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涵養教學法
1.勤奮學習
學習,對人來說,是知識經驗的獲得以及行為變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人,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離不開學習。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人,教師只有先學好才能教好,學是教的基礎,所以學習對教師來說尤其重要。
學習,不僅指學習知識,還包括學習技能、經驗,也包括教師修養本身。因為教師修養作為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體現存在於整個社會生活中,只有不斷從整個社會生活中吸取精神營養,才能不斷豐富和提高修養水平。
學習是修養的前提。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里的「學、問、思、辨」是「行」的前提,只有通過學習思考,才能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才能使修養不迷失方向。學習可以使逸者行勤,昏者得明,迷者得醒,喪魄者得救。
勤奮學習,要發揚「學而不厭」的精神,要求在學習內容上不厭其「博」,不厭其「專」,即盡量要多學一點,學廣—點,不要淺嘗輒止,要「盡其理」,「讀書窮理」,敢於攀高峰。「學而不厭」還要求在學習態度上具有不畏艱苦,終身不息的品質。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說:「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這種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頑強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勤奮學習,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的指南,也是指導教師修養的銳利武器。我們要真正成為一個忠誠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教育者,擔負起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任務,就必須努力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其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去認識教育規律,運用教育規律去認識教師修養的社會本質,並指導自己進行修養實踐。這樣才能體現教師修養的時代特徵,保證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其次,要學習師德修養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修養是盲目的修養,盲目的修養既缺乏自覺性,也不可能持久和達到高級的程度。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習師德修養的基本理論。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師德修養理論,在學習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師德修養理論,自覺地與各種腐朽落後的舊思想、舊觀念、舊道德作斗爭,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師德修養水平。
再次,要學習專業知識,學習教育理論,盡可能多學一些有利於提高師德修養水平的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因為知識本身不僅是—種修養內容,而且還能塑造人的性格。一個缺乏知識的人,必然缺乏見識和才能,必然不可能達到全面的、較高的修養水平。毛澤東同志贊揚我國許多教育工作者「不僅有飽滿的教學熱情,而且抓緊一切空餘時間,專心研究本專業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等,在輸出的同時,大量地輸入,而輸入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輸出。這些都是勤於進取、精於業務的具體表現。」
最後,還要善於從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大凡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很重視擇師而行,虛心好學。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學者董雲,年已70高齡,為拜比他小15歲的王陽明為師,竟冒著風雪到王陽明的住所行跪拜之禮。古人尚且如此,何況當今的人民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要求有較全面的、較高的素質,更有必要廣泛地向一切有專長的人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育戰線涌現出的大批優秀教育工作者,集中體現了人民教師的光榮傳統和教師修養的精髓,是人民教師學習的典範。
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中蘊藏著豐富的師德修養內容,人民教師要善於向人民學習,不僅向專家學習,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一切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有專長的人,都可拜其為師。教師之間更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教師還應該真誠地向自己的教育對象一一學生學習。這不僅是貫徹正面教育原則和積極性原則的需要,也是以學生為鏡子,對照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我調控的需要。這就是教學相長的道理。
2.認真實踐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毛澤東同志的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認識從實踐開始,又要回到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檢驗的道理。對於提高師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實踐是師德修養理論產生的源泉。教師的知識、才能只有通過實踐,特別是教育教學實踐才能形成和發展。
實踐是師德修養的根本目的。教師學習修養理論,並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其目的不是為了別的,根本上是為了指導自己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學實踐,如果離開這一根本目的,提高修養水平又有什麼價值呢?
實踐是檢驗師德修養水平的重要標准。教師修養的內容和要求是否符合時代精神?修養水平是否適應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只有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去接受檢驗。一個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的成果越大,說明這個教師的修養水平越高,反之則越低。離開了教育教學實踐,師德修養便失去了客觀的評價標准,這樣的「修養」又有什麼意義呢?
