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教學設計
Ⅰ 香菱學詩的主要內容 五十字以內
香菱學詩,大致可分三個步驟。首先是拜黛玉為師,並在黛玉指導下細細品味王維詩。其次是一邊讀杜甫詩,一邊嘗試作詩。其三是經歷了兩次失敗,終於成功
Ⅱ 一篇紅樓夢里香菱學詩的讀後感
從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說起吳 毅「大型的《紅樓夢》選秀活動」鬧得沸沸揚揚,我不禁關心起久違的《紅樓夢》。再次細細品讀,我獨愛林黛玉。愛她聖潔純美的靈魂;愛她才思敏捷,富有詩人的氣質:愛她對愛情的忠貞,愛她為寶玉所流的那一滴一滴的淚;更愛她對香菱的無微不至……淺談香菱的詠月詩書中四十八回寫著,香菱請黛玉教詩。香菱笑稱:「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黛玉的話道出了教育的真正所在,學習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厚積而能薄發,海納百川而能吞吐。只有先鞏固好基礎知識才能一展你的所長,我們且不可做空中閣樓,外表光鮮而實際卻是虛幻的。書中寫道:當香菱說明求教之意時,黛玉慨然允諾:「既要作詩,你就拜我為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這是一個自信大方、善解人意、樂為人師的黛玉。從黛玉教導香菱學詩的過程看,她雖是對一個初學詩的人講課,但她深入淺出地為香菱釋疑解惑,讓香菱從不同方面感悟、升華。這是一個博學多才、能為人師的黛玉!一位名師說過,要讓學生成為河,老師就必須是海。當今的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的殿堂里,曾經領受教育、心理和教學論的熏陶,涉獵了古今中外的文學、歷史、哲學、自然科學的名著。可是,三尺講壇上,學生的嘖嘖疑惑,猶如鋒芒在身……因此,中小學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就理所當然。而且博覽群書,有良好的讀書習慣,應該是為人師表的標志之一。所以,要如黛玉一般,能為人師。黛玉首先為香菱樹立信心:學詩「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你又是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到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其次強調積累,循循善誘。針對香菱的學情,從淺近到艱澀設計,黛玉給她開書目,按當時「詩必盛唐」的觀點,將王維、杜甫、李白三位大詩人放在突出的位置,要求香菱讀每位詩人的作品不少於百篇,目的是要她通過積累、體驗、感悟,領受詩的意味;待到香菱讀完王維的五律詩後,她又要香菱「講究討論」,從而一步一步地將香菱引入詩的境界。最後,鼓勵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卻不說,這種教導對「苦志作詩」的香菱是很合適的,對她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極為有用的。這是一個懂得教學規律、善為人師的黛玉。其實,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懸想階段到「眾里尋她千網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階段,這古已有之的治學之法,與重積累、重感悟,重創新、重實踐的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所以,要如黛玉一般,善為人師。
本文來自: 華語網(www.thn21.com) 詳細出處參考: http://www.thn21.com/top/chusan/15593_3.htm
Ⅲ 香菱學詩中從哪裡可以看出香菱是個什麼樣的人
香菱學詩是《紅樓夢》中的一個插曲,但聯系香菱的一生遭際來看,這個插曲的描寫是作者頗具匠心的安排.脂硯齋對此有精闢的分析,
說:"細想香菱之為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所惜者幼年罹禍,命運乖蹇,致
為側室.且曾讀書,不能與林湘輩並馳於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豈可不入園哉.故欲令入園,終無可入之隙,籌畫再四,欲令入園必呆兄遠
行後方可."香菱是小說中出場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幾歲時被呆霸王薛蟠強買為妾;後來正妻夏金桂一來,她的命運就更為不堪,
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後四十回寫她死於難產,並不符合曹雪芹原來的設計.在情榜當中,香菱位居副冊首位,可見是相當重要的人物.作
者寫她學詩,也是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讀者對她的好感.這樣,當她被無情的命運折磨致死時,就使悲劇性更為強烈了.
香菱學詩,大致可分三個步驟.首先是拜黛玉為師,並在黛玉指導下細細品味王維詩;其次是一邊讀杜甫詩,一邊嘗試作詩;其三是經
歷了兩次失敗,終於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詩比較幼稚,用語直露,把前人詠月慣用的詞藻堆砌起來,湊泊成篇.最大的問題是,全詩沒有
表達真情實感,了無新意.詩中所用"月桂""玉鏡""冰盤"等,詞藻陳腐,所以黛玉說"被他縛住了",即不能從前人的套子中跳出來.
她的第二首詩就有所進步了,能用"花香""輕霜"等比喻,又用"人跡""隔簾"等情景烘托,漸漸放開了手腳.但"玉盤""玉欄"等
詞語仍有陳舊的氣息,而且全詩在詠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題,所以黛玉說"這一首過於穿鑿了".香菱的第三首詩是這樣的: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這首詩是成功的.除首聯外,句句都似非寫月,但句句與月相關.用詞典雅含蓄,設意新奇別致.尤其是頷聯,對仗工穩,言淺意深,堪稱精
妙.它最大的優點,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詠月而懷人,流露了真情實感.這樣,詩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內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
說明了她自己的聰明與優雅素質,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即小說四十九回寫眾人看了她第三首詩所說的"無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觀園里更為名正言順,她做副冊第一人也就順理成章了.
