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逐日教學設計
A. 幼兒園誇父追日教案
《誇父追日》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誇父的執著、奉獻精神。
3.會復述這個故事。
課前准備
將學生的座位按學習小組排列成「馬蹄形」。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在遙遠的古代,有這么一個人,他為了讓光明永遠普照大地,於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他能追上太陽嗎?他給我們留下一個怎樣神奇的故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誇父追日》。
自主讀書,感知大意
1.自主試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拼讀一下,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
2.自主練讀: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並想一想喜歡的原因。
3.默讀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合作讀書,感情朗讀,復述課文
1.小組內輪讀,練習讀正確、讀流利。
2.小組內評讀喜歡的段落,交流讀書感受。
3.小組內練習講這個故事,可以自己講,可以合作講。
全班交流,評價補充
1.隨機抽查每組一至兩名同學朗讀喜歡的段落,交流喜歡的原因,其他同學評價補充。
2.各組推選代表或合作講故事,評選故事大王。
課外拓展
1.繪制一幅誇父變成大山、手杖變成桃林的圖畫。
2.繼續收集神話傳說故事。
B. 初一語文古文教案(備課)
考譯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骸叭粘醭齟筧緋蹈牽?),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兩小兒辯日》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第二個對。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里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C. 誇父逐日和共工怒觸不周山 教案
一、課文類型:講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利用課文注釋與工具書讀懂課文
(2)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4)積累文言詞彙
三、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
四、教學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學時間:共3課時(其中機動1課時)
六、教學步驟:
第1—2課時
教學內容:誇父逐日
一、 導語: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神話故事是《女媧造人》。現在我們復習一下有關神話知識。投影:
(1)有關神話故事的圖片
(2)關於神話
神話的含義:反映古代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准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簡介
1.《山海經》,書名。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為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國時作品,《海內經》四篇則為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為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晉郭璞作注,並為《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後考證注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等。 (教師可根據需要選取要點講解)
2.關於誇父
誇父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巨人。《山海經•海外北經》還記載著一個「博父國」,經前人考證,「考父」即「博父」,其國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國神話ABC》中認為誇父不僅是人名,也是一個部族的名稱。
二、 誦讀貫通
1.教師范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准字音、節奏
2.學生齊讀2遍。(齊聲朗讀)
3.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譯文: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 教師點撥:
《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誇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四、質疑
1.文中哪些情節最能體現神話富於想像的特點?
與日逐走,入日
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棄其杖,化為鄧林
2.你還知道這故事在哪裡也有記載?
《山海經•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 」
巴金《日》:「我懷念上古的誇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山谷。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李銳《曠日持久的煎熬》:「當希望一次次地變成絕望,當絕望一次次地變成虛妄,我們又拿什麼來慰藉生命?拿什麼來慰藉一代又一代悲絕的心靈?每想到此,我就反復想起那個中國人的古老的神話,這神話很短,它只有三十七個字: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三十七個字,越過千年悠悠歲月朝我們走過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一個長長的沒有走到「大澤」的「道渴而死」者的名單: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們死了,孫中山、黃興、秋瑾們死了,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們死了,王國維、陳寅恪們死了,魯迅死了,胡適們死了,胡風、老舍、傅雷們死了,離我們最近的顧准也死了……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們道渴而死的。是的,還是「道渴而死」。我們不能欺騙自己,我們心裡都知道去「大澤」的路正遙遙無期。在我們之後,還會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這去往「大澤」的路上。我們該把這三十七個字刻到石碑上,把這三十七個字刻在石碑的兩面,把這石碑放在我們心裡--以悼念死者,以昭示來者。」
3.誇父為什麼逐日?結果如何?
