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教學反思
Ⅰ 關於月球被俘說,還有什麼 謝了。
師:同學們,當我們舉頭仰望那一輪皓月,我們都會湧起無限的遐思。(屏顯明月升空的動畫,播放《月光曲》)月亮是地球的忠實伴侶,她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如此的熟悉,隨著人類第一次登月的成功,她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你想進一步探索月球的奧秘嗎?關於月球,你還有什麼疑問困惑嗎?
生:月球是怎麼形成的?
生: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生:月球和地球的年齡哪個大?
生:月球上的石頭與地球上的石頭有什麼區別?
生:月球上是否有四季之分?
生:月球內部到底是怎樣的?
生:月球有沒有開發的價值?
生:月球上有沒有外星人?
生:月球上面是不是有棵大桂樹?桂樹下是不是有隻兔子在搗葯?
生:月亮有哪些別名?
生:我國民間中秋賞月的活動始於什麼時期?
……
(二)合作探究
師:兩周前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有關月球的書籍和網站,同學們搜集了不少有關月球的資料。剛才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分為兩類:一是「月亮科學」,二是「月亮文化」,同學們在搜集、整理有關資料的過程中,已經根據自己的興趣分成了「月亮科學」小組和「月亮文化」小組。下面我們先請「月亮科學」小組的同學來介紹月球的自然知識,大家歡迎。
(「月亮科學」小組的代表帶著課件上台,邊演示邊講解)
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平方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於地球重力的1/6。關於月球的起源主要流傳著三種說法:撞擊說、同源說、被俘說,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撞擊說,也就是說某個原始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關於月球,我們組的同學還搜集了較豐富的資料卡片,歡迎同學們提問。
生: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資源?
生:土壤、岩石、硬金屬、放射性物質、磁場等。
生:月球、地球的年齡哪個大?
生:月球大。
生:目前月球正以每年多少厘米的距離遠離地球?
生:3—4厘米。
生:為什麼會發生月食現象?
生:地球運行到月亮和太陽的中間時,太陽的光正好被地球擋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現黑影,這種現象叫月食。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兩種。月食一般發生在農歷十五日或十五日以後一兩天。
生:月球為什麼會有圓缺變化?
生:這也是日、地、月三者的運行造成的自然現象。
生:什麼是潮汐?
生: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海洋水面發生的定時漲落的現象。
生: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麼回事?
生:那是隕石坑。
生:人造月亮是怎麼回事?
生:用巨大的反光鏡反射太陽光到地球背光面。
生:月海是海嗎?已知月球上的月海有多少個?最大的月海叫什麼?
生:不是,是平原;有22個;最大的月海叫風暴洋。
生:月球勘探者號證實在月球南極的隕石坑中,永遠的陰影部分存在什麼物質?
生:冰。
生:月球上面為什麼沒有生物?
生: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水,太陽輻射致命的強烈,表面溫度變化驚人──陽光下達攝氏127度,夜間降至攝氏-183度,生物不能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生存。
生:我們去參觀了蕪湖一中的天文台,請問天文台為什麼是圓形的?
生:這樣觀察面廣,便於確定位置。
生:你能說出哪些天文觀測儀器?
生:天文望遠鏡、射電望遠鏡。
生:人類對月球的探索目前已取得哪些進展?