《紅樓夢》中有許多詩詞,這是今天讀者的閱讀難點之一.許多人草草看過,以為作者無所用心,這是可惜的.書中詩詞,往往是與故事
情節融為一體的,每個人的詩作都有自己的特點,表現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詩作,還點明了人物的處境與命運歸宿.如上引香菱
詩第三首中的"精華欲掩料應難",實際就是在說香菱目前的情況.因此,仔細品味書中詩詞,也是欣賞《紅樓夢》的樂趣之一.
曹雪芹借寫香菱學詩,還表達了自己對詩藝的一些看法.他特別強調詩要有新意,要寄情寓興,不能以詞害意,這是一種通脫明達的認
識.從課文中,讀者還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較欣賞唐人詩作,如王維,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儀的優秀詩人.
香菱要學詩,不拜身邊的寶釵為師,卻去找黛玉,這也是合乎小說情理的一筆.寶釵博學多才,詩也寫得不錯,但她並不看重這個,認為
"女子無才便是德".而且,寶釵生性沉穩,不喜歡太麻煩的瑣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學詩的.黛玉雖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卻也有熱
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導香菱不厭其煩,循循善誘,而且言簡意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門徑,獲得成功.黛玉的這種表現,是她性格中另一
側面的反映.從某種角度說,黛玉比寶釵其實更容易相處,也更同情弱者.
香菱:
原籍姑蘇,原名甄英蓮(真應憐),為甄士隱獨女,眉心中有一米粒大小的一點胭脂記。三歲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燈時被家奴霍啟(禍起)看護不當而被騙子拐走,在人販子手中先是賣給馮淵,後來呆霸王薛蟠打死了馮淵,把香菱強買去做妾,改名香菱。後隨薛家進京,一直住在榮府的梨香院。她生得裊娜纖巧,做人行事又溫柔安靜,夏金桂極為嫉妒她。香菱備受夏金桂的折磨,不僅名字被改為秋菱,還險遭謀害。薛蟠出獄後,把香菱扶了正,後難產而死。曾在大觀園中向黛玉學習寫詩。(香菱學詩)
早在香菱未被拐時已有一僧一道見甄士隱抱著英蓮,那僧便大哭起來,又向士隱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里作甚?舍我罷,舍我罷!」已點出香菱「平生遇際實堪傷」第七回周瑞家的在送宮花時見金釧兒和香菱在曬日陽兒,也向金釧兒說:「倒好個模樣兒,竟有些像咱們東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兒。」蓉大奶奶即秦可卿,劉心武認為拿香菱和秦可卿相比是暗指兩人現在的出身並不是真出身,而且要比現在出身高。
癩頭跣腳的僧人給甄士隱暗示香菱命運的判詞:
嬌生慣養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香菱的正式判詞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第一句是說,「香菱」原來就是「英蓮」;英蓮三歲時被拐子拐走,養到十幾歲賣給薛蟠,給這個花花太歲作了侍妾。後來薛蟠娶了個攪家不賢的潑婦夏金桂,又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盡他們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關於香菱的結局,這首判詞說得很明確。高鄂的續書寫夏金桂死後,香菱被扶正,當了正夫人,是顯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圖的。程高很多結局都是按照判詞本意寫的,惟獨對香菱的沒有依照本意,也許是對甄英蓮(真應憐)的憐惜吧!
如果說甄家的小榮枯映襯著賈家的大榮枯,那麼香菱的命運也是對大觀園群芳命運的一個暗示。誰能想像得到嬌生慣養的甄家的掌上明珠,會成為一個讓人作踐的奴才呢?誰能容忍那麼聰明俊秀的姑娘,配給一個只會作「哼哼韻兒」的蠢材呢?有人說過這是「玉碗金盆貯以狗矢(屎)」 (二知道人:《<紅樓夢>說夢》),實在令人惋惜。英蓮就是「應憐」,從作者宿命的觀點看來,這是不可解的,命運是無情的。
首句「根並荷花一莖香」寫的是蓮根荷花同長在一根莖上,一樣芳香。荷花也稱蓮花,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蓮。
「自從兩地生孤木」的「兩地 生孤木」寓一個「桂」字,點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後一句「致使香魂返故鄉」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階級出身的小姐而終於 落入四大家族的羅網,這種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會的斗爭中,中、小地主必然破敗的命運,也抨擊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殘酷,從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慘命運。
Ⅳ 怎樣有效構建初中語文活力課堂
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科應尊重生命,關注人的生命發展,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盡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已十年有餘,但目前還是沒有擺脫單調乏味、枯燥無趣的境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如何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呢?
一、彈性預設,為課堂活力張本。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要求教師備課要充分關注學生,要給學生創造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發展空間。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起來。教師對整堂課從內容到教法的預設要富有彈性,做到「目標留心中,方向緊跟蹤」。設計的問題宜粗不宜細,宜開放不宜於封閉。
例如:筆者教《華南虎》(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一文,根據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以下幾個自學問題:1.文中的華南虎有怎樣的個性?用「我從詩中()一句,讀出華南虎是一隻()的老虎」的句式說話(可從華南虎的處境、外形、個性方面作答)。2.面對華南虎,觀眾有什麼態度?用「從詩歌()一句,我讀到了一群()的觀眾」的句式說話。3.從詩中,你讀出了詩人在面對華南虎的時候與其他觀眾的態度是一樣的嗎?4.生活中還有許多具有華南虎這樣的不羈的人物,你能舉出在困境面前不悲觀失望勇於與命運作頑強抗爭的「老虎」嗎?
