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吳正憲教學設計

吳正憲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2-02 03:43:34

A. 怎樣備好一堂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和保證。教師備課的重點應該是每節課的知識點和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規定了在每節課上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哪些能力,教師如何在不偏離重點圍繞教學目標靈活地展開教學內容授課,教師在授課之前應做哪些工作:
一、在鑽研課標上下功夫(研讀課標,確定教學的目標)。
所謂課標,就是教學的標准,教學的依據。標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確把握教材的訓練要求。吃透課標,才能抓住教學目標,抓准教材訓練點,抓准情感目標的滲透點,才能根據目標對教材進行處理,加工、設計。目標清楚,萬變才會不離其宗。在反復研究課標後,再確定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二、在鑽研單元目標和教學參考上下功夫。(研讀教參,讀出編寫的意圖)
課標是一個學段的目標和要求,單元訓練是對一個單元、一篇文章的目標和要求,是對課標階段目標的分解。單元訓練的目標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課文的訓練點。在備課之前,閱讀單元提示,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本單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單元在整冊書中的地位。把這些搞清楚了,才好給所教的這部分內容定位,確定教學的重點。吃透單元目標的同時,再看看教參。教參只是參考,不要完全當作教學的要求。要學會分析、比較,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在深入鑽研教材上下功夫。
(一)是細讀:教材上所有內容都要讀,還要把與本冊教材相鄰的二冊教材都要找來讀一下,可以了解本冊教材的知識點是在學生學習了哪些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又是今後學習哪部分知識的基礎(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這樣你在教學時,就能把握住哪些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可以解決的,哪些是學生努努力可以摘得到的。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還可以節省教學時間,補充拓展大量知識。
(二)是試做:復習題、練習題以及教輔材料上的題,都要親自做。並且要求學生操作的自己也要先操作一遍,而且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名學生,那樣去做去想、去體會思維過程。這樣你可以發現,哪些題有難度,需要你點撥提示,有哪些是變式題。如果難度過大,可以當堂補充個例題進行講解,為學生課堂或課下作業掃清障礙。
(三)是深思:第一要思考知識點,找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理清前後聯系。其次要思考教材意圖,充分發揮教材上主題圖的作用,想一想教材要通過這幅圖達到什麼目的。第三要思考重點和難點。從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來確定本節課重點是什麼?難點又是什麼?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輔以知識訓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備難點,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教材中蘊含一名一暗兩條主線,一條是數學知識。這是寫在教科書上的,另一條是數學思想和方法,需要教師讀懂教材後面的東西。四是思考學生,每上完一節課,教師要明白這節課哪些知識點學生都掌握了,還有哪幾個學生,某個知識點沒掌握,不論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哪些知識掌握的扎實,哪些知識掌握的不扎實,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五是思考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很多,不同類型的課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都是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學生都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從自身特點、教學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可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四、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教學的層次性)
教學設計像蓋房,不僅要架起房梁,而且還要進行精緻的裝修。對於每個教學環節的巧妙設計,就是對於教學設計的精裝修。老師每一句話該怎樣說,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個段落的教學都要有層次,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藝術性。對於某一個重點段落的教學,首先要確定這個段落描寫了什麼?有什麼樣的寫作手法,表達方法?我要通過這一段落訓練學生那些技能?這些都明確之後,進行教學層次的設計,第一次讀干什麼?有什麼意圖;第二次讀讀什麼?這樣的教學層次清晰,把對於這段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五、在了解學生上下功夫(研讀學生,讀出教學的方法)。
學生是我們備課的重要依據,學生是一切教學的起點。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只有研究和估計到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做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的具體需要,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
怎樣分析學生,確定一堂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了解學生很重要,了解什麼,從哪些方面了解?
①掌握目前學生的一些基本狀況:比如學生總體狀況如何,某一個體又有哪些差異,從他們的基礎,能力看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各個層次的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備課時設計適當的問題提問適當的學生。
②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知道了什麼,學生不知道什麼,學生想知道什麼?備起點(起點要合適,才有利於促進知識遷移);備疑點。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教學時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多用啟發,讓學生積極思考,質難質疑,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教師指導則點到為止,讓學生自己把能力充分發揮,將疑點搞清楚。
③了解學生的舉止和需要,學生喜歡用什麼方式來學習數學?
用什麼方式了解學生:
1.課堂觀察 ⒉問卷調研 ⒊作業 ⒋課堂練習 ⒌談話。
④學生不感興趣怎麼辦?
學生都會了,人們教什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很重要..
⑤學生不會怎麼辦?
⑥學生出現了問題怎麼辦:給學生搭建腳手架。
怎樣搭建腳手架?
1、用好素材
2、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3、給學生獨立操作、思考的平台
4、給學生交流的機會
六、在教學過程上下功夫.(研讀教學環節)
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考慮教學中各個環節,分析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盡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課堂教學中要設計有效的高質量的問題的設置,問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七、注重反思。
反思是實施新課程,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通常是在不斷反思中經過多次修正、完善後才形成的。實踐中,教師要有強烈的「優化」意識,針對自己擬出的「教學設計」文本要經過反復推敲、揣摩思考哪些資源可能更換、充實?哪些環節和問題可作進一步改進?經過課堂實踐後,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意想不到的現象和缺憾,教師再通過反思,對教學設計進行提煉、升華和融合。
吳正憲老師在「怎樣備好一節課」的講座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備課的四個關註:
1、我們要到哪裡去?——設計教學目標
2、我們在哪裡?——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
3、我們怎麼去呢?——寫出教學設計
4、我們到了沒有?——課堂評價
總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備好課是關鍵環節之首。在備課環節這一關時,目的要明確,要求要具體,措施要落實。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練習的多樣性,明確教師「教」的任務,學生「學」的方向。力爭在備課環節做到教與學的結合,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一節課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備課。只有把課備好才能把課上好,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此,我們在備課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學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B. 吳正憲如何做好教學設計講稿