生:自1969年,「阿波羅」登月後的幾年裡,美國人又一鼓作氣相繼發射了6艘載人飛船,進行月球探險。在此我想介紹一下我們中國對月球探索的進展情況。2004年,中國的探月工程「嫦娥計劃」正式啟動,這是我國太空探測的重要一步。目前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1號」正按計劃進行研製,現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三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將在月面上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雖然美國早在1969年就完成了首次登月,但是很多人認為美國人的成功意義不大。一位航天工作者解釋說:「美國人當時所作的不過是在月亮上插了一面旗子,揀了幾塊石頭。」美國人對於月球的探索是很有限的,而中國人則希望能夠開發月球的資源。我認為率先開發月球的意義遠遠大於首次登月。
師:「月亮科學」小組的同學們對月球科學知識的搜集比較全,並且能提出自己的見解,非常好。通過剛才的交流,大家對月球的起源、月相及人類對月球的探索等科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月球還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值得我們探究,下面我們掌聲有請「月亮文化」小組的同學來展示他們所搜集的豐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月亮文化」小組的代表帶著課件上台,邊演示邊講解)
生:中國人歷來崇拜月亮。月亮的圓滿被認為是「運而無窮」「幸福如意」的象徵。因而愛月、賞月、祭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華文化中極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月光也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中國文人的心裡,中國最古老的文學樣式──詩歌也與月亮同輝,光照千古。我們搜集了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詞歌賦,現在我在屏幕上顯示,請同學們指出其作者和出處。
(屏顯詩句,學生一一作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從軍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劉方平《月夜》)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師:請同學們把這些寫月的詩句齊聲誦讀一遍,讀時注意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生齊聲誦讀)
師:下面「月亮文化」小組的哪位代表說說中秋賞月的來歷?
生:(投影說明文字,配樂誦讀)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時,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中秋賞月、吃月餅到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
月餅是圓形的,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中秋之所以稱為中秋節,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麼美好的場景。
師:接下來我們講故事接龍,一人講一個關於月亮的傳說,看誰講得生動。
(學生先後講述了「嫦娥奔月」「後羿射月」「吳剛伐桂」等故事)
師:剛才同學們誦讀的詠月詩,講述的中秋傳說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和慰藉,加深了我們對豐富的月亮人文內涵的理解。下面我們「月亮科學」小組和「月亮文化」小組進行一場比賽,在五分鍾內,看看哪一小組說出帶「月」字的詞語多。
生:皓月當空。
生:月色朦朧。
生:風花雪月。
生:烘雲托月。
生:月下獨酌。
生:披星戴月。
生:長年累月。
生:日新月異。
生:崢嶸歲月。
生:日積月累。
……
師:這一輪比賽」月亮科學」小組獲勝,尤其是李響同學說得多,答得快,我們向他表示祝賀。(鼓掌)。接下來,我們男同學和女同學進行一場唱歌比賽,有關月亮的歌,看誰唱得多,唱得好。
(男女同學分別演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廒包相會》《月光下的鳳尾竹》《但願人長久》……)
(三)拓展延伸
師:星空巡禮,我們留下了永恆的回憶;月色朦朧,我們禁不住邁出探索的腳步。請同學們展開想像,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短文。
(屏顯文題及要求)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設想若干年後,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駛向茫茫的宇宙。經過漫長的飛行,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發揮想像,自選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擬題目,自選文體,不少於300字。
(學生作文,教師巡視,選出佳作,學生范讀)
生:(讀所寫《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太空船在月球上穩穩地著陸了。我們穿上太空服,站在隔離室里,等候艙門打開。這是一個庄嚴的時刻,艙門的鉸鏈緩緩地轉動,門終於開了,我們踏上了月球。啊!多麼荒涼的景色啊!我該怎麼形容好呢?這是一個噩夢般的世界,死亡之鄉,寂靜得令人毛骨悚然,沒有樹、沒有花、沒有一根草……沒有飛鳥、沒有聲音、沒有一絲浮雲。我們在月球上跑呀,跳呀,天哪,我怎麼跳得這么高?像蜻蜓點水一樣。正高興時,忽然,感到一陣震動,出什麼事了,難道是地震嗎?我們回頭一看,天哪!看那兒,是隕石!是一塊大隕石,剛好掉在我們剛剛走過的地方,然後就爆炸了!爆炸?我們一片愕然,可一點聲音也沒聽見啊!宇航員給我們解釋:「當然聽不見了,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聲音也就不能傳播。」
……
時間在流逝,月球的黑夜慢慢地籠罩了荒涼的大地,宇航員說:「我們回太空船吧,准備飛回地球!」我們依依不捨地返回船艙,透過舷窗,看著自己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心裡感到無比的自豪!
