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邊款教學
⑴ 怎樣練習篆刻邊款
新手學習邊款可以適當臨摹,建議學大家的楷書邊款,主要用切刀,經常在要臨摹的筆畫上比劃,比如左尖橫主要是從右到左下刀要重然後切下,多試驗,慢慢就行了,滿意請選滿意答案,祝你成功。
⑵ 篆刻,邊款怎麼刻
篆刻
邊款
是篆刻創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如書畫作品必須落款一樣。刻制邊款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1、邊款內容。邊款內容一般應結合
印章
內容確定,另外可刻
作者
名號、時間、地點等等;2、確定邊款若乾麵。例如方章刻
一面
款,應刻在印章
左面
,刻兩面款時,即從正面刻起,總之,最後
款字
總落在左面;3、刻款有陰、陽或陰陽結合款,
字體
最好用
魏碑
行楷
,也可用行、草、篆、隸等字體。4、刻邊款一般用
切刀
刀法
,也可用沖刀;5、刻款講究
章法
,字體大小、分行,款字
上石
後使
石面
典雅、美觀。
⑶ 篆刻印章的邊款採用哪些方法
印章的邊款稱為「款識」。石章上的邊款興於明清時期篆刻家的作品中,他們在治印時都刻上邊款,甚至把邊款當成篆刻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邊款的內容,可刻有作者的姓名或雅號,作品的創作日期(如農歷的年號)、地點、作品的釋文。也可刻上詩、詞、句等,也可刻作圖案……,內容多種多樣。邊款的內容與字數不限。邊款的拓法一般採用「臘拓」、「墨拓」兩種。
⑷ 印章篆刻入門
樓主你好,鑒於你是初學者。我建議你准備,小篆字翻譯字典,合金篆刻刀,印泥,石料,砂紙,鉛筆,橡皮,白紙,如果你有書法功底的話就不用准備鉛筆了,用毛筆就好。
你可以上網路上搜篆刻教學視頻。。如果你想速成的話你可以臨摹一些好的篆刻作品。。或者去一些教學班學習一下。。再有就是挑選石料時應注意。。對於透明石料,在暗處對著燈光,或對著陽光,檢查其質地是否均勻,有類似玻璃顆粒的不要,有很多其它質地的成分的不要,會損壞刻刀。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買著名的石頭,如青田,壽山等等,這樣的石頭一般都質地均勻。不過因為你是初學者還是不要買這種比較貴的石料。。。還有就是以下幾點注意事項了
1.跑刀
初學刻印,由於握刀不穩,無名指又抵不住印章,用力過猛,往往造成「跑刀」。跑刀一會傷及筆畫,二會造成左手受傷,鐫刻時要格外注意。防範的辦法是:行刀時,右手無名指一定要抵住印章,握石的左手要低於印面1厘米,用力要適度。至於用印床夾住印章鐫刻,雖能防止傷手,但遇隨形石等仍須以手握石,故兩者均需掌握。
2.石屑飛揚
鐫刻印章時,首先要磨平印面,這樣就容易造成石屑氣揚,日久天長對人體有害。故在磨平大批石料和印章時,要注意室內通風,最好用廢舊砂輪片來磨,邊磨邊用清水沖洗,即可避免石屑的危害。另外,鐫刻印章時,也會產生石屑,此時不要邊刻邊吹,而應用右手無名指抹平石屑,使之填入石章凹陷部位。石屑過多,可用手指抹入容器中,接著鐫刻即可。
3.刀之銳鈍
對於刻刀的銳、鈍問題,過去眾說紛紜。有的人主張用刀要鋒利;有的則認為用鈍刀治印古樸渾厚應為上乘。我們認為,刀之所以能刻石,一是硬度高,二是尖刃鋒利。尖刃不鋒利,刻刀入石就很困難。所以,刀的銳、鈍,應理解為刀口開得大小更為合適。銳者,刀口角度小,呈V狀;鈍者,刀口角度大,呈V狀。但刀鋒必須快利。銳者以刻小印和朱文印為佳。鈍者以刻巨印和白文印為好。二者用途不一,各有千秋。不必硬性規定何者為優,何者為劣。
注意了這幾點就應該沒問題了。。。。祝你成功。。。望採納。。謝謝
⑸ 篆刻印章的邊款該怎樣刻,內容都有哪些
刻邊款,篆、隸、草體多用雙刀。行楷多用單刀,即一刀一筆。鐫刻邊款,可按筆順刻。明人文彭所刻邊款,沿用了刻碑帖的方法,即先將字寫在印章上面,然後用雙入正刀刻出,字體線條流暢,但缺乏蒼古之氣,今人運用很少。黃易沿習丁敬用單入切刀法刻邊款。據傳,黃風氣鐫刻邊款右手握刀不動,左手拿石章就鋒而刻。每刻一字。印章必旋轉多次,方寸之地刻上百十字,印面光潔如初,別有一番風韻。近代趙之謙、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等篆刻大家刻款,使用的也是丁黃之法。其中,白石老人刻款,先將橫畫一次刻出,旋印後再刻豎現,最後補齊其他筆畫,字體剛勁古拙,自成一格。 初學者鐫刻邊款,最好使用行楷小字。行楷小字一般都是直接奏刀。