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心理發展理論闡明了教師在學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作為自己活動主體的兒童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教師的作用則體現在如何利用社會環境的巨大可能性去引導和指導在其中生活與行動的兒童。維果茨基在研究教學與發展的關繫上提出了三個重要問題,「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和「學習的最佳期限」。
⑵ 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關於教學與發展的關系,維果斯基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從「最近發展區」的角度。維果斯基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的現有發展區;另一種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維果斯基把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它表現為「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憑借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最近發展區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維果斯基認為,重要的不是今天為止已經完結了的發展過程,而是那些限制仍處於形成狀態的,剛剛在發展的過程。因此,弄清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將大大促進教學對發展的作用。
第二、從「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的角度。維果斯基認為,教學「可以定義為人為的發展」。首先,教學主導或決定著兒童智力的發展,這種決定作用既表現在智力發展的內容、水平和智力活動的特點上,也表現在智力發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兒童兩種水平之間的動力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
第三、從「學習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維果斯基認為,學習任何內容都有一個最佳年齡。如果不考慮學習的最近年齡,從發展的觀點來看是不利的,會造成兒童智力發展的障礙。因此,在開始某一種教學時,除必須以兒童的成熟和發育為前提之外,還必須將教學建立與正在開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及教學應走在心理機能形成的前面。
⑶ 維果斯基是如何看待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對學前教育有何啟示
一、社會交往活動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礎活動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個性的基礎。對於活動的重視是社會文化發展理論的一個特色。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 這種活動形式表現為社會交往, 即兒童與他人的社會相互作用。兒童社會性的發展正是在社會交往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 在幼兒社會性教育中, 一方面, 要擴大兒童社會交往的范圍, 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幼兒同伴交往的作用。另一方面, 對兒童的社會交往給予一定的關注和指導, 使兒童最初的這些社會交往活動更有利於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二、社會關系內化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途徑這一思想對我們准確認識個性的本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並讓我們對「社會關系的總和」與兒童個性形成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剛剛進入社會環境的學前兒童來說, 早期所接觸的人及與這些人所形成的關系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特點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兒童與所接觸到的人形成了積極的關系, 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是積極的信息、積極的評價, 兒童就會發展成為一個相信他人、相信自己的人, 進而形成健康的個性特點; 反之, 如果在兒童生活的早期沒有與他人建立積極的關系, 而是冷漠或者消極的關系, 兒童從他人那裡得到的信息和評價也是消極的, 那麼, 兒童對社會和他人就是懷疑甚至是仇恨的, 就不會發展出積極的社會性。這一點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到佐證。因此, 幫助幼兒在其人生早期與周圍生活的成人及同齡夥伴等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 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重要任務, 也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⑷ 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一書中提出五條新的教學原則是
高難度原則 ,高速度原則, 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以及使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⑸ 教學與發展一書中提出五條新的教學原則有什麼
以高難度進行教學、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理論起指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及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教學原則
⑹ 教學與發展理論的倡導者是
是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贊可夫
⑺ 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一書中提出五條新的教學原則是哪五條
以高難度進行教學
以高速度進行教學
理論起指導作用
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
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
⑻ 簡述維果茨基對教學與發展的關系的見解是什麼
A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立場出發,3、教育與教學是人的心理發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發展是在掌握人類滿足
⑼ 前蘇聯的什麼教學與發展理論以及襪根死因的什麼理論
明顯是凱洛夫教育, 凱洛夫肯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人類的認識過程,即象列寧指出的那樣: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但教學過程也有著自身的特徵,如通過教學使「學生領受既知的、為人類所獲得的真理」、通過教科書的學習,在短時間內就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知識,教科書對學生來說,「是知識的主要源泉之一。」
凱洛夫認為,教學內容決定著學校工作的性質,「教學內容具體表現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並把它們視為國家法定的文件。
凱洛夫提出了「上課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的主張。在總結別人成果的基礎上,明確了六條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系統性和連貫性原則;教學的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則;學生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鞏固性原則。
德育的論述
凱洛夫提出的德育任務有:
形成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
培養共產主義的行為習慣。
培養道德情感。
形成意志堅強的性格特徵
克服學生行為中不良的特徵,諸如無紀律、不負責任、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粗魯、說謊和虛偽、不尊敬老人等。
除此之外,凱洛夫高度評價了學校里的學生集體、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以及學生的課外校外活動對學生教育所起的作用。他提倡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工作,共同教育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