問題設計思路按照從形象分析——主題剖析——作品現實意義進行預設。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在課堂上不拘泥於一種答案,從而可以暢所欲言。教法學法的設計也是如此,它更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又如《屏》(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文的教學設計,因為是一篇說明文,如果簡單的從說明內容、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課堂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筆者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假如時光倒退兩百年,你是一家屏風店的老闆,你如何向顧客推薦你的商品?課堂上學生就這個環節以組為單位進行了課本劇的表演,配以自己畫的各種插圖,每組學生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介紹了屏的種類和功用。課堂情境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有趣的表演中掌握了屏的有關知識,從而達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由此可見,一堂課好課的前提是教師對整堂課的全盤把握,並能根據教材及學生特點藝術性的作出預設。
二、平等對活,為活力課堂奠基。
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台上「唱獨角戲」的演員,學生也不再是台下的看客和聽眾;課堂上師生之間是生命的對話與交流,是教學相長情境下的切蹉探討;學生能在和諧、寬松的課堂上,積極、主動的學習。
例如筆者教學《黃河頌》一文時,與學生展開的對話片斷:
師:同學們,通過初讀,你感受到課文當中的哪些詞句我們要特別把它讀好?
生:「望黃河滾滾」的「望」。我認為讀的時候聲音要拖長一點。因為作者站在高山上面,看到黃河非常的磅礴。
師:哦,非常的磅礴。所以我們的聲音也應當怎樣?
生:適當的延長,體現出一種高遠的感覺。
師:好,試一試。
生:我認為「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這句應該稍微讀重一點。因為黃河是呈曲向流動的,在這里應把它讀得有一種高低起伏的感覺。
師:有見解。這句表現黃河的什麼狀態呀?
生:宛轉。
師:那麼聲音也應當隨之變得有起伏的變化。是不是?來,試一下。
一段課文朗讀指導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展開,營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這就是活力課堂的基礎。
三、捕捉生成,為活力課堂潤色。
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育機智,敢於隨著實際情境及時調整課堂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有創新,才會精彩紛呈。
如筆者教《香菱學詩》一文時問學生:「同學們,《香菱學詩》節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原題為『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比較一下這兩個題目哪個好呢?」這時一個學生說:
「我認為這兩個題目都不太好,原題要改為:『慕雅女雅集吟苦詩』更好。因為香菱是個苦命人,她從小就被拐賣,失去親人,所以得詩兩句:『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來吟唱內心的孤苦。」
學生的回答不在老師預設的范圍之內,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怎麼辦?教師是否還按照原來的預定的思路強拉住學生跟著自己走呢?筆者接下來問學生:「這篇課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到底是什麼?是要表現香菱學詩刻苦還是她的悲苦命運呢?」學生思考之後回答:「《紅樓夢》是一首女性的悲歌,香菱是其中最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所以她吟的是自己的苦命詩。」教師再次追問:「如此一個命運多舛的人物,也沒放棄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作者所要表現的僅僅是人物的悲劇色彩嗎?」學生小組交流後得出結論:「作者要贊美香菱,贊美她的好學,聰明,勤奮,所以它也是一首女性的贊歌。但這樣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性最終被摧殘,被踐踏,就更增強了作品的悲劇效果。」
當課堂上出現生成的時候,教師要善於利用,把握課堂生成與課堂中心教學目標相一致的總方向,恰到好處的進行點撥,讓生成資源為課堂潤色。
四、陽光評價,為活力課堂護航。
新課程強調:「評價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鼓勵式為主的肯定性評價,要讓學生感覺到陽光般的溫暖和明亮,從而使學生願學,樂學。評價時要注意以下方面:
1.評價要真誠。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真誠,從語言表達到姿勢表情都要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如果一堂課下來,教師都用「真好」、「你真行」、「真聰明」、「真了不起」一類的語句,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覺得枯燥,尤其是對於已步入初中的學生;
2.評價要因人因境而異。
當一個學生盡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難的時候,可以對他說:「你的想法很獨特,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想出來的嗎?」一個學生回答問題錯了的時候,可以對他說:「老師看得出你很善於思考,說錯了也沒關系,能大膽舉手就是一大進步。」同時,在評價時對於膽大的學生與膽小的學生、成績好的與成績差的學生要區別對待,要讓膽大的、成績好的學生學會冷靜思考,膽小的、成績差的學生學會樂於表達。
3.評價要充滿期待。
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教師的期待高,學生未來的發展就大。教師在課堂上要敢於放手,凡學生通過個人自學或小組合作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都要期待學生自己來解決,決不包辦代替。課堂上教師可以常用 「誰有更好的意見?」「這個問題提得很有價值,誰能解決它?」「別著急,再想想,你會想起來的。」等等這些評價性語言。盡可能激發學生的潛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長久的保持飽滿的情緒,從而為活力課堂保駕護航。
總之,教師要始終牢記課堂教學是人的教學。語文教學一定要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反思,不斷創新,彰顯語文學科的生命活力,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
Ⅳ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為什麼找林黛玉,而不找薛寶釵