點拔:失敗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誇父逐日」或「誇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誇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句。有時也用「誇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誇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4.談談你對誇父的形象的理解
失敗的英雄
(1)誇父是一個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位善於奔跑的巨人,敢與太陽「逐走」。他口渴如焚,雖然喝乾黃河和渭水兩條大河,仍不解渴又趕往大澤,終於沒來及喝大澤的水而渴死。他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還能為人類造福。
(2)誇父是一個氣度和本領非凡的人。
誇父敢於與太陽決一高下,可以賓士於天地,可以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為桃林,真是氣度非凡,本領非凡。
5.對《誇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誇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麼,什麼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誇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誇父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誇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滿了誇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6.你認為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與太陽逐走,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勇,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四、作業與練習:
1.背誦《誇父逐日》,說說你對誇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本題意在使學生通過背誦《誇父逐日》,熟悉課文,積累語言材料,並且從神話這一角度,了解課文內容,對誇父這一神話人物有所認識。
2.找一找生活中的「誇父」。
3.仿造例句,完成下面這個句子。
,也是一種逐日
例: 勇於堅持,也是一種逐日。堅持就是始終懷著一顆純粹的心,沒有猶豫,沒有退縮,沒有後悔,千百次摔倒,又千百次站立。
第3課時
主要內容:《共工怒觸不周山》
一、導入:
二、文學常識:
1.《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2.關於《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古代神話均出於該書。
3.有關的故事: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傾項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么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三、「不周山」釋義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與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四、「五帝」指哪五個人?
1.黃帝 4.堯
2.顓頊zhuānxū 5.舜
3.帝嚳kù
五、讀課文、翻譯課文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 (從前)
怒而觸不周之山 (碰,撞)
地維絕 ( 繩子)(斷)
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詞,於此)
故水潦塵埃歸焉(積水)(塵土)
2.翻譯下列語句
(1)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共工)發怒而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2)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方向移動 ;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方向流去。
六、質疑
1.請發揮想像,描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
2.了解文章的內容之後,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
歸納:共工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3.誇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1)誇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誇父敢於與太陽賽跑,共工敢於與顓頊爭帝。
(2)誇父和共工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誇父死後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後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作業本》上相應練習。
3.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4.復習本單元所學內容
5.預習第26課鄭振鐸的《貓》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D. 愚公移山的教案
23、愚公移山
【預習准備】
一.請勾劃出你認為重要的信息。
作者簡介:
列子,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凈無為。後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裡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背景資料:
《列子》一書記載的神話寓言資料十分豐富,一些在中國相當著名的神話,皆出現於《湯問》篇。有的作品上古時已經出現,在《列子》書中稍作調整,如《誇父逐日》;有的則早已流傳民間,但在《列子》書中首先記載下來,《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書中表現的思想是魏晉時代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有些還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卻對後人有一定的啟發教育作用。
知識鏈接: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論,它是把比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個假想的短小故事裡的一種文學樣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託於故事和人物表達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間寓言記載下來的,有的是根據民間傳說加工而成的。經過記載或加工,擴大了流傳范圍,增強了文學色彩,甚至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點是情節、結構簡單,往往是一兩百字一則,甚至幾十字一則,但故事生動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毛澤東同志曾經用這個故事教育全黨:只要能團結全國人民大眾和我們一齊奮斗,就一定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二、課文質疑:(你可以就詞語解釋、用法、句子翻譯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寫作手法等各方面提出疑問)
課後解答:
三、課後訂正:
【課文學習】
一、根據注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思考下列問題.,理清全文思路。
1.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什麼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為什麼要發起移山呢?哪些人響應愚公的號召,參加了移山的行動?
3.移山的工作做起來順不順利?遇到哪些困難?從書中找有關語句並作簡要分析。
4、課文寫了兩場論爭,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比較這兩場論爭,說說有哪些不同? 這場論爭反映了什麼呢?
5、這個寓言結尾為什麼不寫愚公率領子孫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話結尾呢?
6、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殘年餘力」,卻要帶領老老小小五個人,移走兩座「高萬仞」的大山,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我們今天要不要發揚這種精神呢?
