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2-02 04:15:34

Ⅰ 論語十則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
子乎?」(《學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Ⅱ 論語十則教案

http://wenku..com/view/fa1c731cfad6195f312ba6ef.html

Ⅲ 《論語十則》教案

《論語》教案2 一.復習:背誦前兩則以及課下實詞。二.新授:這節課我們學習三,四,五則 1.朗讀,翻譯這三則,教師在黑板上歸納重要實詞。 2.老師:何為「溫故」,何為「知新」請同學們舉出例子。復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新知識的呢? 3.學生:反復閱讀,反復練習。 4.老師:在復習的時候要動腦思考,有觸類旁通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融會貫通,遷移的能力。提問:那為什麼說溫故知新之後就可以成為老師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傳授,而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維,沒有創新能力,沒有歸納總結提煉的能力,會有什麼後果呢,那麼由此,我們能想到什麼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問: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們來看下一則 5. 老師:「學而不思」在學習生活中指什麼樣的人,「思而不學」指的又是什麼樣的人?請同學們舉例子學生:前一種是書獃子,不會動腦思考;後一種是夢想家,沒有行動。學生:一種是非常用功的學生,一種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學生。 6. 老師:同學們說的很好,那你平時學習時有沒有這兩種狀況呢?你覺得這兩種情況哪種更有害呢?(後一種更有害)為什麼「思而不學」更有害?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著天上掉餡餅,就會一事無成。學生:如果只想不做,總是異想天開,就會一無所得。 7. 老師:我們在學習時,應該思考什麼問題呢? 這兩則強調的是學習方法,我們要反思自己,平時是否做到了這兩點。 8. 朗讀背誦三,四則。 9. 齊讀第五則,考慮一下,這一則寫了什麼內容?是否有不懂的問題。 10. 學生:我想到了兩小兒辯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時候。學生:聖人也不是什麼都懂,我們平常人就不用裝懂了。 11. 老師:說的很好,由此我們能想到什麼呢,做人要具備什麼品質?(謙虛,虛心,謙遜)一個人,總是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強不知以為知,要實事求是。提問:在學習中,同學們有沒有「不知為知之」之時?怎樣才算是懂,才算是會? 12. 學生: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向別人請教,多做題,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13. 這一則是告訴我們謙虛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驕傲。正所謂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孔子樸素的話語中蘊含著亘古不變的真理。需要我們每個人用心體會,用心品味。三.練習:背誦默寫這三則四.作業:課後閱讀中學生讀本《論語》。了解孔子的學生。

Ⅳ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有害於你的學業。」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凋落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不要強行於別人身上。」

Ⅳ 《論語十則》教案

《論語十則》教案

《論語》十則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2.學習古人勤學好問,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
教學設想
1.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孔子,教學第一、二、三則。
第二課時,講評練習,教學第四、五、六則,總結思想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進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教育
3.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釋詞、口譯,分析前三則。
教學過程
1.簡介孔子和《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50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經周遊列國、終不再任。晚年致力於教育,是第一個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還整理《詩》《書》,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迷信鬼神的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見解。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意義的見解。
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思想的正統,影響極大。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談論。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2.教師范讀課文。
3.正字正音。
慍yùn 罔wǎng 說yuè——不亦說(悅)乎
4.教學第一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子曰」:子,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這里可譯為先生、老師,指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後面省略了學的內容;而,順接連詞;時,按時,時時;習,溫習、實習;之,代學習的內容。學了(什麼),按時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了解;而,轉折連詞;慍,惱恨、怨恨;君子,這里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卻不惱恨(他),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包含幾層意思?各表明了學習上的什麼問題?
這一則包含三層意思: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一層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禮記�6�1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於學業進步,自然成為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度問題。
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層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度的問題。《論語�6�1憲問》篇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幫助體會這一層的含意。這一層含蓄地表明了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的正確態度。
第一則三句話講了三個意思,層次分明,言簡意賅。
5.教學第二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後面省略了代詞「之」;為,作為、當作。復習舊知識,能夠領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麼問題,具有什麼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里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容,即知識的擴大。這里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復閱讀,而是在不斷復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6.教學第三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麼問題?具有什麼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闢的。
布置作業
1.抄寫、今譯、背誦前三節。
2.說說「不亦說乎」中的「說」、「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與在現代漢語中用法、意義的不同。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釋詞、口譯,分析後三則;「而」字的幾種用法。
教學過程
1.檢查作業。
結合學生回答明確:古漢語中的「說」,有時通「悅」,是形容詞;「可以」,多用作兩個詞,「可」,是「可以」的意思,「以」當「用」、「把」講,介詞。這與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不同。
2.進行新課。
(1)教學第四則。
①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②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子貢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以何。為什麼,憑什麼;謂之,稱他。子貢問道:「孔文子(謚號),為什麼稱他為『文』呢?」「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好(hào),喜愛;恥,把……當作恥辱;下問,問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聰敏而又喜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因此(他的謚號)稱他為『文』」。
③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中,孔子對弟子進行了什麼教育?表明了學習上的什麼問題?
這里孔子借回答子貢提出的問題,教育弟子既要勤學,更要好問,要敢於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表明了在學習上要有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態度。韓愈在《師說》中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意思是說,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向萇弘請教關於音樂的事,向師襄學過彈琴,向老聃問過「禮」的知識。這些人的學識和個人修養都不如孔子。這正是孔子對子貢答話的很好的註解。
(2)教學第五則。
①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②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默默地;識(zhì),記住;之,它,代所學的東西;厭,滿足;誨,教導;何有,有何,有哪一樣;於,在;哉,嘆詞。默默地記住學過的東西,對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誨人從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Ⅵ 初中語文老師課程了!