但運刀時要注意行氣,並用刀角入石,用力釘下。刻「點」時,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橫畫」時,先用右刀角著石一按,刻出橫畫收筆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右刀角向左彎一按即刻出起筆。刻「豎畫」時,先將右刀角鍥入石內,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長撇」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行楷中很少有捺筆,邊款中的捺筆多為「反捺」(即長點)代替。總之,鐫刻邊款,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 另外,鐫刻邊款還需要注意石質的優劣。行刀時,用力要有輕重之分。石質鬆脆的宜輕不宜重,過重則筆畫崩成一片,無法辨認。但過輕也不好,過輕拓出的邊款字跡不清,影響印章的整體效果。
⑹ 篆刻的邊款應該如何練習,不像印文一樣有,有字典可查。
篆刻邊款是篆刻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篆刻邊款的概念如同書畫作品題款,對字體無明確要求,但又與書畫題款風格明顯不同,即要求有金石趣味,許多名家好採用楔形刀法刻制印章邊款,當然採用何種刀法並非絕對。至於如何練習,這里很難幾句講清。
從你的問題中可以推斷,你目前學習篆刻還不太系統,建議你先看看鄧散木所著《篆刻學》一書,內里系統地介紹了學習篆刻的相關知識(當然也包括你問的邊款問題的答案),相信你可通過它更深入地了解篆刻藝術。
⑺ 篆刻邊款如何刻
所謂邊款,一般泛指刻於印側或印背的文字、題記。它起源於隋唐。當時制印部門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圍刻上制印年記、編號和釋文等內容,雖然還稱不上藝術,但已形成了邊款藝術的雛形。
正是有了這些簡短而又草率的原始邊款,後來明清乃至當今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邊款藝術才得以發展起來。
下面,我們用一張圖,以刀口的視角,形象展示邊款刀法:
⑻ 篆刻中如何刻邊款、拓邊款
首先,刻邊款,盡量不要用篆體,要讓人一目瞭然,看得懂,一般都是印文正刻,很好刻的。
其次,拓邊款,
拓制印款的方法有濕拓與干拓兩種,濕拓之流行於清末,而干拓之法則在民初才有,茲分述之。
濕拓
濕拓又為稱為水拓或墨拓,它的拓法與拓碑碣上的文字相同,必先用水濕後墨拓,所以有後者兩種名稱,其實三者是一體的。
拓款用的工具有機老虎、拓包、白芨、墨、硯、水、紙、刷子、絲絨、新筆和小瓷盤等。稯老虎亦稱稯刷,是用稯絲紮成圓形稯刷子,這種稯刷高一寸半或三寸左右,直徑也是一寸半,是用選好的細稯絲作成的,捆紮其緊,下端露出來的稯絲密而齊,是用來壓擊紙張使之遇凹下陷用的。此地買質細密的稯老虎不易,可以用用久久了的須刷,將之修,便很好用。有的用頭發捆成柱,代替稯刷,更為好用,只是製作起來甚難罷了。拓包是四寸方極薄的紡綢一塊,將棉花團一個,搓成約一寸大小,外包一層卡其布,再把紡綢包在外面,扎緊上端而成的,可以視需要作大小各兩三個備用。紡綢不易找,可用平面緞氶或細的尼龍布代替,總以細薄為佳。白芨是用以浸水,一日夜之後,便浸出類似膠水的水液出來,如果將白芨切片,以溫水浸一小時亦可。用這種液體,刷在印側上,可以將印譜紙適當性地粘貼著,然後方可墨拓。印譜紙一定要細而薄,不可有渣子,否則,拓制時即不清楚。墨拓時應用新研的墨汁,不可用宿墨,墨汁中更不可有墨渣。筆宜用新筆,用以刷水上石。
工具准備妥善之後,拓時先將石章置薄書本上,以防撞傷,再以白芨水濕石側,水以適度為上,然後把印譜紙置在石上,使其正直,且控制其高度,預留錯印的位置。紙著石後,因有水份,故能貼符其上,此時,再用一小張棉紙或毛邊紙,覆在印譜紙上拓款的部位,共同按壓,並以刷壓擊,使印譜紙經壓擊之後,紙能陷入石上字跡的凹處為度。上覆的紙,很易碴損,可換紙兩三次。因為中國手工紙很有彈性,可以稍事伸縮,所以印譜紙不會破裂的。壓緊後,將最後的棉紙揭去,下面的印譜紙則已漸干,要看紙面的濕干程度,大約有九成半干時,就可以用拓包著墨拓制了。
拓包上墨,是先將新研好的墨汁,用筆蘸至小瓷盤內,以拓包蘸瓷盤上的墨,再用小拓包蘸取大拓包上的墨,相互拍打,至墨色勻凈時,由石上無字處漸漸拓至有字,拓時墨淡,一次拓過,只是薄薄一層,必需拓三、四次乃至五、六次才能全黑。拓時先後後重,至全黑後,可以用拓包橫豎擦擊,以取其黑亮。拓好後,等紙干透,便可輕輕揭下。如欲墨拓處烏黑而發光,更可以於拓後以絲絨在印款處磨擦,使墨色之處,發出光澤。