【鞏固作業】
1、 解釋加點的詞。
投諸渤海之尾( ) 且焉置土石( )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
懲山北之塞( ) 雜然相許( )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懼其不已也( )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雜然相許( )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帝感其誠( )
而山不加增( ) 聚室而謀日( )
2、 引用原文回答問題。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愚公堅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
表明愚公移山任務艱巨的兩句話是: 。
寫智叟諷刺愚公的句子是 ,他的根據是 。
愚公斥責智叟的句子是 。
表明愚公取得辯論勝利的句子是 。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獻疑曰( ) 懼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誠( )
之:河陽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毀山之一毛( )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④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寫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⑴指通豫南: 通 ,意為 。
⑵始一反焉: 通 ,意為 。
⑶汝之不惠: 通 ,意為 。
⑷河曲智叟亡以應: 通 ,意為 。
⑸一厝朔東: 通 ,意為 。
讀選文,回答問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詞。
①懲山北之塞( ) ②雜然相許(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7、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C、其:其妻獻疑曰 既出,得其船……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D、之:投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8、找出下列句中加線的字與例句中相同的一項( )
例: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甚矣,汝之不惠。
C.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D.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9、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請談談你對愚公「開路」精神的理解。
E. 誇父追日是什麼意思
「誇父追日」的意思是:誇父拚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拼音】kuā fù zhuī rì
【出處】《山海經》
【原文】「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 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譯文】誇父不考慮(估計)自己的能力,想要追上太陽,追趕到谷口;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了,誇父又向北去喝大湖裡的水。他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典故】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誇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誇父丟棄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5)誇父逐日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近義詞:自不量力、誇父逐日
1、自不量力
【拼音】zì bù liàng lì
【釋義】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
【原文】「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譯文】楚國很貪婪,而薛亦不自量力。
【典故】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鄭國和息國睦鄰相處。一年,息國為了一件小事,和鄭國鬧翻。息國國王要討伐鄭國,就召集大臣來商議。
有的說:「陛下和鄭國國王同姓,不要輕易動武。」有的說:「我們的威望是不是比鄭國高?」還有的說:「我們的力量是不是比鄭國強?」息國國王對這些勸說一點也聽不進。
他下令要全體兵向鄭國發起襲擊。鄭國立刻出兵迎戰。最後,息國兵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2、誇父逐日
【拼音】 kuā fù zhú rì
【釋義】古代神話。《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有個叫誇父的人,為了征服太陽,一路追趕它,直至口渴而死。臨死時扔出他的手杖,化為一片樹林,名曰鄧林。逐:追趕。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澤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澤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典故】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講的是誇父奮力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
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乾後,口渴仍沒有止住。
他想去喝北方大澤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裡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F. 八年級下冊研究性學習教案誰有啊謝謝了
第八課短文兩篇(八年級人教版)
8短文兩篇
巴 金
教學目的
1.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蘊含著哲理。
2.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嚦谷(y6ng)一撮灰(cuo1) 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曬台。
ya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導入
無數人詠嘆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裡,對著這永恆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誇父逐日中寄託著深意;而寒夜裡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後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後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中篇小說<憩園>和隨筆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後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餘字,卻濃縮著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著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贊美飛蛾,因為它是為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著又懷念誇父,因為它是為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著態度,是為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誇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為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並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溫暖。