我直接幫你復制過來通過前面各講,我對金陵十二釵中個人命運與政治聯系得最緊密的兩個人物——秦可卿和賈元春——的生活原型進行了細致的探索。有紅迷朋友問我:你講的倒也大體上自圓其說,但照你這么分析,《紅樓夢》的文本里隱含著那麼多的政治因素,是否就可以做出《紅樓夢》是一部政治小說的結論呢?我告訴他,我的看法是:《紅樓夢》里有政治,曹雪芹有政治傾向,但是,曹雪芹又終於超越了政治,把《紅樓夢》寫成了一部超越政治的奇書。比如,在第一回里,作者通過空空道人檢閱《石頭記》的心得,明確指出:此書「上面雖有些指
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大旨談情」「毫不幹涉時世」。「奸佞惡邪」對曹雪芹及其家族的打擊刺激是深重的,艱難時世中曹雪芹的感受是豐富強烈的,他寫這部書時,內心裡被這些因素所煎熬,對這些,我們是應該理解的。但是,曹雪芹卻以偉大的藝術力量,從痛苦中升華出理想,他沒有把《紅樓夢》寫成一部表達政見的書,而是通過賈寶玉以及金陵十二釵中許多女子的形象,表達出對人的個性尊嚴的肯定,宣布個體生命有追求詩意生存的神聖權利。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別是在二百年前的封建王朝的社會環境里。
我認為,金陵十二釵正冊里,妙玉這個人物的設計與塑造,就特別凸顯出曹雪芹對政治的超越。如果說秦可卿和賈元春身上的政治色彩太濃,那麼,妙玉身上的政治色彩卻很淡。政治,主要是個權力問題,所謂政治傾向,就是你究竟喜歡由哪種力量,喜歡由誰來掌握權力的內心看法。超越政治,就是對權力分配不再感興趣,就是認為不管你是哪派政治力量,作為權貴,你都不能以勢壓人。這樣的想法,當然就比擁護誰反對誰的政見高一個檔次了。妙玉這個人物,就體現出曹雪芹從政治意識升華到了對社會中獨立人格的關注,值得我們好好探索。
《紅樓夢》第五回,曹雪芹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見到金陵十二釵的冊頁,裡面有正冊、副冊和又副冊,每一冊各有十二個人物。正冊裡面有十一幅畫和十一首詩,現在大家都知道,其中第一幅畫第一首詩說的是兩位女性,以後每一幅畫每一首詩,都預示著《紅樓夢》里一個女性人物的命運結局。在這十二名女子中,她們的排名依次是林黛玉、薛寶釵並列第一,第三賈元春,第四賈探春,第五史湘雲,第六是妙玉,第七賈迎春,第八賈惜春,第九王熙鳳,第十巧姐,十一是李紈,十二是秦可卿。這個排名,匆匆那麼一看,似乎沒什麼稀奇,但不知您細想了沒有?稍微多想想,就會有疑問。
我後來讀《紅樓夢》,讀得仔細以後,就發現金陵十二釵正冊的排列順序有點奇怪。大家知道,金陵十二釵正冊裡面是收入了十二位女性,這十二位女性其中十一位要麼是第四回裡面所寫到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女子,要麼是嫁到四大家族做媳婦的女子,惟獨有一位,兩不是。這兩不是的是誰呢?就是妙玉。這有點奇怪,你現在稍微回憶一下,是不是金陵十二釵正冊裡面,其他十一位都是四大家族的呢?其中元、迎、探、惜這是賈家的四位女子;然後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子,一個是林黛玉,另兩位是寶釵和湘雲。林黛玉雖然姓林,但她是誰生的呢?賈敏生的,賈敏是賈母的女兒,所以她也有賈家的血統;薛寶釵是四大家族裡薛家的後代;史湘雲則是這四大家族裡史家的後代。所以說,她們都是四大家族的女子。
至於王熙鳳,她的身份就更特殊了,她既是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女子,又嫁給四大家族的賈家為媳婦;那麼她的女兒巧姐,則既有賈家的血統,又有王家的血統,她們母女倆不消說都在特定的范疇之內。而李紈雖然姓李,並不是四大家族的女兒,但是她嫁到四大家族的賈家當了媳婦,而且還給賈家生了孩子,是不是?關於秦可卿,前面已經探究很多了,她後來是以賈蓉妻子的身份,在寧國府生活了一段,因此她也是四大家族的媳婦之一。所以這樣算來算去,在金陵十二釵正冊裡面,惟一無四大家族血統,也沒有嫁到四大家族裡面做媳婦的女性,只有妙玉。
開頭我覺得無所謂,後來我一琢磨,覺得有點奇怪:曹雪芹為什麼有這樣的藝術構思?我也跟一些朋友探討過,有的就說可能是書裡面其他的女性角色不夠多,再挑出來加入金陵十二釵正冊可能都不夠格。因為大家知道,曹雪芹他在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的設計上,還是有等級觀念的,能夠入這個正冊的,簡單來說,按當時的標准就是主子輩兒的,丫頭比如說晴雯,再美麗、聰明,再值得肯定,也不能入正冊。是不是主子輩兒這方面的角色不夠?人不夠,拉來湊,所以就想來想去,勉強找一個妙玉擱在裡面?那麼你仔細想想,是這個情況嗎?顯然不是。丫頭我們現在就排除了,因為我們知道他的藝術構思框架——你怎麼評價曹雪芹,咱們現在不討論——他就是有上、中、下等級觀念的。在《紅樓夢》裡面,他寫到賈寶玉到太虛幻境偷看冊頁的時候,先拿出來的不是正冊,是又副冊,拿出又副冊以後,他就翻,他翻了以後,是不是把又副冊全都讀了,曹雪芹全給寫出來了呢?也不是,只寫了兩頁,介紹兩幅畫,每幅畫配有一首叫做判詞的詩,當然後來讀者們都猜出來了,一個說的是晴雯,一個說的是襲人。那麼在這個冊頁裡面,還有十位是誰呢?我們就不清楚,就需要探討,可能在八十回以後,作者會有一個明確的交代,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寫出的兩個,推測出其餘十個也肯定都是大丫頭這種等級的。然後他寫賈寶玉在那兒打悶葫蘆,看也看不明白,也不感興趣,就沒有繼續往下看又副冊,而是又拿出一本來翻,這本就是副冊。在副冊里我們就發現,曹雪芹的構思是這樣的,他只介紹了一幅畫,一首詩,也就是說他只透露了副冊裡面的一個人,那這個人,後來我們猜出來,就是香菱。香菱雖然出身也是很不錯的,可是她被拐賣以後,到了薛蟠家,地位是比較低的,比薛寶釵這些人的地位要低,所以這樣的人曹雪芹就把她安排在了副冊裡面。但是香菱後來畢竟一度成為薛蟠的妾,比大丫頭等級略高,所以她不在又副冊里,估計跟她在一個冊子里的,應該是些次要的主子一類的女性。那麼類似香菱這種身份的,或者類似晴雯、襲人這種身份的女性,我們就不去探討了,我們現在只掃一掃,小說裡面,正經主子小姐身份的,有資格進入到金陵十二釵正冊的,還有沒有?很明顯,起碼有一個,按說是無可爭議的,她就是薛寶琴。大家想一想,這個角色戲多不多啊,作者用筆細致不細致啊,通過其他人物之口對她的贊美多不多啊?所以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但是,曹雪芹他最後調整來調整去,就是說琢磨這個金陵十二釵正冊裡面該放進哪些人呢,我究竟該把哪十二個女子作為我最主要的一組呢?想來想去,他最後放棄了薛寶琴,安排了妙玉。薛寶琴是四大家族薛家的女子啊,按說把薛寶琴擱進去,十二釵正冊不就整齊了嗎?整整齊齊,完完滿滿,都是金陵四大家族的女子,或者是嫁到賈家來做媳婦的人。但是他寧願不整齊,他選擇了妙玉,放棄了薛寶琴。這是為什麼?我覺得值得研究一下。
Ⅵ 香菱學詩的內容概括 300字!!!!
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由香菱到瀟湘館拜訪黛玉時請求學詩寫起,詳細敘述了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
段落大意:
基本可以分為黛玉指導讀詩和香菱練習寫詩兩個階段。
第一部分為第1~3段,主要寫黛玉指導香菱讀詩。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層:20 香菱學詩 目錄
第一層為第1段,主要寫黛玉略說律詩的章法、對仗和平仄,並強調了「立意」是詩的頭等大事。肯定了香菱的聰明才智,給香菱安排了所讀書目的順序。主要贊揚林黛玉的見解與善於教育。
第二層主要是討論詩,也就是林黛玉所說的「講究討論」。實際上是檢查香菱「完成作業」的情況,林黛玉要香菱自己談對詩的領悟,自己只適時加以點撥,表現了林黛玉善於啟發教育。而香菱也不負所望,達到黛玉教育的預期目標,將王維詩中的煉字功夫說得頭頭是道,還能說出對詩境的獨特領悟與理解。
