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
1. 藤野先生的教案
http://wenku..com/view/8c772734a32d7375a417805c.html
2. 藤野先生這個人給我的人生啟示
藤野先生這個人給我的人生啟示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課,它的名字就叫——《藤野先生》。
當我第一次打開這本書(「這本書」應改為「這一篇課文」)時,就知道了我國民族的恥辱(此句表意不明確)。當日本(應為「課上」)播放槍決中國人的畫面時,那些清政府派去的留日生竟然拍手叫好,這使我感到一陣惡心。這便啟示我,要做個血性男兒。(有點突兀)
漸漸地,魯迅的導師藤野先生出現了。他雖然出場時衣冠不整,並且衣服破舊,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厭惡,而認為他那是忘我地進行學術研究。直到我讀到藤野先生差助手把魯迅叫去,對他的筆記進行補充、修改時,我才真正地領會了藤野先生做事的一絲不苟和他對於學術研究的認真,他告訴了我:只有一絲不苟,才能有所作為(此句當為真性情)。
當讀到魯迅被別人誤認為偷受(此詞不當)老師指導和老師給他傳了答案,並且說「中國學生不可能及格」的話語時,我便想破口大罵(「破口大罵」為貶義詞,可改為「我便覺憤憤不平」),同時,也暗暗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為我們中國人長臉。
還有一幕是他在一次講演時沒有打領帶。事後學生們大多數都在嘲笑他,而我卻不那麼認為(「不那麼認為」改為「沒覺得有什麼好笑的),我只知道他那是由於太忙碌而無空閑時間打理罷了。這樣,他便給了我個啟示:人不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好才是美,而只要努力使自己內心、大腦變充實便可以了。(文粗意不粗)
還有一次是藤野老師在給魯迅修改解剖圖時說的話,雖然當時魯迅很不服氣,但我卻因此而獲益匪淺,(粗了一點兒,是不是細細說一說自己的真實理解,然後再談啟示?)於是我又獲得了一個啟示:做事就要一絲不苟,不能有半點馬虎。即使那些馬虎是細微的。
最後,當魯迅要回到中國時,藤野先生寄給他一張照片作為留念,也希望魯迅決不要忘記他,有時間來看望他時,我便從他的話語中得到了一點啟示:對待朋友要真誠,不然就不能算是一個好朋友。
啊,藤野先生,你對於魯迅來說是他的老師,但對於我來說,你不僅是我的老師,更是我思想的啟蒙者。你給我的那些啟示我會永遠記得,不會忘記它們。當然,我更不會忘記您,因為,您是我永遠的「朋友」。
3. 學習《藤野先生》的收獲
這故事,當時,中國在鄰邦日本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可是,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便沒有來由地心痛起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讓我想起在郁達夫先生的《沉淪》中,那個在心中默默呼喚著「祖國啊,你怎麼不快點強大起來,你的兒女在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這種國人,希望祖國強大而不去努力,只是無助地祈禱,讓人不僅憐憫他。但是那些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裡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為何意,作者在此則中更著力描寫的,是藤野先生嚴謹的教學作風,對作者真誠的關懷,還有,對於中國,對於「人」的熱愛。作品的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這位恩師的贊揚與牽掛。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耐心輔導,是希望將日本精湛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為中國的人們治療身體上的疾病(事實上,魯迅先生留日學醫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將醫術還原到了它本來面目——為著所有人的健康而學醫,而不是以自己個人的利益為目標,著實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魯迅先生寫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著不斷地「寫為『正人君子』所厭惡的文字」,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敬佩。
4. 《藤野先生》的評價
工人出版社編輯室副主任牛志強:作品按時空順序寫出了「我」的發展脈絡,揭示了「我」的本質特徵——愛國主義與革命民主主義。正是這個超越了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特徵,使「我」和藤野先生的心緊緊相連,使這兩個形象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共同體現一個深刻的主題。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4)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9月,轉赴仙台,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藤野先生這時正在該校任解剖學教授。魯迅在此認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
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魯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懷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發表於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後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5. 初二語文藤野先生
這是我從網上找來的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積累「緋紅、標致、詰責、油光可鑒、深惡痛疾」等詞語。
2.回顧復習作者魯迅及相關知識;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5.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程序設計: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朴、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1.作家作品(顯示魯迅青年和中年時的照片)
學生介紹魯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誕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於上海。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我們在初中學過他的作品有《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社戲》《雪》
(顯示紹興河埠及學過的五篇課文的圖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題意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來」,是魯迅在中年以後回憶自己青少年時的經歷感受的集子,原題是《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我們前面提到的《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選自這一本集子。
3.簡介作者的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准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並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後來放棄了醫學,於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後,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斗,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這篇課文。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准字音,弄懂詞義。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兩名學生,到講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見藤野前,在東京
相識
與藤野在仙台 相處
離別
相別後,深切懷念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緣由,接著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顯示圖片)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麼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下面先來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讀,分析藤野形象