很想拜讀一下吳老師的教學設計講稿,謝謝

C.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什麼是課堂實效性?
「實效性」一詞,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解釋。吳正憲老師在《數學課堂實效研究(精簡)》中指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主本技能的落實,為學生的發展注入了後勁。具體說來,就是我們老師應該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針對授課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合理選擇教學方式,使每個上課的學生能在上課的四十分鍾內最大限度的理解知識,並在情感和方法上有所收獲,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本人的幾點關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性的看法
1、充分的課前准備是一堂好課的開始。
有「備」而來,是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必要條件。在以前的教學中,強調「備學生、備內容、備教法」的課前准備,放在新課標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兵法中強調知已知彼百戰百勝。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對象,我們首先應該對其有充分的了解。我們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包括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生活經驗以及個性特點等等,甚至包括興趣愛好。我們對學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幫助我們設計好一個能被學生所接受甚至產生共鳴的課前預案。

D. 如何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一、解決問題與傳統應用題的區別:
對於應用題教學,我們都熟悉它的結構、類型以及解題思路、方法等。新課程改革以來,把「應用題」改為「解決問題」,「應用題」也不再單獨的安排一些單元,而是把解決問題貫穿到四個學習領域之中。那麼應用題與解決問題到底有何區別呢?我引用吳正憲老師的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1. 重視過程的教學:應用題更多的強調盡快獲得答案;而解決問題是強調一個過程,就是尋求解決問題方式方法的過程。重視解決問題的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比獲得一個結論本身來的更重要。2.不僅僅依附一個知識點:應用題往往是結合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例如今天講加法,就是加法應用題,明天學乘法是乘法應用題,應用題常常是依附在某一個知識點的背景下;而解決問題是強調針對具體的一個真實的情景,它更多的強調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今天講完加法後,解決問題的情景它可能不局限於用加法,也不局限於用減法,它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它是不僅僅依附於某一個知識點的。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用題教學把應用題歸成類,集中一類問題進行思考,強調速度和技巧;而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換句話說就是在一種新的情境中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使問題更具挑戰性,可能一個問題跟著一個問題。學生面臨具體情境不同,問題就不同,學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它更具有挑戰性,更具有新意。4.問題的開放性和多元性:解決問題強調廣泛性,即從生活中來、從兒童已有的經驗出發、從現在的科技、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提煉問題。問題本身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也是其很重要的一個特徵。這是吳老師對應用題與解決問題之間區別的一段解讀。搞清楚他們的區別後,針對目前解決問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制定了小專題: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前「解決問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內容?受老教材「應用題」教學的影響,對「解決問題」如何處理存在疑惑,現在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了,不單純局限在文字敘述題了;不再去抓題型教育,不再完全按照應用題的結構來進行分析,條件和問題都開放了。作為教師如何去引導孩子,如何教學這部分知識,很難把握。
2、作為學生,在讀懂題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存在問題:題目的呈現方式大多是都是圖文並茂,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眾多的信息,學生不能夠有效地提取出來,不能夠准確地把圖畫信息轉化成文字信息,有的孩子就把圖畫的信息遺漏了。同時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3、教材中沒有給學生清晰的分析,第一步算什麼,第二步算什麼,學生中出現了會寫不會說的現象,如何處理?
三、對本內容的理解:
新課程中對解決問題的呈現方式給孩子和老師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間!現在的解決問題不在是單純的計算技巧的教學,而是更具有實戰性、挑戰性、更接近實際生活。它不是簡單的停留在「你是怎樣想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的過程中,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處理信息、如何分析信息等等,他都是橫亘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一道坎,然而在跨越這到坎的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提高和鍛煉。另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留給教師的空間更大了,只要教師稍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很多的問題里都有可深入研究的問題。如在三年級上冊有一道有關買票的問題,在解決問題後,我又追問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買集體票比較省錢,什麼情況下需要各買各的,為什麼?這樣,這類型題目的解題模型已經在孩子腦海中有了記憶,更為值得珍惜的是,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積累了生活經驗。以上是我對解決問題的淺顯理解。
四、具體的做法:
1、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解決問題,《標准》中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是:「能在教師引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首先,以例題中提供的學校生動活潑的內容為素材,展示實際活動學校開運動會中的計算問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從學校生活選材,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的理解。教學例題時,我採用「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反思——比較異同」模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同一問題由於觀察點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得的出答案後,我並沒有滿足,而是讓學生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經歷的同時,總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從已知信息入手,先選取兩個相關聯的信息提出問題,算出中間量,再把中間量當作已知信息和餘下的信息經過運算得出答案。如:學生根據「每行有10人,每個方陣有8行,」可以算出一個方陣有幾人這個中間量,然後再乘3就可以得到答案。選找兩個相關聯的信息,可以算出一個中間量,然後和另一個信息經過運算得出結論,這也是這類問題解決時比較快捷、簡便的方法。另外我在收集信息時,每出示一題都注意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如:學生由於觀察不深入,沒有發現3個方陣這個信息,學生補充後,我讓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完整的敘述信息,,又如第3題中信息過多導致學生選取信息混亂,也就是說學生在篩選信息的過程中存在困難。我就讓學生以班為單位發揮集體的力量,交流篩選收集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有與同伴交流的體驗。這樣做既然讓學生經歷了,又有所收獲,而不是停留在解題的表面現象上,即解題技巧上,我想這也是《課標》中將應用題改為「解決問題」的目標吧。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教材呈現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注意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因此我在每一個問題中都鼓勵學生展示不同的解決辦法,使學生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說:例題中可以先算一個方陣的,也可以先算3個方陣有多少行,還可以橫著看先算一行共多少人…做一做中可以…(舉例)另外,練習中的習題,有的情景圖中蘊涵有解決問題的多種信息,揭示了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選擇信息,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第3題,學生可以從先算出每層多少瓶入手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先算出每摞多少瓶入手解決問題,還可以……做一做中,學生可以先算一盤有多少個雞蛋,也可以先算有多少行,甚至還可以把8盤雞蛋分成好幾個部分來算,這完全取決於學生觀察思考的角度。這些習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尋找一種或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與同學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氣氛中發展創新意識。
3、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范圍擴大了。教學時,我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採用獨立嘗試、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如,出示例題後我並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的方法,通過在組內和班內交流,使學生能將所想與所做統一起來,達到心、手、口的統一。
4、重視讓學生說思考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同學們在匯報時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或者和同桌、在小組里說說思考過程,達到讓學生能寫出來就能說出來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本堂課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對於解決問題的教學,我還有許多的困惑,提出來請大家幫忙出出主意。
1、解決問題還用象以前應用題那樣分類嗎?如果不分類,那麼學生中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依然對解決問題一塌糊塗,這該如何解決?
2、解決問題還要不要給孩子分析數量關系?
3、解決問題注重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問題的出現也以圖文形式出現,該學的知識例題不出現,使學生主線不清晰,比如說今天的連乘應用題,孩子連最基本的敘述題意,也就是收集信息都存在很大困難。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4、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寫算式不會說思考過程,出現了說、想分家的現象,那麼還需不需要讓學生寫以前所說的小標題?
5、分析法和綜合法這兩種有效的分析方法還給學生講嗎?講,有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嫌疑,不講,學生的解題能力下降?如何處理這兩者的矛盾?
6、新理念強調過程,而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敘述,單從算式看,存在一定偏差,而家長教師都感覺學生能力下降,如何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009年4月24日「兩地」「五校」教學研討會)
(附教學設計)
《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慣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2、通過學生合作、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3、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能力。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口答:
1、公園舉行花卉展覽,擺了6排菊花,每排5盆,一共擺了多少盆?
2、學校運動會上,三年級6個班舉行跳繩比賽,每班選10人參加,一共要選多少人參加?
3、學校組織廣播操比賽,同學們站成8行,每行10人,()
4、學校組織廣播操比賽,同學們站成3個方陣,每個方陣有8行,()
二、學習新知:
1、出示情景圖,學生收集信息。並根據收集的信息提出問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2、解決問題
先讓學生自主列式解決,再小組交流方法。匯報。