這里滲透著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願作人間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為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庄嚴的宣言,具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著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為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為國家、為人民發光、發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蘊含著哲理,奔涌著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
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
學生自由朗讀《月>,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於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六、組織學生講神話故事
如「誇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作的散文詩。它散發著作者憂郁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
《日》表現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到民間采風去
一、活動目標
1.借「采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2.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采訪、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二、活動內容方法與形式
方法:
1.問卷調查
2.訪問座談
3.查閱文獻
4.攝影錄像
活動形式:
1.角色扮演
2.研討辯論
3.編寫報刊
4.舉辦講座
5.舉辦展覽
活動內容:見教材
三、活動建議
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確定活動主題,不求大而全,務求有實效,力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認真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能力,尤其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選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多項活動內容(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等)應由學生自由選定,自由組合,教師不宜強行指定。
3.教師少干預多指導。指導學生根據選題制訂計劃,指導學生採用研究手段,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幫助,鼓勵學生用富於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采風結果。整個過程應由學生自行完成。
4.注重評價。切忌虎頭蛇尾不了了之。評價標准:側重態度,側重過程(佔60%),兼顧活動結果(佔40%)。評價方法:①評比②展覽③學生自我評估④學校與社會評估(如校園櫥窗陳列,新聞媒體報道等)。
四、活動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諺」活動
①確定研究方向與目標。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錄音、筆錄、文獻檢索、采訪專家
③制訂活動程序:搜集民諺——閱讀理解——深入研究——撰寫論文。
④整理有關資料,形成最終結果(或表演,或編寫詞典或做報告或寫論文)視參與者的愛好及研究結果而定。
具體過程:
1.搜集民諺
由於民諺來自農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有許多農諺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伴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被人們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獲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別關注那些年長的老者。
為了方便他們采訪,我首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文明禮儀課,教會他們如何深入調查,如何文明采訪,如何使用采訪工具(錄音機、照相機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為了方便工作,我們還請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員來指導他們確定採集的地點和采訪的對象。
2.閱讀理解
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自己搜集來的民間農諺和理論文章,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不搞信息封鎖,提倡資源共享。通過互相交流,拓展閱讀視野。我們給他們耐心講解農諺的一般特點、閱讀的基本方法、怎樣進行比較、如何欣賞等等。其中方言的演變是我們研究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有些搜集到的民諺由於太久遠,現代人已不能准確理解其內在含義了。為此,我們又特地邀請了地方的方言研究專家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對他們不懂的問題要適時點撥,如農諺的歷史演變,農諺的時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點。經過討論研究後,學生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便教他們如何去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又集中在一起畫呀,改呀。不久,一張張「觀點匯總圖」便誕生了。
4.撰寫論文
如何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文呢?此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持欣賞的態度,並對論文寫作提出相關要求。當然,我們絕不能以規范的學術論文的標准來衡量它,只要學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獨立思考和獨到見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當然沒有實踐的胡編亂造是不行的)。因為,他們所獲得的生活體驗和研究經驗也許是他們在書本中永遠也學不來的。
附: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
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評析
寒假裡我們到民間采風,在幾位老人的幫助下收集到了我們沭陽的兩首農諺——《九九歌》。仔細讀來,深感韻味無窮,我們不禁為我們先祖們的智慧所驚嘆。沭陽雖不是什麼人傑地靈的地方,但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大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地方文化。我們收集到的這兩首《九九歌》,不但對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內容豐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准確性。充分地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透視出沭陽地方文化深刻的內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三九尖嘴九,滴水變成凍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結隊走;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