1.學生採用跳讀方式。閱讀有關寫藤野先生的內容
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投影顯示如下)
跳讀課文,找出文中作者關於藤野先生的描寫,說說作者初到仙台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課文如何描寫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學嚴謹
耳聞親見——生活儉朴
學者形象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朴、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大家找找看,一共寫了我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幾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2.學生朗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實習———熱情誠懇
了解裹腳———求實精神
結論:課文具體寫了四個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
投影顯示如下: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敘事應該有詳略
③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敘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播放電影資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衊。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前面我們閱讀了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還有一些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麼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3.領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作者是抱著什麼目的去日本的?為什麼又離開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題小像》詩)
找找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研討交流,教師小結。
A.在東京
所見所聞——清國留學生的丑態
不學無術 思想腐朽
所感————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觸發憂國之情
愛 國
水戶: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棄醫從文(顯示圖片和電影資料)
匿名信事件——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
愛 國
電影事件———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電影注釋(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一次,青年魯迅看到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被認為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軍捉住殺頭示眾。而圍觀的眾多中國人,各個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圍的一些受軍國主義影響的人,大肆叫囂,使年輕的魯迅深受刺激,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對於他們,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重要的是改變人的精神。電影事件,打破了魯迅醫學救國的幻想,從此他便終止學醫,決計要學文藝了。)
D.離開仙台,懷念先生
直抒懷念之情—— 熱情贊頌 高度評價
藏講義 愛
懷念付諸行動——掛照片
寫文章 國
小結主題思想。(投影)
五、語文活動:猜猜我是誰?
學習本文「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寫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徵
教師收齊後打亂,再分發給同學,大家根據所寫的特徵推斷這是哪位同學。
請幾位同學交流,然後研究為什麼猜(不)中的原因,明確寫人必須抓住特徵。
六、布置作業:
抄寫詞語並明確詞義(投影顯示)
緋紅fēi 宛如wǎn 驛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鑒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 詰責jié 凄然qī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 深惡痛疾wù
七、課堂小結
播放電影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品析「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詞對表達文意的作用。
3.研讀精彩語段,體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語言。體驗反思,理解課文主旨。
4.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尚品質。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強盛祖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品評重點句段,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聯系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具准備
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程序設計:
一、檢查作業
採用小組自改互查的方式,組長點評完成情況。
二、研讀關鍵語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1、2語段,思考: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後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2)「實在標致極了」改為「實在丑極了」可以嗎?
學生交流後回答,教師明確:
(1)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
作者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灰色的環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心緒包容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裡面。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2)句中「標致」是反語,用以諷刺。「實在」表示「的確」的意思,用「實在」加強「標致」,增強了這一反浯的諷刺力量,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動後則語意直露,缺乏諷刺意味。
2.學生集體誦瀆第5語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優待。究其緣由是「物以希為貴」.那麼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為」替代嗎?
(2)「居然睡安穩了」句中「居然」是什麼意思?對表達思想感情有什麼作用?
教師點撥: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台受「優待」的原因,有點自謙、自喜,還有點隱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推斷為「物以希為貴」,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為」則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說明這個客店居住條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穩了,表露了作者對生活環境的惡劣不以為意。「居然」一詞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3.學生自讀課文第24至3l語段,合作探究:
(1)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2)「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3)「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嘗」是什麼意思?