第二部分是4~8段,主要寫香菱在黛玉的指導下練習寫詩的過程。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全部分緊扣「苦志」來構思文章。這一部分按香菱寫詩由失敗到成功的過程又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就是寫作第一稿的過程,第一稿是在「茶飯無心,坐卧不定」的情況下寫成的,遭到了寶釵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評價。
第二層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寶釵評價為偏題,林黛玉則評價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靈性。
第三層就是寫香菱在階前竹下「挖心搜膽」終於在夢中偶得,寫詩獲得成功。
Ⅶ 求答案和板書(高中語文),中文專業試講題目(漢語言文學)。故都的秋,琵琶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2 祝福 3 *十八歲出門遠行 4 *老人與海第五冊第一單元 1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2 裝在套子里的人 3 *邊城 4 *哦、范進中舉(吳敬梓) 20、故鄉(魯迅) 10、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12、智取生辰綱(施耐庵) 18、變色龍(契訶夫) 8、孔乙己(魯迅) 6、熱愛生命(傑克·倫敦) 高中的從高二開始有第三冊第一單元 1 林黛玉進賈府、孤獨之旅(曹文軒) 11、香菱學詩(曹雪芹) 九下 5、心聲(黃蓓佳) 17、楊修之死(羅冠中) 19、蒲柳人家(劉紹棠) 7初中只有九年級才有三個單元的小說分別是 九上 9
Ⅷ 香菱學詩的三境界給我的啟示
首先,要多讀。黛玉讓香菱誦讀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誦讀這種方法對於我們學寫詩也是非常正確而必要的。隨著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詩歌的語言感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詩歌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好比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大。誦讀不僅是學好詩歌的根基,也是提高鑒賞能力的根本途徑。
其次,黛玉認為,要學詩就要學一流的。王維的五言律詩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沒有人能趕得上他;七言律詩,杜甫的詩要是打一百分的話,恐怕要再找出一個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後來一個李商隱也還可以;七言絕句,那是不會有人寫得過李白的了。這三個人,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人稱「詩佛」,唐朝的詩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們三位了,以前一直是這樣評價的。後來白居易取代了王維的位置,因為他的詩裡面有一些反映勞動階級的生活、思想等等,還有他的長篇,如《長恨歌》《琵琶行》都不錯,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維三個人為首的。林黛玉這個看法也是很對的。要學就學一流的,學不到一流還可以成為二流,要是一開始就學二流的,那隻能學成三四流了。我們在閱讀時,也要挑選文質兼美的作品,這對於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膽創作,要敢於想像。香菱學詩,第一首,通篇就是說了「月亮很亮」這么一個意思。所以黛玉就說,初學者看的詩少,措辭不雅,要放開膽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這也是很對的。恩格斯在評論德國詩人普拉頓的時候曾強調說:「寫詩必須有大膽的想像。」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形象思維,也就沒有詩。形象思維的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著豐富的藝術想像,大膽的想像可以使極平常的生活景象煥發出奇特的美感、美質,令人耳目一新。其它文體的創作也離不開大膽想像。
《香菱學詩》中的這些文藝創作理論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
Ⅸ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三)開發右腦潛力,促進思維創造力全面發展。
(四)適應國家上級學校選才需要。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一)轉變觀念,把教的過程轉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樂於自覺求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與自學能力。如:黛玉教詩。
(二)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觀察、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維習慣。
(三) 在處理理解、掌握、運用新老知識矛盾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1,由以知引導出未知過程中,培養聯想與想像能力;
2,由舊知過渡到新知結果中,消除思維定勢;
3,由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系統能力;
4,由知識到技能,在實驗、實踐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5,由內到外,由結果到過程,注重考試的啟發與創造性。
(四)注意不同年齡段學生認識過程的不同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不同教學活動。
(五)注意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發展中的作用。
(六)要特別重視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專指在創造性活動中的思維過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而所謂創造力,是指為改善某一目標,在以往經驗、知識基礎上,經過反復分析、對比、聯想、想想、綜合等思維活動,提出新設想的能力,即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性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一般認為有如下五種品質:
一敢懷疑、不盲從、勇於突破舊框框的求異性;
二善於由此及彼進行縱向、橫向、逆向聯想的品質;
三從不同角度想問題的多向性品質;
四省略思維步驟或跨越事物相關度差距及可觀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質;
