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取氧氣教學反思
『壹』 製取氧氣!
過氧化氫加二氧化錳做催化劑,不用加熱,在試管內常溫反應
高錳酸鉀要加熱,能源耗費較多
『貳』 製取氧氣的三個反應原理
(1)氯酸鉀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加熱分解為氯化鉀和氧氣:
2KClO₃=(MnO₂)2KCl+3O₂↑
(2)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分解為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
2KMnO₄=(加熱)K₂MnO₄+MnO₂+O₂↑
(3)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
2H₂O=2H₂↑+O₂↑

(2)製取氧氣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氧氣的製取:
1、實驗先查氣密性,受熱均勻試管傾:「試管傾」的意思是說,安裝大試管時,應使試管略微傾斜,即要使試管口低於試管底,這樣可以防止加熱時葯品所含有的少量水分變成水蒸氣,到管口處冷凝成水滴而倒流,致使試管破裂。「受熱均勻」的意思是說加熱試管時必須使試管均勻受熱。
2、收集常用排水法:意思是說收集氧氣時要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3、先撤導管後移燈:意思是說在停止制氧氣時,務必先把導氣管從水槽中撤出,然後再移去酒精燈(如果先撤去酒精燈,則因試管內溫度降低,氣壓減小,水就會沿導管吸到熱的試管里,致使試管因急劇冷卻而破裂)。
『叄』 製取氧氣的方法
高錳酸鉀制氧氣:
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
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裝----裝葯品
定----把試管固定到鐵架台上
點----點燃酒精燈加熱(先預熱,注意:一律先讓試管均勻受熱,否則會因冷熱不均炸裂試管)
收----收集氣體(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
離----把導管從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氣法,此步驟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導管在蓋上玻片)
熄----熄滅酒精燈
注意點
①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試管底部炸裂試管;
②葯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先預熱,之後可以將酒精燈的外焰對准裝有葯品部位定向加熱
③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
④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於氣體排出(大約0.5cm);
⑤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並堵塞導管,使所製得氣體無法較好排出;
⑥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冒出時再收集(剛開始排出的是試管中的空氣,此時收集氣體不純);
⑦實驗結束時,先移走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進熱的試管引起試管炸裂;
⑧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以便把空氣排盡。
2KMnO4=K2MnO4+ MnO2+ O2↑(條件:加熱)

『肆』 上化學課學習製取氧氣的方法。300字作文
給你個素材,你可以用上,稍微改一下.用一下素材就行了
發現
氧氣是由約瑟夫·普利斯特里和卡爾·威廉·舍勒獨立發現的.雖然卡爾比約瑟夫早發現一年,但由於約瑟夫首先發表論文,所以很多人仍然認為是約瑟夫首先發現的.普利斯特里卻支持燃素學說.氧氣的英文名是「Dioxygen」,由拉瓦錫定名於1777年,指出物質只能在含氧的空氣中進行燃燒,燃燒物重量的增加與空氣中失去的氧相等,從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定律.另有說法認為氧氣首先由中國人馬和發現.
氧氣(Oxygen)希臘文的意思是「酸素」,該名稱是由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所起,原因是拉瓦錫錯誤地認為,所有的酸都含有這種新氣體.現在日文里氧氣的名稱仍然是「酸素」.而台語受到台灣日治時期的影響,也以「酸素」之日語發音稱呼氧氣.
氧氣的中文名稱是清朝徐壽命名的.他認為人的生存離不開氧氣,所以就命名為「養氣」即「養氣之質」,後來為了統一就用「氧」代替了「養」字,便叫這「氧氣」.
製取
拉瓦錫曾以汞在空氣中加熱,產生紅色的氧化汞粉末,再加熱氧化汞取得純氧.
2 Hg + O2 ==△== 2 HgO;2 HgO ==△== 2 Hg + O2
實驗室中常用氯酸鉀晶體與二氧化錳(催化劑)混合加熱製取:
2 KClO3 ==MnO2== 2 KCl + 3 O2↑
或利用二氧化錳催化雙氧水分解產生氧:
2 H2O2 ==MnO2== 2 H2O + O2↑
再或者用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
2 KMnO4 ==△== K2MnO4 + O2↑ + MnO2
工業上則是利用分離液態空氣和電解水製取氧氣:
2 H2O ==通電== 2 H2↑ + O2↑
用途
氧氣的運用包括鋼鐵的冶煉、塑料和紡織品的製造以及作為火箭推進劑與進行氧氣療法,也用來在飛機、潛艇、太空船和潛水中維持生命.
『伍』 求製取氧氣實驗的實驗心得
高錳酸鉀制氧氣 很容易把手染上高錳酸鉀 實驗如果出現問題 水槽中的水會被染成紅色
『陸』 製取氧氣
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步驟為:1.連接裝置2、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3、裝入葯品 4、把裝完葯品的試管固定在鐵架台上 5、點燃酒精燈加熱 6、用排水法收集 7、把導管從水槽中撤離 8、熄滅酒精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