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教育制度的特點

教育制度的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2-11 09:41:22

教育的特點

教育在不同時期發展的特點
(一)原始社會的教育(有教育、但無學校教育)
原始社會時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徵:
1.自發性、廣泛性、無等級性。(原始社會的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由此決定了兒童是公有的,也是公育的,教育機會對所有兒童都是均等的;)
2.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教育活動融合在生產、生活中;負責教育的是有豐富生產生活經驗的長者,但這些長者還不是從事教育的專職人員;)
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教育方法也只限於動作示範與觀察模仿、口耳相傳與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會的教育
(1)古代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教育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2)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3)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4)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表現出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
(5)古代學校教育初步發展。尚未形成復雜的結構體系。
(三)近現代社會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徵
①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16世紀的德國);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⑤出現了雙軌制;
⑥形成了較系統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2)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的現代化。

Ⅱ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特點

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
「序」又分「東序」、「西序」,前者為大學,在國都王宮之東,是貴族及其子弟入學之地;後者為小學,在國都西郊,是平民學習之所。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後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於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於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或升入國學而學於大學。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春秋戰國時代,官學逐漸為私學替代,出現新興階層「士」,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提倡「以吏為師,以法為學」。

西漢私學重新恢復發展,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建太學,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齡在18歲以上。
漢平常時,規定郡、國設學,縣邑設校,鄉聚設庠序。
校學設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
魏晉南北朝,晉武帝在太學外另設國子學。
唐時,京師設國子監,長官稱國子監祭酒,學校六所,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以上專收貴族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教師稱博士。入學年齡在14歲以上,19歲以下(律學為18歲以上,25歲以下),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設博士,文學,助教與教官。
宋代除了太學外,有律算書畫醫諸學,書院制度開始興起。宋初有四大書院——白鹿,樂麓,應天,嵩陽。南宋書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國小學,回回國小學,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學。元代書院始設「山長」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國子監,學生稱貢生、監生
明代國子監分南北兩監(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國學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貢——副貢、拔貢、優貢、歲貢、恩貢
明清府和州縣設孔廟和學官(學校),府學教官稱教授,縣學稱教諭
明學稱學正,副職均稱訓導,學生院試進學後的生員(秀才),按成績優劣依次分廩生
增生、附生。
還有啟蒙教育,明清有三類:私塾,義學,專館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建立京師大學堂為新式學校

Ⅲ 中國教育制度的優勢

中國的教育的最大優點就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個個都是很模仿能力很強,中國的盜版在世界上出了名的。不是應該這么說,應該是模仿能力在世界上是最強。從假煙,假酒,假錢,到假證,甚至到了人造美女,在中國沒有什麼東西是假不出來的。雖說是假,但是模擬程度比真的還要真,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盜版的CD要比正版的還要好,不單單說價錢,甚至連質量都好。人造美女,還要拿個亞洲小姐冠軍回來,也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這只第一點。那麼第二點,就是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考試特別厲害。中國的留學生到美國等等其他發達的國家去留學,那一次大考,不是中國人拿第一的,山姆叔叔你靠邊去吧。
要說起缺點當然也不少,說起理論知識,可以說是無人能比,但真要真刀真槍那就慘了。所以說中國培養的人才,動手能力差是不用說的,在高中實驗室上,有多少個高中生能獨立完成一個像樣的實驗。但在高考的考場上,這些試題卻是考生最喜歡做,因為大家都可以拿到很高的分數。這第一點,中國學生的缺點。還有就是第二點,那麼就是創新的能力太差了,因為有一個模仿能力強,所以創新能力自然就變得很差了。中國土生土長也在中國拿這個諾貝爾獎可以說是沒有(中國人到有幾個,但都是後來在其他國家深造後所取得,我不否定有中國教育的因素在裡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中國人是不善於創新,而是中國教育缺少創新的因子。

Ⅳ 中國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中國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徵是正規化、封閉化和劃一化。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並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於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許許多多專業課程和機構。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正規化是指必須成立正規學校,開展教育。這里的學校是指一種開展全日制學習的機構,入學和畢業都要經過嚴格考試,而且有一定的年齡限制,教學模式是老師面對學生的講授式,課程是分年級的,管理傾向於日益嚴密,教學工作在更加中央集權化的規定下顯得更為統一。
封閉化。教育從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從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從社會教育(非正規教育)系統到正規的學校教育系統,教育日益封閉。在本質上,它代表著一種精英文化和傑出人才論。封閉的教育系統具有選擇性和競爭性,它主要依靠這個系統內部規定的標准,決定允許誰和不允許誰學習,在什麼年齡學習,以少數人的受教育權犧牲多數人的受教育權。同時,把教育只等同於正規的學校教育,從而排斥了其他非正規教育系統。
劃一化。在教育系統、教育實體、教育過程內部,按照既定的標准和規范「科學管理」,保持教育的統一性,從而盡可能排除了外在因素的干擾,使教育活動有序進行。但問題是:過於嚴密的制度化管理,管得過寬,統得過死,不利於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個性化成長。