——實施新課程的反思 目前中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形式: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分班、分科、按時、集中學習。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備課是否充分。 當前,初中語文教師備課有幾大誤區: 真正根據學生實際分析文章特色;要麼處理不好備課與教案的關系,備課只是抄個教案完事,上課時只按教案宣讀實施。 二是備課時重知識輕過程。把教學目的定位在應付考試上,備課時只搜選考試可能考的知識,反復訓練而不考慮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過程指導和情感熏陶上。 一、整體把握學科特點,明確階段目標。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階段目標從「識學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把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每冊每單元又有相對集中的要求和重點,教師備課時要從整體上把握。 二、挖掘文章特色,發揮例子特色。 幾千年文明沉澱下來的廣博文化需要學生傳承,而短時間內我們只能學習其中最典型的、窺一斑而知全豹,所以,我們深入挖掘每篇文章的特色,從中吸取精華。 例如: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文言文《童趣》和《論語》十則。 二者同為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背誦課文、培養文言文語感是新課程對文言文的共同要求,但兩篇文章的區別是:《童趣》主要是敘述童年趣事,內容貼進學生實際,且語言淺顯易懂,重要的文言詞語不多。《<論語 十則》重在治理,內涵深奧,語言高度凝煉,詞語意思古今變化大。針對二者的不同,教學的重點和過程設計也應不同。前者應以理解課文內容即體會「趣之所在」為重點,並在這一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文言文語感。後者則把重點放在理解記憶文言詞語、熟讀成誦,結合實際理解運用哲理上。在過程處理上應以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為主,以引導聯系實際理解體會為輔。 我們綜合分析文章的體裁特點、語言特色、思想內容等方面,抓住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如:同為品味語言,不同體裁的文章風格不同,寫景散文,一般用生動地語言描繪極富意境畫面,品味精美語言,體會場景意境、揣摩作者思想感情態度,學習遣詞造句技巧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如《春》;敘事文章特別是小說,小說中人物的語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特別是中國傳統小說,品味不同性格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分析評論人物形象是學習的主要內;,科普作品表達力求符合客觀實際,語言准確嚴密;論辨性作品邏輯性強,表達嚴密,有力度。 三、深入調查,充分了解學生實際 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是主要活動方式,是讓學習者有可能從個人實際需要與可能展開學習活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為不同的學生,起碼是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 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與學習進度等。教師了解學生的哪些方面呢?第一,通過閱讀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或平時的觀察,分析學生在此年齡階段的共同特點,如心理特點、理解能力、興趣愛好等。第二,通過詢問學生家長、任課老師、其他同學和學生本人或平時觀察,了解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第三,充分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把握情況:學生以前對此問題的了解情況和興趣;學生現在對此內容有什麼疑問?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哪些方面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個別談話,安排預習讓學生提問題等方式了解。這是教師備課時需重點了解掌握的。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是教師為學生規劃學習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師在設計時以問題為核心,在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講解、點撥,然後再激發出新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會有留空間,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發揮的機會。同時,因為教學設計作為教學活動的預案,把以學生問題為中心的設計整得細一些,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尢其是涉及多種教方資源的整合時,多一點事先的准備,能有利於教師根據課堂實際及時調整。所以教學設計應該多留選擇,應該相對宏觀並貼進學生實際。 最後一點,別忘了寫教學反思!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Ⅶ 論語十則課件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三、教學重點 1.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四、教學難點 1.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並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後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准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2)、認讀課文(15分鍾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3)、析讀課文。(12分鍾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註,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麼喜歡它。 (4)理讀課文。(20分鍾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於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於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於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於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於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於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六、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於「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學而》 廣東 胡壽棟 問: 《論語·學而》篇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我總覺得沒有什麼關聯,後兩句跟學習更無關系。如何整體理解這三句話呢? 答: 初看這三句話確是沒有關系。但反復研讀,就能發現這位祖師爺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遊齊、衛、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於個人修養問題。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系是多麼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繫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裡感到喜悅、高興,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於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Ⅷ 論語十則 《天凈沙秋思》 《 錢塘湖春行》 朱自清的《春》 蒲松齡的《狼》 任選一篇 設計一個講課導語 謝