1、3個方陣有多少行?
8×3=24(行)
2、3個方陣有多少人?
24×10=240(人)

綜合: 8×3×10
=24×10
=240(行)

可能有以下幾種方法:

1、每個方陣有多少人?
8×10=80(人)
2、3個方陣有多少人?
80 ×3=240(人)

綜合: 8×10×3
=80×3
=240(人)

1、3個方陣一行共有多
少人?
3×10=30(人)
2、3個方陣有多少人?
30 ×8=240(人)
綜合: 3×10×8
=30×8
=240(人)

學生匯報時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同時教師課件演示每種思考方法。
3、比較異同:
比較三種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組討論)
指名匯報。相同:都是乘法解決的問題。不同點:先求的問題不同。
教師小結。

E. 怎樣備好一堂數學課

<根據視頻資料整理>主講:吳正憲1、 到哪裡去-----設計教學目標2、 我們在哪 ----關注學生的實際3、 怎麼去呢-----寫出教學設計4、 到了沒有------課堂評價一、 如何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要求,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備課的重要依據之一:課程標准、教材。根據三維目標進行教學設計。落腳點在學生的探究過程,探究的方法、過程往往比單純的獲取知識更重要,這樣的課就厚重了。有時似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象貼標簽似的。1、 備課的重要依據:課標、教材2、 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3、 整體把握三維目標,不能割裂4、 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二、 怎樣分析學生,確定一堂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備課的重要依據之二:學生的實際。了解學生很重要,了解什麼,從哪些方面了解?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知道了什麼,學生不知道什麼,學生想知道什麼?了解學生的舉和需要,學生喜歡用什麼方式來學習數學?用什麼方式了解學生:⒈課堂觀察⒉問卷調研⒊作業⒋課堂練習⒌訪談學生不感興趣怎麼辦?學生都會了,人們教什麼?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很重要..學生不會怎麼辦?學生出現了問題怎麼辦::給學生搭建腳手架。怎樣搭建腳手架1、用好素材2、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3、給學生獨立操作、思考的平台4、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學生是我們備課的重要依據;學生是一切教學的起點,也是一切教學的歸宿。三、 怎樣設計教案,確定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和環節?傳統五環節教學:復習、新授、鞏固練習、小結、布置作業。對新授課課堂教學流程有了怎樣的變化?1、情境創設2數學活動3、匯報交流4、拓展運用5、課堂小結6、布置作業。抓住數學的本質不放鬆。情境創設很重要:創設情境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情境要有數學味;情境要有挑戰性;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情境;認知沖突情境;數學知識自身發展的情境;抓住數學的本質,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設計中,要關注數學思想方法。教學設計中,要找准重點,突破難點。對練習課也要創設好的情境,在活動中發現規律;利用規律,解決問題。

熱點內容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