六九解凍九,漸漸舒開兩只手;屈指數七九,脫下棉衣把路走;
時節交八九,家家戶戶犁耙修;張口說九九,牛鞭遍野響不休;
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數九冷風來,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氣變了臉,大衣毛帽不支(頂)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爐旁邊讀報刊;五九禽畜圈裡看,牛生新犢雞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八九吹面風不寒,收拾農具忙生產;
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通過閱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首民諺有如下特點:
一、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兩首農諺每首隻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陽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九」為大,認為「九」是最吉利的數字,如「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於五六七九天氣的變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讀起來更加簡潔易懂。
另外,從一些語句中可以透視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觀。我們知道,「紅色」是喜慶的象徵,「綠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紅綠相配不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規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充滿智慧的沭陽人民也許早已發現了這一規律,沭陽的俗語中便有「紅配綠(方言讀lu,入聲),看不足(看不厭)」的說法。所以第二首諺語便有「紅紅綠綠新春衫」之說。
二、形象生動的語言
兩首農諺中使用了許多方言俗語,當地人讀起來倍感親切自然,充分表現了地方語言特有的淳樸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從中品味到其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如「尖嘴九、交、凍琉琉」等詞。「尖嘴」在沭陽方言中意為「厲害、刻薄」,如,「這個人尖嘴毛唇的」,在這里充分表現出天氣的乾冷無情;「交」在沭陽方言中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歲了」。「凍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結掛成的冰柱,在本地還常用來指透明的物體,如稱玻璃球為「琉琉球」。
還有一些表現物象的詞語,准確地表現出數九天不同時節人和物的不同表現。有的再現了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變成凍琉琉。有的寫出了寒冬中人們行動的艱難,如:冰上行人結隊走。有的寫出了春回大地,人間煥發出的新春喜慶氣息,如:沿著河岸插楊柳、冬去春來花草稠、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在言語表達中,兩首農諺充分體現了民歌的感情樸素、純真、活潑的特點。如有一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二九天氣變了臉。寫出了二九天氣的寒冷無情,變化無常,時而寒風凜冽、寸步難行,時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我們也能從中想像出人們在風中縮頭攏袖的情景,形象生動,表意深刻。
三、真實獨特的感受
這兩首農諺,把人們在不同時節通過各種感官所獲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如通過視覺來寫時令景物的變化,如:冬去春來花草稠、韭黃青菜綠茵茵、紅紅綠綠新春衫、數九盡了草木青;通過觸覺來寫人對冬季來臨的無奈和對春回大地的喜悅:扳指數九冷風來、滿天寒氣冷颼颼、漸漸舒開兩只手、八九吹面風不寒;從聽覺上來寫入冬後寒流南下,北風呼嘯的獨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還有寫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絕於耳的聲響:牛鞭遍野響不休。
這兩首諺語,還形象巧妙地通過入冬以後人們隨時令而變的所有穿著打扮來表現對冬天的切膚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脫下棉衣把路走、紅紅綠綠新春衫。
四、鮮明的時代特徵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兩首農諺雖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轍,但內容卻有所不同,從中可以透現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時代性特點。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華夏兒女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作為勤勞的農民,最緊要的應該是適時而耕、及時勞作。農事大於一切,所以要「家家戶戶犁耙修、收拾農具忙生產、牛鞭遍野響不休」。當然也充分反映了過去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從事農業生產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製農具和工作效率極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卻出現了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的時髦名詞: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爐旁邊讀報刊。這些名詞的出現,充分地表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後比照真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學准確的結論
這兩首農諺還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時節氣候的關系,與現代科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理論研究成果竟不謀而合,如: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農諺中「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之說,這里的「回陽」是有科學依據的。地理學、天文學研究表明,從冬至日也就是開始數九之日始,太陽已從南回歸線漸漸向赤道轉移。到了五九時節,天氣明顯變暖,太陽也離人越來越近了,當地的農民的「回陽」之說正與此不謀而合。
從氣候、物候及農事活動的實際考察來看,這兩首歌不僅適用於我們宿遷一帶,還大體適應於黃河流域,對於指導農副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溫變化、氣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異。晉冀魯豫等北方地區流傳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滬等南方地區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這些都生動地反映了冬至後的八十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不知怎的,讀起來好像都沒有我們所採集到的這兩首農諺親切自然,因為它語意中還透著一股家鄉的泥土氣息和甘醇如酒的親情!