五具有辯證分析能力和思維統攝能力的綜合性品質。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人的自身發展去適應它、促進它。因此,從推動現代化建設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就成為擺在教育面前的主要課題。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生理、心理兩方面的發展。心理,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像、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人的心理現象的總體。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即通常指的智慧,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注意、記憶、思維等能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有別於再現思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改善人們智能結構,提高人的素質的需要。如愛因斯坦所說:「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說:「明天的社會,將是人類在技術系統下處理情報資料,運用考察力,而從事於創造性的工作。至於機器則越來越僅是日常的例行工作。」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日本由七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根本目標,就提出「為人的心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中的日本人」。著重培養適應未來科學發展的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包括「能從多方面觀察事物的敏銳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概念抽象能力;能抓住整體中復雜相關的各個部分和要素的分析能力;能全面的、變化的抓住事物的綜合能力;盡可能多的專門領域的知識,特別是邊緣學科的知識。」
這個目標的確定,出於它經濟競爭的需要,也是為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所決定的。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687年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與其相對應的,培根提倡科學教育,出現了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度與教學原則,以及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1873年),電磁波的被證實(赫茲於1888年),和電力的普遍應用為標志,與之相對應的,在教育領域提倡義務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建立理工學院,發展師范教育。第三次,以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建立,原子能的開發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科學教育,強調專才教育,建立研究生制度。提倡中等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的建立及電子計算機的普遍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終身教育、智能教育、未來教育。博才教育育創造教育。由此可見,提倡創造教育,大力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是教育自身發展內外部規律所決定的。
從提高人的自身素質看,進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符合人類智能發展過程的。美國布魯納認為,人類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書本知識的識記、領會。第二階段,用原則概括來解決新問題、分析新情況的能力。第三階段,創造性思維的結合和評價。人類智能由低到高層次的發展,電腦的廣泛應用,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必然性與現實性,開辟了難以預計的美好前景。
(三),是開發大腦潛力,促進思維全面發展的需要。
美國醫學、生理學家1981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斯佩里博士創立的右腦開發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它們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左腦專管邏輯思維,右腦專管形象思維,負責繪畫、音樂、自然風光欣賞,憑直覺觀察事物,縱觀全局,把握整體。按大腦生理學來解釋,可分為類別認識能力、圖形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空間認識能力、繪畫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右腦的記憶容量是左腦的萬倍。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才思是否敏捷,主要取決於右腦。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內容重視數理與語言,而這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人們只重視左腦功能的發展,忽視了右腦。然而腦科學表明,左右腦半球同樣具有高級智力功能,只是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及功能。左大腦半球善於分析、抽象、計算和求同,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學,進行抽象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分析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心;而大腦右半球則善於想像、虛構、感受和求異,是人腦處理表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左右兩半腦在功能上雖有分工,但也有一定互補能力,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缺一不可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只注重大腦一半功能的開發,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浪費!特別是與創造活動直接有關的許多高級智力功能,如具體的、形象的、直覺的、綜合的思維能力,都有在於人腦的右半球。加強形象思維的培養,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必然促進右半腦智力的發展和整個大腦的生理發育,充分發掘人類自身的最大的潛力。