實踐是提高教師修養水平的最直接的動力。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一方面教育學生,塑造學生靈魂,另一方面又在改造自己。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原有的修養水平與教育教學工作需要不相適應時,就需要進一步提高修養水平,去達到新的適應。但適應總是相對的、暫時的,不適應則是絕對的,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加強修養,才能使自己的修養水平不斷適應教育教學工作新的需要,這種適應———不適應——適應,以至往復無窮,構成了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教師提高修養水平的根本動力。而適應——不適應——適應的反復過程始終是實踐的過程,所以實踐是提高教師修養水平的最直接動力。
怎樣實踐呢?首先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學習和實踐的辯證統一。即根據教育教學實踐需要學習師德修養理論,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同時在師德修養理論的指導下有目的的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第二,要有勇氣敢於實踐。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里既有開頭缺乏經驗的意思,也有缺乏勇氣的意思,但歸根結蒂是勇氣,因為經驗來自實踐,而只要勇於實踐,經驗終究是可以獲得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一定要勇敢地邁開第一步,並且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大膽實踐,才能獲得真知。第三,提高師德修養要從一點一滴、一言一行抓起,對任何微小的有損教師形象的缺點錯誤都要認真改正,用教師的道德行為規范嚴格對照和要求自己,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第四,要持之以恆。師德修養是無止境的。修養是一個長期的、刻苦磨煉的過程,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恆的精神。教師只有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經受無數次成功的激勵和失敗的考驗,才能逐步形成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這種意志既是教師進行修養的條件,也是師德修養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做到生命不息,修養不止。
3.自我完善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師德修養是教師本人素質的全面提高,主要依靠自我鍛煉、自我陶冶、自我教育,逐步自我完善。外界的督促、檢查、幫助不能代替教師個人的主觀努力,離開了教師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外界的督促、幫助也就失去作用,就不會有良好的教師修養。
什麼是自我完善呢?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的自我完善有豐富深邃的寓意。教師的自我完善,實質上就是努力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即使社會賦於教師的各種潛能素質獲得充分的發展。顯然,有兩點是非常明確的,一是無論是先天的生理素質,還是後天形成的各種素質,都要全面發展。二是這種發展不是一般的發展,而是充分的發展。由此不難看出,教師的自我完善過程,就是全面發展素質,不斷提高修養水平的過程;教師修養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教師實現自我完善,這是教師自我完善程度的重要標志。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進步,教師日益受到社會和人們的普遍承認與尊重,特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黨和人民把培養千百萬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任寄託於人民教師肩上,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其社會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黨和國家不僅為人民教師實現自我完善明確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方向,而且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這種社會環境是教師實現自我完善的重要條件。
實現自我完善,首先要有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奉獻一切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強化自己的教師意識。這是推動教師自我完善的最高級的持久的原動力。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淳諄教導我們:「我們在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的自我完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人民教師只有對自己職業的社會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產生為之獻身的精神,只有時時刻刻想到自己所擔負的重任和為實現這一重任所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求,才會產生實現自我完善的強大動力。
第二,要有「自知之明」。正確的認識自我,是自我修養的起點。「人貴有自知之明」。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就要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教師的職責、教師的道德行為規范、優秀教師的修養為鏡子,對照、評價自己的言行,主動尋找差距:就要重視教育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以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產生的效果作為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客觀依據,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之,從教育教學信息(包括來自學生的反映)中,找出努力的方向。要做到自知之明,還要善於聽取意見,不諱疾忌醫,常言道「忠言逆耳」,「兼聽則明」,要特別重視聽取反面意見。
第三,要有創造精神。教育要進步,要發展。新的教育思想、教材教法以及學生的不斷發展,都要求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可以說,離開了「創造」,教師就無法工作,「創造」是整個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教師也只有在這種不斷創新的工作需要中,才能產生自我完善的迫切動機。當然,要創造性的工作,就必須多學習、多實踐、多總結,把別人的經驗或理論引進來,結合自己的實際,創造性地實踐運用,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以形成新的經驗和理論。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這樣,就能逐步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質。
第四,要樹立終身教育觀念。一本叫《誰是優秀教師》的書的作者認為,一個教師在教學的頭五、六年內,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效果顯著上升,可是當習慣於已有教學程序,進步的速度就會出現減慢,呈逐步下降趨勢。如不進修,即使再教20年,也不會有多大進步,甚至出現衰退現象,我們許多教師對此也深有體會。因此,加強在職進修,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師德修養,不斷更新知識,豐富教育理論,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教師要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學習、再學習。