教法老師的作業~
中文系的吧~

Ⅸ 誰有《論語》十則的教案

《論語》十則教案9
作者: 加入日期:06-10-26

《論語》十則 教材分析:《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並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論語十則》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發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識《論語》,走近經典。教學重點: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理解各則語錄的字面意思。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參觀導入播放多媒體課件:(山東濟寧「孔廟」的視頻錄像與講解)要求學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統治者神化為「先聖」也曾在文革期間背負一身「罪狀」,請說說你自己的眼睛發現和理解的孔子。「參觀」後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見解。 通過「參觀」活動增長見聞,激發興趣,引發思考。初識作者和論語多媒體展示:1、 孔子: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2、《論語》:我國儒家經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指定學生讀簡介、學生記憶並筆記。對作者和論語地位的了解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把握文章主旨。 初讀課文 1、 播放課文錄音,布置聽讀任務:注意讀音、斷句。2、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和斷句。3、 要求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後自由朗讀。學生聽讀課文並完成聽讀任務。反復朗讀。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語感和興趣。嘗試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學任務: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翻譯課文;2、教師巡迴指導點撥3、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4、教師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通過自讀、合作、聽講逐步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習慣。擯棄滿堂灌的做法。齊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布置作業1、熟讀、背誦課文及重要的文言詞語意思。2、課下搜集孔子的資料,並積累幾則其餘的自己感興趣的論語在下節課交流。3、背誦全文。 鞏固並拓展延伸本節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各則語錄,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設疑導撥法。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檢查復習發一份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翻譯的小測驗題。(可收部分)答題,未收部分學生課下交學習小組長協助檢查。檢查學習效果。但務必及時反饋。齊聲背誦全文師觀察哪些學生尚屬濫竽充數和不熟悉者,以便課下重點檢查督促。生背誦課文。既是檢查鞏固也是在誦讀聲中進入經典學習的情境。 分組討論探究布置討論任務:十則語錄中哪些是探討學習方法的,哪些是探討學習態度的。請分類筆記。學生分組討論,並各自分類做出筆記。然後各組展示學習成果,由教師引導對不同意見的討論。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改變滿堂問的學習模式。 自由論壇要求學生說出對自認為最有價值的一條論語的認識。深入思考並積極發言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並鍛煉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體驗反思要求學生思考:舉出實例說一說哪一條自己做的比較好,哪一條還很有差距,以後的生活實踐中應如何做。針對自身情況認真總結反省並發言從經典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來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 學以致用要求學生用學過的一條或兩條論語來寫一段話在筆記本上造句並互相交流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百家講壇開設「百家講壇」要求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積累的成果,並說出自己對孔子和論語以及經典作品的認識過程和獨到見解。在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探討和提高。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調動學生熱愛經典的興趣,增強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業課外閱讀並選背《弟子規》年終進行比賽。 讓國學之精華沉潛於學生們的血液之中熔鑄出民族之魂。 教學反思傳統的串講式文言文教學法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設計使陳舊的文言文課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生從僵化的學習中解放出來,饒有興味的吮吸著傳統文化的營養,與遠古的原創大師進行著精神對話,相信,通過文言文教學,學生定能增加對國學的認識,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熱點內容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