Ⅳ 教育制度的自身特徵

教育制度既有與其他類型的社會制度相類似的特點,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 1.客觀性 教育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東西,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定時代的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教育制度的制定雖然反映著人們的一些主觀願望和特殊的價值需求,但是,人們並不是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制定或廢止教育制度,某種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廢止,有它的客觀基礎,是有規律可循的。而這個客觀基礎和規律性主要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例如,近代以來普及義務教育的提出,雖然與個別機構或個別人的提倡有關,在不同國家提出的時間和普及的年限也有所不同,但是歸根結底反映了現代大機器生產對勞動者文化素質的要求,反映了大工業時代初期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由分離走向結合的趨勢。這些都是客觀的,不依個別人意志為轉移的。 2.規范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規范性的。這種規范性主要表現為人學條件(即受教育權的限定)和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日益標准化。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制度的規范性主要表現為其階級性,即教育制度總是體現著某一階級的價值取向,總是為某一階級的利益服務。社會主義的教育制度應該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應該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教育需要,從而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 3.歷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又要滿足其制定者的需要,體現一定的規范性。而客觀性和規范性的具體內容又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會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隨著時代和文化背景的變化而不斷創新的。教育制度的創新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教育實踐得以深化的一個重要條件。 4.強制性 教育制度作為教育系統活動的規范是面向整個教育系統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獨立於個體之外,對個體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強製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沒有被廢除之前,都不管個人的好惡,無條件地要求個體遵守,違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的懲罰。例如,學校的考試制度規定任何學生和教師在考試過程中不能有舞弊行為,否則,一經查實,就要給予適當的處分。考試制度對於學生和教師個人都有一種強制性。

記得採納啊

Ⅵ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點

如下:

1、適應時代的要求。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設計和構建與各方面改革相適應的規則體系。因此,現代學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關注點。

2、學生發展為核心。

在現代學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規則體系都是圍繞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來構建的,從而更加凸顯了教育的獨立性和學校的自主性。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

在現實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與學校的正確關系;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確立政府與市場在發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與地方管理教育的許可權和關系,促進教育的地方化。

改善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以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造性;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Ⅶ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現代學抄校教育制度的基襲本特徵是:

1、適應時代的要求。

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設計和構建與各方面改革相適應的規則體系。因此,現代學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關注點。

2、學生發展為核心。

在現代學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規則體系都是圍繞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來構建的,從而更加凸顯了教育的獨立性和學校的自主性。

3、協調校內和校外關系。

現代學校制度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來構建校內制度和校外製度,強調學校利益相關者在制度構建和發展中的作用。



(7)教育制度的特點擴展閱讀:

現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

1、為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提供的學前教育。

2、各級學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3、為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兒童提供特殊教育。

4、為各類在職人員或其他已超過正常學齡范圍的人提供的成人教育,如繼續教育、回歸教育、業余教育等。

5、各級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網路-現代學校制度

網路-教育制度

Ⅷ 教育制度的特點包括不包括主觀性和自主性

教育制度的特點不包括主觀性和自主性。

教育制度的特點包括客觀性、取向性、歷史性、強制性。
(一)客觀性
教育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東西,是一定時代的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制訂的。教育制度的制訂雖然反映著人們的一些主觀願望和特殊的價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訂或廢止,有其客觀基礎,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客觀基礎和規律性主要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
(二)取向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訂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制訂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制度的取向性主要表現為其階級性,即教育制度總是體現著某一階級的價值取向,總是為某一階級的利益服務。社會主義的教育應該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應該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教育需要,從而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取向特性。
(三)歷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又是一種取向的選擇和體現,而客觀性和取向性的具體內容又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會有不同的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
(四)強制性
教育制度作為教育系統活動的規范是面向整個教育系統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制度獨立於個體之外,對個體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強製作用。

教育制度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狀況。因此,教育應該順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Ⅸ 中國教育制度的優點

是這樣的,我就喜歡學習,累也喜歡,但是我不喜歡很累的學習,你啊,造成中國教育制度的原因是,蒼天有眼,中國沒有幾個人信耶穌,因此是上帝的懲罰,而且英國和美國早上8點半,上學,下午兩點放學,這是上帝耶和華的祝福,而且他們你會發現,英國男孩和女孩比中國人漂亮多了,而且眼睛還是藍色的,因此,完全是中國沒有福氣得到上帝耶和華的祝福,因此,你自認倒霉吧,

熱點內容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