生:(讀所寫《藍色星球歷險記》)(略)
師:好作文還有很多,由於時間關系不能在課堂上交流了,課後,請科代表把這些作文精選一下,在班級「學習園地」中展出。「月亮科學」小組和「月亮文化」小組的同學,將所搜集的資料再整理一下,出一期「探索月球」的手抄報。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同學們的配合,下課!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實現了天文、地理、音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知識的有機結合和靈活運用,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及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在設疑激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動中,學習熱情高漲,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活動,自我教育,從而發展了特長,培養了個性。總之,綜合性學習只有重實踐、重綜合、重凸現學生主體,才能完成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融合,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成長,最終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Ⅱ 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古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宋 ·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觸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凈凈。
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盪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
Ⅲ 八年級上語文25課古詩怎麼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選擇題 ACC
Ⅳ 古典文學的好處與魅力
三字經,提倡愉快誦讀,成為我們民族約定俗成的教科書。
但是我覺得最好是買一套包含萬千又適合孩子讀下去的,人格魅力和審美 意識,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對孩子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陶冶,琅琅上口,也很有趣,裡麵包含很多學問的,讓孩子們把誦讀經典當作一件樂事。
所以小學生看古典文學肯定是有用的。它歷經歲月陶洗、弟子規這些。
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加強記憶古典文學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寶,千錘百煉,涵蓋所有經典的古文,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首先得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千百年間,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比如孩子班主任推薦的(小學生小古文200課)就很好,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還有有趣的插圖,圖文並茂的形式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百家姓, 要讓學生誦讀好詩文,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也真的喜歡看、詩詞
Ⅳ 古典文學的好處與魅力是什麼
腹有詩書氣自華,也許不會幫你賺得經濟上的東西 ,可能也不會看過了書,學過了這些文學也不大可能立刻就使你的生活有多少改變,但是請相信,藝術的熏陶是無價的,潛移默化中提升一個人的生活品味與精神狀態。
中國是詩詞王國。中國的詩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詞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三千年來,中國詩詞,以其豐富的內涵,清麗的神韻,優美的語言和鏗鏘的音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中國的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充溢在人們的生活里。像《詩經》的《關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為古往今來人們詠嘆愛情的詩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則成為人們追求的真理和不斷完善自我的格言。李白的《靜夜思》經常在人們思念家鄉時引起共鳴。王維的「身在異地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給歷來的遊子引發了無限深沉的懷念親人之情。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經成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哲理,指導人們在遇到困難時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勝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今天的我們才能讀到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詩詞。杜甫《絕句六首》其六:「江動月移石,溪虛雲傍花。鳥棲只故道,帆過宿誰家。」這首詩描寫得簡明扼要,但卻抒寫「不盡」,留有餘味,製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類似的還有元稹的《行宮》中的「寥寂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平時的語句含蓄地寫出了宮女青春已去,閑坐談論往事的幽怨之情,體現了含蓄的意境美。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則表現出一種情高韻遠的意境美,作者運用自身感官,採用多種藝術手段使大自然的萬物都具有豐富的神韻美。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則是一組動畫連拍,先是細雨「草色遙看近卻無」,細雨飄落,小草冒芽,卻又遠看似有,近看卻無。詩人巧妙地把握住這個「似有若無,似動若靜」的瞬間和特點,以「草色遙看近卻無」七個字,轉達春天悄然而至的腳步。而讀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萬的嫩綠的小生命在涌動,閃爍,在轟轟烈烈地成長,長到「絕勝煙柳滿皇都」。這種動態的表現手法,帶給讀者的是動態傳神的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提高了詩歌的文化品位,增強詩歌含蓄雋永的思,更能誘發人們去探索詩歌蘊藏的美學意蘊。