邏輯學家費斯德說:「知識的高速發展部分的必須歸於人類業已積累起來的背景知識所起的背景知識所起的積累作用-----但是,自從十六世紀以來,促使人類長足進步的主要是思維方式亦即科學方法。」因此,腦力的開發,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將給人類帶來不可想像的巨大財富。促使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四)是適應國家為上級學校選才標準的需要。
國家高考的試題,時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教材決定的。反過來,也必將推動教學向著人才培養目標方向發展。幾年的考題都注重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的考察。測驗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敏捷性。八七年語文卷十六頁,五千五百多字,沒有機敏的頭腦,根本適應不了要求。
創造學在國際上的研究,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只是把它作為一門技術訓練課程,納入學校教育中還是近年來在個別國家的事。近兩年,我國語文界有些同志結合教學對創造思維某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做了很好的探索,這是被語文課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分語言和文章。從語言作為人的意識符號看,他是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第二信號系統)相聯系的。它不僅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意志的工具,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這也可以說是語言的一種內部功能。從文章與文學作品角度看,一百九十是篇精選課文幾乎都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創造性成果,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好教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自覺的、有意識的加強這方面探索,一定會把語文教學水平提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呢?
(一)轉變觀念,注意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自覺求異的學習積極性與自學能力。
據說外國父母在孩子放學時,總愛問「你今天又向老師提什麼問題了?」而中國父母則問:「老師今天又教你什麼了?」中國老師往往喜歡那種「終日不違如愚」式的學生,而外籍教師則抱怨中國學生不好教,不知提問題。只有把立足點移過來,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生學的過程,才能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
我國古代很注意啟發性教學。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和學記中的「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都是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探索,自覺求異。「憤、悱」就是在疑難面前,欲解不能的狀態。後三局就是誘導啟發增強自信。《紅樓夢》林黛玉很懂這個道理。在她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領略她循循善誘的師德師能,更能領會出她關於構思詩的感性思惟狀態及詩的標準的論述。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學詩分這樣幾步:
一注重自學,加強指導。開始主要布置香菱自已多讀範文,從旁指導。
1,去其畏難,鼓其自信心,破其迷津。黛玉接手後就說:「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2,導其方向,破其迷津。香菱說她最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在學不出來的。」
3,精選教材,要學生細心揣摩。王維五律100首,老杜七律120首,青蓮七絕1--200首。肚子里先有這三個人在做底子,然後再讀其它。
二抓住重點、難點,平等討論。也不說的很多,而是順人思路,藉以破難,因勢利導。一日,黛玉道:「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 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
三是苦練實練,激發靈感。香菱接受作業後苦到什麼程度呢?寶釵說;「這個人定是瘋了」。「可真詩魔了」。詠月詩寫了兩遍不合格,被退回重寫。最後終至精血誠聚,靈感來潮,激發潛能,「忽於夢中得了八句」。總算成功了。
黛玉教詩,是一篇完整的創造思維教學過程。從中可見,教者首先必須深諳教材真髓,才能名師出高徒。黛玉的詩道、品格合於一身:「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也。豈冬烘翁可比?
縱觀近年語文教改中,涌現出的優秀教師,盡管具體做法有異,但都貫穿了這條誘導啟發基本精神。
1,加強預習,強調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自學、思考,還要進一步探討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提出問題,主動的把懷疑、評價預想加到裡面,學會自己提問題。不僅解疑,而且質疑。這樣在邊讀邊思考中,是自己處於主動支配地位,從而提出反映鞥新的因果聯系、新的信息組合的較高層次的問題。這樣問題的提出就標志著認識已跨進新創造的大門。愛因施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這里,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愛葉老說:「可獲得獨創成功的快感」,(包括能向老師提出創設性的問題)、「作比量長短的思考」 、「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和第一次閱讀新教材的新鮮求知慾。這種心理是繼續向下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布魯諾說「學習最大的刺激乃是對新教材的興趣。」
2,導讀、討論,是學生在進一步精讀教材的基礎上解疑問難,和師生討論啟疑解疑的過程。讀書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邊讀邊勾劃圈點。隨疑隨記,隨得隨評,隨積累隨歸納整理,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在課堂導讀過程中,教師最應忌諱的就是炫耀多知善講。仍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路發展。自己則「引而不發,躍如也」。為學生設疑、啟疑、點疑,以便使學生在師生在共同解疑中,不斷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把問題逐漸引向深入。