第五,不斷自我激勵,磨煉修養毅力。常用的激勵方法有,①目標激勵。教師確立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奮斗目標和師德修養目標,既為教師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又成為不斷推動和鼓舞教師向更高目標前進的巨大力量。這種通過確立奮斗目標來激勵自己的方法,叫做目標激勵法。②成果激勵。人的動機得到實現,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強修養所取得的成績必然會轉化為寶貴的精神動力,激勵教師去爭取更大的進步。③反思激勵。教師在自我修養中往往會因遇到困難和阻力而遭受挫折或失敗。這時,教師應採取的不是頹喪、消沉、悲觀、失望的消極態度,而應通過認真總結,吸取教訓來激勵、鼓舞士氣,這就是反思激勵。④對比激勵。教師要善於向他人學習,在與他人的對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進而進行積極的思想斗爭,推動自我修養。
第六,要做到「慎獨」。「慎獨」一詞源於我國秦漢之際的儒家著作《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意思是說,當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總是非常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說:「因為他無私心,在黨內沒有隱蔽的事情,事無不可對人言』,除了關心黨和革命的利益之外,沒有個人的得失和憂愁。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這種「慎獨」的修養方法,靠的就是自我教育。教師是「人師」,離開「慎獨」就無法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為人師表。教師如果在無人監督、獨自工作、有做壞事的可能時,也不去做壞事,在做了好事時,也不企盼贊揚和自我炫耀,那麼他的修養就進入了較高的境界。「慎獨」是教師修養的高水平境界,教師應當逐步達到這樣的境界。注重「慎獨」,必須抓好「隱」、「微」、「恆」三字。「隱」,即從隱處著眼,在自己思想深處去尋找最隱蔽的角落裡的不良思想動機,與之斗爭;「微」,即從微處著手,防微杜漸,不放過一個錯點。切莫「因惡小而為之,因善小而不為」;「恆」,即持之以恆,在「恆」字上著力。做到生命不息,修養不止。
值得指出的是,教師的自我完善包括開發自我潛能的含義,但更重要的是指自我與社會的高度和諧統一,就是按照社會發展要求不斷拋棄自己的不良品質,培養社會需要的優良品質,將內部動機不斷外化為社會行為,將外部社會要求不斷內化為自我需要的雙向運動過程。那種不講社會效果的「本我意識」,不要社會干預,充分發展自我的要求是完全錯誤的。它必然會引導教師走入歧途,因而也是十分危險的。人民教師只有充分認識自己的光榮使命,才能自覺地沿著社會主義軌道實現自我完善。
總之,加強師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盡管林林總總,但勤奮學習、認真實踐、自我完善乃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準的關鍵.
『貳』 加強師德修養的途徑 方法
努力學習
從事教師行業這一教書育人的工作,教師只有先學好才能教好,學是內教的基石,所以說容學習是很重要且相當有必要的。學習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包括學習教書技能、師德修養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學習的對象包括同職業的教師、在校的學生,還包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善於學習的人,總能從別人身上學到些有用的東西。
認真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只有將所學運用於實踐,才能檢驗所學是否真正掌握到位、是否真正有益於教學。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叄』 儒學對於學前教育有何影響
性格是表現在個人對己、對人、對事等方面的態度及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與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徵,並受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的制約。儒家文化主要涉及的是如何修身樂群之道。因為性格的內涵與儒家文化相吻合,所以儒家文化對性格養成能發生積極影響。
在道德方面,儒家文化強調修身,而修身既要做到自勉、自強、自信、自得,又要做到自省、自反、克己、律己,這將逐漸培養人向善避惡、引咎自責、嚴於律己、謹慎小心、冥想沉思的性格特徵;在對人方面,儒家倡導「仁以待人」,講究「仁愛」。
為此,一要虛心,二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要善於合作;四要寬恕他人,在交往中則表現為謙遜、互愛、同情、容忍、施惠、互助等性格特徵;在做人方面,儒家倡導「公以處事」,將有助於形成誠實、正直、公私分明等良好的性格特徵。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中的一部分「兒童戲劇課」:《顏回吃粥》 讓孩子在戲劇表演中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義
當然,學前教育在引入儒家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應加強時代元素的介入,在挖掘儒家文化對性格發展的積極作用,如培養孩子勤奮刻苦、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誠實謙遜、謹慎小心、含蓄內向等性格特徵的同時,也要避免儒家文化對人產生的信賴依從、多慮退縮、因循守舊、樂天知命等不良性格特徵的影響。
性格決定命運,若在幼兒階段通過中華經典儒家文化的涵養,為幼兒良好性格養成奠定堅實基礎,那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少走很多彎路,無論是三歲「看大」還是七歲「看老」,相信看到的都將是孩子積極而美好的未來。
(3)性格涵養教學法擴展閱讀
對東亞影響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
在西方文明侵入韓國社會後,各種社會問題有所增加,但是韓國政府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佔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並對那裡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朝鮮,早在公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這說明儒學早已傳入朝鮮。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各種措施加以引進和推廣。高句麗於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於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
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後,進一步發展儒學教育,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為了推動學習儒學的熱潮,國王甚至親「幸國學聽講」。與此同時,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狀元,出現了一些著名儒學者,如強首、薛聰、金大向、金雲卿、金可紀、崔致遠等。
高麗王朝建立後,在首都開城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在地方十二州設立鄉校,廣泛推行儒學教育。958年,高麗開始舉行科舉,把儒家經典列為主要考試科目,從而推動了儒學迅速發展,並且出現了私學(私塾)。