種類繁多的風格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的構成者,中國古典詩歌的風格大致有雄渾、婉約、典雅和平淡四類。
雄渾風格的詩詞飽含著熾烈的感情,寫景敘事,極排比鋪陳之能事,布局運筆變化多端,充滿著強烈氣勢。如杜甫《畫鷹》、《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豪放是指豪邁放縱的風格,具有熱烈奔放的感情,大膽奇麗的想像,恢宏的氣魄。代表作有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 。悲慨是指悲壯慷慨的藝術風格,充滿了悲涼蒼勁的美。 如陳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約類。婉約是一種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纏綿,音調諧婉」的藝術風格。它具有細而柔,細而曲的特點。如錢起的《歸雁》,作者通過詠雁抒發羈旅他鄉的哀愁,創造出悠緩纏綿,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杜甫的《春夜喜雨》詩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的心情,抒情之線綿邈悠遠,細節安排幽婉縝密。詞中婉約類風格的作品更是不可勝數,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等均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們可以將細致幽婉,綿邈悠遠的「縝密」,造詣超妙,耐人尋味的「超詣」,委婉曲折,欲露還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筆意含蓄的「沉著」,歸婉約類。
典雅風格的詩詞高雅脫俗,表達的感情真摯。其代表作品有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這首和詩寫了早朝前、中、後三個階段,寫出了大明宮早朝的氣氛和皇帝的威儀,同時,還暗示了賈至的受重用和得意。作者不和其韻,只和其意,雍容偉麗,造語堂皇,格調十分諧和。再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贈孟浩然》,王維的《山居秋暝》、祖詠的《終南望餘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風格的詩詞表達的感受與自然景物融合無間。。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等等。「形容」品是專門討論表現技巧的,即詩人的描摹客觀對象時, 要把握客觀對象的本質,恰當真切地表現它們的內涵精神, 如李商隱的《蟬》, 這首詠物詩,就是抓住了蟬的特點, 結合作者的情思,真切地「為情而造文」的。「精神」一品則是神氣清明, 生氣勃發的藝術風格。其 特點 是詩中必須有精神透出, 顯得生機勃勃,流溢於紙上, 使塑造的藝術形象充滿著生命力。如杜甫的《絕句四首》 (其
三) , 全詩一句一景四幅獨立的圖景, 四句景語真切完整地表現了詩人復雜細致的內心思鄉之情 。而「流動」品是一種氣脈流轉的藝術風格。詩歌風格的流動之美,往往是作家感情的充沛和連貫, 思路的暢達和流轉,語言的自然和委婉,音節的悠揚和回環等因素的綜合體現。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古典詩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向我們展示出一個絢爛多彩的世界。我們不僅從中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麗,更體會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
大自然小學語文高錚
詩歌,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對學生來說也是很陌生的。怎樣讓學生對詩歌教學既感興趣又有所得呢?
首先讓學生自學「詩海拾貝」的內容,(「詩海拾貝」包括四篇古詩和兩篇現代詩)獨自完成同步和隨堂的有關作業,允許學生通過查資料、借用工具書等途徑來完成。
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交流獨立完成作業的情況,有疑問的提出來一起解決。在交流的同時還及時補充相關的內容。比如:課件中顯示的兩首詩。於是課後布臵讓學生再去找同人詩(同一個詩人寫的不同詩)和同類詩(比如都是寫春天或花等同一類的詩句)等。
接著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學習《詩經〃採薇》等四首古詩,准確的說是一詩、一詞、一曲。不但要求背誦默寫,而且要求掌握字詞的意思,並結合一些《詩經》的內容,豐富詩歌的內容。比如:《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詩、詞、曲有什麼不同。詩歌按韻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等。同時理清詩歌的發展軌跡,使學生對詩歌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古為今用的訓練,讓古詩走進我們的作文中,收效很大。在學現代詩《太陽的話》和《白樺》時,我讓學生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說說:「你讀了這兩首詩有什麼感受或收獲?」在學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詩歌的一些獨特表達方法,有豐富的想像和恰當的比喻等。最後總結古詩與現代詩的區別與聯系,另外通過仿寫進行拓展,學生對現代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感受詩歌的魅力。
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學生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習最大的收獲是同學們都能參與進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多項活動,都有自己的收獲。同學們寫的詩,雖然稚嫩,粗糙,但都發揮了大膽的想像,寫出了童真童趣,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反思這次活動,我發現,盡管現在語文教材文學性更強了,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文學方面的需求,部分學生搜集的材料有限,應該適當安排閱讀欣賞課,把學生帶進閱覽室,讓他們在閱覽室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
其次,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師也該加強自己的能力。有些學生的詩歌,我看了,雖然能發現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去修改。我想,作為教師,也應該向學生一樣,認真參與到活動中去,和學生們一起去學習,去提高
自己的能力。
詩海拾貝》教學反思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組綜合性學習分成「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訂活動計劃,「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關於詩歌的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本節的學習,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各項活動不夠深入,動手搜集不平衡,獲取的范圍不廣,只注重摘抄,忽視了對詩歌的理解,這是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Ⅵ 反復朗讀古詩三首找一找這三首從軍行有哪些相同地方有哪些不一樣試著把表格填