朱熹是提倡讀書有疑的。他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方始是學。」但是他未能向前邁一步,在似乎無所疑之中去創設新疑,這才是創造性思維所要求的,這「 方始是學」的根本目的倘不能在學思結合有所創新上下工夫,那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美國亞克敦,除了博覽圖書館書以外,把家中收藏的七萬冊書全部讀完了,而且做了讀書附記與校勘,但終生無任何創造性建樹,無一專著發表。鄭板橋曾說:五經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是書獃子,漢魏六朝,三唐(初盛晚)兩宋詩人,字字都學,便是蠢人。
在討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積極性。氣氛輕松活潑,學生智力才能處於最佳狀態。學生不愛發言有兩個障礙,除了不相信自己,習慣於照抄書本與老師的話,主要是怕答不好丟面子,自尊心特別強。因此老師不要輕易說這也不行那也不對,把課堂搞的緊張兮兮的。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那種好提新問題的冒尖學生。
西德心理學家海特納教授,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出12條訓練法,對我們很有啟發。例如第二條他說:「不以權威態度對待學生」,第五條,「不要向學生予示結果和方法,要推遲判斷。」第七條,「鼓勵學生獨自評價他人的進步、成績。」第十一條,「培養挫折忍耐力」及十二條「抓住整體結構,不讓學生過早研究一個孤立組成部分。」以免過早單一化
或鑽牛角尖里出不來。這些對語文教學的導讀、討論這一步,都有重要啟示(見《創造學》)。
3,練習與考試。很多成功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意在聽、說讀書訓練與考試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
習題的設計,深淺適度,靈活多樣,富於思考。題,出的好,學生對這個思維發散點興趣能厚,可以在比較、聯想、想像中「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調動各種接受器官參與活動,使學生感到勞動創造的愉快。在愉快中進取。這樣就要求練習題注意目的性、多樣性、趣味性、啟發性、差異性。而在考察題目的類型上也注意從判斷、選擇、配對、比較、填充、分析、綜合、量大、題活、綜合性強等多方面考慮,以便於有助於發展人的創造思維。
(二)注意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觀察能力。
觀察,包括注意與知覺兩個階段,是有意的知覺活動。由於知覺同思維密切聯系是觀察的主要特徵,故觀察有時也被稱為思維的知覺。有人把大腦功能分成四種能力:吸收能力、貯存能力、運行能力與創造能力。觀察與注意即屬於吸收能力。觀察,不僅在耳聰目明,更表現為心智腦力敏銳深刻,注意力的集中。而這正是創造思維所需要的品質。
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感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作家、美術家、科學家、發明家,無不得力於觀察力的敏銳。晚清著名畫家任伯年,為朋友畫貓多幅不中意,直到有一晚上爬上房頂,親自觀察了一隻又驚又怒的貓,才華除了傳世的《狸貓圖》。中學課本吳丞相為歐陽修品畫,也說明了觀察的重要。
觀察,一要進行細致的比較,找出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比如有這樣一個智力測驗題: 「南來的北往的兩隊人要同時過一座獨木橋,怎樣過?」粗心的孩子就可能想加寬橋面,機智的孩子可能想一個抱一個調換位置。而善於觀察的孩子可能發現,題給的條件,從南來和向北往實際上是一個方向,按次序走就可以了。這里用的南來北往,不是習慣用語的固定含義,有向南去的,有向北去的,而是就字面取義。傳說福樓拜教莫伯桑寫作時就要求他觀察一堆篝火和樹,寫出這堆篝火和這棵樹的特點;還曾要求他寫出與別個不同的雜貨商與守門人的特點,而且要他用一句話讓人知道一匹馬與前後五十匹馬的不同之處。
二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就觀察到的東西進行聯想、推理,像福爾摩斯那樣。
四要注意敏捷,講究速度。高考語文題量很大,反映慢的,不等弄明白,下課了。
(三)在處理理解、掌握與運用知識過程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Ⅹ 關於《香菱學詩》
讀《香菱學詩》有感
叔本華曾說過:「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麼你永遠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紅樓夢中香菱學詩就很好地說明了一個道理:採花莫怕刺,這對於我們中學生的學習是個很好的榜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香菱之所以想學詩,興趣是她最先的出發點,平時,她也愛看些詩集,如上賈府在這個特殊環境里,文學氛圍濃厚,更是增加了對詩的興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卻寥寥無幾,你不見那草草學子被師大脅迫著學這種特長,那種特長,而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卻被早早的扼殺。最後,少數人站在了人生的領獎台上,而更多的人卻成為人們慘痛的教訓,正所謂「吃草的駱駝莫喂肉。」
香菱為了採花,在滿是刺兒的玫瑰花叢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讀,於是向燈下一道一道的讀,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她也不睡,中學生若能如此勤奮,即便是笨馬,也有先飛的一天,讀書,不僅用眼更要用腦,邊看邊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讀詩便是例證,她讀詩後對詩的感悟,寶玉也稱贊,並說:「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對於一個初學者,能有這么快的進步,也不能不讓人贊嘆。
香菱開始寫詩人,可那「玫瑰的芬芳」還遠躲著她,留給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氣餒,因為她知道跌倒了,只有爬起來,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於是,在前兩首詩都通不過後,便繼續努力:「她便要思索起來了……各自散後,香菱滿心中還是愁詩……香菱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最終,她的詩博得了眾人的好評,都爭著要詩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卻沒有幾條,更多的荊棘叢生,懸崖峭壁,如果因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採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人生的輝煌的點,但我仍然要說,只要經歷過,成功和失敗同樣精彩,因為經歷過了,你總會比別人多一條通向成功的路。
願菱荇花香飄滿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奮進,最終到達那美麗的玫瑰園,盡意的采樵,記住:採花莫怕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