12世紀初出使高麗的徐兢稱贊朝鮮儒學之盛說:臨川閣藏書至數萬卷,國子監里「選擇儒官甚備」。大街小巷上經館和書社三三兩兩相望。少年們聚集在一起,跟隨老師學習經書。年歲稍長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觀之類的地方講習切磋。社會各階層的子弟,都「從鄉先生學」。
李朝時期,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十分重視儒學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學,把它視為維護封建統治的輿論工具,極力加以推廣。李朝的儒學教育有官學和私學兩種形式。官學系統,中央設成均館,是為國家最高學府。另外在首都漢城還設有中學、東學、西學和南學等四學。
成均館和四學是中央直接管轄的教育機關。地方各道和邑設有鄉校。這些學校都由國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勞動者,用以作為辦學的經費。私學是各地的儒家學者創辦的私塾或書堂。私學日益發展,成為李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李朝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科舉分文、武兩科。文科考試須經三榜,考試科目主要有儒家經典以及有關現行政策和各種形式的漢詩。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考試科目除兵學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總之,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間,起到了維護和鞏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學傳入日本,大約是在5世紀以前。據《古事記》所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並且帶來了《論語》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們還都曾作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講授儒家學說。
繼體天皇時期(507—531)曾要求百濟國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經博士,傳授儒家思想,於是儒家迅速發展。聖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詞彙和資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階」是以德、仁、禮、信、義、智為基本位階,再各分大小兩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階。「十七條憲法」的宗旨是強調「君主至上」。如「國無二君,民無二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群臣百僚,以禮為本」,「承詔必謹」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聖德太子還多次向中國派遣使節和留學生,積極攝取中國文化,於是儒學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貴族官僚必修的教養。
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而發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領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都曾受教於中國留學生南淵請安和僧旻等人,並在他們的協助下制定了改新藍圖。
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寶律令》對教育設專章(「學令」),規定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助教,招貴族子弟,授以儒家經典,其中《論語》和《孝經》為必修科目。
757年,孝謙天皇下詔,令全國每家必備一本《孝經》,獎勵「孝子」、「貞婦」。701年,日本開始祀孔。768年,稱德天皇敕稱孔子為「文宣王」。藤原基經當攝政時(877—890年),「敦崇儒術,釋奠之日,率公卿拜先聖,使明經博士講周易」。由於統治階級的積極扶持和獎勵,這時儒學在日本已經超出貴族官僚上層社會范圍而普及到各個階層。
日本南北朝時代,程朱理學傳入日本,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但由於佛教的影響,儒學未能取得優勢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時代,適應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儒學(朱子學)才擺脫了佛教的壓制,達到空前繁榮的極盛時代。
德川幕府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把全國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實行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學的「名分論」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於是,儒學(朱子說)被規定為官方哲學,成為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
藤原惺窩於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傳宋儒「理性」的著作。後來受德川家康的召見,並為其講授《大學》等儒經。
1599年著《四書五經倭訓》,使他成為日本第一個根據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訓讀《四書五經》的儒學家,被認為是日本「朱子學之祖」。藤原惺窩有門徒150餘人,其中林羅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學家。
林羅山歷任儒官,作過將軍的侍講、顧問,參與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論,以維護封建秩序。他在《經典題說》中寫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則上者貴下者賤。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視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違,貴賤不亂,則人倫正,人倫正則國家治,國家治則王道成,此禮之盛也。」
林羅山以「天人相關」、「天人合一」的說教,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合而為一,從自然界法則引伸出人類社會的現存秩序,從而把社會的「上下貴賤之別」說成是合理的、永恆的。林羅山以儒學理論維護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發揮了巨大作用。
儒學在越南文化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東漢末年,「越南人」士燮(字威彥,出生於交州的廣信(今廣西蒼梧縣),其先祖為魯國汶陽人)游學洛陽,研究左傳、尚書等典籍,後來任交趾太守40餘年。據《越南四字經》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
說明早在三國時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學教育。10世紀,越南獨立以後,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於中國,政府選拔人才也採取科舉制度,以詩、賦、經義等為考試內容。13—14世紀之交,越南人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創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稱為「字喃」。
此後,中國儒家典籍大量傳入越南。宋元時期,越南刊刻過不少儒家經典和漢譯佛經。出現了不少明經的儒家學者。15世紀初,明成祖曾下詔,以禮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國來,其中包括明經博學的儒學者。可見儒學在越南的影響之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