.自主學習字詞,學會會認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古詩。
3.藉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4.通過看插圖、想像畫面等方式幫助學生體驗意境,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感受戍邊將士豪邁之情,熱愛古詩,感受戍邊將士的英雄氣概;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5.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個人增減
一、激趣導入,解題入境。
1. 教師朗誦: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學生朗讀欣賞古詩。
3.了解樂府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4.導入課題:這節課,你們將一起學習一首樂府詩《從軍行》。(板書課題:從軍行,學生齊讀課題。)
5.了解題目:《從軍行七首》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一組邊塞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 《從軍行》樂府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
6.什麼是邊塞詩?(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
二、藉助注釋,理解詩意。
1.初讀古詩,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學生把這首邊塞詩先認認真真地讀兩遍,要求讀准字音,讀出節奏,聲音洪亮,讀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個學生朗讀,師生評議。
(4)學生齊讀古詩。
2.再讀古詩,理解詩意思。
(1)理解詩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①學生閉上眼睛,教師輕聲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想像看到的畫面。
②互相交流,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彷彿看到了邊塞的什麼?(青海湖、鋪天蓋地的很長很長的雲、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還看到了玉門關。)
③問題交流:
a.誰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連山脈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又名南山。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62平方公里。)
b. 課件出示雪山圖,學生觀賞圖片,並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看到的。
c.作者王昌齡詩句中描寫的雪山和同學們看到的一樣嗎?(不一樣)你是從哪裡知道的?(青海長雲暗雪山)
d.水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眼中的雪山?(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從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這一道邊境防線。上空密布陰雲,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暗淡無光。)
e.誰能帶著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來讀這兩句詩?(指名朗讀。)
④這樣美妙的景象為什麼在作者的眼裡變「暗」了?
a. 這里既描繪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著蒼涼悲壯的情調。
b. 將士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學習和閱讀中接觸過和玉門關有關的詩句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 >)
⑦聯想到這些詩句,再讀這句詩,說能說說對詩句的理解?(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從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這一道邊境防線。)
⑧引導理解:「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這兩句詩是一個倒裝句,理解時調整詩句「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長雲暗雪山」,意思是說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從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這一道邊境防線。上空密布陰雲,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暗淡無光。
⑨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通過感情朗讀感受到這里既描繪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著蒼涼悲壯的情調。
⑩談話過渡: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戍邊將士們又是怎樣做的呢?(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課件出示古戰場圖片,理解詩句: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①學生齊讀詩句,指名多個學生朗讀,師生評議。
②誰來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在荒涼的沙漠里,戰斗繁多,將士身經百戰,連身上的鐵盔鐵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邊疆戰患還沒有肅清,就決不解甲還鄉。)
③引導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穿金甲」意思是金屬製作的盔甲都磨破了。讓人感受到征戰時間之久,戰爭的激烈頻繁。)
④指導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表現出戰爭的慘烈;讀出戍邊將士的豪壯語言,表達出戍邊將士不把敵人消滅誓不回家的決心,以及戍邊將士赤誠的愛國之心。)
教後反思
開通VIP,免費獲得本文
版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