在有些情況下,產生了德育的負效果。(2)教師重在說「大道理」,不重在具體學生具體分析。在說服教育中,教師為了能使學生說服,往往一開場就擺出「大道理」。這些空洞的大道理往往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無法與學生的價值追求的層級接軌,當然也無法與學生取得共鳴。這樣的說服同樣也只能是蒼白無力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3)教師重在「一定」要使學生服。我們知道對於學生的違規行為,能夠說服其認識錯誤自然很好。但是有時有些學生並不能通過一、二次談話交流就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如果壓迫學生使其表態認識錯誤,只會造成學生口服心不服,是一種偽服。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漸進工作,不能急於求成。
㈩ 什麼叫引導式教育:發源於哪個國家用於兒童康復有哪些益處
引導式教育是國際公認的治療小兒腦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顯著特點是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激發患兒的興趣及參與意識。通過引導員不斷地給予科學的誘導技巧、意識供給或口令,讓患兒主動地進行訓練,與科學的被動訓練相結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復效果;同時將運動、語言、理解、智力開發、社會交往和行為矯正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全面的康復訓練,使患兒在德、智、體、個性氣質培養和行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復和發展。近年來,發達國家將幼兒園、中小學文化課教育和康復訓練融為一體的引導式教育模式,深受家長和社會的歡迎。
引導式教育最早在日本開始實施,現在在歐洲、日本、美國及中國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非常盛行。引導式教育療法除能有效地對小兒腦癱進行康復外,還可以對小兒單純性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孤獨症、成人偏癱和帕金森病等進行康復治療。此外,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早產兒、新生兒窒息、膽紅素腦病等高危兒,以及各種腦病後遺症均有很高的早期干預和康復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