(資料來源:http://jingtao.nease.net/wenji.htm)
示例二:民俗文化調查
活動准備:
1.開始布置:教師動員,闡明「民俗文化調查」製作的目的和意義,讓同學們按照各自實際情況自由組合,以3~5人為一組,制定題目並上交教師審閱。
2.提出要求:教師根據各小組上交的題目,講授題目制定的科學性和製作要求:封面設計要有標題、作者姓名、製作時間、班級等;內容排版美觀,一定要有圖片,正文內容不得少於3頁;製作時間不得超過一個學期。
3.搜集素材:各小組按照要求和題目去搜集,包括書刊、雜志、CD—ROM等。
4.講授方法:介紹一些計算機編輯軟體及使用方法。
5.成果製作:利用WPS、WORD、PHOTOSHOP、VB等軟體設計製作。
活動成果:
由於學生選題的范圍廣泛,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因而豐富和補充了課堂教學內容,在地方鄉土史調查、專題史、文化史等方面。如《家鄉城建史》《宗教建築史》《茶樓建築史》《民間忌語》《歇後語研究》《春節禮儀的沿革》《點心與小吃》《徽菜與徽文化》《宣紙歷史研究》《牌坊與貞節、禮教》等。
學生須自己搜集素材、編輯展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去搜集素材和學習,改變了過去作業形式的單調性,這是一種質的變化。
http://yw8.hdjyj.com/index.asp
這個網站相當詳細,並且免費的,教案,課件,都有
G. 短文兩篇 討論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
《巴金短文兩篇》教學設計來源點擊:簡述:《短文兩篇》教學設計重慶市兼善中學肖代榮教學目標:、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飛蛾撲火」、「誇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積累有關日月的詩詞。指導思想: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短文兩篇》教學設計重慶市兼善中學肖代榮教學目標:、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飛蛾撲火」、「誇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積累有關日月的詩詞。指導思想: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准備:、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准字音,熟讀全文;、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找有關日月的詩詞,各准備一首自己最喜歡的,並作好簡要分析;、教師准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誇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內容及步驟:一、導入新課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並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詞兼美、意蘊悠遠的古典詩文,請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歡的詩詞在全班交流。二、交流古詩詞分別請——名同學誦讀他所收集到的詩詞,並簡述理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點評。三、初讀感知、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現當代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後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影響。背景簡介:這兩篇作品寫於年,時間相隔一天。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紛紛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惜犧牲。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默讀全文要求:學生根據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好能形成書面文字);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並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號。、朗讀、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日》《月》兩短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讀後教師可根據情況范讀引導,力求貼近作者當時的感情,以便學生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同學自讀、課內朗讀交流。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讀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進行誦讀,師生共同點評、分組朗讀全文四、探討交流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重在培養學生的自讀習慣、方法和能力。教學時主要以學生闡釋自己的理解或提問,師生共同分析、探討為主,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以便打開思路,激活思維。鑒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文章的理解或所提問題有可能較為膚淺,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主要把握以下幾個問題:、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為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贊美?「誇父逐日,渴死暘谷」,作者為什麼卻異常的「懷戀」?把握:從飛蛾到誇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為了追求光明,為了一種熱量,而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贊美飛蛾,懷戀誇父,實則贊美為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在《日》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誇父逐日」,且對飛蛾、誇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重點把握:太陽是光和熱的象徵,飛蛾、誇父的行為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為,寫飛蛾和誇父是為後文「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作鋪墊。、在《月》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那些描寫體會出來的?、「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把握:「冷光」「死的光」應是對當時現實的影射,「姮娥奔月」應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對照兩文可看出);但結尾處作者用「難道……嗎?或許……」表達了作者對生者的期望——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傳說作者用疑問的語氣寄託了自己的理想。、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麼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麼人呢?把握:指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種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據要充分。教師引導時要著重分析當時的背景,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四、小結學習本文後你有哪些收獲?五、延伸(課後)請根據當地的情況,以日或月為內容,寫一篇充滿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詩。:日月發光、發熱冰冷、死光飛蛾撲火、誇父逐日姮娥奔月死不如生轟轟烈烈寒冷、寂寞(對光明的強烈追求)(對生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