(4)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敘述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學生思考、交流後發言,教師明確:
(1)這是在考試風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極大傷害後寫下的一句極為憤慨的話。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的:在他們看來,貧弱中國的國民是低能兒,分數六十分以上,是老師漏題,而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這種出於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所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願望。
(2)文中看電影事件中所敘述的中國人的情形,是依著一個要被槍斃的中國人、一群圍著看槍斃的中國人和一個「我」的次序來說的。特意寫明:「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說明作者沒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觀者。
(3)「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學生看到槍斃中國人時興高采烈的表現。句中的「他們」指麻木的中國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現在遭受屈辱後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看電影事件反映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這兩件事各有側重,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國富強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國民的不覺悟——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從文。
4.學生自讀課文38語段,教師點撥:
語段中「良心發現」一詞是指作者熱愛祖國、勇於斗爭的思想受到觸動;「增加勇氣」是指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對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正人君子」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反動政府的御用文人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文章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思想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5.學生齊讀課文1、5、24~31、36~38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誦讀要求:第1段要讀出辛辣嘲諷意味,第5段以輕松親切語調表現友好之情,24~31段則充滿憤激,36~38段應滿溢感激。
三、合作研討,體驗反思
1.關於課文主旨的理解,淪爭頗為熱烈,對於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於哪一種?結合文(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爭論。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於第(1)種:「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為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麼啟示?請聯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學生積極發言,教師引導、鼓勵。
四、課堂小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升華。魯迅的文章尤為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願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為湛藍、亮麗。
6.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啟示:要清醒的認識當時的社會,選擇適合當時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
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6)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文章一開頭就寫目擊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激起自己想「到別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著寫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是此文的主體,著重寫藤野先生對自己的關懷、教育的深厚情誼,以及放棄學醫的思想變化原因。
這部分在寫藤野先生之前,敘述了從東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見以及在仙台醫專所受的優待。最後「從離開仙台之後」到結尾,寫出了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深深懷念以及藤野先生給魯迅的激勵和鞭策。
魯迅回國以後,之所以沒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這是「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也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
這里透露了作者對辛亥革命後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的失望和不滿,從而也覺得無法報答藤野先生對自己對中國人民的關心和期望,含蓄的筆調更加強了文章思想的深度。
7. 藤野先生的感悟50子左右
思路:根據藤野先生的故事展開。
在讀完《藤野先生》後,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對魯迅先生無限吹捧,更多的是對現在社會上種種現象的思考。
在現實社會中,在本應充滿陽光的青春校園中,那大多數學生,用著國家免費提供的桌椅。書本。甚至免費的住宿,每天念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校規班規背得滾瓜爛熟,背地裡,卻從不把學習當回事,吃喝玩樂,攀比成風。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生成群結隊,以打架為樂。甚至將談戀愛常掛於嘴邊,拿出來炫耀。十五六歲的年紀,本應無憂無慮,一心為未來奮斗,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結下莫多的真摯朋友,收獲最純真的友誼。
十五六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輕松的時代,是一個人展望未來,目空一切,不斷攀爬的時代。然而,又有多少人為了明天會挨打而擔憂,為了失戀而痛苦,為了顯示自己多麼美麗富有而惆悵。那是他們本不該有的。
想一想魯迅先生當初為了中華民族毅然棄醫從文的壯舉,想一想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他們做著不同的事,卻有同一個理想----中國有一個嶄新的明天!為了這個理想,他們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將青春年華送給了祖國母親!
同學們,醒醒吧,當你們學習有關革命先烈的文章時,請想一想,我們在他們用一生換來的美好生活中成長,卻做著這樣那樣的齷齪事,對得起他們的犧牲嗎。
當初,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眾多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從未有一個人喊過苦,說過累。當面對死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畏懼,縱使知道前面危險重重,縱使自己有機會可以逃掉且毫發無損,但沒有人那樣做。即使七八十歲的老人,也願意用鮮血去喚醒中國。

(7)藤野先生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台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