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的教學設計
㈠ 三年級古詩《夜書所見》的書字是什麼意思
一、《夜書所見》的「書」的意思是書寫。「夜書所見」的意思是在晚上寫下我看到的事物。
二、原文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翻譯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帶來了陣陣的寒意,秋風使江上的遊子思念起家鄉。
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還亮著,猜想是孩子們在斗蛐蛐。
(1)夜書所見的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一、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詩中一個「送」字令人彷彿聽到寒氣砭骨之聲。
二、他以「籬落一燈」隱喻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三、詩歌流露出留戀童年生活之情。兒童夜捉促織,勾起詩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這首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於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後以景結情,詞淡意遠,耐人咀嚼。
㈡ 夜書所見是幾年級學的
三年級。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作品原文
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白話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遊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㈢ 夜書所見的作者的資料
夜書所見
【宋】
蕭蕭⑴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⑵。
知有兒童挑⑶促織⑷,
夜深籬落⑸一燈明。
【注釋】
⑴ 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⑵ 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⑶ 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
⑷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⑸ 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賞析】
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准確。錢鍾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雲:「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參考資料:http://www.chinesef.net/wxyd/zgwx/gdwx/gscmp/gscmp-songdai/003-01.jsp
葉紹翁 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葉氏。生卒年不詳。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斷,平易含蓄,詞淡意遠,耐人尋味。另外,周密《齊東野語》載其詠史詩《漢武帝》一首,頗盡諷刺揶揄之能事。
葉紹翁詩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賢小集》本。他別著《四朝聞見錄》,雜敘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軼事,頗有史料價值,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代表作有: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台,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嘉興界
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田家三詠
葉紹翁
織籬為界編紅槿,排石成橋接斷塍。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間茅屋兩池菱。
田家三詠
葉紹翁
田因水壞秧重插,家為蠶忙戶緊關。
黃犢歸來莎草闊,綠桑采盡竹梯閑。
田家三詠
葉紹翁
抱兒更送田頭飯,畫鬢濃調灶額煙。
爭信春風紅袖女,綠楊庭院正鞦韆。
漢武帝
葉紹翁
殿號長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無人世團圞樂,枉認蓬萊作帝鄉。
㈣ 三年級夜書所見古詩的注釋
夜書所見
作者:葉紹翁
蕭蕭①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⑥客情②。
知有兒童挑③促織④,
夜深籬落⑤一燈明。
注釋
①蕭蕭:風聲。
②動:打動。
③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④挑:捉。
⑤促織:俗稱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因為他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
鑒賞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於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於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讀一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准確。這首詩在最後兩句用了一個修辭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是因為:夜深了,但籬笆下面還有一盞燈在發亮。」
錢鍾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雲:「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㈤ 夜書所見,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書的意思是:書寫。夜書所見是指在孤寂夜裡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出處】《夜書所見》——宋代: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5)夜書所見的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1、《夜書所見》創作背景
這是葉紹翁在異鄉觸景生情之作。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並捉蟋蟀。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2、《夜書所見》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詩中一個「送」字令人彷彿聽到寒氣砭骨之聲。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㈥ 《夜書所見》 中的書是什麼意思
書:動詞,「寫」的意思。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全文為: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6)夜書所見的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是葉紹翁在異鄉觸景生情之作。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主旨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詩歌流露出留戀童年生活之情,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這首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於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後以景結情,詞淡意遠,耐人咀嚼。
作者簡介: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宋詩人,著有《四朝聞見錄》,補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庫全書》。詩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補遺》,其詩語言清新,意境高遠,屬江湖詩派風格,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
㈦ 《夜書所見》的內容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㈧ 夜書所見的詩意(小學3年級)
詩意是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㈨ 《夜書所見》的問題
《夜書所見》是(南宋 )代詩人(葉紹翁 )寫的,題目的意思是(在夜裡寫下我所見到的事物和感想),這首詩描寫了(夜晚在船上記下所看到的事情 ,體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細微的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