拓款有很多要點,如紙張的選擇、拓色蘸墨之多少、拓時用力的輕重、壓擊時用的襯紙與力量的大小、稯刷的好壞等,均需一一體會,才能由工作時獲得經驗,有了豐富的經驗,拓邊款便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了。否則,一個邊款要拓一小時左右,試想一部印譜,紙有一二百方印,如果一一拓制,豈不成為浩大的工程了。
⑼ 篆刻中如何刻邊款
具體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點」以刀上鋒側勢切刻,「橫」以刀鋒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時略重,「豎」下刀時略重,「轉折」一般單刀刻,轉折處分兩刀完成,有時看起來像一刀。懂得單刀楷書邊款刀法後,多臨多練即可掌握。至於行草印款可取法鄧石如、吳讓之,魏碑可取法趙之謙,篆書可取法吳昌碩諸家。
印款的創作應注意兩點:一是文字可記事、記興、記時,也可發表藝術體會與見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與形式要考慮與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邊款刻制的方法,大約可分三種:切刀刻、沖刀刻、劃刻。前兩種所用的刻刀是平口雙刀,後一種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邊款,是一般篆刻家最樂於使用的方法,刻制時持刀如持毛筆狀,將刀口右側著石,用力下切,如刻「點」,則純以右邊刀尖下壓並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為一小三角形。刻「橫劃」,則將刀口放平,以右邊刀尖下壓,並稍向左前方推動,便成為一個弦長鉤短的不等邊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揚的,與書法的橫劃一樣。刻「撇」的時候,與橫劃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著刀下壓,向左下方略推即可。「豎劃」的刻法是由筆劃開始處入刀下壓,如劃短則一刀可成,劃長則漸向下沖移,至筆劃盡處為止。刻長劃多兼用沖刀,尤其是長的直劃,常常如此。刻「鉤」則除刻直劃如上述外,並另起一刀,由直劃下端著石,向左前方推動,自然便連成一鉤。刻「捺」多借長「點」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長點之虛尖,對准應連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時,則由長點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對准長點盡止處,而向右方壓切,則虛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
沖刀的刻法,與切刀著力點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與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來刻。如刻一橫,切刀著力在右下角,刀也是從右下角入,但沖刀法則由左邊處處入,向右面實處沖刻。切刀法刻出的筆劃宜短,而沖刀法刻出的筆劃可長些。切刀法是石不動而刀動,何雪漁、丁敬身便都如此。沖刀法比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則整飭工穩。
切刀與沖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劃刻成字的,刻法與寫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為用這種尖刀來刻的邊款,大多是草書,刻時腕力要強,方能與寫字一樣,使轉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鄧石如、吳讓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書寫在右側上,再用沖刀的方法刻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